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2执剑泰斗的无敌斩:《急就章》的来龙去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15:51
.pcb{margin-right:0}《急就章》的来龙去脉-
       编者按:为了理清章草中存在的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帮助初学朋友提高理论水平和书写水平,建议从本期起逐步将一些章草“问题”一个个开帖,大家讨论,共同补充,使之尽可能达成共识。同时,广大网友也可以发帖提问,或自行开帖。-
       好在本论坛高手众多,藏龙卧虎,加之沈老师保驾护航,相信能给你的“问题”给予较为满意的答复。

      今天我就开个头,提一个“急就章”的来龙去脉,大家各抒己见。下一步就由大家共同提了哈。

我提的自然我首先发言哈,说得不对的请指正。

1、《急就章》其实不能和章草划必然等号。因为历代书家写《急就章》的成百上千,书体并非就全部是章草。
2、《急就章》最初叫《急就篇》,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编撰的小学课本。至汉书.艺文志(大约南朝,记不住了)尚称《急就篇》,《急就章》是从《隋书》开始有此称谓的。
3、而世人将《急就章》和章草联系一起,“皆因史游作书是也”。
4、《急就章》历代刻本不下十种,字体风格也不完全一致。具体版本网友可以自查。有一点,这些版本并非真迹,有的甚至下真迹几几等了。
5、“急就章”“真迹”。在出土的《敦煌汉简》和晋人墨迹中,的确发现有《急就章》墨迹,但这些多为当时“学生”习字“作业”,而非史游或皇象真迹,故水平大多不高。倘若以“字形”相象来定高下,那未免可笑了。就书法而言,形准而无用笔或用笔水平不高,则视为下下等或干脆不叫书法了。形不准而用笔佳,仍是高手。书法就是这么一回事。另外,《急就章》“真迹”还有砖刻文,但水平均不是很高。但仍有重要的参考或学术研究价值。-
由于时间关系,简单地把我知道的说出来,不一定正确。还请大家斧正并补充。-
关于急就章还是急就篇问题,-
看到一则资料:
写到这里,顺便说一下古书的起名与分章标目问题。

  周秦两汉时的文章,原是写在简片上的;写成后,是要编好卷起的,于是有了“编(篇)”、“卷”、“册(策)”的天然划分。为了便于检索,就在“卷”上标明其篇次或卷次,或在每篇正文之末标出“右第×卷”的字样,也有以各卷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标识的;至于各卷各册的字数多寡、内容有无逻辑关系,是无人考虑的。书写完了,卷札在一起,加一个“大标签”,写上“老子”“庄子”“墨子”“商君书”之类名字,以示此书为某人所写,荣誉归某人所有(当时无稿费,也就没有版权问题;但古人重“立言”,对荣誉倒是看重的,能扬名就行)。到了汉朝,人们仍然这么做,什么《贾谊新书》、《太史公书》、《淮南子》、《汜胜之书》等就是。

史游沿用了这个办法。他是把文章录写在一种“八面觚”(八棱的短木柱)上的,每面写63个字,称之为一“章”,一觚八章,共32章,分录在四个觚上。这里的“章”,是由“觚面”的天然划分决定的,与内容的逻辑分段无关。各章也并未起名(并未拟题目),只是在每个觚面的末行标出“右章第×”的字样。因为全书的开头两个字是“急就”,便用其作为本书的书名了,恰好这两个字能反映该书的“特异功能”。

  那么,他为什么不叫“×篇(编)”、不叫“×卷”而偏要叫做“×章”呢?最直接的原因很简单:“觚”不能“卷”,也无需“编(篇)”!另外,当然,还有个深层次的社会文化风潮的问题:

  西汉时期,学者们重新编辑整理先秦的简牍书,时日一久,就积淀出一种“章句之学”来,这才开始自觉地给文章分章分节分出段落,比如《论语》、《孟子》,整理者不但给分了章,还用各章第一句的开头两三个字做该章的标目,叫做“先进章”、“滕文公章”等。到了东汉的王逸手下,便出了《楚辞章句》一书,不但给各篇加上了标题,还分析各章的要旨,指明文章的特色。这样,文章解析就走上了规范化的路子,文章标题也就力求反映本书的内容所在了。但这种“章句之学”,自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进程,生活在“章句之学”方兴之初的史游,一方面吸纳时尚做法,给他的书起了个合乎潮流的名字叫做《急就章》,一方面又沿用传统做法,在给内文分“章”之时,只依“觚”的自然形态去划分,与内容的逻辑联系无关。于是我们看到:明明是密不可分的一段话,作者却把它分列到上下两章甚至三章中去,而风马牛不相及的多项内容,反而被凑在一“章”里,只要凑足一面63个字就行。

  明确了史游之书有这个“一觚八面、一面一章,一章63个字”的铁律之后,我们还可以就此判断:凡超出32章之外的文字必非原著,凡超出63字的篇目必有衍文!-

            摘自《关于《急就章》的定名问题》, 来源:学术交流网  作者:陈鸿彝 
 
皇象章草《急就章》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 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时,抄写规范精雅 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唐代以后,《急就篇》的主导蒙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所代替。   

  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而以明代吉水(今属江西省)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时,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现藏松江县博物馆。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有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镰利,形成不规则的三角形,成为其字的重要特点。此书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多隶,笔划虽有牵丝,但有法度,字字独立内敛。横、捺、点画多作波磔,整篇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纵横自然。近人沈曾植《海日楼札丛》称:“ 细玩此书, 笔势全注波发,而波发纯是八分笔势,但是唐人八分,非汉人八分。”此帖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公认的章草范本之一。

  皇象,生卒年月不详。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官侍中、青州刺史。《三国志·吴志·赵达传》注云:“时有张子并、陈梁甫能书,象斟酌其间,甚得其妙。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又将其书同严武棋、曹不兴画等并称'八绝”。羊欣称其书“沉着痛快”。袁昂《古今书评》形容其书“如歌声绕粱,琴人舍徵”。窦臮《述书赋》形容其字“似龙蠖蛰启,伸盘复行。”张怀瓘说:“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虽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包世臣甚至说:“草书唯皇家、索靖笔鼓荡而势峻密,殆右军所不及。”张怀瓘堰《书断》等列其章草为“神品”。可见前人对他的字评价都是很高的。

  传为他的作品的还有《顽闇帖》、《文武将队帖》,另,著名的吴碑《天发神谶碑》亦传为他所书。《急就章》长达一三九四字,可谓洋洋大观。真迹早已不存,刻本以传为据庸摹本摹勒上石的松江刻本为最著。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有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镰利,形成不规则的三角形,成为其字的重要特点。此帖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历代学习章草的良好范本。 

以上为网络查找,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