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心电图:《阅微草堂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1:52

《阅微草堂笔记》

原著 纪晓岚

故事一

有一个人在夜晚听到房门外有声音,于是点起蜡烛,问:“你到底是鬼还是狐狸?”

外面的声音说:“是狐狸也是鬼。我本来是狐狸,被我的同类害死了,我现在是狐狸鬼,所以说亦狐亦鬼。”

这个人不怕,继续问:“你为什么不到城隍土地那里去告状?” 狐狸鬼说: “我不敢去,去了也没用处。”

这个人又说:“你同类把你害死了,为什么告状没用?”

狐狸鬼说: “狐狸想修炼成人要炼丹。如果这个丹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炼成,任何人也抢不去;如果是曾经伤害过很多人的性命才炼成的丹,别人就可以抢去。我这个丹是过去采阴补阳,害死了不少人而炼成的,我要是告发,自己的罪业就不得了,所以我不敢去告状。”

又问:“那你为什么跑到这里来找我?”

狐狸鬼说: “你的阳气很盛,希望你搬远一点,我们彼此不相妨碍。”

这个人第二天就搬到另外一个房间,与他隔远一点。

 

纪晓岚的评语说得很有道理:

真正是自己修成的,这是自己的福报,别人夺不去;用其它的手段抢来的,不是自己修的福,别人能抢去。因此,这个狐狸不守本分得来的,还是会失去;自己守本分苦练成的,则不会失去。 我们细心观察,这个世间有多少确实是安分守己得来的财富,真的不容易失去,他的福能享一代、两代、三代;如果他用种种欺骗的手段得来的财物,固然得到很多,来得快也去得很快。

《阅微草堂笔记》

原著 纪晓岚

故事

北村有位郑苏仙曾说,有一天,他梦见自己来到阴间的地府里,看到阎罗王正在处理囚犯。

这时,有一个邻村的老太太被领到了大殿前,阎罗王看到她,立刻站了起来,对老太太拱手相迎,很尊敬的样子,让人给她倒茶,并要冥吏把她赶快送到一个好的地方去投生。

郑苏仙看到后就很奇怪,于是偷偷地请教身边的冥吏,「这位农家的老太太,她有什么功德吗?」冥吏回答说:「这位老人家,她一生没有一点损人利己的心念,要说起来,这利己的心念,纵然是贤明的读书人、为官者,都难免会有。但是,如果是对自己有利,想谋求个人的私利,那必然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因而从内心生出种种的机谋,也导致了各种冤枉、过失的产生,甚至使自己遗臭万年,对后世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这一念私心害的啊。而这位老太太,虽然只是一个农家的妇人,却能克制自私的心理,即使是读了许多书,给人讲道理的学者们,看到她也会有许多人感到惭愧。所以阎罗王对她以礼相待也就不奇怪了。」

郑苏仙向来很有心计,听了这冥吏说的话之后,突然有所醒悟。

郑苏仙又说,在这个老太太还没来之前,有一名官员穿着官服,挺胸抬头、神气逼人地走进来,自称是每到一个地方只喝一杯水而已,如今即使在鬼神面前也不会感到羞愧。

阎罗王听后,笑着对他说道:「设置官员的目的,就是为了照顾、管理老百姓,使他们得到安定的生活,小到驿站的站长,管闸的闸官,都有自己负责的事项,权衡利弊,处理事务,这些本身就是分内之事。如果不要钱就算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上做一个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是比你更好?」

那位官员又分辨说:「我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是也没有什么过错。」阎罗王说:「你一生处处求得保全自己,好几个案子,你因为害怕招惹是非,想要躲避,就没有站出来说话,这不是有负于老百姓吗?这事那事,又因你害怕惹麻烦,不愿意劳累,而不去做,这不是有负国家对你的期望吗?三年做官考核政绩是为什么?不能尽忠职守,无功就是有罪。」那位官员听了这番话之后,顿时感到很不安,心生惭愧,锋芒顿消。

阎罗王缓缓地看了一下,笑着说:「只是你太过自负,盛气凌人罢了。其实,平心而论,做一个三四等的好官,下辈子还是能当官的。」于是命人赶快把他送到转轮王那里去。

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人的心思稍微有变化,鬼神都能知道,纵然是贤明的君子,有一念的私心,也免不了被责备。「相在尔室」,的确就是这样啊。

【注释】:

「相在尔室」:出自《诗经·大雅·抑》,整句话是「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意思是看看你的室中,在阴暗的地方也要光明磊落,什么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要以为别人看不见,神明的来临是不可猜度的,难道能够讨厌他吗?

