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732:林彪在哈尔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53:35
 林彪在哈尔滨  作者: 刘建军

1942年1月,苏联莫斯科的郊外,中共抗日名将林彪结束了在苏联的养伤生活,告别了美女孙维世,奉中共中央之召回国参加抗战工作。

这时的中国抗日战场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毛泽东对林彪这一名将是即爱又恨,爱的是林彪打仗很有一套,恨的是林彪功高镇主。八路军当年首战平型关,虽然是一个小胜,但因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正面与日军交锋,意义十分重大。蒋介石得知后,也不得不做出宽宏的气度,通电嘉奖林彪。而这次战斗,据说是林彪在没有事先请示毛泽东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毛泽东知道了很生气,搞得他老人家很没面子。但这很符合林彪的做事性格。林彪做事喜欢简单,特烦感请示汇报那一套,领导的指示有时会动摇他的决心,顾虑领导的面子让他打仗会放不开手脚。

关于平型关大捷,毛泽东曾不点名的批评过林彪,大意是说歼敌一千,自损八百,死伤了不少的老红军,这些都是革命的本钱。林彪听到后,像往常一样没有辩解一句话,深知毛泽东的林彪心里特清楚,毛泽东是个说话矛盾的人,毛泽东长征到了延安之后,看到张国焘的人马比他多,他总有一种压迫感,他为了消除异己,搞什么打通与共产国际通道,让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组成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在新疆沙漠里,林彪想共产国际有个电报就能通,派个代表就能联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让张国焘去送死,不仅没歼敌,倒叫敌人歼,老毛指挥的这破仗太经典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毛泽东一生能拿出手的实际战例,只有一个四渡赤水,而这个四渡赤水还是刘伯承的作品。解放后,刘瞎子(毛泽东语)说是他搞了个四渡赤水,当他听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是他毛泽东搞得,就再也没有提四渡赤水是他搞得这回事了。

林彪认为平型关这一仗打得是对的,没有平型关,早晚也要和日军开仗。毛泽东在长征的时候是以抗日为号召的,但自己真的抗起日来他又不高兴,深知毛泽东的林彪想这老毛就是新版的叶公好龙。

做为平型关之战,在林彪的心中也算不上什么大捷,林彪打这一仗用他自己的想法就是探路。他要知道日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魔鬼,日军的战略战术是怎样的。他与国民党的军队打了多年的仗,用的路子都是黄埔一个老师教出来的,所以他和国民党军作战还是很有信心的。

平型关和日军交战,林彪事后也作了心里总结,他发现日军很顽强,顽强的程度令他这位打国民党军很顺手的将领十分吃惊。开始林彪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发现日军有一种大和民族精神和武士道的传统。这种东西很厉害,它不仅使日军有一种凝聚力和战斗力,服从性也好,特别是在战术上,林彪欣赏日军的战斗队形。在和八路军拚刺刀的时候,日军是三人一组,背对着背,刺刀对外,不论你从哪个方向刺过来,三个人都能相互配合。而八路军一般是单兵教练,单打独斗,这一发现令林彪受益匪浅,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林彪发明了三三制,其内容就是一个班分三个到四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三个人。这一战法,在后来的各个战役中发挥了相当好的战斗效果。

平型关之战,使林彪一夜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了鼓舞士气,当时的国民党控制的宣传工具给这次战役相当篇幅的报道。后来,随着抗战局势发展,许多战役可能都大过平型关,但,因为林彪是第一个与日军交战的将领,这第一就让林彪在名声上占尽了便宜,人们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知道了第一就没人关注第二。

林彪身材不高,但面容清秀,温文尔雅,不善言辞。但酷爱骑马,马对于林彪来讲,使他能够感受到驰骋沙场的感觉。也能体现他作为一个将军的一种豪情。

林彪的爱好不多,但马是他爱好中寄托感情的不解情结。不是因为他特别喜欢马,而是他喜欢在马上那种心灵的感觉。

日军的洋马和军服,林彪见了十分喜爱,虽然林彪很少流露自己对服装的喜好,但是一身笔挺的日军军官毛呢制服是他能够找到一个威武将军的感觉。在他的胸中,自己不是在后方指挥大战的主帅,而是挥舞着战刀冲向敌阵的先锋。

正是他有这洋马、将军呢制服和当先锋的情节,在一次他穿着日军大衣,骑着洋马飞奔的时候,误闯国民党友军阎锡山的防区,在雾气中叫阎锡山的哨兵误认为是日军军官,一枪击落马下,险些要了这位抗日名将的命。

阎锡山十九军70师的师长惶恐的来看林师长,要枪毙那位闯祸的哨兵,林彪则十分宽宏,说他不是故意的,这事的主要责任在他自己,这使哨兵捡了一条命。

卫立煌路过延安来看养伤的林彪,问林师长有什么要求,林彪说他的部队缺枪和子弹,内疚的卫立煌赶紧向南京打报告,从何应钦的装备部批来了大批的子弹和枪支交给了林彪。

林彪知道自己缺什么,自己中的这一枪使他的部队装备得到了补充,这生意做得不错。

林彪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枪,红军时期,总司令朱德使用的是一支驳壳枪(现在在军事博物馆收藏),国民党师以上的军官大多数使用的都是驳壳枪,作为一线的指挥员林彪也用这种枪。有一次,战斗结束后,在缴获的枪支中有一支德国造的精致小巧的手枪,这手枪到了林彪的手里,林彪见了爱不释手,本来他想自己留下,但是他想这东西还是给毛泽东吧,毛泽东见了这手枪也很喜欢,把玩了一阵后,收住喜悦的表情将枪还给了林彪。林彪说:主席是不喜欢吗?毛泽东回答:等我用到他的时候,红军可能快完了。林彪把枪还给上缴来的粟裕,从此没再听说林彪对枪有什么兴趣。

林彪中枪之后,有人说延安的医疗条件对他的康复有些困难,也有人说是林彪的伤变得恶化了。其实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心口不一的毛泽东对林彪平型关一仗的不满,毛泽东是嘴上讲抗日的,真抗日他就不干了,这时正好借机会将林彪调开他的视线,把林彪发配到了寒冷的莫斯科郊外去了。

林彪心里明白,自己的伤不见的一定要到苏联去,普通战士比自己重的伤有的是,但自己因平型关一仗名声鹤起,毛泽东嘴上不说什么,可是心里应容不下他了。莫斯科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之都,是共产主义者神往的圣地,但在林彪心里,哪个地方无疑是对自己的一次流放。

林彪建国初曾第二次流放莫斯科,这使他躲过了毛泽东继粟裕之后对他的清洗。后来,中共的原总负责张闻天在苏联当大使,发现林彪在莫斯科,这无疑是对人才的浪费,故向毛泽东反映林彪的情况。毛泽东这时才想起来还有个林彪在这个世界上,一道“圣旨”林彪结束了第二次流放。

林彪这个在战场上厮杀多年的将领,突然远离战场上的硝烟,心中难免有一种惆怅和凄凉之感。但他是一个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他想将来有一天只要给他机会,他就会潜龙出海,光耀九州。

在莫斯科,林彪十分关注着国内的战争局势,想象着如果是自己指挥的话,这个战役应该怎么打,他不露声色的思考着。除了国内战局外,他还十分关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动态,估算着战局的发展。在他的心中,世界战场就好比是一盘棋,他每走一步都要前后左右的权衡着利弊。这盘棋在他的心中是红黑两军都是他自己在下,不是他喜欢这样下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玩呗。林彪的本事就是能通过一个战例来洞穿一个将领的心态,从而知道这个将领要怎么走下一步棋,每当战局的发展印证了他的猜测,林彪那平静俊秀的脸上将挂上一丝难以察觉的冷笑,这冷笑稍纵即逝,这冷笑是他毫无表情的脸增添了一丝丰富,这冷笑叫同样精通阅人之术的斯大林察觉到了。

斯大林的元帅们正在争吵马奇诺防线的问题。中国未来的元帅林彪也被邀其中。苏联的元帅们大多是正规军事学院派,在他们眼里,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在这些趾高气昂的元帅们争的面红耳赤的时候,坐在角落里的林彪轻蔑的一笑,这一笑被回头的斯大林看在了眼里,斯大林先是一愣,继而微笑着对林彪说:林将军,你对马奇诺防线有何见教?林彪也是一愣,没想到斯大林会提问他。随即答道:没什么想法。苏联的元帅们顿时安静了下来,斯大林是真想知道这位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将军有何高见。于是说:林将军,说说看。林彪说:那我就实话实说吧,我认为马奇诺防线固然坚固,如果真地向各位元帅所说得那样,德国从正面进攻的话,马奇诺防线就会是最好的防线,但是人是活的,物是死的,如果敌人不从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的话,这个防线就是废物。斯大林说:要是你进攻的话你会怎么办?林彪说要是我就绕过马奇诺防线,从侧面打。斯大林说:这可能吗?林彪说:我们在江西的时候经常这么打仗。后来的战局的发展果然像林彪的预言那样演绎的,德国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而是先占领一个小国,从侧面打了进来。马奇诺防线至今还躺在那里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笑话。事实证明了林彪的猜测,斯大林这时才想起林彪的预言。从此林彪和斯大林建立起了个人的友谊,林彪在解放战争中没有炮弹,他以个人的名义给斯大林写信,斯大林给了林彪不少炮弹。

林彪要奉诏回国,斯大林给蒋介石去信要用十五个师换林彪。这个小道消息在中国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问林彪有这回事吗?林彪笑着说:你去问蒋委员长。这件事的经过有人说是斯大林最先欲用三个师换林彪,由于苏军被德军打的损失惨重,兵少将多,实在是凑不出多余的三个师,就跟老蒋商量拿十五个将军交换林彪,希特勒一看傻了眼,凭着原来向国民政府提供过德械装备的交情,跳出来竟标,出4个装甲师换林彪,老蒋见利正欲动心,何应钦小声劝道:委员长,林彪是我黄埔难得的人才,装甲师易得,一将难求,我们机械化第五军还缺军长呢。就这样林彪最终回到了中国。

但真实的版本可能是斯大林要林彪留在莫斯科,毛泽东不让,毛泽东说:就是你拿十五个师来换我都不换。后来演变成很多版本,估计这个版本可靠性大一些。

蒋委员长得知林彪回国的消息后,通知下属,要对林彪给予很高的礼遇来接待。这和斯大林要用十五个师换林彪没有直接关系,主要原因就是林彪在苏联的言行是拥蒋的。

毛泽东对林彪的回国表现了多年来从没有过的热情,这个时期,毛泽东的根据地因蒋委员长停止了剿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兵强马壮。苏维埃政权统治的人口达到了几千万。要不是日本人,使中国人一致对外,那么毛泽东从四川阿坝与张国焘会师后带出来的8000人早报销了。纵观抗战全局,毛泽东知道离日本鬼子从中国赶出去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日本人走了,他面临的主要对手将是要剿灭他的蒋介石。要对付蒋介石,没有精兵强将不行,这个时候,毛泽东想起了被他冷落多年的在莫斯科的林彪。林彪的伤没有严重到要在苏联住那么久的程度。但是深知道鬼点子及多的毛泽东,不想在抗日的战场上给他的名将阳光灿烂的机会。毛泽东的想法就是如何的发展壮大自己。八年抗战,除了彭德怀搞了个百团大战,共产党在正面战场上就很少能拿得出像样的战例。而这个战例也叫毛泽东一顿臭批。因为毛泽东让中共特务潘汉年在上海和日本人有个秘密协定,就是八路军不破坏日本人的交通动脉,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发展不做毁灭性的打击。而百团大战破坏的就是日军的交通线,你说老毛能高兴吗?

在林彪眼里,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国民党军队都是一样的,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敌人。表面平静的林彪,内心十分渴望闻到硝烟的味道。可是毛泽东不给他机会,他也只好忍耐。

林彪从苏联回国,蒋介石并不在意他,林彪是黄埔四期的学生,蒋介石的学生多,要不是林彪在江西打得蒋介石几次惨败,蒋介石不会知道他还有林彪这个学生。

林彪回国,毛泽东没有急着让林彪直接回延安受命。延安真要和日军大打,自然就需要林彪。可是林彪1942年回国后,一仗也没让他去打。

当年美国记者斯诺采访红色之都延安时,发现红军将领中只有毛泽东和林彪没有负过伤。红军长征之后,林彪到红军大学当校长去了。有人认为林彪很喜欢他的校长蒋介石的做法,也来搞个校长当当。其实红军大学校长是个闲职,一心要闹着要抗日的林彪多次向毛泽东请缨,毛泽东怕他惹事,让他到红军大学当校长了事。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这时的毛泽东为了装门面,把林彪校长变成了林彪师长。

当了师长的林彪像脱缰的野马,如鱼得水。林师长第一个动作就是平型关一仗,给毛泽东来了个惊天动地。解放后,战史一般不提平型关这一仗,主要是毛泽东反对打这仗,包括百团大战在内。

毛泽东活着的时候,说蒋介石不抗日,其真实的历史是正面的抗日战场都是国民党的军队,大的战斗也是国民党的军队,现在关于这方面的史料越来越多。共产党除了游击队,拿不出太像样的战例给世人看。能拿出来的也都是水分很大。

鬼子快打完了,气数也差不多了,毛泽东将林彪召回国内,这个时候,毛泽东想的是如何对付他的老朋友蒋介石了。

蒋介石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很远,从他那写得方方正正的楷书中可以看到他那直爽的性格。林彪的归来对他来说是迟早的事。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没有让林彪直接回延安见毛泽东,而是到重庆去见他这个当年的黄埔校长。

毛泽东的安排是让林彪到国民党的军队中去访问旧友,如胡宗南、卫立煌等。然后到重庆与周恩来会合,参加国共谈判。

得知林彪来了,胡宗南接到蒋介石要礼遇林彪的命令不敢怠慢,特意从前线回到了他的司令部来接待林彪。但是林彪的表现让这个教书先生出身的司令长官很鄙视。胡宗南说:毛泽东爱吹牛,因为毛泽东说在苏区没有嫖娼和烟馆。胡宗南对林彪的评价是没骨头。说林彪称他为学长,要听他的指示。在胡宗南的心目中,林彪是了不起的英雄,林彪的谦虚让他觉得林彪很窝囊。林彪的礼貌让他真的觉得林彪是他的学弟。而林彪没有在意这些,林彪历来在人面前示弱,为的是减少自己的光环和锋芒,这使胡宗南很看不起他的小学弟。胡宗南说:林彪那么大的能耐要向我请示,这使他对林彪由敬畏转为娇纵。

善于言辞的周恩来,对待国民党的高级官僚很有一套,他告诫林彪,要不卑不亢。林彪记住了周恩来的话,再后来的谈判中看起来像个将军。

毛泽东让林彪不要先回延安,而是去访问国民党军的旧故,林彪深知其意。国军的故旧带着林彪去参观他们的部队意在给毛泽东一个下马威,他们知道林彪是毛泽东派来的,而毛泽东不在意这些,他的用意就是让林彪观察国军的实力,双方各打各的算盘。

林彪不露声色的观察着国军的防地,那双浓眉下的眼睛像电影胶片一样将看到的一切记载了脑子里,国军将领得意洋洋的介绍着他们的部队。

毛泽东让林彪访问国军的旧部,还有一层更深层的意义,国军的故旧大多是林彪的手下败将,抗战要胜利了,蒋介石要是敢和共党动武,这些败将不得不顾忌林彪的威名。毛泽东的目的也是想让林彪来震震他们。

重庆国共和谈,周恩来光说不练起不到震慑作用。叶剑英虽然也是将军,但他们不怕他,经常当面反驳他,因为他没有打过仗,没有军功。而林彪的到来,一种无以言表的威慑力量使重庆的国民党方面感到无形的压力。尽管林彪很少说话,但他的在场,使重庆的官僚们好像看到了舌战群儒的周恩来的后面有个赵云的影子。

蒋介石终于见到了林彪这位学生,林彪恭顺的站在他的校长面前,叫他坐下他都不敢坐。蒋介石从林彪的言谈中看出林彪对毛泽东的不满。同时,也感觉到林彪和自己的脾气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作为敌对双方的将领来讲是致命的,毛泽东之所以用林彪这个棋子来对付蒋介石,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叫以毒攻毒。林彪、粟裕、刘伯承这三位与蒋介石性格相似的将领在战场上与蒋介石决斗, 就好比是三虎斗一虎,用毛泽东的话说:有刘伯承在,蒋介石的小命休矣。虽然毛泽东没有把这话用在林彪和粟裕身上,但在他的心里不会没有林彪和粟裕这两只虎。

林彪的重庆来访,没有让蒋介石感到有压力,林彪的为人低调,让接触过他的人不觉得可怕。但林彪冷若冰霜的面部表情,无疑让人们对他亲近不起来。一个热闹的场面,如果由于林彪的出现,可能变得鸦雀无声。尽管林彪躲在角落里,但大家谁也不敢无视林彪的存在。

重庆之行是林彪归来之后第一次在政治舞台的亮相。人们通过报纸见到了这位额头开始谢顶的,一身灰色毛料中山装表情阴郁的面容。人们从林彪的再次出现,预知在未来的政治舞台上要有一出好戏上演。

不善言辞的林彪参加重庆谈判,好像毛泽东用错了人,毛泽东对林彪了如指掌,林彪惜言如金,说出话来像炮弹一样直击要害,能打得对方哑口无言。人和人之间有着惊人的反差。平时滔滔不绝的人,面对众多的观众不敢讲话。而林彪则相反,他不怕人多,平时三言两语,但真让他讲起来也能口若悬河,三两个钟头不用稿。在他平静的外表下,他时刻在考虑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没有中断自己在心里的对话。他每一句话,都是对问题的思考,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奇”字,力求与众不同是他做事的基本原则。因此,在他打仗的时候,做事的时候,总能出奇谋,做奇事。

林彪做事保密性强,作战计划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能保证他的对手无法知道他下一步的招数。

林彪独断专行,他说出的话就是命令,最怕有人参与他的决策,一旦有人参与他的决策,将打断他的思路,动摇他的决心。他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也使他失去很多机会。因此,几任政委和他搭班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要参与他的决策。

林彪好面子,自尊心强,错了也很难认错。但他在心里,是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一仗下来,他会思考如何能打得更好。

重庆归来,林彪回到延安,毛泽东一反常态,出迎到几里外的山坡上,这是共党内只有林彪和粟裕享受过的待遇。

精通阅人术的毛泽东很会看对象招待不同的客人,共党内部无人能及他的地位,凡是来见他的共党高干他很难把脚迈出大门半步。如果能起身也算是在他心目中很有分量了。

毛泽东迎接林彪相迎数十里,笑容满面,谈笑风生,看得他的秘书师哲目瞪口呆。毛泽东是个看重实力的人,不同的时期他用谁,弃谁态度是明显不同的。毛泽东的老上级李立三从苏联回来,李立三急着要见毛泽东这位老同乡。可是见了毛泽东后,毛泽东对他十分冷淡,李立三只好打个招呼就出来了。李立三后来在东北和林彪、高岗成为三人领导核心成员。

毛泽东相迎林彪的态度,说明这时的林彪在毛泽东心目中是有用的。毛泽东的笑脸贴在了林彪的冷屁股上,林彪毫无血色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林彪知道,这是毛泽东要自己为他卖命的信号。毛泽东也不介意林彪的冷漠,眉飞色舞的开着玩笑。

林彪知道毛泽东是目的性极强的人,用得着你的时候他会主动找你,哪怕是过去的敌人,他也忘得一干二净。如果用不着你,你过去对他有多大的恩,他也不会浪费他的感情,连必要的客套都懒得给你。

林彪意识到对日战略反攻的时刻不会太远了,自己将会重返抗日前线,去创造一幕幕比平型关更精彩的战绩。但心急如焚的林彪失算了,林彪回到延安后,又被毛泽东凉了起来,这一凉就是三年多,日本鬼子打跑了他也再没和日本人干一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一架国民党的飞机载着二十多位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从延安飞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林彪坐在最后排,陈赓的笑话在林彪的脸上没有一丝变化。林彪斜眼看了一眼飞机玄窗外的锦绣山河,他心里清楚,抗战是胜利了,但是国共两党不会和平下去,他们这帮人的使命就是要奔赴各个战区,去和未来的敌人他的蒋校长对决于中华大地。林彪回国后,抗日没用上他,内战可能要跑不了他了。

