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复见将军于此特色:宋词风月故事_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20:27
宋词风月故事_2-:“是的。”王钦若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却认为寇准有保定社稷之功,为什么?”宋真宗愕然说:“何出此言?”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如今以天子之贵而行澶州议和之事,这是城下之盟呀,还有什么比这更耻辱的!”宋真宗脸色改变,很不愉快。王钦若进一步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徒输钱将尽,就把剩下的都拿出来押上,这叫做孤注一掷。陛下是寇准的孤注啊,这也够危险了!”从此宋真宗对寇准的恩宠逐渐减退,不久便罢了他的宰相职务。晚年被起用后又遭到他一手提拔的丁谓陷害,远贬岭南,客死他乡。
  寇准虽然不事产业,却以生活奢华无度出名。宋朝很优待文臣,给他们的俸禄都比较高,寇准最喜歌舞宴集,古代有一种健舞叫做“柘枝舞”的,是寇准的最爱。“柘枝舞”是唐朝时从西域传来的,柘枝之名,大约来自于起源地“郅支”,在今中亚江布林一带。每逢宴集,寇准必命跳“柘枝舞”,每一舞都要舞上一日才觉尽兴,因为沉溺于欣赏柘枝舞,当时人称他做“柘枝颠”。  
  他做邓州(在今河南)知府时,喜爱夜宴,常常通宵达旦的饮酒作乐,而且不点油灯,全用蜡烛,官舍到处灯烛通明,每次宴会结束,连厕所里的也能看见烛泪成堆,可见浪费的程度。据说邓州的花蜡烛名著天下,连京师里都制造不出来,这制法就是寇准所传的。
  对寇准的挥霍奢华而进行劝谏的事情,笔记中有很多记载,他的小妾蒨桃出身下层,深明大义,长于诗歌。在一次宴会时,寇准一掷千金,赠了歌妓五匹绫。蒨桃认为这样毫无意义的挥霍,是对辛勤劳动者的不公,于是作了两首《呈寇公》诗劝谏,其中一首是: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看到两首谏诗,却并未动容,只是和诗一首: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
  人间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细品寇准的和诗,不难发现他在奢华生活之下隐藏的苦痛闷烦和颓丧。蒨桃虽然不能十分理解寇准沉溺宴乐时的复杂微妙心情,却也不失为他晚年的心灵伴侣,可惜这个灵慧女子未能相随寇准以终老。在寇准晚年贬谪岭南的时候,途经杭州,蒨桃重病不起,竟然就此香消玉殒。她临终前嘱咐寇准:“我是好不了了,希望能葬我在天竺山下。”并且说:“相公珍重,你也快不久人世了啊!”
  暮年的寇准,始终无法排遣与爱妾生离死别的悲痛,就自创了一个“江南春”的词牌,并填了一首《江南春》词: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因六朝梁人柳恽《江南春》诗有:“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之句,故寇准化其诗意而成词。 其实《江南春》本来是古人作诗的题目,最著名的要算杜牧的《江南春》诗了: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寇准所处的太宗、真宗时代,宋词还未脱离五代的“花间”、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的词风,题材不离风花雪月、男女情愁、伤离念远、咏物酬唱等,格调温婉缠绵。寇准算不上大词家,但他作的此类小词,却也清丽宛转,柔美多情,别具风味,如《夜度娘》:
  烟波渺渺一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十六、十年生死两茫茫
走进苏东坡生命中的第一个王姓女人--王弗
  ----兼析词牌名《江城子》
  我了解苏东坡,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的,只知道他文学巨擘,是豪放派的词人。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相传苏东坡在做翰林学士时,他的秘书中有一个擅长唱歌的,苏东坡就问他:“我填的词与柳七填的词相比,怎么样呀?”这位高智商的秘书回答说:“柳七的词,最好是十七八岁的‘超女’,手里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词,要关西高高大大的‘猛男’,弹着铜琵琶,手拿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一座为之绝倒。这个故事被后人认为是对婉约派词与豪放派词的经典评价。
  历史上的苏东坡真的只有豪放,而没有婉约吗?这要从走进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王姓女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说起。  
  王弗是他的结发妻子、原配夫人,是苏东坡生命中最光彩的女人;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是他的填房,是苏东坡生命中最风光的女人;王朝云是个歌妓、是他的侍妾,是苏东坡生命中最动人的女人,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女人。
  可以肯定,苏东坡生命中的女人肯定不止这三个,但惟有这三个是登堂入室记入史册的。
  1054年, 苏东坡接纳了走进他生命中的第一个王姓女人,也是最光彩的人--王弗。当时19岁的苏东坡与年方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妻,二人恩爱情深。婚后两年,苏东坡赴京城赶考。三年后的1057年终于考中了进士。不久,因其母亲去世,回家守丧。1059年,苏东坡携带王弗进京定居。王弗不仅年轻美貌,而且对苏东坡的父母很孝顺。
  王弗虽然是一个传统型的农村妇女,但在处理一些为人处世和生活细节方面对苏东坡帮助很大。早在苏东坡第一次被朝廷任命为凤翔市纪委书记兼法院院长(判官)时,王弗就经常提醒他:现在我们没有了父亲的庇护,在外地做官,全靠自己打拼。你很年轻,阅历很浅,涉世不深,要处处小心。朋友们经常往家里来,苏轼是相信天下无坏人的,全部热情款待。王弗还经常坐在门帘里边,听苏东坡与客人谈话,批评他滥交朋友的缺点。尽管苏轼知道妻子王弗躲在帘子后面偷听,但大家照样天南海北,侃得唾沫横飞。有一天章惇来了,说了许多让苏轼高兴的话。章惇一走,王弗从帘子后面走出来,说,今天这个人不可靠,热情过了分,你要小心,恐怕将来对你不利。后来章惇迫害苏轼果然最起劲儿,心胸开阔的苏轼也恨得他要死,甚至做鬼也不愿跟他碰面。王弗实在是具有女人那种凭直觉判别好坏的非凡本领,她的帘后偷听也确实帮助过丈夫不少。苏东坡后来承认,王弗的话总是很灵验,并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她是贤内助。可以说,在苏东坡刚出道的几年中,他的知识长进,政绩斐然,政声雀起,与王弗这个贤内助是分不开的。
  可惜天命无常,1065年5月,年仅27岁的王弗就去世了。这对苏东坡是个很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十年后的1075年(熙宁八年)正月,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到密州当市长的苏东坡,梦见结发妻子王氏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一样,在小轩窗边,梳妆打扮,闺房之乐充盈在苏轼那张饱经怆桑的脸上。梦醒之后,苏东坡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婉约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苏东坡怀念亡妻的真挚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柔进自己的身世感慨。生者与死者阴阳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才有这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惟有在明月夜的短松冈上,自己的满腹哀思。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江城子》这个词牌名分单调、双调两种,其来历有二:
  其一:据文献记载,唐代小曲名多用“子”字。唐代人将某种比较小的物件称为“子”。如小船称为船子。曲名加“子”字,大多为令曲。如《渔歌子》就是渔人的小曲。今已失传的《拾麦子》就应该是农民在拾麦子时所唱的小曲。而最早用《江城子》这个词牌名的是前蜀韦庄。由此可知,这个词牌名是在唐朝,最晚不会晚于唐朝末及五代。
  其二:据后人考证,五代时后蜀欧阳炯词云:“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因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得名。晁补之将其改名为《江神子》;韩淲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其实,在凤翔判官三年任期满后,苏东坡又参加了一次考试。后韩琦推荐他到*门人职直史馆。在史馆任职的惬意日子里,他有机会饱读珍本书籍、手稿名画。只是这样悠闲的日子没能够持续太久,先是他的原配夫人王弗病卒,次年父亲苏洵又病逝。苏东坡只得辞去官职,与弟弟苏辙把两人的灵柩运回故土。这是兄弟俩二度回到家乡,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回老家。此后,故土中的一切只有在梦见才能看见了。书包网 www.bookbao.com

十七、“惟有同穴”王闰之
走进苏东坡生命中的第二个王姓女人--王闰之
  ----兼析词牌名《减字木兰花》
  丧期结束后,苏轼接进来他的第二位妻子,也是他生命中最风光的女人。新娘王闰之是前妻的二堂妹,是一位庄重能干的大家闺秀。十年前苏东坡奔母丧回家时,两人已经见过面。当时的王闰之对堂姐夫苏东坡满心敬佩,婚后的她则把这种敬佩转化为默默地顺从与支持。
  有人猜测,王闰之是进士之女,能以11岁的年龄差距,给姐夫做填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小暗恋姐夫。这有些八卦,但王闰之肯定是被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所感动,还有就是她对苏轼文采和人品的仰慕。她知道,这样的男人,足以托付一生,嫁给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王安石改革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后,苏轼就积极参加改革运动,并很快被任命为改革领导小组“条例司”的属官。但不久,他对诸多“新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而主要领导又不采纳他的建议,自知分歧难以弥补的情况下,他选择自动离开了条例司,外放为河南府推官。
  王闰之也是一个非常有艺术细胞的人。苏轼一家在汝阴时的一个春夜,堂前梅花盛开,月色皎洁。王弗对苏东坡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色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东坡十分高兴地说:“我不知道夫人原来是诗人,方才你讲的那番话,真是诗的语言啊!”于是,便邀请几位朋友,在梅花丛中饮酒赏月,并取夫人的语意,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东坡能从夫人几句平常话中,发现“诗意”和“诗的语言”,可见他们夫妻是心有灵犀,伉俪情深。
  据《岚斋录》记载:唐朝张搏从自湖州刺史调任苏州,在堂前种了很多木兰花。每当木兰花盛开时,就大宴辖区内的文人骚客,并当场赋诗。陆龟蒙最后一个才到,张搏就接二连三地罚他饮酒。陆龟蒙不一会就醉了。他乘着醉意,强行执笔题了:“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两句诗后,就颓然醉倒。张搏就要求在坐的客人根据他的意思来续写下面两句诗,但参加宴会的文人中没有一个知晓他要表达的意思,因此也就没有续出下两句诗来。不一会,陆龟蒙稍稍清醒了点,就接着继续写道:“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至陆龟蒙续完全诗,在座的文人骚客,没有一个不佩服的。陆龟蒙题写《木兰堂》诗,被誉为当时的绝唱。五代欧阳炯化用唐代陆龟蒙《木兰堂》诗之意境,写出了“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之句,并将《木兰花》作为词牌名。这里“减字”,是词调中固有的格式之一,平时我们大家所说的“偷声”、“减字”,指的是在原来该词牌名的字数上有所减省而已。又名《木兰香》、《减兰》、《天下乐令》、《金莲出玉花》、《减兰十梅》、《木兰花减字》、《益寿美金花》等。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贬谪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祈福,并作了《蝶恋花》纪事: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1071年6月(熙宁四年),他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于是,苏轼就带着他的第二任妻子仓皇离开京城,此后又辗转密州、徐州和湖州。北宋轻外重内,与执政者*者往往会以外放的形式下野。倘若连续在地方任职,说明他仍处于备受冷落的阶段,没有得到最高当局和执政者的谅解。苏轼在上述四地共呆了八年多时间,其中一度回京述职,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规定他不得进入首都,他只好在京城附近的范镇家住下来。据《东皋杂录》记载:苏东坡从钱塘被召回京,过京口时,林子中市长(郡守)非常仰慕苏轼,就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欢迎他。来参加宴会的*郑容和高莹知道苏东坡名声很大,也非常肯帮忙,就决定借此机会脱籍,于是就向林子中市长写了报告(牒),郑容要求解除*的身份,高莹要求从良嫁人。林子中市长要求她们把报告呈送给苏东坡,听候苏大人发落。苏东坡拿起笔在报告上题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郑庄好客,容我楼前先堕帻。落笔生风,藉藉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柔肌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风清月满湖。
  这首词暗藏“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个字于句端,首开“藏头词”的先河。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074年(熙宁七年)。随着苏轼的被任命为密州太守,苏轼的人生豪气勃发了。翌年,苏轼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一首最能展现他豪放词风的标志性作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用典准确,用比巧妙,善于烘托,加上音节急骤,韵位较密。这一切都与射猎的场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词的豪迈奔放的气势,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苏轼自己也认识到了它与以往词作的不同,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来作了一些小词,虽然没有柳七郎(柳永)的风味,但也自成一家。数日前,在密州郊外打猎,打了很多猎物。我很高兴,就填了一首词,当场令东州壮士鼓掌跺顿足地唱,并以笛子和击鼓作为伴奏,当时的情形和场面还是很壮观的。”苏轼的人生豪气经过漫长的积聚之后,终于在他四十不惑的时候迸发了,形成了千古绝唱的豪放词,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说: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一大批诗歌名作。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业已拜在他门下,这就是文学史上盛传的“苏门四学士”。苏轼请求外放的初衷是远离是非之地,杭州等地的自由生活也让他一度过得轻松自在。其间也有许多轶事流传,如任杭州通判时,灵隐寺的了然和尚常到勾栏妓院寻花问柳,迷上了一个*,名叫秀奴。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褛,秀奴便不再见他。后来在乱醉之后,这位了然和尚闯进门去,把秀奴打她杀。在审案时,苏轼看见了然和尚的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于是写下判词: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不过,诗人毕竟不是真的隐士,对于现实他无法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也无法克制自己心中的怒火。他曾经对苏辙说:我知道自己一向出言不慎,也知道祸从口出的道理,不过只要看见不对的事情,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苏辙劝告说,发言要看对象,有些人可以推心置腹,有些人就不可以。甚至他的妻子都曾告诫他,说苏轼谈话全然不看对象,有人分明只是在阿谀奉承,诗人却还在喋喋不休。苏轼也认识到了自己这个弱点,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和谁说话,都畅所欲言。
