魔苟斯爱人是谁:传统中医名言锦句.do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01:03

(来自:http://medicine.cadjy.com/dxyz-b1016-93-t-740307)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刘一仁"医学传心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我认为这个主题没有意义
随便到古籍里去查两句来贴上就是了~

虚虚实实,
过尤不及,
病重药轻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独处藏奸===大概是景岳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刘渡舟教授指出,自学有“三忌”,即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一)忌浮 
  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如前人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近代著名学者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二)忌乱 
  是指自学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正如宋代大儒朱熹之所谓:“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我们认为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临床的原则,对中医专业(专科段)自学考试所列课程的自学,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阶段。其主要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作为大专层次的中医师所必备的西医知识。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哲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及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前三者与后两者分别为学习中医与西医学的基础学科。第二阶段以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为重点。第三阶段则以临床课即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西医内科学基础及中医妇科、儿科、外科、伤科学中的一门选考课为主要内容。学员在自学时大体上可按以上所述,结合各个时期的开考课目,分阶段分层次地来选择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总之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做到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三)忌畏难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正如叶剑英元帅所说:“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自学是艰苦的劳动,经常会遇到困难或挫折,特别是对身处基层的为数众多的**学员来说,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更多,例如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有时对学习中的某些内容困惑不解。看不懂甚至学不下去,因而感到难以坚持。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处,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因此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能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那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和进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知难而退,或是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点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么则必然是半途而废无所收益。《荀子·劝学》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大医精诚

唐·孙思邈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行跡之心,如此可做蒼生大醫,反之則是含靈鉅賊。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lù)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1.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阳生阴长,阳生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针 经 标 幽 赋>>:

拯 救 之 法 , 妙 用 者 针 。 察 岁 时 于 天 道 , 定 形 气 于 予 心 。 春 夏 瘦 而 刺 浅 , 秋 冬 肥 而 刺 深 。 不 穷 经 络 阴 阳 , 多 逢 刺 禁 ; 既 论 脏 腑 虚 实 , 须 向 经 寻 。
原 夫 起 自 中 焦 , 水 初 下 漏 , 太 阴 为 始 , 至 厥 阴 而 方 终 ; 穴 出 云 门 , 抵 期 门 而 最 后 。 正 经 十 二 , 别 络 走 三 百 余 支 ; 正 侧 偃 伏 , 气 血 有 六 百 余 候 。 手 足 三 阳 , 手 走 头 而 头 走 足 ; 手 足 三 阴 , 足 走 腹 而 胸 走 手 。 要 知 迎 随 , 须 明 逆 顺 。 况 乎 阴 阳 气 血 , 多 少 为 最 。 厥 阴 太 阳 , 少 气 多 血 ; 太 阴 少 阴 , 少 血 多 气 ; 而 又 气 多 血 少 者 , 少 阳 之 分 ; 气 盛 血 多 者 , 阳 明 之 位 。 先 详 多 少 之 宜 , 次 察 应 至 之 气 。 轻 滑 慢 而 未 来 , 沉 涩 紧 而 已 至 。 既 至 也 , 量 寒 热 而 留 疾 ; 未 至 者 , 据 虚 实 而 候 气 。 气 之 至 也 , 若 鱼 吞 钩 铒 之 浮 沉 ; 气 未 至 也 , 似 闲 处 幽 堂 之 深 邃 。 气 速 至 而 效 速 , 气 迟 至 而 不 治 。
观 夫 九 针 之 法 , 毫 针 是 微 , 七 星 可 应 , 众 穴 主 持 。 本 形 金 也 , 有 蠲 邪 扶 正 之 道 ; 短 长 水 也 , 有 决 疑 开 滞 之 机 。 定 刺 象 木 , 或 斜 或 正 ; 口 藏 比 火 , 进 阳 补 羸 。 循 机 扪 而 可 塞 以 象 土 , 实 应 五 行 而 可 知 。 然 是 一 寸 六 分 , 包 含 妙 理 ; 虽 细 拟 于 毫 发 , 同 贯 多 岐 。 可 平 五 脏 之 寒 热 , 能 调 六 腑 之 虚 实 。 拘 挛 闭 塞 , 遣 八 邪 而 去 矣 ; 寒 热 痛 痹 , 开 四 关 而 已 之 。 凡 刺 者 , 使 本 神 朝 而 后 入 ; 既 刺 也 , 使 本 神 定 而 气 随 。 神 不 朝 而 勿 刺 , 神 已 定 而 可 施 。 定 脚 处 , 取 气 血 为 主 意 ; 下 手 处 , 认 水 木 是 根 基 。 天 地 人 三 才 也 , 涌 泉 同 璇 玑 百 会 ; 上 中 下 三 部 也 , 大 包 与 天 枢 地 机 。 阳 跷 阳 维 并 督 脉 , 主 肩 背 腰 腿 在 表 之 病 ; 阴 跷 阴 维 任 带 冲 , 去 心 腹 胁 肋 在 里 之 疑 。 二 陵 二 跷 二 交 , 似 续 而 交 五 大 ; 两 间 两 商 两 井 , 相 依 而 列 两 支 。
足 见 取 穴 之 法 , 必 有 分 寸 ; 先 审 自 意 , 以 觐 肉 分 。 或 伸 屈 而 得 之 , 或 平 直 而 安 定 。 在 阳 部 筋 骨 之 侧 , 陷 下 为 真 ; 在 阴 分 郄 2 之 间 , 动 脉 相 应 。 取 五 穴 用 一 穴 而 必 端 ; 取 三 经 使 一 经 而 可 正 。 头 部 与 肩 部 详 分 , 督 脉 与 任 脉 异 定 。 明 标 与 本 , 论 刺 深 刺 浅 之 经 ; 住 痛 移 疼 , 取 相 交 相 贯 之 径 。
岂 不 闻 脏 腑 病 , 而 求 门 海 俞 募 之 微 ; 经 络 滞 , 而 求 原 别 交 会 之 道 。 更 穷 四 根 三 结 , 依 标 本 而 刺 无 不 痊 ; 但 用 八 法 五 门 , 分 主 客 而 针 无 不 效 。 八 脉 始 终 连 八 会 , 本 是 纪 纲 ; 十 二 经 络 十 二 原 , 是 为 枢 要 。 一 日 刺 六 十 六 穴 之 法 , 方 见 幽 微 ; 一 时 取 十 二 经 之 原 , 始 知 要 妙 。
原 夫 补 泻 之 法 , 非 呼 吸 而 在 手 指 ; 速 效 之 功 , 要 交 正 而 识 本 经 。 交 经 缪 刺 , 左 有 病 而 右 畔 取 ; 泻 络 远 针 , 头 有 病 而 脚 上 针 。 巨 刺 与 缪 刺 各 异 , 微 针 与 妙 刺 相 通 。 观 部 分 而 知 经 络 之 虚 实 , 视 沉 浮 而 辨 脏 腑 之 寒 温 。
且 夫 先 令 针 耀 , 而 虑 针 损 ; 次 藏 口 内 , 而 欲 针 温 。 目 无 外 视 , 手 如 握 虎 ; 心 无 内 慕 , 如 待 贵 人 。 左 手 重 而 多 按 , 欲 令 气 散 ; 右 手 轻 而 徐 入 , 不 痛 之 因 。 空 心 恐 怯 , 直 立 侧 而 多 晕 ; 背 目 沉 掐 , 坐 仆 平 而 没 昏 。 推 于 十 干 十 变 , 知 孔 穴 之 开 合 ; 论 其 五 行 五 脏 , 察 日 时 之 旺 衰 。 伏 如 横 弩 , 应 若 发 机 。 阴 交 阳 别 , 而 定 血 晕 ; 阴 跷 阴 维 , 而 下 胎 衣 。 痹 厥 偏 枯 , 迎 随 俾 经 络 接 续 ; 漏 崩 带 下 , 温 补 使 气 血 依 归 。 静 以 久 留 , 停 针 候 之 。 必 准 者 , 取 照 海 治 喉 中 之 闭 塞 ; 端 的 处 , 用 大 钟 治 心 内 之 呆 痴 。
大 抵 疼 痛 实 泻 , 痒 麻 虚 补 。 体 重 节 痛 而 俞 居 , 心 下 痞 满 而 井 主 。 心 胀 咽 痛 , 针 太 冲 而 必 除 ; 脾 痛 胃 疼 , 泻 公 孙 而 立 愈 。 胸 满 腹 痛 刺 内 关 , 胁 疼 肋 痛 针 飞 虎 。 筋 挛 骨 痛 而 补 魂 门 , 体 热 劳 嗽 而 泻 魄 户 。 头 风 头 痛 , 刺 申 脉 与 金 门 ; 眼 痒 眼 痛 , 泻 光 明 与 地 五 。 泻 阴 郄 止 盗 汗 , 治 小 儿 骨 蒸 ; 刺 偏 历 利 小 便 , 医 大 人 水 蛊 。 中 风 环 跳 而 宜 刺 , 虚 损 天 枢 而 可 取 。
由 是 午 前 卯 后 , 太 阴 生 而 疾 温 ; 离 左 酉 南 , 月 朔 死 而 速 冷 。 循 扪 弹 怒 , 留 呼 母 而 坚 长 ; 爪 下 伸 提 , 疾 呼 子 而 嘘 短 。 动 退 空 歇 , 迎 夺 右 而 泻 凉 ; 推 内 进 搓 , 随 济 左 而 补 暖 。
慎 之 ! 大 患 危 疾 , 色 脉 不 顺 而 莫 针 ; 寒 热 风 阴 , 饥 饱 醉 劳 而 切 忌 。 望 不 补 而 晦 不 泻 , 弦 不 夺 而 朔 不 济 。 精 其 心 而 穷 其 法 , 无 灸 艾 而 坏 其 皮 ; 正 其 理 而 求 其 原 , 免 投 针 而 失 其 位 。 避 灸 处 而 加 四 肢 , 四 十 有 九 ; 禁 刺 处 而 除 六 俞 , 二 十 有 二 。
抑 又 闻 高 皇 抱 疾 未 瘥 , 李 氏 刺 巨 阙 而 得 苏 ; 太 子 暴 死 为 厥 , 越 人 针 维 会 而 复 醒 。 肩 井 曲 池 , 甄 权 刺 臂 痛 而 复 射 ; 悬 钟 环 跳 , 华 佗 刺 58 足 而 立 行 。 秋 夫 针 腰 俞 而 鬼 免 沉 疴 , 王 纂 针 交 俞 而 妖 精 立 出 。 刺 肝 俞 与 命 门 , 使 瞽 士 视 秋 毫 之 末 ; 取 少 阳 与 交 别 , 俾 聋 夫 听 夏 蚋 之 声 。
嗟 夫 ! 去 圣 逾 远 , 此 道 渐 坠 。 或 不 得 意 而 散 其 学 , 或 愆 其 能 而 犯 禁 忌 。 愚 庸 智 浅 , 难 契 于 玄 言 ; 至 道 渊 深 , 得 之 者 有 几 ? 偶 述 斯 言 , 不 敢 示 诸 明 达 者 焉 , 庶 几 乎 童 蒙 之 心 启 。
------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 刘仕廉<<医学集成>>

“湿盛则濡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 泄泻 》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金匱要略 黄疸病》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为畏土,故其制在土。”《景岳全书 肿胀》

灵龟八法歌诀《针灸大全》

九宫图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木居中,寄予坤局。

八法歌

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

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

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

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八法交会八脉

公孙二穴,父,通冲脉

内关二穴,母,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二穴,夫,通督脉

申脉二穴,妻,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带脉

外关二穴,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列缺二穴,主,通任脉

照海二穴,客,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法交会歌

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

列缺交经通照海,后溪申脉亦相从。

八法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际配八卦歌

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

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

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

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八穴配合歌

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疴,

临泣外关分主客,后溪申脉正相和。

左针有病知高卞,以意通经广按摩,

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刺法启玄歌(五言)

八法神针妙,飞腾法最奇,

砭针行内外,水火就中推。

上下交经走,疾如应手驱,

往来依进退,补泻逐迎随。

用似船推舵,应如弩发机。

气聚时间散,身疼指下移。

这般玄妙诀,料得少人知。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

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卯壬寅亦顺寻,

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因。

八法逐日干支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

丁壬寅卯八成数,戊癸巳午七相宜,

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支干即得知。

八法临时干支歌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

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顺知,

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

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其法上如甲丙戊庚壬为阳日,乙丁己辛癸为阴日,以日时干支算计何数,阳日除九数,阴日除六数。阳日多或一九、二九、三九、四九;阴日多或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剩下若干,同配卦数日时,得何卦,即知何穴开矣。假如甲子日戊辰时,以日上甲得十数,予得七数,以时上戊得五数,辰得五数,共成二十七数,此是阳日。以九除去,二九一十八,余有九数,合离卦,即列缺穴开也。假如乙丑日壬午时,以日上乙为九,丑为十,以时上壬为六,午为九,共成三十四数,此是阴日。以六除去,五六三十数,零下四数,合巽四,即临泣穴开也。余仿此。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脉学金口诀

脉学金口诀,我摘录于光明中医杂志1987年第三期(见42页),原箸是吉林省已故老中医李治民,(由李维贤,李维学整理)李老享年86岁,行医61载,此为其课徒之作,体例仿《捣练子》词牌格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学习中医的人,刚开始接触的脉学书籍,一般都是以《濒湖脉学》为主,我也如此。后来我在光明中医杂志上见到这篇脉学金口诀,感到很是新颖。因原杂志是函授学院内部杂志,可能有很多人没有见过,我不愿自秘,抄录于此,供大家学习。

我这里抄录的不是原来的次序,为使有的词句更加顺口,故有所润改。同时对文章末尾的介绍部份也有所删节,没有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就擅自发表于此,希望能谅解。以下是正文: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医者意也.
中医是前科学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医家研经,旁及诸家,泛览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条贯,自然胸有主宰。

第学不 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惟博也,故腕妙于应,而生面别

开;惟精也,故 悟彻于玄,而重关直辟。

---清.林佩琴

大医精诚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應脈,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
不應病,當思其藥。
--------清.杭世駿--------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
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
--------明.李榳《醫學入門》--------
濕病在表,一身盡痛;濕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醫方集解》--------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
--------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
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
-------《醫述》--------
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
--------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須辨兼症,徐洄溪謂有一症
不具,即需審慎者,固難為見病治病、知常不知
變者道也。
--------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知标与本用之不贻,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朮,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一口咽入喉 ,鲠骨软如棉。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 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
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 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一进九月九,医生抄了手。
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家家吃萝卜,病从何处有。
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眼。
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 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
一味丹参药,功同四物汤。 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进家。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无家。 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疽痈如遇着,一似手拈拿。 穿山甲,王不留,产妇见了奶长流。
铁脚威灵仙,沙糖加醋煎。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痰病治疗用药
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为治痰之药,而不知治痰之本,故痰愈生而病难除也。予也管见,敢以治本之药叙之:夫因风而生痰者,痰唾涎沫,其脉浮弦,治以前胡、旋覆花之类;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姜、桂、细辛之类;因热而生痰者,痰唾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因湿而生痰者,痰唾碧绿,其脉浮缓,治以苍术、茯苓之类;因暑而生痰者痰唾腥臭,其脉虚微,治以香薷、扁豆之类;因燥而生痰者,痰唾如线,或如小珠,或如胶漆,咳嗽难出,其脉滑数,治以蒌仁、花粉、贝母之类;因酒积而生痰者,痰唾呕恶,清晨发嗽,治以猪苓、葛根之类;因食积而生痰者,痰唾桃胶之类,胸腹闷闷不安,治以香附、枳实、神曲、麦芽之类;因脾虚而生痰者,痰唾不时,倦怠少食,治以白术、陈皮之类;因肾虚而生痰者,痰唾之时,即如潮涌,发于五更之际,治以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之类。然此皆为辅佐之药,而君主之剂-二陈汤,又不可少也。

通则不病,病则不通。

“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 ——岳美中铭联

“治心”者,是说提高精神修养,达到“忘我”镜界,“操术随时可误人”则诫示自己操术行医时时谨慎,切不可误人性命。

关于治则:
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
未病先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

既病防变:
故善知者治其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
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素问”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调整阴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素问”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全院不竭。 “景岳全书”
三因制宜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素问”

1.腑病宜开通,脏病宜补益。
--------清?石寿裳《医原》--------
2.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3.肝以散为补,心肾以攻为补,脾以燥为补,肺以润为补,肠胃以通为补。
--------清?许豫和《怡堂散记》--------
4.脾土虚者,温暖以益火之源;肝木虚者,濡润以壮水之主;肺金虚者,甘缓以培土之基;心火虚者,酸收以滋木之宰;肾水虚者,辛润以保金之宗。此治虚之本也。
--------清?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
5.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6.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气,必疏肝。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7.下焦阴气上升,非温不纳。中宫虚馁,非补不行。
--------清?余听鸿《余听鸿医案》--------
8.治形必先治气,形特气之宫城;治气必先治心,心实气之主宰。先天之值此形者惟气,后天之帅此气者惟心。
--------清?周蕴石 见《吴医汇讲》--------
9.心阴不足,心阳易动,则汗多善惊;肾阴不足,肾气不固,则无梦而泄。以汗为心液,而精藏于肾故也。
--------清?尤在泾 见《柳选四家医案》--------

守方是功夫,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变方是技巧,只有灵活化裁才能游刃有余。

一位先生曾教导 :
四维运转最主要的四个主管:真武汤,白虎汤,朱雀汤,青龙汤。
无论哪一个方向出现了问题,当然主要是责成他们的主管!主要是你主管的失职,才导致了.....
仔细研究好这四个主管,对于临床来讲,是很实用的。
当然,主管当中又有他们各自的利器:
真武汤:茯苓
白虎汤:石膏
朱雀汤:黄连
青龙汤:麻黄
麻黄东药,黄连南药,黄芪中药,石膏西药,茯苓北药.
药物得天地之气而成一物之性,为医者须知化裁,操纵之法本乎医理而成方.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仲景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乃著《备急千金药方》,晚年又著《千金翼方》,取“羽翼交飞”之意。

《医宗金鉴》:“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

宣可去壅
通可去滞
补可去弱
泻可去闭
轻可去实
重可去怯
滑可去著
涩可去脱
燥可去湿
湿可去枯

成氏在《伤寒明理论》中论小柴胡汤曰:“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因为成氏为注解《伤寒论》第一人,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此论一出,后世许多《伤寒论》研究者均从之。于是和法与伤寒论中的汗、吐、下、温、利法等并列,俨然成为《伤寒论》中的主要治法之一。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不传之秘在剂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老者之气血虚,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五藏不坚,使道不长……,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终。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

其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其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

张从正曰:“脾主运化,胃主消腐,总以通畅为贵,一有积滞,诸症峰起”。

温邪内陷之证,必有粘腻秽浊之气留恋于膈间。

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绝。

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伤其气血者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人参者,是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

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经之浅深。
瘦人多火,肥人多痰。
精与神皆气之动静所生也。

上焦宜降宜通,下焦宜封宜固。
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能散。
久泻无火,必因脾肾之虚衰。
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
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黄帝内经.六節臟象論))

陰陽應象大論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内经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张景岳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

——清·叶天士《幼科要略·睡热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伤寒汗宜早下宜迟

上燥救津,中燥增液,下燥滋血。
——清·俞根妆《通俗伤寒论·六经总诀》

凡诊郁证,但见气血不顺,而脉不平和者,其中皆有郁也。

凡治气郁、气升、有余之证,当用降火药,乃是制其本也。
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

凡脉证不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
凡积病,不可用下法。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凡元气有伤,当予甘药
凡用下药攻邪气,汤剂胜丸散
女子以肝为先天

八法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际配八卦歌

乾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

离居列缺坤照海,后溪兑坎申脉联。

补泻浮沉分逆顺,随时呼吸不为难,

仙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草药辩性歌
大地草木须辨别,各样性能皆不同.
有毛清风止痛痒,有刺凉血解毒功.
枝圆行血入内脏,茎方疏散淤滞通.
中空能通表里气.软藤横行筋骨中.
叶滑粘腻多有毒,奇花异草莫乱撞.
开花颜色要观察,蓝黄赤白紫与红.
黄花散气通积滞,赤花破淤活经络.
白花清肺能润燥,紫花祛淤血中通.
红花破积消血肿,蓝花味苦属寒药,
红黄酸涩性主温,赤花味辛性为热,
白花味平降火功.凉利之药生湿地,
破积之药产高峰.

青草药歌诀
肉质性清凉,有毛便退黄.
乳汁多含毒,锯叶破血凉.
方骨主疏散,扁骨主胃肠.
空心驱风好,有刺排脓疮,
披针叶凉血,心形叶性刚.
竹形叶利水,黄花解毒强.
辛臭可杀虫,芳香能止痛.
此是一般法,临症要审量.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证有宏微之辨,症无显隐之别。

证有宏微之辨,症无显隐之别。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气有余便是火。” 气焉能有余?惟是少一分之阴,便多一分之气,此一分之气无所归宿而为火矣。

开鬼门,洁净府

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景岳全书?血证》

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
——《血证论?吐血》

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
——《医贯?血症论》

有诸内,必形诸外。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圣人不治已病已病治未病

肾有两枚,重二斤一两。(《难经.四十一难》)

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当所急固.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阴平阳秘,精神乃制。

“医者父母心,用药如用兵”
----吾中医世家,此为家训,亦医德之基础

虚损之人,未有无痰者也。然五痰、五饮,症各不同,治亦迥别。至于虚损之痰,有虚无实,有补无攻。论其脏不出脾、肺、肾三经,论其治不出理脾、保肺、滋阴三法。故各症虽多,而三法实统其要焉。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而虚损之人,未有脾气不虚者也。脾气虚则不能致精微于肺,以化其津液也。故宜先健脾,脾健则复其运化之常,而痰自不生矣。痰之来也,多由于肺,而虚损之人,肺气未有不虚者也。肺气虚则不能水精四布,而浊瘀凝聚也。故宜先利肺,肺利则气化,浊行而复未津液矣。痰之本也,多在于肾,而虚损之人,肾水未有不亏者也。肾亏则真阳不足而泛滥,真阴不足而沸腾,一则痰色清稀,一则痰色稠浊,而皆本于先天之真阴、真阳不足也。故宜先补肾,肾足则水无泛滥之虞,而端木澄源矣。肺虚有痰宜保肺一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土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藏。——《不居集》清.吴澄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有诸于内必形现于外

古今相合,中西合壁,天下无敌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气有余便是火——《丹溪心法〉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

知其要者,一言以毕之。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未知标本,是谓妄行。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谨察阴阳,以平为期,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麻是气不足,木是血不足。
人健康的标志:吃的快,拉的快,走的快,睡的快,反应快。

chinatm wrote: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本人才疏学浅,"医之所病病道少",何解啊?

