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写成散文450:故宫馆藏玺印(图文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2:01

              

       “鳌山卫后千户所百户印”印,明,印面7.1×7.1cm,通高8.8cm
 
    印铜铸,柄钮。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右上起顺读。印台有楷书刻款“鳌山卫后千户所百户印。礼部造。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日。鳌字五十一号”。

    此为明代官印。明代实行卫所兵制,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之下设百户所,以百户为长官,统兵112人,分为二总旗,十小旗。明代官印多为椭圆柄钮,体长,下宽而上敛。鳌山卫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立,治所在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鳌山卫。

     

     “荆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6×2.7cm,通高2.3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覆斗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荆王之玺”四字。印顶平面,琢兽纹,印台四侧斜面,每面阴琢双桃纹。此印印体较大,材质极佳,遍体一色,如冰糖冻般光润透亮。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荆王”名刘贾,本是刘邦同族,楚汉之际为汉将,随汉王刘邦辗转征战,屡立战功。汉并天下后,为保有天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去异姓王,以异姓功臣为侯,封同姓王,其中刘贾被立为荆王,镇淮东52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进攻荆王之地,荆王刘贾败走富陵,为布军所杀。于是高祖亲征,击破黥布。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镇荆王故地。

    《秦汉印统》中有一方“刘贾”玉印和另一方“荆王之玺”玉印与此印类似,均被收入清宫内府,皆应是托名之作。

     

     “元城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8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元城王章”四字。此印印体极为方正规整,印材绿黄相杂,青绿中黄斑点点成片,如秋雨中飘落的黄叶。

    此印为明代托名三国时魏国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元城王”本为曹魏政权封王,名曹礼,曹操之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政权,建元黄初。黄初二年(221年),曹礼被封为秦公,以京兆郡为国,三年(222年)改封为京兆王,六年(225年)改封为元城王,太和三年(229年)薨。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礼之后,六年(232年)改封梁王。

     

      “安陵君印”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55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陵君印”四字。印钮兽大头,巨口,盘卧,神态威慑。印材黄斑片片,与土沁不同,如变色飞云。

    此为明代托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伪托战国封君玺印。战国时期封“安陵”君者有两人,一为楚国封君,名“坛”,《战国策·楚策一》记楚宣王时封,《说苑·权谋篇》记楚共王时封,作安陵缠;一为魏国封君,未名,封地仅五十里,《说苑·奉使篇》记作鄢陵君,《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

    今天,能见到的明末清初印章作品的印拓大大多于实物,清中期以后印章的实物遗存数量则很大。从文物收藏与欣赏的角度看,明代及清初的玉印精品实物即使并非凤毛麟角,亦属罕见之物,这批明代托名琢制之印还是仰仗了皇家的收藏之力。它们的琢制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具有明清特有的玉印风貌,纹章焕然,合以有关印文的历史知识,无论收藏还是鉴赏,都确是一种令人陶然的文化享受。

      

       “望诸君”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1.9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兽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望诸君”三字。印钮为一正面圆头神兽,脊背平展,四足撑地,欲前行状。印材白润,皎洁无瑕。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望诸君”本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封君,名乐毅。《史记·乐毅列传》载:“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在赵国时已显露军事才能,后离开赵国前往魏国,又作为魏昭王使者至燕国,燕昭王任他做亚卿。燕与齐两国有旧仇,此时齐国又与秦国争胜,诸侯都害于齐愍王的骄暴,皆愿与燕联盟伐齐。于是燕昭王起兵,拜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也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统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几乎将齐国灭亡,遂成一代名将,燕昭王因此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的继任者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即有矛盾,继位后疑忌乐毅,派骑劫替换他为将。乐毅恐被加害而逃往赵国,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后来齐国名将田单与骑劫战,大破骑劫于即墨城下,追亡逐北,直迫于燕境,将被占领的齐城全部收复。燕惠王责备乐毅避亡到赵国,乐毅回致的《报遗燕惠王书》载于《史记》,成为历史名篇。乐毅终不复出,殁于赵国。

      

     “华阳君印”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2.3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华阳君印”四字。印钮兽身肥壮,颈短粗,鬃鬣披散,尾卷贴,细琢如花,意态威猛。印材洁白,如罩冰雪,在白玉中也属罕见,又琢造精良,造化更兼人工,曲尽其美。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华阳君”本为战国时的封君,战国时期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赵国的封君冯亭。冯亭本是韩国上党郡守,秦国进攻时,他以上党归赵求全。赵惠文王在平原君赵胜的耸恿下贪利接收上党17城,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秦军劳而无功,迁怒攻赵,赵国大受损失,“利令智昏”典故因此出。另一为秦国的封君芈戎。芈戎本楚人,《史记·穰侯列传》载:“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焻;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公元前299年,秦攻取楚国新城后,又封芈戎为新城君。芈戎以外戚关系而成为封君。

      

