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演讲稿:展涛校长:“开放”是当代大学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8:40:50

http://www.online.sdu.edu.cn/ 2008-06-02 08:28:20 学生在线?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之后的高等教育怎么走好,亟需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提升和引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创新,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知名的大学校长,他们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对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着独特的思考。充分挖掘他们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总结他们管理大学的经验,将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新阶段我国大学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开放发展”的内涵和程度不断扩大,“开放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大学最鲜明的一个办学特色。如何理解新时期高等教育“开放发展”的内涵,把握好“开放发展”对高等教育今后走势的引领作用,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教授。 

  用“开放发展”的理念引领大学改革

  记者:在很多人看来,“开放发展”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你认为,大学“开放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大学的“开放发展”?

  展涛:我认为,“开放”是今天大学一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的大学是这样,世界上的大学也是这样。“开放”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大学的时代特征是由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大学所处的时代大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大学所承担的使命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我想就此稍展开谈谈自己的观点。

  大学的责任与使命是大学产生以来人们一直追问的一个题目,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被不断地诠释、发展和实践着。我们今天经常简单的把大学的功能表述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其实这只是对大学使命的一种诠释,我理解这是对大学具体工作内容的一种描述。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这在国内外很多的学术著作和大学校长学者们的演讲观点中可以看到。我认为,对大学使命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去阐述,那就是大学的使命和价值追求其实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二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我们对大学使命的解读过多的强调了第二点,而长期以来我们对第一点没有给予根本的重视,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教育“以人为本”,以“教师学生为中心”这些理念的必要性之所在。另外,我们在解读和实践第二点时也多强调了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而大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凸显。

  至于我们今天大学发展所处的时代环境,大家是有很多共识的,这其中之一就是开放,甚至可以说,今天中国和世界的最鲜明特征是开放,是在开放中的发展。那么,一个自然的结论就形成了,既然我们今天的大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和世界环境下致力于每个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融入到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之中,让我们的学生和学者在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让我们的大学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影响社会,贡献社会,引领社会。所以,“开放”成为大学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开放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在这个时候我们谈“开放”,并把它作为今天大学发展最鲜明的特色,似乎没有了什么新鲜感,没有了震撼力,似乎不是什么新理念,新思想。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今天我们自己的发展,就不难发现,相比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的模式、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都还远远没有达到足够的开放,几乎随处可见的封闭与保守的理念,僵化与惯性的思维,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成为中国大学今天和未来发展必须突破的障碍。

  去年我有幸作为代表参加了“十七大”这个历史性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所带给我的触动有两个方面,一是我深深的感受到一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来自于一种对比,我把它概括为“快速进步的社会与缓慢前行中的我们”。二是一种强烈的机遇感,它来自于中国未来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战略机遇。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必将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大学,就像它已经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一样,同时,中国的迅速崛起与可持续发展也必然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大学来承担起人才、智力的支撑与引领。这就是今天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大机遇。这样的感触让我们不禁自问,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是做一名被动的追随者,一名积极的参与者,一名重要的贡献者,还是一名先行的引领者?我们会不会成为落伍于时代的一员?我们会不会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擦肩而过,痛失良机?要把握好历史的机遇,要承担起这个使命,我们必须首先“开放”自己,以最大的努力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去,在参与之中把握机遇,在参与之中获得发展的资源,在参与之中担承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所以,开放发展是中国大学的一个必然选择。

  记者:从山东大学的实践来看,你对“开放发展”的内涵有哪些理解?

  展涛:当我们谈到“开放”时,一般是指对外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国际合作与交流。其实这只是开放发展内涵的一个方面,是开放发展的一种形式。山东大学经过合校之后近八年的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开放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起“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开放正在成为今天山东大学最鲜明的发展特色。我理解,开放发展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开放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国际环境下,确立大学的责任使命、发展战略和制度创新,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国际环境下,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人才。在山东大学所确立的“大学使命”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担承社会责任”;我们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理念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开放与竞争的环境中培养人才,“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致力于培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与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人才”,这其中所凸显的正是开放的思维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准。

  其次,开放发展需要一个系统的战略策划。以开放的理念引领大学的发展,必须构建起开放发展战略,才能使之不会成为一个空洞的理念。在山东大学的实践探索中,首先构建起了“对外合作网络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开放式发展的战略格局。这个网络的基本架构是这样的:

  校地合作:学校与山东省政府合作,与地市政府和有关厅局建立合作网络;

  校校合作:与国内大学之间建立合作网络;

  校企合作:与高科技企业、银行之间建立合作网络;

  海外合作:与香港台湾及国外大学、基金会之间建立合作网络;

  校友合作:与国内外校友建立合作网络。

  第三,开放发展蕴涵着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当我们以开放的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学校开放式发展的时候,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我们的大学管理之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改革,需要去创新。举一个例子,在我们探索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时,就自然发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社会所关注和批评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不足,健全人格的培育,必须通过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得到改进。开放发展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大学发展的瓶颈与束缚之所在,让我们认识到大学发展的空间无限,资源无限,机遇无限,也让我们体会到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潜能无限!而这些无限的空间和资源,这些无所不在的发展机遇只有通过开放才能获得,才能把握。大学发展的潜能也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得以激发和发挥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发展是推动中国大学理念创新与管理制度改革的动力之所在。

  用科学的战略规划来保证大学“开放发展”目标的实现

  记者:“开放发展”说起来容易,但具体到办学实践中往往很难把握。山东大学是如何利用所建立的“合作网络平台”推动开放发展的?

  展涛:山东大学已经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开放发展的网络平台,包括山东省政府和山东大学一起推动实施的“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以及在这个整体方案指导下我们与山东省济南、威海、临沂、济宁、日照、潍坊、德州等十余个城市建立起的校地合作网络;包括我们与国家电网、华电集团、海信、潍柴、浪潮、兖矿等大型企业以及多家银行之间的合作;包括我们与国内二十余所大学之间的合作网络,与香港台湾和国外一百余所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与海内外基金会之间的合作网络;包括我们与遍布国内各个领域、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之间的合作网络;还包括我们与国内重点中学之间的合作网络等。总之,这样一个庞大且较为完整的合作网络已经构建形成,但是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个网络还在不断的拓展之中。

  我们利用这样一个庞大的合作网络做了哪些事情呢?一句话,我们利用这个合作网络来推动和实施开放发展的理念,开放发展的战略。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看看我们的人才培养。山东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中有几个关键点,我们把“培育民族和社会的中坚”,把“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致力于培养具有学术创造力和社会竞争力的优秀研究生”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的健全发展,并以此为目标构建起“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其中,开放的理念和举措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特别是,我们把“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一个重点。

  在“开放环境下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中,我们提出并实践了学生的“三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目标是让每年招生总量10%的学生具有国内其他名校的“第二校园经历”,总校每年有700名同学经历“第二校园”,一般为一个学年;年招生总量10%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每年也是700名左右,时间有长期(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和短期(一个月左右的暑期学校)两种形式;要求所有本科生具有“社会实践经历”,包括与实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暑期社会公益工作。这其中,“第二校园经历”的学生到我们国内的“合作大学”去,“考一所大学,上两所名校”成为越来越多山东大学学生的一种时尚和选择,这种经历带给他们的是视野的开阔,经历的丰富,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更有不同大学和区域文化影响下的成熟和成长。这种经历带回给山东大学的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冲击,是来自全国其他大学的学生们的检验和评判,是管理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也同样收到明显的成效,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每年暑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用一个暑期不长的时间,踏实未来十年成长的脚步”,山东大学的社会实践已经不再是一种点缀或者少数学生的选择,而是大学学习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使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还把“形势政策教育”课改革为“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把社会实践用课程和学分的制度形式确定下来。“三种经历”作为山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新探索,它的实施就是建立在我们的合作网络平台上的。“海外经历”的同学走向我们在香港、台湾和国外的合作学校。例如,去年我们有约70名学生到台湾的大学学习一个学期,今后将增加到每年100人,增进了两岸学生的深入交流,海外经历的学生们均感收益匪浅。而第二校园和社会实践经历的同学们则集中到我们的合作学校、合作企业、地方政府和社区,“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经初步形成。