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门法律》

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医林改错》

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医林改错》

penguin369 wrote:
本人才疏学浅,"医之所病病道少",何解啊?


初解 :医者的烦恼在于治病的方法太少

治胃要治脾,必有脾不健运、脾阳不振之征;治胃要治肝,必有肝气横逆或者抑郁之候。
___________今人 张灵素

夫习医者,当先须明经;经书既明,则医经,方论何患其不明? 昔之明医者,皆自儒而至之 。盖医经浩博,奥妙难究,而儒者行之,虽其辞益远,其旨宏深,有所不思,思则得之。今儒入 乎医,医本乎儒,或谓之医,信乎?东坡《梦溪文集》有脉说等论,医方数卷,岂非医自儒者哉! 盖医之一科,亦非细事,若不通明经书,则医科之文,何得而通数千百卷者耶? 国朝立科设校,可谓得其法矣。有所谓文学,武学,医学者,盖欲得其专守一法,精一而不二,若欲兼之,非有全 才则不可也。抑尝观《千金方》论医方之难精,由来尚矣。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 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别, 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也,吾见其难矣!故医学者必须博极 源流,精勤不倦,使道听涂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以此论之,则治医者当先明经;经既明矣, 则医经之妙可以随取而随得。苟怀一毫苟简,耻于访问,终不得造医道之妙矣。学者当有味 于斯。

--------------------------------------------------------------------------------《杏苑生春》

病非不治,盖因未得其道也。
---------不治之症并不是不可以治好,只是我们不知其机制,没有找到正确的治疗办法罢了。

医不读书,则不能治疾;不治疾,则不能解书。能兼斯二者,然后始可谓真医者也。若夫谓虽不读书能治人疾者,不敢谓然也。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补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古人延医,如求良将”

三折肱成良医

大医精诚

熟读王叔和,不如~~

瘀血亦化水,故令病水

--------------------------------------------------------------------------------
六腹以通为用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针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伤寒论》序

上医治未病

慎起居、节饮食、寡欲清心、存神养气

祖上所训:

尔原有命尚需借三分药力,
我本无心何吝一点财源

《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膊莫相依。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藻蕺遂芫俱战草,诅参辛芍叛藜芦。

《素问·脏器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

攻病如攻敌,用药如用兵;
兵在精而不在多,药贵当而不忌峻。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古今治法无异同论》

我们中医学院曾经的校训:上医医国,先觉觉民!

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

朱丹溪:“阳道实,阴道虚。”“阳常有余,阴亦不足。”

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风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我也喜欢一些语句可鼓励中医人的诗句,与大家共勉之。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

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毛**: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郭沫若: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
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 张景岳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疼轻、麻重、木不治
谁有关于中药店或中医诊所的对联,请贴之

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肝为女子先天
脓成决以刀针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医者仁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也

-----上医治国
-----中医治人
-----下医治病

女子以肝为先天

以痛为腧,不痛用力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脏腑若能言,医士面如土。——呵呵,添乱,添乱。

学不精何以学医 术不精一以何活人

学不精何以学医 术不精何以活人

药店对联
但愿人间无疾苦 宁愿架上药生尘

反听谓之聪,内视谓之明.

上病下治,提壶揭盖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凡人饮食,盖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慢咽;三曰胃化,蒸变传运.二化得力,不劳于胃.(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李日方<<太平御览.方术部.养生>>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均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加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崩闭皆可见.
更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须占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均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贝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我写了这么多
一分都没加到啊!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论〉

我在无意中发现《名医风采》其中传统医学名言锦句甚多,喜之。罗列与下:名医风采(龙祖宏)

  姓名:龙祖宏
  出生年月:1936年11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工作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
  学医时间:1956~1962年
  从医时间:1962年至今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食道炎、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李时珍、孙思邈、李东垣、叶天士、施今  墨、邓铁涛、任继学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胆大、心小、智圆、行方
  最常用的处方:平胃散、六君子汤等
  最常用的中药:太子参、黄芪、女贞子、川贝、丹参、香橼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系统学习中西医理论及临床各科知识,又通过40余年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
  参与《实用中医内科学》部分章节的编写,为《中医胃肠病学》、《实用中医消化病学》、《急症胃痛证治》、《云南中药志》、《中医基础与临床》等书的编委及编者。
  早年参加“恶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及中草药发掘整理研究。20世纪80年代参加全国痹证、胃脘痛及急症胃痛研究,其中急症胃痛研究曾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颁发的科技进步奖。B05.4

--------------------------------------------------------------------------------

名医风采(刘复兴)

  姓名:刘复兴
  出生年月:1939年4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务:原皮肤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
  工作单位:云南省中医医院
  学医时间:1960~1966年
  从医时间:1966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痈、疽、疔、疖、银屑病、痤疮等皮、外科疾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叶天士、邓铁涛等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外科正宗》、《临证指南医案》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治病必求其本”
  最常用的处方:自拟经验方
  最常用的中药:生枇杷叶、生桑白皮、枯芩、紫草皮、小红参、明玉竹、玫瑰花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7年。研制皮外科内外用各类方剂22种,均已成为院内协定处方使用。著有《长江医话》(参与撰稿),《中医基础与临床》(任编委),《难治病中医证治精话》(任副主编),西班牙中医系列教材《外科学》(任主编)。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美容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分会委员,云南中医药学会皮肤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96年被云南省政府评为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为云南省首批省级中医药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2003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医院校的教学应加强四大经典的内容,而不是删减或作为选修课;强化在校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整理研究要重视和加强。 B23.2

--------------------------------------------------------------------------------

名医风采(张 磊)

  姓名:张 磊
  出生年月:1929年10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原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学医时间:1947年
  从医时间:1950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内科杂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李东垣、李时珍、张景岳、王清任、陈修园、杨栗山、张锡纯、岳美中、施今墨、蒲辅周、秦伯未、朱良春。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景岳全书》、《张氏类经》、《伤寒瘟疫条辨》、《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名家医案。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最常用的处方:经方、时方和经验方。
  最常用的中药:经方、时方、经验方所涉及到的常用药物。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临床上注重整体观和辨证观。主张稳中求效,攻邪勿伤正气。用药谨守法度,治病谨守病机。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要注重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人才培养要放在首位,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中医学术发展就无从谈起。B16

--------------------------------------------------------------------------------

名医风采(高忠英)

  姓名:高忠英
  出生年月:1938年6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务:教研室主任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学医时间:1954年~1959年
  从医时间:1959年5月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呼吸道疾病、咳喘、过敏性哮喘、鼻炎、消化道疾病;肝病、慢性胃炎、顽固性高血压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李东垣、吴鞠通、蒲辅周、关幼波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温病条辨》、《丁甘仁医案》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教学不倦、济世活人
  最常用的处方:肾气丸、复脉汤、补肺汤、保元汤、银翘散
  最常用的中药:各种补益药、温热药及逐瘀虫类药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对呼吸、消化道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肝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疗效显著,擅于解决疑难病证。潜心研究方剂学20余年,注重方剂配伍及用药规律的研究,1991年主编出版了《方剂图析》专著,并发表论文20余篇,如“临床用药配伍规律的探讨”、“引火归原法的实质与运用”、“五脏补益法初探”等。1989年主持“脾胃方药知识库”,1991年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其后主持“五脏方药知识库”,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997年入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第二、第三批)”。 B09.3

--------------------------------------------------------------------------------

名医风采(邵经明)

  姓名:邵经明
  出生年月:1911年3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学医时间:1926年
  从医时间:1937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哮喘、中风偏瘫、面瘫、癫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痛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孙思邈。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最常用的处方:逍遥散、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青龙汤、香砂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最常用的中药: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陈皮、半夏、黄芪、党参、升麻、砂仁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长期致力于临床第一线,诊病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针灸取穴强调少而精,重视特定穴的应用,针刺手法师古而不泥,将针刺与气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热感手法等。对哮喘、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肠粘连、前列腺炎、癫痫等顽疾,善于针药并用。用药上方小量少,效专力宏,对内、外、妇、儿各科病证治疗均有独到之处。“针灸防治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获河南省科委三等奖、河南省教委二等奖。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带徒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步伐,培养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现代中医药人才。B16

--------------------------------------------------------------------------------

名医风采(蔡连香)

  姓名:蔡连香
  出生年月:1937年10月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妇科
  学医时间:1957年9月
  从医时间:1963年9月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月经病(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不孕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张锡纯、程门雪、郑守谦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妇人规》、《傅青主妇科》、《女科经纶》、《医学衷中参西录》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勤求古训、博采众长,锲而不舍、精益求精
  最常用的处方: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寿胎丸、养血补肾汤(片)、坤宝止血汤(冲剂)
  最常用的中药:当归、丹参、生地、菟丝子、女贞子、山萸肉、覆盆子、仙灵脾、生黄芪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蔡连香研究员对中医“肾轴理论”、“胞宫藏泻理论”以及“调经种子理论”等均有深入研究,并有所创新。曾研制出养血补肾片、坤宝止血冲剂等科研药,并主持了新药妇炎康复片的研制工作。
  “肾虚型继发性闭经和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项目曾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中医妇科手册》荣获第15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获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证书。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师承工作,要常抓不懈。B04.3

--------------------------------------------------------------------------------

名医风采(段其昌)

  姓名:段其昌
  出生年月:1939年4月9日
  职称:主任中医师
  工作单位: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
  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红塔路53号玉溪市中医医院
  邮政编码:653100
  联系电话:(0877)2051050
  学医时间:1958年~1962年
  从医时间:41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温热杂证及胃、肠、肝、胆疾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叶天士、秦伯未等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叶桂《温热论》、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言必有据”乃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之灵魂
  最常用的处方:方随法立、依法组方
  最常用的中药:“病因,病性,病机”乃选用药物的依据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从医41年,擅长中医内科,理论造诣深厚,诊疗思维严谨,主张剖析每一病证时,切忌随意推理妄下断言,而要严格遵循“言必有据”的原则。先后撰写《邪入心包病机探讨》,《从病例谈邪入气营的传变》、《伏邪与发病刍议》、《气血学与瘀血证候》、《内假热证的辩证论治探析》等21篇论文在省级杂志发表。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中西医之间可以交换信息,但不能互换位置,更不能相互取代。B27.2

--------------------------------------------------------------------------------

名医风采(邱幸凡)

  姓名:邱幸凡
  出生年月:1944年1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职务: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
  工作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学医时间:1962年
  从医时间:1968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肺病、气管病、脑病、肾病、结石、肺癌、脑瘤、老年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王清任、秦伯未、张梦侬、李今庸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类证治裁》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最常用的处方:止咳散、定喘汤、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六味地黄丸
  最常用的中药:麻黄、杏仁、地龙、当归、黄芪、川芎、丹参、熟地、太子参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提出中医藏象的本质是功能与实体的统一体,并首先将其特征概括为功能系统化、实体多元化、调控多途化、整体协同化和时脏一体化五大方面,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藏象的本质及特征。在络脉理论及其应用方面,1986年出版了《络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为运用通络法治疗疑难杂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及临床基础。编写出版了医学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参与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理论研究三等奖、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湖北省卫生厅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知名中医及全国第三批师带徒名老中医。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1.牢固树立以中医为本的思路。2.加强经典著作学习,开展其临床应用研究。3.注重临床创新,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4.狠抓中医师带徒工作,培养高级临床人才。B05.3

名医风采(李振华)

  姓名:李振华
  出生年月:1924年11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职务: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学医时间:1943年
  从医时间:60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乙型脑炎、流脑、各种胃肠炎、心脑血管病、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李时珍、叶天士、吴鞠通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景岳全书》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最常用的处方:安宫牛黄丸、朱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逍遥散、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右归丸、归脾汤、生脉饮、白虎汤、银壳散
  最常用的中药:人参、白术、茯苓、泽泻、当归、白芍、砂仁、厚朴、生地、半夏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乙型脑炎临床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研奖。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获河南省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
  “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中医事业的发展必须走中医学术理论自身发展的道路,当前发展的关键是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B04.3

--------------------------------------------------------------------------------

名医风采(陈如泉)

  姓名:陈如泉
  出生年月:1938年10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职务:原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系主任
  工作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学医时间:1956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甲状腺病、血液病及其他杂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张锡纯
  最喜欢的中医药著作:《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医学衷中参西录》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主要学术成就和获奖情况: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医史杂志》、《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湖北中医杂志》等20多家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有《血证证治与现代研究》(1989年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西医结合方法学》、《血虚证辨治与研究》、《甲状腺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等专著(分别于1997年、1999年、2001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主审的《贫血性疾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2000年8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获湖北省科技成果奖。负责承担了“运用复方甲亢片治疗甲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参麝活络丸临床及实验研究”、“龙胆泻肝汤研究”、“生血胶囊临床及实验研究”、“血虚证实质研究”、“贴脐系列制剂开发研究”、“半硫丸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实验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有7项通过专家鉴定,并四次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B18.3

 

名医风采(侯士良)

  姓名:侯士良
  出生年月:1939年8月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学医时间:1959年9月
  从医时间:30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乳房疾病(如乳腺增生、乳房纤维腺瘤、急慢性乳腺炎等)、脑积水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黄宫绣、赵学敏。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本草纲目》、《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最常用的处方:牛黄清心丸、滚痰丸、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
  最常用的中药:小金丸、西黄丸、麝香、牛黄、大黄、柴胡、郁金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发表学术论文68篇,出版专著6部,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3项,获河南省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和河南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奖励。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按照自身规律,弘扬国宝,发扬优势和特色,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祝愿中医药早日现代化,医疗水平日新月异。B16

--------------------------------------------------------------------------------

名医风采(林艳芳)

  姓名:林艳芳
  出生年月:1957年12月28日
  职称:傣医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州傣医医院)
  学医时间:1974年
  从医时间:1980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妇科杂病、乳腺病、脾胃病、肝病、皮肤病、咳喘病、肾病、发热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叶天士、朱丹溪、张仲景、李东恒、詹文涛、张震、康朗仑、康朗腊、康朗香、波为三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温病学》、《脾胃论》、《内经》、《金匮》
  最常用的处方:麻杏石甘汤、藿香正气散、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
  最常用的中药:麻黄、黄芩、柴胡、竹叶兰、通血香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1.承担国家、省、地州20多项科研项目,已完成15项,获国家、省、地州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2.组织编撰傣医药从书《傣医风病辨治》、《傣医诊断学》、《傣医药基础理论》、《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傣医中专班教材》等书籍,译注《康朗仑竹楼医书》、《康朗腊桂哈雅龙》,其中《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已正式出版;发表论文50余篇。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加大傣医药宣传力度,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投资力度,给予相应的政策,重视傣医药的基础研究工作,促进傣医药事业的发展。B09.3

--------------------------------------------------------------------------------

名医风采(张林)

  姓名:张林
  出生年月:1941年9月
  职称:主任医师,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工作单位:白城激光妇产医院名誉院长
  职务:原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
  学医时间:1955年随师学医,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
  从医时间:1963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各型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肾炎,尿毒症,结石病,结肠炎,男女不育不孕等疑难顽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李东垣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四部经典、《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脾胃论》、《医宗金鉴》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勤求古训,精通岐黄,中西结合,创新扬长
  最常用的处方:补中益气汤、人参鳖甲汤、参芪乌精汤、六仙汤、三金益肾汤等
  最常用中药:黄芪、人参、白术、山楂、三七、土虫、鳖甲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主编及参编《简明中医内科手册》、《中医基础理论心法》等医著11部;发表论文64篇;主持及参与省市科研5项,其中“莱菔子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获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乙级奖。曾多次获省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奖,还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997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1.全面贯彻、执行《中医药条例》,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2.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和特色,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在医教研等诸方面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搞好医、药、护的有机结合。加强中医药学的继承整理,并弘扬创新。
  3.培育人才是关键。既要搞好师承,又要办好院校,还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培养专业、专科、专病临床及科研人才。要加强对临床医生的经验总结,更要注重专业科研人员的成果创新。要开展跨国性学术交流和科研攻关,真正做到人才辈出,硕果永现。B16.3

--------------------------------------------------------------------------------

名医风采(张奇文)

  姓名:张奇文
  出生年月:1935年11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务:历任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工作单位:山东省卫生厅
  学医时间:1947年
  从医时间:1957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扁桃体肿大、癫痫、心肌炎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钱仲阳、蒲辅周、朱良春、王伯岳、董廷瑶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小儿药证直诀》、《医宗金鉴》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读书宁涩勿滑”;“胆大、心细、志圆、行方”;“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最常用的处方:桂枝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四逆散、少腹逐瘀汤、七味白术散
  最常用的中药:升清降浊药、疏肝解郁药、益气养阴药、活血化瘀药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通过临床观察提出“肺胃肠相关论”与“肺胃肠相关病”。注重儿童时期扁桃腺的免疫功能,对急、慢性扁桃体肿大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一整套软坚散结、止嗽化痰、脱敏抗复发,以及咽耳鼻、肺胃肠相关的治疗方案。与江育仁教授共同主编《实用中医儿科学》获全国中医药优秀著作评选“康莱特杯”一等奖。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1.中医药机构与西医药机构相比,医、教、研经费投入不足,欠账太大,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因素。2.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本着韩愈《师说》所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名言,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应强调学好四部经典著作;对中医硕士生、博士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应注重临床处理急、慢性疾病能力的考核;提倡以“师带徒”的方法,培养更多的临床家。3.办中医院应突出中医的特色、名符其实。B18.4

--------------------------------------------------------------------------------

名医风采(周乃玉)

  姓名:周乃玉
  出生年月:1939年7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北京中医医院
  学医时间:1959年
  从医时间:1964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风湿热、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病、痛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内科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吴鞠通、刘渡舟、赵绍琴、王为兰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尊古而不泥古
  最常用的处方:桂枝汤、阳和汤、四逆汤、防己黄芪汤、当归补血汤、二妙丸等
  最常用的中药: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干姜、巴戟天、狗肴、川军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强调以温通为法。在临床实践中研制出痹玉康、痛风平等制剂,临床疗效显著。近五年来发表《附子阳和汤合通心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痛风平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亚急性期临床研究》、《健脾益气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等多篇论文。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中医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应完善老中青梯队,注重临床实践及疗效。中医专家以65岁退休为宜,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外,应清理中医队伍,从政府方面加强管理,禁止游医从事医疗活动,保障人民健康。B05.3

--------------------------------------------------------------------------------

名医风采(毛维伦)

 
  姓名:毛维伦
  出生年月:1950年12月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学药时间:1972年
  最擅长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最喜欢的中医药著作:《本草纲目》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获中药炮制研究省级成果奖3项,院级成果奖多项,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中药炮制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的好坏,要加快中药炮制学的发展,除国家正推行的饮片文号管理制度外,还应加快中药炮制生产设备的现代化研究。中药炮制产业化的关键在于设备的现代化。另外,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应加快中药炮制学的学科建设。B27.4

--------------------------------------------------------------------------------

名医风采(贺普仁)

  姓名:贺普仁
  出生年月:1926年5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北京针灸学会会长
  工作单位: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学医时间:1940~1948年
  从医时间:1948年至今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小儿弱智、下肢静脉曲张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孙思邈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甲乙经》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博采众方,勤求古训

  最常用的处方:针灸“四关穴”;方剂“四君子汤”
  最常用的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精研《内经》、《难经》,通《甲乙经》,通过50多年的医疗实践,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针灸病机学说,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贺氏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温通”和“强通”。1991年成立了“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1992年日本同仁成立“日本针灸三通研究会”。1994年台湾也成立了“针灸三通法研究会”。贺氏三通法享誉海内外,50年来,攻克了许多疑难杂证,如针刺治疗小儿弱智、输尿管结石及火针治疗静脉曲张等。主要著作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三通法临床应用》。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中医要提高,应从根本上抓起,应加大学生对中医经典著作原文的学习和研讨。B18.2

--------------------------------------------------------------------------------

名医风采(许彭龄)

  姓名:许彭龄
  出生年月:1934年7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北京西城护国寺中医院
  学医时间:1952年~1956年
  从医时间:1958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脾胃病、肾病、心脑血管病、疑难杂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张锡纯、蒲辅周等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温病条辨》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胆大心细、治圆行方
  最常用的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建中汤、泻心汤、承气汤、四逆汤等
  最常用的中药:黄芪、甘草、半夏、吴萸、胡连、槐米、知母、牛膝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学术上遵从仲景学说,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诊治风格,擅治脾胃病、肾病、心血管病等,尤其对现代医学中的消化道溃疡和慢性心衰研究深入,针对性地总结了一系列辨治方法。总结并发表了《百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病观察》、《胃脘痛治验》、《甘草的临床应用》、《中医配伍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的临床应用》等多篇论文。1990年被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市级老中医继承对象。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1.中医事业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2.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重视年轻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提高中医药的科研水平。3.加强中药科学化管理和新药开发。B09.3

