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掌握程度:空间医学对传统中药的认识 | 小方治病探讨 - 小方治病论坛 - Powered by 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15 20:52:26


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经走过数千年历程,历经千锤百炼。中医用药博大精深,讲究药物的气、味、归经,讲究药物的升降浮沉,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讲究剂量的精妙运用,更重要的是组方偏重于辨证。继承和发扬中国医药学的科学内涵,让世界了解中医学,让中医学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造福,是中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们在传统中医用药的基础上,提出了药物运动学说。
※※※


中医药是传统的医疗工具,药物的总纲是四气、五味,四气是寒、热、温、凉,五味是酸、辛、苦、甘、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说法。我们认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并非单纯是以中药的成分来补充人体的物质能量,而是药物的气与味作用于人体空间,引起一系列具有传递作用的细胞内外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改变空间能量的浓度和压力,使能量畅行无阻。具体来说,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在细胞与细胞之间发挥作用,人体的空间是四气、五味发生作用的场所。每一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和味,并非作用在某一脏腑上,而是作用在人体局部空间,改变空间能量的浓度和压力,改变细胞内外物质和能量变化的方向,当细胞外能量的浓度高、压力大时,在气和味的作用下,则渗透入细胞内,转化为物质,反之也是这样。中草药的作用改善了局部空间的浓度变化,从而改善了脏腑、经络等的功能。例如,人参,增加下焦空间的能量浓度。白术,增加肠胃区域空间的能量浓度,故重用白术有泻下的作用。夜交藤,降低右心房外侧空间能量浓度,减轻压力,增加右心房回流,所以是治疗静脉疾病的首选之药。
现在研究中药的人往往很困惑,弄不清楚中药的气与味,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我们可以做个试验,在试管中放入盐、糖、辣油三种调料,盐会首先沉底,糖会在试管中心融化,辣油漂浮在试管上部。人体好比一个试管,如果盐吃多了,肾脏周围空间浓度会加大,压力会增高,肾脏本身活动受阻。肾炎患者,肾脏周围空间浓度本来就高,如果再吃咸的,对肾脏恢复更不利。同样道理,如果糖吃多了,胰脏周围空间浓度会加大,压力会增高,胰脏本身活动受阻。糖尿病患者,胰脏周围空间浓度本来就高,如果再吃甜的,更增加了胰脏的负担。人们都知道辣吃多了上火,上火与吃辣有什么关系?辣的吃多了,人体上部空间浓度增加,阻碍了清升浊降的实现。其实这些道理传统中医已经论述得非常清楚,《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我们说,中药物的运用是非常科学的,西医应用药品来补充人体,缺乏VC的补VC,缺乏VB的补VB,缺乏鱼肝油的补鱼肝油,这也是药物经消化吸收后在人体内部的归宿。从这一点上看,中西医用药有着相同之处。
※※※
传统中医研究了药物的归经,从“归经”这两个字上去分析,归经所归之处并不是药物作用的起点,而是药物作用的终点。空间医学不仅研究了药物作用的终点,而且研究了药物作用的起点,并且认为,从起点到终点,都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场所,也就是说,药物对行经路线上的所有部位都发生影响,这就大大扩展了药物的价值。比如黄芪,传统中医认为其作用在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沥水消肿,归脾经,归肺经。空间医学认为:黄芪作用的起点在人体会阴区域,也就是佛教讲的海底轮部位,能够加强海底轮部位细胞的辐射,增加空间的能量物质,作用的终点是肺。在运动的过程中,能量向人体的其他部位进行辐射,辐射到子宫、脾胃部位,可以治疗脾肺气虚、中气下陷引起的子宫下垂、胃下垂、食少、困倦、便血、崩漏、脱肛等症;辐射到肺部,可以增补肺气;能量运动增加了胞外的能量物质,也就是传统中医所讲的卫气,所以起到了止汗、敛汗、固卫的作用。再如:独活,能使外焦空间上部的能量直下,通过腰部,到达足部,故能补肾,又治疗腰痛。很多医生在处方上同时使用羌活与独活,本草记载,二活能够治疗关节疼痛。我们认为,羌活的运行是以足为始、到头为终,独活的运行是以头为始、到足为终,应用药物能量运动的作用,其二者治疗的范围就扩大了。桔梗的起点是两肋,能引两肋空间的能量向上运动,对肺部空间的能量产生撞击,所以桔梗能宣肺,又能舒肝解瘀。传统本草认为,桔梗的功效在于宣肺化痰、利咽排脓,其实这只是桔梗在能量运行终点发挥的功效,并非唯一的功效。薄荷的起点是细胞内部,能够疏散细胞内部的能量至腠理的空间,终点是腠理。故能引热达表,所以能治疗风热引起的感冒,能舒肝解瘀。柴胡起点是肝区的周围空间,所以能引肝区空间达到能量上升到上焦肺部。故能增加肺部的热量,所以在应用柴胡汤的过程中容易引起肺炎,一定要在应用的过程中同时疏散肺部的热量。山药起于肾部,而终于肺部,所以能补中气和肺气。生麦芽起于肝区周围的空间,能引肝区空间的能量沿膈下向左运动达到左边的心下,这样就增加了左心下的能量压力,故能治疗心房纤颤。掌握药物的起点和终点,才能在能量搬家的过程中正确应用药物。
   细胞的功能是吞吐,传统医学为消化吸收,消化吸收与吞吐的功能是一致的。