  这八年苏轼过得很充实。在杭州,他帮助修复钱塘六井;在密州,他遇上蝗灾,带头吃野菜,还亲自沿城收捡弃婴;在徐州,他战斗在抗洪的第一线,全力组织抗灾,感动了当地驻军,也保全了徐州。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在谢恩表中,他直接挖苦当权派无能又无耻。古代的中国,朝廷的公报是固定出版的,苏轼的文字又惹人注目,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笑柄。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当即羞得老脸通红,他们摘取苏东坡诗中的一些句子,指摘苏轼“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对皇上不忠,对政府不满。这件案子交给了御史台,苏轼被押往京城受审。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当时的目击者通判祖无颇很为苏轼鸣不平,他说:“顷刻之间,把一个市长(太守)拉下来,就象驱赶鸡狗一样容易。”据说苏轼与家人告别时,全家人凄凄惶惶。为了活跃气氛,苏轼讲述了一个故事:
  真宗皇帝在山野林泉之间访求名士大儒,有人推荐杨朴前去应征。杨朴实在不愿意,又没有办法推辞,结果被护卫押送到京师。皇帝亲切地接见了他,问他会不会写诗,杨朴说他自己不会写诗,但夫人能够作诗。临别之际还现场作诗一首:
  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夫人王闰之听见这首诗,也不由得破涕为笑。但王闰之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在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东坡的“菠菜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宋哲宗继位后,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官海的大起大落。他们共同生活的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经济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她去世时,葬礼极为隆重,苏轼亲自写了祭文,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10年后,终于被他的小叔子苏辙将她与苏轼合葬一处,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十八、淡妆浓抹王朝云
苏东坡生命中最后一个王姓女人--王朝云
  ----兼析词牌名《蝶恋花》
  之前,写了走进苏东坡生命中最光彩的女人--发妻王弗,最风光的女人填房--王闰之,今天要写写苏东坡生命中最动人的女人,也是最后一个女人--王朝云
  为什么说王朝云是走进苏东坡生命中三个女人中最动人的女人?这是因为不仅仅是苏东坡,中国的文人墨客其实都希望与王朝云这样身份的女子有些瓜葛,这在当时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人家既会玩高雅艺术,懂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又是贤妻良母,会生孩子延续香火,虽是白发红颜,但一树梨花压海棠也是美妙的。这样的女人你不喜欢吗?反正我是很喜欢的。
  至于说王朝云是艺伎的这种身份,我想中国文人其实都是不在乎的,何况这个已经不是苏老泉的父母之命了。艺伎特别是歌妓,对于当时的诗发展成词,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因为词是唱的,也就是今天的流行歌曲。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东坡、柳永包括那个时代的皇帝如李煜、宋徽宗,都是那个时代顶尖的流行歌手,*也不例外地成了大众化的流行歌手。
  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是辅官,只负责审案。公务并不繁重。闲暇时,性好山水的他就和朋友一起游山玩水,饮宴赋诗。在杭州的灵山秀水中乐陶陶地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当时王朝云还是西湖边上一个歌舞厅的跳舞的小女孩,生性洒然不拘行迹的苏东坡,一日在西湖宴饮时,遇见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或许,他真的与王氏缘深。那时她形容尚小,只12岁,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虽身量不足,却别有一段自然的*态度。他看得入神,觉得这个女子仿佛在很久以前就见过,碍于身份又不好露的太明,只淡淡一笑而过,心思却有一缕总被绊住了。但在游船之后的宴会上,他又碰见了王朝云,这一次,苏轼的一双眼再也离不开换作了素妆的王朝云了。与他同游的朋友看出了其中的门道,纷纷要求他赋诗。生性豪放的苏轼,脱口吟道:
  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两相宜。
  这就是那首传唱千古的《饮湖上初睛后雨》。朋友轰然叫妙,已解其意,便有人暗中将王朝云买下,送至苏府,这时王朝云尚不解其意,她太小,不明白这些大人们拽文的奥妙,可是数年后,她却在苏轼和苏夫人的调教下,成了一名识词解意的“如夫人”。那一年,他已是40岁的中年男子了。
  且看王朝云眼中的苏东坡是怎样的?有一次,苏东坡指着自己的便便大腹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个答道:“文章。”另一个答道:“见识。”苏东坡频频摇头。此时朝云笑答:“您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杭州对于苏东坡来说,只不过是旧地重临,杭州百姓沿路焚香鸣炮欢迎他们所爱戴的父母官。为了不负众望,在王朝云的枕畔细语中,苏东坡此次前来,立意要为杭州的百姓做下几桩有益之事。当时,恰逢江浙大旱之年,杭州一带饥荒与瘟疫并作,于是,苏东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贡米;同时广开粮仓、设点施粥,大济灾民;还调遣了大批民间良医,免费为灾民诊治疫病;并淘挖深井、引水灌溉,帮助人民度过了大灾之年。在任期间,他十分重视整修西湖,取湖中所积葑草、淤泥堆筑成堤,以沟通南北;广种菱角、荷藕于湖中,使葑草不能再生;沿堤遍植芙蓉、杨柳,春秋佳日,花开如锦,绿绦拂堤,人行其上,犹如置身于画中。这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不但便利了交通,美化了湖景,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湖水的淤塞,保护杭州城不受江潮的肆虐,确实是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德惠,给这条长堤取名为“苏公堤”,这里面难道没有贤内助王朝云的一份心血吗?
  宋哲宗亲政后,用章惇为宰相,新官当政,于是又有一批不同政见的大臣遭贬谪,苏东坡被贬到黄州。苏东坡刚到黄州的时候,很多人只晓得他的名气,认不得人。一天,他带着王朝云进城去。走到高升店,听说一群要进京应试的举子在店里吟诗作赋。苏东坡心头痒酥酥的,想进去看看,哪晓得被门口做针线活的老板娘挡住了,说:“举子老爷作诗,不准闲人进去。”苏东坡说:“我也喜欢诗,想去凑个热闹。”老板娘把苏东坡上上下下瞄了几眼,看他素衣小帽,一身穿得文文气气的,心想,这老头儿酸不溜湫的还想做诗?于是,鼻子一哼说:“会做诗嘛做一首给老娘听听嘛,看是白菜丝嘛还是萝卜丝?”
  苏东坡哪里受得这份气,正要冒火,忽然从店子里走出几个举子。他们看了看苏东坡,便请苏东坡随便来一首小诗。苏东坡也不推辞,说:“你们出个题嘛。”
  一个举子指着老板娘用的针线说:“就以这针线为题。”苏东坡哈哈一笑说:“这些针头线脑的小诗,就叫我那丫头去做吧!”
  王朝云一听,晓得苏东坡是要她亮一手,随口说道:
  二分白铁打磨成,一拱一拱往前行。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众人一听,大吃一惊。忙问姓名,才晓得这老头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为进一步打击政敌,章惇就把苏东坡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这时苏轼巳经年近花甲之人了。眼看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而王朝云却始终如一,陪伴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对此,一向重情的苏轼一直铭记在心,但因夫妻就是这样寻常的日子,寻常的两人,也不需要满口言谢。直到有一天他读到白居易的诗,才不无自豪地泄露心机: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此诗有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夫妻谈笑戏谑间,苏东坡的满足和感激宛然可见。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句“春随樊子一时归。”王朝云与樊素同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然相异,朝云的坚贞相随、患难与共,怎不令垂暮之年的苏东坡感激涕零呢!
  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他左右,在他最得意时,在他最倒霉时,都誓同生死。面对比自己大许多的丈夫,朝云的生死相从不是源于刻骨铭心的敬和爱又是什么?她固然聪颖不凡,才能当得上他的解语花,他的“如夫人”,要知道苏东坡可是横绝百年的男子,天资卓绝的才人啊!难道这样的男人不足以托付一生吗?
  《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和妾朝云在花园闲坐。正值秋霜初降,落叶萧萧之际,苏轼凄然有悲秋之意,吩咐朝云拿酒来,唱《蝶恋花》词。朝云还未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她为什哭,朝云说:“我最怕唱到词中‘枝伤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却又伤春了。”
  王朝云她如何能不伤感?所谓红颜薄命,自古女子皆是如此,特别是多情女子。要知道这首词可是东坡专给朝云写的啊!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多情却被无情恼,每一个女子对东坡必然是多情的,但是她们却大多是薄命的。她唱《蝶恋花》凄然不成歌,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正是明白他是那样豁达宽和的人才替他伤感,他实在不该受这样的磨难。朝云待东坡亦如黛玉待宝玉,世皆言黛玉爱哭,却不知她的泪总是为怜惜宝玉而落,不是为了自己,朝云也是一样的心思。我想东坡是明白的,不久,朝云病亡,苏轼终生不再听这首词了。
  据毛先舒考证:《蝶恋花》是商调曲,采用梁朝简文帝萧纲乐府《东飞伯劳歌》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作为词牌名。其词始于宋。司马槱在洛下,昼梦美姝牵帷歌:“妾本钱塘江上住”五句,询其曲,名《黄金缕》。槱后赴钱塘幕官,为秦少章言之,少章续其后段。槱复梦美姝每夕同寝;同僚云:“公廨后有苏小小墓,得毋妖乎?”不逾岁,槱病死。故此调又名《黄金缕》。(详见《中国的茶花女》)此调本名《鹊踏枝》,其杂言体由宋晏殊改今名。又名《卷珠帘》、《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凤栖梧》、《一箩金》、《鱼水同欢》、《桃源行》、《望长安》、《细雨鸣春沼》、《桐花凤》、《江如练》、《西笑吟》、《转调蝶恋花》。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因产后失调,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于是就皈依佛门,拜比丘尼义冲为师,天天诵经求佛,也不见效。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临终前她执着东坡的手意蕴深长地说:“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象梦幻泡影,又象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这番话并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道,其中寓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
  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苏轼作她的墓志铭,只短短百余字,这朝云几岁来我家,十五年来待我尽心尽意,是个知礼的人,她跟我来惠州,某月某日病瘴诵金刚经六如偈而殁,我葬在她在此云云,此外她生得如何美貌聪明,身世之感,悼亡的话,一句也不提。
  惠州的西湖本名枕丰湖,山青水绿,烟波岚影,酷似杭州西湖,自苏东坡来后,常与王朝云漫步湖堤、泛舟波上,一同回忆在杭州时的美好时光,因此也就用杭州西湖的各处风景地名为这里的山水取名,这本是两人的得意之作,不料他乡的孤山竟然成了王朝云孤寂长眠的地方。
  双鸿远游,失伴成只。对朝云的怀念日日结聚在苏东坡悲寂的心头,夜里就化为幽梦,他夜夜见朝云来侍,而且为年幼的干儿授乳,总看到她衣衫尽湿,询其原故,答道:“夜夜渡湖回家所致。”苏东坡醒后大为不忍,于是兴筑湖堤横跨湖上,以便朝云前来人梦,此堤也被后人称为“苏公堤。”堤成之日,当夜就梦见朝云来谢,音容笑貌一如生前。这时的苏东坡已是心身极惫,生活中只剩下对往昔的回忆和怀念了,就写了一首《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朝云已去,她的影子却刻在了苏东坡的心中,也留在了惠州西湖的山水花木之中,遥想才子佳人的悲欢情愁,怎不令人为之啼嘘不已。后成鹫法师有咏六如亭诗云:
  苏堤留恨处,荒冢对沧溟;
  流水空千古,香魂倚一亭。
  波涵三岛绿,柳锁六桥青;
  寂寞栖禅寺,金刚何处听?
  王朝云是唯一一个没有被苏东坡送人、得以陪他流放岭南的姬妾了。尽管王朝云与他同甘共苦、尽管王朝云还为他生下了儿女,她仍然没有能够成为他的妻子,到她死后,苏东坡也仍然只是在她的墓碑上写着“姬人”二字。——因为她出身卑贱,因为以妾为妻乃是当时社会大忌。这个聪慧的女子虽然一生无闻,但却因为苏轼而名垂千古。
  妾虽下贱,*更下贱,这是士大夫的普遍观念。虽然他们与名妓互相唱和、名士*,但是心里头,他们鄙视她们,不曾当真爱护或疼惜过她们的身世遭遇。苏东坡曾称一名妓琴操为“知己”,可是最终他仍然爱惜名声,不肯纳她为妾,名妓只能在绝望之余落发出家,王朝云何幸之有?