--------------------------------------------------------------------------------

名医风采(崔乃强)

  姓名:崔乃强
  出生年月:1945年12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职务:副院长
  工作单位:天津市南开医院
  学医时间:14年(大本、硕士、博士)
  从医时间:1970年至今(33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肝、胆、胰腺外科疾病,腹部外科危重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六腑以通为用;通降下行为顺,急下存阴
  最常用的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最常用的中药:柴胡、郁金、元胡、川楝子、大黄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课题“中医药对腹部厌氧菌感染的作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等奖;“通里攻下法对腹部外科所致MODS的作用”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及基础研究”2002年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通里攻下法对重型胰腺炎肺损害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1.注重对中西医结合事业后继无人或乏人的严峻情况的调研及解决方法的研究。2.中医现代化中的单纯“拿来主义”值得警惕。3.要解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应抓好队伍的学风,不要企盼每项研究都有阳性结果。

--------------------------------------------------------------------------------

名医风采(罗利)

  姓名:罗利
  出生年月:1946年5月2日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急症部副主任
  工作单位: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
  学医时间:1965年9月
  从医时间:1970年7月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心血管急症、冠心病及并发症、病态窦房结合征、其他内科急重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最常用的处方:栝蒌薤白汤、血府逐瘀汤。
  最常用的中药:栝蒌、薤白、丹参、生地、麦冬、当归、川芎、桃仁、银柴胡。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中西医临床急症学》1版副主编;主持《针刺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心电生理及超微结构影响研究》课题,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主持《针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与电生理实验研究》科研课题,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任天津市中西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继承是重要一方面,发扬、发掘中医宝藏,应用于临床意义重大;另一方面要从机制、基础对中医药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是一项新的繁重的任务,对中医药发展有重大意义。B27.4

--------------------------------------------------------------------------------

名医风采(郑绍周)

  姓名:郑绍周
  出生年月:1938年1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名誉院长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学医时间:1959年
  从医时间:1964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风、痴呆、偏头痛
  最擅长应用的方药:治疗中风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痴呆自创补肾活血汤:仙灵脾、菟丝子、沙苑子、当归、赤芍、郁金、桃仁、红花
  最喜欢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
  最喜欢的格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淡泊名利,济世活人,圣洁医道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倡导中西医优势互补,主张中西合参,提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补肾益气”观;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倡导益气、补肾、活血、化痰;对震颤症采用熄风定颤法,选用大定风珠治疗;对头痛病的治疗重视开窍法;对发热的治疗主张辨证分型,灵活加减。代表著作有《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中风急症》、《中医内科急症临床》等,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舒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脑苏灵颗粒治疗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分别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先后获科技成果奖6项。现承担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息痛颗粒三类新药研制”、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课题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课题2项。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遵古而不泥古,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中医理论体系创新研究,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临床研究重视经典方与效方的整理与提高,应用传统方剂治疗新病种。重视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将德才兼备的青年中医作为中坚力量,加大培养力度。B16

--------------------------------------------------------------------------------

名医风采(张士杰)

  姓名:张士杰
  出生年月:1931年5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北京鼓楼中医医院
  学医时间:1951年
  从医时间:50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疑难杂证。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著述《黄帝内经》之各家。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易经》、《老子》、《黄帝内经》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勤求古训,搏采众方。
  最常用的处方:援物比类应用太溪。
  最常用的中药:黄芪。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于国家及市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并著《古法针刺举隅》一书,其中《援物比类应用太溪》、《中风浅淡》、《浅谈腕骨和昆仑》被选为世界针联学术大会论文。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全面继承尔后去粗取精。B27.4

--------------------------------------------------------------------------------

名医风采(张曾)

  姓名:
  出生年月:1941年11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务:内科主任
  工作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学医时间:1959年~1965年
  从医时间:1965年至今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叶天士、李时珍、董晓初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治病必求于本
  最常用的处方:经方、时方皆取其法,因病施方
  最常用的中药:传统药物与现代药物筛选相结合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从医近40年,始终在临床第一线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在内科多发病、疑难病的中医治疗和中药现代化研究领域均有建树。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医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省部级和市局级科研课题多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奖1项,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局级科研课题2项,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1项。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订相应扶持政策,尽快打入国际市场。 B05.2

 

名医风采(陈彤云)

  姓名:陈彤云
  出生年月:1921年12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学医时间:1943年
  从医时间:1948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颜面损容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湿疹、带状疱疹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孙思邈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最常用的处方:四物汤、六味地黄汤、逍遥散、桃红四物汤、金匮肾气丸、枇杷清肺饮
  最常用的中药:清热解毒类,清热凉血类,健脾益气类,健脾利湿类,益肾疏肝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认为黄褐斑等色素增加的皮肤病无论病在何脏,多有气滞血瘀,提出“无瘀不成斑,有斑必有瘀”、“治斑不离血”、“久病必瘀”的中医病机和治疗学说。

  倡导支持的全新概念中医脉象仪正在积极研发之中,该方案采用美国最先进的“动态点压力矩阵实时传感器”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进入试用样机阶段,并已经申请了中国专利,名称为“用于中医诊脉的脉压潜象探测法及其装置”。

  在外用中药及其制剂方面也很有研究,组建了“陈彤云皮肤保健研究中心”,研制的许多中药如“祛斑面膜”、“痤疮面膜”以及治疗痤疮的“陈彤云消痤嫩肤全效组合精华”系列中药外用制剂等已经被同仁堂制药厂推向市场,其中“祛斑面膜”1993年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中医药要现代化,要去粗取精,不断创新,加强中西医药的学习与交流。B09.2

--------------------------------------------------------------------------------

名医风采(李乾构)

  姓名:李乾构
  出生年月:1937年12月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原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工作单位:北京中医医院
  学医时间:1958年
  从医时间:1964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消化内科疾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李东垣、关幼波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药食同源、防病安康
  最常用的处方:四君子汤
  最常用的中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中医胃肠病学》、《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同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委三等奖。擅长用中西医两法诊治胃肠病、肝胆病、口腔疾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20余部,获部、局、市级科研成果奖十项,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2名。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加大经费投入,重视中医药基础研究,规范中医药市场。B16.3

--------------------------------------------------------------------------------

名医风采(邓鹤鸣)

  姓名:邓鹤鸣
  出生年月:1940年11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急腹症、肛肠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邓鹤鸣主任医师在急腹症的诊断鉴别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胆胰疾患、肠梗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发表的论文有“《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外科急性腹痛的辨证治疗”、“中药胆平饮治疗胆囊结石急性发作疗效观察”等。
  此外,邓鹤鸣主任医师对肛门瘘的发病机理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发明了治疗复杂性肛瘘的“近端瘘管切开术”,其特点是伤口小,一次治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发表文章有“肛瘘发病机制探讨”、“近端瘘管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等。“近端瘘管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研究”被定为天津市卫生局局级科研课题。
  参与编写著作有《中医病症诊疗全书》、《西医外科学》等。
  现任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高等教育研究会西医外科学分会副理事长。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提倡利用现代科技和实验方法开展对中医“证”的机理和本质的研究,开展对单味中药和经典方剂的药理研究以及中药饮片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及中药剂型改革的研究。B04

--------------------------------------------------------------------------------

名医风采(高益民)

  姓名:高益民
  出生年月:1932年3月1日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务:重点科研课题负责人、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学医时间:1950年(西医)1959年(中医)
  从医时间:1962年(中西医结合)
  从医时间:48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疑难杂病、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亚健康疾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王清任、赵炳南、关幼波、刘奉五等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诸病源候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类经》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大医精诚
  最常用的处方: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最常用的中药:五屏风散、大黄 虫丸、血塞通软胶囊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提出“中医辨证系统简要程序”观点。曾参与编写《实用中医学》,执笔《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刘奉五妇科经验》(两书获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执笔《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合编《现代名中医类案》(获全国优秀医史文献及医学工具书金奖)。
  参与科委“水牛角代犀角研究”课题,主持并进行临床总结,获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0年参与并执笔《北京市中医科技发展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发表过学术论文40多篇。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关于“人工麝香的研究”,主持并执笔临床研究部分。2002年主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诠释》(中药卷)一书。同年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北京中医发展史略研究》负责人。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应加强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研究,对疑难病的临床研究也应有计划地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B05.3

--------------------------------------------------------------------------------

名医风采(周志杰)

  姓名:周志杰
  出生年月:1943年12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医院针灸科
  学医时间:3年
  从医时间:43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疼痛类疾病、瘫痪。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
  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甲乙经》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言医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最常用的穴位:哑穴、秩边穴。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40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编著中医专著17部,其中《急症针灸治疗学》、《中医男性病学》、《临床急症针灸治疗学》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中医教育加强实践教育,提倡师承教育。 B27.4

--------------------------------------------------------------------------------

名医风采(李贵)

  姓名:李贵
  出生年月:1932年8月13日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学医时间:1955~1959年
  从医时间:1959年至今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肾炎、肾病;过敏性紫癜及紫癜肾炎;呼吸道疾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李时珍、朱福棠、胡亚美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最常用的处方:血府逐瘀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
  最常用的中药:当归、丹皮、丹参、杏仁、麻黄、黄芪、川芎、双花、黄芩、葛根、苏子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活血化瘀加抗凝治疗过敏性紫癜和紫癜肾炎;证实病毒感染与小儿肾炎和肾病的关系、中药当归静脉注射可以防治动物的肾损伤、熟大黄可使部分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转等。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参编或主编医学书籍10余部,如《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儿科辨病专方治疗》、《小儿X线诊断学》、《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现代育儿新书》等。主持课题“中药新清宁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和实验研究”、“硒与小儿肺炎关系的实验研究”、“硒与小儿肺炎的关系(临床部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肺炎支原体检测中的应用”获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并获北京市高新技术证书一项。曾获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及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加快培养懂得中、西医知识的年轻医务人员。加速中药现代化的步伐。B18.2

--------------------------------------------------------------------------------

名医风采(张东岳)

  姓名:张东岳
  出生年月:1936年11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从医时间:1963年8月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大肠肛门疾病,如痔疮、肛痈、肛门直肠瘘、肛门会阴瘘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扁鹊,华佗,李时珍,孙思,巢元方,王怀隐,吴谦,王叔和,葛玄,王清任等。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医宗金鉴》,《外科大成》,《濒湖脉学》,《外台秘要》,《医学衷中参西录》,《外科学》,《中国肛肠病学》,《临床肛门大肠外科学》,《实用中医外科学》,《急症外科学》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最常用处方:内服方: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透脓散、阳和汤、小金丹、四神丸、附子理中汤、白头翁汤、槐角丸、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五仁丸、润肠丸等。
  外用方药:黄连膏、二味拔毒散、海马拔毒散、生肌玉红膏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为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历任中国肛肠学会常务委员、河南省肛肠学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外科学会委员、《中国肛肠病杂志》编委。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精心研制了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开窗留桥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松解术”、治疗直肠全层脱垂的“三联术”等数十种独特术式,以其确切的疗效,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同时潜心研制了“脱能康”、“消瘤散”等20余种专科用药。其中“脱能康”治疗II度直肠脱垂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编撰《中国大肠肛门病学》、《中国肛肠病学》等专著10余部。B09

--------------------------------------------------------------------------------

名医风采(吕靖中)

  姓名:吕靖中
  出生年月:1930年8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职务:原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药检局新药评委会评委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学医时间:1947年
  从医时间:1950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糖尿病(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如中风、冠心病、眼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坏疽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时珍、孙思邈、李东垣、方药中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景岳全书》、《本草纲目》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1.治病求本;2.用药如用兵;3.医易同源;4.用药难,识证难。
  最常用的处方:白虎汤、人参白虎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最常用的中药:黄芪、生地、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菊花、丹参、赤芍 、鸡血藤、红花、川牛膝、天花粉、葛根、黄连、黄芩、麦冬、玄参、地龙、僵蚕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1947年开始跟随当地名医学习中医。1958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深造六年。从医五十余年,在临床中,辨证善抓要点,结合辨病以拓展运用方药的思路,灵活化裁以扩展经方的适应指征,善用对药组方,同类相丛,异类相使,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阖相济,升降合用。用药轻灵平稳,重视调理脾胃,喜遣特效专药。精于内科治疗,尤擅长糖尿病、脾胃病治疗。多篇经验总结性文章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主持了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省科技厅项目多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五项。主编或参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新进展》、《传统脾胃学》等8部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一定要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基础上求发展。加强对中药饮片的管理。学习中医者要加强文化修养,经验证明凡是文学程度高者,学习好、收获大。B16

--------------------------------------------------------------------------------

名医风采(温振英)

  姓名:温振英
  出生年月:1928年3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北京中医医院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温病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小儿药证直诀》、《解儿难》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上医治未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四季脾旺不受邪”
  最常用的中药:生芪、黄精、乌梅、花粉、诃子、菖蒲、防风、秦艽、白薇、儿茶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60~70年代,温振英主任医师提出,将《伤寒论》与《瘟疫论》的基础用药分化成化脓性疾病用公英、地丁、败酱;一般细菌感染用黄芩、栀子、黄连;病毒性感染用板兰根、贯众、草河车三组用药。
  80年代以后,根据中医天、地、人,形、体、神一体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结合呼吸道病毒的特点,她提出以养阴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期病毒性感染疾病的观点,这是中医学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40余年,她主持研究“健脾益气法治疗缺铁性贫血”、“培土生金法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养阴益气法预防小儿上感”、“扶正祛邪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健脾祛湿止泻法治疗泄泻的理论与药物筛选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等获卫生部以及北京市科研进步奖。
  1994年始享受国务院“医学特殊贡献津贴”。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发展中医,不同时代要有不同时代的要求和内涵。B04

--------------------------------------------------------------------------------

名医风采(王自平)

  姓名:王自平
  出生年月:1938年10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学医时间:1959年9月~1965年7月
  从医时间:1965年8月至今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以及妇科疑难杂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锡纯、陈自明
  最喜欢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妇人大全良方》、《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最常用的处方:四物汤、六味地黄汤、生化汤、毓麟珠、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寿胎丸
  最常用的中药: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调补肝肾类中药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获奖科研项目5项,其中主持的“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型)临床与实验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编著中医专著六部,主编《中医妇科折要》一书,撰写论文“循时用药治经病”、“用四步法治疗血瘀崩漏证”等40余篇。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努力继承中医药学精华,利用现代科技更好地来研究发展中医药学。B05.3

--------------------------------------------------------------------------------

名医风采(宋祚民)

本报记者 王琴

  姓名:宋祚民
  出生年月:1925年3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北京中医医院
  学医时间:1940年
  从医时间:1946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血液病、急性热病、咳喘证、脾胃病、小儿脑瘫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徐大椿、叶天士、吴鞠通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上工治未病
  最常用的处方:悦脾汤、清肺汤、清营汤、白虎汤
  最常用的中药:芦根、茅根、藿香、佛手、花粉、生石膏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撰写医学论文40余篇,医学专著10余部。1986年发表《血液病证治撮要》获中医学会一等奖。1984~1989年,连续被评为北京市科协积极分子,并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授予“从医30年”荣誉证书。199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授予“百名专家”荣誉证书。2000年获北京中医药学会颁发的“中医药工作贡献奖”。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要大力发展、发扬传统中医,从体制、经费、医院管理、学生的培养等方面加强对中医的投入,提高中医的地位。B18.2

--------------------------------------------------------------------------------

名医风采(栗锦迁)

本报记者 王琴

  姓名:栗锦迁
  出生年月:1941年2月26日
  职称:主任医师
  学医时间:1959年  
  从医时间:1962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及相关的内科疑难病证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张景岳、秦伯未、蒲辅周、方药中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景岳全书》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最常用的处方: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温胆肠、生脉散、当归补血汤
  最常用的中药:黄芪、半夏、大黄、附子、党参、桂枝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自河北中医学院毕业至今,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达40余年。长于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对心血管内科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尤为善长。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对舌诊、脉诊的运用颇有见解,在临床工作中对大黄、附子的量效关系深有体会。对辨证论治的方法学研究有一定见解。
  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LAK细胞过继输入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实验研究》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1.中医药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但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动机与效果要统一。
  2.突出中医特色,做好中医临床工作,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的职责。B09.3

--------------------------------------------------------------------------------

名医风采(张淑文)

本报记者 王琴

  姓名:张淑文
  出生年月:1940年11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职务:原中医科主任
  工作单位:北京友谊医院
  学医时间:1960年学习西医,1971~1972年学习中医
  从医时间:1965年至今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内科急性感染性疾病及重症感染并发多脏器衰竭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王清任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林改错》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最常用的处方: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承气汤等
  最常用的中药:清热解毒类和通腑泻下药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感染及并发多脏器衰竭的临床研究20余年,通过实践显著提高了本症的抢救成功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北京市科委二等奖1次,多次获局级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是中西医结合队伍要逐渐壮大,不能后继乏人;
  希望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事业存在的重要性和重任,给予支持和扶植。B16.3

--------------------------------------------------------------------------------

 名医风采(郭剑华)

  姓名:郭剑华
  出生年月:1945年7月
  职称:主任中医师
  工作单位: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
  学医时间:1960年8月
  从医时间:1963年10月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颈肩腰腿痛,偏、截瘫等疑难杂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张锡纯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学衷中参西录》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
  最常用的处方:四物汤、独活寄生汤、桂枝加葛根汤、活络效灵丹
  最常用的中药:当归、丹参、黄芪、三七、全蝎、水蛭、山药
  最常用的针灸穴位:风池、内关、中渚、曲池、华佗夹脊穴、环跳、委中、足三里,昆仑
  最喜用的按摩手法:滚揉法、拿捏法、整脊法、郭氏砭木疗法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郭剑华主任中医师在学术上主张突出中医综合治疗特色,擅长用针灸、推拿、郭氏砭木、心理治疗、体疗等结合中药治疗颈肩腰腿痛以及偏、截瘫等疑难病症。他曾多次应邀赴美国、南非讲学,为中医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已正式出版中医学专著4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国外发表中医科普文章60余篇、国内100余篇。完成“神农塔灸”、“中国霸王灸”、“多功能自动牵引治疗床”、“多功能治疗椅”等科研项目5项,获国家专利4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内、国际奖。他所倡导的“五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六步法治疗颈椎病”,“五步法治疗骨伤后遗四肢功能障碍”,“四步法治疗肩周炎”,“综合治疗中风后遗偏瘫”,“心理治疗在软伤疾病中的应用”,“针推手法中的美学观”,“分部分区刮痧疗法”,“郭氏砭木疗法”等均有独到之处,并对临床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郭剑华主任中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重庆市政府命名的名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突出特色、提高技能、总结经验、拓宽视野、启发思维、振兴中医。B04

--------------------------------------------------------------------------------

名医风采(丁素先)

王琴

  姓名:丁素先
  出生年月:1938年1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天津市长征医院
  学医时间:1955年
  从医时间:1958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病及性病,最擅长治疗结缔组织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吴鞠通、王清印、赵炳南、边天羽、张志礼。
  最欢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温病争辨》、《金匮要略》、《医林改错》、《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赵炳南的论著。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上工治未病,见肝知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最常用的处方:气血两燔方、疏肝活血汤、四君汤、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生脉散、增液汤、五味消毒饮、真武汤、麻桂各半汤。
  最常用的中药:凉血、祛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疏肝理气药,温补脾肾药。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系统继承了边天羽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学术思想体系。1998年获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突出贡献奖。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突出贡献奖。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对有成就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的临床经验及科研思路、成果要积极抢救、继承、发扬、发展;形成我国特有的新医药学要有政府的领导和扶持。B27.4

--------------------------------------------------------------------------------

 名医风采(田芬兰)

王琴

  姓名:田芬兰
  出生年月:1936年5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职务:医院首席专家
  工作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学医时间:1958~1963年
  从医时间:1963至今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内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张锡纯、焦树德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悬壶济世,医者之责、之乐
  最常用的处方:强心灵方、冠心Ⅰ~Ⅲ号方
  最常用的中药:益气活血药、健脾益肾药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从事中医医、教、研40年来,主持或参与中医科研课题10余项,均获部、市级科研成果登记,获国家和部、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20多篇,参与或主持编写《中医内科学》等两部专著。1992年获国务院特贴专家荣誉。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1.加强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充实完善中医药理论的研究,开拓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新路子。2.进一步加强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药开发研究。 B18

--------------------------------------------------------------------------------

 名医风采(陈宝贵)

本报记者王琴

  姓名:陈宝贵
  出生年月:1949年10月1日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院长
  工作单位:天津武清区中医院
  学医时间:1965年
  从医时间:37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和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预防和治疗。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华佗、李东垣、李时珍、叶天士、王清任、张锡纯、柳学洙。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四部经典、东垣六书、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最常用的处方:二陈汤加减、河间地黄饮子加减。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从事医学工作37年,早年以中、西医治疗各种杂症为主。1971年从师天津名中医柳学洙主任医师,柳师为张锡纯先生入室弟子,以补肾、祛痰和治疗温病著称,从柳师4年后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毕业后又跟随柳先生学习10年,为老师整理医案二部,即《诊余漫笔》、《产后发热证治辑要》,后经任应教授推荐并题笺以《医林锥指》刊印发行。主编和参与编写著作9部,主要有《临证用药配任指南》(副主编)、《二续名医类案》(编委)、《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编写人员)、《天津市中医联合图书目录》(主编)、《中国养生宝鉴》(主编)等。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主持了《养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加味寿胎丸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研究》、《回神丹颗粒剂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等科研课题,获天津市科委4项科研成果。1995年和1997年两次被邀请到加拿大纽芬兰大学医学院讲学,每次两个月。多次应邀到日本、澳大利亚、瑞士、德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3年被二部一局批准为全国第三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B09.3

