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剑魂跑图太慢:游学,“学”到了什么?·每日商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5:58:44
游学,“学”到了什么?2012-02-14

  

  商报记者 屠雁飞 摄影 屠雁飞 申屠文婕

  

  游学究竟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相信这是很多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

  今年年初,一群来自浙江的高中学生,脱离了父母,开始了为期11天的游学之旅。

  下面,我想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回答家长们心目中的疑问。

  学第一天,刚到澳洲的墨尔本,同学们在语言学校稍作休息后,开始分配到各自的寄宿家庭。在接下来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将成为寄宿家庭中的“一员”,与其他家庭成员们同吃同住,共同生活。

  这些寄宿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他们之中,有的是早期移民澳洲的华人家庭,有的是澳洲本土当地人的家庭,有的是欧洲移民而来的家庭。领队分配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一些内向害羞的同学,暗自祈祷,希望可以分配到华人家庭。同学们私下告诉我说,“这样交流起来方便,饮食上也对路一些。”

  开始上语言课了,我又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冬令营的团员们来自省内的各个城市。在课堂上,同一个地域的学生不约而同地都坐在一起,有时,他们偶尔还会用家乡话沟通。

  但仅仅在两三天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营队里,开始有两三个学生跟大家讲述晚上回家后,与寄宿家庭的“家长们”交流的情况。“原来我们说的外语,老外都能听懂。”、“我住的homestay(寄宿家庭),还有小学留学生,不过他们的外语程度比我们还好,我昨天跟他们用外语聊了好多”、“头一天上学,是住家送我们来的,接下来我们想自己坐公车试试。我们向寄宿家庭询问了线路。”

  也许是消除了初来乍到的不安,同学们很快就“进入状况”,与寄宿家庭的同伴、寄宿家庭的家长、公车司机、甚至与小超市的销售员们主动交流起来。学员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原来不敢开口说英语的都敢张嘴了,本来英语就不错的也更有感觉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口语是很不错的。看来,张口说外语,差的只是一个外部环境。

  又过了两三天,我发现同学们结伴游历的“搭档”也有了微妙变化。首先,几个男生开始抱团。男生们白天一起参观名校、景点,晚上聚在一起聊天、游戏。再后来,男生、女生也开始互相交流起来。在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之后,大家也还自发性地组成小队,结伴去商场挑选纪念品。

  在墨尔本的植物园,宁波四中的李倩同学还拉着当地语言学校的老师录了一段有关澳洲大学的入学条件、学习情况的视频。她说,她要带回去给爸爸妈妈看,说服他们,将来让她来澳洲读大学。

  同行的老师感慨地说道,“来的时候,有一位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太过内向,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千叮咛、万嘱咐,要我帮他们照顾孩子,锻炼锻炼他的胆子。现在看来,完全没有问题。”

  回国前,又听说小营员们自发性地组织了一个QQ群,时不时地会在群里交流各种心得。短短11天,大家由陌生人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在想“游学”二字,其实“游”是华丽的外衣,“学”是真正“有血有肉”的核心内容。

  出国一趟,孩子们可以去名校体验学术氛围,可以去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然而游学过程中的团队意识、独立精神和社交能力,这些才是中国孩子平时课堂上学不到,但又对孩子身心发展很有用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