十九、东坡奇遇燕子楼
白居易“谋杀”苏东坡的梦中情人
  ----兼析词牌名《永遇乐》
  我们知道的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典型的“我为人们鼓与呼”的平民诗人,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爱戴。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资深”的伟大诗人,却用笔“杀死”了一位千古奇女子—刚烈贞洁的绝代佳人,而且还是200多年后,一代文豪苏轼的“梦中情人”,不免令人唏嘘不已,扼腕叹息。
  其实,白老夫子一团和气,平生没杀过人,无论是当京官,还是当地方官,都与下属处得一团和气,对黎庶百姓也颇有几分“爱民如子”的味道。应该说,白老夫子对《尚书》里的那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话,感悟得很透,所以寿命很长,活到70多岁,比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要长得多。
  事情是这样的:一次,白居易远游来到徐州,当时镇守徐州的武宁节度使张愔(yīn)素来仰慕这位大诗人的才名,一听说他来了,二话不说就把他拉到家里,设了一桌大餐进行招待。两个人推杯换盏,一来二去,都喝得有点近乎高了。这时,张愔叫出了自己的小妾关盼盼,让她以歌舞助兴。关盼盼“善歌舞,雅多风姿”。但这个关盼盼对白居易也是一向敬仰,于是欣然领命,卖力地表演起自己拿手的歌舞——《长恨歌》。这一下,正好戳到白居易的肺管子里了,要知道,《长恨歌》可是白老夫子满含滚烫滚烫的热泪写出的大作,一向引以为荣。而且,关盼盼也喝了几杯酒,借着几分酒力,歌喉和舞技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时欢时笑,时悲时泣,白居易听着,看着,也跟着一会儿眉开眼笑,一会儿眼泪汪汪。歌舞表演完了,我们的大诗人还有些意犹未尽,于是当场赋诗一首赞美,其中一句——“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流传很广,也使关盼盼的芳名在当时得以闻名遐尔。
  可惜好景不长,2年以后,张愔病死,府中的姬妾很快做风云散,但关盼盼无法忘却张愔的知遇之恩,带着一个老仆隐居起来,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又过了10年,白居易得知了关盼盼的事,深为所感。忽然间,他产生一个奇特的想法: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为什么不能再往前一步,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于是当即为关盼盼赋诗一首,名曰《感故张仆射诸妓》: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接到白居易的诗笺之后,立即明白了这位大诗人的心意所在,于是泪流满面地说:“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独居10年的关盼盼,其实对生死已看得很淡,但她恨只恨自己对亡夫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是不愿为其付出生命。之后,关盼盼强忍悲伤,带着对那个她素来敬仰的大诗人的一腔幽怨,依照《感故张仆射诸妓》的韵律,做了七言绝句一首回赠白居易: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7天后,关盼盼绝食而死。白居易看到关盼盼回赠的那首诗后不久,得到关盼盼的死讯,直到这时候,这位大诗人终于了解了关盼盼的对其亡夫的一片痴心,也开始为自己的愚蠢行为而悔恨不已。后来,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事件发生,即将步入古稀的白居易带着满腔依恋和不舍,遣散了家中的姬妾,其中就包括一向被白居易深深宠爱的“樊素”和“小蛮”。
  苏轼做徐州市长(太守),有一次,途经燕子楼。这燕子楼可是苏市长260多年前的梦中情人关盼盼睡过十年的的地方啊!于是,当晚他就住在了燕子楼。苏市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一代文豪哦,免不了就胡思乱想了一番。
  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缘故,入睡后,他真的与梦中情人关盼盼相会了。醒来后,宋玉《高唐赋》中所说的楚王梦见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话,总是萦绕在耳旁,文思泉涌,提笔写了一首《永遇乐》,以纪念这次艳遇: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五鼓,铮然一叶,黯黯梦魂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南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才脱初稿,还没有正式发表,而徐州城中就已经传开了。苏东坡就追问究竟,大家都说是从一个夜间巡逻的兵卒口中得到的。于是,苏市长就诘问那个当兵的,他回答说:“我懂得一点音乐知识,前天晚上,我巡逻途中,睡在张建封(其实是张愔)庙中,听到有人唱着首词,就把它记下来了,并把它唱给了别人听,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永遇乐》这个词牌名的来历有一个忧伤的故事。据毛氏《填词名解》记载说:“永遇乐属于歇拍调。唐朝有个书生工于填词,他邻居的有个小女儿叫酥香,非常美丽,也非常聪慧,所有才子佳人曲子都能吟讽背诵,特别喜欢杜生写的词。郎情妾意,私订终身,日复一日,心生爱恋。终于有一天,她与他相见,遂成“踰墙之好”,非婚同居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被酥香家的一个仆人发现后,报告了主子。由于没有媒妁之言,加上酥香的父母坚决反对,书生被告了官,判了刑,发配到遥远的河朔。临行前,他为酥香写了一首《永遇乐》诗,酥香拿着这首词,连唱三遍,声竭而亡。
  相关链接:关盼盼
  唐代的乐舞和诗歌一样高度发展,成就辉煌,为中国古代乐舞艺术极为昌盛时期,无数地位低微的乐舞艺人在受尽凌辱与摧残的情况下,以其天才的智慧创造,丰富了唐代乐舞艺术。关盼盼就是唐代著名的乐舞艺人。
  关盼盼,唐代贞元、元和(785—820年)时徐州有名的舞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左右,张尚书做武宁节度使,镇守徐州,家中养有不少家伎,其中有个容貌俏丽、能歌善舞的家伎,最为张尚书宠爱,这就是关盼盼。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云,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白居易为校书郎时,出游到了徐州、泗水一带,应邀赴镇守徐州的张尚书家宴,当时家宴常有家伎表演歌舞供人娱乐,白居易首次看到了关盼盼的歌舞表演,在这位歌舞鉴党水平极高的诗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家宴上,宾主酒酣兴浓,张尚书命关盼盼歌舞劝酒佐欢。只见关盼盼身着红色纱裙,犹仙女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忽如轻风吹指,时隐时现,忽似红玉雕像,静中有动,表演的《霓裳羽衣舞》,令人心旷神怡,关盼盼以轻盈迦雪的旋转、流畅行进的舞步、柔软轻婉的舞姿,飘然欲仙的舞态,表现出虚无飘涉的仙境之中仙女形象。白居易看过许多能歌善舞的家伎表演,今日欣赏关盼盼的《霓裳羽衣舞》,觉得非常美妙,即兴赋诗赠给关盼盼,其中有“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将醉意起舞的关盼盼喻为微风中摆动的娇妍华贵的牡丹花。从这以后,一别十几年,白居易没有得到关盼盼的消息。
  关盼盼到底怎么样了呢?张尚书去世后,归葬东洛。关盼盼独守在张尚书的徐州旧宅燕子楼中,一过十余年,不肯改嫁,曾作有《燕子楼三首》,诗云: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一十年。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关盼盼写出她孤独凄凉的独居生活,《历朝名垦诗词》评此诗曰:“悲凉黯淡,字字哀音,笔亦幽秀,宜其为世传诵也。”诗一出燕子楼便广为流传。
  当时的员外郎张仲素,字缋之,拜访白居易时,吟诵拜访白居易,吟诵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句婉丽哀楚。白居易经询问,得知为关盼盼所作。张仲素曾在武宁军做事多年,颇知关盼盼始末,便向白居易诉说了关盼盼的情况,如今关盼盼依然独居在楼子楼中。白居易读诗,有感昔日张尚书家宴,当即依其题和诗三首,诗云: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残灯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中人一人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二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又作七言绝句一首:
  黄金不惜买峨眉,拣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死不相随。
  白居易从封建礼教出发,认为张尚书不惜重金买下关盼盼,又教以歌舞,教成之后,张尚书死去多年,坟墓上的白杨都长得很粗了,可是关盼盼仍然活在人世,没有相随张尚书而去。白居易显然在讽刺关盼盼不殉夫守节。
  后来,关盼盼看到了白居易的诗,哭泣着说:“我并非不能殉情而死,只怕我死之后,人们会认为我公重色,有从死之妾,这岂不玷污了他的名声。”于是,和诗答白居易,诗云: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被逼走投无路的关盼盼,只得去死,于是绝食旬日而死。白居易虽有千古诗名,但他诱逼关盼盼殉夫守节,做得十分不光彩,硬是将一个饮经痉而又有艺术才华的女艺人逼上死路。在这个格守封建礼教的诗人心目中,关盼无论有怎样高超的技工艺,终究不过是主人为满足声色享乐需要的玩物,主人死人,当作玩物的关盼盼就该死。
  历代诗人均有咏关盼盼和燕子楼诗词,多是把关盼盼当作贞妇来赞颂,或以关盼盼和燕子楼为典故写入诗词。关盼盼能传名至今,是由于文人酒酣作诗,把她的表演和身世记下来;又由于她有感而发的诗篇能够感动人心,引起共鸣,从而辗转相传,广为传诵,这就使得我们今日能够了解这位唐代著名的乐舞艺人,其实象关盼盼这样的艺人何止千千万万就是她们用血泪和智慧谱写出一部中国古代艺术史。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二十、苏学士携妓访禅师
----兼析词牌名《贺新郎》
  据杨湜《古今词话》记载:苏东坡做杭州市长(太守)的时候,有一个他非常喜爱的官妓秀兰。秀兰天性黠慧,善于应对。一天,苏市长在西湖中开Paty,当然是高朋满座,杭州*界的明星大腕不甘落后,纷纷前来捧场,只有秀兰依仗情人苏市长的宠爱迟迟不来。苏市长也觉得没面子,只好派人去催促,等了好一阵子才来。苏市长就询问原因。秀兰就撒娇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场合,就特意洗发沐浴,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有些困意见,就小睡了一会儿。刚睡着,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就急忙起来问情况,才知道是乐营的将官催促我参加宴会。并不是我有意怠慢各位领导。真实情况就是这样,请各位原谅。”苏市长顺坡下驴,笑了笑,说:“算了,来了就好。”但在坐的有一位府幕参军(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秀兰某次三陪没有到位),对秀兰有意见,现在看到秀兰迟到,正好抓住了把柄,也不顾苏市长的面子(也可能这位秘书长是个蛋白质,不清楚苏市长与秀兰的亲密关系),大发雷霆,骂秀兰说:“肯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然大家都来了,就你一个人迟到?”秀兰觉得很委屈,就极力辩白,但还是不能平息这位领导的怒气。”苏市长一看苗头不对,知道肯定是秀兰得罪了他,就以眼色示意秀兰。聪明伶俐的秀兰,顺手将路边正在盛开的石榴树上,摘了一束花,把其中最娇艳的一枝亲手送给这位秘书长,其他人也纷纷出来打圆场,才勉强平息了这位领导的怨气。苏市长见冷了场,就说“我作一首新词给大家解解闷,好不好?”这场合谁不知道怕马屁,于是大家把巴掌怕得山响。于是,苏市长当场挥毫,填了一阕《贺新凉》: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稼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苏市长将刚才发生的事,一点一滴得容入词中,反应之机敏,可见一斑。即表明了自己与秀兰的关系,又暗示和警告了下属。写完后,苏市长要秀兰当场演唱。秀兰当然高兴,放开嗓子,响遏行云。在歌声中,大家畅饮,欢声雷动。直到这时,那位蛋白质秘书长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可惜已经晚了,估计Paty散场之后,他就该卷起铺盖说拜拜了。
  据苏东坡该词的小序记载:“仆乃作一曲,名贺新凉,令秀兰歌以侑觞。”《贺新郎》本作《贺新凉》,“凉”与“郎”只是一音之转,后世就沿作《贺新郎》,是宋人常用的长调之一。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此词腔调寄《贺新郎》,乃古曲名也。”由此可知,这个词牌名是根据古曲调名而来,后人多依声填词,逐渐成了词牌名。入宋以来,这个词牌名最早用的是苏东坡。因上首词中有“晚凉新浴”亦题为《贺新凉》;又因有“乳燕飞华屋”句,名《乳燕飞》;有“风敲竹”句,名《风敲竹》。叶梦得词有“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句,名《金缕曲》,又名《金缕歌》、《金缕词》。张辑词,有“把貂裘换酒长安市”句,名《貂裘换酒》。
  苏市长搞掂他的秘书长后,秀兰当然高兴,就天天陪着他。据《调谑篇》记载:大通禅师操行很好,品德高洁。人们要去拜访他,如果没有沐浴斋戒,不敢登堂求教,他也决不接见。大通禅师和苏市长是十分要好的朋友(类似于今天的政府官员与宗教界的关系),一天,苏市长闲来无事,就带着秀兰去拜谒他,大通禅师很不高兴,面露愠色。苏东坡是大通和尚的老朋友,就带着妙姬先进了寺庙。苏市长却向老和尚施礼道:“禅师若肯把自己诵经的木鱼借给我的妙姬秀兰,我愿意写一首道歉诗,叫她唱给禅师听。”于是,苏苏市长写了一首《南柯子令》,令秀兰歌唱: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苏市长一通调侃,加上秀兰又唱得好,况且大通和尚也知道苏市长与秀兰的事情,就开怀大笑起来,也忘了佛家的清规戒律,主动与*秀兰攀谈。苏市长得意地说:“今日我参破老僧禅矣。”
  宋朝狎妓成风,坡公当然不能免俗。这不是鼓励嫖娼,只是说明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形。据《挥尘录》记载:“姚舜明(字庭辉)做杭州市长时,见到一个老婆婆,她自己说是苏东坡当市长时的娼妓,并说了一些苏东坡先生的旧事:坡公每当春天比较闲暇的时候,就邀请朋友在西湖上泛舟,早餐在山水最美的地方大家一起用。吃完以后,每个客人坐一条船,若干条小舟组成一个船队,任命其中一个人当队长,各带几个*,游山玩水,恣意取乐。玩累了以后,就鸣锣召集大家,在圣湖楼或竹阁之类的地方重新集合,狂呼痛饮,尽兴而罢。到一二更夜市的时候才散场,并打着灯笼,*举着长烛,浩浩荡荡地回去,杭州城中士女云集,夹道观看千骑长龙,缓缓过去。那可是当时的一件盛事啊!。”讲得姚舜明羡慕不已。

二十一、东坡曾此访云英
苏东坡含泪送红粉知己出家
