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执业药师真题卷:《庄子》两则教学课堂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0:02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展示自主、合作学习任务并进行自主学习(学案内容之一)内容如下: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包括文言词语理解)

[基础与积累]

1.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

相梁( ) 鹓鶵( ) 醴泉( ) 鸱( )

濠梁( ) 鯈鱼( ) 从容( ) 吓( )

2.文学常识积累

庄子,即(  ),战国时(  )蒙人,(  )家,(  )家代表人物。本次两则故事均选自《 》。《庄子》是(     ) 的著作集,为(  )家经典之一。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  )人,(  )家,在(  )作宰相,是庄子的好友。

三、自主学习汇报。同时,教师大屏幕展示以上内容

四、学习《惠子相梁》

(一)、课文朗读训练(自读、齐读、分角色读)

学生读。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来分角色读读一读。(三位学生读,结束后教师问)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有没有读得不妥当的地方?
学生一:他没有读出:“吓”字的强烈语气
师:是吓还是吓?这个字的意味比较丰富,如果读作吓,意思就比较单一了。但是最后一个字我听得比较清楚,邪,应该读几声。相当于耶。大家齐读一遍。

(二)、合作讨论。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概括主要内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61548;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A、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4)或谓惠子曰 (想一想《陈涉世家》中那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5)“欲代子相”, (“子”怎么讲?)

教师明确:(大屏幕展示)

 

师:文章中有两个字我要说一下,一个是或,一个是国。这两个字书上都没有给出注释。也就是说凭我们的文言文知识应该掌握,那么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呢?
师:我们以前学过《陈涉世家》一文中有“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或”是什么意思?

学生二:“或”是有人的意思。

师:对,文章中的这个“或”就是“有人”的意思。译为“有人就对惠子说。”还有一个是“国”字。关于这个国前面讲过多次,要结合语言环境还考虑。国破山河在,国是什么意思?
学生:国家。
师:去国怀乡。
学生:国都。
师:固国不以山川之险。
学生:国防。
师:这个“国”,我们根据语境来判断。在国都中。在梁国国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下面我们请同学把故事讲一下,先简单地复述一下。(把握故事的寓意,学生分小组、分角色复述故事。)

3、了解庄子寓言特色。

师:刚才我们让同学复述了一下,我发现,有的同学基本上是翻译了一遍。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讲这个句子。庄子去见惠子,因为惠子要去搜捕他。庄子应该是生气的。他见了惠子应该比较生气,但是他有没有?
学生:没有。
师:他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三:希望惠子不要利欲熏心,要讲义气,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友情。
学生四:是为了告诉他,自己对宰相的位置没有什么兴趣。

师:文中故事的发展出人意料,这是庄子寓言的一个特点,按照常规,惠子升官,朋友来贺喜他应该高兴,可是他是这样的表现吗?

学生:不是。

师:他是怎么表现的?

学生五:他很害怕,在梁国国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

师:那个字看出他害怕?

学生五:“恐”字。

师:“对”,他为什么要“恐”呢?

学生六:他害怕庄子抢他的宰相官位。

师:他为什么害怕庄子抢他的宰相官位?

学生七:说明惠子小肚鸡肠,心胸狭隘,追求功名利禄。

师:他为什么不害怕别人抢他的宰相官位。比如一个普通人。

学生八:因为庄子很有才。

师:由惠子很害怕,在梁国国都中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我们就知道庄子很有才,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叫什么?

学生:叫做“衬托”

师:对。庄子听说惠子派人在国都中搜捕了他三天三夜后,他怎么做的?

学生九:他主动去找惠子

师:故事的发展在这里出人意料,面对危险庄子临危不惧,不躲自迎。见了惠子以后庄子怎么做的?

学生十:庄子用了几个比喻,鹓,鸱,腐鼠。一个比喻庄子,一个比喻惠子,一个比作功名利禄。

师:庄子骂惠子了没有?
学生:骂了。
师:讽刺也是一种骂。仰而视之的主语是谁?
学生十一:鸱。
师:是鸱还是鹓?
学生:鸱。
师:应该是鸱。文中用了这些比喻既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又讽刺了惠子的追求功名利禄。

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教师总结并展示庄子寓言特色。)内容如下:

(1)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

(2)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3)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小结:

这则故事,既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五、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一)、课文朗读训练(自读、齐读、分角色读)

学生读。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来分角色读读一读。(三位学生读,结束后教师问)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有没有读得不妥当的地方?

学生:文中反问的语气没有读出来。

师:对。你觉得该怎么读呢?

(学生读)

(二)、师生合作讨论。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概括主要内容

1、学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61548; 2、师生讨论相关文言现象;

师:子非鱼,安知鱼。一句中“子”“怎么理解?”“安”怎么理解?

学生十二:古代“子”是第二人称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安”是怎么的意思。

师生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大屏幕展示并作强调,内容如下。)

A、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1)子非鱼,安知鱼

(2)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教师明确:(大屏幕展示)

(1)安,疑问代词,怎么

(2)a、固,固然。b、固,本来。全,肯定的。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理解庄子的志趣和思想。

师: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十二:“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师:对。庄子看见“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

学生:高兴

师:文中涉及到了一些哲学思想和逻辑知识超出了同学们的知识层次范围,我们不再深讨。

小结:

师:本文故事中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返朴归真、天人合一、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知足常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1、课本169页第一、第二题。(我特行、我真行组同学做)

2、《课时巧练》76页第1、第2题(我能行组同学做)

家庭作业:

做《课时巧练》76页关于本课的练习

 

 

《庄子》两则教后记

上完《<庄子>两则》一课后,有许多的得失需要反馈,下面将自认为成功和不足的方面加以反思:

成功之处:

1、导语设计精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2、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新奇、高效。

3、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教师扮演了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学生课堂气氛活跃。

4教学目标明确,环节清楚。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5、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先进模式。

6、抓住了朗读,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一重点进行教学。

但是,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点自己不很满意:

1、自己总觉得内容很多,时间紧,所以教学节奏感觉很快,肯定有部分学生上课的效率会受到影响。预设任务课堂上没时间解决了。

2、照顾的面不全,尤其是不积极主动的学生。

3、学生总结消化的时间不充裕。学生对第二篇短文理解的仍然不够透彻。

4、课件中,幻灯片数量有些多,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本来设计的问题遗漏并且缺乏前后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