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悠写真无圣光:家长应当对网络和电视说“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02:25
 
家长应当对网络和电视说“不”



    “你能不能把电视也卖掉啊?”这是我和一个朋友聊到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说的话。

        她儿子今年中考时考入了首师大附中,但学校离家有点远。为方便孩子上学,他们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由于所租住的房子是安全局的,入住一个多月了都没能开通网线,但她发现孩子开始喜欢和她一起出去散步或是聊天了,不再整天窝在自己房间里了。更让她惊喜的是,某天晚上她和爱人都出去了,没有在家,回家时却发现孩子在主动读学校推荐的英文小说了。学校要求的是一天读两章,可孩子那天一口气读了十二章。是否还要开通网线?她有些犹豫,便来问我的意见,我很明确地告诉她别开通网线了,最好,连电视也卖掉。

         自创办学必思至今,有很多家长和我聊过孩子沉迷网络、沉迷电视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某些专家酷爱打太极,观点含糊其辞,最后总结多为“引导”或“控制”,如何引导、控制到何种程度却没有具体的可行性方案。这样一种态度深合“中庸”思想,并且是名“中”实“庸”。

        我认为这个就应该堵死,而且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拒绝网络和电视。这种“身教”的效果要比“言传”好得多。

       众所周知,玩是人的天性,更何况是成长期的孩子。上网玩游戏或看电视能帮助他打发时间,满足其好奇心或是得到一种虚拟世界的成就感。这种愉悦是浅层的、不稳定的,因为它不需要多少付出就能得到。那么,学习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带来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愉悦。学习本身是一场脑力“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想方设法运用“已知”去探索那些“未知”,探索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这种愉悦的获得是困难的、艰辛的,因而更加稳定、持久。在同样能获得愉悦感的情况下,玩游戏或看电视比学习的付出要少得多,受避难就易心理的影响,孩子更愿意去玩游戏或看电视。然而这种愉悦感是短暂的、不稳定的,这就意味着他会一直玩游戏或看电视来维持这种愉悦感,进而开始沉迷、依赖,之后你不得不和电脑或电视去抢孩子,亲子关系恶化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同时,在玩游戏或看电视的过程中,孩子接受的是游戏中“点鼠标打妖怪”这样一种简单机械的行为习惯,享受的是电视画面带来的肤浅的感官刺激。长此以往,孩子将形成一种简单肤浅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又影响到他的学习行为,例如: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做作业时消极应付、敷衍了事;考试时慌乱浮躁,马虎大意。上述学习行为长期积累,就会形成一种“被动学习”习惯。

       目前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主要还是通过选拔性的考试来分配这些资源。“素质教育”让课本变得越来越浅的时候,考试的命题就更倾向于给学生设“圈套”了,综合性与拓展性越来越强,“学过”而没有“学会”的孩子往往在考试中“张冠李戴”、“一子落错,满盘皆输”。想要在优秀教育资源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精准掌握所考察的知识点,必须有一种主动、深入、严谨的学习习惯。被动学习习惯与考试所要求的这种学习习惯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它造成孩子学习的低效。孩子低效学习,就无法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进而产生一种挫折感,极大地打击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得不到愉悦感,又不得不学的时候,孩子便会通过虚拟的游戏来逃避现实,这使得他更加“被动学习”,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曾有家长跟我说,孩子学习累了要休息一会儿,就让他玩一下吧。我也认为一味苦学往往低效,学习自然要劳逸结合。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休息”,这样的“玩一下”,能不能称得上是劳逸结合的“逸”?玩游戏与看电视并不能让大脑真正得到休息,反而使孩子形成了一种简单肤浅的思维模式。孩子即便是爱玩足球而不爱学习,也要比这好得多。如果痴恋足球形同吸烟的话,那么沉迷网络则无异于吸毒。毒品侵蚀的是人的机体免疫功能,网络与电视所削弱的是孩子的“主动思考”精神。缺乏主动思考的学习,是被动的、低效的;缺乏主动思考的工作,是萎靡的、消极的;缺乏主动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教育没有多么复杂、神秘,它的专业门槛,与研制核武器、宇宙飞船相比,远远不及;但教育需要付出最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孩子好像是一潭深水,想让水流向何处,只需要将那个方向的泥土挖出,在其他的方向筑起堤坝,你就会欣喜地看见,水自然而然地顺着你挖的渠流淌。教育也是如此,不必过分说教,只需明确原则、坚持不懈。“水”是否干净、清澈并最终流入大海,取决于“渠”,而“挖渠”又掌握在老师和家长们的手中。要挖一条好“渠”,请绕开网络和电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