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会的意义:香港学校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9:19:05

香港理工大學

校訓: 開物成務,勵學利民
現任校長        潘宗光
學校類型        政府資助
宗教關係        無
建立時間        1994年
所在地        香港紅磡
學生數量        22,000
教師數量        1,460
校園環境        市區
校園面積        9.35萬平方米

香港理工大學(簡稱理大)座落於油尖旺區暢運道與康莊道交界,鄰近紅磡海底隧道及九廣東鐵紅磡車站。面積約九點三五萬平方米,約有二萬二千名全日制和兼讀制學生。
該校側重於技術與工程學科的培訓,有別於當時唯一的兩間走綜合型路線的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

歷史

香港理工大學前身為「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於1937年成立,舊址於灣仔活道。於1947年,改為「香港工業專門學院」(1970年代亦稱「香港工業學院」),提供全日制及兼讀課程。1957年,學院遷到紅磡現址。
1972年8月1日,「香港理工學院」成立,開辦技術與實用科目的文憑與高級文憑課程。為當時的中學畢業生,提供升讀兩間主流大學以外的出路。
1994年11月25日,「香港理工學院」正式升格為「香港理工大學」。
1999年7月,成立專業進修學院(The School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Executive Development, SPEED),為成年人提供專業進修課程。
2000年8月,成立香港網上學府(HKCyberU),為香港首間的網上學府,提供遙距的網上學習課程。
2002年,成立香港專上學院(The Hong Kong Community College, HKCC),開辦副學士課程。同年10月2日有11,273位大學的師生、校友於香港大球場共同打破了健力士世界人浪彩虹紀錄。這亦是為慶祝學校65週年的活動,以及為兒童癌症基金會和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籌款。
2004年1月展開第七期及第八期校園發展計劃。

未來發展
2004年1月展開的第七期校舍發展計劃(Y座),已經於2005年9月完成。第八期校舍發展計劃仍在等待政府撥地。
展望未來理工大學將會拆卸該校的教職員宿舍百粹苑,在該宿舍原址興建一座四星級的教學酒店。該校校長於2005年10月4日表示新的教學酒店大樓預計使1用5億港元建立,並將於2008年落成。他亦表示該新建的酒店將會為修讀酒店管理的學生提供實習的地方,還會用作出出租、研究和教學的用途。

教學單位

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
應用數學系
應用物理學系
紡織及製衣學系
工商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研究院
會計及金融學院
物流學系
管理及市場學系
設計及語文學院
中文及雙語學系
英文系
設計學院
中國語文教學中心
英語教學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建設及地政學院
建築及房地產學系
屋宇設備工程學系
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工程學院
電子計算學系
電機工程學系
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機械工程學系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應用社會科學系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
康復治療科學系
護理學院
眼科視光學院
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

著名校友

電影導演王家衛
香港著名歌手梁詠琪
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婉嫻
香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
麥嘜原創者麥家碧
國際動畫設計師許誠毅\r
2005年度香港小姐冠軍葉翠翠
香港商業電台DJ阮小儀
香港商業電台DJ少爺占
大快活快餐集團市場推廣部經理鄭嘉揚
時裝設計師及專欄作家鄧達智
I.T時裝集團採購部副經理施俊偉

================================================================
香港浸會大學

校訓: 篤信力行
現任校長        吳清輝
學校類型        政府資助
宗教關係        基督教
建立時間        1956年 (1994年正名為大學)
所在地        香港九龍塘
學生數量        5,100
教師數量        1,500
校園環境        市區
校園面積        49,000平方米
香港浸會大學(簡稱浸大)是香港第二所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學府,為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傳統的公立大學,以「全人教育」為其教育目標及理想,其校訓為「篤信力行」。

歷史

香港浸會大學前身為香港浸會學院,於1956年成立,而首任校長則為林子豐博士。學院於創辦初期只開設了中國語文系、英國語文系、社會學系、數理學系、土木工程學系及工商管理學系的文憑課程。由1985年開始,學院開辦學位課程。1994年11月,香港浸會學院正式升格為大學,成為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並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概況

現時香港浸會大學設有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中醫藥學院、傳理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及持續進修學院。共有二十六個學系,提供二十三個榮譽學士學位課程及十二個修課式或研究式高等學位課程。
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為吳清輝博士,而前任校長為謝志偉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增設多項創新課程,以配合香港社會的發展。其中較著名的包括傳理學、中醫藥學及人力資源管理學等。其中國研究、歐洲研究及翻譯學等等,也是香港首創的課程。
於2003-04年度,大學本部共收錄了5,982名學生,而持續進修學院則有超過四萬五千人報讀全日制、兼讀學位制或兼讀短期課程。
除此之外,持續進修學院開辦了「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

學院及學系

文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中醫藥學院
傳理學院
持續教育學院
理學院
社會科學院