毛泽东曾问过林彪,蒋介石会不会与中共和平相处,毛泽东对蒋介石开始还抱有幻想,但深知蒋介石和毛泽东性格的林彪冷眼旁观,一针见血的指出蒋介石和毛泽东不会和平相处。俗话说:一山藏不了二虎。

在林彪的眼里,是一片厮杀的场景,飞机的轰鸣声被他脑海里的厮杀声所覆盖。在他的眼前,不是共产党的高级将领群体,而是一片银幕,这银幕正演绎着未来战争场面的血腥。

林彪最后一个走下飞机,尽管他是中央委员,但现在他是待业的将军。

不久,一起来的将军们陆续的地离开了八路军总部,待业将军林彪也接到了命令,命令中说让林彪到山东去任司令员。山东的大部队是林彪的老班底,这次去山东,林彪可算是回家。

山东是抗日战争时期最肥的一块中共抗日根据地,山东的总负责是罗荣桓政委,他是林彪打平型关时的老搭档。林彪去苏联养伤,把部队交给了罗荣桓。罗荣桓长期带病领导着这支部队,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八路军中最强大的劲旅。林彪去山东,在共党内部可算是肥缺。

林彪精干的马队带着电台向山东进发,在马队里有一个女人带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也行进在这漫漫的长路上。这个女人不是苏联的那位美女孙维世,孙维世在苏联的去留也由不得他自己做主。而林彪从苏联回来之后没有等来孙维世,而是娶了北平的学生叶群。回国后的林彪,这几年待业在家,最大的战果就是有了林豆豆和林立果这双儿女。

林彪正在描绘着山东战局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份电报,电报命令他停止去山东,改道去东北。林彪看完电报之后,一言没发,策马扬鞭一个人奔着向北的马路跑去,其他的人只好默不作声得跟着这位要上岗的将军向北跑。林彪的思绪又飞到了那陌生的东北战场。

精通亚洲战略的日本军阀说过:要征服亚洲必先征服支那(中国),要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洲(东北)。经过十四年的殖民统治,东北叫小日本经营得很富,特别是重工业,在东北已经初具规模。而对于东北,蒋介石和毛泽东同时看中了这块宝地。

东北这块宝地中共运兵十万,政治局委员高岗、陈云先期到达东北。高岗原为刘志丹的部下,后得到毛泽东的赏识。解放后是中央副主席,排在毛泽东的后面,名列中共第二位,入主东北可见他在毛泽东心目中的份量。陈云是老地下工作者,长期从事白区工作,在党内资历很深。解放后,曾在中共党内排名第六,号称六大领袖之一。中央委员林彪解放后,在中共党内曾排名第七,文革时排名第二,林彪的加盟,主要是在东北搞军事,在中共军队中,林彪是战功最佳的将领。可见中国在东北的排兵布阵是经过一番苦心精算的。

林彪进入东北境内,没有一兵一卒供他调遣,说是来了十万大军,可是都联系不上,林彪的马队快到锦州的时候,才遇到一只杂牌的共军。林彪看了之后嘴上没说什么,可心里明白,谁都没把自己的好部队给他。林彪想,这样的部队遇到美式装备的蒋军无疑是羊入狼口。再说,共军分散在东北九省(那时分九个省,一个省的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区)广大的地区。不集中起来无法形成合力。

林彪踏上东北的土地,部队联系不上是叫他最焦急的事,一个将军没有部队指挥,那光杆司令的感觉是相当难受的。除了自己的部队联系不上外,敌情也不明,好在到了锦州,高岗来接林彪了,于是林彪弃马坐着火车来到了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

林彪到东北,毛泽东将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三顶乌纱帽戴在了林彪的头上,一个中央委员,领导高岗、陈云两个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破例升了林彪的官。这也是毛泽东的又一伟大创举。毛泽东深知林彪的秉性,如果让林彪当副手,林彪的主动性就发挥不出来,要想夺守东北这块战略要地,林彪不玩活,谁也搞不了东北。

当初陈毅主动请缨要去东北,毛泽东知道这位喜欢吹牛的陈胖子写两句歪诗还对付,打东北他根本不是那块料。许世友也要去东北,去不上就要开小差跳到去东北的船上来个先斩后奏。

人们说林彪是毛泽东的爱将,林彪知道,毛泽东是多疑的人,他谁都信不着,但他知道你有本事,不用你他办不成事。而林彪和毛泽东只是面和心不和,但为了对付蒋介石,毛泽东让林彪这个抗日待业将军别无选择的去了东北。

林彪对毛泽东研究的很透,跟他工作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和他同流合污,一是和他对抗到底。林彪和毛泽东这些年是时而合作,时而对抗,明争暗斗,能直接敢和毛泽东明着对抗的只有林彪。林彪的性格特符合毛泽东天生好斗的秉性,有人和他斗他很高兴,在没有对手的斗争中,毛泽东活的总觉得没滋味。这回可好了,日本人走了,蒋介石腾出手来要陪毛泽东玩了,毛泽东好斗的天性激发了出来,毛泽东很兴奋,他把他与林彪之间的矛盾放下,让林彪从待业状态进入上岗状态。

林彪去东北的时候,蒋介石和林彪还没有来得及打起来,他们都在忙着接收日伪物资,扩充地盘,只有物资和地盘才是他们当前最感兴趣的。为了这些物资和地盘,毛泽东和蒋介石开始打嘴仗,互相指责、谩骂。

林彪到东北后,一开始不是一把手。一把手几易其主后,最终交给了林彪,林彪在东北局的分工主要是抓军事,其他的事他过问得不多。

林彪进入东北落脚点是沈阳。当时的东北局势很乱,日伪势力、抗联势力、土匪势力、国军、共军、国民党特务在东北混杂在一块,各有各的山头。林彪带兵是以能抢著称,对于林彪来讲,他的首要任务不是打仗,而是整军。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五花八门的部队、番号、装备、人员都不统一,像一盘散沙。加上地方土匪的偷袭,东北又是新区,没有见过共产党的部队,沈阳城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只有30多人,没有群众基础和人民的支持,共军的兵源、粮源都成问题。

在毛泽东向东北运兵的同时,蒋介石也在向东北运兵。不久国共两军的兵力就都达到了十多万人。但国军来到东北的军队很多是美式装备。而共军来到东北的军队有点像叫花子的感觉。特别是驻守辽东的部队,大多是南方兵,到了东北连棉衣都穿不上,粮食又供应不上,那真是相当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林彪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搞根据地建设。毛泽东正在和蒋介石搞和平谈判,东北的国军和共军还没发生冲突,国军在拼命的抢夺战略物资,苏联红军还没有撤离。林彪在东北的第一次亮相就是下了一道命令,这命令是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和政委的名义下达的。其主要内容是封存和收缴东北境内的日伪物资,任何人不得抢夺这些物资,违令者军法处置。林彪的这一命令,完全以一个东北王的面目出现。这道命令的实际意思就是要将物资交给民主联军,任何人不得抢夺物资。

林彪的亮相,给东北人民和国军及共军内部也造成了疑惑,东北的民众并不了解他们新来的流亡统治者林彪是何许人也。 东北的共军中也只有部分老战士知道林彪是谁。人们从报纸的照片中见到了浓眉和鼻梁笔直的林彪,照片中的林彪低着头,阴冷的笑脸,身穿八路军的军服和军帽,让人感觉不到将军的威武,从笑脸中也看不出灿烂和友善。

南方国统区在惩办汉奸,蒋介石找了几个替罪羊公审了一番,而日伪军摇身一变成了国军。这一来让毛泽东抓到了口实,毛泽东延安的宣传机器大肆揭露蒋介石的丑恶行径。毛泽东也搞针锋相对的斗争,你蒋介石抢,我八路军也抢,你蒋介石收编日伪军,我八路军也收编日伪军。在东北主政的林彪,有三万日军留在了东北,大多数是技术人员。其中,有一个团的日军集体变成了东北民主联军。这伙日军在解放后又入朝参战,后集体遣送回国。九十年代,他们中的成员组成回访代表团,回到四野过去的老部队参观。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有的日军老兵就提出要解放战争纪念章,事情报到周恩来那里,周恩来立即派人赶制了和当年一样的纪念章送到了日本。他们中的部分成员就是带着这枚纪念章回来访问的。之所以收编日伪,林彪认为这是现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才是硬道理。日军留在林彪部队的主要是医务人员,这对缺医少药的民主联军无疑是雪中送炭。

对于林彪来讲,他的首要任务不是与国军正规部队作战,他要开辟根据地,但最让他头痛的是土匪武装。这些土匪武装惯用游击战术,不断的袭击民主联军。有他们在,老百姓不能放手的发动起来。

后方不稳定,林彪无心去打仗,林彪进入东北的第二件事就是要肃清东北境内的土匪武装。

“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这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台词,肃清土匪的目的是为了发动群众,为土地改革创造条件,自1945年末开始,连续五个月的时间进行剿匪斗争,共毙伤降俘土匪一万二千人,吉辽境内的土匪大部分肃清。

现在我们将抗日战争后的国共战争叫解放战争,但当时在共产党内叫自卫战争。除了东北林彪领导的民主联军外,其他的共产党的部队还长期叫八路军和新四军。

东北民主联军是个杂牌军,成份十分复杂,光从各个解放区调来的部队就有好几支,一般来讲并不是给的主力阵容,再加上抗日时期的东北抗日联军,收编的土匪,部分伪军,再加上地域辽阔,部队分散,形成不了合力和大兵团作战。

林彪说:这样的部队,不用打,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敌人一股股的吃掉。特别困难的是老百姓对共产党不熟悉,部队的粮食和兵员得不到补充。在肃清土匪的同时,林彪认为要以农村为基础,建立广泛的根据地。

林彪多次开会,强调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充分发动群众,过去的文章中普遍的观点是林彪只抓军事,但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和林彪的讲话方面,林彪到东北初期谈军事方面的讲话并不多,作为东北局的书记,林彪关注的方面超出了单纯军事的范围。他的思想活跃,深入到东北建设的各个层面。

在国共和谈的半冷战状态下,林彪的主要任务是整军练兵。他将一些部队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和拳头,另一方面就是扩军和支前。

   在这一时期林彪的讲话主要是发动群众,他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要求干部下放到农村,做发动工作。大批的干部深入到了农村,发展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立农会,领导农民参加土地改革。经过深入发动,农村的根据地得到了广泛的建立,到1946年4月,东北地区就有30万人支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自卫战争。这些支前的农民主要是承担后勤保障工作,男的抬担架,女的煮饭烧水,对民主联军的作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林彪进入东北后,为了打击向沈阳运动的蒋军,林彪组织了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史称“秀水河子战斗”。关于这这场战斗三十八军的军史上有这样的记载:

“1946年2月上旬,东北国民党军以三个美械装备师,从北宁路(北平至沈阳)沟帮子至新民一线,向南侧辽中、北侧法库方向发动进攻,企图驱逐驻守这一带的东北民主联军,维持北宁路运输线,并为下一步攻占沈阳创造条件。其中北路第十三军第八十九师一个加强团,远离主力,于2月11日进占了秀水河子。

秀水河子是辽宁西部锦州以北的一个小镇。它位于北南流向的秀水河与彰(武)法(库)公路的交界处,是个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镇,镇东南地势平坦,西北地形起伏,有点小山。

开始,我军因要遵守国共停战协议没有打,还派人送去退兵信,好言好语劝他们遵守协议撤回去。哪想该敌自恃是美械装备,不但不撤,竟然继续向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所在地法库进犯。在遭到三师七旅痛击后缩回秀水河子,仍赖着不走。

于是,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决定,集中一师、三师第七旅以及保一团部队,消灭秀水河子之敌,给狂妄的国民党军一点教训。战场正、副指挥,由七旅旅长彭明治和一师师长梁兴初分别担任。

具体部署是:一师二团和七旅十九团担任主攻,一师二团由北向南,七旅十九团由西南向东北;七旅二十一团一部和一师一团由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对进,作为辅助攻击;七旅二十团和保一旅担任阻援;一师三团为预备队,并担负阻彰武之敌增援和截击秀水河子之敌向西突围的任务。

林彪对于一师和七旅的战斗力是有信心的。这两支部队都是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老底子。半个多月来,两支部队针对与美械装备的敌人作战,已在此进行了多次战术演练。

林彪对于眼下的这一仗极为重视。部队完成包围后,他亲自到前线视察,并再次要求彭明治和梁兴初,一定要坚决贯彻“一点两面”战术思想。

2月13日黄昏,一师首先发起进攻。担任主攻的二团打得极为勇猛。英勇的战士们不顾敌人集中火力封锁突击道路,前仆后继,鲜血染红了白雪铺盖的沟沟坎坎。

二团八连连长张文祥身先士卒,率领部队向北山制高点冲击。当他登上山岭时,看见敌人的机枪打得正凶,他便如同猛虎扑食一般打倒了敌人机枪手,一把握住了已经打得通红的枪管,把机枪夺了过来。但当他正要指挥部队继续前进时,不幸中弹牺牲。张文祥是山东军区最著名的战斗英雄之一。

他在战斗中先后13次负伤,身上有40多处伤痕。英雄的牺牲激怒了全连战士,他们高喊着“为连长报仇”的口号勇猛冲杀,压向敌人。

战至凌晨1时,敌五十二军二师的一个团已由大虎山赶来,距离秀水河子只有十里路了,情况非常紧急。林彪一面命令阻援部队坚决堵住敌军,一面命令攻击部队加紧攻击,最迟于拂晓前解决战斗。

梁兴初和彭明治立即严令各部队加紧攻击。此时战士们早已杀红了眼,与守敌进行着反复冲杀,逐屋争夺。经过整夜奋战,一师和七旅两支部队,终于在第二天拂晓在敌人指挥所会师。秀水河子之敌大部被歼,部分拼死突围侥幸逃出的敌人,也在向西逃窜途中,被守候多时的一师三团截住并吃掉。

这一仗打得干脆、快速。干净彻底地全歼了敌八十九师第二六六团全部、第二六五团一个营,共计四个整营、一个师属山炮连、一个汽车运输连。胜利地实现了预期的歼灭战目的。其中一师部队毙伤敌200余名,俘敌500余人。二团团长江拥辉两次负伤仍坚持指挥,充分显示出这支铁军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战斗结束后,一师受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的通令嘉奖。

秀水河子战斗,是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第一个歼灭战。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极大地鼓舞了东北民主联军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而且也为今后的无数歼灭战作出了示范。这一点可以从林彪署名颁发的嘉奖令中得到证实:

通令此次歼灭敌八十九师之战,我军各部队皆为英勇,尤以梁兴初、梁必业师全体指战员士气极高,战斗中甚为英勇,在指挥上能掌握一点两面战术的精神,彻底集中兵力,该师在战斗中进展迅速,连克敌数村庄。此种作战精神与作战指挥方式,殊值得仿效。望我军各部今后必须发扬勇敢精神与集中共力猛攻一点,并对该点采取局部性的迂回包围(决不可分散兵力同时进攻数点)则所向无敌,获战果必然甚大,特此通令,以资学习。

此令总司令林彪1946年4月16日秀水河子战斗后,中央军委发来了贺电。

当时的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杜聿明,也不得不承认秀水河子战斗非同小可,称:以秀水河子战斗经验来看,共军日益强大,战略战术非常机动神速,势非增加兵力不可。”

林彪的兴趣不仅在军事和发动群众方面,对马列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据林彪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政务秘书谭云鹤先生回忆,林彪缺个秘书,张闻天推荐了他,他到哈尔滨的太阳岛去找休假的林彪,林彪让叶群找来笔和纸,让谭云鹤记录他的口授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马列理论的词。后来发现,在不久的一次干部大会上,林彪的讲话的开头部分就是这次记录的内容。可见林彪对讲话是很认真准备的。同时也对马列理论有一定的研究。

1946年初国民党军队大批进入东北,内战的风云滚动,全国各个战场均是两军对垒,全国人民停止内战的呼声很高。蒋介石一边和谈,一边加紧准备内战,并不断向我解放区挑衅和制造事端。在国统区内抓壮丁、征粮。重庆谈判时谈谈停停,停停打打。中共、国民党、美国三方还成立了军事调停小组,由中共周恩来,国民党张治中,美国的马歇尔将军组成。在北平还设立了办事处。尽管如此,战事烽烟不断,中共不得不进行自卫还击。林彪在自卫战争的开始阶段,因部队杂乱,为避其锋芒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进军,自1945年11月离开沈阳后,就开始主动的大撤退。毛泽东曾让林彪在锦州一带来个大歼灭战,林彪根据具体情况否定了毛泽东的设想。只是为了观察什么是美式装备的蒋军,在有目的的撤退中搞了一次秀水河子战斗。打了一下蒋军的嚣张气焰。

林彪一退再退,不仅敌军不理解,民主联军也不理解,这一举动包括国共高层及毛泽东本人也不理解。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想法是,林彪会在东北开战之初就会组织强有力的攻击,但是林彪的撤退叫中共及军队大失所望。不过这一举动叫国军很高兴。他们认为林彪是废物,不敢打,特别是在蒋介石的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个全副美式武装的军队面前,林彪是一退再退。国军名将小诸葛白崇禧惊喜万分,他的手下将领杜聿明更是放出豪言,要在年内把林彪打出东北境内。面对白崇禧的进攻,林彪的打算是必要时放弃哈尔滨,自从白崇禧将林彪的主力打过松花江北之后,这时的蒋介石命令不要再追了。因为长春有3000多苏联军队,怕引起与苏联的冲突。

面对自己的撤退,林彪对自己的部队和百姓有自己的解释。他的解释就是要收紧拳头,再找机会反击。可是部队和民众及毛泽东不这么理解,蒋介石和白崇禧也不这么理解。对于国军来讲,这就是胜利。但是从林彪的性格来看,林彪是在示弱。其主要原因有几方面:一是敌人太强大,二是共军这段时间在整训,战斗力不强,分散不集中。林彪自己十分清楚,他的军队与美式装备的新一军和新六军不能比,再就是白崇禧的战术是速战速决,林彪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三是最关键的,东北不是共产党的根据地,这里的民众不支持共产党。林彪的部队走到那吃到那,也没钱给人家,要是在抗日根据地,日本鬼子进村了,八路军伤员就在眼皮底下,老百姓宁肯自己死也不会供出来,可是林彪进东北,走到哪都有老乡报信,赶快叫国军来打林彪。

这段时间,林彪发表最多的讲话就是撤退的重大意义,深层的意思林彪没有说,其根本原因就是要保存实力,有了实力才有反击的机会。还有一点就是,林彪善于打运动战,将战线拉长,让敌人守着各个据点,将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各个据点,这样有利于林彪各个击破。

东北开战的初期,对于林彪来说是最困难的时期,林彪的主力部队撤到了第二松花江北岸,杜聿明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停止了追击。这使林彪有了喘息的机会,经过整训,林彪建立了野战和地方两套部队,野战部队称纵队,地方部队称独立师,这个办法是沿袭当年红军时期的做法。

林彪带兵喜欢用激将法,他常和部下说:打不好我将你的纵队变成独立师,打得好我将你的独立师变成纵队。但是三年解放战争下来,只见林彪的独立师变成野战纵队,没见野战纵队变成独立师。

1946年4月18日,四平保卫战打响,林彪的民主联军在四平坚守了十二天,战斗异常惨烈。

这场战斗本来林彪不想打,但是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为了压住蒋介石,要在东北打个胜仗来给蒋介石看,蒋介石明知道林彪在东北有十万大军,但是在和毛泽东谈判的时候不承认毛泽东在东北有大部队,就说毛泽东在东北是小股武装。毛泽东让林彪打,可是林彪的意思就是退,这给林彪背上了逃跑将军和撤退将军的恶名。

在毛泽东的压力下,林彪这个运动战专家,来到东北后不得不打一场坚守仗。担任国军主攻的是新一军,这是一支全副美式装备的部队。受过美军的正规训练,林彪可说是面对的是世界最现代化的对手。

四平是东北地区长春和沈阳两个大城市之间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失守将切断两地之间的联系。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林彪决定死守四平。在林彪的指挥下,四平守军打的英勇顽强,打出了林彪的作战特点,一个指导员在自己的连队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表示:我们即使战死,也要把尸首挡在顽军前进的路上。四平保卫战历时十二天,歼敌3500人,当时算是一个小的胜利。但是接下来撤出四平的时候,林彪的部队开小差的特别多,叫新一军追赶的四散奔逃,不少老战士也跑了,林彪的一个参谋带着文件送给了杜聿明,林彪知道后就说了一句:“改电码”。杜聿明给了这个参谋一个少将参议的头衔,后来在解放上海的时候抓到了这个参谋,政府把他枪毙了。