--------------------------------------------------------------------------------

名医风采(张庚扬)

王琴

  姓名:张庚扬
  出生年月:1945年5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职务:外科主任
  工作单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学医时间:1963~1969年
  从医时间:33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糖尿病足坏疽、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周围血管疾病、疮疡疾病及乳房疾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华佗、张仲景、王洪绪、顾伯华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外科全生集》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治病必求其本;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意求新;疡科以消为贵
  最常用的处方:仙方活命饮、萆薢渗湿汤、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
  最常用的中药:银花、白花蛇舌草、丹参、水蛭、黄芪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参加“中西医结合治疗疮疡疾病”的研究,1978年获全国卫生科技大会表彰。主持“祛腐生肌法治疗疮疡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1985年获科技成果奖。“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糖尿病足坏疽临床研究”,1995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复方通脉散治疗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及实验研究”,1998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糠尿病足坏疽细菌学调查及中药外用临床研究”,2001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发表“点状植皮治疗感染性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坏死性筋膜炎”等30多篇论文。参加编写《中医纲目》、《中国疡科大全》、《中国实用针灸治疗学》、《汉英中医辞海》的工作,并主编《临床中医治疗手册》、《中国针灸奇术》、《中国康复全书》等著作。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改革中医院校教育体制,制订政策鼓励中青年医生钻研中医经典著作。采取多途径培养中医人才。中医外科外用药日渐减少,应加大扶持发展力度。B18.3

--------------------------------------------------------------------------------

 名医风采(罗凌介)

  姓名:罗凌介
  出生年月:1941年10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务:科主任
  工作单位:海南省中医院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肝炎、肾炎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叶天士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临证指南》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最常用的处方:知柏地黄汤加淫羊藿为主方治疗肾炎;四逆散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肝炎;防己黄芪汤治疗肝腹水。
  最常用的中药:柴胡、党参、茯苓、淮山药、淫羊藿、益母草、牛膝、北芪、丹参、半枝莲、蚤休、虎杖、白花蛇舌草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毕业至今30多年,罗凌介主任医师一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他博览群书,治学严谨,精通中医理论,系统掌握内科学知识,临床经验丰富,对疑难病、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重症肝炎、急慢性肾炎,尤其对小儿慢性肾炎有广泛深入的研究,疗效显著。
  治疗肝病几十年,自拟肝炎1~6方治疗多种肝炎取得很好的疗效,各地求医者众多,尤其在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他撰写的“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一文在参加全国传统医学临床研究大会并宣读后,被推荐参加在新加坡召开的国际中医、针灸交流大会,深受与会专家的好评。
  罗凌介主任医师在肾病的治疗领域,博取各家之长,深入研究,自成一体,撰写“肾炎蛋白尿的中医治疗”一文发表在《中医学研究》杂志上,并在全国第三届经验病学术会上宣读。
  由他本人验方制成的“肝炎康”、“肾炎康”、“乙肝解毒丸”经海南省卫生厅科研立项,由海南省中医院制药厂研制,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甚佳。
  此外,由他撰写的“钩藤竹茹汤治疗美尼尔氏病”一文刊登在《中医杂志》上,并被《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粹》一书收录。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代科学日新月异。中医事业要发展,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给中医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比肩于世界科技前沿,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B04

--------------------------------------------------------------------------------

名医风采(钱英)

王琴

  姓名:钱英
  出生年月:1937年6月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职务:肝病中心主任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学医时间:1956~1962年
  从医时间:1962年至今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前病变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秦伯未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脾胃论》、《格致余论》、《临证指南医案》、《谦斋医学讲稿》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治心何日能无我,操术随处可误人。(岳美中题词)
  最常用的处方:一贯煎、鳖甲煎、暖肝煎
  最常用的中药:当归、枸杞、鳖甲、莪术、郁金、生芪、丹参、茵陈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1981年完成了“关幼波肝病电子计算机诊疗程序”研制,获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研制了治疗乙肝系列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冲剂、乙肝益气解郁冲剂、乙肝养阴活血冲剂),于1990年通过国家新药审批。目前,该系列药已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991年主持制订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已被全国广泛采用。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五”攻关课题,主持“软肝煎治疗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抗肝纤维化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获1996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主编了《肝炎论治学》等三部著作,参编了《临床中医内科学》等三部著作,发表了“乙型肝炎论治”等三十多篇专业论文。1987年开始主持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现已进入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教育工作有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抓好高等中医本科教学的临床实践环节,积极提高临床带教师资的学术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良好环境。 B18.3

--------------------------------------------------------------------------------

名医风采(陈昭定)

王琴

  姓名:陈昭定
  出生年月:1938年7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职务:原中医科主任
  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
  学医时间:1957年~1963年
  从医时间:40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小儿发热、咳嗽、喘息、厌食、腹痛、腹泻、紫癜、黄疸、遗尿及多动症、抽搐-秽语综合征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李时珍、钱乙、王鹏飞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温热经纬》、《小儿药证直诀》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博采众方
  最常用的中药:青黛、银杏、北豆根、寒水石、肉蔻、丁香、赤石脂、黄精、紫草等100种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1963年自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在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工作至今已40年,1977~1984年又从师从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三代“小儿王”王鹏飞为师,学习深造8年。在任中医科主任期间创建了设有内窥镜的小儿脾胃与小儿妇科专业,全科一直保持64张床。擅治小儿各种发热、咳嗽、哮喘、厌食、腹痛、腹泻、黄疸、紫癜、遗尿、多动症、抽搐—秽语综合征及儿童精神行为障碍等疾病。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全国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及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并为全国中医儿科脾胃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北京王鹏飞儿科诊疗研究中心、加拿大中国儿童健康基金会中医项目负责人,《中国中医急诊》及《北京中医》杂志编委。

  “肺炎合剂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温胃冲剂治疗小儿浅表性胃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胃平冲剂治疗小儿溃疡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药治疗小儿肺脓疡的临床研究”等5项课题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获卫生部荣誉证书;曾赴台湾讲学,颇受欢迎。主编、参编医学著作16本,发表论文30多篇。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继承、发扬、创新和中西医结合;努力加速儿科中药制剂的不断改革、创新。 B16.3

--------------------------------------------------------------------------------

名医风采(李辅仁)

张金环

  姓名:李辅仁
  出生年月:1919年6月
  职称:主任医师
  学医时间:10余年
  从医时间:60余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老年病(慢支、冠心病、高血压、肾炎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张介宾、叶天士、施今墨等。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张仲景医学全书》、《临证指南医案》、《医心方》、《神农本经汇通》、《赤水玄珠》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人及人之幼。
  最常用的处方:丹参生脉饮,天麻钩藤饮,地黄汤类。
  最常用的中药:天麻、丹参、黄芪、党参、银花、菊花、瓜蒌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出身于中医世家,师从名医施会墨,为施氏医道的主要传人,行医60余年。精通内科、妇幼科,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近50年来一直从事中央**保健工作,是中央保健局所聘保健专家中唯一的一名中医。对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整体观念、气血理论、辨证施治等有独到见解,屡起沉疴,锐意创新,多次受到中央保健委员会的表彰,为中央**保健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何意见和建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并重,取长补短,遣方用药当以“简、便、廉、验”为原则。B09.4

--------------------------------------------------------------------------------

名医风采(袁海波)

张金环

  姓名:袁海波
  出生年月:1940年2月6日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职务:硕士研究生导师
  工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学医时间:1961年9月
  从医时间:1967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
  最常用的处方:保元养心汤、血瘀逐瘀汤、丹参饮、栝楼薤白汤、元胡止痛散等。
  最常用的中药:太子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当归、丹参、檀香、赤芍、仙灵脾、炙甘草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王清任、秦伯未等
  最喜欢的中医药著作:《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医林改错》、《谦斋医学讲稿》、《临证备要》、《得配本草》等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整体观念、辨证论证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在学术思想方面,主张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中医与西医、主症与兼症相结合;在临床药物研究方面,倡导由单味药物向复方药物、由一病一方和一证一方向系列药物的研究方向发展,开展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规范化、辨证标准化、药物系列化的研究工作。在继承整理我国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袁子震教授几十年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七五”期间,“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研究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心气不足,心血亏损,阳气虚弱;标实是指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寒凝心脉。治本应益心气、养心血、扶心阳,治标要宣痹祛湿化痰、活血化瘀通脉。研制与冠心病的中医证型、西医病种相配套的治疗方案与系列药物,即痰瘀阻滞型为主的心绞痛用镇心痛口服液,气虚血瘀水停型为主的心功能不全用养心灵口服液,心肾阳虚型为主的心源性休克用苏心醒口服液,气血两虚兼血瘀型为主的心律失常用复脉静口服液,以及应用于慢性冠心病的心复康口服胶囊。临床应用根据证型与病种分类的不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可单独或联合选用系列药物。临床观察总显效率为66.72%,总有效率为92.41%,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1991年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镇心痛口服液”于1993年获国家新药证书,1994年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4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心复康口服胶囊”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河南省科技招标项目“苍灵丹口服液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7年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安神增智颗粒剂治疗失眠症的研究”、“养阴润燥颗粒剂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三术减肥颗粒剂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在研究中已表明有良好疗效,颇受欢迎。主编《中医内科急症临床》、《冠心病证治与现代研究》著作两部,发表论文38篇。多年来,培养基层进修生百余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自1992年~1996年分别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科技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1.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高等教育的教材应增加四大经典教学内容;2.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展中医药研究,而不是研究中医药,特别要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整理研究;3.开展中医证候标准化的深入研究,中医科研要避免低水平重复。

--------------------------------------------------------------------------------

名医风采(陆志沈)

王琴

  姓名:陆志沈
  出生年月:1941年10月
  职称:主任中医师
  职务:门诊部主任
  工作单位:海南省中医院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北路省中医院宿舍
  从医时间:1966年8月至今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妇科病及疑难杂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陈自明、李杲、王清任、朱震亨、罗元凯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医宗金鉴》、《傅青主女科》、《本草纲目》、《医宗必读》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更慎其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最常用的处方:四物汤、归脾汤、血府逐瘀汤
  最常用的中药:当归、赤白芍、川芎、生熟地、香附等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

  1.“登革热199例辨证论治”于1992年荣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5年荣获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暨“超人杯”国际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该论文被收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一书。

  2.“金针五香液治疗胃脘痛104例临床观察分析”荣获省卫生厅医药卫生自然基金资助奖、省科协三等奖、1995年第二届传统医学暨“超人杯”国际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

  3.“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250例疗效观察”1996年荣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药学突出贡献国际优秀成果奖。

  对发展中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21世纪的今天,一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中医药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医药卫生界乃至科技界的重视,出现了世界性的“中医中药热”。为了迎接考验与挑战,中医药必须走向现代,走向世界,发扬中医特色,开拓未来。中医药界应该培养精通中医又懂西医的临床医师和新型专科专病的高级中医师。 B18.2

--------------------------------------------------------------------------------

 名医风采(林举深)

王琴

  姓名:林举深
  出生年月:1941年12月
  职称:主任中医师
  工作单位:海南省中医医院
  学医时间:1960年8月
  从医时间:1966年8月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等的疑难杂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朱丹溪、李东垣、李时珍、张锡纯、陈修园、赵炳南、秦伯未。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医宗金鉴》、《黄帝内经》、《医宗必读》、《本草纲目》。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矣。
  最常用的处方: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参苓白术散。
  最常用的中药:藿香、槟榔、赤芍、僵蚕、藕节、北芪、公英。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1.《登华热199例辨证论治》于1992年荣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995年荣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暨“超人杯”国际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
  2.《金针五香胶囊治疗胃脘痛104例临床观察分析》荣获省卫生厅医药卫生自然基金资助奖,1995年荣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暨“超人杯”国际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
  3.《和胃饮治疗慢性胃炎250例疗效观察》于1996年荣获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突出贡献国际优秀成果奖。
  对发展中医事业的意见和建议:为师者有义务和责任培养精通中医又懂西医的新型中医师。

--------------------------------------------------------------------------------

名医风采(辜孔进)

王 琴

  姓名:辜孔进
  出生年月:1947年8月21日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职务:中医系主任
  工作单位:海南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教研室
  通讯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路海南医学院附院针灸科
  学医时间:1969年1月
  从医时间:33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面瘫、脱发、痛证及各种疑难杂症。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窦汉卿、孙思邈、李时珍、邓铁涛。
  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灵枢经》、《伤寒杂病论》、《针灸大成》、《千金要方》、《针灸四书》。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大医精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拯救之法,妙用者针;针之要妙,在于秋毫。
  最常用的处方:桑菊饮、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牵正散、柴葛解肌汤等。
  最常用的中药:北芪、当归、防党、杞子、首乌、蜈蚣、全蝎、三七、甘草。
  最常用针灸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三阴交、天枢。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精通子午流注针法,在国内率先提出辨证逢时循经开穴理论,创制应用子午八法的“子午飞灵钟图”和“夫妇养子开穴钟图”。临床主张“一针二灸三用药,杂合以治”。治疗范围广,治疗手段多样化。1979年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优秀奖,1993年获海南省首届中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被海南省政府批准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编辑中医专著《子午流注学说》、《辜孔进医学文选》等6部。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海南省针灸学会会长、国际华夏医学会理事、海南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海南省反邪教协会理事、海南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兼针灸科主任。
  你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1)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加强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2)中医发挥中医的优势,西医发挥西医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既重视中西医结合,更重视中医各种疗法的有机结合。(3)用西医的评估系统评估中医是对中医极大的不公,应建立中医自己的评估系统。B05.2

--------------------------------------------------------------------------------

名医风采(米逸颖)

本报记者王琴

  姓名:米逸颖
  出生年月:1944年
  职称:主任医师
  职务:科主任
  学医时间:1964年
  从医时间:1969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内科杂病,对老年病尤多心得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祝谌予、董建华
  印象最深的中医格言:无论做人、做事、学习、行医牢记“戒欺”古训
  最常用的处方:小儿珠珀猴枣散
  最常用的中药:“坤宝丸”

  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高龄老人病多积渐而成,病分新旧,有旧年痼疾多属内伤,经年经月不瘥,几种或十几种疾病缠系一人之身,病损及五脏,有近年新发之病,有近日所发之病,病机错综复杂,临证之时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缓急,审因论治,治有先后,避轻就重,兼顾他脏。
  高龄老人脾胃薄脆,运用中医整体观,通过顾护中州强壮脾胃来增强脏腑之间的功能代偿,则有可能给整体治疗带来转机,峻补猛攻均非所宜,往往易犯峻补之误,攻补不当皆能损伤脾胃,欲速则不达,徐缓图之待中气来复则病可有转机。
  根据各脏腑之盛衰,遵循《内经》阴阳互根之说,调补阴阳纠正偏颇,注重五行相生相克,培土生金、滋水涵木、金水相生、木火刑金等理论的实践应用,在老年病的治疗中颇有效验。谨守病机,辨证立方,善于达变,因法施治取其意,灵活运用时方。小儿为稚阳之体,老年人为阳衰之体,借用“小儿珠珀猴枣散”治疗高龄老人发热;同仁堂“坤宝丸”滋补肝肾、镇静安神、养血通络,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症,老年人心烦失眠证属热郁于肝,肝火上扰心神,神不安则不寐,用此方亦可获良效。B09.3

--------------------------------------------------------------------------------

名医风采(林天东)

  姓名:林天东
  出生年月:1946年12月
  职称:主任中医师、教授
  职务:院长
  工作单位:海南省中医院
  学医时间:1963年
  从医时间:1968年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不孕不育、男性病、月经病、肝炎、老年病
  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包括古今):张仲景、傅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罪。

六安芥杏合二陈,咳嗽风寒惟此珍,去芥特加姜细味,莫因细热忌细温。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治病必求本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衡法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衡法

儒家有尧舜,医家有轩岐也。
儒家有孔子,医家有仲景也。
尧舜之道,非孔子而不传;
轩岐之道,非仲景而莫显。
世未有不读孔子书而称儒者,
多有不读仲景书而称医者。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行之气所当即固-----血、气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阴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width=15 height=15 title="Click to iew full ratings1.gif (15 X 15)" border=0 align=absmiddle>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width=15 height=15 title="Click to iew full ratings1.gif (15 X 15)" border=0 align=absmiddle>

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img]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width=15 height=15 title="Click to iew full ratings1.gif (15 X 15)" border=0 align=absmiddle>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______老子<道德经>

[img]http://www.dxy.cn/bbs/images/ratings1.gif [/img]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width=15 height=15 title="Click to iew full ratings1.gif (15 X 15)" border=0 align=absmiddle>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林亿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其非人,而时有所隐——王冰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
内经乃经典中之经典,小生初来,引数语助兴。

谁给我建立了那个链接——《我是如何“诱骗”美女的(ZT)》,冤枉呀!
请勿捆绑发送!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伤寒杂病论》
相对于技术,我更看重医德;
相对于正文,我更看重序言!

饮入于肺,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内经》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余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
无为也而笑巧,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老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关幼波
对房事生活,应遵循“春三夏六秋一冬无”的原则,以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
-韩统勋
非学贯天人,不可言医;非识通古今,不可谈医;非穷尽方书,不可注医。
-陈士铎

程康圃之儿科八症六治之言,乃幼科之捷径也,若能融会其间,幼科思过半矣。八症云何?一风热,二急惊风,三慢惊风,四慢脾风,五脾虚,六疳积,七燥火,八咳嗽是也。治法六字云何?平肝、补脾、泻心是也。盖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火常炎,染病皆由此故。若知因而造其极,病无不愈。

果能三部九候,指下分明,则病之浅深吉凶,人之穷通寿夭,皆可于二十七脉之中,决断其变化焉。人谓医道通乎仙道,非虚语也。
-丁甘仁

能穷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之奥,便知表里寒热盛衰邪正八要之名。虚为气血不实,举按无力,如兼弱涩之象。实为气血不虚,举按有力,且该长滑之形。浮沉表里,在下指之轻重。缓则正复,和若春风柳舞。大则病进,势如秋水潮生。六脉等同,喜其无药。
节录病机赋(修园重订)

久治腿疼不能了,一加升提便顺道;久治便血不能了,一加升提便入窍。此是回环大道理,医家用之真绝妙。

凡是风寒骨内侵,一寒一热汗津津。再说风药去表汗,已竟汗透热不禁。再说纯补去固表,内里风寒尚有存。不如苍麻仍带用,加上五味酸枣仁。一阖一辟天地理,动静机缄不由人。
《蠢子医》

硫磺原是火中精,一切湿热他能清。湿热原从寒上得,抑郁之久与热同。更治湿寒腹甚痛,但吃此味必能通。更治脾虚口流涎,但吃此味必得安。更治水肿愈后复起波,但吃此味永无疴。更治手足风痹不能行,但吃此味渐渐松。更治妇人虚寒不坐胎,但吃此味便解怀。吾今已七十,始知硫磺好。加上马钱与熟地,便可长生并不老。(制马钱子一两,制硫磺二两,熟地八两共捣为丸,每服二钱,开水送下。)热药皆补他能通,疏通元府妙化工。湿热引下便无病,故云一切湿热他能清。
《蠢子医》

诊脉下药诗
诊脉下药心内裁,手未立方眼已开。肺实有力宜大泻,前胡枳实橘红偕。肺虚无力宜大补,党参五味百合辅。肺实有力夹风火,酒芩全蒌元参佐。肺虚无力夹风寒,款冬紫菀麻黄添。心实有力宜大泻,菖蒲郁金凌霄偕。心虚无力宜大补,枣仁远志柏子辅。心实有力夹风火,黄连连翘栀子佐,心虚无力夹风寒,白附天麻荜茇添。胃实有力宜大泻,大黄枳实槟榔偕。胃虚无力宜大补,白术云苓炙芪辅。胃实有力夹风火,知母石膏干葛佐。胃虚无力夹风寒,干姜白芷藁本添。肝实有力宜大泻,桃仁醋军术(莪术)棱偕。肝虚无力宜大补,当归川芎香附辅。肝实有力夹风火,柴胡生地二芍佐。肝虚无力夹风寒,吴萸艾叶首乌添。命实有力宜大泻,芒硝火麻郁李偕。命虚无力宜大补,缩砂益智肉蔻辅。命实有力夹风火,槐花地榆蒲黄佐。命虚无力夹风寒,黑姜附子故纸添。肾实有力宜大泻,木通泽泻车前偕。肾虚无力宜大补,熟地萸肉山药辅。肾实有力夹风火,黄柏丹皮萆薢佐。肾虚无力夹风寒,肉桂巴戟椒茴添。此虽守株待兔法,聊训蒙医以开先。
《蠢子医》

初学三年,天下通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

读不如行,使废读将何以行;
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

十防纲要:
脉浮防火郁,脉大防暴厥,面青防风动。
面赤防阳越,热症防戕阳,寒症防耗液。
久病防卫虚,表病防内陷,渴甚防脾呆。
湿肿防津竭。
-孙允中

《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世俗庸之,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儒门事亲》

男子左脉常大于右,为顺;女子右脉常大于左,为顺;男子尺弱寸盛是其常,女子尺盛寸弱是其常。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不足。男子不可久泻,为伤阴也;女子不可久吐,为伤阳也。

外邪病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内伤病不出乎气、血、痰。外邪则当攻邪而正始复,内伤则当养正而邪自除。若内伤夹外感者,须以养正中佐祛邪之药。外邪兼正虚,循衣摸床,恶候也。一由太阳中风,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阳明里热,脉弦者生,涩者危。亦有肝热症,须辨之。
《杂症要略》

1.反听谓之聪,内视谓之明.

