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觉醒ios下载:学习历史 资政育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39:51
时间:2009年07月14日 20时59分   来源:《求是》   作者:刘川生 王炳林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轨迹的记载,是人类发展进步宝贵的精神动力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发掘历史智慧,对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习历史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的重要方面,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秦皇、汉武为后人称道的重大业绩,是他们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彪炳千秋,记录了先辈们面对封建压迫和列强的侵略,为人民民主和国家的主权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既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是续写历史新辉煌的精神动力。离开了历史学习,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的土壤;离开了历史学习,爱国主义情感就没有培育的基础,更谈不上入脑、入心。
学习历史有助于汲取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研究历史,可以明察治乱得失;学习历史,可以鉴古而知今。我国历代贤明的统治者都注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汉代文帝、景帝承继高祖伟业,以史资政,创造了被后代称颂的“文景之治”;唐代李世民广纳贤士,以史为鉴,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中外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充盈着睿智的经世致用的文韬武略。这些对于我们治党、治国都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江泽民同志也意味深长地强调:“不读点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不知道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和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在新的形势下,胡锦涛同志又强调指出:“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
学习历史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从屈原的忧国忧民、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文天祥、方志敏、吉鸿昌的浩然正气……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及其身上所体现的民族优良传统,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好素材。学习历史,人们可以从具体历史事件中生动、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崇高,什么是胸襟坦荡,什么是卑鄙无耻。以此为鉴,能够真正做到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学习历史,也会使青少年在历史人物的坎坷人生经历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增强面对社会、面对竞争的勇气与能力。学习历史,有助于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发出“要学点历史”的号召,强调必须“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历史学习都有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部署。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特别强调“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新设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旨在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学习历史的自觉意识。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在学习历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历史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历史知识匮乏。其次,全社会尚未形成学习历史的风气。近几年来,“学习历史究竟有什么用”的问题一再被提出,在一些人看来,学习历史最多是听听历史故事、了解点历史趣闻而已。一些影视剧对历史所采取的不严肃甚至是歪曲的态度,更是严重影响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判力,影响了历史资政育人作用的发挥。第三,历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走向边缘化的危险。在中学,历史课是“副科”,专任教师少,许多学校甚至把历史课教学时间变成了语文课、数学课或外语课。在大学教学中,历史类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小,历史专业招生困难,学生就业也比较困难。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历史的资政育人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功用并不特别看重。二是学校的历史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中小学的历史教育生动性不够,大学的历史教育又存在简单化倾向。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也未能实现有机结合。三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制约和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变成了“死记”的内容,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这些都容易导致历史教学变成索然无味的“知识”灌输而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应该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切实发挥历史的资政育人功能。
第一,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历史学习的良好氛围。紧密依托重要历史纪念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在全社会开展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历史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政策手段,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参观历史遗迹、革命遗址;开展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教育性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歌咏、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提高历史教育在干部培训工作中的比重;鼓励和引导史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各级宣传、文化、影视等部门应有计划地编写和制作能够反映历史真貌的图书、图片、影片等,防止歪曲历史的作品混淆视听。
第二,切实加强基础教育中的历史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历史教育从儿童抓起至关重要。中小学的历史学习是国民历史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应统筹规划从小学到高中的历史课程设置,从招生、教学、考试等环节给予历史教育应有的地位。在中学教育阶段应将历史课列入主干课的行列,保证教学的课时和质量。同时,要积极开展历史新课程改革。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教科书不仅是“教本”,更应该是“读本”、“学本”。搞好学校历史教育,教师是关键。高等院校要继续重视历史教师的培养,及时为历史教育教学一线输送骨干教师,进一步推动历史课程改革。应加大对历史教师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实现历史教师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历史课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历史教育,增加历史教育的吸引力。历史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引导启发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遵循科学的思路,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课堂讲授应特别注重运用生动的历史事例感染学生,用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还应将历史学科的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一位历史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拒绝历史,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智慧;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对事业的背叛;不要漠视历史,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也就将失去明天。”
(作者: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