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仲富兰民俗博客(240)图文(38)结绒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40:41

民俗博客(240)图文(38)结绒线



上海女子的“绒线生活”




“女红”,读作“nv gong”,旧时指的是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活儿,以及通过心灵手巧做成的成品。旧时女红是一种寻常家务,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社会和家庭都以“德、言、容、工”四个字衡量女性,这里的“工”就指女红。时至今日,由于大工业大规模复制技术的演进,工业流水线统治社会生活,已经不需要女子在家里做“女红”了,什么衣物都可以到市面上买到,这是时代的进步。解放了妇女,同时解放了她们的手工劳作。

据说,近来“女红”又开始走俏,不过这已经不是为了基本生活需求的劳作,而是女子个性、创意、精致、情趣、大爱的精神追求。从高级定制成衣、旧物改造、创意生活,升级到艺术品。这种态势令我想起了上海女子的“结绒线”。



弄堂阿婆结绒线



上海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所绘女子“结绒线”图 

 

过去上海人是不懂得“绒线”为何物的,因为是从西方输入,故称之为“洋线”,又因这种舶来品初到上海,它带着毛又能御寒,老百姓也有称其为“冷毛”的。在今天的金陵东路和人民路之间,有一条兴圣街,就曾经开着许多的“冷毛店”。江苏吴县人沈莱舟,在上海曾是洋行跑街,他见这种被老百姓叫“冷毛”的绒线有销路,便自己开设“恒源样绒线号”,专门经售绒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齐”并保证质量外,还举办时装展销,推广绒线编结(买一磅绒线赠送编结书一册),使上海的一般家庭主妇们买了绒线又学会编结。





                                 上海上了年纪的女人大致都有一手好的“绒线生活”



1950年代上海出版的年画“结绒线” 

 

边买边学,买绒线一定要到“恒源样”成为当时在主妇中流行的一种风尚。有谁会想到这种舶来品竟会构成上海妇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家程乃珊说过:“要说什么是最具海派特性的上海女人形象,我想,是结绒线。”绒线工艺自西洋传入不过百来年,却已与旗袍绣花鞋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上海近代新型海派的贤妻良母经典造型。旧时上海女人赞同能干,总有一句“她一手绒线生活漂亮得不得了”,羡慕程度有若今日上海女人的“她本事真大,吃啥都不肥。”上海女人称结绒线为“绒线生活”,是很海派的近代女红。直到我记事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家姆妈、张家阿姨,对一般女孩子的评价,就是看她有没有“心象”结绒线。“她连绒线都不会结!”是很要遭到一种鄙夷的目光的,意思是这个女孩也笨到家了。说来也怪,一对针锋相对的长针一旦与柔软毛茸的绒线纠缠在一起,在欲拒还迎、牵丝攀藤的交锋中,织出一片温暖的彩虹。这颇似上海女人得天独厚,以柔制刚的天性。绒线为羊毛制品,价格不菲,故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结绒线,一直属中上层上海女人的沙龙式女红。



上海的现代女性在参加公务活动之余还抓紧时间结绒线


我们曾经在许多拍摄上海社会生活一类题材的老影片中,总是可以看到有闲阶层妇女,特别是少妇用结绒线来消遣解闷和打发时光的,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打麻将。绒线因着其可塑性和循环再生性:小孩长个花色老式袖口磨耗,都可拆掉从新开始,很合精明上海女人心怀,故这洋工艺很快就上海化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上海女人最熟知的事不是张爱玲而是冯秋萍的绒线编织法;从花园洋房的太太到弄口烟纸店的小家碧玉,几乎人手一册。平民的扎鞋底,很有点重压下咬牙切齿的挣扎,闺秀的刺绣又总带点苔深似锁养在深院的寂寞,唯结绒线,给人一种优雅、祥和、安乐的情状。即使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许多上海女人对“绒线生活”仍然情有独钟,无论走到哪里,两根针一团绒线用块男式手帕一包随身带,见缝插针,以至于当时的公交车上还有“乘车不准结绒线”的告知牌。绒线拆了洗,洗了再结、旧绒线掺入一股新绒线,旧花头换上新图案……化零为整,如春蚕吐丝,蜘蛛织网,上海人在“36元万岁”的日子里,青年男女相爱,还有女方结一件绒线衫作为定情之物赠送男方的。成家的男人,尽管经济拮据,在外仍能穿得有头有脸,很大程度上全靠家里女子那一手优雅的“绒线生活”。

 

仲富兰

      2011年9月22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