到了江北,经过休整,林彪的部队完成了番号的整编,战斗力得到了加强。特别是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加盟,他们分担了林彪许多工作。

罗荣桓是林彪的老搭档,性格内向,但很谦和仁厚。他了解林彪的脾气,只做自己分内的事,一般不干涉林彪的军事决策,因此,在他面前林彪没有压迫感。

刘亚楼江西红军时期就与林彪有过合作,后来去苏联留学,苏联红军解放东北他随军驻守大连,是苏军的上校,因误会差点被苏军枪毙。他是苏军军校毕业,对苏军正统的战术很熟悉。罗荣桓从山东乘船到东北,下船后巧遇刘亚楼,罗荣桓向在沈阳的林彪推荐刘亚楼,林彪当即发电报请示中央,任命刘亚楼为参谋长。

自从刘亚楼上任之后,民主联军的参谋系统走入了苏联模式,部队也进入了正规化的训练。并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使民主联军和国际接轨,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共军体系中,也是成长最快的生力军。

林彪进入哈尔滨后,其指挥所开始设在花园街117号,这是一个两层楼的俄式建筑,外墙为黄色,现在要是去黑龙江展览馆,在它的西南角的一个小院里的黄色建筑就是它。现在是花园幼儿园,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笔者走访的时候,邻居住的老者说:当年见到林彪在门口阅兵。这个建筑是原中东铁路哈尔滨铁路局的副局长的私宅,林彪在这里指挥过东北战事的最初的战斗。后来,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到了上学的年龄,当时没有高干子弟学校,罗荣桓就将自己家的房子腾出来给孩子们当学校,但是地方太小,孩子越来越多,林彪知道后,主动将这所房子让给罗东进们当学校。

林彪将指挥所搬出了花园街117号,为了安全和方便,林彪将指挥所设在了离哈尔滨有110里的双城。

双城指挥所原先是一个地方官给他的小老婆(现在的词叫二奶)建的宅院,东西两个大院,当时有战地记者走进这个小院,说是工作人员很少,也很安静。林彪喜静这是众所周知的,四野司令部的安静和其他野战军司令部的喧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笔者去年参加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2006年)活动,从哈尔滨开始徒步长征落脚的第一站就是双城四野指挥所,当时正在装修。据林彪的政务秘书谭云鹤介绍,林彪住东院正房,里间是卧室,外间是办公室,中间是会客室,西间是作战和小型会议室。西厢房是秘书和警卫班的住所。警卫班有13人,这是共军高级将领的正常待遇,包括毛主席在内都是这样。笔者走访过高岗的住所,他的住所也有警卫班,和林彪在哈尔滨住的房子一样,在地下室设有警卫班。双城指挥所的西院是四野指挥所的五个处,这是林彪的指挥核心。但人员不多,要是现在,一个师部给一座大楼还不一定够。战地记者第二次来到这个小院时,很少见到林彪有客人的参谋人员对记者都成了熟人,进门就开起了玩笑。

据谭云鹤说,双城指挥所林彪去的时候很少,人们多数认为林彪长期住在这里,但谭云鹤讲,林彪只是在打仗的时候来到这里,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到这里来上班,看样子林彪的工作时间是不受早八晚五限制的。按现在管理学的词讲,叫弹性工作制。一旦战事紧张,林彪就到指挥所连续工作。

林彪之所以选双城作为他的指挥所,说法很多,有的说是林彪跟双城县长交情好,有的说是为了防范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实际是什么理由也没有,当初林彪与双城县长在街上闲逛,林彪偶然看上了这所房子,林彪这人的习惯是只要喜欢,能到手的就要到手,而且喜欢得很执着。

而林彪的长期住所是南岗区的辽阳街1号(现在叫5号和7号)的这个院子。如果怕暗杀,这个院子的目标是很大的,但是,林彪一家都在这个院子里住。这个院子离高岗、陈云、张闻天住的房子只隔两条街,高岗的房子原先是英国领事馆,地下室是卫兵室,现存的房子只留下了张闻天住的老东北局的房子了。看房子的更夫说:解放后,江青来哈尔滨曾住过张闻天的房子。

林彪的辽阳街的住所是一个南北两栋独立的小楼,院子里的树北边是参天的松树,南边是果树,北边的房子笔者看到的时候认为是会议室,但谭云鹤讲那是会客室,南边的房子是住宅,林彪和叶群住南头,谭云鹤和王本住北头,地下室是警卫班。

林彪的生活习惯是下午有个午睡,除了毛泽东的电报,一般的电报在他睡觉的时候不许任何人打扰。

在东北,给人的印象是林彪会很忙,特别是忙打仗。而谭云鹤是林彪的政务秘书,主要负责处理林彪的打仗电报。据他讲,他这个秘书很清闲,有时天天没事做。由此看来,在东北三年,林彪也不是很忙的人。林彪的主要精力用在军事上,可是普通的军情电报林彪并不急着处理,打仗对他来说是一种工作,但也像是在玩游戏,他很娴熟的操纵着手里的键盘。谭云鹤的感觉是没事做,可见林彪也是很少有事做。

闲情的哈尔滨生活,看不到战场上的硝烟,哈尔滨人的生活和过去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广大的东北区域,却进行着国共两军的较量。

面对着国军的挑衅,林彪也不是一味的退让,1947年初,林彪开始准备反击,一仗是秀水河子,一仗是保卫四平。林彪将部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江北,这是主力部队。另一部分在辽东,辽东的部队主要是有抗联游击队和南方根据地的一些进入东北的部队组成。他们的处境最艰难,敌军多次向他们发动进攻,但都叫他们顽强的给打了回去。由于战局的险恶, 辽东根据地曾多次讨论要放弃根据地,陈云同志特意来到这里,听取指战员们的意见。关于辽东根据地的去留问题,他最后传达了东北局也就是林彪的意见,主要是坚守根据地,只有这样,敌人才不能将所有的兵力集中到江北,这样减轻江北我军的压力,让我军主力有喘息的机会,为将来的大反攻创造条件。

大大小小的战斗在东北大地上不断的上演着,国民党的军队以剿匪的名义不断地与民主联军交火,民主联军面对敌人的进攻进行自卫战争。当时的国民党军也进行政治宣传,把战争的责任推给共产党,针对这种情况,林彪也开动宣传机器,大肆揭露蒋介石挑起内战的阴谋。

自卫战争初期,一向为人低调的林彪是在东北出境最多的人物。他多次发表声明,谴责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挑起事端,把事件的真相告诉民众,宣传共产党的和平建国主张,为人民群众认识这场战争的因果关系起到了教育作用。

林彪同时还抓思想教育工作,在被俘的国军官兵中进行思想教育,这个传统来自江西的做法。在被俘的官兵中用事实来说明东北内战的主要原因不是中共,用现在的话说叫洗脑。被俘的官兵经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他们纷纷表示,这场内战是蒋介石集团挑起的。有一个被俘的营长叫郭朝升的,他说:拥护解放东北有功的八路军,内战的责任不在共产党,决心表示跟着共产党走,从黑暗走向光明。

被俘官兵的言论在东北各大报上不断的发表,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了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看到了正义的力量。

在东北,战争状态下,过军队是常有的事,林彪教育军队要爱护老百姓,特别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命令。军队的行动也是很好的宣传,特别是经历过国军和共军的地区,老百姓对国军和共军心里有了一杆秤,林彪的部队一改刚进东北的形象,经过比较,老百姓普遍认为林彪的民主联军最好。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对当时的《东北日报》记者说:要是允许的话,他也要参加民主联军。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就从放枪这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民主联军心中有老百姓。因为民主联军打仗的时候,放枪都要考虑到能否会伤到老百姓,心中有老百姓的军队就是老百姓拥护的军队。

有位妇女也表示,民主联军讲公平,他们宣传农民受地主剥削。

在访问当时民主联军的战士,他们表示,民主联军是人民的军队,流血牺牲无上光荣。

民主联军的官兵一致,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也叫被俘的国民党官兵感动,新一军被俘的上校参谋王化民,在国民党军队中备受排挤,被俘之后,还当民主联军的参谋,他被民主联军的那种兄弟间的情谊所感动,这个重情义的东北汉子说:朋友对我好,我就对朋友好,共产党就是好,我要跟共产党走。

一些被俘的国民党官兵表示,他们不愿意打内战,他们是受蒙骗的,他们说,他们入侵解放区叫接收,把打八路叫打土匪,特别是丑化共产党的宣传,使他们认为打八路是正义的事业。

随着自卫战争的进一步深入,民主联军的伤亡也在增加,这些伤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转入城镇医院。特别是哈尔滨的医院,伤员最多。

自林彪主政的东北,对民众的教育是个长期的内容,哈尔滨属后方地区,医疗条件比其他地区要好,林彪的政工干部主要做发动群众的工作,前方将士打仗流血,我们后方才能安居乐业。因此,在解放区各地掀起了一股劳军热潮。这劳军热潮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到医院慰问伤员。社会各界当时均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慰问伤员的活动。这项活动是经常性和长期性的,不仅教育了民众,也温暖了战士,人们在感动中投入旺盛的经历支援东北自卫战争。

东北自卫战争初期,林彪的民主联军在锦州、沈阳、四平、长春一线的大城市均有自卫军驻扎,而这些大城市也是国民党军争夺的焦点,开始,林彪比较留恋大城市,不是他喜欢上了住这些大城市,这个一直在农村打杀过来的将军是舍不得将手中的大城市让给自己的对手,由于苏联的干涉,毛主席命令林彪,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于是林彪将自己的军队主动的让给了国军,他的民主联军深入到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东北是新区,在林彪到东北之前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十四年,当时的农民受的是殖民教育,在他们的思想里还是日满亲善,日满合作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他们对共产党没有好感,在日伪时期,共产党游击队是反政府武装,他们得到的教育都是今天破获反满抗日分子,明天剿灭什么山的抗日游击队的消息,日伪武装经常进行镇压活动,可说是白色恐怖。林彪的到来,在他们心中只是一个流寇式的赤匪。没想到他们会在东北呆长。日伪投降之后,民众盼望的是国军的到来,在他们眼里,国民党军队是国家的正统,共产党八路军是国军的一部分,因此,抗日战争的结束,老百姓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

随着国共两军在东北地区的拉锯,老百姓对共产党和国民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困难的历史背景下,林彪的部队深入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开始是相当的困难,日伪刚走,但国民党和土匪还在,因此,为了创造土改环境,林彪最先肃清土匪武装,收编了不少土匪武装,过去人们说林彪的部队都是东北的胡子,这胡子说的就是土匪。说这些胡子的特点是打枪特别准。

笔者收集到当年土匪胡子的一些黑话,我们看电影和电视,土匪就有黑话,他们相互交流用黑话,一说黑话知道是怎么回事。东北的胡子是有规矩的,一般不抢自己家跟前的大户。也很少伤及人命。对妇女和儿童都有规矩,对其他的土匪也有讲究。如果破坏了规矩,也有惩罚办法。

林彪镇压土匪是有决心的,在他领导下的地区,只要是大土匪有人命的一定要镇压。

笔者媳妇的二哥家的孩子出车祸死了,车主家当年就是哈尔滨南岗区红旗乡有名的土匪小头目,在林彪镇压土匪时,他们家的男人都叫林彪的部队给枪毙了,留下了一窝寡妇。当时他们家在那一带很有势力,改革开放之后,他们家很快又富了起来,二十多年来,从哈市平房区到红旗乡的客车线路所有客车全是他家的。光新车就换了五茬了。说明人家的地主没白当,给机会还是地主。

林彪将土匪肃清后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依赖土地生存,在土地政策上,林彪最先改革的不像南方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收缴日伪政权留下的土地,将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这样为日后的土改深入赢得了时间。

农民有了土地之后,又没有土匪的干扰,广大农村出现了祥和的气象,解决了土地问题,对于林彪来讲,就是建立了农村根据地,有了根据地,就有了农民的支持,因此,林彪的军队驻扎有地方了,不再四处流窜,再一个更主要的问题就是粮食和兵员有了保障。

翻了身的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得到实现,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踊跃送子送郎参军,参军当时是十分光荣的事情,林彪的宣传口号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农民大多是自愿把自己的亲人送到林彪的部队上,这和国统区抓壮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于土改和参军来讲,在东北三年的林彪领导下是长期的工作内容。

共产党来了,老百姓发现最大的变化是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改朝换代了,日伪时期的电影、戏剧、歌曲自然就要换成共产党的东西,过去我们看戏有个戏词叫“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林彪在东北开始的时候没这词,林彪的文艺骨干大多是从延安带过来的,好像剧目大多是抗战八路时期的,比如新秧歌剧《军爱民,民拥军》等,在哈尔滨道里区有个大光明电影院,当时是哈尔滨有名的剧院,在林彪入哈尔滨之后,这里有一段时间上演三幕话剧《血债》,这话剧很长,是宣传解放区土改的内容,当时这种剧政治色彩很浓,老百姓买票看的有限,为了能让民众都能看到这戏,林彪的东北政府组织工厂、机关、学校、商店等单位集体买票观看,除了大光明电影院外,其他电影院也是如此,只是剧目不一样而已。在农村,在城镇,文艺宣传队深入到各个角落,也是哈尔滨历史上话剧最繁荣的时期。特别是战地文艺作品、歌曲也是大量的在报刊上发表,传唱。比文革时期的内容要丰富的多。文艺宣传的力量,鼓舞着民众和民主联军的斗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支援自卫战争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共产党军队的兵源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从敌人那里获得,除了缴获敌人的武器外,俘虏经改造也会成为共军的兵源。不仅共军如此,国军的一部分兵源也来自共军的俘虏。 共产党军队的官兵自从1927年成立以来,叛变投敌的不在少数,林彪的一个参谋在东北打仗最激烈的时候跑到敌人那里去了,林彪知道后只说了三个字“换电码”。共军投国军叫弃暗投明,那国军投共军呢,也叫弃暗投明。 不过,投共军的国军不是很多,1946年6月,国军184师在辽宁海城起义,起义的将领叫潘朔端师长,他的起义对刚刚开展的东北战场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在解放战争的四野总结报告中还特意提到了这次起义。因为1946年这个时期,对于敌强我弱的民主联军来说,和解放战争后期起义的国军不同,潘朔端的起义是在共产党最困难的时候,而解放战争后期的起义是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大势已去,潘朔端的起义是国共对决谁胜谁负还不明朗的时期,这在中共方面如获至宝。最先发电报祝贺的是林彪,延安的毛泽东和朱德随后也发来了电报。潘朔端将军也是黄埔四期的学生,上学时与林彪有过交往。在接到林彪的电报之后,潘朔端立即给林彪回电,叙述过去在黄埔友情,并且回忆了林彪在黄埔进行革命宣传的往事。对于潘朔端的起义,共产党的宣传机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宣传,林彪的文人还专门写了一篇《潘朔端将军的光荣道路是国民党军官兵唯一的光荣道路》,针对潘朔端的宣传,在国民党将领中起到了一定的攻心作用。在后来的战争进程中,有多起整师整团的起义,投入到共产党的怀抱。潘朔端起义后,在林彪那里受到了很高的礼遇,林彪参加的许多重要集会,坐在林彪身边的就是这个潘朔端。因此,在国军高级将领心里不怕与林彪交手后成为败将,投到共产党内一样能受到平级重用,潘朔端成为他们的一个表率。

194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25年的历程,自七大之后,中共将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在东北这是第一次纪念共产党的生日,这天,林彪来到南岗的亚细亚电影院,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纪念共产党成立25周年干部大会,林彪和陈云在大上作了重要讲话。 林彪讲话的主要内容不是军事,而是当前最重要的发动群众的工作。在林彪眼里,发动群众工作是他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他号召,不分男女,不分职别,亲自动手,下乡发动群众。从林彪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他发动群众的决心,林彪讲话之后,群运工作得到深入开展。机关干部大多下乡去做群运工作,据曾在张闻天、高岗手下做过群运工作的林彪政务秘书谭云鹤说,当时开会比较多,没有会议室,一般都到高岗家去开,无论是高岗还是张闻天、陈云,他们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放张床,忙的时候就连夜干,不忙的时候就闲着,其他干部也这样。

1946年的哈尔滨,并不是太平的世界,日伪遗留下来的汉奸、特务搞的破坏活动十分猖獗。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将军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这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民众纷纷要求惩办凶手。

自日本投降之后,无论是共军还是国军,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工作,那就是肃奸活动。在国统区,如汪精卫、周佛海等大汉奸相继受到了惩办,在解放区,共产党也在做着惩办汉奸的运动,对罪大恶极和有人命的大小汉奸,共产党采取镇压的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理,哈尔滨于1946年8月召开公审大会,公审哈尔滨有名的大汉奸,各区也纷纷召开公审大会,同时,全国各解放区也在开着大大小小的公审大会。

经过整训,林彪从各个根据地抽调过来的杂牌军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再加上江北这段时间的修正,林彪的筋骨逐渐的强壮了起来,各军区的独立师也成建制的满编了,野战部队也得到了扩编,人马发展到了25万人,而同时林彪的敌人,国军也扩充到了26万人,两军对垒,势均力敌,大仗不多,小仗不断。林彪的民主联军实行的是自卫战争,开始主要以防御为主,全国各界均在呼吁国共两党停战,停战协议签了多次,但停了打,打了停。调停小组到处救火,在与国军的自卫战争中,林彪的部队得到了锻炼,涌现出了许多战斗英雄,1946年9月,东北各战场的民主联军的战斗英雄,支前模范一千余人聚集哈尔滨,召开了入东北以来的第一次民主联军英模表彰大会,林彪为大会发来了贺电。

在大会现场,当时的记者采访了了几位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其中有一位从辽宁来的战斗英雄叫李玉才,他是一名机枪手,在一次阻击战中,他一人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他用机枪封锁的敌人前进的道路,使敌人不能前进半步,在战斗中他毙敌九人,毙伤三十多人,守住了阵地。

像李玉才这样的英雄在林彪的部队中实在是太多了,在以后的篇幅中我们还将陆续介绍。

1946年的哈尔滨,经济生活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粮食和蔬菜供应出现了紧张情况,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林彪决定成立政府牵头的公司,紧急往哈尔滨调运粮食,粮食问题的解决,安定了人心,但由于战时状态,蔬菜供应又成问题,一些菜市场因无菜而自动停业。这给哈尔滨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威胁,作为第一次管理大城市的林彪,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林彪要求恢复早市,鼓励近郊的农民进城卖菜做生意。在林彪的支持下,一些早市开始了营业,林彪还特意带着警卫一大早来到道外江边的鱼类批发市场微服私访。看到市场上有交易了,他那浓重的眉毛舒展开了。

林彪入主东北,无论军队还是老百姓,对林彪的印象都是陌生的,特别是林彪叫新一军和新六军打过江北之后,差   点丢了哈尔滨,无论林彪如何解释,但事实是林彪叫人打得到处跑,这一印象使人们对林彪失去了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林彪的威信在逐渐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建立在林彪的军事成就和东北解放区的建设上的。林彪自反守反击以来,很少吃败仗,因此,民主联军对林彪由疑虑到信任。由信任到崇拜。特别是林彪的治军严格,作战勇敢、灵活、坚决,这使林彪的战士很受鼓舞,在东北民主联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只要坚决地执行林彪同志的命令,就一定能胜利。因此,林彪在东北有相当大的权威,无论林彪如何指挥民主联军,指战员们坚信,只要林彪下命令,不管是打还是跑,最终胜利是我们的。

林彪逐渐地成为东北的神,这神不是人造出来的,是林彪用一个个的胜利换来的,是人们心目中自然形成的。

走访当年经历过那个岁月的老人,他们提起林彪都有一种由衷的崇敬情怀。

林彪的部队战场上杀敌自不必说,就是后方训练也是不含糊。杀敌立功是民主联军战士的最大渴望,但在平时训练中也能立功。

哈尔滨有个警卫连,这个连可说是很难有机会上战场与敌人厮杀的机会,但他们和其他部队一样,从不放松自己的训练,并设了“林彪投弹手”的奖章。要求投弹手的成绩全连要超过30米, 有一个战士多次比赛就是超不过30米,这个战士十分顽强,平时刻苦训练,他的信念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利用别人的休息时间刻苦的训练,逐步提高成绩,终于超过了30米的目标,获得了“林彪投弹手”的奖章。经过这次活动,这个连的平均成绩是46米,可见训练的刻苦程度。后方部队如此,野战部队将更加如此。