2.上病下治,提壶揭盖.

6.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羽谓之兽.

12.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素问·脏器法时论》

14.凡人饮食,盖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烂;二曰口化,细嚼慢咽;三曰胃化,蒸变传运.二化得力,不劳于胃.(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15.饥饱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己.(李渔<<笠翁文集>>

16.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

17.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叶天士)

18.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李日方<<太平御览.方术部.养生>>

20.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均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加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崩闭皆可见.
更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须占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均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贝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

21.唾不咽,则气海不润;气海不润,则津液乏,是以... ...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22.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23.保养之义,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堤疾:防病)

24.凡欲求长生却病,***有三:一保精,二行气,三服饵.(高濂<<遵生八笺>>

25.心为一身之宰,脾为万物之母.养心养脾,摄生最要.(黄承昊<<折肱漫录.养形>>

26.人之寿夭,在乎调摄.一有所偏,百病俱发.(龚延贤<<寿世保元>>

27.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30.善摄身者,卧时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四时之早晚:春,夏应晚卧早起,秋季应早卧早起,冬季应早卧晚起)

31.酒多,血气皆乱;味薄,神魂自安.夜漱,却胜朝漱;暮餐,不若早餐.(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养生杂论>>

32.仙鹤弹琵琶高奏神曲,
雷公敲木瓜声惊云母.
红孩子戴红花吃红豆,
白头翁摘白梅尝白果.

何首乌身披穿山甲,骑地龙,挥大戟,与木贼战百合;
吴茱萸头戴金银花,坐河车,舞三棱,比草寇胜五倍.

34.命门乃藏精之所.丹汞初扬,射入子宫,一茎两歧,婴儿兆始.一月如露,少阳胆养之,二月则厥阴肝养之,三月则厥阴心包络养之,四月则少阴心养之,五月则阳明胃养之,六月则太阴脾养之,七月则阳明大肠养之,八月则太阴肺养之,九月则太阳膀胱养之,十月则少阴肾养之.乃脏腑相传精血而哺胎胚者也.

35.故安胎不若健脾,(木梁)固而钟不坠;
肥胎不若养血,水深而鱼自安.

36.夫人五脏,惟肝气有余,且木性喜扬而恶抑,更受胎气之壅塞,而胸膈胞胀,恶食亦因性也.呕酸,嗜酸,木味酸也;呕食,恶食,木克土也.渐至君相二火养胎,常见烦躁,发热等候,此

37.黄柏无知母,破故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

38.《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膊莫相依。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藻蕺遂芫俱战草,诅参辛芍叛藜芦。

40.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四总穴
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却.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觀其脈症,知犯何逆,隨証治之。

一画(待续)
一少思虑养心气,二莫嗔怒养肝气,三薄滋味养脾气,四少言语养肺气,五节房室养肾气.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

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也

二画(待续)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

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

十二劲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十剂以准规矩,七方以明绳墨

七方之法为绳墨,大小缓急奇偶复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

七情气逆者,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分导为要

七情俱忘,六窗俱闭,元气浑沦,百脉皆畅.又何病焉

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八脉隶属于肝肾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与女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

人之一身,以血为主.血以气为先

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尿,皆届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

人之一身,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

人之大气,积于胸中,呼吸出入,上下流通。呼出之气,由心达肺;吸入之气,肝肾相济

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斡旋全身

人之生也,体质各有所偏。偏于阴虚,脏腑燥热,易感温病,易受燥气;偏于
阳虚.脏腑寒湿,易感寒邪,易患湿症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伤其气血者

人之有脉.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蒂未坏.则生意不息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人之寿天,在于樽节

是故医者不明脏腑,犹如盲人夜行!
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

是故医者不明脏腑,犹如盲人夜行!
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

肝为将军之府,体阴用阳,性喜条达。

内经之五脏,非人身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也,不知此者则内经无一字可通矣。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大意是:人体正气在内,邪气不伤,则不病!!

学道,悟道,做医生。

古云“不熟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whenhye wrote: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王清任

  清代解剖学家,河北玉田人。

  那个时代,迷信盛行,当很多人在烧香拜佛之时,王清任却正拿着解剖刀在审视着尸体。因为他的大胆他的叛逆,他一刀划开了我国解剖领域的天空。

  “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带看这种思想,他从1797年起在滦州福地镇义冢剖视儿童残尸百余具,整尸30具,又到刑场检视罪犯尸体,弄清脏腑结构,并与动物尸体解剖对比,绘制解剖图。

  他的《医林改错》,纠正了古代医书在解剖学上的误差,记载了腹主动脉、上腔静脉、颈总脉、气管、津管、总胆管、十二指肠入口及输精管等脏器。 王清任生活在上一个千年,他的血府逐淤理论和活血化淤法至今对治疗冠心病仍切合实用。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径》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医生对病人的同情不是用眼泪,而是用心血。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一位先生曾教导 :
四维运转最主要的四个主管:真武汤,白虎汤,朱雀汤,青龙汤。
无论哪一个方向出现了问题,当然主要是责成他们的主管!主要是你主管的失职,才导致了.....
仔细研究好这四个主管,对于临床来讲,是很实用的。
当然,主管当中又有他们各自的利器:
真武汤:茯苓
白虎汤:石膏
朱雀汤:黄连
青龙汤:麻黄
麻黄东药,黄连南药,黄芪中药,石膏西药,茯苓北药.
药物得天地之气而成一物之性,为医者须知化裁,操纵之法本乎医理而成方.

以脏补脏,以形补形。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尝谓医者意也,通其意则灵,不通其意则滞;善用意则巧,不善用其意则拙.余尝有句云: "学医漫说秘青囊,用法全凭用意良".
----清 吴士瑛 <<折肱心悟痢疾明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巅顶之上,唯风可倒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乃虚劳病证的提纲。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提出虚劳有阴虚、阳虚之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与转归;“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景岳全书·虚损》“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里虚元鉴》关于病因“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等等,“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不居集·上集·卷十》“虚劳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主。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渐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

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

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行血则便脓自除 调气则厚重自愈
四时欲得小儿安 定要三分饥与寒

医药本同宗。

医得病,医不得命。

金字的真假匠人深知,病情的轻重大夫深知。

名医难治心头病。

感冒不是病,不治要了命。

老怕伤寒少怕痨。

治风先去热,热去风自灭。

鼻子不通,吃根火葱。

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

吃药不忌嘴,不如喝凉水。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

用药如用兵。

去年进补,今年打虎。

两脚不会移,要吃五加皮。

黄酒红糖,产妇可尝。

好药治病,坏药送命。

养病如养虎。

生姜拌蜜,咳嗽可医。

庸医杀人不用刀。

小小一口痰,病菌千千万。

医道深处多荆棘,学问精时少难疑。

心不今佛,不可为医;才不及仙,不可为医 。

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 当专其权而重任之 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 当大其服而独用之

痞坚之下,定有伏阳;吐下之余,必无完气。
伏所主,所因先。收散互,逆从联。调中气,妙转旋。悟到此,治立痊。

用针之法,候气为先。

理`法`方`药

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既虚则鲜有不滞者。
(清。顾金寿《重订灵兰要览》)

一般认为气血瘀滞多属实证,本条则强调也有因虚而致气血瘀阻的。气血之运行,犹如水液之流动,水盛则易流畅,水少则易阻滞。若气血充盈,则畅行不滞;气血虚少,则瘫滞不通。如杂病中见疼痛一症,因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者固多,而因气血虚衰而致不通者,亦复不少。治疗上,瘀滞者当行气活血以通之,虚衰者当益气养血以补之,两者截然不同。此言因虚而致气血留滞不畅之理,于临床颇有启迪!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临床见颈软无力,头低垂不能抬举,目陷无光者,确提示精气衰败。按张志聪的解释:“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素问集注》卷二)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

《继承心悟》——轻灵:圆机活法,精简扼要,看似平常,恰倒好处。纯正:冲和切当,剔除芜杂,配伍严谨,不落肤浅。
《继承心悟》——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医不执方,适宜而用,方不在多,药不在杂,临床实践,加减得宜,不偏不倚,适应其病。
《继承心悟》——体质有异,治疗有别。

中医药学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没有中断过的一门科学,它根正枝繁叶茂,中医的根在《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的枝在温病学说,中医的叶在现代名中医的脑海里。邓铁涛教授寄语青年中医

邓铁涛.ppt (269.5k)

岳美中前辈指出的:黄芪之于神经系疾患之瘫痪麻木、肌肉消削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1日量从数钱到数两,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
岳 美 中: 专病专方是医学的基本思想,《伤寒论》各篇皆标明“病脉证治”。何谓病?保谓证?病者本也,体也;证者标也,象也。有病始有证,辨证方能识病,识病然后可以施治。六经皆有主证、主方。如桂枝证、白虎证、承气证等。此皆有是证即用是药,故一证有一证之专方。

清代名醫王清任就言:「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

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
邓铁涛

从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邓铁涛

蒲辅周
  治外感方如大将,消灭入侵之敌;治内伤方如丞相,治理国家。这是人们对方药性能的比喻之谈。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尤在泾语)

中医的理论源于临床,中医的生存系于临床,中医的发展更在临床!

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
盖此地为阳明中土,乃水火血气,上下往来之都会也。……
可知此地须水升火降,斯为既济之形。
——唐宗海《血证论·痞满》

家传一张纸,师传万卷书

大病宜灸
2003-06-01 宋?竇材 扁鵲心書?卷上?大病宜灸 點選: 45
資料來源:《扁鵲心書?卷上?大病宜灸》
作者:宋?竇材
資料整理:林宏洋
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針艾故也。世有百余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傷寒、疽瘡、勞瘵、中風、腫脹、泄瀉、久痢、喉痺、小兒急慢驚風、痘疹黑陷等証。若灸遲,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陽氣不絕,性命堅牢。又世俗用灸,不過三五十壯,殊不知去小疾則愈,衩鶆t難。故《銅人針灸圖經》云: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補接真氣,即此法也。若去風邪四肢小疾,不過三、五、七壯而已。仲景毀灸法云: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余觀亙古迄今,何嘗有灸傷筋骨而死者!彼蓋不知灸法之妙故爾。(《靈樞》論虛而至陷下,溫補無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陽耳。若仲景所言微數之脈,慎不可灸。脈而至于微矣,似有似無,則真陽已漓,又至于數矣,則真陰已竭,陰陽漓竭,灸亦無益。但有炎焰而無溫存,寧不焦骨傷筋而血難復?非毀灸也。)
孫思邈早年亦毀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頭風,華佗針之,應手而愈,后佗死復發。若于針處灸五十壯,永不再發。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壯,豈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壯,其肉便焦,無血榮養故也。若真氣未脫之人,自然氣血流行,榮衛環繞,雖灸千壯,何焦爛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別其死生,若真氣已脫,雖灸亦無用矣。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當服睡聖散,即昏不知痛,其睡聖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斷不誤人。(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謂見身說法,其言誠真,其心誠切,其論誠千古不磨之論,無如天下之不信何。)
葛真人論脈訣
2003-06-01 清?柏鶴亭 神仙濟世良方 點選: 50
來源:《神仙濟世良方》
作者:清?柏鶴亭
摘錄:林宏洋
內經已經暢言之也。後王叔和有發明之,尚有未備者。脈訣大約言愈多,則旨益晦,吾簡以切脈不必紛紛七表八裏也。切脈之最要在浮、沉、遲、數、虛、實、濇、滑而已。知十脈則九人之病不能出其範圍,死脈易觀也。不過魚游、鳥啄、屋漏、彈石、碎索、水流之異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變,何難之人之疾病哉?
曹大仙曰:脈訣原不必多,多則反晦,明言十法至簡至要,可以為萬世之法。

富貴貧俟パa異宜說有辨
2003-06-01 清?周學海 讀醫隨筆 點選: 8
來源:《讀醫隨筆》卷四
作者:清?周學海
摘錄:林宏洋
前人皆謂富貴之病利用補。貧僦死霉ァ3跷磁R診之時。亦深以此語為然。乃至今而覺其非也。富貴之人。安居厚奉。藏府經絡。莫不痰涎膠固。氣機凝滯。不能流通。故邪氣據之而不得去者。非正氣之不足。乃正氣之不運也。治之宜重用攻散。且氣血充裕。能任攻散者。正此輩也。若重之以補。是益之滯矣。貧僦恕^嫁讲怀洹⌒醪慌K臅r力作。汗液常泄。榮虛衛散。經脈枯槁。及至有病。初起隱忍。勞役不輟。勢至重困。乃始求醫。故其氣邪之不去者。非正氣之不運。實正氣之不足也。治之須助正氣。正氣一充。其氣機之流利。自能鼓舞驅邪。非似富貴安逸者之氣滯。必待重施攻散也。吾每診貧倭κ持恕2∶}或粗大挺硬。或短弱細微。起伏總是無力。應指總是少神。求似富貴之脈之洪滑搏結者。殊不多覯也。蓋富病屬氣血之鬱滯。貧病屬氣血之匱乏。若謂筋骨柔脆與堅強之不同也。此在無病時則然耳。每治貧病。佐以參朮歸地。其效甚捷。比無他故也。地瘠者易為溉。氣滑者易為滋也。內經曰。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是溫助其氣而運之。形已苦者。不得復開泄也。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是形樂者。皆有血實決之之義也。若攻苦之士。家徒四壁。謀道謀食。百計經營。此又不得與膏粱甘豢者同論矣。故形苦志苦。病生於困竭。治之以甘藥。謂表裏榮衛俱不足也。形苦宜補。形樂宜瀉。不校然可睹耶。

杜執病困醫之弊
2003-05-31 清?齊秉慧 齊氏醫案 點選: 15
來源 / 齊氏醫案 清?齊秉慧
摘錄 / 林宏洋
醫以浮、沉、遲、數等脈,分別病之表、裡、寒、熱、虛、實,非以某脈專主某病,亦非以某病必無某脈。經云:陽病得陰脈者死,陰病得陽脈者生,是陰病有陽脈,陽病有陰脈也。又中風之脈,浮遲者吉,大數者危,是中風有浮遲,亦有大數也;吐衄之脈,洪大者危,沉小者吉,是吐衄有洪大,亦有沉小也。凡患病者,必先將病之始末細說與醫,以脈證病,了然無疑,則藥無不效也。今多有自隱病因,以脈困醫,令其猜病,偶合則稱為神手,不合則薄為庸才,不服其藥,是以明醫反不見信,良可慨也。彼不知古人治病,未有外望、聞、問三法,而獨以切脈神其治者。東坡先生云:吾求愈病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且人生平有六陽脈者、六陰脈者,有左右偏盛者,有反關脈者,凡有疾病,難以合診。又飢飽、房勞、驚醉之後,脈難作準。又寒熱之病,寒時則脈衰,熱時則脈盛,不可不辨。以上數端,醫者臨證時,以望色、同聲、問因審之,庶可以得病情而手到春生矣。

切脈須知
2003-05-31 清?齊秉慧 齊氏醫案 點選: 21
來源 / 齊氏醫案 清?齊秉慧
摘錄 / 林宏洋
餘讀雷真君曰:脈訣,《內經》已暢言矣,王叔和發明,沈微垣規正,餘不可不一一論之。脈訣大約言愈多則旨愈晦,吾獨尚簡要以切脈,不必紛紛於七表八裡也。切脈之最要者在浮沉,其次則遲數,其次則大小, 又其次則虛實,又其次則滑澀而已。知此十脈,則凡人之病,不能出其範圍。至於死脈,尤易觀也,不過魚蝦之游、禽鳥之喙、屋漏、彈石、劈索、水流之異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變,又何難知人之病哉?《靈樞》之形容脈象,萬不可以為法。仲景曰:脈訣原不必多,多則反晦。真君之妙論,至簡至要,可為萬世切脈之定法。
聶灼三曰:餘觀前二則,愷切詳明,真可為俗醫之換骨金丹也,令人讀之千遍不厭。

臨證必讀
2003-05-31 清?齊秉慧 齊氏醫案 點選: 20
來源 / 齊氏醫案 清?齊秉慧
摘錄 / 林宏洋
昔長沙公教人以望、聞、間、切四法,妙哉其神矣。然庸工無傳,遂謂此非長沙之聖不能知,何其所見之不徱?不知具有明徵,顯而易見。望者,望其人之顏面氣色,以察形體之勞瘁,如青屬肝病,赤屬心病,白屬肺病,黃屬脾病,黑屬腎病也;聞者,聞其語言聲息,以審內氣之盛衰;復問其病起於何時,得於何因,所見之證屬於何經,於是再問其平日有何舊病與否,其本氣宜寒宜熱,則病之六經、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確有所據;而後切其脈以驗證,不過再加詳慎之意,並非盡得其證於脈息之中,倘脈證不符,猶必捨脈而從證,可見重在證,不重在脈,故以切為獨後。彼不諳仲景之法,藉脈理之說而欺於世,至於望、聞、問三字,不得其傳,則病之六經、表裡、陰陽、寒熱、虛實,懵然不識,求其不殺人者,幾希矣。