用现代语言对“气”的本质进行解释,我们说,气是能量,但这个能量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讲的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概念,理解“气”的本质,我们要从现代医学的细胞论入手。18世纪,西方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命体最小的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细胞,并对细胞的基本功能进行了解释,细胞的基本功能在于吞吐,直到现在,尽管细胞学说有了发展和补充,但对细胞基本功能的解说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没有脱离吞吐两方面的内容。我们说吞吐是两个方向的运动,吞,由细胞外到细胞内;吐,由细胞内到细胞外。既然吞吐涉及到胞内、胞外,就说明细胞与细胞之间并非实体,而是存在空间,如果细胞与细胞紧密相连,那么吞吐活动就无法进行。我们再进一步思考,细胞吞的是什么?吐的又是什么?现代医学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说法。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血是物质,而气为血之子,证明气也是物质,物质之精微是气,精微的物质运动可以改变胞内的血。
传统中医没有讲细胞,而是讲“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按照细胞学的观点来看,“脉中”指的就是胞内,“脉外”指的就是胞外,即细胞之间的空间。营卫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传统中医讲“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营卫与气血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营即是血,卫即是气,血在胞内经过一系列运动变化,其精微的部分转化到胞外空间,成为气。而用物质能量的观点,也就是现代语言来讲,细胞内部的营血,实质上就是物质,而细胞外部的卫气,实质上就是能量。这样,气与能量的概念就对应起来。而细胞的基本功能就变成了,细胞在吐的过程中,细胞内部的物质转化为细胞外部的能量,在吞的过程中,细胞外部的能量进入细胞内部,转化为细胞内部的物质。
我们可以通过中医所讲的消化吸收,来对细胞的运动过程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论述,把细胞的基本功能描述得更具体更恰当。传统中医认为,五脏各有脾胃,各有自己的消化吸收,消化吸收不仅仅只适用于消化系统。实质上,消化吸收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细胞。消,是物质在细胞内部的运动、摩擦、变化;化,细胞内部的微物质通过细胞壁辐射出去,变成气。气就是转到细胞外部的胞内的精微物质,气是物质,是更精微的、更细腻的物质,如果不是这样,不会从细胞内转化出去。消化,对应西医所讲的吐,吐只说明了从胞内到胞外的运动,没有说明具体运动过程。吸,细胞外部能量物质向细胞内部转化,叫做吸,胞外能量进入胞内,叫做收。吸收,对应西医所讲的吞,吞只说明了从胞外到胞内的运动,没有说明具体运动过程。
通过对细胞功能的进一步探讨,我们认识到:能量是精微的物质,是细胞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开合、辐射、撞击而产生的,与传统中医的“气”,虽然提法不同,但内涵相同,实指同一事物。传统中医讲气,讲气的运动,讲气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说法。其实,古人用“气”这个名词代表了空间的精微物质,是特别恰当的。现今的仪器测量到空间存在氧、有氢、有氮等等,但现今仪器甚至今后更先进的仪器,都无法测量出空间精微物质的种类和性质。为什么?因为空间的精微物质在不断的结合、不断的撞击,不断的进行混化和异化,不断地生成新的物质,这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古人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了这一道的运行规律,所以用“气”一字概之,所以我们说这是正确的。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变迁,名词也在更换。比方说,古人为了纪念造福人类的人,为他们塑像,为他们搭建庙宇,用香火供奉他们,所以,很多地方每年举行庙会。(现在改为物质交流大会,或是文化节。)
但现在很多人不理解,说这是迷信。岳飞,李时珍,张仲景,这些曾经为人类造福的人,都受到供奉,人们出于感激之情,纪念他们,这怎么是迷信呢?现代人为了纪念伟人,也建了很多纪念馆,进了纪念馆,不烧香不磕头,但是要立正,要鞠躬。纪念馆和庙宇有什么不同?就是名词不同,方式不同,但性质是相同的。我们要了解古人的说法,要了解现代的说法,要看到他们相同的实质, 把两者吻合起来,才能继承古老的传统的文化。