林彪进入东北后,叫杜聿明的新一军和新六军赶过了松花江,松花江南岸只留下了少量的地方部队。而且主要集中在辽东地区,在辽东与松花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均被国军占领,零星的共军也形成不了抵抗的能力。辽东地区共军的存在,使国军两面受敌。林彪让辽东地区的民主联军坚持斗争,保住这块根据地,有效的牵制了敌人,经过一年的发展,辽东根据地不仅没有丢,而且还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从而有能力进行自卫反击。1946年11月3日,面对敌人的新一轮进攻,辽东民主联军有效的组织反击,经过艰苦的血战,辽东传来大捷的喜报,辽东民主联军歼敌7000多人,生擒敌25师师长李正谊,击落美式飞机一架,这一胜利鼓舞了东北解放区军民的斗志,林彪得到战报后,立即通电嘉奖。

民主联军的胜利也感染着解放区翻了身的农民,林彪在解放区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发动群众,大搞生产,积极动员农民青年参军,只要有参军的青年批准入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热烈欢送,参军青年胸佩大红花,骑在高头大马上,全村走一圈,而且这样的场面经常的上演,每批不是一个参军的,而是好多参军的,这样的场面是十分感人的,更令人感动的是,不是欢送亲人的队伍里妻子或爹妈,而是县政府的县长亲自来欢送,除了县长外,县政府的其他官员也来欢送,这时,走在最前面给参军青年牵马的不是他哥哥,而是这个县的县长,其他参军青年的马也是由县乡级的干部来担任。 要知道农民对县长是特别的崇拜,县太爷对他们来讲那是很难见到的大官,因为他管理的臣民都在几十万,地域也十分辽阔,县太爷给牵马,这号召力那是相当的大了。

对于翻了身的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为了保卫他们的胜利果实,农民能为土地而舍命。

在解放区,农民建立了农会,这是农村中农民自己的基层政权组织,他们把妇女组织起来,叫妇救会,小孩也有组织,叫儿童团。除了这些社团组织外,他们还建立了自卫组织,叫民兵或自卫队。初期的民兵和自卫队很少有枪支,最常见的情景是一些青壮男子,肩扛长长的红缨枪,这些扛着红缨枪的男子,有时也有女子,经常活跃在乡间的村里和地头。红缨枪的出现给敌人一种冷森森的寒意。给农民一种崇尚和羡慕的神情。尽管红缨枪这种冷兵器不像土枪和洋枪那样感到真实。但毕竟是一种武器,一种能伤人的武器。

在东北解放区,林彪把江西那一套几乎照搬到了东北的黑土地上,在他的眼里,毛泽东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方针让他尝到了甜头,作为一个不善言辞的将军,与人沟通对他来说是一大困难,做发动群众工作,他从毛泽东那里学到的东西令他受用无穷,而且是运用自如。在林彪看来,发动群众工作的关键就是运用阶级对立的矛盾,林彪多次说过,共产党建立的政权是中国五千年来没有过的政权,这个政权是多数的受压迫的阶级对少数的地主阶级的专政,在延安党校人们欢迎这位著名的红军将领讲话,许多人拿出笔记本想记录他的高论,可是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林彪只说了一句话,他说:资本主义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而社会主义就是让多数人发财致富。简短的一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共产党的理论核心。

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在江西由星星之火燎原全国,现在这火种又由江西烧到这历经十四年日本殖民统治的满洲。

自从杜聿明的新一军和新六军把林彪打过松花江北岸之后,林彪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松花江北岸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他的干部深入农村,建立农村政权组织,但重点就是分地,分地对于发动群众来说是最快最有成效的,林彪有时打下一个地方,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紧急分地,地一分,农民就组织起来了,这个地方的政权就有自己的阶级接管了,当地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就能很快得到恢复。而敌对势力将变成少数,受到多数人的监控。

乎兰是哈尔滨松花江北边的一个小县,这里的农民不是很多,但地域很大。林彪来了之后,这里率先实行了土改,仅1946年末,乎兰农民就获得了8万余垧地。翻了身的农民编成了顺口溜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他们说:不愁冻,不愁饥,穷人翻身得土地,一朝天子一朝臣,民主联军救穷人。在他们看来,林彪的到来是改朝换代了,土地的到手,是他们看到这个新朝代最实惠的东西。

对于被杜聿明赶到江北的林彪来讲,他的主要任务不是反扑,这时的林彪无力去江南与杜聿明对决,因为这时的林彪在东北立脚没稳,部队没有得到很好的整训,而杜聿明的新一军和新六军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二,全副的现代化美式装备,接受的是美式训练。

对于林彪来讲,现在他最需要的就是时间,用白崇禧的话说,林彪到了江北,我们给了他太多的喘息机会。

林彪在这喘息的时间里,首要的就是发动群众,没有群众的支持,他的民主联军就很难站住脚,也得不到粮食和兵员。 这是林彪的当务之急。

在军事方面,被人们认为战败了的林彪跑到了江北,而把大城市和广大的东北地域留给了蒋介石,得意洋洋的蒋介石不知是计,杜聿明夸下海口,要在年底之前解决东北全境的共军,而三年后解放东北全境的林彪则一语道破天机,他说:我把松花江以南的一百多座城市让给了杜聿明,从那时起,蒋介石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而这个祸根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林彪的示弱,让敌人得意洋洋。而林彪的如意算盘则是将包袱全部甩给蒋介石。惯于运动战的林彪就争取了主动,蒋军将主要兵力用在守这一百座死城上,战线拉长,兵力分散,这样林彪就有了以集中优势兵力,灵活机动的各个击破的机会,而杜聿明的疯狂叫嚣,林彪只是回报以冷笑。

伴随着寒冷冬季的鞭炮声,林彪迎来了到哈尔滨之后的第一个除夕,林彪走出小坡上的辽阳街一号的院子,看着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前后一排排俄式的建筑,一股清凉的空气进入到了他的肺部,这空气比不上莫斯科郊外的寒冷,但对于这个从林家大湾走出来的将军来说,这点寒冷已经习以为常了。

林彪的肺部有过结核的病例,清新的空气使他感到很清爽,这时他的思绪不是千里之外的松花江南岸三下江南的战场,而是眼下松花江北岸的发动群众的工作,还有就是部队的整训工作。

一辆苏式的黑色轿车停在了林彪面前,除夕这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林彪则不能休息,轿车载着他到了不远处的亚细亚电影院,这座俄式建筑坐落在著名的秋林公司的斜对面,在这里要举行的是除夕晚会,在哈尔滨的共党高级干部们吃过饭后,纷纷地聚集在这里,林彪是东北共党中的最高首长,他的到来,无疑提高了这次晚会的规格。晚会开始,林彪走上主席台,这位个头不高的将军的神采赢得了全场起立的热烈掌声。林彪的致词是这次晚会的高潮,林彪的讲话没有提到当前正在进行的,后来成为他的经典战例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进行情况,作为最高党政军东北首长,他将自己最关心的东西讲了出来,这东西在他看来就是他近期的中心工作。

他说:为了保证自卫战争的胜利,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由此看来,发动群众在林彪的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对于林彪来说,他的内心关注的就是粮食和兵员的问题。林彪的这次讲话不是很长,他介绍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他说: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是进行了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土地改革任务已经初步完成。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林彪对土改的行动是很迅速的。林彪接着说: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克服一切困难,艰苦奋斗,迎接自卫战争的胜利到来。

1947年的除夕夜,东北共军的最高首长想得不是打仗,却是发动群众,这说明,经历了二十多年革命战争洗礼的共党高级将领,他知道什么是他最需要的东西,而发动群众,对于林彪来讲,绝不是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这一点,一向与毛泽东暗中对立的林彪则非常愿意接受毛泽东的走群众路线的观点。会议在口号声中结束。会后招待节目,一个是话剧《气壮山河》,一个是《自卫队捉胡子》。

林彪的发动群众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牡丹江市的群众派自己的代表组成慰问团来到哈尔滨,他们走工厂、进商店,宣传自己家乡土改后人们的生活发生的变化,并有组织的走访慰问了正在整训的部队官兵,他们的到来也使官兵们受到鼓舞。来到哈尔滨之后,一路上让他们感受到了东北在林彪的领导下,解放区的那种火热的工作热情,以及精神面貌。为了表达牡丹江人民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牡丹江市慰问团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上书“人民救星”四个大字,在亚细亚电影院开大会的时候,牡丹江市慰问团特意将这面锦旗赠送给了在主席台就座的林彪将军。当林彪接过锦旗的时候,全场起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代表着东北解放区人民的心声。

在封建社会,民众为父母官送牌匾,一般都是地主阶级的商会组织,因为官员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再有一种就是皇帝和大一级的官员给下级官员送的牌匾,而这些牌匾都有功利性。一种表达为官一任,臣民对他的拥戴,另一种,就是上级对下一级的鼓励和表彰。

牡丹江市慰问团给林彪赠送的锦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而林彪所得的锦旗上书“人民救星”这四个字在历代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四个字代表了老百姓脱离苦海,重获新生的感激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林彪的爱戴。

哈尔滨在开埠之前是松花江边的一个小渔村,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俄国为了方便掠夺中国的财富,迫使清政府同意开办中东铁路,而哈尔滨就是在中东铁路开发建设中逐渐形成了城市的雏形。在哈尔滨,大直街号称哈尔滨的龙脊,在它的的两侧,许多建筑是哈尔滨铁路系统的房子。铁路在哈尔滨是最早兴起的工业,哈尔滨车辆厂当时是哈尔滨最早的现在化工厂。

林彪进入哈尔滨之后,林彪就将铁路系统接管了过来,在解放区的建设和民主联军的整训备战中,铁路系统发挥了运输大动脉的作用。而铁路系统的“朱德号”机车组郭树德,是林彪在铁路系统英模大会上亲自点名树立的典型。这次英模大会在哈铁文化宫开了10多天,各单位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上百人,均在会上作了交流。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林彪参加了会议,会前他认真听取了汇报,并了解了英模代表的情况,但大会对谁该成为这次英模表彰的重点意见不一,大会开全体大会时,当时的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刘居英请林彪讲话,林彪在讲话中肯定了会议的成果,并亲自点名郭树德的“朱德号”机车组为特等劳模。郭树德上台发言,他表示这是对他们机车组全体成员的勉励。后来“朱德号”机车组在铁路系统成为标杆性质的旗帜,几十年扛着先进的大旗不倒,这与当年林彪的表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刘居英是中共党员,朝鲜战争时是志愿军的运输司令,1954年回国后,担任陈赓创办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常务副院长,陈赓病逝后任院长。文革时受到迫害,而将哈军工取消军队编制划归地方,这一命令就是刘居英的老领导林彪发来的一封电报决定的,电文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交地方”。这一事件到底有个什么秘密,到现在也没人能知道。

 

2007年,老院长刘居英曾在军工院里暂住,当他看到来来往往的学生时,这些学生已经不再穿军装了。

2008年4月,我到北京,经过三次拜访,见到刘居英将军,老将军92岁,在总政干休所的小凉亭里给我讲述了当年哈尔滨铁路系统的情况。当时的铁路局是以松花江为界的,江北是共军的天下,刘居英的铁路系统只能在江北活动,除了民运外,有不少是军事运输。当时有几个为数不多的火车头,车辆厂的工人们修好了一台报废的火车头,有人主张用毛泽东的名字命名,但用毛泽东的名字无人能做得了主,于是刘居英他们经请示当时的东北局书记彭真,经彭真批准,将这台火车头命名为“毛泽东”号。后来,又修好了一台火车头,工人们将这火车头叫做“朱德”号,一直叫到现在。记得改革开放之初,哈尔滨铁路局还增加了一台“周恩来”号。

蒋介石是要脸的人,遇到毛泽东这个不要脸的人,他就只有等着吃亏。蒋介石把占领的地盘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毛泽东可以把瑞金和延安都送给蒋介石。

与蒋介石性格相似的林彪在地盘问题上很能领会与他性格差异很大的毛泽东的思想,林彪接受了毛泽东胜负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的真传,而是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林彪将大片的土地和上百座城市让给了杜聿明,其目的就是让杜聿明背上这沉重的包袱,杜聿明扛上这包袱后,得意洋洋,庆贺自己的胜利。而林彪并不是什么都给他,在长白山下,有一座小成叫临江,在这狭长的地带上留存着林彪的一小部分武装,它的存在,使杜聿明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在杜聿明看来,这小股武装是他的心腹大患。杜聿明想,只有收拾了这小股武装,他才能掉过头来对付跑过江北的林彪的主力部队,这就是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的“先南后北”的作战计划。

1946年12月7日,杜聿明以新一军和新六军、71军、60军、52军各一部共6个师的兵力向临江发起了进攻,企图将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四纵队困绝于冰天雪地的长白山中。正当国民党军步步进逼时,林彪得到战报,他面对指挥所墙壁上的军事地图,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在他的心目中,临江的民主联军是牵制敌人的棋子,是他特意留下的部队,这里的部队有很多人是从南方调过来的,他们的装备和训练都很差,而且很长时间棉衣问题得不到解决,在寒冷的冬季,对南方人来说是很致命的。除了棉衣外,粮食也是保障不了供应,这对于在这南满地区坚持战斗的民主联军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南满根据地的去留问题,南满的民主联军上下有过长期的争论,为了保住这块根据地,一向不把地盘放在眼里的林彪特意派陈云去南满,说是商讨南满根据地的问题,其时是传达林彪的命令,就是死守南满。

南满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下来,现在杜聿明要吃掉林彪的南满根据地,林彪是打还是跑?还是眼睁睁得让杜聿明吃掉,林彪在思索着。但他留下南满根据地,早就想到了会有这一天的到来,今天终于来了。

战报一封封得传了过来,参谋人员将战场上的态势图用小红旗和小绿旗插在了地图上,在我们常见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地图都是用红蓝铅笔划的箭头标在地图上。而林彪的地图不是这样,因为战场瞬息万变,画箭头将浪费多少地图。在当时地图是很难搞到的,而林彪就这几张地图,他的办法就是将师以上的单位写在小旗上,然后用大头针别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一般我们认为红旗代表共军,蓝旗代表国军,而林彪则相反,他将红旗代表国军,为的是醒目,而绿旗代表共军。

面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图,林彪终于张口了。而林彪一张口,那就是命令,而这命令其他人是不能反驳的,他的命令一般由林罗刘谭的名义下发,罗指的是副政委罗荣桓,而政委是林彪自己兼任。四野和其他几个单位的首长不一样,政委和司令员一般分开的,是平级的,而副政委罗荣桓则是林彪的下级,刘亚楼是参谋长,谭政是政治部主任。有时林彪下的命令里没有谭政,有时就他自己。不管怎么下命令,他起草的命令很少给其他三个人看,偶尔给他们看也是将电文发下去,再叫他们传阅,即使是叫他们看,他们也是原封不动的传回给林彪,很少作修改,因为他们知道林彪要走这个形式,也深知到林彪的秉性,一般人以为这是他们多年的默契,但只有毛泽东和他们自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林彪最怕别人参与他的决策,林彪优柔寡断,很难下决心,下了决心如果遇到反对意见,不善于沟通的他就更难做决策,这样反而会使两人之间的关系搞僵。因此,其他人即使有不同意见,只要是不太原则性的问题都照顾他的面子。不仅是他身边的几个同级的领导这样,他的下属,包括兵团司令和纵队司令都这样,无论是谁见到他,一般都是大气不敢喘。

林彪张口了,他的语速很慢,浓重的林家大湾的方言声音很宏亮。他的电文和他平时说话一样惜字如金。休整了大半年的林彪要动手了。

1947年的1月5日,林彪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一、二、六纵队另三个独立师共12个师,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从松花江冰封的江面上横越南下,悄悄地向长春、吉林以北的杜聿明据点发起了进攻。这就是林彪第一次在东北主动出击的大仗,著名的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开始。

正史上一般说是三下江南,其实林彪是四下江南,第四次没有资料介绍,但在三年后的东北全境解放的总结报告中提到了四下江南的词。而这个江南指的不是长江以南,而是指现在的吉林省第二松花江以南,松花江的源头在现今的吉林省吉林市的松花湖内,横贯吉林省境内向北进入黑龙江省与中俄边界的黑龙江汇合。

1月5日,雪有一尺厚,民主联军的战士打着滑梯似的从松花江的北岸溜到了江面上,悄悄的在夜色中,踏着厚厚的积雪向江南岸摸去。他们爬上南岸,黑压压的向南岸的敌人各个据点前进。

在江的南岸,杜聿明的江南守军是以村庄为单位,设有碉堡,布有铁丝网。林彪的部队率先过江的是一纵队,也就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被称为万岁军的38军。

东北民主联军的一个连摸到了敌人最近的一个村子,由于敌人有碉堡和村庄的房屋作掩护,使进攻受阻。连长想起林彪围点打援的战法,不急于打入村子,他们发现蒋军之间有电话线相连,就派通讯兵爬到电线杆子上偷听敌人之间的电话,得知有一个营的兵力要来增援,该连就将部队拉到援军的必经之路埋伏起来,果然不久,一队车队拉着蒋军缓慢的开了过来,这些蒋军可能也是怕中埋伏,发现不对劲正要往回跑,该连发起攻击,很快援军和汽车全部成了该连的战利品。

杜聿明正在攻打陈云、肖劲光、肖华为首的南满根据地——临江。没想到林彪的主力还有精神头敢越过松花江直插他的德惠和长春。当初杜聿明打到四平时曾得到白崇禧的命令,不要再前进了。可杜聿明说一定要打到长春与德惠,打到松花江边,与林彪划江而治。后来,林彪有计划的主动从四平撤退,又主动地从长春和德惠撤退,当时,林彪都准备放弃哈尔滨,继续向北撤,好在马歇尔调停后杜聿明没再往北追,这给林彪以喘息的机会。

林彪杀向江南,经过休整后的林彪主力,已经变成了一只雪地之狐,灵活机动的战法令敌人吃尽了苦头。

当年参加过这次战斗的老战士给笔者讲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林彪部队的一个理发员和炊事员,他们在一次战斗中行进时,发现前边出现了一队敌军,俩人大喊一声:“缴枪不杀,我们是八路军。”敌人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就将枪举过头顶,他俩让敌人一个一个得过来,过来一个缴一个人的枪,共抓了八个俘虏。而将俘虏押回连部时,战友们一看,他们手里还握着那根扁担。

林彪的战法主要是三三制。这种战法前边我们介绍过,即三个人为一组,其优点在于团结协作,有战斗力,杀伤力很大,目标小,牺牲少。这种战法,林彪在整训的时候下连队手把手的教,林彪是个心细的人,不管什么事,表面上好像不说什么,但他心里很小的事也能装进去。同时,林彪又是个战术家,连队的战法他会到前沿阵地亲自去研究。在整个的1947年的战役中,林彪多次前往前线,深入前沿阵地观察战斗的进展情况。了解前线的第一手资料,发现好的战术就在全军推广,同时还开展立功竞赛活动。

在三下江南的战役中,有一个三个人的战斗小组,这三个人作了分工,一个说我这次要捉两个俘虏,另一个说要抓四个俘虏,第三个说自己身体不好,你们抓俘虏我给看俘虏。 没想到一仗下来,第一个真地抓了两个俘虏,第二个真的抓了四个俘虏,第三个人给他们看俘虏。

林彪打杜聿明,杜聿明也不是省油的灯,在他的防御阵地上,最多的是明碉暗堡, 这东西当年叫江西的红军吃尽了苦头,红军当时经历了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头四次都胜利了,第五次失败了,在中国历史上写这段的时候把主要责任归罪于对毛泽东的排挤,说是德国顾问李德瞎指挥的结果。犯了路线错误。其实,蒋介石的军事顾问也是德国人,这一仗可说是德国人和德国人在打。蒋介石的战法是正规的军校操典战法,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蒋介石最明显的战术改变就是碉堡战术。蒋介石将红军根据地包围起来,用碉堡进行拉网式的封锁,使红军无法跑出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包围圈。蒋军进攻到哪里,碉堡就建到哪里,而这碉堡几乎让十万红军全军覆没。后来毛泽东在遵义夺得发言权,在四川与张国焘会师的时候,毛泽东向张国焘介绍蒋介石最厉害的武器是飞机加碉堡。如果解决不了飞机和碉堡的问题,就别提打倒蒋介石。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蒋介石的碉堡是何等的在意。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开始后,林彪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碉堡,如何解决这碉堡问题,不除掉这碉堡,民主联军很难前进,而且伤亡很大,但是这时的林彪不是江西时期的林彪,他对付碉堡有了自己的新式武器,那就是60炮。