  ----兼析词牌名《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满庭芳》为宋代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所写。词写同歌妓的恋情,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正如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所说:“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秦观与苏东坡情兼师友,关系密切,政治上的挫折把他们牵连在一起,秦观因此而终生不幸。但苏东坡认为这首词是秦观在学柳永用艳语入词,据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苏东坡认为这首词的基调过分消沉,就批评秦观,说:“想不到分别后,你到学起了柳七作词。”秦观分辩说:“我虽然没有什么才情,但还不至于沦落到学柳七的地步。”苏东坡说:“‘*,当此际’,难道不是柳七语言吗?”因柳永《破阵子》词有“露花倒影”之句,苏东坡就戏作了一副对联:
  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其实,这首词写得新清精美,是一首历代广泛传诵的名作,也是秦观有代表性的作品。据《铁围山丛谈》记载:秦观女婿范元石为人凝重,一次在某贵人宴席间默默无语,酒宴间有侍儿“善歌秦少游长短句”,在唱完上面这首《满庭芳》后,在场的人都很感动,只有范元石似乎无动于衷。这位歌女对范元石的冷漠非常不满,就问“这个人是谁?难道他也懂得曲子吗?”范温遽然而起,说:“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由此可见这首词在当时流传很广。
  《满庭芳》这个词牌名出自唐诗,吴融《废宅》诗:“满庭芳草易黄昏”;柳宗元《赠江华长老》诗:“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词牌名来源既此。《诗余图谱》说这个词牌名“本调亦名《满庭霜》”,而万氏《词律》则以93个字的为《满庭芳》,以95个字的为《满庭霜》。实际上是后者的前后阙第七句较前者各多了一字。周邦彦词,名《锁阳台》;吴文英因为苏东坡词有“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句,名《江南好》;葛立方词,有“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句,名《满庭霜》;晁补之词,有“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句,名《潇湘夜雨》;张野词,名《满庭花》;又名《话桐乡》、《潇湘雨》、《满庭芳慢》、《转调满庭芳》。
  苏东坡做杭州市长时,有一个红颜知己叫琴操。琴操是杭州官伎中的才女,谈吐风雅,善于应答。有一天苏东坡带琴操与朋友一起去西湖游玩。湖边,某官在唱秦少游的《满庭芳》。当唱至词中“画角声断谯门”时,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琴操在旁听后,对某官说:“‘画角声断斜阳’一句,应为‘画角声断谯门’。”某官玩笑着说,原词可以改,并让琴操为之改韵。琴操说:“秦少游是词坛大家,我背岂能随便改他的词?”苏东坡却上前说道:“词韵本无定格,何况‘声断斜阳’四字不仅与词意无碍,而且意境不俗,你能将这首词改为‘阳’韵吗?”琴操修眉一动,眼睛顾盼有神,说:“要改为‘阳’韵,只怕改不好,破坏了秦学士佳词妙句的意境。”
  苏东坡鼓励道:“秦学士与我亦师亦友,但改无妨。”
  于是琴操怀抱琵琶,转轴拨弦,铮铮地弹起,接着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东坡不由得击掌称赏:
  山抹微云,天连芳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红墙。  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一曲终了,围观者屏息无声。此词改得贴切,不仅把秦词中的离情别恨唱出,而且蕴含着琴操自己强作欢颜的悲惨身世。真是一唱三叹,令人潸然泪下。苏东坡见琴操今天衣裙素净,芙面柳眉,茉莉花挂在云鬓,显得雅洁端庄,双眸充满盈盈泪珠,不由得长叹一声,心中暗暗哀叹琴操的不幸,便说:“刚才听小姐唱歌,声情并茂,柔肠百转,真是才气横溢,身手不凡。对秦学士词的理解,可谓透人骨髓。可惜秦学士不在,我替秦学士拜谢知音了。”说着向琴操深深一揖,琴操连忙答礼说:“想我琴操何等人,怎受得先生如此大礼。只愿能随侍在侧,于愿足矣。”
  按宋朝法律规定:官员可以要求辖区内的官妓“三陪”,即“陪吃,陪喝,陪唱歌”,但绝对不容许“陪睡”,即使被某个官员看中了的*,如果想发生性关系,只能偷偷摸摸。苏东坡当然不敢当着大家的面承诺琴操什么,但琴操又发出了“只愿能随侍在侧”的信号,搞不好就会*烧身。想想我们的苏市长是何等人物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在湖上泛舟时,笑着对琴操说:“我来做长老,你来参禅好吗?”
  就问琴操:什么是湖中景?”
  想不到琴操非常有慧根,答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又问:“什么是景中人?”
  答:“裙拖六幅潇湘水,鬓绾巫山一段云。”
  再问:“什么是人中意?”
  再答:“惜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
  此语一出,苏东坡皱了皱眉头。他最近正读鲍照的诗集,对他一生怀才不遇,受尽歧视充满了愤懑之情。
  琴操知道先生是在以古人喻己,于是请教道:“如此前景如何?”
  苏东坡语轻意重,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一听,念及平日所受凌辱,百感交集,不由扑倒在苏东坡脚下。苏东坡连忙将她扶起,说:“我们先回去吧,你若想从良,所需费用,我会为你筹划好的。”
  琴操推开东坡的手说:“难为先生一片苦心,小女子茅塞顿开。我虽涉世未深,但已看透世态炎凉,我自有去处。”她脱下钗环,随手抛入湖中。走到湖边,掬一捧湖水,洗尽脂粉,然后向东坡深深一揖。
  东坡知道她已看破红尘,就说:“小姐,你还青春年少,日后定可觅得知音,偕老白头。”
  琴操凄然一笑,脱口吟道:
  谢学士,醒黄梁。门前冷落稀车马,世事升沉梦一场。说什么鸾歌风舞,说什么翠羽明档。到后来两鬓尽苍苍。只剩得*孽债,空使我两泪汪汪。我也不愿苦从良,我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
  苏东坡不得已,只好为琴操落藉。看到自己丝丝秀发飞扬,琴操又轻轻吟道:
  探破红尘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清淡天和万缘寂,晨钟暮鼓古佛旁。  
  苏东坡两行清泪潸然落下,长叹叹一声说:“也罢,如些浑浊世界,更加风尘污秽,不如山谷清寂,泉水明净,做那冰清玉洁之人!”
  琴操,这个有才华的才歌妓,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只好带着满腹辛酸,削发为尼,在玲珑山别院苦苦修行。她这样一个可怜的女人,遇上了知己苏东坡,竟不能与他一起终老,却只能将这一段相思埋于心里,让它生根发芽,终究不能得到的爱情,只好将所有的痛苦独自一个人扛,用遁入空门来逃避尘世!最后郁郁而终,葬于玲珑山别院旁。
  苏东坡得知红颜知己死后,用心写了“琴操墓”三个大字,来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伟大诗人。
  如果大家有兴趣去看琴操墓,所见的碣题“琴操墓”三字,是明朝许大颖所题。虽然苏东坡所提的墓碑早就淹没了,但在山上道路旁还有一块四方的青石,横置路侧,那是苏东坡每次凭吊琴操后借酒消愁的“醉眠石”;寺后树林中还有苏东坡思念红粉知己亲手种下的“学士松”。故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对仅“一捧荒土,一块粗碑”的琴操墓很有感慨,留诗云: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十二、一树梨花压海棠
八十多岁还娶小老婆的张先
  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1030年(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词名很大,是北宋前期的词坛高手。其词语言工巧,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张先一生没有做过高官,沉沦下僚,也就没有宦海沉浮、起起落落,甚至痛遭贬谪之苦。虽然他生活道路比较平坦舒心,但他一生充满传奇的故事,他是北宋词坛最长寿的词人,雅号最多的词人,最花心的词人,还是最喜欢娶小老婆的词人。
  1070年,80岁的张先仍然耳聪目明,家里还畜了很多声伎,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并以此为荣,大摆宴席,招待宾朋。苏轼在婚宴上,大声问老头有何感受。张先满面春风地随口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以玩笑的口吻,当场和了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在场宾客哄堂大笑,跌得稀里哗啦。从此,“梨花海棠”就成为“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张先对娶小老婆似乎有些偏好,在85岁高龄时,又娶了一个小妾,苏东坡听说后,作诗一首《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寄给他: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莺莺一句指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燕燕一句是关盼盼为张愔守节燕子楼事,苏东坡这两句诗全以与张氏有关的典故来打趣张先。张先读了此诗之后,马上和了一首,为自己辩白:“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说是自己老婆没有了,夜长寂寞,无人相伴,故娶小妾,聊以解闷而已。
  其实,张先天性疏放,为人“善戏谑,有风味”,诗酒终年,是个崇尚及时行乐、追逐“*”的“花心文 人”,与后世那些动辄愁眉、凄苦困顿的“牢骚文人”完全不一样。据《历代词话》记载:张先有一次去玉仙观,邂逅美女谢媚卿。一个是名闻天下的*词人,一个是风月场里的花魁,,“一见慕悦”,眉来眼去,就勾搭上了。事后,张先特地写了《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记叙他的这次艳遇: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阁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另一首著名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也来自他的“猎艳”故事。张先年轻时,曾疯狂地喜欢一个小尼,定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可是,庵里的老尼非常严厉,把小尼关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不准他们相见。这可难不到张先,他让小尼在墙头放张梯子,自己在夜深人静之际,偷偷划船过去,登上梯子,翻过墙头,溜进屋子,天亮之前再悄然离开。这样约会了多日,老尼竟未发觉。后来,张先腻歪了,就另寻新欢,不再来赴约,并杳无音讯。小尼姑望断秋水,“日日思君君不至”,郁郁成疾。张先对这一段偷情经历,也十分怀念、引以为豪,填了一首《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有记载说,张先曾为捧红一歌坛新人李师师,专门为她创作新词牌《师师令》: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张先与柳永齐名,但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他不如柳永。然而子野韵高,是蓍卿所乏处。李清照在《词论》也认为:蓍卿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可见两人是各有千秋。张先混迹于青楼酒馆间,逍遥自在,老年在杭州时,多为官妓填词,但独独遗忘了一名为龙靓靓的女子,靓靓心有不满便寄诗给张先:
  天与群芳千样葩,独无颜色不堪言。
  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深如股子花。
  诗中极尽委屈之言,张先很怜爱她,于是,就专门为她填了一首《望江南》:
  青楼宴,靓女荐玉杯。一曲白云红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  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
  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张先却活到了89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他寿命更长的文人。据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周密的先辈,私下藏有吴兴张氏的十咏图,是张先画的他父亲张维画像和十首诗。吴兴市长(太守)马士卿在南园宴请六位长寿的老人,其中就有张先父的御尉寺臣,时年91岁的张维。由此可知,张先长寿与其家族的遗传有关。
  张先写词,离不开“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题材,而他的一首《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因此,时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名“张三中”。张先得知后,不仅不恼,反而很高兴,说:“为何不干脆叫我‘张三影’?”看众人不解,张先自鸣得意地说:“《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中的‘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中的‘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这‘三影’,才是我平生最得意的诗句呢。”于是,众人顿悟,都追着称呼“张三影”。后来,苏轼但凡提到他这个高龄长辈,也戏称:“能为乐府,号张三影者。”
  张先爱“影”至深,擅长写“影”,岂止以上的“三影”?清朝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我认为张先在吴兴所写《木兰花》中的“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在世传“三影”之上。此外还有“隔墙送过秋千影”,“浮萍断处见山影”等,均属名句。综合起来,张先“三影”之外还有三影。但是,后人评价最高的还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其他“诸影”均不及。
  “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天仙子》,历来为人所称道,他也因此得了个“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的雅号(详见《宋朝的小资--宋祁》)。据夏承涛先生《张子野年谱》考证,52岁的张先在嘉禾(今浙江嘉兴)担任判官时,因病不能参加当时的嘉禾市长(知州)韩瓘的宴会,闲闷中,填了一首以伤春为表,实际上是感慨平生坎坷的《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另有一雅号,即欧阳修赠送的。范公偁《过庭录》记载:张子野《一从花令》在当时盛传,欧阳修特别喜欢这首词,只是无缘拜见这位前辈,因为欧阳修比张先小17岁,可以说是两代人。有一次,张子野去拜访欧阳修,门人通报后,欧阳修到穿着鞋子出门迎接,说:“这就是‘桃杏嫁东风’郎中”啊!