《 傷 寒 論 》 脈 法
2003-03-10 清?陸九芝 《文》卷二?第26頁 點選: 167
打字整理:林宏洋
仲景論脈,所重浮、沉、遲、數。而浮、大、數、動、滑、沉、澀、弱、弦、微,以類相從。浮、沉以位言,遲、數以至數言。浮、數,陽也。而大、滑、動,亦為陽。沉、遲,陰也。而澀、弱、弦、微,亦為陰。叔和“辨脈法”云:陽病見陰脈者死,陰病見陽脈者生。仲景之平脈以辨證者如此。叔和可稱能說仲景之意者矣。凡人以不浮、不沉、不遲、不數為經脈,反是則為病脈。而病脈之中,又以脈有胃氣為吉,真藏脈見為兇。此則真有關於生死者。若本文之生死二字,則正教人以不使之死而使之生也。如病之初為浮、大、數、動、滑,而其繼也漸見沉、澀、弱、弦、微者,是陽消陰長之機,於病為迸。病之初為沉、澀、弱、弦、微,而其繼也漸見浮、大、數、動、滑者,是陽進陰退之象,其病為欲愈。此脈之有定者也,醫必當體會之。如浮為陽,而兼見大、數、滑、動之陽脈,是重陽也,必為陽盛之病,當急撤其陽邪。沉為陰,而兼見澀、弱、弦、微之陰脈,是重陰也,必為陰盛之病,當急破其陰邪。且也浮既為陽,而浮之中反見澀、弱、弦、微,則陰氣上人陽中,將有亡陽之變,當以扶陽為急。沉既為陰,而沉之中反見大、滑、動、數,則陽邪下陷陰中,將有陰竭之虞,當以存陰為急。此脈之無定者也,醫則能轉移之。仲景之意,蓋謂陽病不可使見陰脈,陰病必當使見陽脈耳。豈於陽病一見陰脈即曰無可治,陰病一見陽脈即曰不必治乎。余於是即仲景之脈法,以求仲景之治法。仲景於太陽病用桂、麻者,以其脈之浮緩、浮緊也。緊與緩皆陰脈,而治之以辛溫則不死。於太陽病用薑、附者,以其脈之微弱、沉微也。微與弱亦陰脈,而治之以辛熱亦不死。仲景於陽明病用膏、黃者,以其脈之浮大、浮長也。長與大皆陽脈,而茍非治以苦寒則必死。仲景於三陰之陰病用薑、附者,以其脈之沉細。於三陰之陽病仍用膏、黃者,以其脈之浮滑也。沉細為陰脈,茍非治以辛熱則不生。浮滑為陽脈,茍非治以苦寒則亦不生。是故宜用辛溫時,不可早用辛涼。宜用辛涼時,不可仍用辛溫。而於宜辛熱者,不得僅用辛溫可知。宜苦寒者不得通用甘寒,亦可知矣。惟其治之有法,所以能使陽病不見陰脈,能使陰病得見陽脈也。此仲景之意,惟叔和為能說仲景之意也。
更以仲景論舌苔觀之。《經》云:能合色脈,萬舉萬全。舌亦色之一也。夫病以證為主,凡仲景言舌者五,舉一白苔而分燥、滑,即以其舌參觀其證,必有證而後有方,方以治證,非徒以治舌也。乃元人杜清碧不以證言,徒以舌言,繪為三十六圖,或徶烈话偃邎D,或又減為一百二十圖。每色有十餘圖,每圖莫不有方,並不言此舌之因何證而見。一若方即以舌為準,而不必更論其證者,徒亂人意,實無關於治法也。
藥對證而增劇
2003-03-10 考證中 點選: 62
打字整理:林宏洋
千金方曰。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知。惟非其主對者。本勿服也。慎柔五書謂久服寒涼。陽氣鬱陷者。改用四君保元。溫脾理肺。陽氣升舉。邪氣漸漸退出於表。退至陽明。則有嘔吐便溏水泄之事矣。退至少陽。則有頭痛寒熱往來之事矣。退至太陽。則有發熱惡風寒項脊強痛之事矣。此時正宜加力輔正。隨證施治。以收全功。不得疑為新受外感。更不得疑為藥誤。改用他法。再誤即難治矣。竊謂今人最慮肝陽。每於傷風頭痛。即曰肝陽上升。即以清涼澆灌。及至真火下陷。陰霾瀰漫。頭重顱脹。仍曰肝陽太亢。明者用宣陽逐陰之劑以挽之。稍見陽氣上達。口乾微渴。即斥為藥誤。助動肝陽。必求滅陽而死。可慨也。
知治外感。外證雖減。而內證轉劇。此即邪氣之內陷也。外邪內陷。治之能使漸透於表。表證日增。而內證日減。此即正氣之充而漸復也。先見惡寒發熱。治之但使寒熱稍輕。而增見胸滿。嘔吐不食。是風寒內陷矣。先見胸腹膨脹,治之但使膨脹不見。而轉見大便滑泄不禁。是正氣下脫矣。故有外證漸增。而實為醫之功。外證見減。而轉為醫之過者。醫家病家於此。皆須有定識定力。不為搖惑。方能臨變不改。亦能臨變知改矣。
周慎齋曰。脾氣虛而脈弦者。服補中益氣湯後。必發瘧。脾氣虛而濕盛者。服補中益氣湯後。必患痢。此邪尋出路也。仍服前湯自愈。
朱丹溪治一虛人患痢。先用六君。多服久服。病證日增。略不為動。正氣既充。以治痢藥一劑迅掃之。而病除矣。
五運六氣\n2003-06-01 清?高士宗 醫學真傳 點選: 110
來源:《醫學真傳》
作者:清?高士宗
打字整理:林宏洋
天地至大,人物至彛煌怅庩栁逍兄怼N暹\,即五行也。六氣,即三陰三陽也。故木、火、土、金、水曰五運。厥陰、少陰、少陽、陽明、太陽曰六氣。五運合五行,而六氣亦合五行。天以此成四時而生萬物,人以此成有形而合無形。是五運六氣實醫學之根源,神農本之而著藥性,黃帝本之而著《內經》,仲師本之而撰《傷寒》、《金匱》。今人但知風、熱、濕、火、燥、寒為病,豈知厥陰主風,風,木也;少陰、少陽主熱,熱,火也;太陰主濕,濕,土也;陽明主燥,燥,金也;太陽主寒,寒,水也。此風、熱、濕、火、燥、寒之病,而五行六氣即主之,五臟六腑亦因之。其本末不可不察也!
醫有徹始徹終之理
2003-05-31 清?程國彭 醫學心悟 點選: 16
來源 / 《醫學心悟》卷一 清?程國彭
摘錄 / 林宏洋
或問曰。醫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領。而執簡以馭繁也。余曰。病不在人身之外。而在人身之中。子試靜坐內觀。從頭面推想。自胸至足。從足跟推想。自背至頭。從皮肉推想。內至筋骨臟腑。則全書之目錄在其中矣。凡病之來。不過內傷、外感。與不內外傷。三者而已。內傷者。氣病、血病、傷食。以及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是也。不內外傷者。跌、打、損、傷五絕之類是也。病有三因。不外此矣。至於變症百端。不過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盡之。則變而不變矣。論治法不過七方與十劑。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複。十劑者。宣、通、補、瀉、輕、重、滑、濇、燥、濕也。精乎此。則投治得宜矣。又外感之邪。自外而入。宜瀉不宜補。內傷之邪。自內而出。宜補不宜瀉。然而瀉之中有補。補之中有瀉。此皆治法之權衡也。又有似症。如火似水。水似火。金似木。木似金。虛似實。實似虛。不可以不辨。明乎此。則病無遁情矣。學者讀書之餘。閉目凝神。時刻將此數語細加領會。自應一旦豁然融會貫通。徹始徹終。了無疑義。以之司命奚愧焉。
論書詩鈔
2003-03-10 清?慶雲閣 點選: 115
打字整理:林宏洋
《內經》溯自軒岐著《內經》,醫林從此得觀型。道通天地真神妙,參透玄機用獨靈。
《難經》扁鵲當年有盛名,《難經》著出義尤精,古書奧旨偏能解,得此傳人道益明。
《傷寒》仲景《傷寒》奧旨宣,六經立法得真傳,後人研究長沙術,入妙通神便是仙。
《金匱》伊聖曾留救世方,虛心搜集賴南陽,著成《金匱》垂千古,語語傳真立法良。
孫真人書 唐朝思邈著《千金》,醫理闡明義亦深,獨怪書多偏雜處,令人讀後費推尋。
李東垣書 金代東垣有《十書》,獨崇脾胃識非疏。可憐用藥偏香燥,耗氣傷陰弊未除。
劉河間書 河間主火尚寒涼,剋伐元陽性命傷。不曉《內經》偏誤解,著書傳世總荒唐。
朱丹溪書 《丹溪心法》世爭傳,專重滋陰識見偏,暗損真陽戕壽命,後人那得盡天年。
張子和書 子和曾亦著方書,專主攻邪術更疏。自古病情多變幻,豈真有實竟無虛。
王肯堂書 博採方書列六科,無分美劣盡搜羅。學人不得南針錫,空抱遺編費揣摩。
薛立齋書 《立齋醫案》總平常,隨手拈來只數方,六八味丸偏愛用,丹溪流毒令人傷。
張景岳書 《景岳全書》偽亂真,方名八陣喜從新,山參熟地為良藥,獨尚滋陰害煞人。
《醫宗金鑑》欽定醫書就眾生,幾經寒暑告功成。當年編撰無名手,費盡心機著未精。
叔和脈學 脈學原求世易知,叔和偏要尚神奇,既分表裏還分道,立說支離不足師。
《本草灸俊钒俨萆窠浰幮哉妫蚝巍毒目》又翻新,不分純雜全收入,後世流傳定害人。
古今醫書,著作如林,辨之不勝其辨。茲特舉古今數大家,作詩以論之,俾後學擇善而從,庶不至被書所誤矣。
不讀古書論
2003-07-23 清?吳鞠通 《醫醫病書》 點選: 14
來源:《醫醫病書》
作者:清?吳鞠通
打字整理:林宏洋