校園

香港浸會大學坐落於九龍塘。校園分為三部分,分別為位於窩打老道啟用的「善衡校園」、位於聯福道的「逸夫校園」及「浸會大學道校園」。
善衡校園的名字,是紀念積極推動香港浸會學院成立的商人何善衡。校園於1956年落成啟用,並曾於1990年進行局部重建。此部份的校園佔地22,000平方米,內有11座主要建築物,共提供48,000平方米可用空間。1978年5月,位於善衡校園內的「大專會堂」(即現今的「大學會堂」)落成啟用,是當時香港的一個主要的藝術表演場地。
為應付正名為大學後的收生增加及未來發展,逸夫校園於1995年落成啟用。校園佔地9,000平方米,特色是設有開揚的空間和廣場,以及一條貫通整個校園的大道。鄰近的「聯校運動中心」亦於同期落成,是香港浸會大學聯同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興建和共用。
1998年,浸會大學道校園落成啟用,佔地18,000平方米。校園內有七幢低座校舍、持續教育大樓及中醫藥學院大樓等設施。而位於浸會大學道校園的兩座學生宿舍於2002年3月落成啟用,提供1629個宿位。兩座學生宿舍內有四個舍堂,分別是:
楊振寧堂 — 位於南座(即偉倫樓)單數樓層,紀念近代科學家楊振寧
蔡元培堂 — 位於南座(即偉倫樓)雙數樓層,紀念近代教育家蔡元培
周樹人堂 — 位於北座(即李文正樓)單數樓層,紀念近代文學家周樹人 (魯迅)
宋慶齡堂 — 位於北座(即李文正樓)雙數樓層,紀念近代政治家宋慶齡================================================================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學(簡稱科大)成立於1991年10月,是香港8所受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並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作為香港最年輕的一所大學,在2005年,據英國倫敦金融時報調查,科大EMBA已排行在世界第2位。現任校長是超導體專家朱經武。

現時(2004年)科大有4個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共20個學系,學生總數(包括本科生及研究生)為8,823人(2006年1月)。

科研及學術成就

理學院
生物化學系主任葉玉如教授,於2004年3月榮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L'OR?AL·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獲此殊榮的首位香港女科學家和第二位中國女科學家。
物理學系湯子康及王克倫教授關於「奈米結構氧化鋅半導體薄膜的室溫紫外受激發射」的研究,及生物化學系主任葉玉如教授關於「新形神經肌肉突觸訊息傳遞機制的鑒定」的研究,同獲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2等獎。
數學系黃勁松教授的「半單李群上的非交換調和分析」,於200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2等獎。
化學系徐兵教授,首位杜邦歐亞青年科學家研究獎獲得者(2001),合成了世界首例可抑制抗藥腸道球菌生長的水溶膠化合物。
物理學系科研小組成功研製出直徑為0.4奈米的奈米碳管,是迄今世界上最細的單壁奈米碳管。這一項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舉為全球當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生物化學系梁純教授實驗室發現新的DNA複製起始蛋白以及新的抗癌途徑,發表於《細胞》和《癌症研究》雜誌上。
生物學系張東才教授發明了分子生物感受器,並用於監測細胞凋亡過程。
化學系Richard Haynes教授在德國拜耳公司及世界抗瘧疾基金會資助下開發的新型高效抗瘧疾藥物目前進入二期臨床實驗;Reinhard Renneberg教授開發的心臟血液生物傳感測試晶元已於2003年在德國上市。

工學院: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李澤湘教授獲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技術創新獎及中國自然科學獎。
先進製造研究所獲國際製造工程師學會頒授LEAD獎項,以表揚研究所在先進生產工程與工程管理方面的卓越教研成果。
機械工程學系鄭平教授獲美國航空太空協會頒發2003年度熱物理獎。
土木工程學系鄧漢忠教授獲美國離岸能源中心選為"殿堂級技術拓荒者"。
科大培養的晶元專家張善鑾博士(1997年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本科畢業生,2002年同系博士畢業生),其研究論文在四年內曾三度被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舉辦的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 (又稱晶元奧運會) 所接受,得以在大會上宣讀論文。無論在內地和香港都是前所未有的。

商學院:
2005 《金融時報》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排名榜全球第2
2004 《金融時報》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排名榜全球第6
2003-04 連續兩年成為《金融時報》行政人員教育排名榜(特設課程)亞洲及澳洲之冠
2003 《金融時報》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排名榜全球第9
2001-04 屢登《金融時報》工商管理碩士(MBA)排名榜亞太之首
2003 經濟研究亞太第1(《歐洲經濟協會期刊》),全球排名37
2002 財務研究亞太第1(《財務管理》),全球排名19
2001及02 於2000及2001年在全球最權威5份會計期刊的會計研究創作量,排名第1(《會計研究期刊》、《會計及經濟期刊》、《會計學評論》、《現代會計研究》及《會計研究評論》)
2001 財務研究亞太第1(《太平洋盆地財務期刊》)
2000 獲歐洲管理教育質素改進系統認證
1999 經濟研究亞太第1(《經濟探研》);獲美國工商管理學院國際協會認證
2005 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系主任李忠義被國際工業工程協會選為院士.