60炮是个小巧的炮,机动灵活,便于携带,在与日军作战时,日军在战场上经常使用,对攻城很有作用。林彪经过八年抗战,他的手里有了足够的60炮,这回杜聿明在用碉堡来阻击他,林彪的60炮就不让了。

一位立功的60炮手战斗后回到哈尔滨授奖时讲述了他与60炮的故事,他说:在部队冲锋的过程中,最怕遇到敌人的碉堡,他们这些60炮手是随着冲锋部队同时前进的,没冲多远,就会发现敌人的一个碉堡,这时,连长就叫炮手赶紧上来,炮手就得马上把炮架好,用最快的速度将碉堡打掉,速度就是胜利,这边碉堡刚打掉,部队接着往前冲,没冲多远,又出现了碉堡,那碉堡是特别的多,他既要背炮,又要背炮弹,同时还要和冲锋部队一块前进,并且要冲到最前面。因为部队要等他去开路,后来这个炮手被评为战斗英雄,他的名字叫任子厚。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主任谭政的签署的嘉奖令。

在三下江南的战斗中,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个负伤的副指导员,在路边看到一辆蒋军的军车,其中除一司机是士兵外,其余四个全是军官。指导员是个老兵,对蒋军的军服有识别,他向前靠近时,这几个蒋军谁也没有说什么,指导员问:你们是那部分的,敌人说是蒋军,副指导员说:我们是林彪的民主联军,敌人一听,吓得开车就要跑,副指导员放了两枪,喊道:停车,不停就打死你们。前边全是我们的人。就这样这五个人成了他的俘虏。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历时108天,到1947年三月份结束。只要杜聿明去临江,林彪就跑过松花江来打杜聿明的德惠和长春,杜聿明不得不回师增援。等杜聿明回来了,林彪又跑回松花江北了,往返几次,又打又拉,南北紧密配合,打的杜聿明首尾难顾,没办法,只好放弃进攻计划,以守为攻,退缩到他的据点里不出来了。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后来成为林彪十大经典战役之一,战史专家认为,这次战役是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林彪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历时三个月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歼敌四万余人,是东北民主联军入东北后的第一次大的胜利,从此杜聿明这个要收复东北全境的蒋总裁的学生,一筹不振,慢慢的走向下坡路。

三下江南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占领了江南的四座城市,蒋军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这样,蒋管区的民主联军的独立师和地方的军区就开始活跃起来,在敌人顾及不到的广大农村开展工作,这样蒋管区的人民就见到了蒋军和民主联军两支部队,经过比较,他们对两支部队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们看到蒋军在蒋管区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壮丁,有一次,一个国民党军开进一个村子,说是只要两个壮丁,让全村的青年男子集合在村头,他们好挑一挑,全村的青年男子都去了,有30多人,结果一个没留下,全叫他们给押着当壮丁去了。

蒋管区的老乡说,在他们那里,壮丁是摊派的,有钱有势的地主一般不出壮丁,有门路的一家好几个儿子也可以不出壮丁,没门子的老实巴交的贫雇农一家就一个儿子也得出壮丁,气得人们只骂。

而蒋管区的第二项任务就是摊款征粮,蒋军就像土匪一样,经常下乡,而且不是一次的摊款征粮,开始还好点,后来得不到什么了就开始抢了,一个村子有的口粮和种子都抢走了,鸡鸭鹅狗几乎都抢光了。

再一个就是抢女人。

民主联军所到之处都有纪律,还帮老乡挑水扫院子干农活。这是经历过两军的老百姓有了鲜明的对比。

老百姓说:八路军打仗为老乡,中央军打仗为姑娘。

有一个村子住着一个营的中央军,他们对妇女经常地进行骚扰,如果看上哪家的女人,就要设法搞到手,如果人家不同意,就到你家死缠,再不行就临走时给你家藏子弹,一会回来搜,搜出子弹就说你家私通八路,押着人家的女人就走,不服就枪毙。

在蒋管区活不下去的农民有的就成帮的往解放区跑,跑到解放区的农民发现,解放区对待他们的态度更是让他们感动。

有一个从蒋管区跑过来的农民说:他从蒋管区跑过来之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饭问题,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第一顿饭是在解放区的县长给他的,县长给他的是很难见到的白米饭,更令他吃惊的是他吃的是白米饭,而县长自己吃的是高粱米饭。这使他感到温暖,他认识到,在解放区也不富裕的情况下,解放区的军民把自己当作亲人来招待他。

共产党是讲阶级的,那么阶级成份就是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土改当中,首先要分清谁是地主,谁是富农,谁是佃农,谁是贫农、中农、下中农。在分成份的问题上,我听我的同事讲了他家的故事。他说他三爷是我们前边有个叫三屯子村的有名的大地主,一进村就能看到他家的祖坟地在一片桦树林里,按辈份排列着大小坟茔,他三爷家有好多的地,有好多的马车,他的一个叔叔就是马车队的队长,常年在外搞运输,但土改的时候,他三爷这个大地主则被划成了贫农,还给了他块地。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们家哥们多,有一个亲戚在共产党里做官,这个共产党的官回家后就告诉他三爷,共产党很快就会下来搞土改,划成份分地。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他三爷就找家庭核心成员开会,会开了三天三夜,最后决定,自己把土地和房子还有车马全分了,分给自己本家的亲戚,并写了两份字据,一份字据是假的,一份字据是真的。假的字据说是这块地是谁的,而真的字据说这块地是三爷为了土改借给谁的。等政府下来搞土改,发现三爷家的地全都没了,问这块地是谁的,张三说是他家的,还能拿出地契,问那块地是谁的,李四说是他家的,包括马车,房子都是别人的,没办法,政府就给他三爷划成贫农。他说如果这些地不划为公有,政府要归还他们家的财产,这些地还是他家的,因为真合同在他们手里,这就是当年所说的变天账。

在土改过程中,笔者还听到过贫农变地主的故事,有一次在街上,朋友跟我说,那老头是地主,当时是文革时期,地主是专政对象。我问为什么是地主?他说土改的时候,不少地主都提前把地都卖了,这位伙计不知道要土改,就买了些地,结果土改划成份,他自然就成了地主了。而这样的地主还不是一个两个。

到了1947年的5月,三下江南之后的林彪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又要开打了。这次开打是林彪有计划有目的的主动出击。无论是在双城指挥所,还是在辽阳街1号,我们没有发现林彪有大一点的会议室是专门用作开会的。林彪很少开军事会议,他开会不是找个什么会场,像电影里国军将领那样会议室里挂上讲委员长的画像,插上国民党的旗帜。也不像别的指挥员那样找个什么学校教室或小礼堂什么的,林彪开会有个特点,除了小型的会议找罗荣桓和刘亚楼等在双城指挥所那个小会议室开外,超过十多人的会议他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开。

前边介绍过,辽阳街1号有两座房子,一座是住宅,一个是会客室,院子现在是砖制高墙,但在林彪住的时候则是绿色的木栅栏。四周有暗哨,看不到有卫兵的活动。

4月的哈尔滨正是风沙天气,大地则刚刚解冻,还有一些寒意,在林彪家的院子里,摆上一长条的三张桌子,桌子的两侧是一些俄式的木椅子,林彪坐在桌子的一头,后背是他的会客室的小洋楼,两侧坐着罗荣桓和刘亚楼及兵团司令与纵队司令等。这些纵队司令他们的部队所在的位置可能远在千里,但他们在哈尔滨都有住宅,他们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下到自己的部队,平时都在自己哈尔滨的家中呆着,其中比较有名的像高岗、黄永胜等,在林彪手下都是玩女人的高手。

林彪开会比较随意,他的将领们可以没事的互相聊着闲话,但一般是声音很小,林彪的耳朵长期处于寂静状态,对声音很敏感,每个人说话的声音不大,但他都能听得见,但他好像天生能抗干扰,给人一种什么也听不见的感觉。他专注的看着手里的地图,林彪开会,很少要和他的部下商量,每个人手里一张地图,人们悄声说着什么,好半天,听到林彪说话了,林彪说话时也是低着头,不瞅任何人,而是点到谁的名字,这个人就专注的听他说,然后在地图上找着自己的位置,其他人也在找,这个人布置完了,好长时间林彪又不说话了,等再说话,林彪又叫另一个人的名字。林彪的话简单,语速很慢,他说出的话就是命令,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类似这样的会,林彪搞过多次,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林彪总是在他家的院子里露天开着这样的会,这样的场景在战争题材的片子里是不多见的,叫我们今天来看,一个东北王,不会寒酸到在露天开会的地步。

林彪的夏季攻势,主要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要打通南满和北满之间的联系,用林彪的话讲则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杜聿明自“打南防北”的计划失败之后,龟缩在几个据点不能动弹。

林彪经请示中央批准,决心乘敌人分散守备之机发动夏季攻势,转入战略反攻。

夏季作战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以北满主力和东满、西满、南满部队同时对当面防御薄弱的国民党军实施突袭,歼灭分散孤立之敌,收复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第二步,集中兵力机动作战,相继夺取中等城市,求歼国民党军部分主力。

首先是北满即林彪的江北主力1纵(即38军)向长春西线发起总攻,并在新开河东岸阻击长春方向的援军。西满三个独立师也主动出击,并攻克怀德,接着1纵、2纵(39军)迅速攻击由四平出援的杜聿铭71军主力,随后1纵占领公主岭,南满3纵主力14日攻克山城镇,切断了沈阳至永吉的铁路,并击退杜聿明的反击。6月9日,1纵主力向四平守军陈明仁发起进攻,进入市区遭到陈明仁的顽强抵抗,打了10多天,久攻不下。林彪动用了1000门大炮还是拿不下来,一问才知道,1000门大炮只有8000发炮弹,因此,林彪痛下决心要自己造炮弹。

在这次战斗中还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其中一个叫陈树棠的烈士就是多次立功的排长。

6月,夏季攻势进入最后阶段,为配合兄弟部队攻克四平,陈树棠所在的连队攻击增援四平的敌人,敌人一个营的兵力向陈树棠班又一次发起攻击,被陈树棠班打得死伤很多,敌人采取轮番攻击战术,都被陈树棠和战友们给打退了,关键时刻,陈树棠手握手榴弹与敌人肉搏,不幸被敌人打中,3名战友向前抢救他,陈树棠命令他们赶快转移,上来10个敌人时,陈树棠用三八枪与敌人肉搏,当他拚死6个敌人时,又上来10个敌人想活捉他,这时陈树棠高呼毛主席万岁,冲向敌群,拉响最后一个手榴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2岁。

在焦家岭战斗中有个战斗英雄叫史振标,他一个人活捉了25个俘虏。

史振标发现有二十多个蒋军在山里,就一个人追了上去,蒋军在山沟里跑,发现就一个人在他们后边,蒋军军官说干掉他,于是他们就回转身来将枪口对准了史振标,这时,史振标身上有两颗枪,他想,反正豁出去了,将枪背在身后,他和敌人说,你们跑不了了,你们被包围了,放下武器,给你们留条活路。蒋军士兵受过宣传,听说做了共军的俘虏,要扒皮抽筋,反正也是死,不如一拚,军官命令士兵向史振标开枪,可是没有谁敢开枪,士兵就问史振标,你们抓到俘虏后是扒皮抽筋吗?史振标说:那是蒋军在造谣,我们民主联军优待俘虏,快放下武器。敌人就乖乖的放下了武器,接着战友们就跟了上来。

夏季攻势作战历时50天,东北民主联军共毙伤国民党军8.2万人,收复和一度攻克城市42座,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南满与北满的联系,迫使敌人收缩在中长铁路四平南北和北宁铁路沈阳至山海关段狭长走廊地带。为下一步集中兵力实行机动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很大部分决定于指挥者的决策。这一点是无人敢说的真话。解放后有人问陈毅,淮海战役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这位与粟裕明和暗斗的元帅不想把功劳记在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者粟裕的头上,而是回答了一句后来成为名言的话:淮海战役是老乡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东北战场,没有老乡的小车,但是有无数的支前民工的身影,他们组成后勤大队,用马车往前线运粮,抬担架,是解放大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场战斗是多方配合的结果,缺了那部分都不完整,没有战斗员,冲锋陷阵没法去打,没有指挥员,这仗怎么打不知道。炊事员、理发员、炮手各司其职,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战争体系。

在支前方面,民工的后勤大队出了不少的力,也涌现出了许多支前模范,他们不少是跟着大部队一起前进的,前边的战士倒下,他们就立即将战士抬下来,在战斗中他们还开动脑筋,想办法,灵活机动的去完成任务。在阿城,他们的一个后勤大队还发明了一种爬犁担架,在冰天雪地的时候,几个人拉着伤员向后方转移。这情景令很多参战的人们记忆犹新。

林彪的主要对手是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杜也是黄埔生,而且是一期的学长,是陕西米脂人。他与林彪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他成名的战例是云南的昆仑关,和林彪的平型关都带一个关字。而打击的敌人都是日本坂恒师团,林彪打得是巧仗,打的是敌人的后勤部队。杜聿明打的是日军的主力,但用的是全副的美式装备,击敌4000多人。这两个抗日名将相逢在东北战场,可说是棋逢对手。

林彪刚入东北的时候,杜聿明已经到了东北。他在军用列车上从山海关一路北上。而林彪也随后从锦州坐火车同迎接来的高岗一路向北直达沈阳。

林彪入东北后,毛泽东的指示是准备在锦西一带打一场大的歼灭战,可是林彪的十万大军无法集中,身边好不容易跟上来两个纵队,一看那破衣烂衫,怎么能和美式装备的杜聿明较量,于是他和陈云请示毛泽东要撤退,这在林彪一生中是十分痛苦的决定。因为作为一个军人来讲,撤退是极不光彩的事,这决心要比进攻的勇气还要大。就这样,杜聿明把林彪赶过了松花江北。

经过三下江南和夏季攻势后,杜聿明现在是以守为攻,这位昔日的抗日名将再也打不起往日的威风了。

而这时的林彪则如日中天,士气高昂,林彪的威信越来越高,而这威信是打出来的,并且一扫当年向北撤的阴影。

林彪是一个十分勤勉的将领,他没见过美式装备的蒋军,据他的秘书季中权回忆,林彪最初与杜聿明的新一军开仗的时候,林彪经常深入到前沿阵地去观察,有时离敌军不到一里地。林彪还经常做试探性的攻击,要看看全美式装备的新一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些第一线的资料在林彪的脑海里反复的过着电影,他不断的研究着对付他们的各种战法。在夏季攻势之前,林彪很累,经常要深入到连队推广他的战法,当基层部队掌握了他的战法之后,打起仗来就很轻松了,林彪再下连队的时间就少了,转而关心全局性的问题。

在前边我们看到有位民主联军战士俘虏蒋军25人,这在笔者收集的资料里第一次感到兴奋,但是再找,发现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无法再记。不过笔者找到一个俘敌180人的个人纪录,这是很少见的战例。

故事的主人公叫张玉林,战斗地点叫城子街,具体是那个战役没介绍,按时间来看可能是夏季攻势,这180人是张玉林分三次俘获的,第一次在城子街外围,有50名蒋军叫他追上,他打了一梭子子弹将敌人镇住,敌人就都投降了。第二次是在街里抓了30多人 ,第三次是在一个院子里,屋里有100多敌军,他爬到房顶喊话,敌人还还了枪,他投了一个手榴弹将敌人镇住了,告诉他们已经被包围了,一个一个出来交枪,敌人也不知道就他一个人,全部交了枪,战斗结束后,民主联军司令部和政治部授予他“民主联军先锋”的锦旗,个头不高的他在锦旗下的照片特别的精神威武。

在长春外围,民主联军还抓了两个美国军官,这两名美国军官叫芮格和柯林士,是美军的情报员,他们可以直接向长春的城防司令要军事情报。他们开着一辆吉普车,停在长春外围的公路上,被我埋伏在公路边上的民主联军开枪袭击,蒋军司机开车跑了,俩美国军官束手就擒。

美国军官的被俘,成为美军直接参与战争的证据,这事经中共中央对蒋政府的交涉,在经过报道宣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将这两位美国军官被遣送回国。

林彪在东北民主联军中大搞立功竞赛活动,无论是战士还是平时,均有各种立功的机会。每个战士在年初的时候都要写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的立功计划,非战斗人员如炊事员、卫生员都是如此。只要是有成绩,都能立功受奖,当时部队在行进中人们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锦旗在每个连队的前面,这些锦旗有的还跟随我们战士上战场,在现在的北京军事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锦旗,而这些锦旗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署有四野司令部和政治部的落款。可见林彪对战士们的荣誉教育是多么的重视。除了四野司令部能授予锦旗外,各兵团、各纵队、师、团均有权利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象前边讲述过的陈树棠烈士就是纵队授予的烈士,同时纵队还给陈树棠的家属送去一块匾,解放后还修了烈士墓。

除了锦旗和匾外,还有奖章,证书等。每次战斗下来都有纪念章和军功章,哈尔滨有人收集战时纪念章和军功章,发现有上百种四野的军功章和纪念章。在林彪的军队里还有一首歌叫《我们是林彪的战士》,这在当时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他们的将领的由衷热爱。

军人立功之后,其光荣不是自己独享,也不是战友们独享,而是亲属们也要分享他的喜悦。战士立功后,政治部会将立功喜报邮到战士的家乡,当地政府会敲锣打鼓的将喜报送到他的家里,这在当时是特别光荣的事,不少亲属写信,要求自己的亲人在战斗中好好表现,尽快的能够听到你的立功喜报。

林彪的客人很少,在双城,季中权回忆林彪在双城接待的唯一的客人是孙维世。孙维世是在莫斯科认识的林彪,而孙维世从苏联会来之后就来找林彪了,当初在莫斯科,林彪的妻子张梅也在那里,林彪平时情绪不好时,张梅就把孙维世找来,林彪在外边对人很温和,但在家里常和女人发脾气,也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孙维世一到,林彪马上就高兴起来。林彪回国之前,曾和孙维世谈要娶孙维世,孙维世在上学,不能回国,因为他是中央派去学习的,学成后要中央安排工作。林彪当时还没有与张梅离婚,林彪回国后,没有再等孙维世,而是和北平的学生叶群结了婚。林彪请孙维世在双城      吃了饭,从不送人出门的林彪送孙维世出了院子,在院子门口久久得不愿回去。

能够直接进入林彪房间的,除了秘书和保姆就是罗荣桓和刘亚楼,林彪很内向,对爱吹的刘亚楼的瞎白话很不反感。

叶群是个多事的人,林彪是个公私分明的人,很少用秘书办私事。而叶群则经常指使秘书。林彪一般很少说话,但他对叶群很不客气,在东北三年,叶群基本就是家庭妇女,在家带孩子,并有一个保姆为林豆豆和林立果服务。

为了支援前线,林彪搞了个节约运动,包括东北局机关都参加进来,精简机构和人员,节约经费和办公用品,同时改善伙食,用节约下来的费用用到军队建设上。

自夏季攻势以来,陈明仁在四平叫林彪啃了十多天,1000门大炮,自红军以来最大的一次火力配备。想炮想了十多年的林彪,看到这些炮心里很高兴,可是没打几炮,哑了。原来炮弹只有8000发,这不是开玩笑吗?从四平回来,林彪多次要求苏联提供炮弹,但苏联将当年从日本手里拉回去的炮弹当废铁炼,也不愿意给林彪。林彪只好以个人名义找斯大林要,但斯大林只是给了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林彪一看,靠谁也不如靠自己,交给罗荣桓一个任务,就是大建军工厂。后来炮弹得到了保障,并且供应全国战场。特别是粟裕攻打济南,三天就拿下来了,徐向前打太原,因为没有炮,打了74天,林彪炮哑了,几次四平打不下来,关键就是炮弹。毛泽东说过,没有炮就别提打倒蒋介石。所以建国后,毛泽东自己吃不上肉也要造原子弹。

东北三年,林彪在发动群众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一切为了前线,全民动员,无论男女,无论老少,为了前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涌现出许多拥军模范。

