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嵩的歌入选教材:领导者应具备的一百条管理技巧(第六、七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7:06:01
领导者应具备的一百条管理技巧(第六章)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第六章 让大象跳舞:总经理用才之道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刘邦胜,并非刘邦文才武功盖世,关键在于他能统御具有不同才干的人才。正如他自己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让行业专家为自己打工
58.任用贤能,不要怕自己被超越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一行字“这里躺着一位善用比自己能力更强人的人”,一语道破了职业经理人应有的管理品质。工作中下属是能人的现象随处可见,否则就会像九斤老太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每个经理对待能力高强的下属的态度却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这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影响着能干的下属的命运,同样也影响着自身利益。那么,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应如何对待能人下属呢?
首先,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有能力的人。心态好是指心态要平和积极,不要有嫉妒心理,如果有嫉妒心理,就会有许多变形的行为和语言产生,这大大影响到经理人自身的形象和声誉。积极的心态是指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下属,这样不仅下属会有自豪感和荣耀感,而且也会积极地把能力都发挥出来,而经理人自身也会受到有才干的人和有才干的人以外的人尊重、信赖和佩服,大家会团结起来,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于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说,下属是能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有能人要比没有能人要好得多,因为能人可以来做好多工作,而且可以做一般人做不了的工作,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其次,对待有能力的下属要把握三点:一用、二管、三养。
第一是要用。给能人挑战性的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能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出色地完成工作,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施展,给他们以舞台满足感,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他们,不然,离去只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是要管。能人毛病多,恃才傲物,有时甚至爱自作主张,因此,必须要管,要有制度约束,要多与之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力争达成共识和共鸣。目的在于让他们与你相互了解,防止因相互不了解,而产生误会和用人不当,出现麻烦和损失。
第三是要养。能人往往招致组织中其他人的嫉妒,而且他们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的表现欲,甚至不分场合地张扬其才华,这就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他们很容易成为组织成员中的众矢之的。如果经理人一味地偏爱有才能的人,经理人自己也可能受到攻击和损伤,而如果经理人顺应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的心理需求,对已成为众矢之的的他们给予打击排斥,他们就很可能离开组织或转而对组织造成损害。
妥善的解决办法就是经理人要采用“养”的办法。如果能人是鱼,组织就是水,而这个组织就是由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组成,也包括能人自己。因此除了要引导能人少说多做、做出成绩外,还要善意地有艺术性地帮他改掉毛病,同时也要教导组织成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见贤思齐,使组织形成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健康氛围,这样一来再引导他们和组织成员融合在一起。其实只要组织健康良好,自然就能养住能人,而且还会培育出更多的能人和吸引组织外的能人进来,使组织成为一个聚贤的宝地。