學院及學系:

理學院
生物化學系
生物學系
化學系
數學系
物理學系
工學院
計算機工程學系
化學工程學系
土木工程學系
計算機科學系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
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
機械工程學系
工商管理學院
會計學系
經濟學系
財務學系
資訊與系統管理學系
組織管理學系
市場學系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人文學部
社會科學部

香港科技大學位於西貢區清水灣,佔地六十公頃,包括教學研究設施,體育設施及宿舍等

教學研究設施
香港科技大學將大部份教學設施集合在一座教學大樓內;此外大學設有一所圖書館及數間實驗室。

體育設施
香港科技大學有各種室內外體育設施供學生使用。

室內設施
大學設有一個多功能室內體育館,可以進行多種體育活動,例如羽毛球、籃球、手球、排球等。此外大學亦設有壁球場、桌球室、健身房及室內游泳池。

室外場地
大學設有一個全天候人造草足球場,並附有八線全天候跑道,田徑運動設施及看臺。此外,大學亦設有八個網球場及室外游泳池供學生及教職員使用。

宿舍
大學現時設有六座學生宿舍、一座研究生宿舍、教職員宿舍及訪客宿舍。此外,為了將來推行大學四年制,大學亦決定興建更多學生宿舍以容納更多學生。

其他設施
大學亦設有飯堂、書店、小賣部、超級市場、銀行、會議室及康樂室等。

歷任校長

吳家瑋 1991~2001
朱經武 2001~現在 ================================================================香港城市大學

校訓: 敬業樂群
拉丁語校訓:"Officium et Civitas"
現任校長        張信剛
學校類型        政府資助
宗教關係        無
建立時間        1984年
所在地        香港九龍塘
學生數量        18000余人(全日制)
教師數量        2800余人(全職)
校園環境        市區
校園面積        15.6公頃
香港城市大學(簡稱城大)成立於1984年,是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並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

歷史

香港城市大學的前身為城市理工學院,於1984年根據《香港法例》第1132章「香港城巿理工學院條例」於九龍旺角成立。最早期的校舍位於今日旺角的工業貿易署大樓。8年後九龍塘又一村達之路的永久校舍落成後,於1990年起陸續遷入新校舍,並把原校舍轉交香港公開進修學院作校舍用途。學校獲得政府撥地,把原歌和老街臨時房屋區的地段作為未來學生宿舍的位址。該校於1995年獲政府授予自我評審 (self-accrediting) 資格,並正名為「香港城巿大學」。1997年,在原威靈頓中學舊址設立九龍灣分校,專門為自資副學士﹑展翅計劃及毅進計劃的學生提供上課地點。
學校原來的成立目的,在於培育各工商機構的中層管理人才。今時今日,城市大學的不少學科都在香港很有聲望,如其創意媒體課程﹑應用中文,及其翻譯課程等。

概況

香港城市大學位於九龍塘的校園總面積共15.6公頃,當中包括教學樓、康樂樓、蒙民偉樓、方潤華樓、鄭翼之樓、學術交流大樓、桃源樓、綜合運動場館,以及兩座高級教職員宿舍(南山苑、德智苑)及學生宿舍。根據城市大學公佈,2004年共有7,556位畢業生,當中包括3,037位學士畢業生、2,869位副學士畢業生、1,253位碩士畢業生、130位哲學碩士畢業生及70位哲學博士畢業生。而大學提供課程方面,2004至2005年度,學校共提供145個不同課程,包括31個副學位課程、56個學位課程及58個深造學位課程。商學院最近獲得AACSB 國際認證,AACSB於2003年修訂其認證標準後,城大商學院是首批獲認證的商學院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大中華區獲此國際認可的第三家大學,能夠獲得AACSB國際認證,標誌了商學院獲世界認許的最高成就。

學生人數
研究生:4,511
本科生:10,891
專科生:6,860

教員人數
教員:914
研究人員:494

院校排名
全球排名 178 (英國泰晤士報)
香港排名 4 (英國泰晤士報最新公佈,僅次於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其他排名
商學院 亞太區第 5 名(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全球最優秀的100家商學院)
社會科學院 全球排名 61 (英國泰晤士報)

校園
主校園:九龍塘達之路83號
專上學院德福分校:九龍灣偉業街33號德福花園商場
專業進修學院金鐘分校:金鐘道95號統一中心8樓

學術部門

城市大學共11個不同學術部門,包括3個學院(Faculty)、4個學院(School)、1個學部(Division)、1個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及2個語言中心(Language Centre)。
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FHS)
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CTL)
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SA)
英文與傳播系(EN)
應用社會科學系(SS)
科學及工程學院(FSE)
生物及化學系(BCH)
物理及材料科學系(AP)
建築系(BC)
電子工程學系(EE)
電腦科學系(CS)
製造工程及工程管理學系(ME)
數學系(MA)
商學院(FB)
市場營銷學系(MKT)
會計學系(AC)
經濟及金融系(EF)
資訊系統學系(IS)
管理學系(MGS)
管理科學系(MS)
法律學院(SLW)
創意媒體學院(SCM)
研究生院(SGS)
建築科技學部(BST)
專業進修學院(SCOPE)
專上學院(CCCU)
社會科學學部(DSS)
商學部(CM)
電腦學部(DCO)
語文學部(LS)
中國文化中心(CCIV)
英語中心(ELC)

著名校友

林一峰
薛凱琪================================================================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學(簡稱中大)成立於1963年,是香港第二所成立的大學,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並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條例》(第1109章,1965),中大的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不過,其實中大現在大多數學系皆有提供中英語課程予同學選擇。有些院系,如醫學院,藥劑學院,英文系,語言學系等及大部分新開辦的理學院課程,則是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而近年校方亦加緊強調『中大自創校以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的教育方針』[1]。
當年政府為推廣中文教育,特意成立一所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中英雙語並重的大學,並撥出沙田馬料水一個山頭以供建校。它的校園為全港最大。