 传统中医从不同的角度对“气”进行了不同种类的划分,我们说“气”是能量,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气”与能量是怎样对应的。“先天之精气”,即遗传物质所产生的能量,形成了人的生命原动力。古人云:“两神相搏,能量纯洁,名曰真气”,真气即人体先天的纯精华能量,来自母体,不同于后天饮食和呼吸的能量;饮食中的“水谷之精气”,即营养物质所提供的能量,是人的后天之本;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即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把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参与体内物质代谢后所产生能量,是人体的另一种能量来源。传统医学还有“元气”、“宗气”的划分,我们认识到元气即人体的先天能量,宗气即人体的后天能量,并进一步认识到人体赖以生存的生理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在于人体空间的能量运动。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可以统一在细胞学基础之上,并以此为基础,对很多问题展开研究。将细胞这一生命形体赋予空间的概念;将人体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扩展开来,认为人体的组织、器官、脏腑、系统甚至整个人体,是由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细胞群构合而成的大小不一、各有空间领属的“包”。这些功能各异的“包”,包包相套,包包相通,既相互制约又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和实现人体的生理、生命活动。从细胞论出发,返观中西医走的道路,可以发现,西医更侧重研究细胞内部物质的变化转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到今日的细胞基因工程等等,而传统中医研究的是细胞外部空间精微物质的转换,也就是以气化论为基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和论述。只有将现代科学与传统科学相结合,新医学才能腾飞。如果只单纯地研究细胞内或者细胞外,就无法完整地认识人体的生理,在治疗上就会是不完整的治疗方法。
※※※
细胞的辐射与空间有关系,与空间的浓度有关系,与细胞空间的压力有关系。
研究细胞辐射之能量运动,就要打破对人体物质实体研究的局限,看到人体内部广泛存在的空间,着眼于微观中的宏观,才能探索出人体更深层的秘密。为什么说是微观中的宏观呢?我们说能量是人体内部的精微物质,属于微观的范畴,能量的存在环境是人体内部的空间。人体内部并非实体,细胞与细胞之间、脏腑与脏腑之间都存在空间,如果不存在空间,那么细胞和脏腑就无法进行吞吐,无法进行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人体内部的空间是相当广阔的,它遍布于全身每一个部位,它所容纳的能量,远远超了经络中运动的能量,何况经络之中细胞与细胞之间也有空间,而且也是人体大空间的组成部分。
人体内的千变万化,都是由人体空间能量的变化引起的。人体内部是个大空间,能量在这大空间中进行大循环、大撞击,并在大撞击中进行大交合。
能量是物质的精华,所以,能量的混化异化,实际上是精华的碰撞,这些精华的相互碰撞生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在自然界,天地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大空间、大循环、大交合,由此引起来天地之间的大变化。
人体内部的大空间、大循环、大交合,引起来人体气机生化的大变化,并产生了人体新的物质。人体内部广泛存在的空间和人体内部千变万化的能量运动,与老子《道德经》中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所描述的人体微观的能量存在相比,不能不说是宏观。
在研究微观中的宏观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体空间内除了存在精微的物质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能量,还存在更为精微的能量,我们称之为信息。信息比较复杂,我们以后再深入地探讨。信息和能量一样,基础都是物质,只是物质的细腻程度不同而已。能量是精微的物质,信息是更为精微的物质。
所以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统一的,都统一在物质的基础上。这三者都是实体,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虽然能量和信息对普通人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现有科学仪器也是无法检测的,但能量和信息的存在是事实,古时候很多高层次的中医修炼家是可以看得观察到的。
这样一来,我们说人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者共同组合而成的,现代医学重视物质方面的治疗,比如治疗肿瘤,首先想到是消除病灶部位的实体,通过手术解决问题。实质上,现在很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空间能量运动失调,正是因为空间能量运动失调,才引起物质方面的病变。还有很多疾病,也是由于空间能量运动失调,但还没有引发物质方面的病变,用医学仪器检查不出来,既不能够确诊,又弄不清楚原因,更找不到治疗的方法。要治疗疾病,就要抓住关键,我们发现,调动人体内部的信息,能够改变人体内部的能量运动,调动人体内部的能量,才能够改变我们的形体物质。从信息到能量再到物质,才能够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体,治疗疾病。如果只单纯地研究有形的实体物质,不研究人体的空间,就搞不清人体的奥秘,医学就不会前进,人体科学就不能向前深入地发展。
人体内空间的能量在自由地运动,而且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的运动。这种运动存在怎样的规律,对于治疗人体疾病有怎样的怎样的帮助,我们下次课再具体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