二十三 似曾相识燕归来
“曲子”宰相晏殊
  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宰相。当时,北宋经历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朝,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特别是因为经历战乱后,人心思安,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盈。加上,当时的文化发展也很快,填词作曲之风盛行,为宋真宗继位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晏殊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担任宰相,天天酒杯,夜夜笙歌。
  晏殊生于991年(宋太宗淳化二年),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幼以神童著称。1003年(真宗景德元年),张知白安抚江南时,把晏殊作为神童向朝廷推荐,这年,他只有14岁,却是一生发迹的开始。据《宋史》记载:1004年,宋真宗召集晏殊和进士1000多人进行廷试。年仅15岁的晏殊并不怯场,提笔就写,文章天成,使得龙颜大悦,赐同进士出身。两天后,又召试诗赋,面对考题,晏殊从容地对皇帝老儿说:“我曾经做个这个题目,还请另外命题。”宋真宗非常赞叹地说:“正直之士也。”大家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人是求之不得,正中下怀,可他偏偏实话实说。这样的人,那个领导不喜欢?就授予他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1020年,30岁的晏殊被为擢翰林学士。1025年(仁宗天圣三年)迁枢密副使,1032年(明道元年)除参知政事,1040年(康定元年)进枢密使,1042年(庆历二年)加同平章事。这样一个少年得志的人担任宰相,没有富贵气才是真正的怪事。
  晏殊初出茅庐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书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有钱了以后,他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据明朝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记载他“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他留守南都时,王君玉为签判,宾主二人甚为相得,每天已饮酒赋诗为乐事。良辰美景,佳期胜日,从不错过。有一个中秋节夜晚,月色阴晦,王君玉悄悄让人去看晏殊,见晏殊已经睡了,王君玉就马上作了一首诗,送给晏殊,诗云:“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晏殊得到诗后,便索衣而起,召客治具,饮酒作乐,待到深夜,果然明月当空,于是继续狂饮大嚼,通霄达旦。
  晏殊的私生活也很浪漫。他曾纳了一位侍女为妾,十分相投,经常在张先来访之际,令侍女吟唱张先的小词。一次,张先来到晏府,没有见到这位侍女,一打听,才知晏夫人不喜欢她,已经被逐出家门了。张先大为感叹,作了一首《碧牡丹》,命歌妓边舞边唱:
  步障摇红绮,晓月堕,沈烟砌。缓拍香檀,唱彻伊州新制。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芭蕉寒,雨声碎。  镜华翳,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钿合瑶钗,至今冷落轻弃。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这首词委婉凄迷,哀怨缠绵,极为动听,晏殊也被感动了,当听到“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时,终于忍不住感慨道:“唉,人生在世,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苦了自己!”立刻取钱,赎回了那个侍女,晏夫人也不再过问。
  这样的太平宰相,所的诗词当然有富贵气。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虽然出身贫苦,但写的文章有富贵气,这是天然形成的,后天是学不来的。曾经看李庆孙《富贵曲》,有“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之句,说:这是个乞丐相,没有摸着富贵的门径。而他每吟咏富贵,不说金玉锦绣,只说气象。象“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的就是。他也以此自诩,说:“穷人家有这样景致吗?
  写到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以为晏殊是一个酒囊饭袋,他还是非常爱惜人才的。《宋史》说他“喜称人善,奖掖人才。”如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都是他推荐的。
  据《涑水纪闻》记载:晏殊在翰林时,欣赏范仲淹的才华,推荐他做了馆职。当时章献太后刘娥主政,立仗礼官为了取媚太后,准备在冬至时节,举办皇帝赵祯率领文武百官给太后跪拜献寿的活动。范仲淹认为这是“亏君体,损主威”,上奏反对。晏殊很惊慌,也认为范仲淹年少轻狂,立刻召来责骂一通。面对恩师的怒斥,范仲淹并不心虚,反倒坦荡地说:“我正因为受您举荐,才一定要坚持直言正论,以免别人指责您举人失当。但我没有想到,却得罪了您。”晏殊听得十分惭愧,无言以应。但他内心里对范仲淹十分钦佩,以致后来在选择女婿这样的生活小事上,也来征求范仲淹的意见。范仲淹推荐富弼,他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他看马路新闻提拔江都尉王琪的故事。晏殊的词很有名气,他的《浣溪沙》写得优雅含蓄,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据说,这首小词晏殊写了好几年才写成。相传,晏殊在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一句时便写不下去了,只好搁笔。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为了不受作者名气大少的影响,他不许侍者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分。侍者诵读了一首诗: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
  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春。
  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
  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脱口而出:“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我写完无可奈何花落去时时,进入了死胡同,那叫山重水复疑无路,现在你帮我写出后续句,我眼前一片光明,这叫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晏殊见王琪很有诗才,就请他当了幕僚。后来又请王琪的好友张亢做幕僚。这两个人一肥一瘦,就像一副对联。胖子张亢,被王琪称为“牛”,瘦子王琪被张亢称为“猴”,他们戏作对句云:张亢触墙成八字,王琪望月叫三更。前一句说的是“牛”,后一句说的是“猴”,晏殊大笑,并为这两个才子击掌叫好。
  晏殊对着两句诗非常看重,称是自己平生最得意的诗句,并将其写进了《示张寺丞王校勘》的七言律诗中: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香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二十四、“痴亦绝人”晏几道
痴亦绝人的晏几道
  ----兼析词牌名《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临江仙》,是晏几道送给歌女小苹一首伤离恨别之作,最能表现宋朝高干子弟晏几道流连歌酒,无意仕途的心境及曲折婉约的词风。
  《临江仙》本是唐教坊曲,最初是咏湘灵的。此词牌名缘起说法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说:《花庵词选》记载:唐朝的词大多数是根据题目来写的,如《临江仙》就是咏水中的神仙。
  二说:明朝董逢元编辑的《唐词纪》说:“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五代时用这个词牌填词的很多,通作《临江仙》,多咏‘仙’,为艳情之曲。”
  三说:敦煌曲两首,今人任二北因敦煌词有云“岸阔临江底见沙”之句,认为辞意涉及临江。故其《敦煌曲校录》定名《临江山》。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作《临江仙》。
  李煜词名《谢新恩》;贺铸词,有“人归落雁后”句,名《雁后归》;韩淲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清照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又名《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临川(江西抚州市)人,宰相晏殊第七子。与其父合称“二晏”,世称“大晏小晏”。在宋朝前后有几个词人都排行第七,前有奉旨填词的柳七,后有“山抹微云”的秦七,中间有一个可以“追逼花间”的晏七,是词坛一段有趣的佳话。晏几道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著有《小山词》。
  《墨庄漫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晏几道家中藏书很多,每次搬移都很麻烦,妻子很厌烦,说他:“简直就象乞丐搬漆碗一样当作宝贝!”晏几道写了《戏作示内》:“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说自己生平只有这些家当,又怎样不爱惜?从这里可知,他的原配夫人并不是丈夫的知心同道,但小晏遇到妻子的抱怨,并不气恼,只是作诗开解,牢骚中不乏风趣。面对不通文墨的妻子,作为诗词大家的晏几道在外面找几个红颜知己,就很正常了。据他自己在《小山词跋》的记载:“沈廉叔(排行第十二)、陈君宠(排行第十)家有苹、云、鸿、莲四个美女歌妓,擅长清歌,朋友间宴集,晏几道每写一首词,就付给她们歌唱,三人持酒欣赏,作为消遣的娱乐。”
  小晏在写了给小苹的词后,当然不会顾此失彼,索性每人送几首:
  送小云的《虞美人》:   秋风不似春风好,一夜金英老。更谁来凭曲阑干,惟有雁边斜月、照关山。   双星旧约年年在,笑尽人情改。有期无定是无期,说与小云新恨、也低眉。
  《浣溪纱》:
  床上银屏几点山,鸭炉香过琐窗寒。小云双枕恨春闲。  惜别漫成良夜醉,解愁时有翠笺还。那回分袂月初残。
  送小鸿的《虞美人》:
  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南枝开尽北枝开。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  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问谁同是忆花人。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
  送小莲的《鹧鸪天》:
  梅蕊新妆桂叶眉。小莲风韵出瑶池。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  伤别易,恨欢迟。惜无红锦为裁诗。行人莫便消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
  《破阵子》: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 绛腊等闲陪泪,吴蚕到老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但这段欢乐的光景并不久长,不久陈君龙重病不起,沈廉叔也过世,苹、云、鸿、莲四个歌女,随着主人或死或病而*云散,大多又流落到了别人家里服侍新的主人。记录着他们之间往事的词篇,遂与这些歌女们一起流落人间。追想旧日交游,如今却是死者长已矣,生者病不堪,往昔的温馨美好,一去不复返,能不使人怅然生悲!他自己写道:“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小晏以婉丽诚挚的笔触,将这一种恍然如梦的追忆之情写得纤细入微,轻易就能触动我们心底那一根弦,这大约也是虽然有不少词评家认为他意境不够深远,语言词调都缺少创新,却一直有更多的人对他推崇有加,喜爱不已的缘故吧!一次,小晏在别家的宴会上重新见到了她们,就豪不掩饰地写了一首《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象上面这样的场面还很多,天赐多情,却又不能相守,使人酒入愁肠,泪湿青衫,只好将绵绵相思,化作为伊消瘦的清癯面容,信笔又填了一首《点绛唇》: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由于这类词作太多,所以屡遭士人非议。又有一次,他在某家宴会上见到她们中一人后,又填了一首《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其中“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一句,就连素来以严肃著称的道学名家伊川先生程颐听了,也笑着说:“这真是鬼才说得出的话!”言下颇有赞赏之意。这个程颐是一个绝对正统的人物,据说他曾与其兄程颢一起参加宴会,看见酒席上有歌妓,便即拂衣而去,第二天还对兄长没有退席耿耿于怀,被程颢嘲笑:“昨天座中有*,我心里却没有*;今天书斋里没有*,你心里却有了*。”这样的道学先生,居然也被小晏词中幽微深挚的情意所撩拨,说出其语若有憾焉其心实深喜之的评语确属不易。
  晏几道的怀人词是单纯而无杂质的,旧人重见,当年光景,别后情怀蓦地都兜上心来,但都是欢喜得来的梦。他的260首词作,有52首59句写到“梦”。他的梦,有“春梦”、“秋梦”、“归梦”、“前日梦”、“今宵梦”等等。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是小山词的显著特点。
  有写在梦中与歌女相逢的《采桑子》:
  秋来更觉消魂苦,小字还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旧时。 南楼把手凭肩处,风月应知。别後除非。梦里时时得见伊。
  有写春梦的《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有写秋梦的《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还有写梦中畅游的《蝶恋花》: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无说处。觉来惆怅*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沈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晏几道对歌女一往情深,对朋友以诚相待,对权贵嗤之以鼻。故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在称赞他是“人杰”的同时,却又说他“痴亦绝人”:“仕官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他一生只担任监颍昌府许田镇以及开封府推官等小吏。沉沦下僚,升不了官,还不愿利用一下老爸的资源,厚厚脸皮跑跑后门,不是痴吗?文章写得行云流水,却不去参加科举考试以图进阶,不是痴吗?一生花钱无数,家人却饿得面黄饥瘦,不是痴吗?被人骗了一次又一次,却仍然诚以待人,不是痴吗?虽然黄庭坚的话充满黑色幽默,但对他的行事为人确实是精当绝妙的评价。
  晏几道曾因郑侠反对新法的事受牵连下狱,由豪门公子一落而至门户贫寒,经历坎坷。当时有很多名流想拜见他、援引他,但他性情却极为孤高自许,连当时正受皇帝赏识、名动天下的苏轼想见他一面,他也予以拒绝,很倨傲地说:“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言下之意就是:现在朝中的亲贵大臣,多半是我家从前的门客,我都不想见,你自然也免了……搞得这位文坛领袖很没意思,只得摸摸鼻子离开。这可能是苏轼在文化界碰到的最大钉子,要知道连“拗相公”王安石也没有给过苏轼如此冷眼啊!晏几道在未到致仕的年龄就申请了退休,居住在京城旧宅第之中,对于那些曾经是他父亲故交的显贵,从不去拜谒。据《碧鸡漫志》中说蔡京曾经在重阳节、冬至节这两个节日里派人请他写词。要知道蔡京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时人视之为“六贼之首”。如果换了别人,遇到这种时候,就算不乐意,也会敷衍着加入一点夸赞对方的词句,可以拿一笔丰厚的润笔费,何况晏几道一贫如洗,说几句惠而不费的好话以求接济,何尝不可?他却只是勉强写了两首《鹧鸪天》: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艳艳金。