今人不讀古書,安於小就,得少便足,囿於見聞,愛簡便,畏繁重,喜淺近,懼深奧,大病也。《神農本草經》、《靈樞》、《素問》、《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易經》、《詩經》、《周禮》、《禮記》,斷不可不讀者也。近人所讀者,陶氏《六書》,《壽世保元》,李士材“三書”,汪訒庵《本草備要》、《醫方集解》,吳又可《溫疫論》,《景岳全書》等類。甚至僅讀《藥性賦》、《湯頭歌》,便欲行醫。近代葉天士醫案,精者多而粗者少,遠勝陶氏等書,南方人多喜讀之,無奈不得要領,但裘皮毛,名為葉派。但葉氏之書,本不易讀。蓋其書用古最多,讀者不知其來路,未領會其用意,而又搜羅散佚,集於門人之手,往往有前無後,有中間而無前後,碎金片玉,不能全備,非真有天份人功者,不能讀也。且不讀《內經》、《金匱》等古書,不知其妙,不能用也。
醫門經論
2003-06-01 清?高士宗 醫學真傳 點選: 73
書名:《醫學真傳》
作者:清?高士宗
打字整理:林宏洋
神農本草曰《本經》,黃帝內經、素問曰《內經》,皆聖經也。仲景先師,著卒病曰《傷寒》,著雜病曰《金匱》,此賢論也。醫門聖經、賢論,猶儒者之五經、四書也。故醫門經論,乃醫學正傳,其餘《難經》、《脈訣》及後人一切方書,皆逐末亡本,膚淺不經,不可為訓。何世之醫者,於聖賢經論,從未嘗讀,即讀亦未解,解未能明,明未能用。悲夫!
醫道失傳
2003-06-01 清?高士宗 醫學真傳 點選: 55
資料來源:《醫學真傳》
作者:清?高士宗
打字整理:林宏洋
醫道昉乎軒、岐。岐著《內經》一十八卷,闡明陰陽、血氣運行之理,臟腑、經絡交會之道,上下內外,升降出入,道晰其微,理晰其奧。以為後之醫者,必明三陰三陽之六氣,血氣生始之根源,五臟交通,六腑會合,及絡脈經脈之淺深,皮肌筋骨之外內,始可言醫。仲景先師《傷寒?序》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不能探其理致。慨世之醫,昧聖賢經論之本源,襲後人方書之糟粕,湯方歌括之冊,視為秘典,分門別類之書,奉若聖經,豈不謬哉!我故曰:軒、岐沒而醫道亡,仲師死而真傳絕,洵不誣也!
先生自述
2003-06-01 清?高士宗 醫學真傳?先生自述 點選: 45
來源:《醫學真傳?先生自述》
作者:清?高士宗
打字整理:林宏洋
余童年喪父,家貧無所資,藉舌耕以奉母,及制舉之業,不獲售,遂習岐黃之術於倪先生之門。所授書有《藥性》、《全生集》、《明醫指掌》、《傷寒五法》,并諸方歌訣,以為道在於是。二十三歲即懸壺,治病頗效,多有稱許者,然循方投藥,究未能刻期應驗。甲辰歲,余年二十有八,七月中旬,患痢甚海訒r醫診治,藥日投而病日劇,月餘不得癒,遂不服藥,至仲冬而痢方止。因嘆曰:醫之不可為也,醫治我若是,我治人想亦若是。以醫覓利,草菅人命,謂天理何?其時隱庵張先生開纸浾摚焱鶎W焉,得究觀《傷寒》、《金匱》、《神農本經》及《素問》、《靈樞》諸書,朝夕參究,始悔前之所習,皆非醫學之根源。隱庵先生,亦以針芥之投,無微不晰。如是者十年,岐黃至理,雖未能窺其堂奧,而論證施治,已不同於往昔之見病治病,執風痰、氣火、感寒、停食之說,遂循方而投藥也。故每遇一證,必究其本而探其源,處方用藥,不同流俗,因是人咸謂余偏執。嗟嗟!人命攸關,余豈故為離奇而偏執耶?夫只閱方書,不明經論,知其外,不知其內,則視余誠偏矣;以藥試病,中無定見,究其末,不究其源,則視余誠執矣。蓋醫理如剝蕉心,剝至無可剝,方為至理;以至理而論病,則大中至正,一定不移,而豈偏執之謂哉?余觀經論之暇,每閱分門別類之方書,皆醫門糟粕也。即如《薛氏醫案》、趙氏《醫貫》、《醫宗必讀》、《裴子言醫》等書,亦皆方技之穎悟變通,非神農、軒岐、仲景一脈相傳之大道也。方書有云:不知十二經絡,開口舉手便錯;不明五運六氣,讀盡方書無濟;病有標,復有本,求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此言甚善!余因及門進論,著授《醫學真傳》,以示正道,以斥旁門,而使學者之不可不慎也。余何敢與世爭名哉?亦俟知我者之不罪我而已!
醫之可法為問
2003-06-01 明?劉純 醫經小學?醫之可法為問 點選: 45
資料來源:《醫經小學?醫之可法為問》
作者:明?劉純
資料摘錄:林宏洋
李東垣先生曰。自伏羲神農黃帝而下。名醫雖多。所可法者有幾人哉。至于華氏之剖腹。王氏之針妖。術非不神也。後人安得而仿之。非若岐伯之聖經。雷公之炮炙。伊摯之湯液。箕子之洪范。越人之問難。仲景之傷寒。叔和之脈訣。士安之甲乙。啟玄子之傳注。錢仲陽之論議。潔古之方書。皆活法所可學者。豈千方萬論。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間德高行遠。奇才異士。與夫居縉紳。隱草野者。雖有一節一法之可觀。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取也。予豈好辨哉。欲使學者觀此數聖賢。而知所向慕而已。或有人焉。徒知徲[泛誦。自以為多學。而用無益者。豈其知本歟。
或問丹溪朱彥修先生曰。醫之為事。切脈察病用藥。先生必以讀儒書者能之何也。曰。非四書無以窮理盡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無以窮陰陽造化功用。消長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理。孫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
問曰。醫書何先。曰必須先讀內經。本草。脈經。非內經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何以診候。然後卻參諸家之說。
  又問仲景傷寒。出証見方。為醫學之祖。亦先須看否。答曰。凡先入者為主。內經盡陰陽之妙。變化無窮。諸書皆出于此。如越人演八十一難。止得內經中一二。仲景取其傷寒一節。河間以熱論變仲景之法。東垣以飲食勞役立論。恐先仲景書者。以傷寒為主。恐誤內傷作外感。先東垣書者以胃氣為主。恐誤外感為內傷。先河間書者。以熱為主。恐誤以寒為熱。不若先主于內經。則自然活潑潑地。 問曰。今之醫但看脈訣。以為診視。越諸方書。便可治病。以為簡便。先生之教讀內經。雖識病無方可據。脈經千條萬緒。難以撫尋。曰。正欲如此。人之生命至重。非積歲月之功。豈可便視人之疾。前人立論制方。有與內經意合者。有穿鑿者。有立意偏者。有因病而以病人之虛實形氣脈証而制方者。病之變化無窮。人之形志苦樂不一。地土所宜。証有相似。治有不同。不讀內經。便欲據方施治。若有差誤。死不復生。人雖不知。于心安乎。脈理精微。通陰陽造化之理。千變萬化。聖人尚論其端緒。秘其蘊奧。善為脈者。從而推彙XM高陽生數語之脈訣能盡無窮之病邪。
  先生曰。劉張之學。其論臟腑氣化有六。而于濕熱相火三氣致病為甚多。以推陳致新。瀉火之法療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陰虛火動。或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者。又當消息而治之。東垣之謂飲食勞倦。內傷元氣。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并心肺之氣陷入于中焦。而用補中益氣等藥治之。此亦前人所無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滿于東南。天陽而地陰。西北之人陽氣易降。東南之人陰氣易升。苟不知此。而徒取其法。則于氣之降者。固可以獲效。而于氣之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當以三家之論。去其短而取其長。又曰。陰不足而陽有余。因而思之。故人病氣升者多。氣降者少。是其驗也。補其陰與陽齊等。則水火自然升降。所謂乾坤定位。而坎離交也。
  凡治病用藥。以前人方論未可者。切不宜孟浪。須沉潛思繹。千條萬緒。必求氣之所在而取之。不過格物致知之功。久久自入窮通變化之妙。
  論曰。五運六氣。內經備論。諸方所略。其理奧妙。未易造入。愿發明焉。曰。學醫之初。且須識病機。知變化。論人形而處治。若便工于氣運。恐流于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于某日。病為某經。用某藥治之之類也。人之臟腑。外應天地。司氣司運。八風動靜之變。人氣應焉。豈不切當。苟不知此。為醫未造其理。何以調之。楊太受常云。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記其風雨冥晦。而有應時作病者。有伏氣後時而病者。有故病沖而動者。體認純熟。久則自能造其至極。
  治病用藥猶權衡。不可毫厘輕重也。若以執古方而治今病。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無少差也。
  先生曰。吾每治病。用東垣之藥。效仲景處方。庶品味數少。則藥力專精也。問曰。讀素問有不曉者奈何。曰。乃上古之書。中間多有闕文訛舛。且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釋于強解。及失經意者亦有之。須自要著力熟讀玩味。
  問曰。素難之外。更看何書為要。曰。外感法重景。內傷法東垣。則仲景治法。更合內經。然于讀書皆須覽過。以長識見。
  問曰先生治病有証同而異治者。又非地土不同。老幼苦樂之異何也。曰。陰陽氣運。參差不齊。賦生有厚薄。五氣有偏勝。臟腑剛柔不同。用藥以抑強扶弱取中而治。豈得而同也。
  問曰諸方立論。有多用熱者。有多用寒者。時之異耶。地勢之然也。曰。看方須要知其立意。取其所長。去其所短。人性偏執。其通疏者。自古及今。寧幾人歟。
  問曰一人之証。久伏床枕。處方既定。前后又有加減者何也。曰。內有初中虛實之異。外有八風之變。四時更易。氣運迭遷。七情所動。是以主病之藥雖不更。佐使豈無加減也。
  問曰何以謂之通疏。曰。無先入之主。能窮變化之神。識時措之宜。致二五之精妙合為沖和之氣。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上者抑之。下者舉之。無所偏負。則自然天地位。而萬物育矣。
  嘗看成無己注傷寒論曰。夫傷寒之病。以陽氣為主。只此一句。已見深造聖蘊。蓋天之邪氣感。則傷人氣也。飲食起居七情動。則傷人形也。然此其深者。氣病形乃應。形氣病乃從。治病必求其本。
  先生曰。仲景治傷寒以寒字為主。用辛熱甘熱等藥者。主即病而言。河間治熱病。以熱字為主。用辛涼等劑者。主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溫。至夏變為熱病之意也。
  問曰。陰陽之體用。先生嘗以陰不足。而陽有余。遠取諸天地日月為譬其體也。近取呼吸升降為喻其用也。則得聞命矣。然陰陽虛實之體雖不同。而其升降之用。所乘之機。既無降殺。則陰之體本虛。曷用補哉。
  先生曰。邵子謂天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人之形質有涯者也。天癸絕后。形則衰矣。苟不益陰以內守。則陽亦無以發揚為健運之能。是天失所依也。而為飄散飛蕩如喪家之狗耳。陽既飄散。則地愈失所附也。形氣不相依附則死矣。人其補養殘衰傷朽之質。又何云哉。
先生曰。治病必分血氣。如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血病補氣。則血愈虛散。散則氣血俱虛。是謂誅罰無過也。病或晝輕夜重者血病也。晝重夜輕者氣病也。蓋晝陽夜陰也。
當明經絡
2003-06-01 宋?竇材 扁鵲心書?卷上?當明經絡 點選: 41
來源:《扁鵲心書?卷上?當明經絡》
作者:宋?竇材
摘錄:林宏洋
衷疲骸皩W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証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如傷寒三陰三陽,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經脈可定死生。既置髌浣浗j,然后用藥徑達其處,方能奏效。昔人望而知病者,不過熟其經絡故也。俗傳遇長桑居,授以懷中藥,飲以上池之水,能洞見臟腑,此虛言耳。今人不明經絡,止讀藥性病機,故無能別病所在。漫將藥試,偶對稍愈,便爾居功,況亦未必全愈﹔若一不對,反生他病,此皆不知經絡故也。(近世時醫失口,言經絡部位乃外科治毒要法,方脈何藉于此。嗟嗟!經絡不明,何以知陰陽之交接,臟腑之遞更,疾病情因從何審察。夫經絡為識病之要道,尚不肯智螅赏渥谥鳌秲冉洝罚芯俊秱罚R血氣之生始,知榮衛之循行。陰陽根中根外之理不明,神機或出或入之道不識,師徒授受唯一《明醫指掌》、《藥性歌括》,以為熟此盡可通行,用藥誤人全然不辨。或遇明醫,枝梧扯拽,更將時事俗情亂其理談,常恐露出馬腳,唯一周旋承奉。彼明理人焉肯作惡,只得挽回數言,以蓋其誤。如此時醫,誠為可恥。)
醫書亦有經子史集論
2003-06-01 清?吳瑭 溫病條辨 點選: 18
來源:溫病條辨
作者:清?吳瑭
摘錄:林宏洋
儒書有經子史集,醫書亦有經子史集。靈樞、素問、神農本經、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為醫門之經。而諸家註論,治驗類案,本草方書等,則醫之子史集也。經細而子史集粗,經純而子史集雜,理固然也。學者必不可不尊經,不尊經則學無根柢,或流於異端,然尊經太過,死於句下,則為賢者過之。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不肖者不知有經,仲景先師所謂「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自漢時而已然矣,遑問後世。此道之以常不明而常不行也。
《雜 證 要 法》 自 敘
2003-05-31 清?慶雲閣 點選: 17
作者:清?慶雲閣
打字:林宏洋
  醫之為道,精矣微矣。藏府生成之象,經絡起止之原,六氣循環之理,五行生克之機,必須一一智竺靼祝伎梢哉撟C出方。學問有體,而後有用,豈可區區專重夫末節哉。然藏府、經絡、六氣、五行之說,《內經》、《難經》、《傷寒》、《金匱》諸書言之詳矣。而後世名醫,闡發《經》旨,亦不留餘蘊,一經披覽,即可識其指歸。惟論證出方自金元以來,諸醫議論紛歧,各逞臆見,致令後之業醫者,分門別戶,莫得真傳,有心人所為感慨係之也!餘留心醫學,三十餘年。檢閱方書,數十餘部。除《傷寒》、《金匱》而外,求其與《內經》之旨相合者,頗少。惟我朝名醫輩出,如喻嘉言、徐靈胎、高士宗、張隱庵、陳修園、黃元御諸公,皆遠宗歧黃,近法仲景,其著作洵遠邁前賢矣。六子所論藏府經絡,六氣五行之理,均足發揮《內經》諸書。惟徐靈胎之《醫學源流論》,尤爽快警辍|S元禦之《天人解》、《六氣解》,尤顯亮透澈,更有發前人所未發處。至論證出方,喻、徐二公,立論雖極力尊古,而所取時方,仍有駁雜不純之處。高、張二公,有論無方。惟陳、黃兩家,其論證出方,俱精簡可取,其大旨悉本於聖經,真醫學入門之正路也。倘業醫者,執是編而熟讀玩味,庶免歧路亡羊之嘆也夫!
  光緒二十一年歲在乙未二月朔日雲閣氏自敘
厥  證
2003-05-31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3
1.  血厥由風,氣厥由痰,煎厥是風,薄厥是熱,痛厥是寒,蚘厥是濕。
--------明?劉純《醫經小學》--------
2.  夫溫病之厥,關乎手厥陰者,多宜寒涼。寒病之厥,關於足厥陰者,多宜溫涼並進。
--------清?余聽鴻《余聽鴻醫案》--------
3.  厥多熱少則病進,熱多厥少則病退。
--------清?喻嘉言《寓意草》--------
癲  狂
2003-05-31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5
1.  痰入心則癲,火亂心則狂。
--------清?唐容川《血證論》--------
2.  癲證等方,總不若用六君加減,以治痰之本;用六味丸加減,以治腎水不足之源,為治癲之秘法。
鬱  證
2003-05-31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4
1.  氣滯久則必化熱,熱鬱則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機失度,初傷氣分,久延血分。
--------清?華岫雲《臨證指南醫案?鬱證門按》--------
2.  鬱在氣非熱不成,結在血非寒不凝。
--------清?王燕昌《王氏醫存》--------
3.  治鬱之法,多以調中為要旨。
--------清?李用粹《證治匯補》--------
4.  氣莫貴於善養,鬱莫貴於善開。
--------明?方隅《醫林繩墨》--------
5.  蓋鬱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醫者構思靈巧,不重在攻補,而在乎用苦泄熱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長,庶幾或有幸成耳!
--------清?華岫雲《臨證指南醫案?鬱證門按》--------
6.  傷於情志,和肝、開心、省脾、解鬱為主,然必緩治,用輕藥,漸可向愈,重藥則反傷胃陽,元氣不復,血氣耗散矣。
--------清?孫慶增--------
7.  血氣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
--------元?朱震亨《丹溪新法》--------
失  眠
2003-05-31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3
1.  不寐一證,責在營衛之偏勝,陰陽之離合。
--------《醫述》--------
2.  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陽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
--------清?林佩琴《類證治裁》--------
3.  婦人肥盛,多鬱不得眠者,從鬱結痰火治。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4.  凡病後、產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虧虛,心脾二藏不足。
--------《醫述》--------
中  風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9
1.  中藏者多滯九竅,中腑者多著四肢。
--------清?俞震《古今醫案按》--------
2.  凡偏枯半身不遂之證,雖屬痰滯經絡,然其原大抵本於氣虛。
--------《醫述》--------
3.  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其久也,即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理。
--------明?戴復庵《證治要訣》--------
4.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宋?陳良甫《婦人大全良方》--------
5.  中風,大便必然結燥,蓋由痰熱鬱結於中,宜服潤腸丸,使大便常潤,則風亦易愈。此釜底抽薪之法,屢試驗者。
--------《醫述》--------
6.  大概以氣藥治風猶可,以風藥治氣則不可;以血藥袪風,以氣藥治痰均可,以風藥治血,以痰藥治氣均不可也。
--------清?馮楚瞻《馮氏錦囊》--------
眩  暈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3
1.  無痰不作眩,雖有風者,亦必有痰挾氣,虛者亦宜治痰為主。
--------《醫述》--------
2.  眩暈之病,悉屬肝膽風火。
--------清?高鼓峰《醫宗己任編》--------
3.  眩暈一證,虛者居其***。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心  悸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9
1.  心虛則心神不安而怔忡,有瘀血亦怔忡。
--------清?唐容川《血證論》--------
2.  怔者血之虛,忡者火之盛,養血則怔自安,降火則忡自定。
--------明?方隅《醫林繩墨》--------
3.  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
--------《醫述》--------
4.  驚悸之病,恐懼、痰迷所致;健忘之病,血衰、憂鬱而成。
--------清?程曦《醫家四要》--------
5.  治驚莫若安心,治悸莫若順氣,心氣既寧,驚悸必除。
--------明?方隅《醫林繩墨》--------
6.  飲之為悸,甚於他邪,雖有餘邪,必先治悸。
--------金?劉完素--------
虛  損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8
1.  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腎為一身之根,知斯三者,治虛之道畢矣。
--------明?綺石《理虛元鑒》--------
2.  五臟皆虛,獨治後天脾胃。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3.  虛勞之證,扶脾保肺,多不可缺。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4. 愚治虛證,人視為萬無生理者,胃陰虛即養胃陰,胃陰虛,胃氣亦虛,即養胃陰兼益胃氣,無不應手取效,轉危為安。
--------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陽  痿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7
1.  男子陽痿不起,多由命門火衰,精氣虛冷;或以七情勞倦,損傷陽氣;亦有濕熱熾盛,以致宗筋弛慷鵀轲羧跽撸┲T暑熱則諸物軟痿。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2.  驚恐不釋者,亦致陽痿。...又或陽旺之時,忽有驚恐,則陽道立痿,亦其驗也。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3.  有鬱損生陽者,必從膽治。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4.  少年陽痿,有固於失志者,但宜舒鬱,不宜補陽。
--------明?王節齋《明醫雜著》--------
遺  洩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1
1.  夫遺滑變證雖多,不越乎有夢、無夢、濕熱三者之範圍。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2.  有夢為心病,無夢為腎病,濕熱為小腸膀胱病。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3.  夢遺本心火為病,然肝腎二經之火相挾以成之。
--------清?馮楚瞻《馮氏錦囊》--------
4.  初起之遺,在相火不靜,日久之遺,在氣虛不固。
--------清?余聽鴻《診餘集》--------
5.  夢而後洩者,相火之強為害;又夢自遺者,心腎之傷為多。
--------清?林佩琴《證治類裁》--------
6.  遺滑,治作腎虛,補澀罔效,不知此因脾胃濕熱所乘,飲酒厚味,痰火之人,多有此疾。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消  渴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4
1.  消渴之患,常始於微,而成於著;使於胃,而極於肺腎。
--------清?喻嘉言《醫門法律》--------
2.  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
--------明?趙獻可《醫貫》--------
3.  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實不越陰虛陽亢,津涸熱淫而已。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4.  治消之下,無分上、中、下,當先治腎為急。
--------明?趙獻可《醫貫》--------
5.  消渴初起,宜養肺清心,久則宜滋腎養肺。
--------清?李用粹《證治匯補》--------
6.  治消渴者,補腎水陰寒之虛,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自已矣。
--------金?張子和《儒門事親》--------
淋  證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5
1.  諸淋皆屬於熱,雖有冷淋,蓋千百中之一也。
--------明?樓英《醫學灸俊?-------
2.  治淋,不可純用寒涼傷血,不可純用熱藥助火。蓋寒則堅凝;熱則流通,均非至當,但宜清上固下為是。
--------明?李梃《醫學入門》--------
3.  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當分別。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宜先通。無瘀積而虛滑者,宜峻補。
--------清?徐靈胎--------
4.  淋屬膀胱溺竅,濁屬腎臟精竅。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5.  淋濁之證,時醫好用滲利,殊不知淋濁久不愈者,多屬陽虛,而滲利在所當忌。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
6.  治當審其小便與不痛,若小便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行後而痛者,氣之陷也。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
7.  蓋水道之血宜利,精道之血不宜利;澀痛不通者宜利,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8.  由精為濁者,病在心腎;由溺為濁者,病在膀胱肝脾。
--------明?張景岳《醫述》--------
腫  脹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7
1.  諸經皆有腫脹,無不由肺脾腎三者。
--------《吳醫匯帧?-------
2.  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
--------清?張聿青《張聿青醫案》--------
3.  水腫多實證,其來也暴;氣腫多虛證,其來也緩;濕熱腫在虛實之間,其來不暴不緩,必先見別證而後脹滿。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4.  培養一法,補益元氣是也。招納一法,升舉陽氣是也。解散一法,開鬼門潔淨腑是也。三法俱不言瀉,而瀉在其中也。
--------清?喻嘉言《醫門法律》--------
5.  腰以上腫當發汗,腰以下腫當分利。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6.  古法治腫,大都不用補劑,而多用去水等藥,微則分利,甚則推蕩。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7.  凡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8.  腫當分利而實脾,脹宜清氣而開鬱。
--------明?方隅《醫林繩墨》--------
9.  虛寒脹病而用溫補,閱古人調劑必是通法。蓋通陽則濁陰不聚,守補恐中焦易鈍。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10.  腫脹服藥,最忌鹽醬糟物。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癥  積
2003-05-30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0
1.  積者,五臟所生,推之不移,屬陰;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則移,屬陽。當辨新久虛實而治。
--------清?王旭高--------
2.  脾胃以膜相連,久痛不移,皆屬於積。
--------近代?蒲輔周《蒲輔周醫案》--------
3.  諸積之成,莫不由痰食死血,人共知之。若積之既成,又當調營養衛,扶胃健脾,使元氣旺,而間進以去病之劑,從容調理,俾其自化,然後病去而人不傷。
--------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
4.  凡治積,新病宜急下,久病宜緩下。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5.  陰邪愈後,兼有癥瘕,無補陰之理,即陽藥中之守補者亦不可用。
--------清?吳鞠通《吳鞠通醫案》--------
6.  善治癥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旋。
--------清?武之望《濟陰灸俊?-------
臌  脹
2003-05-28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21
1.  臌脹起於脾氣虛損者,治當補劑以培其本,少加消導以袪其積,次當順氣以通其滯。
--------《醫述》--------
2.  治臌脹必通腑疏肝,即使正虛終屬邪實,慎用補法。
--------清?徐靈胎--------
黃  疸
2003-05-28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22
1.  陽黃當清濕熱,開太陽;陰黃當溫脾腎,化膀胱。
--------沈紹九《沈紹久醫話》--------
2.  外感之黃,熱解而黃自消;內傷之黃,虛回而黃始退。外發體實者,投清涼可愈;內發元虧者,非補益不痊。
--------《會心錄》--------
3.  治黃必治血,血行黃易卻;治黃需解毒,毒解黃易除;治黃要治痰,痰化黃易散。
--------關幼波《關幼波老中醫治腎瑣談》--------
4.  雖諸疸皆從濕熱始,久則皆變為寒濕,陰黃亦熱去濕存,陽微之意也。
--------清?徐聽鴻《徐聽鴻醫案》--------
5.  黃如橘而明者,熱多脈必數,解熱為主;黃如薰黃而暗,濕多脈必沉緩,滲濕為主。
--------《雜病徱?-------
6.  陰黃者,全非濕熱,總由血氣之敗。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7.  疸證之黃,小便不利;血證之黃,則小便自利耳。
--------《雜病徱?-------
8.  面目身體悉黃,而中無痞悶,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謂虛黃也,即以仲景法治之。
--------清?尤在涇--------
9.  疸證,服解利之藥,久而不愈,皆作虛證。
--------《醫述》--------
10.  人有病黃腫者,不可以誤以為黃疸。蓋黃疸者,遍身為重,眼目俱黃,而面無腫狀;黃腫之黃,則其色帶白,而眼目如故。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疝  氣
2003-05-28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3
1.  諸疝皆屬於肝。
--------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
2.  病標在肝,病本在脾腎。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疝氣門》--------
3.  暴疝多寒,久疝多熱。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4.  治疝當先治氣,凡氣實者,必須破氣,氣虛者,必須補氣。故治疝者,於諸症中但當兼用氣藥。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5.  疝氣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溫不宜寒。
--------《奇效方》--------
6.  疝證,多用辛散苦降,以解寒熱錯雜之邪。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7.  古人治疝,每用五苓散加行氣藥多效。
--------清?馮楚瞻《馮氏錦囊》--------
便  祕
2003-03-22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139
1.  便祕之由,除陰陽熱結外,則悉由乎腎。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2.  大便乾糙緣於血液不足,小便祕滯由於氣化不行。
--------清?程曦《醫家四要》--------
3.  大便閉而小便通調者,燥證居多;小便閉而大便通調者,濕證居多。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4.  實祕者,祕物也;虛祕者,祕氣也。
--------《醫述》--------
5.  陰血外溢則為汗,陰血下潤則便通。
--------清?高鼓峰《己任編》--------
6.  津液枯者宜蜜導,熱邪盛者宜膽導,如冷祕者,削醬薑亦能導之。
--------清?汪昂《醫方集解》--------
7.  大小便俱不通者必先通其大便,則小便自通矣。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8.  世人但知熱祕,不知冷祕。冷祕者,津液不通,如天寒地凍水結成冰之義,治宜八味丸、半硫丸溫而通之。
--------《醫述》-------
痢  疾
2003-03-22 ginkgo 點選: 56
1.  痢疾初起,多由暑濕積滯而成,亦有夾寒夾表邪者。
--------清?王旭高--------
2.  愚謂先水瀉而後膿血,此脾先虛而積滯繼至,,故難愈;先膿血而後水瀉,此積滯既去,已無邪矣,故易愈。
--------明?孫一奎《醫旨緒餘》--------
3.  厥陰下痢純血,身必發熱。太陰濕聚下痢純血,身必發寒。
--------清?余聽鴻《余聽鴻醫案》--------
4.  治痢***,始當推蕩,久當溫補,而尤宜顧胃氣為主。
--------清?馮楚瞻《馮氏錦囊》--------
5.  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瀉論第十》--------
6.  治痢不外通、澀兩***,大都初痢宜通、久痢宜澀。
--------清?程杏軒《杏軒醫案》--------
7.  凡治痢疾,一見表證,必先解表。
--------《醫述》--------
8.  瀉利不已,急而下趨,愈趨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緩中,善禁急速,所謂急者緩之是也。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
9.  痢在氣分,有苦辛調氣和辛甘益氣等法;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鹹柔養血諸方。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10.  暑毒亦痢,夏秋最多,釜底抽薪,卻是去痢之捷法。
--------民國?何廉臣《通俗傷寒論》--------
泄  瀉
2003-03-22 ginkgo 點選: 40
1.  暴泄,肛門迸迫,屬火化;暴泄,肛門不禁,屬陰寒;久泄,肛門不禁,屬陽虛。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2.  飧泄不由乎胃滯,及系乎陽弱。
--------清?曹仁伯《柳選四家醫案》--------
3.  治瀉,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太甘則生濕;清熱,不可純用苦寒,太苦則傷脾;兜濇,不可太早,恐留滯餘邪;淡滲,不可太多,恐津枯陽陷。
--------《醫述》--------
4.  水瀉腹不痛者,濕也。痛甚而瀉,瀉而痛減者,食積也。瀉水腹痛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完穀不化者,氣虛也。
--------清?汪昂《醫方集解》--------
5.  瀉而痛不止,責之土敗木賊也。\n--------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嘔  吐
2003-03-13 ginkgo 點選: 58
1.  嘔吐屬胃氣逆而不降,泄瀉乃脾氣傷而不升。
--------清?程曦《醫家四要》--------
2.  上焦之吐,多由氣閉,責諸胃陽不能上升也,治在溫胃。下焦之吐,多由陰逆,則諸腎陽不能下鎮也,治在納火。
--------清?程郊倩--------
3.  嘔苦之邪在膽,吐酸識火入肝。
--------清?李用粹《證治彙補》--------
4.  夫治嘔之法,必用苦辛通降。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5.  嘔吐一證,治法以洩肝和胃為绢I,用藥以苦辛為主,以酸佐之。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嘔吐門按》--------
6.  治胃之法,全在溫通。虛則必用人蔘,藥味皆屬和平。治肝之法,藥味錯雜,或寒熱互用,或苦辛酸鹼並投。蓋因厥陰有相火內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嘔吐門按》--------
7.  吐以諸藥不效,必加重鎮以墜之;吐而中氣久虛,必借穀食以和之。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
8.  久吐不止,用脾胃藥須加薑棗,蓋薑棗能和脾胃也。
--------《醫述?卷七》--------
9.  嘔吐而大小便不秘,利藥所當忌也。
--------《醫述?卷七》--------
10.  反胃之治,宜益水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宜調養心脾,以舒結氣。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哮  喘
2003-03-13 ginkgo 點選: 82
1.  喘證之因,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2.  喘粗氣熱為有餘,喘急氣寒為不足。
--------清?林之翰《四診抉微》--------
3.  先喘後脹治肺,先脹後喘治脾。