接着自然是荐举能人。有机会要力荐有能力的人上,不要担心他们和自己平起平坐或超过自己。有能力的人上,对经理人自身来说是利大于弊,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有利而无害,而且对组织来说还可以培养更多的能人,大家看到有才华的人能得到提拔,大家会争先恐后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战斗力;反之如果经理人故意压制能人,甚至让庸人或小人上,就更加危险,不仅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能人对组织彻底失望,而且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也会有看法,严重者会造成整个组织的分崩离析。
养的另一个含义是培养人才,为自己升迁做准备。组织中如果人才少或没有人才,经理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人才,造就更多的人才,为自己的调岗和升迁做准备,也就是说让人才下属催着自己升迁。如果自己没有培养出能人或没有能人接班的话,关键的时候就会使自己的升迁多了一道障碍,试想,如果没有人才来接替你的工作,你能调走和升迁吗?另外,只有培养出能人才说明你是能人,你是比能人更有能力的人,你能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如果连个人才都培养不出来,那说明你自己只是小角色,只是一个只会干活的人,你也不可能被更高级别的组织和经理人看中,升迁到更高的职位上,或担任更重要的角色,胜任更重要的工作。因为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做的,你不会做人的工作,只会做事,但一个人又能够做多少事情呢?自己组织输出的人才多,有很多人才到组织以外的系统任职,对你自身和组织来说都是一笔很好的资源,为自身和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一种良好的宽松环境。
有些经理人担心下属超过自己,不仅不培养、不举荐,甚至千方百计地采取压制贬损迫害等卑劣手段,这样的经理人在害了别人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这是经理人的大忌,长此以往必将被企业淘汰出局。
59.把握住团队中的关键人物
你的总经理生涯中,有没有过这样的情景:
“能够为你工作,和这里的人共事,我真的很开心”,你的某位下属说:“但下个星期一,我去另一家公司工作。这跟你没有关系,跟这里的工作环境也没有关系。我只是觉得,换个地方能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
你可以微笑着祝他顺利,并告诉他,要是他回来工作的话,你会乐意考虑的。但是,你的微笑并没有真正反映你真实的情感,因为类似这样的事已经并会继续发生。
在今天,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类似于“跳槽”一类的事不足为奇,不见得是一种错误。但要是其他群体没有作出加高薪或是升高职的承诺,却还是把你的优秀下属给挖走了,这就可能真的是一个错误了。如果这些东西不是金钱,不是更高的职位,那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你要好好想想了。
一个公司要向前发展,一个总经理要创造业绩,离不开优秀杰出人才的辅佐,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布衣,不愿从事寻常百姓的工作,反倒结交了众多游侠,当他见到秦始皇出巡的行列时,仰天长叹道:“大丈夫当应如此。”从此广交各路豪杰,礼贤下士,将萧何、张良、韩信等杰出人才收于帐下,终于打败霸王项羽,成就帝王大业。
可以说,远到各朝各代,近到大小公司,若没有杰出人才当朝效力,王朝是不会兴盛的,公司也不会发达的。
看了这个故事,对你思考刚才的问题有没有启发呢?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下属们认为你并不是一个好经理。他们觉得替别的经理工作更值得。
你的团队名声不好。下属们认为,只要他们不离开这个团队,提升的机会就小得可怜。
你表现得太想留住下属。他们认为,时间再长,你就会尽力阻止他们离开。这样,他们一有机会就马上离你而去。
下属们觉得你不会欣赏他们作出的努力。
如果他们一分钱都加不了,那么至少可以找个能够赏识自己的老板。
当然,除了这些,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你团队中人才的流失,直接威胁到你自身的地位和发展,你必须阻止这种现象。先仔细反省一下自己的“所做所为”,这可不是件让你开心的事,但如果你不想再失去下属的话,就必须这么做。然后,参考参考下面的几条建议:
1.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招揽了杰出人才,他们很快立下了大功,出了风头,这时,有些主管就心里不平衡,因为无论自己的上司还是部下都把注意力与称赞投向了别人,而不是自己。从此后,常常故意找茬、挑剔,直到最后把有才能的部下挤走。
2.给予利益,留住人才
杰出人才之所以留在你的身边,而非另奔他人,是因为他希望从你这里获得最大收获,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部下才能最大限度贡献力量。所以对于杰出人才要给予一定的优待与利益。
3.做出调查,弄清原因
你也可以试试另一种方法。调查一下其他公司是怎样运作的?他们的优势何在?然后,留意别人告诉你的每一条意见,着手进行改革。
4.该放就放,再想也没有用