  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开昨夜风。  罗幕翠,锦筵红。钗头罗胜写宜冬。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
  词中全是描写节日风光,抒写自己的情怀,竟然没有一句提到蔡京。这种世家子弟的清高,是自幼培养起来的贵族气质,所以王灼称赞他的词中所流露的性情:“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这也是别人想模仿也永远学不来的。
  晚清桂念祖写了一首《菩萨蛮·读小山词》,极好的写出了小晏的人品与词品,权做篇尾之结语:
  才华已为情锁损,那堪又被多情困?珠*儿喉,新词懒入眸。   清愁消不得,梦入莲花国。方信断肠痴,断肠天不知。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二十五、贪恋恩波未肯飞
“贪恋恩波未肯飞”的毛滂
  ----兼析词牌名《惜分飞》
  北宋著名词人毛滂,字泽民,在担任杭州市法院院长(法曹)的任期届满时,写了一首《惜分飞》的词给与他卿卿我我,朝朝暮暮的军妓琼芳的惜别词:
  泪湿兰干花着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零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归去。
  这首词情意绵绵,颇见匠心,琼芳反复吟诵,每次都“一吟双泪流”。尽管毛滂的工作能力很强,写作水平很高,由于与当时的杭州市长(太守)苏东坡同志接触不多,汇报不够,苏市长也只是把他做一般下属对待。因此,届满后苏市长没有挽留他继任,毛滂也只好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去了。
  一天,苏市长大宴宾客,“传妓佐酒”,也就是请杭州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歌星来献艺,参加宴会并陪酒。*琼芳有幸在被邀之列。登台献艺时,琼芳唱起毛泽民的那首词,声情并茂。身为文坛领袖的苏市长一听觉得不俗,问是谁写的词?*琼芳回答是原任法院院长毛泽民所作。苏东坡一声感叹:“郡僚有词人而不知,是吾过也。”一番自我批评之后,苏市长亲自写信追回毛泽民,‘款洽数月’。作为一市之长,可以说是日理万机,还亲自款待这法院院长竟达数月之久,说明苏市长还是爱才的。
  这首情词,比现在流行歌手唱的那些语法不通的歌词好多了。唐诗宋词中流传下来的青楼诗词不少,许多名篇被选入多种选本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一部分。大诗人杜牧、柳永,就是当时有名的青楼常客。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是诗人当年荒唐生活的写照。柳永更是经常吃在青楼住在青楼为她们写词,这个作家好象在那儿深入生活,也不觉得难看。他的词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歌曲,广为青楼传唱。柳永死得很凄凉,穷得棺材钱都没有,还是*们集资为这一代词人哭丧下殡。法官毛泽民也是*种子,写好此诗,红袖暗传,不供发表。以此推断,毛泽民也不是财大气粗的贪官污吏。如果像眼下有些贪官,囊资巨万,钱多得连自己都数不清,完全可以一掷千金,把这*赎出青楼,金屋藏娇。毛泽民没有这个钱,只好“泪湿栏杆”了。
  古人之行,不足为法。当今政治廉明,法制有度,政府官员不准找三陪小姐,不准嫖娼,不准包‘二奶’,党纪国法在那儿放着,不是开玩笑的。杭州地方长官苏东坡要是活在今天,也不敢公开召妓宴客。这则故事感人之处是苏东坡爱才之举。知道前任法官不是老粗,不只是冷面判官,而是工音律善诗词有文才,立即刮目相看,以至‘折简追回,款洽数月’。如此重视文才,在古代官僚中也属鲜见。古籍中有五种善本均传此事。苏东坡这种精神,是精华是糟粕?就见仁见智了。
  《惜分飞》这个词牌名的来历大概如下:古乐府有“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之句,后世就以“劳燕分飞”为离别之词。自庾信有“秦川直望,陇水分飞”之文,以后就简称“分飞”。到了唐朝,引用就更多了,如孟浩然送从弟归会稽诗:“向来共欢娱,日夕成楚越;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于是“临歧惜别,黯然魂销者,”竞以‘惜分飞’入词,而浸成曲调名矣。”贺铸词名《惜双双》,刘弇(yǎn)词名《惜双双令》,曹冠词名《惜芳菲》。
  其实,这个毛泽民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工乐府”,词写得非常漂亮,后世将他列为“宋词十大明星之一”。加上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苏东坡的赏识,声名大振。由于苏东坡的关照提携,很快就调任武康县的县长,不久又上调到中央,做了司局级干部。
  但毛泽民生来就是*种子,见自己狎妓之举受到表彰,就更加放肆,多次为*填词作曲。
  有一次,毛泽民参加衢州市长(太守)孙公素的酒会。宴会上有一个*以“七急拍七拜”劝酒。孙公素市长先写了一首,毛泽民不甘示弱,当场也赋了一首《剔银灯》:
  帘下风光自足。春到席间屏曲。瑶瓮酥融,羽觞蚁斗,花映酃湖寒绿。汨罗愁独。又何似、红围翠簇.
  聚散悲欢箭速。不易一杯相属。频剔银灯,别听牙板,尚有龙膏堪续。罗熏绣馥。锦瑟畔、低迷醉玉。
  拍是音乐的节度。当音乐或歌唱在抑扬顿挫之时,用手或拍板标记其节度,这叫做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为乐句,这是拍板的极妙注解。写作歌词以配合乐曲,在音乐的节拍处,歌词的意义也自然应当告一段落,或者至少应当是可以略作停顿之处。如果先有歌词,然后作曲配词,那么,乐曲的节拍也应当照顾歌词的句子长短。因此,词以乐曲的一拍为一句。这是歌唱配合乐曲的自然效果。这首词上下遍各七句,用入声韵。七句中五句押韵,可知是急曲子,故叫七急拍。
  又有一天晚上,在陈兴宗馆中*。陈兴宗的最宠爱美姬亲自出来劝酒。毛泽民技痒,又当场赋了一首《踏莎行》:
  天质婵娟,妆光荡漾。御酥做出娇模样。夭桃繁杏本妖妍,文鸳彩凤能偎傍。  艾绿浓香,鹅黄新酿。缘云清切歌声上。夜寒不近绣芙蓉,醉中只觉春相向。
  一个叫小者的官妓,听说毛泽民为很多*填了词,抬高了演唱者的身价,在一次宴会上,主动向毛泽民要求为她也写一首。毛泽民出于习惯动作,又当场为她赋了一首《虞美人》:
  柳枝却学腰支袅。好似江东小。春风吹绿上眉峰。秀色欲流不断眼泪融。檐前月上灯花堕。 风递馀香过。小欢云散已难收。到处冷烟寒雨为君愁。
  这位小者MM当然很高兴,不断向他的偶像敬酒,只可惜酒量不大,不知不觉就醉了,睡倒在毛泽民的怀里。毛泽民可不是什么柳下惠之类的人物,有坐怀不乱的定力。见此景象,正中下怀。于是,他故技重施行,乘醉又赋了一首《青玉案》:
  玉人为我殷勤醉。向醉里,添姿媚。偏著冠儿钗欲坠。桃花气暖,露浓烟重,不自禁春意。  绿榆阴下东行水。渐渐近,凄凉地。明月侵床愁不睡。眉儿吃皱,为谁无语,阁住阳关泪。
  元祐初,苏轼在京城,毛滂即以诗文受知于东坡,苏轼在书信中赞扬他的文章“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评价很高。曾经向朝廷推荐他:“文词雅建,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厉,无徇人之意。”以“文章典丽”保举他入著述科。后来苏轼出守杭州,毛滂为法曹,相处甚得苏东坡器重。以古人的常规,曾受某人荐举,便可以说是出自其门下,所以称毛滂为苏门词人,也可以说得通。
  毛滂的政治立场很不坚定。苏东坡倒台后,他还曾受知于新法派的曾布门下。曾布是曾巩之弟,曾经是新法的坚决拥护者,但到了徽宗朝却附和向太后,排挤变法派中另一重要人物章惇,试图调和新旧两派,结果被蔡京以引用亲戚的罪名相攻击,罢相遭贬,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毛滂在曾布当朝时也升职到馆阁内工作,曾布获罪,他也受到牵连,削职流落许久,遂改投蔡京门下。他和蔡京之弟蔡卞有亲戚关系,蔡卞娶了王安石的女儿,毛滂也是“临川王氏婿”,可能所娶是王安石的侄女辈,也算是连襟的关系。以姻戚攀关系原无不可,但古人重戚党更重师党,毛滂的老师曾布既然是被蔡京排挤而败落以死,他又去阿附蔡京兄弟,不免给人以背弃师门的感觉,在当时是颇为人不齿的。
  王明清《挥尘后录》中的记载了一则对挖苦他的故事:蔡卞出守润州的时候,毛滂跟他拉上连襟的关系,“倾心事之惟谨”,极尽奉承之能事。有一回蔡卞家宴,观赏池中的鸳鸯,蔡卞即席赋诗,末句云:“莫学饥鹰饱便飞。”这句诗已经很有嘲讽的味道,毛滂可能有所明白,却不敢有所表露,反而当场也和了一首诗,说道:“贪恋恩波未肯飞。”信誓旦旦的表示忠诚。蔡卞的夫人顿时讥笑道:“说什么‘未肯飞’,难道不是刚刚从曾布相公的池子里飞过来的?”毛滂羞愧得无地自容。这就是做人不地道的下场。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十六、八十朝郎洗“杖疮”
----兼析词牌名《好事近》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字鲁直)做当涂市长(太守)时,有一个年方13岁的雏妓叫杨姝,琴弹得很好。黄市长就为她写了首《好事近》:
  一弄醒心弦,情任两山斜叠。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  使君来去本无心,休泪界红颊。自恨老人愤酒,负十分蕉叶。
  据《白香词谱》记载:唐宋时,民间所说的“好事”一词,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出于《孟子》:“好事者为之也。”逐渐演变成喜欢揽事、管闲事的意思,好读hào。如杜甫诗:“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传与谁?”白居易诗:“门以招贤盛,家因好事贫。”《图画宝鉴》记载米元章所说的:“好事家与赏鉴家,自是两等,家多资方,贪名好胜,遇物收置,不过听声,此谓好事。”二是指慈善事业叫好事。《五代史唐明宗纪》记载:“粮食和布匹的价格都很低,黎民百姓没有遭受疾疫,我就很高兴地说:‘我要做些什么呢?应当与你们作些好事,以报答上天之德。’”《录异记》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嘉陵江边,有一个妇女,自称十八姨,经常往来于民家,不饮不食,总是教谕人们,多作好事,莫负神明的庇佑。”《好事近》的调名的来历,二者必居其一。而后世称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事叫好事,如李渔《蜃中楼传奇》有“可见从来好事,毕竟多磨”的说法,成语“好事多磨”来源于此。至于“近”字,在词牌中,与“令”、“引”、“慢”等的意思差不多,是词的种类之一,属一套大曲中的一个曲调。只是为了表示曲子类型的区别,自词和音乐分离,此字只是某个词牌名称的组成部分,已无实际意义,与词牌名的本义,也没有任何关联。张辑词,有“谁谓百年心事,恰钓船横笛”句,名《钓船笛》。韩淲词,有“吟到翠圆枝上”句,名《翠圆枝》。又名《倚秋千》。
  李之仪(1047年—1117年)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北宋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出身书香名第,宋哲宗时的户部侍郎、御史丞李之纯就是他的堂兄。李之仪早年师从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为人端正,很有学问,神宗元丰年间考中进士。本来可以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的李之仪,因范纯仁反对王安石变法,一再被贬,所以李之仪并未被授官。哲宗元佑初年,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李之仪才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外放为原州(今属甘肃)通判。1093年(元佑八年),苏轼任定州(今河北定县)市长。苏轼对李之仪的才华早就很敬重。在1088年的一天冬夜,苏轼在赏读李之仪的诗作时,越读越有趣,读到深夜时奋笔题诗一首:
  玉堂长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
  寄语吾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
  诗中把李之仪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相比,尤其对不能与李之仪一起谈论诗道而感到遗憾。因此,他一到任,便申奏朝廷,以李之仪为定州签判,作为自己的助手。两人在任时,朝夕唱酬,宾主之间和谐融洽。元符年间,李之仪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说他曾为苏轼幕僚,不能再担任京官,遂被停职。宋徽宗崇宁初年,李之仪提举河东常平。当时,奸臣蔡京当权,范纯仁的儿子知谏院范正平很瞧不起他。李之仪给范纯仁整理遗表,写行状,把从师范纯仁的生平大节铺叙得一清二楚,有怨愤之语。蔡京乘机挟嫌报复,将他下狱。不久,又将他革职,交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管制。
  1103年(崇宁二年),李之仪来到当涂贬所,时年已57岁。这已是他第二次被贬。他携妻儿子女6人来到这里,望着家徒四壁,黯然伤魂。但祸不单行。当李之仪一家来到太平州的第二年,他的儿子死了;第三年与他相与以沫的结发妻子又不幸去世;第四年初,他自己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去死地间不容发”。前后几年间,子女相继死去。面对丧偶无嗣的打击,老益无聊的遭遇,他只得“日与田夫樵老,相与低回”,“超然世外人,鸡黍随低昂”。听天由命。
  李之仪在寂寞无聊之时,必然借歌消愁了。他常徘徊于姑溪河畔,在当涂绝与色歌妓杨姝邂逅相遇,又得知她曾在花园洞为同被贬官的黄庭坚们弹奏《履霜操》,自然想起同受党争之害的诗人黄庭坚。李之仪虽未能与黄庭坚谋面,但知道朝廷任命黄庭坚代理太平市长的委任状,过了一年多才下发,但仅仅只当了7天市长就有被罢官了。他推想歌妓杨姝在为黄庭坚他们演奏《履霜操》之时,肯定弹得很动情,一定是冷泉潺潺,风吹花落,莺语林中,琴声如同婀娜的轻雾在他们之间萦绕,排遣了他们的苦闷,让他们不堪重负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当杨姝再次为李之仪弹奏《履霜操》时,他激动地以黄庭坚《好事近》的韵脚了和一首词:
  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别有恼人深处,在懵腾双睫。 七弦虽妙不须弹,惟愿醉颊香。只愁近来情绪,似风前秋叶。
  杨姝一曲罢了,李之仪又以《清平乐》相赠:
  殷勤仙友,劝我千杯酒。一曲《履霜》谁与奏?邂逅麻姑妙手。  坐来休叹尘芳,相逢难以今朝。不待轻移玉指,自然痛处都消。
  从此李之仪与杨姝的心贴得更紧了。他们时相往返“以诗文自娱”。李之仪和杨姝常到姑溪河边的凌云山南临河处的一块巨石上钓鱼。“一编一壶,放杯诗酒,觞咏终日”。只有这时,李之仪才感到“落得清闲与物疏,扃门终日似山居。案头新有归天赋,架上无留纬世书”。渐渐地在歌妓杨姝的抚慰下,他的心情逐渐好转,心也沉静下来,他开始读书了,开始著书立说了,他虽不是姑溪之人,但这里的优美田园,山清水秀,已使他决心与姑溪为伴了,他雅称自己为“姑溪居士”。
  在这期间,他一面步出家门,游青山,出大江;一面又浮江上下寻亲访友。他常与隐居青山的郭祥正交往,互相唱和:“使君近作采石游,胜践传闻,惊久阙”,“沉埋秦莽见一旦,名高此地直当才”。他相邀贺铸共游采石,登娥眉亭,一览大江风光。可谓潇洒自如。而每当他外出时,心中总是牵挂杨姝。一次,他外出几个月,写了一首著名的《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念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的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地表现他的相思之情。
  尽管思念他杨姝,但最忘不了的还是诗词。他读李白的诗,读着读着就愈发对李白崇敬了。忍不住了就独自一人去太白祠,谪仙楼去拜谒李白,以缅怀李白光辉的一生。他常常联想起自己的不平遭遇,并与先贤李白的境遇相比较,并表明要忘掉过去。他在《秋日游采石访太白墓》中写道:
  潦倒忘衰日,*袭垫巾。未能分朽骨,还此挹余尘。
  吊古无千载,伤心为一颦。依稀如到眼,气类信吾人。
  淹时苦炎暑,此日过初秋。旧籍存千亩,彝伦咏九畴。
  但能寻旷荡,何必事深幽。未愧辽东笑,真诚知北游.