《阅微草堂笔记》

原著 纪晓岚

故事

何励庵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相传在明朝时期有一位书生,一天,他独自走在草木丛中,突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便奇怪荒野之地,怎么会有人读书,于是顺着书声找去,看到了一位老翁,坐在坟墓中间,旁边有十多只狐狸,捧着书都蹲坐在那里。

老翁看到了书生,很有礼貌地站起来以礼相迎,其他的狐狸都捧着书像人一样站立着。书生心里想:他们既然懂得读书,必定不会害人。于是就向他们回礼,大家便席地而坐。

坐好之后,书生向老翁问道:「老先生,你们读书做什么呢?」老翁回答说:「我们都是修仙的。一般来说,狐狸修仙有两种途径:一是采集精气,朝拜星斗,渐渐达到通灵变化,然后积年修炼达到成仙的目的,这是从妖道成仙,虽然是条捷径,但有可能走入邪僻之途,就触犯了天条;另一个方法则是先修炼形成为人,成了人以后,再修习内丹,这是由人而求仙的方法。这种方法采用的『吐纳』和『导引』,虽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能长久坚持下去,自然功成圆满,名列仙班,这种方法比较曲折、缓慢,但也安全。因为形体不会自己变化,而是随着内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先读圣贤的书籍,明白三纲五常的道理,内心变化了,形体也就跟着一起变化了。」

书生听了,便向老翁借看他们所读的书,一看,都是《五经》、《论语》、《孝经》、《孟子》之类的儒家经典,但只有经文而没有注解。

书生有些奇怪,问道:「经书没有解释,怎么能够讲解贯通?」

老翁说:「我们读书,只是希望明白道理。圣贤所说的话,原本就不艰深,口头讲授与接受,疏通解释一下词义,就可以懂得其中的义理,还要注释做什么呢?」

书生觉得老翁的看法有些乖僻,但又惘惘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姑且又请问老翁的年纪。

老翁想了想说:「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开始学习经书的时候,世上还没有雕版印刷的书籍。」

书生一听,说道:「那您经历了几个朝代,您觉得世间的事情有什么差别没有?」

老翁说:「大多相差不远。只是在唐代以前,只有『儒家学者』,但到北宋之后,常听说某某是『圣贤』,只这点小有差别吧。」

书生听不懂老翁话中的含义,于是站了起来,作揖行礼后就告辞了。

后来,书生有一次在路上遇到这位老翁,正要同他说话,老翁却掉头走开了。
这大概是何励庵先生的寓言吧。何励庵先生曾经说过:用讲经文以求取科第出身,用支离破碎的儒家经义来应付科举考试,文章的言词愈漂亮,经中的义理反而愈荒疏。学者用讲解儒家经文而自立门户,众说纷纭,互相辩驳,他们的讲说越详细而儒家的经义也越荒疏。

何先生的话切中了要害,他又曾经说过:凡是以巧妙的手段,其中必然有不稳妥的地方。如果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即使会有小的摔伤失误,却也不至于折断手臂摔断腿的。这同老翁说的修仙的两种途径,也是同一个意思。

 

化光芒抑或化黑烟?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爱堂先生言: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编者语:中国古人常一生不辍读圣贤书。是不是书读过、背过就可以了?其实古人花这么多的心血在读书上,有非常实在而巨大的价值,那便是以圣贤的智慧经验指导自己的待人、接物、处事等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故而,古人总结有一套宝贵的读书、学习方法——五序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其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是用以穷理的,而笃行是将圣贤的教诲落实在修身、处事和接物上,就是现在说的学以致用、坚定努力地实践。

文中所言及的「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料想一定是读书人有了穷理、笃行的功夫才有此番示现。而光芒的大小就意喻这穷理的深浅和笃行功夫的高低。

「字字化为黑烟」的人,一定是指只知读书,而未能消化吸收更无从运用的人,其所读的书就像积食一般,得不到任何的益处。

我们读的圣贤书是化光芒还是化黑烟?那就看自己的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