你的手下会不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下属?不要小看这一点,如果你的团队业绩平平,或者你紧抓着员工不放,替你工作的人就会心不在焉。你不需要这样的人。把愿意留下来的人留住,别的人就走吧--并且要送上你的祝福。
可以说,一个公司潜力的大小要看这个公司拥有人才的多少及对人才重要性认识程度的大小。
因此,把握杰出人才是主管手中的一大法宝。
60.择优而用人才
“择优录用”是总经理选拔人才的一项基本原则,有了这项原则,就能让比较优秀的人才走到前台来,担任重要角色。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怎样“择优”;何为“最优”;你能保证所选择的人才是“最优”的吗;为什么有时候“最优”者居然落选,而“较优”者却反而上岗了,等等。这些问题,是目前许多总经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们着重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入手,和大家一起探讨“择优上岗”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择优”中的积极平衡
尽量维持积极的人才平衡和心理平衡,是做好“择优”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选才者必须优先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各种内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选拔对象之间的德才素质和实际表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平衡状态,有的强些,有的弱些;有的此强彼弱,有的彼强此弱;有的明强暗弱,有的明弱暗强。对于这些选拔对象,选才者当然应该在扩大视野的基础上,首先对其进行科学、准确地考察和鉴别;然后,再经过认真的类比和筛选,择优用之。为了确保“择优”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我们主张搞积极的平衡,反对搞消极的平衡。也就是说,通过“择优”,要使各类人才心情舒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取得“人才平衡”;还要使人才周围的广大职工心服口服--取得“心理平衡”。
2.单项“择优”与综合“择优”
“择优上岗”,理当选择“最优”的人才。然而,“最优”并不等于德才积分“最高”。所谓“最优”人选,应该是能够适应岗位的能级的多种需要,并能在人才群体中组成“最佳群体结构”的那一个“选拔对象”。按照这一理解和要求,选才者在“择优”时,就应该既要考虑到人才的单项优势,同时又要考虑到他的综合优势,并根据各种选才需求,全面权衡利弊,然后作出“终端决策”。唯有按照特定的岗位能级和人才群体的结构需求,酌情进行单项“择优”或综合“择优”,分别挑选擅长组织管理的“通才”和能够与其他成员搭配成“最佳群体结构”的“专才”,才能使被选者成为“最优”的人才。据此,我们便可以充分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最优”者居然落选,而“较优”者却反而上岗这一“似怪非怪”的人才现象了。
3.顺境“择优”与逆境“择优”
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交替遇到顺境和逆境。当人才处于顺境中时,优越的外在条件,往往能使他的内在条件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较容易地获取显著的社会效益;反之,当人才处于逆境中时,恶劣的外在条件,又势必抑制或抵消掉他的一部分内在条件的发挥,从而使人才较难获取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在这两种情况下,对同一人进行德才测评,其德才积分是不大相同的。为此,选才者在选才决策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纷繁复杂而又千变万化的客观现实对人才成长的可能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出现的“放大”或“缩小”的实绩效果,从而对人才的德才表现和绩效水平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象,将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在实际生活中,顺境和逆境的条件极其复杂,人才的境遇也千姿百态,这就要求选才者,在“终端决策”中,要正确处理好顺境“择优”与逆境“择优”的问题。我们既要大力选拔那些在顺境中充分显露才华的人才,也要放手选拔那些虽然身处逆境,却百折不挠奋力进取,依然为党为人民作出可贵贡献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多地挖掘出各类人才。
4.静态“择优”与动态“择优”