歷史

1957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等三院,以聯合書院為首,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共同爭取應得的政府資助及學術地位。
1959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等三院,成為政府資助專上學院。
1963年,中文大學正式成立,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合併而成。
1965年,教育學院成立。
1977年,醫學院成立。
1986年,逸夫書院創立成為中文大學的第四個成員。
1991年,工程學院成立。
2005年,開設環球商業本科生課程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學院成立,是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課程的本地大學。
2006年,開辦法學士本科生課程。

歷任校長

第一任 李卓敏教授(1963-1978)
第二任 馬臨教授(1978-1987)
第三任 高錕教授(1987-1996)
第四任 李國章教授(1996-2002)
第五任 金耀基教授(2002-2004)
第六任 劉遵義教授(2004-)

概況

使命
在各個學科領域,全面綜合地進行教學與研究,提供公共服務,致力於保存、創造、應用及傳播知識,以滿足香港、全中國,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並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

願景
努力成為香港、全國及國際公認的第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並使建立於雙語及跨文化傳統的學生教育、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學院
現時(2005年)中文大學有八個學院,分別為:
文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教育學院
工程學院
醫學院
理學院
社會科學院
法律學院

學生數目
八個學院合共63個學系,學生總數(包括本科生及研究生)為15508。

校园
中文大學座落於沙田新市鎮以北,面臨吐露港。九廣東鐵的大學站即緊接中文大學。校園佔地共一百三十四公頃,包括超過一百三十座樓宇,是香港擁有校園面積最大的大學。此外,醫學院除了基本醫學大樓設於本部以外,其主要教學實習則集中於香港兩所教學醫院之一的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

校內交通
中文大學校內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教學日穿梭校巴不收費,以及有穿梭轉堂校巴行駛;非教學日穿梭校巴學生收費港幣一元,非學生收費港幣五元。穿梭小型校巴一律收費港幣四元五角。

圖書館
中文大學有六所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
李炳醫學圖書館(在威爾斯醫院)
建築學圖書館。

體育設施
中文大學有各類體育設施供教職員及學生使用。

室內場地
體育館:大學體育中心、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皆有體育館,均可作籃球、排球、手球或羽毛球活動之用。全部舖設柚木地板,有空調設備。
健身室:大學體育中心及各書院均設有健身室,設備齊全,並裝有落地大鏡,有空調設備。
壁球室:
郭氏壁球中心:共設有六個壁球室,其中一個更備有看臺。
逸夫書院壁球場:共建有三個壁球室。
康樂室:大學體育中心及各書院均有康樂室,全部空調,皆可作桌球或舞蹈活動之用。

室外場地
運動場\r
夏鼎基運動場:裝有泛光照明系統之全天候標準田徑場及標準草地足球場,並設可容納二千人之觀眾席,可供舉行大型活動之用。
嶺南運動場:旁設觀眾席之六線煤屑跑道標準田徑場及標準草地足球場,並有半場照明設備。
網球場:共有十四個全天候網球場,於中心體育館外之網球場更設有觀眾席。
游泳池:大學本部處有一個五十公尺標準游泳池,附有高臺及一公尺彈板跳水設備。

學生飯堂
中文大學有多個學生飯堂,包括:
范克廉樓學生飯堂
范克廉樓咖啡閣
范克廉樓快餐店
基本醫學大樓小食店
崇基眾志堂學生飯堂
新亞書院學生飯堂
逸夫書院學生飯堂
聯合書院學生飯堂
聯合書院思源文娛中心
李慧珍樓咖啡室

職員飯堂
中文大學也有職員飯堂,但非職員也可以光顧:
新亞職員飯堂
崇基職員飯堂
聯合職員飯堂
范克廉樓教職員餐廳鹿鳴廳
大學賓館
蘭苑

購物
中文大學內有兩所書店、一所「女工小賣店」和百佳超級巿場。

銀行
中文大學本部設有恆生銀行分行。

書院制
中文大學為香港唯一運行書院制之大學。四所書院分別為新亞書院(1949年成立)、崇基學院(1951年成立)、聯合書院(1956年成立)及逸夫書院(1986年成立)。
書院制的確立主要是因為中文大學由三間不同的專上學院合併而成。中文大學成立之初,三所成員書院各自安排不同的學系及學科內容,但到1977年,香港政府修改大學條例,將不同學院的權力收歸大學中央。現時四所成員書院只專責非形式教育,如通識課程及學生宿舍等。

學生會
由於中文大學成立時,三間成員書院都有自己的學生會。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英文名稱為The Student Union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遲至1970年代才正式成立。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均是中大學生會的基本會員。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包括以下幾個機構,而傳媒報道「中大學生會」通常是指最高行政機關「幹事會」﹕
非常設機構
全民投票(會章中視為機構)﹕其議決為最後決定。
全民大會﹕由全體基本會員組成,除全民投票之外的最高權力機構。需要時可以由代表會召開會議,但多年沒有召開。
聯席會議﹕由下列幾個常設機構的成員組成,商討重大事項。
常設機構
代表會﹕最高常設立法、司法、監察及民意代表機構。成員主要由各書院學生會派出(另加去屆學生會會長及代表會主席為當然代表),理論上代表可經各書院學生直選選出,但一般都是由書院學生會的代表會/監議會選派的。
幹事會 ﹕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學生會日常行政和會務。
中大學生報﹕由民選的出版委員會負責編輯和出版《中大學生報》。
中大校園電台(1999年成立)﹕由民選的編輯委員會負責營運和製作節目。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是香港最早的大學,也是香港一所重要的大學,採用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中文校訓為「明德格物」,而拉丁文校訓則為Sapientia Et Virtus。