哈尔滨人在各种集会场合可以见到林彪,也能对他进行采访。但能够进入到林彪的指挥部里进行采访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

1947年夏季攻势期间,一个女记者进到林彪的双城指挥所进行了采访,采访中隐去了地点和人名,但是对林彪指挥所的作战情境作了描写。记者写道,指挥所很静,静得有些惊人,很少的几个参谋人员,墙上挂着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边标着敌我态势,指挥员(指林彪)静静的坐在地图前,林彪向记者介绍了过去一年的战况,对未来的战争局势进行了分析,预言,共产党领导的爱国自卫战争必定胜利。

夏季攻势期间,林彪经常出现在最前线,有些战士看到林总感觉到十分惊讶。对于具体战术,林彪是手把手的教,他下命令不是下到兵团,而是先下到师,然后是军,兵团。陈赓曾说,给林彪当兵团司令,可以睡大觉。

蒋介石的习惯也是这样,经常越级指挥,有时指挥到团。蒋介石经常飞到沈阳,和林彪在东北对决,准确地说,是林彪和他这蒋校长直接打仗斗法。用笔者的话说,这叫以毒攻毒。因为林彪和蒋介石的血型都是A型的,再加上粟裕和刘伯承两个A型,蒋介石是一虎难抵三虎,必败无疑。这就是蒋介石失败的根本原因。官方的其他解释不会有笔者的分析权威。蒋介石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是犯在这三虎手里。而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就使用了这三虎。但建国后,军队中第一个受冲击的就是粟裕,被迫害致死最惨的就是林彪。

我们在电影里见到过南方游击队有女民兵队长,在东北妇女参加民兵的也不少,并且也有担任队长的。女人做事认真专注,听话,有个女民兵队长,是受苦人出身,翻身之后,开始搞妇救会工作,后接手民兵队,成绩显著。她的口号就是:要活命就得拚命。

在蒋管区,农民的负担是很重的,在郑家屯,有200多民工在修路,地主刘大麻子和狗腿子不仅让民工吃不饱,还克扣民工们的工钱。后来这些民工忍无可忍,反正只有一死,他们发起暴动,将刘大麻子和几个狗腿子给杀了,并将公路破坏跑到了解放区去了。蒋军官兵对蒋介石也很不满,经常开小差的蒋军很多,特别是下级军官和士兵,经常受欺压。在蒋管区的蒋军中有这样的顺口溜:有心靠老蒋,老蒋不发响,有心投八路,长官又不让,实在没有法,就得各处抢。

实际上,林彪的部队也是最能抢的部队,但抢得性质和蒋军不一样,蒋军是抢老百姓的东西,这在林彪的部队是绝不允许的。林彪主要抢的是战场上的战利品,这对鼓舞士气很有好处,谁抢得多,说明谁战胜的敌人越多,这也是林彪部队能打得一个主要原因。

林彪从哈尔滨一直打到海南岛,后来三十八军进入云南。刘伯承在林彪死后说过一句话,说林彪渡江之后,刘伯承打到哪里,林彪就在后边抢到哪里。这话的意思是仗是刘伯承打的,林彪什么也没干,就在后边抢东西。不过,这话要是林彪活着的话他是不敢说的,只是毛泽东要老帅们揭发林彪,刘伯承就说了这句为自己表功的话,没了林彪,他的地位就该上升了。但历史的真实情况决不会是刘伯承所说得那样,刘伯承的战利品决不会让给林彪,林彪也不能到刘伯承哪里去抢战利品。要是真那样,刘伯承和林彪会打起来的,这是个最起码的常识性的问题。再说林彪和刘伯承不可能混在一起,一方面他们自己不能这么干,就是毛泽东也不会这样用兵,这不是浪费兵力吗。还有林彪和刘伯承都属于二虎的性格,即都很内向,俩人很难合作。

林彪死后,毛泽东让老帅们揭批林彪,这时,可能是出于形式的压迫,还是出于个人的私怨,每个人所说的话,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在这种场合真有落井下石的人。一个和林彪合作多年的政委写了林彪的“罪行”,写了好几篇子,而这位元帅活的时间最长,当初差点叫傅作义打的全军覆没,打仗窝囊废,整人很有一套。要是不跟林彪在一起,他的一生没有一个像样的胜仗是他自己打的。

林彪的一生正直坦诚,整人的事对他来说是不会主动和故意去做的,只要不往死里整他,人们很少能看得到他去整别人。文革时,他将毛泽东抬得很高,但他心里对毛是特反感。林彪反对一个人的话,他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反击,二是捧,在江西,德国顾问李德瞎指挥,林彪反对,李德要撤了他,他只好捧李德,遵义会议后,李德受排挤,要求到林彪那落脚,林彪连见都不见他,气得里得只骂林彪。林彪在刘少奇倒台之后,说刘少奇是好同志,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敢说这话的唯有林彪一人。在文革中,林彪是被毛泽东利用的替罪羊,他干得无论什么坏事都往林彪身上推,林彪实际什么也不表态,表态说了也不算,也不能让你说了算。彭德怀死前,只找毛泽东和周恩来说话,从不找林彪,彭德怀心里清楚,林彪什么事也做不了主,他的命运在毛泽东和周恩来手里,林彪只是牌位。王洪文在上海将他的一个朋友抓了起来,说了一句话:对不起哥们,我没权力抓你,是毛主席让我抓你的。可想而知,一个师级干部的生死都由毛泽东来决定,林彪说什么是没有用的,林彪的行为和王洪文一样,都是在执行最高指示。

林彪死后,彭德怀专案组让他写揭发林彪的材料,彭德怀拖着不写,逼急了,彭德怀说:林彪决不能是这种死法。冲他这句话,笔者感觉彭德怀有让人敬佩的地方。庐山会议,彭德怀落难,毛泽东搬救兵让林彪上山,但林彪上山之前,彭德怀已经被批判,林彪的到来就是来收尾的,林彪轻易不讲话,讲话就没人敢和他对着干,因为他的威望是无人能敌的。尽管他在党内的地位不是很高的时候,也是这样。林彪接彭德怀当国防部长,那是下山以后的事了,毛泽东让彭真找罗荣桓征求一下他对国防部长的人选,实际毛泽东早就想好了让林彪干,因为这个时候他需要林彪救驾,毛泽东找罗荣桓的意思就是因为罗和林彪过去在东北合作过,从他口里提出来林彪的名字,毛泽东好顺理成章的让林彪接国防部长,但罗荣桓对林彪也有看法,因为在东北他只是个牌位,军事上的事林彪谁也不让插手,他有什么建议一般是和刘亚楼在林彪面前白话几句,不敢和林彪直说,林彪像是没听见一样,战场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没他的智慧, 因此他嘴上从来不说,但心里很不得劲。这时候机会来了,他说林彪身体不好,现在朝中四野的人多,让二野的贺龙干吧。结果毛泽东没听他那套。但林彪主管军委时,没病的林彪,经常抱病不出,实际的军委工作还是贺龙管。谁管事谁倒霉,疑心重,嫉妒心强,反复无常的毛泽东最终还是清洗了贺龙。

林彪抬毛泽东,在他的心里这叫抬得高,摔得狠。虽然林彪后来被逼摔了下来,但历史总有一天会为林彪讨还公道的,林彪是当今唯一被迫害致死没有平反的最大历史冤案。

前几天,我的同事和我提到林彪,我说:林彪要是真到了苏联,现在的中国早已纳入俄罗斯的版图了。我的同事说:刘总高见。

提到林彪,有人说林彪有野心,其实是林彪中了毛泽东的圈套。上庐山之前,毛泽东的大警卫汪东兴和空军司令吴法宪负责到机场迎接与会代表的工作,汪东兴对吴法宪说:要是不设国家主席毛主席往哪摆。这话自然传到林彪的耳朵里,心领神会毛泽东密诏的林彪,为了让老毛重返国家主席的岗位,主张设立国家主席一职。结果,林彪被毛泽东诬为有夺权的野心,这在封建社会可是要篡夺皇位的大罪,林彪则表示自己最怕当国家主席一职,怕自己说话不慎,那些外国记者瞎写。后来,吴法宪在回忆录里写道:庐山会议后,即使没有“九一三事件”,毛泽东也要清洗林彪和吴法宪他们。这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毛泽东用人,是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康生临死之前向毛泽东揭发江青和张春桥是叛徒,毛泽东一声没说。陈永贵在抗战时期是日本的伪村长,这在当时是要枪毙的人物,查到他历史的省委书记得到了迫害,毛泽东将这事压了下去,因为毛泽东需要大寨这面红旗。

林彪在哈尔滨,生活十分简朴,很少听他说过要什么吃的和穿的,只是说过要一次吃腊肉,不知道他在那里看到的资料,说是腊肉对失眠有好处,因为林彪经常失眠。林彪虽然对穿很不在意,衣服也不多,对穿衣的整齐很留意,军装很少看到他不是正规的穿法。他喜欢军姿威武的形象,抗战时,他对日军的呢子大衣特有好感,入东北后,经常穿的就是那件日军的呢子大衣,在入关时的马上也穿的是它,笔者特意打电话问过谭云鹤林彪的穿着,他说:林彪夏天是黄军装,内有白衬衣,冬天是黄呢子军服,白衬衣。林彪在衣着上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在文革中,上天安门,我们经常看到林彪穿的是将军呢,而毛泽东一般穿的是涤卡,将军呢叫林彪显得很笔挺,建国后,很少看到林彪穿军装,但他的衣服总是很整齐。作为一个长期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南方人来说,应该是对寒冷不太畏惧,林彪身披呢子军大衣,在寒冷的季节照样在院子里开会,也看不出他有冷的意思。但是在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的时候,11月末的北京,也就相当于哈尔滨的10月份,10月的哈尔滨也就是穿毛衣的样子,林彪则戴上了棉帽子。毛泽东没有林彪的保护意识,喝完了老道士配的不老丹,戴着单军帽,穿着军装,挺着大肚子,紫光满面地上了天安门。说他紫光满面是因为笔者是研究中医面诊的,一看他那脸色就知道是铅中毒的脸色,为了长寿,吃丹药,最后死在丹药上。

在吃的方面,林彪是做什么吃什么,吃得也很简单,因为他的精力很难对吃有研究,而叶群则不一样,叶群对吃很讲究,据毛家湾时期的工作人员回忆,叶群对吃比林彪对打仗有研究,对每道菜的程序,程色,程度等都有具体的意见。吃剩了林彪下顿还能吃,叶群则不能,林彪和叶群的吃是分开的,厨师也是分开的。

在住的方面,哈尔滨时期林彪和叶群是住在一起的,他们的房子是南岗区辽阳街1号,离现在的省委很近,是典型的线条简单的俄罗斯风格,现在是哈尔滨的保护建筑,中式的房子窗户大多是朝南,林彪的房子和门都在西侧,南侧没有窗户,笔者经询问谭云鹤得知,林彪住南头,北侧是政务秘书谭云鹤和生活秘书王本的房间,北侧有窗户。会客室南侧有窗户,由于里边现在还没开放,笔者两次都没能进到会客室这个房子里。林彪在东北可说是整天无事可做,他和叶群的卧室里有张绛红色的桌子,林彪喜欢行军床,卧室里有个木质的黄色帆布躺椅,没事的时候就在上边看书,一般都是毛主席的书,他不看报,和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谭云鹤给他的文件和电报,林彪的会客室一般是接待东北局的高层来访,但也很少见有人来。除了看书,他就是到谭云鹤那屋去看地图。有时打仗紧张了,林彪就住在双城,林彪不习惯火炕,就将行军床放在火炕上,有时,到了周末叶群带着孩子也到双城住两天,这给林彪带来一点欣慰,但和叶群一吵架,林彪的情绪又不好了,叶群就带着孩子回辽阳街1号,林彪毫无表情,连看她都懒得看。到了毛家湾时期林彪和叶群分开住了,毛家湾是彭德怀当国防部长时的北京官邸,林彪继彭德怀当国防部长后住在这里,林彪死后没人敢住了,这房子成了凶宅,死了两任国防部长。现在听说是与林彪有关的博物馆。

叶群经常指使秘书办私事,谭云鹤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林彪要去见从苏联回来的一批学生,可是要出发的时候,汽车没了,林彪的院子里有自己的专车。原来这车叫叶群派了出去,这车本是林彪的生活秘书王本管的,王本也不在,没有车怕林彪不安全,谭云鹤只好给东北局秘书处打电话要车,林彪看看表,说来不及了,说走着去。好在会见的俱乐部也不远,林彪回来之后,一句话都没说,但是到了晚上,谭云鹤听到林彪和叶群吵架了。笔者认为,按习惯这火是叶群先点的。

林彪性格文静,但他不反对热闹,叶群的性格外向,有时叫林彪很闹心,但这对性格矛盾的夫妻,使他们在矛盾中得到互补。有时,林彪也能把叶群的唠叨当成音乐,他需要这种音乐的调解,要不生活太平静了,也失去了色彩。

有时林彪很喜欢热闹,像刘亚楼、陈赓很能说的人,林彪对他们不反感,刘亚楼喜欢林彪这样不爱说的听众,林彪喜欢刘亚楼这位能让他生活丰富的爱说话的人。如果两个人都不说,会很沉闷,如果两个人都说,会互相吵架。一个能说一个能听才能凑到一起。

林彪最不能容忍的是有人会当面大骂或斥责他,这会引起他的愤怒,虽然所有人都不容忍别人骂他,但程度不一样,经常骂别人的人,你要是骂他他会不吱声,林彪则不然,他会很生气,也会很记恨你,好在这方面的事情不多,因为能敢和林彪玩霸道首先得是他的上级。林彪对脾气不好的人也反感,好在就一个叶群脾气不好,能和他耍耍。

林彪也喜欢看书,谭云鹤在每次林彪外出时,都要给林彪提个皮箱,而皮箱里不是贵重的金银珠宝,而是毛泽东的著作,林彪带这些书不是装样子,这些书里画了很多的线条,看样子不是看了一遍了。

林彪把毛泽东的书当宝物,有人会说他是紧跟毛泽东。笔者认为看这书林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贯彻中央精神,与中央保持一致,最起码,说出的话来像个共党头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他要从著作中了解毛泽东本人,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行为,了解他言行不一的矛盾性格,研究对付毛泽东的对策。

林彪一般不拒绝各种社会活动,他认为这是他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好机会,用现在的词就是出镜和炒作。每次讲话,林彪都认真准备,而且有时准备近半个月之久。无论是管理城市,还是管理部队,林彪都很认真,他善于抓问题的主要矛盾,打仗的时候,国共两军打乱了,林彪说,我不管乱不乱,认识廖耀湘就行。黑山阻击战时,纵队司令说伤亡很大,林彪让回电:我只要黑山。

林彪喜欢的东西不是很多,除了枪和刀外,日本的洋马是他的一大爱好,在林彪刚进哈尔滨的时候,林彪花园街的指挥所后院有木质的房子,笔者去的时候,住户说这房子是林彪的马棚。这时的林彪,马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爱好,因为进城之后马作为交通工具已经失去意义。林彪已经用老式的黑色伏尔加轿车代步了。进入哈尔滨的林彪,有了新的爱好,那就是轿车,有了轿车,马就失宠了,毛泽东和老帅们都知道林彪喜欢轿车,新中国第一辆红旗轿车是献给毛泽东的,毛泽东没舍得坐就送给了排名第七的林彪,林彪“九一三”上飞机时坐的就是这辆车。

林彪身体不好是假象,是林彪的托词,他是为了减低人们对他的嫉妒。躲避政治漩涡的暗箭伤害。林彪有轻微的心肺功能疾病,这种病查不出来,也没人注意到,但笔者是研究中医面诊的,看照片的面色就能知道他的身体状况。林彪身体阳虚是真的,一着急或一冷热就会出汗,人多的时候或紧张的时候也爱出汗。但他不是真怕出汗,在镜头前,天再热林彪也会穿戴整齐,忘记温度的变化。林彪的另一个毛病是怕光,在室内,他常拉着窗帘,在幽静中度过每一天,但林彪不是真的怕光,在公众场合,特别是文革时期在天安门上,林彪除了看飞机编队要遮挡一下眼睛这一正常举动外,看不出他有怕光的迹象。怕光,笔者认为是林彪的养生之术,林彪是油性皮肤,一晒就会变黑,这一黑一两年时间变不过来,林彪是公众人物,他希望自己看着要白一些,这样显得年轻好看,不像毛泽东黑不溜秋的,要是没有灯光打着,紫黑的脸色很难看(笔者一看就知道他肾虚)。笔者身边一些当年的红卫兵,见到毛主席的第一印象就是他老人家红光满面,有的说是特别红,像是吃药了。其实真的是吃药了,吃得是过去书里写的太上老君那种炼的丹药,这种药的主要成分就是铅,化妆品里含铅多的话,脸色就很红,看上去很好看,但不久就会中毒生斑,为了祛斑,接着搽这化妆品,结果使斑越来越重,有的那张脸就不能要了。笔者发明了一种中药化妆品,获得了国际医学创新奖,采访笔者的《哈尔滨日报》记者说,在国外,有的化妆品铅中毒后,进到了骨头里,手术换脸刮毒,这种手术费用就得20多万美元。

林彪的白脸确实使他看上去很好看,在十大元帅的照片中,属林彪最精神,最好看,最年轻。

林彪怕水,这是林彪平时不爱动的习性决定的,他不爱洗澡,经常用水搽身,他反感洗澡,认为浪费水和时间还麻烦。但他不是真的怕水。这三怕,成为林彪的不解之谜,但因为笔者与林彪性格相同,也有同样的爱好和三怕,笔者的解释估计接近标准答案。

林彪喜欢美女,也很大胆,在林家大湾时,他看中一个美女,这美女比他大几岁,经常辅导他功课,他主动向她求爱。在莫斯科,孙维世也是美女,他曾向孙维世求婚,那时他和张梅还没离婚。孙维世在双城见到林彪,叶群知道后什么也没说,后来在文革中孙维世被迫害致死,有人说与叶群有关,这一点笔者没有研究。但笔者认为叶群和张梅一样,对女人接近林彪是很大方的,也不会那么小心眼,因为林彪不高兴,叶群曾给林彪配过一个漂亮的女秘书,可是没几天林彪就不喜欢了,叶群只好将女秘书退了。这是建国后在毛家湾的事,林彪的心态是怕在历史上留下闲话,不像那位暴君,里里外外都是美女,再辩解也辩解不清楚。后来,叶群要给林立果选美女,林彪提了个建议,说是在锦州那边有美女,毛主席说锦州出苹果,林彪说锦州出美女,锦州是否出美女,笔者认为林彪的眼光不会出问题,生活在哈尔滨的笔者知道哈尔滨是出美女的地方。叶群说:没想到首长在锦州打仗,还注意到哪里有美女。可见不爱说话的林彪是很细心的,锦州的美女叫他念念不忘。观赏美女,对于林彪那阴郁的心情会起到阳光的作用,但林彪是个视名誉为生命的人,他决不会为了女人而毁掉自己的名誉。因此,我们找不到林彪乱搞女人的事例。

林彪说话简单,很少多说话,其实林彪很爱说话,之所以不常说话, 对他来说那是怕言多有失,人言可畏,怕人家误解他的意思,因为人和人不一样,话一到别人嘴里就会变味。因此,说话谨慎为好。

林彪和毛泽东的关系始终很紧张,毛泽东不把林彪放在眼里,林彪总是和毛泽东保持距离,林彪看不惯毛泽东夸夸其谈,吹吹吁吁的作派,更反感毛泽东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不定性的性格。这种性格叫人无法知道毛泽东的真实想法,也预计不到他会采取什么行动,和他打交道你要有多手准备,他说的话你不能当真,当真有时就会犯错误。而且,毛泽东那易怒的脾气是林彪最不能容忍的,如果有人和林彪发脾气,林彪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林彪会恨不得用刀剁了他。而毛泽东就是这种脾气。林彪见到毛泽东一般是敬而远之。但是,敢于和毛泽东唱反调的除了粟裕就只有林彪。林彪之所以敢和毛泽东唱反调,一般是对毛泽东的瞎指挥的反感,但能够给林彪指示的就只有毛泽东。林彪的下属很少敢和他唱反调, 林彪对毛泽东的建议有时是很在意的,只要是毛泽东的电报,林彪有指示要先给他看。毛泽东的指示和建议对与林彪来说是属于互补的性质,这种互补可说是珠联璧合,使他们的作战计划更加完美。