  在《谒李太白祠》时,慨然写道:
  受君独酌板桥句,想君不向嵇山时。
  千载*同一辙,孤坟数尺埋嵩藜。
  文章误人岂当日,声名虽好终何为。
  譬之花卉自开落,又如时鸟啼高低。
  行吟漫葬江鱼腹,鵩来空赋予何之。
  君不见吾腰耻为小儿折,或折或棹为期。
  又不见赢颠刘蹶不到耳。*摘实相维持。
  春寒漠漠青山路,厚颜已觉归来迟。
  一廛尚冀容此老,与君朽骨分东西。
  在这期间,他特别思念杨姝,就写了一首《谢池春》,作为求爱信,托人送给杨姝: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这首词,描写相思之苦没有第一首那么直白,语言通俗浅近,但又含蓄而隽永。可想而知,杨姝MM接到这首表白爱情的求婚词后,芳心大悦,不顾礼法,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做他的老婆。几年后杨姝为李之仪生了一男一女。有了孩子的李之仪,欣喜若狂,爱的小屋顿时充满了温暖。他不再象过去一样到处游荡了,他常常与妻子儿女是厮守在一起,再也不能与妻子一起去野外远访了。
  据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他居住在当涂,以填词为文消遣,诗人郭功甫也在当地寓居,由于文人相轻的缘故,两人遂成仇敌。李之仪为朋友罗某作墓志铭,写道:“姑孰之溪,其流有二,一清一浊。”清者指死者罗某,浊者自然就是影射郭功甫,郭衔恨切骨。李之仪晚年丧偶无子后,与杨姝同居,生了一子一女,因逢朝廷恩典,这个儿子也得到了荫封。这时,蔡京再度复出为相,郭功甫知道蔡京记恨李之仪替范纯仁写遗表的事,趁机唆使当地一个姓吉的土豪起诉李之仪,说杨姝所生的儿子是他的,李之仪拿别人的儿子冒充亲生,领受朝廷恩典。这个诬告迎合了蔡京的心理,居然告准,使李之仪在不明不白中被勒令除名,杨姝也受到杖决的非刑,据说郭功甫为之幸灾乐祸,写了一首打油诗嘲弄这对可怜的人:
  七十余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
  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杖疮。
  文人的刻薄恶毒,一至于此!看到这条记载,这才明白为什么在宋人笔记中一般都很不待见郭功甫,常常对他极尽取笑挖苦之能事,这人的品性,实在大有问题。
  而李之仪对此并未在意,对杨姝依然是一往情深的,他从不因为被除名而后悔,相反却在《浣溪沙·为杨姝作》中再次声明:
  玉室金堂不动尘。林梢绿遍已无春。清和佳思一番新。
  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何妨沉醉到黄昏。
  直到很久以后,李之仪的外甥林彦政和门人吴可思,代讼其冤,得以昭雪。但此时的他已是67岁的老人了。但据说这个儿子“堕其家风”,没有多大的成就,大约跟幼年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身世的污辱对小孩子的童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吧,实在是令人扼腕的事!
  李之仪71岁病逝于任上。后人尊其遗愿,将其归葬在当涂藏云山麓。李之仪虽死,但他与杨姝致死不逾的爱情,令后人永世难忘。
  李之仪对朋友忠诚,对情人忠实。正因为他多情重义,后人才怀念他。
  他的多情,表现在他任贵州幕府时,就曾爱上营妓董九。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末句是:“须烦李居士,重说后三三”。顾禧注:“用‘后三三’语,读者往往不知道是指什么,其实是就李端叔在定武做秘书时,特别喜欢营妓董九,苏轼就用九数作为戏谑的话和他开玩笑。”
  他的重义的,是连梦中都时时记的与之相好的青楼旧人,作《满庭芳·有寄龙团为供求诗者,作长短句报之》:
  花陌千条,珠帘十里。梦中还是扬州。月斜河汉,曾记醉歌楼。谁赋红绫小砑,因飞絮、天与*。春长在,仙源路离,空自泛渔舟。   新秋。初雨过,龙团细碾,雪乳浮瓯。问殷勤何处,特地相留。应念长门赋罢,消渴甚、无物堪酬。情无尽,金扉玉牓,何日许重游?”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十七、中国的“茶花女”
中国的“茶花女”
  ----兼析词牌名《黄金缕》
  19 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1824年-1895年)的《茶花女》享誉文坛。他的父亲是以多产闻名于世的杰出作家大仲马。在大仲马奢侈豪华而又飘浮不定的生活影响下,小仲马最初“觉得用功和游戏都索然寡味”。20岁时,他就结识了一些有夫之妇,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小仲马就热切地期望着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扬名于文坛。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我国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法国的“茶花女”名扬世界,而中国的“茶花女”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要和大家说一说中国“茶花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据宋何远《春渚纪闻》和张耒的《柯山集》记载:“司马槱(yóu,字才仲)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堂兄弟的孙子。科举及第,调入关中第一幕官。刚刚到洛下住下来,白天就做了一个梦,恍惚间见一个穿着古时衣服美女,走进他的帐中,手执檀板在歌唱:“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只唱了半阕就要离开。司马槱非常喜爱这首词,因而询问曲名,说是《黄金缕》。并且告诉他说:“以后我们会在钱塘江上相见。”五年后因为苏轼的举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赐同进士出身,司马槱被任命到杭州做秦少章(秦少游的弟弟)的幕僚,后知杭州。而他的官舍不远后面,恰巧就是南朝齐苏小小的墓。故司马槱写了词的下半阕,把这首词写完整了: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内容是写男女恋情。司马槱在梦中遇见一位家住钱塘的歌妓苏小小为他唱歌,他意有所恋,梦醒后写了这首词。上片词是梦中女子所唱,故以女人口吻来写。首句写女人自报住址,接着这位女子介绍她的生活和心情。一年一度,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几度春秋。花开花落,本自无情,而逝水年华,未免有恨。暗示了一位歌妓的心情。最恼人的还是燕子。它在黄昏细雨中飞来飞去,将落花春泥一起衔上雕梁。就在燕子衔来衔去中,春天竟偷偷地溜走了,似乎是被燕子衔走了。更何况细雨迷朦,黄昏黯淡,这凄迷的景色,更加深了这位歌女凄清愁苦的情绪。下片司马槱以自己的口气写与这位女子的相见和别后相思。先写女子美丽的形象,半月形的犀牛角梳斜插在乌黑如云的鬓边,好象一钩弯弯的明月从乌云中半吐出来一样,美丽极了。这女子不仅以她容貌之美使词人怜爱,更以她动人的歌声使人倾倒。她轻敲檀板,缓转珠喉,唱《黄金缕》。正当司马槱情绪达到高潮时,女子的形象却突然消失了,惟有一轮明月渐渐从春浦升起,一切都成梦幻,令人低回宛转,不胜惆怅。
  《黄金缕》即《蝶恋花》调的别名。唐李白诗有“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句,唐陈羽诗有“朝参暮拜白玉堂,绣衣着尽黄金缕”句,唐郑谷诗有“莫惜黄金缕,难忘白雪枝”句,冯延巳取唐人诗句之意,成《蝶恋花》词一阕,因词中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之句,故名《黄金缕》。《蝶恋花》原名《鹊踏枝》,又名《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
  其实,司马槱梦见的苏小小,是南齐时杭州的名妓,生平不详。相传苏小小先世曾为东晋官,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家遭不幸,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被逼沦为歌伎。苏小小“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19岁因病咯血而死,葬于西泠之坞。
  司马槱与秦少章谈起了这件事,秦少章非常惊讶,说:“苏小小之墓,就在你官舍后面的西泠,‘何不酹酒吊之’。”司马槱与秦少章一同寻找苏小小之墓,并临墓拜祭祀。当天晚上,司马槱梦见苏小小与他同寝,并说:“妾愿酬矣,得佳婿如此,夫复何求?”。就这样,司马槱与苏小小的幽婚,整整持续了三年。一天晚上,苏小小对司马槱说:“伺君三载,今日当别。”从此,司马槱非常凄恻,日渐憔悴,为寄托自己的相思,填了一首《河传》,并“讴之数四,意颇不怿。”
  银河漾漾。正桐飞露井,寒生斗帐。芳草梦惊,人忆高唐惆怅。感离愁,甚情况。   春风二月桃花浪。扁舟征棹,又过吴江上。人去雁回,千里风云相望。倚江楼,倍凄怆。
  不到一年,司马槱就病到了。传说他所乘的画船停在河塘边。一天,舵工看见司马槱遽带着携一个美丽的姑娘要上船,舵工赶忙答应,突然船尾起火。舵工慌忙回去告诉夫人,当舵工走到家门口时,就听到了家里传出的恸哭声。”于是,家人就把司马槱葬在苏小小的墓旁边。
  传说虽然有些荒诞与恐怖,但表达了人们对苏小的怀恋与同情。
  生前,杨柳春发,暖风拂面,苏小小寄情山水的同时,心思却也是止不住的寂寞,欢笑往来的日子里,她渴望有位知音能够明白自己的高洁。一次春游,苏小小邂逅了*才俊阮郁,当朝宰相的儿子,郎有情,妾有意。虽然苏小小明白相国公子和青楼歌妓的差距,但春心萌动的少女遇见了心目中白马王子,就顾不得羞涩了,于是,苏小小主动大胆相邀:
  燕引莺招柳夹道,章台直接到西湖。
  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
  阮郁也喜欢这位美丽的歌妓,同时也看出了苏小小对这种爱情很担心。于是阮郁主动求婚,并指着西湖的松柏道:“青松作证,阮郁愿与小小同生死。” 后来,在贾姨妈的撮合下,苏小小欢喜的和阮郁拜了天地,喝了交杯酒。据说苏小小在答应阮郁求婚室,当场吟唱了她的传世名作《同心歌》(又名《西陵苏小小词》):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这首“同心歌”道出了她对爱情的渴望。随后的一切,像戏曲里演的一样,宰相招回了他的儿子。自阮郁去后,音信皆无。“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云磨。”苏小小整日以泪洗面,吟诗解愁。几年后,苏小小应邀和阮郁都在断桥相会,阮郁只愿纳她为妾,苏小小悲愤地说:“这里可没有青松为你作证。”第一次,也是苏小小唯一的一次爱情就这样幻灭了。郎君负义,可苏小小对阮郁刻骨铭心之情始终不渝。
  断桥相会之后,便入房,饮一会儿酒,抚一会儿琴,间或抽泣几声,她彻底的醉了。“男女之情,薄似云烟,短似朝露。”苏小小嗤嗤的笑着,对着贾姨妈,似答非答地说:我的心是干净的。从此愈发少言,痴恋山水之间。
  上江观察使孟浪久慕芳名三次召见,苏小小不畏强权,蔑视豪门,都借故不到。最后虽去,但面对孟浪的刁难,不卑不亢。借庭院中盛开的梅花吟道:
  梅花虽傲骨,怎可敌春寒。
  若要分红白,还须青眼看。
  孤傲冷艳震慑了孟浪,使他知趣而退。当面对自己所爱的人,又是另一番景象。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苏小小游到石屋山中,正是红叶满山,遇见山中苦读的书生鲍仁。苏小小便慷慨赠银,鲍仁感叹道:“千秋侠义,谁知反在闺帷。”得到苏小小资助去京应试得以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的鲍仁,专程赶来报恩,获悉小小的死讯,抚棺痛哭。并遵照苏小小“生在西泠,死在西泠,埋骨西泠,不负一生好山水”的遗愿,出资在西冷桥畔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鲍仁埋苏香丘,日夜对望;结庐西湖,终不复娶。后人又在墓上建亭,并以她的字“慕才”而名之。
  后世鸿儒大雅来杭州,大多临庐凭吊,唐代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钦仰者,他在《杂曲歌辞·杨柳枝》中吟诵道: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唐元稹《题苏小像》:
  槐荫庭院宜清昼,帘卷香风透。美人图画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浅梨花瘦。只除苏小不*,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沈原理《苏小小歌》:
  歌声引回波,舞衣散秋影。
  梦断别青楼,千秋香骨冷。
  青铜镜里双飞鸾,饥乌吊月啼勾栏。
  风吹野火火不灭,山妖笑入狐狸穴。
  西陵墓下钱塘潮,潮来潮去夕复朝。
  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结。
  明袁宏道《西陵桥》:
  西陵桥,水长生。松叶细如针,不肯结罗带。莺如衫,燕如钗,油壁车,斫为柴。  青骢马,自西来。昨日树头花,今朝陌上土。恨血与啼魂,一半逐风雨。
  明徐渭《苏小小墓》诗:
  一抔苏小是耶非,绣口花腮烂舞衣。
  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
  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
  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
  明汤显祖《招庆寺》:
  晓风疏雨带云阴,翠黛轻衫湖水心。
  一曲渭城底春色,西泠桥畔落花深。
  这些咏讽凭吊,苏小小不屑一顾,只对唐朝的李贺情有独钟。因为李贺以一曲幽冷《苏小小》诗,拨动了她的心弦: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从此,苏小小芳魂一直陪伴着李贺浪迹天涯。