在选才决策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一种选拔对象,人们通常称之为“有争议”的干部,他们的优点突出,缺点也很明显,群众反映不一致,总经理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他们曾在工作中得罪过一些人,致使一部分群众对他们的缺点看得过重,甚至有意添加不少缺点。还有一种选拔对象,其优点并不突出,缺点也不大明显,由于上下关系处理得好,民意测验票数遥遥领先,不少群众甚至用溢美之词,为其涂上一层美丽的“色彩”。对于这两种选拔对象,如果选才者贪图省事,仅仅处于静态之中来观察其德才素质,往往会不辨良莠,难识真伪。此时识别的惟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选拔对象置于动态之中,用他们过去和现在的实际表现,去验证他们的优缺点。因为人为添加的“缺点”和有意粉饰的“优点”,都经不住客观实践的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动态“择优”,就是在选才中,注意考察人才的德才发挥态和德才转化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谓静态“择优”,则是偏重考察人才的静止持有态的片面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一般并不反对根据现有的考察资料来分析评估人才,但是,这种静态“择优”,必须和依据发展运动中的德才表现来分析评估人才(即动态“择优”)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准确的选才效果。
总之,掌握科学的选拔人才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是充分开发人才资源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掌握高超的用人艺术的“必由之路”。愿各级总经理,在自己的用人实践中,勇于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掌握更多、更新的选才方法。
61.正确选择亲信,做到用人不疑
管理者“开疆拓土”,不断壮大发展自己的事业。事业愈来愈大,不可能事必躬亲,当然也不应事必躬亲,他不可能样样亲自去管。管理者这时需要委托自己信得过的人来协助或代为自己去处理。然而,怎样的人才算是靠得住、信得过。
这里靠得住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他是否胜任,是否有能力承担这项任务,是否有能力代为管理者处理这样的事。二是这个人是否品德有保障,是否对管理者忠心耿耿,是否愿意为管理者出力、卖命,为管理者排忧解难。这里涉及到一个对人才选择的标准,到底是品德优先,还是能力优先。
当然,所有管理者都希望自己选择的人能够是德才兼备之人,毕竟谁都想“鱼和熊掌”都能要,但万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管理者该如何做决断。
三国时,一代枭雄曹操首先提出了选才标准:唯才是举。曹操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全国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人标准,极具个性。
他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
曹操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顶峰。
应该说,曹操更注重“才”。而我们现在一般把人分为四等,依次为: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无才。这个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德本才末”的观点。
换句话说:“可靠比有能力更要紧。”这两种观点侧重点截然不同,管理者一般更重视“德”,尤其是其选择心腹时,更加注意重视“德”,即看他是否忠诚,若是不忠,不管他有无能力,他也不能给你帮什么忙,甚至会帮倒忙。因此管理者应更注重“德”方面的因素。实际上,这与曹操的唯才是举并无多大矛盾,因为曹操对按他的标准看来,有严重“品质”问题的,比如坚决反对他的弥衡、孔融等人,他是决不姑息。
要培养得力亲信,就必须坚守三大原则。大凡管理者选择亲信,喜欢在“同乡”、“同学”、“同宗”、“同门”、“过去老同事”等“同”字辈选择,结果多半为“同”所害,不能不谨慎处理。我仍觉得选择心腹知己不应拘泥于“同”字辈。如果非要有个“同”字,则应该以“同心”为首要条件。而“同心”则是应在工作中自然培养的。而管理者培养了亲信必须坚守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坚决贯彻“所爱者,有罪必罚”。
管理者平日和亲信在一起,要把握自己的主张。在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见解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婉转,要充分向他们说明、同他们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意图。
管理者在与亲信相处中正告他们自己不会姑息纵容他们,表达自己信赏必罚的决心。可以向他们叙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马谡是孔明好友马良的弟弟,孔明派他守街亭,一再指示他要固守。年轻气盛的马谡则在山上设阵,企图击败魏军。结果,反遭魏军包围,以致街亭失守,牵动全局,使蜀军不得不退到汉中。孔明追究战败责任,把马谡依军法判处死罪。将领们纷纷求情,孔明固然于心不忍,却终究毅然决然挥泪斩马谡。