歷史
港大的前身是創立於188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先生曾習醫於此。1910年3月16日,當時的港督盧押主持大學的動工儀式。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舉行了正式的創校典禮。大學最初只有三個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文學院。1916年12月舉行第一屆畢業禮,有23個畢業生及5個榮譽畢業生。1941年因香港淪陷而停辦,至1945年復辦。1961年學生人數為2000,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後因政府增加大學學位使學生人數倍增。

校園
校園本部座落香港島西部的薄扶林道以東、般咸道以南、羅便臣道以西、龍虎山以北,佔地約16公頃。醫學院現時位於香港瑪麗醫院對面的沙宣道羅富國教育學院原址。牙醫學院及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學部位於西營盤的菲臘牙科醫院內。另有位於新界的嘉道理農業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鶴咀的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教研單位
現時香港大學有十個學院,分別為建築學院、文學院、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其他教學單位包括研究生院、專業進修學院、數碼港學院及其他不屬任何學院的教研單位,如亞洲研究中心、佛學研究中心、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

建築學院:
建築系
房地產及建設系

文學院:
中文系
比較文學系
英文系
藝術系
地理系
歷史系
日本研究系
語言學系
音樂系
哲學系
美國研究中心
語文研習所

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
商學院
經濟及金融學院

牙醫學院

教育學院:
資訊科技學部
語言及文學學部
學習、發展及多樣性學部
公共行政及社會科學教育學部
科學、數學及計算機學部
言語及聽覺科學學部
特殊教育發展中心
教育領導研究中心
教育資訊科技中心
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
英語教育教師中心
香港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
華正中國教育研究中心

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系
計算機科學系
電機電子工程系
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
機械工程系

法學院:
法學系
法律專業學系
國際金融法亞研究所
比較及公共法中心

醫學院:
癌症研究中心
臨床試驗中心
麻醉學系
解剖學系
生物化學系
臨床腫瘤系
社區醫學系
放射診斷學系
醫學系
微生物學系
護理學系
婦產學系
骨傷學系
兒童及青少年醫學系
病理學系
藥理學系
生理學系
精神醫學系
外科學系
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分子生物研究所
醫學教育組
中醫藥學院

理學院:
植物學系
化學系
地球科學系
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學系
數學系
物理系
統計及精算學系
動物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
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
心理學系
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社會學系
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類學研究中心
犯罪學中心
行為健康教研中心
公民社會及監督中心
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
民意計劃
秀圃老年研究中心
香港賽馬會自殺研究及預防中心

研究生院

專業進修學院

數碼港學院

不屬任何學院的教研單位:
亞太經合組織研究中心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
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細胞生物研究中心
內分泌及糖尿病研究中心
材料科學中心
亞洲研究中心
佛學研究中心
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研究中心
認知科學中心
英語中心
電子商業科技研究所
通識教育組
基因研究中心
地理及土地信息系統研究中心
香港問題為本學習中心
國際電動汽車研究中心
運動及潛能發展研究所
分子生物研究所
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
嘉道理農業研究所
神經科學研究中心
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
心臟血管研究所
婦女研究中心


舍堂
「舍堂」是香港大學為學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過學生自行組織活動、彼此學習,達致課堂和學術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國劍橋牛津等大學的「學院制」,但港大的舍堂從一開始就不具備學院的學術教學及獨立招生功能,而衍化為只保留社交和課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時擔當學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純粹供學生居住而沒有任何學生組織的「學生住宿樓」,亦有舍堂是非住宿的。舍堂的活動多姿多采,但時間上多集中於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宿生必須參加的。「學生住宿樓」只有男女各三十六個宿位,對於居於較遠離港大的學生來說,變相只有舍堂可供選擇。由於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審訂宿生資格是基於課外活動的表現,希望專注學業或不希望參與太多課外活動的學生只能租住附近的住宅。

現時香港大學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所住宿舍堂為:何東夫人紀念堂、利希慎堂、利銘澤堂、利瑪竇宿舍、李國賢堂、聖約翰學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學堂、偉倫堂、馬禮遜堂、李兆基堂及孫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別為康寧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紀念堂。其中何東夫人紀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為女生舍堂,利瑪竇宿舍、大學堂、馬禮遜堂(本科生部份)及康寧堂為男生舍堂,其餘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瑪竇宿舍由天主教耶穌會主辦、聖約翰學院由基督教聖公會主辦,行政上皆獨立於香港大學。

港大歷史上還曾有聖母玫塊堂,惟因故停辦。明原堂於1992年搬遷,易名為利希慎堂。馬禮遜堂曾於1968年停辦,2005年重開;然而主辦者已由倫敦傳道會及後來的中華基督教會變為大學本身。