--------《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4.  真喘者,其責在肺;似喘者,其責在腎。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5.  氣虛發喘者,必自汗出。陰虛發喘者,疾行則喘甚,靜坐則喘息,此秘驗也。
--------明?余午亭《諸證析疑》--------
6.  呼氣之短,用苓桂朮甘湯以通其陽,陽氣化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用腎氣丸以通其陰,腎氣通則小便之關門利矣。
--------元?趙以德《金匱要略》--------
失  音
2003-03-13 ginkgo 點選: 54
1.  失音大都不越於肺,然以暴病得之,為邪鬱氣逆;久病得之,津枯血槁。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2.  暴中之瘖,屬少陰之虛,宜峻補肝腎,或兼治痰火。用藥總宜甘潤,不宜苦燥。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咳  嗽
2003-03-13 ginkgo 點選: 91
1.  五藏皆有咳,總不離乎肺。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2.  是咳之不離乎肺,猶瘧之不離乎少陽。
--------清?程杏軒《杏軒醫案》--------
3.  咳嗽者,必責之肺,而治法不在於肺,而在於脾,不專在脾,而反歸重於腎。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4.  咳嗽治表邪者,藥不宜靜,靜則留連不解,變生他病,故忌寒涼收斂。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5.  有痰之咳主脾濕,無痰之咳主肺傷。
--------元?朱丹溪《症因脈治》--------
6.  外感之咳,實中亦有虛,宜寓攻於補;內傷之咳,虛中或夾實,宜補水兼清。
--------《會心錄》--------
7.  療久咳必先顧其胃氣,未有胃不順而咳可愈者。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8.  咳而無痰者,以甘寒潤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9.  燥自外感者,必咳嗽咽乾,凜凜惡寒;燥因內傷者,必甚乾便燥,易饑不欲思食,有傷氣傷血之分也。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10.  久咳而滋補無功,必需培養脾元,補母以及其子。
--------《會心錄》--------
閉經證治漫談
2003-10-21 裘笑梅 點選: 11
作者 / 裘笑梅
打字處理 / Pablo
一、閉經的成因不一,治法各異。究其病因,大多由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引起,故治療上主張重視調理脾胃。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有傷,內則臟腑失養,外則肌膚失充,在女子則衝任失調,血海空虛,閉經等證由此而生。故對閉經的治療。調理脾胃實為重要的法則。不僅對氣血虛虧型患者治療,多從補益脾胃立法,而且對其他各型,往往隨症加入健脾和胃之藥,如對陰虛內熱型的治療,常於滋補藥中佐入陳皮、山楂、神麯、雞內金之類,使之補而不滯,滋陰而不礙胃。尤其在善後階段,大多以六君、歸脾等方調理。
二、毚t籍,對閉經病因病機的論述「很重視精神因素的影響。如《內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濟陰灸俊芬嘣疲骸叭擞须[情曲意,難以舒其衷者,則氣鬱而不暢,不暢則心氣不開,脾氣不化,水穀日少,不能變化氣血以入二陽,血海無餘,所以不月也。”這更清楚地闡明了情志不遂,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是引起閉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調整肝臟的功能,使肝氣條達而不鬱結,也是治療閉經的重要一環。因此,臨證善用逍遙散、烏藥散等方,或於其他方藥中,隨症加入柴胡、橘絡、八月紮、白蒺藜、大麥芽、川楝子、延胡索、香附之類,以舒肝解鬱,常獲良效。
三、活血袪瘀,是治療閉經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法一般適用於氣滯血瘀的實證,但對其它各型,亦可根據病情的演變,酌情應用。如對氣血虛虧型和衝任不足型患者,可在補養藥中,適當加入活血袪瘀藥物。所謂寓攻於補之內,療效可能更佳。或者先行補養,俟正氣回復,一般情況改善後,即待具備了攻的條件後,再用桃仁、紅花、澤蘭,甚則三棱、莪朮之類活血破瘀藥物,以催促月經下行,常能應手獲效。此即先補後攻之法。總之,貴在臨證掌握時機,靈活變通耳。
四、閉經與不孕有密切的關係。月經不調而引起不孕的治療,以調經為主。往往從溫脾腎、疏肝理氣著手,慣用桂仙湯、逍遙散、歸脾湯等方。我常用桂仙湯方治腎氣不足,衝任虛寒所致的閉經或不孕症,效果良好。
五、現代醫學所謂子宮內膜結核引起的閉經,大多屬於陰虛內熱、氣血耗損之證。治法初以秦艽鱉甲湯之類以滋陰清熱。俟潮熱退後,繼用歸脾湯促其生化之源,使血海充盈,再進補腎壯陽,脾腎氣旺,使衝任受養,如此相輔治療,陰陽得平,氣血恢復,則經水自下矣。否則,若滋陰之品用之太過,會使脾胃受傷,腎陽被遏,於是化源更形不足,其病益甚。總之,本病的治療,應用滋陰清熱的方法僅是權宜之計,而培補脾腎,乃是治本之法,這點必須明確。(盛玉風?整理)
用藥大略
2003-06-01 清?高士宗 醫學真傳 點選: 95
來源:《醫學真傳》
作者:清?高士宗
打字整理:林宏洋
余初事醫,亦閱方書,未讀《本經》,只知某藥性寒,某藥性熱,某藥豁痰,某藥行氣,某藥燥濕,某藥健脾,某藥破血,某藥補血。遇病用藥,如是而已!及藥不應手,嗜古而靈,始知五運六氣之理。天地有五運六氣,人身亦有五運六氣,而百卉草木,亦莫非五運六氣。五運,五行也;六氣,亦五行也。天地開辟,草木始生,農皇仰觀俯察,而百卉草木,有五方之出處,五時之生成,其中更有五色、五臭、五味,而合於人之五臟六腑,天地人物,一以貫之,著為藥性。知藥之性,則用之無窮,取之有本;後人不知其性,但言其用,是為逐末亡本。如云犀角解心熱,羚羊清肺肝。遇心熱之證,宜用犀角,肺肝之證當用羚羊,使用之而毫不見功,將如之何?必知犀角之性如何,所以清心熱者何故?羚羊之性何如,所以清肺肝者何故?知其所以然之故,則取之左右逢其源,不知其故而硬用之,是欲金之鳴而撞其木也。雖撞不鳴,不鳴愈撞,愈撞愈不鳴,即至折手,不見成功,何益哉!
藥性必分臟腑經脈,升降出入。或行皮毛,或解肌腠,或通經脈,或起水土之氣上行,或助金木之氣轉輸,或秉鎮墜之質下降。以藥性之運氣,合人身之運氣而用之,斯為有本。
病後調補須兼散氣破血
2003-06-01 清?周學海 讀醫隨筆 點選: 22
來源:《讀醫隨筆》卷四
作者:清?周學海
摘錄:林宏洋
  東垣謂參朮補脾。非以防風白芷行之。則補藥之力補能到。慎齋謂調理脾胃。須加羌活以散肝結。此皆發表散氣之品。是能運補藥之力於周身。又能開通三焦與經絡之滯氣也。此外尚有川芎、烏藥、香附、降香、白檀香、鬱金。皆可選用。以皆芳香。有通氣之功也。防風、秦艽。尤為散中之潤。若味辛者。不可混用。味辛則能燥。能耗津液矣。
  滑伯仁謂每加行血藥於補益劑中。其效倍捷。行血之藥。如紅花、桃仁、茜草、歸鬚、茺蔚子、三稜、莪朮之屬皆是也。葉天士亦謂熱病用涼藥。須佐以活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蓋凡大寒大熱病後。脈絡之中。必有推盪不盡之瘀血。若不驅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氣終不能復。甚有傳為勞損者。又有久病氣虛。痰涎結於腸胃。此宜加滌痰之品。如势ぁ⒔归⑵腰S、刺蒺藜、鍛牡蠣、海蛤粉、海浮石、青黛、鍛石膏。皆可隨寒熱而施之。行血之藥。以水蛭為上。虻蟲、舷x、蠐螬次之壞痰之藥。以硼砂為上。礞石、皂谴沃=袢艘巡桓矣靡印L当狙骸7墙蛩愐病J酪攒蜍摺蔀a利之。血屬有形。痰積膜絡曲折之處。非潛搜默剔不濟也。世以大黃、芒硝下之。大謬。著有痰飲分治說。仲景抵當丸解。具在集中。可以互覽。
為  醫
2003-03-12 ginkgo 點選: 215
1.  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扁鵲 見《醫述》--------
2.  善為醫者,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唐?孫思邈--------
3.  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識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張子和《儒門事親?卷十四治病》--------
4.  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後之欲為方圓平直者,必於是取則焉。
--------元?朱震亨《局方發揮》--------
5.  醫不貴於能癒病,而貴於能癒難病;病不貴於能言醫,而貴於能延真醫。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6.  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劉仕廉《醫學集成》--------
7.  醫是謱W不是市道,故商賈貿遷之術無一書之傳,而醫家言則汗牛充棟。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8.  醫之事豈易言哉?非討論而悉其源,無以施臨證之功,非臨證而著其效,無以驗討論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醫也。
--------清?張文燮《醫效秘傳?張序》--------
9.  學醫從《傷寒論》入手始而難既而易,從後世分類書入手初若易繼則大難矣。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10.  《內經》無論真不真,總是秦漢間書,得其片語,即是治法;《傷寒論》無問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後學能識病,全賴此數書。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為 醫 (二)
1.  學醫當學眼光,眼光到處,自有的對之方,此有說不盡之妙,倘拘拘於格理,便呆鈍不靈。
--------清?曹仁伯《琉球百問》--------
2.  大約功夫到時,眼光中無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覺大略相同。
--------清?曹仁伯《琉球百問》--------
3.  凡看病須要格分寸。諒病之分寸,而定藥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減一味不得。
--------清?曹仁伯《琉球百問》--------
4.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謂天下無死症,如有死者,總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難處,遂打起精神,與他格算,必須萬全而後止。學醫者,不可無此種興會。
--------清?曹仁伯《琉球百問》--------
5.  凡臨證,須審病人情狀,酌配方藥。但記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曹仁伯《琉球百問》--------
6.  大凡名家亦有偏處。當日雨田先生善用涼藥,非無用溫處,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溫藥,非無用涼處,用至七分而止。兩家對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熱邪不除,便為不了之病,易戕正氣。性天先生曰:一分陽氣不虧,不受陰邪為病。當時兩家論治最好看,然亦須有學問去領會,無學問者安能識此奧旨,而兩家亦終不相通。
--------清?曹仁伯《琉球百問》--------
7.  用古人之法,審其用法之時,得其立法之心。學無常師,擇善而從。
--------明?孫一奎《赤水玄珠》--------
8.  臨病人於餓頃便處湯劑何敏捷乃爾,要惟有定識於平時,乃克有定方於片刻。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9.  學醫一道,既不能離開書本,也不能專靠書本,既要憑些經驗閱殻惨媒浖x。
--------近代?冉雪峰--------
六  淫
2003-03-12 ginkgo 點選: 194
1.  無虛者,急在邪氣,去之不速,留則生變也。
--------明?張景岳--------
2.  寒必傷營,亦必化熱。
--------清?曹仁伯 見《柳選四家醫案》--------
3.  風寒非溫散不解,其治在經;寒濕非溫燥不化,其治在腑。
--------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4.  濕為陰邪,病發徐徐而不急。
--------近代?何廉臣《重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5.  外感之濕,非附於風寒,不能中於表;內蘊之濕,非附於寒熱,不能肆於裡。
--------《醫述》--------
6.  濕從陰者為寒濕,濕從陽者為濕熱。燥從陽者因於火,燥從陰者因於寒。熱則傷陰,必連於臟;寒則傷陽,必連於經。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7.  濕在表在上宜發汗,在裡在下宜滲泄,裡虛者宜實脾,挾風者宜解肌,挾寒者宜溫散。
--------清?汪昂《醫方集解》--------
8.  治濕病之裡,以利小水為第一義;治濕病之表,以取微汗為第一義。
--------《醫述》--------
9.  治濕之法,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主。
--------清?李用粹《證治匯補》--------
10.  六淫外邪,侵入人體,善於傳變,宜乘體力未衰,一鼓作氣以祛邪,邪去正安,多獲速效。
--------近代?朱南山 見《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氣  血
2003-03-12 ginkgo 點選: 124
1.  血在內,引之出表,則氣從內托;血外散,引之歸根,則氣從外護。
--------清?羅美《古今名醫方論》--------
2.  血貴寧靜,不善疏動,疏動則有氾溢之虞;血貴流通,不當凝滯,凝滯則有瘀著之患。
--------宋?朱瑞章《衛生家寶產科方》--------
3.  氣為血所鬱則痛,血為氣所蒸則化為膿。
--------清?唐容川《血證論》--------
4.  液生於氣,惟清潤之品可以生之;精生於味,非粘膩之物,不能填之;血生於水穀,非調補中洲不能化之。
--------清?陳修園《醫學從眾錄》--------
5.  天下無倒行之水,因風而方倒行,人身無逆行之血,因火而即上逆。
--------清?張聿青《張青醫案》--------
6.  求汗於血,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引火歸源,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
--------《醫述?卷一》引張景岳語--------
7.  治血之要:其取效在調氣而補血,其收功在安神而固精。
--------見《中醫毚t論選》--------
8.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痰先化氣,氣化痰自失。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9.  治血莫若順氣,氣歸血帥,氣降而血自降,氣順則血自歸經。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10.  補血以養營,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非活血則氣滯。
--------清?李榳《醫學入門》--------
臟  腑
2003-03-12 ginkgo 點選: 87
1.  腑病宜開通,臟病宜補益。
--------清?石壽裳《醫原》--------
2.  治心火以苦寒,治腎火以咸寒。
--------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
3.  肝以散為補,心腎以攻為補,脾以燥為補,肺以潤為補,腸胃以通為補。
--------清?許豫和《怡堂散記》--------
4.  脾土虛者,溫暖以益火之源;肝木虛者,濡潤以壯水之主;肺金虛者,甘緩以培土之基;心火虛者,酸收以滋木之宰;腎水虛者,辛潤以保金之宗。此治虛之本也。
--------清?馮楚瞻《馮氏錦囊秘錄》--------
5.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6.  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氣,必疏肝。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7.  下焦陰氣上升,非溫不納。中宮虛餒,非補不行。
--------清?余聽鴻《余聽鴻醫案》--------
8.  治形必先治氣,形特氣之宮城;治氣必先治心,心實氣之主宰。先天之值此形者惟氣,後天之帥此氣者惟心。
--------清?周蘊石 見《吳醫匯帧?-------
9.  心陰不足,心陽易動,則汗多善驚;腎陰不足,腎氣不固,則無夢而泄。以汗為心液,而精藏於腎故也。
--------清?尤在涇 見《柳選四家醫案》--------
溫  病
2003-03-13 ginkgo 點選: 102
1.  溫屬陽邪,始終務存津液;胃為陽土,到底宜濟甘涼。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2.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清?王孟英《溫熱經緯》--------
3.  治感證,始終以存津液為第一義。
--------清?高鼓峰《己任編》--------
4.  溫病調理,總以甘涼養胃,清撤餘邪。
--------清?王旭高《醫學縐言》--------
5.  在上焦以清邪為主,清邪以後,必繼以存陰;在下焦以存陰為主,存陰之先,若邪尚有餘,必先搜邪。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6.  凡溫熱病,必驗之於舌。
--------《醫述?卷五》--------
7.  始初解表用辛,不宜太涼,恐遇其邪,反從內走也。
--------清?章虛谷《醫門棒喝》--------
8.  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清?葉天士《外感溫熱篇》--------
9.  治熱病知補陰,是最為扼要處,知瀉陽之有餘,即所以補陰之不足,不僅恃增液諸湯,進乎道矣。
--------《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10.  寒之淺者,僅傷於衛,風易甚者,並及於營;衛之實者,風亦難洩,衛易虛者,寒猶不固,但當分病證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辨,不必執營、衛之孰虛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
--------清?尤在涇《傷寒貫珠集》--------
傷  寒
2003-03-13 ginkgo 點選: 84
1.  傷寒绢I,惟陰陽為最。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2.  太陽之表,宜汗不宜吐;陽明之表,宜吐不宜汗。
--------清?羅美《古今名醫方論》--------
3.  治傷寒者,先明傳經、直中,即於傳經之中辨明表裡,更於表裡之中辨明裡中之裡,如此則觸目洞然,治療無不切中矣。
--------清?程國彭《醫學心悟》--------
4.  六經要分看,又要合看,總以胸中先有六經之病,然後手下乃有六經之治。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5.  六經之病以證分,於讀書間先明何經作何證,則於臨證時方知何證為何經,病者不告以我病在何經也,故必先讀書而後臨證乃能明體達用。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6.  明六經之地形,始得握百病之樞機;詳六經之來路,乃能操治病之規則。
--------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7.  發熱無汗,表邪不得外洩者,宜解表,發熱有汗,裡邪不得內解者,宜清裡。
--------清?秦皇士《傷寒大白》--------
8.  仲景於身體疼痛,下利清穀,先溫其裡,後攻其表者,是指示***如此。其實表裡兩感於寒,溫裡,發表,一時並用,正不必分先後也。
--------清?周學海《讀醫隨筆》--------
9.  直中病但有少陰症反發熱。
--------清?魏玉橫《續名醫類案》--------
10.  直中之傷寒,陰液未傷,急宜救陽,故有真武、四逆諸方,熱病之傷寒,爍傷陰液,只宜救陰,故薑、附不可配。
--------明?張景岳語--------
論  治
2003-03-12 ginkgo 點選: 87
1.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擨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張子和《儒門事親》--------
2.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3.  欲知病之難易,先知病之深淺。欲知病之深淺,先知病之部位。
--------清?寶輝《醫醫小草》--------
4.  論病不易,論證尤難,而證中論證,難之又難也。凡有病必有證,有證必有論,論清則證明,證明則病易療,非可以模稜兩端,取效於疑似之間。
--------《醫學階梯》--------
5.  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後議藥,藥者所以勝病者也。識病,則千百藥中任舉一、二種用之且通神;不識病,則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
6.  衷剖畟€醫,十個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個病,自當只有一個法。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7.  診病決死生者,不視病之輕重,而視元氣之存亡,則百無一失矣。
--------《著名中醫學家的學術經驗》--------
8.  凡治病治遺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學海《讀醫隨筆》--------
9.  考古人用藥,有攻病保躬兩途,攻病則或涼或溫,當取其偏,保躬則適其寒溫,宜用其平。
--------清?程杏軒《杏軒醫案》--------
10.  識病在治療之先,醫貴中正,藥法自然。
--------岳美中《岳美中醫話集》--------
辨  證
2003-03-12 ginkgo 點選: 125
1.  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實證。似有力,似友神者,便是假實證。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2.  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係實證,則脈必洪大燥疾而重按有力;果係實火,則舌必乾燥焦黃而斂束堅勞也。豈有重按全無脈者,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哉?
--------清?俞東扶《古今醫案按》--------
3.  假寒者,寒在外而熱在內也,雖大寒而惡熱飲;假熱者,熱在外而寒在內也,雖大熱而惡寒飲。
--------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
4.  假實者,形實而神衰,其脈浮洪芤散也;假虛者,形衰而神全,其脈靜小堅實也。
--------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
5.  大概證既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之沉候。彼假證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而脈亦假焉,真證之隱伏,皆在理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證之新久,醫之誤否,夫然後濟以湯丸,可以十全。
--------明?李中梓《醫宗必讀》--------
6.  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脈來有力,實也;甚則默默不欲語,肢體不欲動,或眩暈昏花,或泄瀉不止,是大實有羸狀。
--------清?顧靖遠《顧氏醫鏡》--------
7.  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食不得入,氣不得舒,健不利,是至虛有盛候。
--------清?顧靖遠《顧氏醫鏡》--------
8.  虛中挾實,屬通體出現虛象,一二處獨見虛實證,則實證反為吃緊;實中挾虛,雖通體出現實象,一二處獨見虛證,則虛反為吃緊。景岳所謂“獨處養奸”是也。
--------清?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9.  浮沉以審表裏之虛實;遲數以審臟腑之寒熱;大小以審正氣之厚薄;滑澀以審正氣之盛衰。
--------明?劉純《醫經小學》--------
10.  無脈之候,所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者,可活。
--------日本?單波元簡《脈學輯要》--------
用  藥
2003-03-13 ginkgo 點選: 170
1.  秦艽退黃最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若無濕熱則恐傷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軒《醫述?卷八》--------
2.  石膏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
--------民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3.  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豆去積,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  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
--------清?楊士瀛《仁齋直指方》--------
5.  荊芥最散血中之風。
--------清?汪昂《醫方集解》--------
6.  木香行氣,平肝實腸;厚朴散滿,行水平胃。
--------清?汪昂《醫方集解》--------
7.  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表證,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裡證,則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8.  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9.  柴胡散膽經之專藥,即能散其鬱勃之氣,復能解其鬱結之熱,鬱中有熱,故風藥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張聿青《張聿青醫案》--------
10.  氣燥血必燥,清氣藥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氣亦燥,滋燥藥中可加入蘆根、石斛。
--------清?王旭高《醫學當言》--------
方  劑
2003-03-12 ginkgo 點選: 161
1.  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虛勞》--------
2.  少陰製麻附細辛方,猶太陽之麻黃湯,是急汗之峻劑;製麻黃甘草湯,猶太陽之桂枝湯,是緩汗之和劑。
--------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
3.  四逆理中,皆溫熱之劑。而四逆一類,總不離乾薑,以通陽也,治宜下焦;理中一類,總不離白朮,以守中也,治宜中焦。餘藥皆相同,而功用迴別。
--------清?徐靈胎《傷寒類方》--------
4.  肝經血虛有火,用逍遙散清火;血虛無水,用歸脾湯養陰。
--------清?羅美《古今名醫方論》--------
5.  歸脾湯,治脾而開鬱;逍遙散,治肝而疏鬱,二方為治鬱妙劑,他藥恐消耗元氣,宜慎用之。
--------明?黃承昊《折肱漫錄》--------
6.  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合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7.  白虎加人蔘,於清火中益氣;調胃用甘草,於攻實中慮虛。
--------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8.  甘草乾薑湯,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須其補中;芍藥甘草湯,得桂枝之半,用其和裡,不許其攻表。
--------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9.  大、小柴胡,俱是兩解表裡之劑。大柴胡之降氣,小柴胡之調氣。調氣無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進退;降氣有定局,故大柴胡無加減法也。
--------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10.  大、小柴胡,俱是兩解表裡之劑。大柴胡之降氣,小柴胡之調氣。調氣無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進退;降氣有定局,故大柴胡無加減法也。
--------清?徐忠可《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
五 官 科
2003-05-31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41
1.  喉痛之證,挾風火者十居八、九。
--------清?徐靈胎《醫貫貶》--------
2.  口臭雖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異。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3.  口內生瘡是脾經之熱熾,鼻竅流涕因肺臟風侵。
--------清?程曦《醫家四要》--------
4.  膽熱移腦為鼻淵。肝熱轉肺為鼻痔。
--------清?王旭高 見《柳選四家醫案》--------
5.  體虛失聰,治在心腎;邪干竅閉,治在膽經。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6.  喉屬肺經,咽屬胃經,凡咽喉之症,屬實火者多,因肺胃之陽盛;腎脈循喉,肝脈繞咽,係虛火者,始關肝腎之虧。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兒  科
2003-05-31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24
1.  藏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2.  其藏氣輕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攝取也,則一藥可愈,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痴頑者之比。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3.  小兒痞塊肚大青筋,始終總是血瘀為患。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
4.  治痲疹以“清輕疏透”四字為要。
--------沈紹九《沈紹九醫話》--------
婦  科
2003-05-31 杏林小徑電子報 點選: 53
1.  調經莫先去病。
2.  --------明?李梃《醫學入門》--------
3.  婦人有先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行而後生病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
--------清?蕭庚六《女科經綸》--------
4.  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5.  調經宜理氣,不可破氣,必須在辛香理氣中復入調肝涼血之品。
--------近代?陳筱寶《近代中醫流派經驗選集》--------
6.  調經必須滋水為主。
--------明?趙獻可《醫貫》--------
7.  汛衍而飲食漸減,是病在氣分。
--------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8.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血以澄其源;末用養血以復其舊。
--------《醫述》--------
9.  暴崩宜補宜攝,久漏宜清宜通。
--------民國?丁甘仁《丁甘仁醫案》--------
10.  帶證,由外邪風冷濕熱,內傷瘀血痰濕,皆有餘之病。
--------《醫述》--------
11.  胎動宜養血,胎漏宜清熱。
--------清?何松庵《女科正宗》--------
外  科
2003-05-31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34
1.  凡病有留邪無出路,必發腫毒患者甚多,而醫者則鮮能治之。
--------清?徐靈胎《洄溪醫案》--------
2.  諸痛癢瘡,皆屬於火,膿流肉腐皆傷於陰。凡屬外證,總以清火養陰為主,而加開胃健脾之藥,人蔘止用錢許數劑即止,此從古一定之法,其用溫補乃後世訛傳之術。
--------清?徐靈胎《洄溪醫案》--------
3.  大凡風寒留於經絡無從發泄,往往變為癰腫,上為髮頤,中為肺癰、肝癰、痞積,下為腸癰、便毒,外則散為斑疹、瘡瘍,留於關節則為痿痺,拘攣,注於足脛則為刖足矣,此等證具載於《內經》諸書,自內外科各分一門,此等證遂無人知之矣。
--------清?徐靈胎《洄溪醫案》--------
4.  蓋流注一證,由風寒入膜所致,膜在皮中,旁道四達,初無定處,所以隨處作患,此真脈絡之病,故古人製大活絡丹以治之,其餘煎丸皆非正治,所謂一病有一病之法,藥不對證,總難取效也。
--------清?徐靈胎《洄溪醫案》--------
5.  大凡瘀血久留必致成癰,產後留瘀及室女停經外證極多。
--------清?徐靈胎《洄溪醫案》--------
6.  凡為瘍醫,不可一日無托裡之法。
--------元?齊德之《外科精義》--------
7.  凡瘡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斷不可用;凡瘡既破,臟腑已矣,一毫涼藥亦不可用。
--------清?陳實功《外科正宗》--------
8.  外瘍經久不消散,亦不作膿,氣虛也。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案》--------
9.  論病累病毮烁谓浹铮斍甯位穑棠I水,若竟作痰治,多成壞證。
--------明?黃承昊《折耾漫錄》--------
10.  瘍證以能食為要。
--------清?尤在涇--------
痛  證
2003-05-31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38
1.  腰痛,虛證十居***。
--------明?張景岳《景岳全書》--------
2.  腰痛者,腎虛或閃挫;腹痛者,寒氣或木乘。
--------清?程曦《醫家四要》--------
3.  外感脅痛,小柴胡為必用之藥。
--------《會心錄》--------
4.  患頭痛者,血必不足,風藥最能燥血,故有愈治愈甚者,此其要尤在養血,不可不審也。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5.  頭痛不可專泥風藥,愈虛其虛,使風入於腦,永不可撥。亦不可偏於逐火,使風火上乘空竅,而從眼出如腐之,風火相煽而成翳焉。
--------清?馮楚瞻《馮氏錦囊秘錄》--------
6.  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頭旋眼黑,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解。
--------《醫學六要》--------
7.  頭痛久發,多主於痰。
--------《醫述》--------
8.  濕熱腰疼者,遇天陰或久坐而發者是也。腎虛者,疼之不已是也。瘀血者,日輕夜重是也。
--------明?戴原禮《金匱鉤玄》--------
9.  腹痛服建中治太陰,不愈者,更與小柴胡治其少陽,疏土中之木也。
--------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10.  凡肚腹疼痛總不移動是血瘀。
--------清?王清任《醫林改錯》--------
痰  飲
2003-05-31 杏林小徑整理 點選: 28
1.  脾腎為生痰之源,肺胃為儲痰之器。
--------清?王旭高--------
2.  痰飲之患,未有不從胃起者矣。
--------清?喻嘉言《醫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