  第二,再看看研究生培养。“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探索,我们把它概括总结为“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一个学生”,凸显对学生个性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的关注,“两个导师”,则鼓励推动研究生的“双导师”培养,即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导师之外,还应该有一名“合作导师”,这位“合作导师”可以来自校内的其他专业,以推动学科交叉和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这位“合作导师”也可以来自校外,“合作导师“来自国内其他大学时,与“第二校园经历”相结合,来自企业或政府机构时,与“社会实践经历”相结合,来自海外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时,与“海外学习经历”相结合。这样就与“三种经历”结合起来。这种培养模式的创新,使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在视野、水平和资源利用上完全超越了山东大学自身的范围,超越了我们自己的水平与资源的局限,使我们有信心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培养出“超越我们自身水平”的优秀研究生。这里还有我自己观念上的一个突破。过去,我一直认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是由导师的水平和科研条件两个主要因素来决定的。“开放环境下的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后,我体会到,在现有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条件下,通过培养模式创新,我们完全可以突破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局限,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现在,我们正在全力推动“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的创新,每年有年招生量20%以上的博士生,10%以上硕士生到海外学习或联合培养,我们要求应用型学科的研究生必须具有社会实践经历和合作导师。大批的海内外校友、合作伙伴中的专家骨干成为我们的“合作导师”,这些创新举措的推动就是建立在我们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海外合作和校友合作网络平台上的。

  第三,看看我们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造就。我们都知道一所大学的实力和水平是由它的教师团队决定的。我们除了像其他大学一样注重引进和重点培养杰出学者之外,近年来我们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特别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造就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这个探索的思路首先是把“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部分,系统策划,形成制度。其次,我们同样致力于“开放环境下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出并实施了青年教师的“三种经历”。一是“海外研修经历”,我们每年有计划地派出150名左右的青年教师到海外进修一年,使得山东大学“具有长期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明显提高,到2010年将超过30%。今年开始,我们又推出“青年教学骨干研修计划”,每年派出30多名教学骨干到国外名校进修一个学期。“海外经历”帮助青年教师在自己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就跟踪科研的前沿领域,找到高水平的合作导师或伙伴,系统学习如何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项目的实施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我们学校也拿出一部分专项经费保证这个项目的实施。二是“国内研修经历”,这个项目在开始实施的时候主要是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其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随着学校青年教师的博士比例不断提高,现在我们把这个项目的重点放到有针对性的教师进修上。例如,我们推出新专业教学骨干国内进修计划,推出支持青年教师到其他大学做博士后以提高科研水平的项目。三是“社会实践工作经历”,这个项目的重点放在应用学科特别是工科青年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上。在过去几年“鼓励”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在几个工科学院试点,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只有当我们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些措施的实施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条件,也使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下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使我们对他们的学术生涯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样,这样的创新举措也是建立在我们与海外大学、国内大学、企业及政府机构合作基础之上的。

  另外,我们把“管理与支撑服务团队”也纳入到学校人才建设的框架之中,探索和推动了开放环境下管理骨干的培养培训计划。2008年是山东大学的“人才年”,人才年的主旨是“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把“大人才观”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提出来,把学生、教师、管理和服务支撑团队都纳入学校的人才建设之中。在“人才年”实施中,“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进一步向前推进,形成山东大学的鲜明特色。

  记者: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按照人才发展的需求来策划的,开放发展是否对学校的其他方面也有同样的战略策划?

  展涛:在山东大学所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除了人才建设的目标之外,还有这样一些重要的目标: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力和技术支撑;成为世界科技和文化合作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竞争者;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时代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这是我们对21世纪中国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我们是在开放的环境下策划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例如,我们与一大批大型高科技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目的就是通过双方的合作使我们在国家技术创新战略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们已与海信集团共同建设“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联合申请成为国家在企业设立的第一批“重点实验室”;我们与国家电网公司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直接参与国家特高压输电工程;我们依托“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糖城”山东禹城及博士伦福瑞达合作共建“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功能糖、药物糖和资源糖的开发利用,从而参与到国家资源环境发展战略之中。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我们利用国际合作网络,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如我们参与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02”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出色完成了所承担的热系统设计与制造工作,锻炼出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优秀团队;我们参与欧洲核子中心重大国际合作项目ATLAS,在国际高能物理合作中做出重要贡献。我们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已经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建了七所孔子学院,成为国家汉办在大学建立的基地——“中华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在国家汉办领导下承担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培训和汉语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我们还策划了“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国际论坛”,每年邀请世界各国孔子学院院长和骨干教师来到山东大学,体验与探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孔子学院为山东大学的人文学者走向世界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也为山东大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致力于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者。