港大正計劃於堅尼地城龍華街多興建三所舍堂,預計將於2009年落成,耗資約五億港元。

人事
目前大學校監為行政長官曾蔭權,副校監為李國寶,大學議會主席為馮國經,校長為徐立之教授,執行校長為王於漸教授,副校長為李焯芬教授、李行偉教授、麥培思教授、譚廣亨教授。

歷任校長
1910年 至 1912年 盧吉勳爵 (Lord Frederick Lugard,香港第十四任總督)
1912年 至 1918年 儀禮爵士 (Sir Charles Eliot)
1918年 至 1921年 Prof. G. P. Jordan
1921年 至 1924年 Sir William Brunyate
1924年 至 1937年 康寧爵士 (Sir Hornell)
1937年 至 1949年 Dr. Duncan Sloss
1949年 至 1964年 賴廉士爵士 (Sir Linsay Ride)
1964年 至 1965年 紐魯斯博士 (Dr. W. C. G. Knowles)
1965年 Prof. A. J. S. McFadzean
1965年 至 1972年 Dr. Kenneth E. Robinson
1972年 至 1986年 黃麗松博士
1986年 至 1995年 王賡武教授
1996年 至 2000年 鄭耀宗教授
2000年 至 2002年 戴義安教授(署任)
2002年 至 現在 徐立之教授

重要事件

鍾庭耀事件 (港大民調風波)
2000年7月,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博士,於《南華早報》和《信報》中發表文章,批評行政長官董建華透過第三者向他施壓,要求他停止對政府及行政長官的民望進行民意調查。由於特區政府反應強烈,批評此舉損害了董建華及政府的形象,希望鍾庭耀清楚交代事件,加上傳媒及公眾不斷要求鍾庭耀公開第三者的身份,鍾氏終於在數日後公開第三者乃是當時的港大校長鄭耀宗教授。他指出,有關施壓的信息是由當時的校長鄭耀宗,透過副校長兼鍾氏的論文老師黃紹倫教授向他傳達的。這引起了當時社會的驚訝及批評,指特區政府不應干預學術自由。

後來,港大校務委員會成立一個由校務委員會主席楊鐵樑領導,並由另外三名終審法庭的退休法官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就「鍾庭耀事件」作出調查。經過在同年8月的十一日聆訊,調查委員會終於在9月1日發表長達74頁的報告。調查委員會一致認為,行政長官高級特別助理路祥安在市民對政府支持率下降的情況下,希望阻止不利的民調結果進一步打擊港府聲望。

報告指出,鄭耀宗以及路祥安曾經在1999年1月6日進行會面。會面期間,路祥安要求港大想辦法停止屬下的部門發表對特首施政不利的消息。鄭耀宗及後在港大校內的高層會議上,曾表達過特首對民調的關注,並且囑咐黃紹倫向鍾庭耀表達;而黃則先後兩次基於這政治考慮而向與鍾會面,反映對民調工作的意見,並向對方要求不要再發表不利特首施政的消息,否則會逐漸收緊﹝即黃紹倫向鍾庭耀說的「陰乾」﹞民意研究計劃的經費。路祥安在報告中被批評是「差勁及不誠實的證人」,而鍾庭耀則是事件中的關鍵人物中唯一在說真話的。調查委員會亦認為,肯定黃紹倫是受鄭耀宗的囑咐和在政治動機下,暗地裡向鍾庭耀傳達一個被視為壓抑其學術自由的訊息,迫使鍾停止民調工作。調查報告並沒有就董建華與此事的關連作出結論。

調查報告發表後,路祥安、鄭耀宗及黃紹倫均不接受對他們的指控,並表示不會辭職。在社會、輿論,以至校內教職員﹝包括多位院長、副院長等﹞、學生及舊生的強烈下臺聲下,於9月6日,即港大校務委員會討論調查報告當日,鄭耀宗及黃紹倫發表公開信作出請辭,主要理由是港大的聲譽已因事件受損,造成內部分裂,為了港大的整體利益及道德上的責任而辭去職務。而校務委員會其後在當日傍晚的討論,只對獨立委員會提交的調查報告存而不論,只是「閱悉」該份報告,希望可以盡快平息有關紛爭,重建港大聲譽。而董建華則為路祥安辯護,並形容路祥安為人「誠實可靠」,完全適合繼續當他的助理。最終路祥安並沒有因此事立即下臺,並繼續任職至將近董建華辭職之時。

醫學院命名风波
2005年5月7日,港大宣佈獲李嘉誠先生及李嘉誠基金會承諾十億港元捐款,5月18日港大建議將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以表彰李嘉誠先生及其基金會的慷慨捐贈,並獲港大校務委員會一致通過。此決定曾引起醫學院舊生的關注及反對,但經諮詢後校方表示將維持原來決定,2006年1月1日正式命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反對把醫學院命名人士有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郭家麒,他聲言將發起全球港大醫學院校友籌款,以贖回醫學院原名。另一港大醫學院校友謝鴻興亦反對命名,命名當日亦會發起抗議活動。

著名校友

孫中山
呂炳強
施育曉
施麗珊
何國良
何潔雲
陳方安生
李柱銘
梁锦松
余若薇
任志剛
俞宗怡
 ================================================================ 香港公開大學