林彪给人的印象是很严肃,但林彪很喜欢幽默和笑话,这是人们所不了解的,他渴望笑话,但他讲起笑话来由于语言严肃而引不起别人的笑声。因此他很少讲笑话,能让林彪笑很难,只有刘亚楼能感染林彪,让林彪平静的脸上戴上一丝笑意。

在林彪时期的东北解放区,人们是用着极其真挚的感情来表达着他们对林彪的爱戴, 当时有一个戏叫《刘二嫂拥军》,说得是为了拥军,寡妇刘二嫂找到村长要拥军,把自己家唯一最值钱的东西,一头要过年的猪献给了部队,村长不让,因为刘二嫂家很穷,告诉她献双军鞋就行了,可是刘二嫂就是不肯,硬是坚持把猪献给了民主联军。

在东北的土改斗争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个叫郭守连的农民,是农会的成员,他在斗地主的过程中叫地主反告了一通。地主告他通土匪,还找到相关的证据,这使郭守连有口难辨,人们心里明白这是地主的阴谋,但又无能为力,你斗地主,地主反过来整你,地主的脑力也不是白给的。

还有一个叫李麻花的地主,他诬告农会主任修罗民杀人,说修罗民敲诈,并且还有证人,吓得农民们再也不敢斗地主了。这事的经过是这样的,地主婆将自己的儿媳毒死了,然后说是修罗民发动群众起浮财,也就是抄家,将儿媳打得流产死了。并指使别人去诬告修罗民,这事闹到县里,县里派公安人员验尸,发现血块里有猪毛,这才真相大白,原来他的儿媳流的血是用猪血抹上去的。

在斗地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的一个事例,一个地主在日伪时期偷了日军的大米,叫日军查了出来,他为了躲过惩罚,诬陷是他的一个长工干的,长工被抓了起来,他偷偷的让长工承认是长工自己干的,将来出来之后补偿他,后来这位长工叫日本人给打死了,可是这地主一分钱也没补偿他家。

在双城,有一个很大的地主,在斗地主中人们揭露了他的发家和剥削史,他是从山东过来的,来到双城后先买了一块小地,将这地出租,然后离原来那块地远一点,再买一块地出租,并不断向附近的地放租粮食,秋天收粮食,大斗进,小斗出,还不起了,地就成他家的了,放高利贷,出租房子,时间一长,他家的地就连成片了,过去的地主也成了他家的长工了,在他家干活,明明十个人的活用八个人干,永远干不完。没几年,附近几个村庄的地都成他家的了。

林彪在民主联军中也和在地方一样,大搞诉苦大会,在一个连队的诉苦大会上,有一个叫崔正刚的战士上台讲了他的苦难经历。

他的母亲给地主做活累死了,欠下地主因办母亲丧事的债,后来他的父亲因为给日本人修公路累病了,扔到荒郊喂了野狼,媳妇叫日本兵强奸后杀害了,孩子也叫地主卖掉还了债。崔正刚的血泪控诉,激起了战士们的阶级义愤,口号声响彻整个会场。

由于战争的关系,东北解放区的男人们都上前线之前去了,在秋收的季节,田里的活基本上落在了老人和妇女身上,如同我们湖南老家的乡村一样,男人们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种田的都是老人和妇女一样。

时间到了1947年的8月,林彪的对手由杜聿明换成了陈诚。杜聿明因东北战局失利被蒋介石撤职查办,后调到淮海战场被粟裕活捉。1947年2月,蒋介石将陈诚升为上将,以国军总参谋长的身份于8月兼任东北行辕主任,这位陈诚也是林彪的老对手,在江西第四次围剿中,叫林彪打了个大败而归,但在第五次围剿中与林彪又一次交手,这次他以碉堡战术将林彪和中央红军赶出了江西。这位曾被称为蒋介石之后的第二号人物入主东北,立即进行整军,很快受到东北蒋管区豪绅的热烈好评,使蒋军重振了军威,但是林彪对陈诚并没在意,在林彪眼里,陈诚志大才疏。

1947年8月,国民党军东北行辕主任陈诚,将其所属的10个军45个师共计50万人部署在锦州、沈阳、四平、长春为重点的铁路沿线,采取重点,向外扩张的机动防御方针,企图确保北宁线(北平至沈阳)中长路(哈尔滨至大连)的安全。待关内援军到后,视机转入进攻。

林彪对此是针锋相对,特别制定了秋季攻势计划。

9月中旬,林彪的两个纵队向南线国民党军发起了进攻,迫使陈城北线兵力南援,而后北线主动乘机向沈阳以北出击,南北协同进攻,消灭陈诚的有生力量,其战法和三下江南的打法差不多。

在这次攻势中,林彪的部队全歼了陈诚的116师,117师,以1:10的少数歼敌多数,创造了辉煌的战例。林彪得知通令嘉奖,这次攻势,林彪还是采取围点打援的办法,调动陈诚,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在战斗中,有一个叫刘云霞的神枪手,还击落了一架美式飞机,刘云霞是机枪组长,当他看到飞机的时候尾随着飞机打,但没有打中,接着敌人的第二架飞机飞了过来,他迎着敌机的机头就是一梭子子弹,一下子就将敌机打中,敌机冒着烟俯冲到田地里就炸毁了。敌人的其它飞机看到之后都跑了,刘云霞在总结打飞机的经验时说:关键是要大胆,沉着、快狠准,这些话应了林彪的三猛原则,即“猛打,猛冲,猛追”。刘云霞还骂道:蒋介石这龟孙子,靠美国的干爸爸送的飞机来屠杀人民,如果再叫我遇上,我一定给他打个稀巴烂。

林彪的秋季攻势于11月5日结束,历时50天,歼敌6.98万人,收复和攻克城市15座,扩大解放区3.8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60万,控制了东北大部分铁路,迫使敌人收缩于几个孤立城市内,调动关内国民党军5个军到东北,减轻了对晋察冀战场的压力,东北民主联军灵活机动的战法,使陈诚吃尽了苦头。

秋季攻势后,那位新华社的女记者又到双城指挥所来找林彪了,这次他没有隐去林彪的名字,只是没有提到双城这个地名,而是说是在哈尔滨的近郊,这次她来,对于林彪客人不多的双城指挥所,几个有数的参谋都对这女记者熟悉了,有的还跟女记者开着玩笑。这次采访的主角还是林彪,但刘亚楼在场,使他借光抢了林彪的镜头,能说的刘亚楼滔滔不绝的向女记者讲着秋攻势中的战斗故事,说是林彪的这次攻势没有过去得那么累,过去林彪要下连队手把手的教连队战术,这次只是到四平前线看了一趟。刘亚楼将陈诚一顿嘲讽,刘亚楼讲完之后,女记者让林彪讲几句,一直在笑着听刘亚楼白话的林彪笑着对记者说,秋季攻势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党充分发动群众的结果,女记者从林彪简短的话语中体会到,林彪司令员时刻铭记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的教导。从表面看林彪好像在说客套话,但笔者认为林彪说的也是共党胜利根本原因。林彪接着说,只要我们把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我们离开之后,敌人也拿不去,等我们回来之后,群众还是拥护我们。从上述林彪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林彪关注的重点还是根据地建设。这几句看似平常的话,实际是林彪二十几年人民战争的经验总结,也是胜利的关键。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早晚要走向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随着全国战场进入反攻阶段,毛泽东和朱德联合签署命令《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一口号,毛泽东盼了多年,今天终于能说出来了,因为毛泽东的实力第一次超过了蒋介石,而且毛泽东这回是真正脱离了蒋介石的体系,使用自己的名义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而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个归蒋介石的番号这时已永远的成为了历史。这说明毛泽东已经完全独立,并完全与蒋介石对立,再也不用什么自卫战争和什么调停小组了。

林彪的部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和东北军区,司令员和政委还是林彪。

1948年2月1日,李富春在哈尔滨做整党报告,这次整党是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重点是查思想、查工作、查阶级,查立场,查态度。

在新年开始之际,活跃在广大东北地区的解放军并没有停止战斗,一个独立师主动出击,收复沟帮子,俘敌600人,沟帮子是一个小镇,它的闻名主要是沟帮子烧鸡,现在我们要是去沟帮子的话,可以看到这个镇的道路两边可说是家家都是卖烧鸡的。分不清谁是正宗的了。

新解放的江南地区,正进行着土改工作,由于地主们为了逃避土改的惩处,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对抗土改。有的地主弄虚作假,分地时都分好的,而且分得也很多,这说明这些地主的脑力是钻了土改政策的空子。有的地主还上串下跳,挑拨离间,破坏土改工作。有的还伪装中农,有的还隐瞒自己的地主身份,在一次清查过程中,就查出有两个叫李九田和张嵩山的就是化形地主。化形地主就是以贫农身份出现的,被挖出来的地主。

在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的货币与关内是不同的,叫伪满币,满洲国是国中之国,自然使用自己的货币,日本人走了之后,东北九省的货币有两种,一种是蒋介石的货币,一种是东北九省流通卷,这两种都是蒋介石集团发行的,这两种货币在解放区也流通,因为解放区暂时没有自己的货币,当时的地盘很不稳定,共产党以运动战为主,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因此没到发行货币的时候。

1948年,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冬季攻势历时一个半月,在沈阳外围作战,分兵包围了沈阳外围的法库、彰武、开原、新立屯、鞍山等地,战斗最先从法库和铁岭开始,国民党军的新六军的十四师和一六九师一经接触就收缩了回去,铁岭的新二十四师前来增援,离法库还有20余里时又开始回缩,东北民主联军进行追击歼敌一个团,在法库南又消灭一个团,一个月共歼敌五万八千人,收复县城十座,重要战略据点多处,炮535门,机步枪23000件。

冬季攻势后,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征粮,以保证部队的粮食需要。

在这段时间里,东北人民解放军对蒋管区重点进行了政治攻势,通过喊话,撒传单对蒋军进行政治宣传,这时的蒋军主要就是兵员的缺乏,老兵越来越少,新兵又形成不了战斗力。

在东北人民解放军方面,这段时间也主要是以练兵为主,其办法就是老兵带新兵,老兵教新兵如何利用地形,如何找隐蔽,如何壮胆量等。

2月6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辽阳,歼敌一个师,即195师和43师被歼后,新五军在此算是全军覆没,历时八小时,新五军的最后一个师54师全部被歼,约一万余人,敌副师长曹济民被俘。

这时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从装备上已经和林彪到东北时不能同日而语了,在冬季攻势阶段,东北人民解放军带着狗皮帽子,黄色的军装,打着绑腿,披着白色的防空服,就跟《智取威虎山》里披的那个白色的斗篷一样,武器装备好多都是缴获的美式装备,其中还有较先进的美式火箭炮,小巧玲珑,背在身上特威风。

在解放区,儿童团也十分活跃,他们站岗放哨查路条,除了学习外,他们还将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献给人民解放军,并写上慰问信。寄到前线,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新解放区的土改和政权建设也开展得十分迅速。辽南地区解放不到几个月就有近万人报名参军,可见林彪部队的政治工作的成功。

在战俘中,我们听到一个蒋军团长讲述他的被俘经过,这个团长是敌26师的参谋长兼78团团长,叫徐金,在新立屯的战斗中,他率团突围,他骑着毛驴,在雪地里走,见到村庄也不敢进,见到树林就更不敢进了,喊破了嗓子他的士兵也不敢动弹,就是不走,后来遇到一个班的解放军,解放军在山头喊话,只打了一枪,他的蒋军弟兄们就吓得躺在地上不起来了,就等着解放军过来缴枪了,徐金说看起来士气十分重要,现在的蒋军没有了士气,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败呢?

解放区的人民劳军是经常性的事情,在新解放区汤原县,我们看到一个劳军的场面,可见这种活动的大概情况。当地政府有组织的来到部队驻地,向部队赠送了17口猪,40只鸡,大米白面13袋,狍子2只,鱼、香烟等其他物品。同时还送去了城区中心小学刘学春等同学写的慰问信,由此可以看出,群众自发的劳军场面,这与蒋军到处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月7日至16日,解放军沈阳前线又传来战报,东北人民解放军10天之内,横扫沈阳外围,歼敌4900人,而固守沈阳的敌人不敢应战。

之所以不敢应战,其根本原因在于解放军惯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即把据点包围起来,如果有别的方向的敌军来增援,解放军就在半道上将这股敌军消灭掉,这是解放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惯用方法,这种战法可能是据点的敌人损失不大,但增援的敌人可能会叫解放军全歼,吃尽解放军围点打援苦头的蒋军这回没有出动援军,也就不敢再出来应战了。

其实,这次没有出动援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在林彪秋季攻势中,惨败的国军总参谋长东北行辕主任陈诚托病跑了,东北战区的指挥官蒋介石找来卫立煌当替罪羊,卫立煌是林彪的老朋友,林彪身上的那一枪就是卫立煌的哨兵打的,卫立煌和陈诚、杜聿明一样,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以战功著称的名将,蒋介石也不是草包,没两下子也不能让他升官,卫立煌深知林彪的利害,蒋介石找了很多人做他的工作,可是卫立煌就是不去东北,后来蒋介石说:你去了,胜利了算你的,失败了算我的,并给了卫立煌武器和五个军的兵力,卫立煌这才答应来东北,到了东北之后,卫立煌高举免战牌,闭门不出,除了练兵就是不主动出击,外围据点被围,卫立煌就是见死不救。这样一来,叫蒋介石十分气愤,这不,解放军打到沈阳,都到卫立煌的眼皮底下了,可卫立煌就是不出城应战,这一来倒把以运动战著称的林彪给整不会玩了,不管是你叫也好,骂也好,卫立煌在沈阳城里就是装没听见,连理都懒得理你。这真有点像当年诸葛亮骂司马懿小脚女人裹脚布的场面。

解放军中有不少战士是从蒋军俘虏中过来的人,这种战士叫解放战士,在东北解放军中,有一个叫李俑章的解放战士,是某部九班班长,由于他作战勇敢,爱护战士,在冬季攻势中光荣入党。

李俑章在临江战役中被俘,长期思想消极落后,经过土改斗争的学习和诉苦运动,还有什么一条心运动,他的态度由消极逐渐变得积极,后来,他向上级汇报,承认自己是国民党党员,并在蒋军中担任排长,在秋季攻势时的威远堡战斗中他一个人独自冲在最前边,并对敌人喊话,用刺刀穿死一个敌人,俘虏敌人30多人,缴获机枪2挺,冲锋枪2支,步枪20支,被记大功一次,在雪地里,一个战士的脚冻坏了,无法行走,他就把那个战士的脚放到自己的肚皮上暖和,使这个战士恢复了健康。他提出入党申请后,上级党组织根据他的表现,特批他火线入党。

在沈阳的石佛寺的战斗中,东北解放军遇到了一次蒋军的毒气弹的袭击,这次蒋军释放的毒气弹属窒息性毒气,致使解放军前线阵地10人中毒,其中有5人中毒严重。这一行径,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和解放军官兵的愤怒,林彪的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发表声明,蒋军公然违反日内瓦公约,使用世界战场上禁止使用的的毒气,警告他们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必将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强烈打击。

2月20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又传来捷报,歼敌两个师近两万人。俘敌师长一人,收复鞍山和法库。

鞍山是离沈阳最近的一个城市,这里最著名的就是钢铁公司,整个城市实际就是个公司,这里的居民大多数为这个钢铁公司直接或间接服务,是东北地区的工业重镇,鞍山的解放将使国民党在东北的最大城市沈阳失去屏障。将使沈阳直接陷入孤立。

据被俘的蒋军的军官介绍,蒋军不断地在四平和法库抢劫老百姓,曾有一队蒋军,将一个老乡的嫁妆抢了,老乡很气愤,邻居劝说道,抢走就抢走吧,人平安无事就好,要不你会没命的。

还有人讲道,有一个蒋军的情报员, 在庆云住了两天,就强奸了两个女人,一个是张家的儿媳,一个是王家的闺女,这样一来,吓得当地老百姓见到蒋军连门都不敢开了。

还有一个俘虏介绍,蒋军71军在昌图强奸13人,最小的只有15岁,并且遭到轮奸。在实力镇,有30多遭到强奸,由此看来,蒋军所到之处,强奸是家常便饭的事。

除了强奸外,蒋军还经常射杀无辜的百姓来寻开心,除了中央军外,特别是警察队更不是东西,这警察队是由当地的汉奸、地痞、特务、胡子收编组成的,他们勒大脖子,抢劫、强奸无恶不作,所到之处均是抢劫一空,连根鸡毛都不放过。

2月26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辽东湾要港营口,歼敌52军58师全部,其中有一个师在王家善师长的带领下率部起义,林彪、罗荣桓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和副政委的名义给王家善发电,嘉勉王家善在营口起义,至此,在冬季攻势中,东北人民解放军让蒋军损失了8个师,城市14座。

2月27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收复开原,激战3小时,歼敌3000人,这样,2月份共歼敌44000人。

进入3月份, 东北人民解放军各部开始在连队中进行诉苦活动,林彪十分注重他的部队阶级成份的构成情况,林彪认为应该重点依靠广大工农成份的群众,他们是军队成份的主体,他们在革命中的立场坚定,作战勇敢,而其他成份的人立场不坚定,经常摇摆,逃脱队伍的人大多是复杂成份的人,林彪在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刚入东北的时候,他领导的八路军得势,许多人员成份复杂的杂牌部队都跟他跑。后来,林彪跑到江北,中央军得势的时候,这些杂牌部队成团成师的叛变,都跑到中央军哪里去了,不久就损失了十多万人。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部队都是伪满时期的流氓,地痞、汉奸、特务,这些人不是受压迫的阶级,而是欺压百姓的阶级,自然就不能和林彪领导的部队融为一体。

除了在部队中进行诉苦教育外,林彪还要求地方也进行大规模的诉苦活动,在满井物华村,有个妇救会长叫牛桂英,32岁,在诉苦运动中她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她从小就受苦,吃不饱,穿不暖,父亲死得早,母亲把她拉扯大,16岁那年她嫁给了一个扛大活的男子,这男子一身病,家里也很穷,她没衣服穿,就借了一条棉裤嫁了过去,结果第二天人家把棉裤要了回去,她没裤子穿,气得在炕上直哭,婆家也没有办法,解放了,共产党领导农民翻身了,牛桂英当上了妇女主任,她带领农民斗地主,挖浮财,在地主家挖出不少衣服和布料,还有3只大枪,280发子弹。

3月9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收复吉林(永吉),吉林于1947年5 月8日被敌人占领,是东北著名的城市,小丰满水电站是东北的电力供应的重要部位,吉林的解放,使蒋军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只剩下长春和四平两座古城,战争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

3月13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攻克了四平,歼敌23000人,蒋军71军88师、骑兵团、三个保安团、87师、91师留守处, 91师干部教导队等经过23小时的激战全部被歼。

这次攻击,林彪用了一个“快”字,攻城尖刀连只用了6分钟就打开了突破口,并开始巷战,其中八班俘敌一百多人,他们追敌到一个红楼,敌人要顽抗,八班的战士就向红楼喊话,宣传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同时打死一个顽抗的敌军,敌军在我军包围中全部被俘,清点人数为166名俘虏。

四平是东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长春与沈阳之间的中转站,也是蒋军运输的重要兵站,四平的收复,切断了敌人长春与沈阳的联系,使长春与沈阳变成一座孤城。

四平在林彪的心中是一个永远的痛,林彪多次攻打四平都没得手,这次林彪终于如愿以偿了,看来炮弹的威力还是很重要的。当年,林彪叫蒋介石从江西赶了出来,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炮,现在有炮了,过去半个月啃不下来的,现在炮弹一上,敌人就站不住脚了。

1947年在四平街,林彪苦战四平十多天,伤亡惨重,最终没能拿下四平街,四平街守将陈明仁一战成名,后来林彪了解到,原来是炮弹不够。 解放东北后,平津战役结束,林彪南下渡江,在长沙城头,林彪把大炮一架,限令长沙守将陈明仁投降,这时的陈明仁不再是四平街的陈明仁了,他连手都没还,赶紧率部起义和林彪这个昔日的对手握手言和。陈明仁知道,这时的林彪有的是炮弹,要是打其结果长沙也和现在的四平街一样,他的寿命只能维持一天。