  据沈复的《浮生六记》记述,苏小墓在西泠桥侧。最初仅半丘黄土而已,乾隆皇帝1780年圣驾南巡,曾询问苏小小墓。1784年春乾隆帝再次南巡,沈复随父亲迎接圣驾,那时苏小墓已石筑为八角形,上立一石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沈复非常有感触地说:“古往今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的不可胜数,即使被传但不久就消声妮迹的也不在少数,苏小小只是一个名妓而已,为什么自南齐至今,尽人皆知?这大概是灵气所钟,为湖山点缀吧”。
  *前夕,苏小小墓被红卫兵毁坏。2004年杭州市政府决定重修苏小小墓。重建后的慕才亭内有十二幅楹联,邀请了沈鹏、马世晓、黄文中等12位书法家题写。这十二幅楹联分别是:
  桃花流水沓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
  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
  花须柳眼浑无赖,落絮游丝亦友情。
  且看青冢留千古,漫道红颜本暂时。
  花光月影宜相照,玉骨冰肌未始寒。
  十载青衫频吊古,一抔黄土永埋香。
  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
  烟雨锁西泠剩孤冢残碑浙水呜咽千古憾,
  琴樽依白社看明湖翠屿樱花犹似六朝春。
  亭前瞻柳色风情已矣,户上寄萍踪雪印依然。
  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
  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苏小小,一个冰雪聪明、志高趣奇的女子,一个超凡脱俗,至情至性的女子,堪称是千古情种,被誉为“中国的茶花女。”

二十八、张志和与东瀛日本词的兴起
张志和与日本词的兴起
  ----兼析词牌名《渔歌子》
  提到张志和,总记起初中课本上的《渔父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曾经和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颜真卿在宴席上与众客唱和渔夫词。张志和第一个唱,唱的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五首《渔父词》。颜真卿、柳宗元、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了25首。
  《渔父词》即《渔歌子》。本是唐教坊曲名。据《唐书·张志和传》记载:张志和放浪江湖,自称“江波钓徒”,垂钓时,象西周的姜太公一样,从不设铒,志不在鱼。唐宪宗命画工画着他的像,到处寻找他,但没有找到。曾经写了由他自己创制的《渔歌》。又名《渔父》、《渔父乐》。
  据《全唐诗》第308卷记载,张志和的五首《渔父词》是:
  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二: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其三: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其四: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五: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清朝刘熙戴的《艺概》称这五首《渔父词》是*千古的佳作。它不仅是中国唐词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鼻祖。
  据《日本填词史学》中记载: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父词》49年后的823年,(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该词传到日本。日本是一个岛国,以打渔为生,而张志和的《渔父词》,写的就是渔民的生活,难怪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其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和唱张志和的《渔父词》。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现在,日本还把张志和的《渔父词》列于教科书。
  日本嵯峨天皇对汉诗造诣很深,在宴会上亲作五首:
  其一:江上渡头柳乱丝,渔翁上船烟景迟。
  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
  其二:渔人不记岁月流,淹泊沿洄老棹舟。
  心自效,常狎鸥,桃花春水带浪游。
  其三:青春林下度江桥,湖水翩翩入云霄。
  烟波客,钓舟遥,往来无定带落潮。
  其四:溪边垂钓奈乐何,世上无家水宿多。
  闲钓醉,独棹歌,洪荡飘飘带沧波。
  其五: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飞花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席间天皇年仅十七岁的女儿内亲王智子,聪颖过人,她吟和的两首,更为神社开宴生色不少:
  其一:白头不觉何人老,明时不仕钓江滨。
  饭香稻,苞紫鳞,不欲荣华送吾真。
  其二:春水洋洋沧浪青。渔翁从此独濯缨。
  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滋野贞主“奉和御制”之作五首,选其中第三、四两首:
  其三:潺缓绿水与年深,棹歌波声不厌心。
  砂巷啸,蛟浦吟,山风吹送入单衿。
  其四:长江万里接云霓,水事心在浦不迷。
  昔山住,今水栖,孤竿钓影入春溪。
  因张志和的词每首末句第5字为“不”字,所以嵯峨天皇每首末句第5字为“带”字。内亲王智子每首末句第5字为“送”字滋野贞主每首末句第5字为“入”字,可谓模仿的形似至极。从这次君臣唱和张志和的《渔父词》后,日本人开始学习填词,日本词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可以说,张志和是日本的“开山词祖”。
  历史上,张志和不是他的本名,他本名叫龟龄,字子同。张志和这个名字的还颇有来历。
  张龟龄16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明经科进士。因积极向唐肃宗献言献策,深受赏识,被任命为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要知道,在古代的皇权社会,能被皇帝赐名或赐姓,那可是无上的荣耀,不但本人会受到重用,就是整个家族都跟着沾光。这样说,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理解,如果大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八路军》,就不难理解了。开国上将许世友,原来叫许仕友。一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斗,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因不同意中央对张国焘的处理,联络几个原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准备出走,回鄂豫皖根据地去。因事情败露,被关了禁闭。毛泽东主席意识到可能清算张国焘错误路线有些扩大化,马上到禁闭室看望许仕友,并说:你这个名字不好,仕友,就是做当官人的朋友,我替你改个名字,叫许世友,做世界人民的朋友。这个一辈子不知道死过多少回的硬汉,竟然跪在毛主席前面,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从此死心塌地地跟着毛主席打江山。
  张志和因受宠于皇帝老儿,有恃无恐,做了些出格的事。加上有人妒忌他,就找了个事由,参了他一本。皇帝老儿没办法,把张志和贬为南浦县武装部长兼公安局长(尉)。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就借口守孝,从此不再做官。
  他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钧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因以为号。他的哥哥张兄鹤龄,怕张志和从此纵情山水,遁世不归,为他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盖了一所茅屋。张志和从此就居住在那里。曾经有一个官员,派张志和做河道清理工(淘河夫)。他亲自执蕾劳作,毫无怨色。观察使陈少游听说后,马上制止了。因他家门前时一条小河,十年没有桥通行,就出钱帮他整修了房子,并造桥,当地人称为回轩巷、大夫桥。
  唐肃宗知道后,就赏赐奴奴仆、婢女各一人给他。张志和九让他们结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大家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说:“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当时著名诗人陆羽、裴休问他与哪些人有往来,他回答说:“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何有往来?”,据《词林纪事》记载:772年(大历七年)秋8月,张志和乘一套破船前去拜访淤州市长(刺史)颜真卿。颜真卿见他的船破且窄,打算为他造新船,他说:“搅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诉讼江湖之上,往来茗冒之间,即野夫之幸矣!”象这类诙谐幽默的回话,数不胜数。    唐宪宗听说这些传闻后,就想启用张志和。但张志和就是不奉诏,还躲起来。唐宪宗下诏书让人画了他的画像,拿着画像“访之江湖间”,到处找他,但是没找到,最后人们只好把他的诗歌收集起来呈献给皇上。他的另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放浪而不返”,会惹麻烦,特地针对他的《渔父》词写了一首和作《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后来颜真卿东游平望驿,张志和喝酒喝到酣畅时,为大家表演水上游戏:他把坐席铺在水面上,独自坐在上面饮酒、谈笑和吟唱。那张坐席在水上一来一去、时快时慢,发出水上行舟一样的声音。接着又有云中飞来仙鹤跟随在他的头顶上。颜真卿等在岸上观看的人们,没有一个不惊异的。不多时,张志和在水上挥手,向颜真卿表示谢意,然后便上升飞去。另一说法则称“后传一旦忽乘云鹤而去”,说他是乘着云鹤飞走了。其实,这恰恰反应了广大黎民百姓对他的喜爱与推崇。

二十九、史上最牛“枪手”
“花间派词人鼻祖”温庭筠
  ---兼析词牌名《菩萨蛮》
  每年高考报纸上总要登出一些代考的舞弊案件。想想那些孜孜学子,十年寒窗,青灯伴读,确实不容易。想凭自己的实力去考,把握不大,怎么办?请人代考当然是捷径。于是,“枪手”一词,一度成了流行语。其实,现在的学子手段高超,现代化程度很高,但和古代真正的“枪手”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顶尖枪手--温庭筠。
  温庭筠 (812年-870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旧唐书》介绍说,温庭筠相貌比较引人注目,当时有“温钟馗”的雅号,有人因此想象他可能是大耳,肉鼻,阔嘴。盛唐时期的那些才子,个个玉树临风,*倜傥,望之如仙人。而晚唐布满阴霾,荷叶枯萎,连才子的相貌也今非昔比,着使让人扼腕叹息。相貌不堪入目的才子,往往命运坎坷,温庭筠也没有例外。
  古代科的举考试,不像现在,写篇作文了事,那时是要做诗的。《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次考试,押官韵(就是规定的韵脚),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更重要的是,温庭筠的“八叉”总是在考试时出现,而不是在游戏休闲的时候。他押的是“官韵”,也就是说,温庭筠具有考试的天赋,这是其他才子所无法比拟的。许多才华横溢的大文人,私下里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可一到考场就双腿发软,甚至连基本的八句诗都凑不出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温庭筠都应该在考场上顺风顺水,可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温庭筠的轶事,大多是描述他在考场上的失利。
  据考证, 839年(开成四年)年将40的温庭筠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中,没被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雩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呆在家里,不得而知。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55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在这之前曾几次应试,每次都名落孙山。这次应试是855年(大中九年),沈询主春闱,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搅扰场屋的原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对温庭筠这个有“作案前科”的家伙就很不放心,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
本文字数419706,每页显示50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