校訓:有教無類,卓越進取
英語校訓: "Education for All"
中文名稱        香港公開大學
英文名稱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現任校長        梁智仁教授
學校類型        政府成立,自負盈虧
建立時間        1989年
所在地        香港九龍何文田牧愛街30號
學生數量        2004年度學生約20000人
教授數量        2004年度總教職員1787人
校園環境        九龍市區
校園面積        約3.4萬平方米

香港公開大學(簡稱公大)自1989年創校以來,一直致力為香港人提供優良的高等教育機會,香港公開大學是香港首間主要採用遙距教學方式的大學,亦有少量面授課程,為全香港最多學生就讀學位課程的院校。至今已提供多個副學位、學位及深造課程。該校現任校長為梁智仁教授。

歷史簡介

香港公開大學前身為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於1989年由香港政府成立。1997年5月經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同意,立法局三讀通過,正式升格為香港公開大學,正名標誌著外界對該校在學術上的成就及貢獻的認同。
1989年05月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成立
1992年08月 香港政府公佈接納公開進修學院畢業生申請學位學歷的政府職位
1992年08月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學院十七項學位課程獲香港學術評審局通過
1993年11月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舉行首屆畢業禮
1995年06月 香港學術評審局小組建議在1996年06月後授予學院自我評審資格
1996年10月 香港政府授予學院自我評審資格
1997年02月 行政局原則上批准學院升格大學
1997年05月 立法局三讀通過學院正名「香港公開大學」
1997年10月 香港政府通過撥款五千萬元予香港公開大學發展遙距及成人教育卓越中心
1998年10月 香港政府為所有香港公開大學學生提供免入息審查貸款
1998年11月 香港政府向大學撥款五千萬元
1999年03月 香港公開大學獲頒「英聯邦進修組織周年紀念大獎」
1999年06月 香港公開大學獲頒國際遠距離教育聯會「1999年度優異機構大獎」
1999年10月 香港政府宣佈一次過撥款五千萬元設立分區學習中心及接受香港公開大學申請研究資助局補助金
2000年06月 香港公開大學電子圖書館計劃獲頒發「斯德哥爾摩科技挑戰獎」
2000年07月 香港公開大學賽馬會多媒體實驗室開幕
2000年10月 香港公開大學位於上環信德中心港島教學中心啟用
2000年11月 香港政府承諾撥款五千萬元支持大學資訊科技發展計劃,全計劃耗資九千八百萬元
2001年09月 香港公開大學首次開辦全日制面授副學士課程
2003年03月 為期三年、耗資近億元的資訊科技發展計劃完成
2003年05月 香港公開大學推出首個銜接副學士的全日制學位課程

歷任校長

香港公開進修學院院長
司文同教授(1989年-1991年)
鄧立真教授(1991年-1995年)
譚尚渭教授(1995年-1997年)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譚尚渭教授(1997年-2003年)
梁智仁教授(2003年-)

校園概況

1989年5月,該校最早期的校舍是租用位於旺角的工業貿易署大樓。
1996年4月,位於何文田牧愛街30號的香港公開大學永久校舍啟用,內裏設備完善,有教學室、演講廳、圖書館、視聽中心、電腦實驗室、語言實驗室、科學實驗室及特殊學習中心等,初步為學生提供了理想的校園環境。
2000年10月,香港公開大學位於香港島上環信德中心四樓西翼、獲李嘉誠基金捐款四千萬資助該校購置的港島教學中心正式落成啟用,中心佔地三千一百多平方米,內設十四個教學室及演講廳,學生休息廊和電腦實驗室各一間。香港公開大學持續及社區教育中心亦正式命名為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同時遷入該中心。
2005年4月,該校租用了毗鄰何文田永久校舍的何文田廣場一樓全層作教學中心。該處面積共九百六十平方米,改建為九個教學室及一個小型演講廳,其中五個教學室可變更為多用途大堂,供舉行會議或考試等活動。
2005年5月,第二期校舍發展計劃獲郭得勝基金捐款四千萬元,該校擬將新教學大樓以郭得勝先生命名。新大樓可望於2008年底或2009年初啟用。第二期校舍擴展計劃是在該校何文田停車場上興建一座樓高十二層的教學大樓,總面積達一萬平方米以上,落成後可以容納一千六百名學生上課。新大樓將設有三十個教學室、演講廳、圖書館新翼、多個科學、電腦及語言實驗室,以及專供學生使用的輔導中心和活動中心。整項建築工程開支約為一億七千萬元。
2005年6月,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辦公室將由上環港島教學中心遷往上環德輔道西九號的商業大廈,騰出約四百五十平方米的空間作教學之用。
2005年7月,第二期校舍發展計劃獲田家炳基金捐款三百萬元支持。

教研單位

人文社會科學院
商業管理學院
會計學學部
銀行及財務學學部
商業資訊系統學學部
管理學學部
市場學及國際商業學學部
教育及語文學院
科技學院
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人文藝術學學部
商業管理及法律學學部
健康科學學部
遙距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大學要員

校監:曾蔭權先生
校董會主席:李業廣博士
校長:梁智仁教授
副校長(學術):黃錫楠教授
人文社會科學院署理院長:閔福德教授
商業管理學院院長:葉耀強教授
教育及語文學院署理院長:馮施鈺珩教授
科技學院院長:黃達明教授
科技學院環境學課程主任:何建宗教授
科技學院護理學課程主任:李國麟助理教授
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院長:呂汝漢教授
遙距及成人教育研究中心署理總監:裴達偉博士
教務處教務長:安禮治博士
副校長(科技及發展):梁鎮明教授
圖書館館長:莫王慧雯女士
(至2005年6月止)