  我们利用学校的学术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例如,彭实戈院士的金融数学与金融风险预测分析研究,王小云教授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都密切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与齐鲁证券公司联合建立“山东大学—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直接服务和贡献于国家的发展需要。

  总而言之,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开放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合作网络基础上的。

  另外,对于每一个合作网络平台,我们都有系统的策划,在每一个不同的合作网络上我们都开展多项集成的项目。例如,在海外合作网络上我们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海外研修、科研合作等多个项目。我们与美国Balor医学院的合作就集成了联合培养博士、青年教师进修、博士后计划、在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合作,为提升我们的人才水平与科研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合作网络上我们同样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研究生双导师培养、共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等集成起来,收到明显的成效。

  “开放发展”推动学校内部改革创新,用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开放发展”理念的落实和规划的实施

  记者:理念的实施要靠制度保障,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开放发展又是怎样推动学校内部的改革创新的?

  展涛:在我们最初提出开放发展,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的时候,很多学者和管理骨干仅仅把它理解为学校的对外合作,理解为学校发展的一个侧面,没有把它看作学校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没有把它看作影响长远发展的一个战略。但是,随着开放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开放成为大家的共识,成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开放发展对学校改革的推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的解放和理念的更新。开放成为大家的共识,也就是大学的改革成为大家的共识。通过与社会、与海外、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山东大学必须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国际合作的大环境中,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术发展趋势来调整自己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才能在开放与竞争环境中争取主动、担承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所以,开放带给山东大学的是思想的解放,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都是在开放的激发和推动之下实施的。

  二是制度保障。既然我们都认为开放发展是山东大学所选择的正确的发展战略,那么我们就要用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它的实施。为此,我们特别成立了学校“国内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服务地方与校地合作的综合协调,成立了教育拓展办公室与招生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与中学的合作。同时,我们把开放发展战略的各项工作明确到职能部门和各个学院的工作目标中,把诸如“第二校园经历”、“教师海外研修经历”、校企合作等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学院,使开放发展成为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实施。

  三是推动了校内的教育创新。开放发展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校内部的发展同样需要“开放”,需要打破原有的封闭和保守,实现资源共享和制度创新。例如,新的山东大学成立之后我们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学科综合,但是学科综合的优势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我们在本科生培养中提出了“开放环境下培养模式创新”,同时我们提出了“学科综合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其实,学科综合环境下的创新就是要在学校内部实现“开放发展”,打破原来学院之间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壁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我们大力推动了本科生的“主辅修、双学位”,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为了使学生们获得这样的机会,我们策划实施了“暑期学校计划”,利用暑期为学生们提供学习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的机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我们鼓励研究生和导师们选择“校内合作导师”,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获得第二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学习机会。这些举措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同时,我们还把学校的大门打开,每年邀请100位海外学者来山东大学教授课程,这就是我们的“百名课程教师”计划;我们聘请了一批校外的研究生合作导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兼职导师团队;我们邀请企业界的专家来学校讲授“案例课程”,弥补学生实践经历的不足。总之,开放发展让山东大学充满了生机活力。

  “多样化”将是中国大学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记者:你谈到开放发展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与变化,开放是当代大学的唯一特征吗?

  展涛:当然不是。今天的大学有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个大学、每位校长可能有自己的体会和总结。我觉得,开放是所有这些特征中最鲜明的一个,是一个共性。同时,我还认为,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和变革必将使得中国的大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多样。也就是说,“多样化”将是中国大学的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个特征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将愈加凸显。所谓多样化,首先是大学的特色,就是大学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以及大学文化的差异与不同。其次,多样化将更加凸显对学生和学者个性发展的尊重与关注。整齐划一的模式与标准已经不适应开放的时代,已经不适应今天人才成长的需求。尊重学生学者的个性发展才能激发学生学者的创造性,才是对他们个人价值的尊重。另外,多样化还将体现在学校内部管理上,比如随着我们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将逐渐形成,学术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将逐步确立。总之,多样化是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所大学活力和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