   “安武君”玉印,明,白文印印面2.8×2.7cm,通高3.4cm。朱文印印面   2.5×2.5cm,通高2.1cm。清宫旧藏

    “安武君”玉印有两方。其中白文印青玉质地,辟邪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右上起顺读“安武君”三字。印钮为神兽辟邪,瞠目呲口,踞地扭身,动感强烈,印材色青有斑。另一方朱文玉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印身琢有美丽的勾莲纹饰,碾琢精致,印材青绿如夏日山中潭水。

    此两印皆为明代托名秦汉之际封君玺印之作。二印假托内容相同,琢造时间应相距不远。印文中的“安武君”本为秦汉之际的封君,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秦相赵高。《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皇帝享国三年。葬宜春。赵高为丞相安武侯。”另一为刘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

    战国与秦汉之际的封君有称为“侯”者,与汉世以降王侯及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不同。战国时楚国楚顷襄王时的封君有“夏侯”、“州侯”,都是王的近臣。秦国公孙绾封蜀侯、魏冉封穰侯、范睢封应侯、吕不韦封文信侯、嫪毐封长信侯,都属封君之列。

     

      “辽东王玺”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2.0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辽东王玺”四字。龟钮背上饰环纹,极规整有致。龟扭首侧视,神态惕惕。印材质清透亮,灿烂光辉。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辽东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韩广。秦末天下纷纷义举,赵地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贵族豪杰的拥护,自立为燕王。秦灭后,项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以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马服君印”玉印,明,印面2.1×2.0cm,通高1.5cm。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马服君印”四字。印台上敛如丘,印材色青,光泽若隐如蜡。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马服君”为战国时赵国的封君,名赵奢,本“赵之田部吏也,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又善于用兵。《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为将出击秦军,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一度使秦国不敢正面。十年之后,秦赵再战,此时赵奢已死,廉颇为将,范睢使反间计于赵,赵孝成王中计,以赵奢子赵恬代替廉颇统军与秦军战于长平,秦国则暗调名将白起到前军为上将军,大破赵军,赵军前后死者达45万人。“长平之战”酿成巨祸,赵恬“纸上谈兵”也从此成为典故。

      

       “安平君”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1.73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覆斗钮无穿孔,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平君”三字。印材白如柚瓤,色泽光莹。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安平君”本为战国时期的封君,战国时期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赵国的赵成。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公子章争位,公子成与李兑起兵入,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后不肯解王宫之围,赵武灵王因此落得饿死的结果。《史记·赵世家》载:“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另一为齐国的田单。燕将乐毅破齐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数城固守。田单使反间计,燕国以骑劫替乐毅统军,燕军日久亦怠。田单养精蓄锐,于公元前279年某日深夜大施火牛阵,又以五千精兵随后衔枚进击,城中鼓噪,声动天地,燕军大骇,兵败如山倒,齐人追亡逐北,杀燕军统帅骑劫。原燕军占领的城邑都叛燕而归田单,齐军兵士日益增多,乘胜追击至燕境,七十余城皆复归齐国。“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齐襄王因战功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信成君印”玉印,明,印面1.9×1.9cm,通高1.5cm。清宫旧藏

    印黄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信成君印”四字。印台较高,小鼻钮,印材黄如覆尘,备显古雅。

    此印为明代托名秦汉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信成君”本为楚汉之际的封君,名郦商。《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千。沛公略地至陈留,六月余,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岐。从攻长社,先登,赐爵封信成君”;“项羽灭秦,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商爵信成君”。郦商随汉高祖征战,战功卓著。汉并天下后,他因病不再理事。及高后崩,大臣诛诸吕,是岁郦商卒,谥为景侯。

      

       “殷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6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殷王之玺”四字。印材青灰,布满斑点。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殷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司马卬,原为赵将,项羽立其为王。《史记·项羽本纪》:“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汉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自临晋渡黄河,攻下河内地,俘虏殷王司马卬,置其地为河内郡。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楚汉大战彭城,汉军大败,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

      

      “西魏王宝”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4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西魏王宝”四字。

    此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西魏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魏豹,原是魏国公子,其兄名魏咎。陈胜起义反秦,派魏人周市徇魏地。攻下魏地后,周市认为应迎立魏国王室后人为魏王以赢得人心,于是陈胜以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反击攻破陈胜军,进兵击临济,魏咎被困自杀。魏豹逃到楚军中,得援军数千人,复攻魏地。此时项羽已破秦军,章邯投降,魏豹又被立为魏王,引军随项羽入函谷关。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封诸侯,欲占有梁地,于是迁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汉王定三秦,魏豹降汉。刘邦在彭城战败后,魏豹又叛汉,汉王遣韩信击败并俘虏魏豹,豹又随汉军守荥阳,后再次受到楚军围攻。同守荥阳的周苛等人认为魏豹反复无常,是潜在的危险,遂杀魏豹。

     

      “河南王玺”玉印,明,印面2.2×2.2cm,通高1.9cm。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覆斗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河南王玺”四字。印身如覆盖斗形,斜面较宽,印材质粗。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河南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申阳。《史记·项羽本纪》载:“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西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东略地,河南王申阳降,其地置为河南郡。

     (转自廖南的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