林彪的冬季攻势进入到三个月的时候,东北人民解放军已歼敌15万,收复和解放城市1 8座,人口600多万,整个东北全境现余城市12座在蒋介石的手里,为全歼东北全境的敌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的林彪对接管大城市的工作也有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叫战火烧过一遍的四平,林彪只用了两天就恢复了工商营业,工人也能正常上班了,政权也很快的建立起来,这样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最开始打下县城,没几个月的时间恢复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如今,林彪刚打下一个城市就很快能恢复秩序,并很快就将这里的天变成“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军进城也能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而这欢迎的场面的热烈程度,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看就是有组织的行动(像邓小平的灵车在长安街上走一样,一看那方方正正的工农兵方阵队伍就知道是有人组织的),这说明,共产党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十分成熟的做法。

在辽宁的广大的解放区,还活跃着一个共产党的武装,叫武工队。武工队过去是在抗日题材的电影里见过的,在东北,武工队是群众游击战争的一部分,他们在敌我战区来回地开展工作,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主要从事对敌宣传工作,经常将共产党的宣传品千方百计的发放到蒋军官兵手里,瓦解敌人的斗志,在解放区经常召开敌属座谈会,让敌属做工作,脱离蒋军,不让他们为蒋军卖命,在一次敌属座谈会后,敌属看清了蒋匪的真面目,当即劝告当兵的蒋军亲属回来,其中真的有两名蒋军士兵受感召跑了回来。

林彪入东北三年,一开始一直与蒋军持平,但从装备上不如蒋军,进入反攻阶段后,林彪第一次在数量和装备上慢慢的超过了蒋军,现在又把蒋军孤立在几个连接不上的大小城市之中,但林彪的脸上并没有笑意。

林彪喜静,但不拒绝热闹,在哈尔滨高岗喜欢搞舞会,他对女人是很感兴趣的,因此,他在这方面的新闻也特别的多。 当时在东北局上层,舞会很多,许多林彪的军师长只要不打仗,都跑回哈尔滨来玩,林彪也参加过这样的舞会,不过林彪跳舞的技术不高,也不常来玩,来了大多数时间也是在角落里坐着。有一次林彪在舞场看中一个俄罗斯姑娘,请她跳舞,可是那俄罗斯姑娘看到林彪其貌不扬,眉毛一皱,没有同意与林彪跳舞,当时叫俄罗斯的官员叫去,给那姑娘大骂一顿,从此,林彪不再去舞会。

林彪还有一个午睡的习惯,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着,在他午睡的时候,没有重大情况是不能打搅他的。

林彪打仗,一般打巧仗,不是死打硬拼,他到前沿阵地,安全对他来说是考虑的关键,一般都是战士保护首长的安全,可是林彪则要舍身保护下属,这可是天下奇闻。有一次他的秘书季中权陪林彪在前沿阵地观战,当时炮火很猛,季中权将头伸出了掩体,林彪上前就把他按了下来,说:你不要命了,会打死你的。

当时,《东北画报》创刊,第一期的画报封面上,一个指挥员用望远镜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这个指挥员就是林彪。可是人们并不知道这人是林彪,其貌不扬的直鼻梁,不是显得很好看,但是,一身笔挺的将校呢军服,八路军的军帽,那特有的神情和气质是一般的将军所无法比拟的。

林彪在东北局主抓军事,但是其他方面的工作他也参与, 因为他是东北党政军的一把手,没有这个一把手的特权,林彪是个很难叫别人领导他的人,独断专行的性格,如果遇到别人领导他,他会与别人产生矛盾,这矛盾会影响到他的决策和才智的发挥。只有他当一把手,都听他的,内部才能团结起来。林彪不善于调和各种关系和矛盾,这对于他来讲是最头痛的事,一件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讨论来讨论去什么事也办不成。什么事到他那都是简单的,他反对复杂的东西。因此他的办事效率是很高的,不少人认为他的性格很慢,对他很着急,但他习惯于抓主要矛盾,关注焦点和重点,因此,往往事半功倍,不像一些人办事心急火燎的好像很风风火火,但是办事不出活,丢三落四。

林彪发电报有时要压上一两天,这是林彪的一个习惯,不少人不理解,这时的林彪在思考,这个电报发出去之后,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如果这个结果出现会有多大的损失,在他的心目中,如果最大的损失他能承受,那他就会决定这个电报发出去。林彪很爱面子,说他不好听的他会很在意,罗荣桓在写总结的时候写了林彪打锦州的犹豫,林彪听了扭头就走,其实林彪的犹豫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沈阳长春的敌人还有四五十万人,傅作义的部队也有四五十万人,先打锦州,敌人要是来增援,林彪就会很危险,锦州是一招险棋,如果傅作义真的打过来,孤军深入的林彪弄不好要叫敌人包饺子。后来,林彪之所以敢打锦州,是因为林彪的情报确信傅作义不会来增援。这样林彪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拿下锦州就理所当然了。

一般认为林彪只是专注军事,这是他的专长,在军事方面也是专才,但是没人听说过林彪对文艺有研究。1948年3 月,在哈尔滨召开了文艺工作会议,主要在文学艺术、戏曲、美术、摄影方面的东北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他们总结了在东北工作近三年的文艺各方面的工作,这个社团性质的会议林彪也参加了,并应邀讲了话,他说作家们应该把作品写得更好一点,这句话让我们看出他对文艺作品的要求和对打仗的要求是一致的,他接着说:我们过去在农村工作,现在我们要接管更多的城市,因此,我们的作品也要从农村转向城市,作品要有力量,要群众感到喜闻乐见,便于普及和推广,要经得起是历史的考验,保持的时间要长。他还用了一个他特有的语言:“要一个顶几个”。这里有许多军事术语,如要有力量。这是对军队的要求,要喜闻乐见,便于推广,这有点像他的“三三制”、“一点两面”、“三猛”,等语言。他对文艺工作还提出了立场,实际生活与表现三结合,他还号召文艺工作者下基层,把政治学习,体验生活,艺术修养结合起来,并将文艺工作的重点落实到农村、城市和部队中去。林彪关于文艺工作的讲话,逻辑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击中要害,可见他的工作领域不局限于军事范围,没有深入地思考,提不出如此深刻的指导思想。

1948年4 月28日,哈尔滨市迎来了东北民主联军进驻2周年的庆典,1946年,长期遭受日伪统治的哈尔滨人民,虽然迎来了日本投降,但哈尔滨的政府机构无人接管,各方面处在混乱状态下,特别是汉奸、特务的横行,使哈尔滨人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由于共产党的斗争,人民认识了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哈尔滨市民联名写信要求共产党的部队进城接管哈尔滨,这封信和署名的市民一同登载在当时的各大报纸上,应哈尔滨市民的请求,八路军三五九旅一部进驻哈尔滨,从此,哈尔滨成为全国第一个由共产党解放的大城市。

两年来,在林彪东北局的带领下,哈尔滨已成为东北的红色之都。在进城2周年的公告中,哈尔滨市政府公布了一组数字,即3万妇女做军鞋,成立了毛泽东青年团,共有团员1500人,有21000人参军,三下江南时出动民工7000人,马车2000辆,汽车500辆,医生和护士100人,做军鞋23万双,当天有51000人上街游行表示庆贺。

1948年5月1日这天,林彪以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发布公告《告困守东北各城市蒋军官兵书》,这一文件的发表,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的开始。

林彪回顾了三年来的战争进程,指出人民解放军的前进方向,告诫蒋军官兵只有放下武器,弃暗投明才是唯一出路。

林彪告诫蒋军官兵,如果顽抗到底,必将受到人民解放军的严厉打击。

《告蒋军官兵书》的发表,这在林彪入主东北后是第一次,这说明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已经到了能彻底消灭蒋军的程度,这时的蒋军,只剩下长春、沈阳、锦州几个孤立的大城市,并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之中。

冬季攻势后,东北人民解放军进入整训状态,他们从学爆破开始,表决心,每连争做尖刀连,前线各部大搞练兵活动,决心练好本领,立功杀敌,全歼东北境内的蒋匪军。

在解放区,土改工作深入进行,进一步做好发动群众的工作,对此,新华社组织了一篇毛主席语录,这篇毛主席语录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动群众。题目叫《领导群众生产的指示摘要》,该文章收录了毛泽东关于发动群众工作的几个文章的摘要,包括毛泽东的文章如《论合作社》、《组织起来》、《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等等文章的相关内容。这是我们发现的比较早的毛主席语录。在文革中,林彪投毛泽东所好,知道他喜欢好听的,就弄了个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给他。

1948年5月,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动发起攻击,将长春外围的敌人歼灭6000人。

在《东北日报》上,纵队司令员程子华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董存瑞同志用垂不朽》,介绍了东北人民解放军战士董存瑞同志舍身炸碉堡的经过,强调要实行林彪战术,实行火力掩护,同时提出我们的爆破手段需要改进。

因为这篇文章的发表,董存瑞同志后来被评为全国特级战斗英雄,事迹上了电影,小人书,经过不断地宣传,成为几个少有的家喻户晓的人物。

当时在场的一个师宣传干事,亲眼目睹了董存瑞牺牲的全过程,并将董存瑞的事迹写了出来,可是他把文章交给他的领导的时候,这位官僚说:董存瑞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提倡,就这样,他的文章没能发表。没想到纵队司令程子华下连队听说了这件事,程子华亲自动笔写了这篇文章,这在程子华的一生中是少有的事。就因为这篇文章,使人们知道了董存瑞这位英雄,而那位干事至今还后悔不已。前几年网上有人质疑董存瑞的事迹,该干事挺身而出说出了当年董存瑞牺牲的场景,一些健在的当时在场的战友也纷纷站了出来,把他们看到的历史镜头告诉世人,对英雄的质疑他们都非常愤慨。

解放后,政府建立了董存瑞纪念碑,请求毛泽东给纪念碑题词,毛泽东好长时间没回话,后来传下话来,让朱德题词,毛泽东说董存瑞是军队的,让朱德提合适。政府的人很不满意,说这是毛泽东的托词,董存瑞是军队的他不题,那么雷锋还是军队的呢,那他怎么给题了,找你你不是军委主席吗?

1948年8月1日,在哈尔滨现在的儿童电影院,召开了有历史意义的大会,即中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参会代表504人,代表全国工人280万,许多蒋管区和南方的代表也参加了大会,大会由陈云致开幕词,李立三做行政工作报告,李立三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国工运的历史,介绍了前五次工运大会的情况,并介绍了当前中国工人运动的情况,特别是蒋管区的工运情况,会议历时十多天,选举陈云、李立三、蔡畅等十几人为主席团成员,高岗作了政治报告,最后,林彪作了讲话。林彪在讲话中介绍了当今的解放战争的局势,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主要力量,同时,我们的工作逐步向城市转化,管理城市,要依靠工人阶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只有工人阶级的出现,才摆脱了封建社会的历史,将来,工人阶级将是社会的主力和新生力量。

林彪的讲话高瞻远瞩,别具一格,后来历史的发展,每当提到工人阶级的时候,好多政治术语都和林彪讲得差不多,会议号召:接受林司令员的指示。

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将长春围了近两个月,这两个月可说是敌人吃得成了大问题,据老人介绍,当时,有一个地主将粮食藏在地窖里,后来人们发现了,饥饿的人们将他打死,把粮食一抢而空。笔者的一位同事,她的母亲就是当时困长春时用一个大饼子换的。困长春使城里的难民纷纷往城外跑,当时,敌军因吃不上饭,投诚的已达13000人,同时围城解放军主动出击,歼敌4000人,后来又歼新七军、六十军8840人。

饿极了的敌军经常夜里出来到城外抢粮,这时人民解放军的斗争目标就是打击敌人的抢粮。发现就将他们就地歼灭,其中,北宁线歼敌3000人,收复昌黎、北戴河等城镇,控制铁路130余里。

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三个月的整训之后,于10月份开始奔袭北宁线。

10月份,长春外围开始秋收,收容难民15万人,发放救济粮和钱,使难民得到温饱,同时又组织难民进行生产。  

10月份,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秋季攻势开始,目标首先是锦州,其实这是辽沈战役的开始。

打锦州,林彪和毛泽东产生了分歧,毛泽东的意思是先打锦州,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而林彪怕廖耀湘从沈阳出来,傅作义从北平过来,这样两面夹击,对自己不利。其实林彪的顾虑是对的,但后来的历史学家偏向毛泽东,说是林彪不听毛泽东的话,犯了错误,如果真的傅作义打过来,锦州还是拿不下来,林彪要求杨得志牵制住傅作义,当得知傅作义确实不能增援锦州之后,林彪下决心打锦州了。指挥员根据战场上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进退本没有错,后来将林彪打锦州的问题上的忧郁说成是他的错误,笔者认为这事不公,林彪一向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和那些头脑发热的鲁莽的将领不一样,打锦州时虽然傅作义没有出动增援,真要增援林彪将腹背受敌,而刚过彰武时的林彪,前脚走,廖耀湘后脚就占领了彰武,这时的林彪别无选择,只有下令攻打锦州。

10月15日,林彪指挥着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21小时的激战,歼敌10万,解放锦州。14日上午,在谷窝棚村,东北剿总副司令、锦州前线指挥所主任范汉杰被活捉,锦州的解放是东北三年来人民解放军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毛泽东很高兴,还特意写了篇文章,有一个名句叫:锦州哪个地方出苹果。

锦州的解放使东北人民欢欣鼓舞,哈尔滨市12万人上街集会,庆祝锦州的解放,林彪以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和政委的名义发出慰问电,祝贺我解放锦州的官兵。

锦州解放之后,困守长春的蒋军60军于10月8日率部起义,指挥官曾泽生率三个师出城,19日,其余的蒋军新七军在郑洞国的率领下全部投降。至此,长春完全解放。

这时的蒋介石在东北只剩下沈阳一座孤城。他在天上飞来飞去,但是也挽救不了在东北灭亡之命运。没办法,为了保存在东北最后的实力,他下令廖耀湘向北平方向突围。

10月27日,我10纵等野战军将廖耀湘的五个军阻击在黑山、北镇、大虎山一带,28日全歼5个军。当时在场的老兵介绍,被俘的蒋军人山人海,汽车大炮到处都是。

据谭云鹤介绍,黑山阻击战时林彪几天没休息,一直在等前线的战报,林彪怕廖耀湘跑回沈阳,这时已经深夜,林彪不得不睡了,谭云鹤接到前线的电报,证实廖耀湘没有跑回沈阳,刘亚楼急了,叫谭云鹤叫醒林彪,一般林彪睡了是没人敢叫醒他的,没办法,谭云鹤将刚入睡的林彪叫醒,告诉他廖耀湘没有跑,林彪就等这个消息,立即让谭云鹤记录,让所有在锦州、沈阳附近的人民解放军全部向黑山、大虎山靠拢,就这样,林彪集中了自己近七八个军的兵力,把廖耀湘全歼在沈阳外围。这一仗当时叫辽西大捷,后叫黑山阻击战。这一仗是林彪入东北后最后一个大仗。

10月29日,林彪收复铁岭,那个后来被赵本山称作比较大的城市。这场战斗歼敌一个师。

在锦州战斗中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活捉了一个大官,叫张作相,张作相是东北王张作霖时代的重要头目,是张作   霖的结拜弟兄,有人误传是张作霖的弟弟,其实不是。他比张作霖的岁数大,他的被活捉,后来说是误捉,他是来锦州整理家产的,解放军知道他的身份后,向他道了歉。他当时的职务是国民政府顾问,东北剿总委员会副主任,从职务上来看,应该不是误捉。他家在天津,他来东北主要是蒋介石考虑他是当年东北王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他为人忠厚,为东北老百姓做过好事,日本人要他当汉奸,他坚决不干,他在张学良时代还是张学良的辅叔,可见他在张家父子心目中的分量。他在国民党里做大官,而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在共产党里做大官,张学思是东北行政委员会的副主席,相当于现在的东北三省的政府二把手。与张作相东北剿总副主任的职务相当,张学思在林彪入东北后一直做着他的副主席,后来在大连成立舰艇学院,张学思是第一任校长。

张作相是在一个地窖里被活捉的,他老实的将10支短枪从楼板里叫人取了出来,上缴给解放军,张作相当时70多岁了,是国民党高级官僚中穿戴很整齐的一个,身穿呢子大衣,戴着礼帽,拄着手杖,很有军人和绅士派头。

得知抓到了张作相,林彪传令要见他,张作相见了林彪之后,说20余年来,一言难尽,开始诉苦,说他家有70多口人要吃饭,住在天津租界,蒋介石也不管他们,来东北还得自己掏路费,连饭也不管,他来东北还得自己做饭。在锦州。关键好在自己还有点地,要是没这点地,真是无法生存了。张作相说完,林彪温和的说:上了年纪的人要留点好名声,向马占山、莫德奎跟着蒋介石反共反人民,这样的名声不好。林彪说,只要你想回天津,我们护送你过境(当时天津没解放)。张作相说:我就不会去了,回去了也活不下去,还不如留在锦州。后来,他还是被护送回了天津,1949年初去世,后来周恩来还找他要他出来做官,没想到他死了。

锦州解放后,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可见林彪现在接管大城市的成熟。

10月31日,解放军收复本溪、宫原。

11月1日,解放军直捣沈阳。

11月2日,解放军攻克沈阳。全歼守敌。此时的沈阳可说是一座空城,解放人口180万,至此,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解放军攻打沈阳是从东陵进入,在北陵机场突破,至此,沈阳历经2年7个月又回到了林彪的手中。

11月5日,哈尔滨市人民20万人集会,庆贺沈阳解放,庆贺东北全境解放,沈阳的解放震惊了全世界。这时的东北野战军的战报对黑山、大虎山的情况发出了战报,两天一夜,歼敌十万,廖耀湘的新一军,新六军这两个王牌军,号称五大主力之二,被林彪全歼。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完蛋,叫林彪终于报了刚入东北时的一箭之仇。

林彪刚入东北时,新一军的军长叫孙立人,他把林彪打得从四平直到松花江北岸。并且还要追击。这时,中共、国民党和美国组成的调停小组来到东北,命令孙立人停火,这才使林彪喘过气来,林彪将大片的领地让给蒋介石,这样,蒋介石视土地为生命的人就守着这土地将战线拉得很长,这给林彪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有句顺口溜:要打就打新一军,这是林彪为了鼓舞士气叫战士们说的,但战士们私下里则说:打谁也别打新一军。可见当时新一军在战士们心中已成了阴影。

11月14日,又传来捷报,辽西战役也就是辽沈战役,俘敌指挥官廖耀湘,同时收复锦西和葫芦岛,至此,解放军肃清了东北全境的蒋军。解放人民3400万。

林彪入东北三年来,歼敌一百多万。

廖耀湘的被俘,为林彪解放东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廖耀湘是在辽西中安地区被抓获的,当时廖耀湘化装成一个麻袋商人,打算从辽西方向通往北平时混过关卡,被解放军发现,觉得可疑,就扣押了下来。后来有人认出是廖耀湘,但廖耀湘就是不承认,说自己是商人胡庆祥。在关押途中,他翻墙要跑,被押解的战士鸣枪示警吓了回来。当时几次找解放战士和俘虏相认,但他就是不承认自己是廖耀湘。后来找到他身边的一个军官,这时他没办法了,只好承认自己是廖耀湘。

廖耀湘的被俘,标志着东北解放的彻底胜利。

同时,淮海战役已经进入第二阶段。

林彪马不停蹄的偷偷进入北平附近,于12月16日包围北平,23日,东北和华北野战军会师。

就这样,林彪离开了哈尔滨。

解放后,林彪和叶群回来过哈尔滨,在花园村宾馆3号楼住了十多天。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的礼炮在天安门广场鸣响的时候,林彪没有在天安门城楼上,而是指挥着他的四野大军在湖南腹地收拾她的老对手白崇禧。
   

刘建军,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湖南新化人,大专学历,1982年技校毕业入东轻公司工作,1988年取得黑龙江大学工业企业管理专业毕业,查阅了自1972年以来30多年的《压缩机技术》杂志380余册和有关的压缩机方面的书籍近百部。同时又与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研究所建立联系,曾多次受到美国最著名的理工大学,曾培育过美国原子弹之父和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母校普度大学的邀请。在工作方面有150余项科研成果,多次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黑龙江经济报》、《哈尔滨日报》、哈尔滨电视台等全国几百家报刊杂志登载过他的事迹。2006年受邀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60多万元。曾受德国机械工业协会邀请访欧,将受邀到北大、清华、人大讲学。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