历史上为守法度“大义灭亲”的何止诸葛亮一个。连汉武帝也“大义杀婿”。女婿乃是自己的半个儿子,何况他又是汉武帝的亲外甥,但汉武帝聪明决断,善于用人,执法严厉,毫不容情,决不姑息骄纵肆横,以杀一儆百,使其他亲信不敢骄纵。管理者们也应该清楚即使是亲信,也要有罪必罚。一方面大家信服,一方面对亲信也是一种约束。据以自律,彼此都有好处。
第二,坚决“严守上下分寸”。
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一个企业来说,上下之间总有尊卑之分,有命令或服从的关系。管理者一定要和亲信间把握好这个界限,不可越此一步。
比如三国时,曹操以勇猛过人的典韦、许褚为贴身的保镖。有一次曹操酒醉卧床。许褚仗剑守卫门外,曹仁欲入,被许褚挡住。曹仁自恃曹氏宗族,大发脾气,许褚毫不相让,驳斥道:“将军虽亲,乃外藩镇守之官,许褚虽疏,现充内侍。主公醉卧营上,不敢放入。”
许褚说的没错,不管你是什么亲信,总有自己应该坚守的本分,有自己必须遵循的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难怪曹操事后知道,大大赞扬了许褚一番。
管理者应该清楚,亲信倘若不能安守本分,就会滥用职权,以收揽民心。到了目无法纪的地步,再来挽救,往往已经太迟了。严守上下分寸,保留重大事项的最后裁决权,乃是维护亲信在既定范围内不失责亦不越轨的根本办法。
第三,以心换心,真诚相待。
管理者对亲信应该以诚相待,真心相通。管理者和亲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愿打愿挨,毫不勉强,正如俗话所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且“强拧出来的瓜不甜”。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管理者和亲信要“和”却未必皆“同”。“和”是指“真情”而“同”为“利害”。管理者若凡事以“情”出发,拿“真心”换亲信的“真心”,他们将会与管理者同心同德,不会心怀杂念,不做逾越本分的事情。总之管理者若能与其员工同甘共苦,则亲信自然也以“公天下”为重。
62.别以个人好恶识人
对人的看法,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其好坏。因为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各有所异,不能只凭自己的爱好,以己之见来断定某人是否有用。有的领导往往感情用事,看到某人的脾气和志趣与己相投,就把他当成人才。这样,往往会出现只有情投意合才被重用,搞自己的“人才小圈子”,而埋没了很多为领导者所“不了解”的人才。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只凭个人的喜好作为识人标准,凭个人的印象和臆测选识人才,并自认为自己“文有孙乾、糜竺之辈,武有关、张、赵之流”。殊不知,天下之大,人外有人,只凭个人感情来评判人,结果往往会走入迷津。他常叹自己思贤若渴,身边无人才,以至于第一次见到司马水镜时竟无端埋怨说:“我刘备也经常只身探求深谷中的隐贤,却并没有遇到过什么真正的人才。”司马水镜引用孔子的一段话,批驳了刘备的错误观点。他说:“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怎么能说无人才呢?”继而又指出,荆襄一带就有奇才,建议刘备应该去访求。这就为三顾茅庐拉开了帷幕。所以,仅凭个人意志、个人印象来肯定或否定某个人,只能空怀爱才之心,不会得到真正的人才。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自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及考中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原来这位运粮官早先是在粮库混事儿的,对政绩毫不在意,做事本来就松懈涣散,恰好粮草督办缺一名主管,暂时将他做了替补。没想到卢承庆本人恰是感情用事之人,办事、为官没有原则,二人可谓“志趣、性格相投”。于是,卢承庆大笔一挥,又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上”。卢公凭自己的观感和情绪,便将一名官员的鉴定评语从六等升为一等,实可谓随心所欲。这种融合个人爱憎好恶、感情用事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反映官员的真实政绩,也失去了公正衡量官员的客观标准,势必产生“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的弊端。这样,最容易出现吹牛拍马者围在领导者左右,专拣领导喜欢的事情、话语来迎合领导的趣味和喜好。久而久之,领导者就会凭自己的意志来识别人才,对有好感的人委以重任;而对与领导保持距离、印象不深的人,即使有真才实学,恐怕也不会委以重任。所以说,偏爱、偏恶对人的识才与任用是主观的,对国家、对事业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最典型的事例要算是秦始皇以自己的爱憎标准来判定“接班人”,致使江山断送的那段历史了。秦始皇偏爱幼子胡亥,偏恶长子扶苏,这与他重法轻儒有关。秦始皇非常信仰法家学说,他喜读韩非的《孤愤》,韩非的思想对他进行统一战争很有作用。韩非指出,国家强弱的关键在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由于秦始皇崇信法家思想,蔑视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更容不得其他思想的存在。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扶苏与之意见相左,他坚持儒家思想,建议以仁义治国,以德服天下。