榮譽院士

榮譽大學院士
2001 古勝祥先生
2001 林健忠博士
2001 胡永輝先生
2001 聶錦勳博士\r
2002 李子女士
2002 馮鈺聲先生
2002 關百豪先生
2002 譚萬鈞教授
2003 利乾先生
2003 胡方雪芬女士
2003 高華文教授
2003 霍震寰先生
2004 許晉義先生
2004 武寅教授
2004 關善明博士
2004 盧子健博士
(至2005年6月止)

榮譽博士

榮譽工商管理博士
1993 蔣震先生
1994 利漢釗先生
1995 利國偉爵士
1997 羊子林先生
1998 浦偉士爵士
1999 伍步謙博士
2000 郭炳聯先生
2001 任志剛先生
2002 馮國經博士
2003 蒙民偉博士
2003 孫德基先生
2004 何鴻燊博士
榮譽理學博士
1993 鄭漢鈞博士
1995 楊紫芝教授
1997 顧義先生
1998 方心讓教授
1998 簡悅威教授
2004 路甬祥教授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1994 杜葉錫恩女士
1996 穆大為先生
1997 黃匡源先生
1999 鄧立真教授
1999 李嘉誠先生\r
2000 李志喜女士
2000 韋鈺教授
2001 田家炳博士
2002 方潤華博士
2003 李業廣先生
2004 楊鳴章神父
2004 裴昇博士
榮譽文學博士
1995 弗雷德里高·梅耶教授
1996 麥傑志先生
1996 施偉賢先生
1997 李國能先生
1998 黃清雲教授
1999 饒宗頤教授
2000 查良鏞先生
2000 陳方安生女士
2001 鍾期榮博士
2001 鄧禮儒爵士
2002 蕭芳芳女士
2002 奧托·彼得斯教授
(至2005年6月止)

傑出校友

遙距課程畢業生
博士/碩士
何建宗(香港綠色力量會長)
榮譽學士/學士
聶錦勳(前香港工程拓展署署長)
鄭云翔(天時軟體有限公司營運總裁)\r
陳炳宙(香港特別行政區認許大律師)
蘇振光(香港警務處高級督察)
鍾志光(香港資深體育評述員)
梁建勇(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福州市常務副市長)
蔡子健(香港資深電視演員)
周永勤(香港特別行政區元朗區區議會議員)================================================================香港教育學院

現任校長        莫禮時
學校類型        政府資助
建立時間        1994年
所在地        香港大埔
學生數量        2004年度在校學生7,890名
教授數量        2003年度教學職員1069人
校園環境        郊區
校園面積        12.5公頃

香港教育學院現時是香港八家由大學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專院校中唯一一家專職教師專業培訓的院校。教院於1994年由以下五家師訓學院合併後組成:
羅富國教育學院 (Northcote College of Education, 1939年創立)
葛量洪教育學院 (Grantham College of Education, 1951年創立)
柏立基教育學院 (Sir Robert Black College of Education, 1960年創立)
香港工商師範學院 (1974年創立)
語文教育學院 (1982年創立)
學校位於大埔露屏路、倚龍山莊隔鄰。另外,在白石角有一座運動中心,及位於大角咀新填海區的市區分校。
由於特區政府大幅削減教育開支,預料從2005年開始的五年,教院所得到的撥款將會每年減少9%。連同創校津貼的完結、學位減少及其他各種類型的開支削減,教院實際上每年可用的資金將會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二。

歷任校長

梁志強(1994年1月—1997年9月)
許美德(1997年9月—2002年4月) (Prof Ruth Emilie Scott Hayhoe)
莫禮時(2002年4月—)

學院和系

創藝與科技學院
藝術系
資訊與應用科技系
數學系
體育及運動科學系
幼兒教育學院
語文教育學院
中文系
英文系
教育基礎學院
課程及教學系
教育政策與行政系
教育心理、輔導與學習支援系
科學系
社會科學系
面對削資危機、其他大學的職前師訓課程的競爭,與及將來發展等,教院近年不斷精簡架構及人手,2005年8月2日,教院向全校師生正式公佈學術架構重組方案。以下是新的架構:
文理學院
中文學系
英文學系
體藝學系
數社科技學系
教育專業及幼兒教育學院
幼兒教育學系
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教育心理、輔導與學系支援學系
而所有教學實習事宜,將會由過往各學院自行安排,改由「院校協作及課堂學習研究中心」及「學校體驗事務處」統一統籌。

交通

由於教育學院的位置非常偏僻,除了在日間往返學校及大埔火車站的一條275號巴士及另一條往返馬鞍山的小巴線以外,就只有山腳下來往大尾篤的小巴。過了午夜12時,唯一的對外交通工具就是的士或學生個人的交通工具。若不幸在深夜沒有的士路過,就要步行約一小時前往大埔中心,然後轉乘N271通宵巴士前往旺角。
學校亦有停車場,但一般學生絕少使用。一般只有具特殊需要的學生或外籍學生使用。 http://bbs.chuguo78.com/thread-75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