这引起秦始皇的不满,赶扶苏去做监军。因赵高学法,而赵高又是胡亥之师,所以,始皇宠信胡亥。不可否认,秦始皇以法治国对统一中国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但应该注意到任何学说,都必须随时代的变化、条件的更新而向前发展,或被其他学说所吸引,或兼容并蓄。秦始皇执己之偏好不讲德治是一失,而以个人好恶识人,对长子的直谏,不采其合理之言,反而责为异端,对那些以法为名、实为害民的胡亥、赵高等爱之、用之,终致使秦传至二世而亡。所以说,识人才,绝不能仅凭自己的爱憎,轻易断言。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有些企业管理者总是以感情上的偏好、偏恶来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喜欢的、志趣相投的,就备加称赞,即使本事平平,企业上的大事也要把其召来商议;不喜欢的,往往刁难、非议,即使有才干,也看不到,更谈不上重用,最终使有才干的人伤了心,离开企业。企业的凝聚力是靠人心换来的,人心散了,企业岂能有所发展。
事实上,以自己偏爱、偏恶的标准来识别人才时,这种管理者大多心态不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为人做事没有原则,感情用事,随心所欲。这样的领导自觉不自觉地以志趣、爱好、脾气相投作为识才的惟一尺度,实际上,这是一种把个人感情置于企业利益甚至社会利益之上的错误做法。从近处来讲,许多与他志趣不投的有才之士,他视而不见,其结果是企业的人才流失。从长远看,以个人的好恶识别人才,没有客观标准,没有原则性,在管理上,就会随心所欲地处理问题,管理制度就会失去约束性和原则性,在领导者周围就会出现一群投其所好的无能之辈左右企业,长此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所以,领导者识别人才时,必须把个人的感情置之度外,抛开自己的爱好与志趣,以整体利益为重,这才是治国安邦、勤家敬业之根本。
合理使用人才,就要善用人才的长处。俗话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用人就要用其长。能用其长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64.高层管理者要有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量
无论是战争还是商业运作,都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较复杂的社会行动。因此,要求军事指挥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具备政治家的眼光和气量。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提到,官渡之战结束后,曹军打扫战场时,从袁绍的图书案卷中,捡出一束书信,皆是曹营中的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投降书。当时有人向曹操建议,要严肃追查这件事,凡是写了黑信的人统统抓起来杀掉。然而曹操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下令把这些密信付之一炬,一概不去追查,从而稳定了军心。
可见,曹操这位史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确有其非凡之处。尽管他在某些地方行事残暴,但在使用人才方面却始终表现出政治家的宽阔胸怀,尽管曹操多疑,但用人不计旧仇,还是可赞颂的。
除了官渡“焚书信”一事外,演义中还在其他几处描写了他豁达大度的政治家胸怀。例如宛城之战中,张绣率军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曹操自己的右臂也在乱军中被流矢所中。后来,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投靠了曹操。曹操热烈欢迎张绣的到来,不仅没有报杀子之仇,而且还与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并拜他为杨武将军。张绣十分感激,他在后来的作战中,为曹操统一北方,建立了汗马功劳。
可以肯定的是,凡是有大作为的人都有大的度量;完成大事业者必有大的胸怀,千古万世,莫不如此。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外逃十九年,得位后,平定了国内的乱党。为了安定人心,便让过去偷过他东西的仇人头须,作他的车夫,驾着车四处周游。那些曾跟着旧主子逃亡的人终于相信了文公是不计前怨的人。由此,晋文公赢得了国人的信任和拥护,社会迅速安定下来。
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并让爱妾许姬为大臣们敬酒。突然,一阵轻风吹灭了厅堂内的灯烛。黑暗中,有个人拉着许姬的衣袖调情。许姬不从,顺手扯下了他的帽缨,并告诉庄王,要求掌灯后立即下令查出帽子上没有缨带的人。庄王听了哈哈大笑,当即宣布:请百官们都把帽缨去掉,以尽情痛饮。待大家都把帽缨扯下,庄王才下令点灯。这样,究竟谁是行为不轨者,已无法分辨。许姬不理解,庄王说:“酒后狂态,人常有之,倘若治罪,必伤国士之心。”后来,在吴兵伐楚的战争中,有个人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为保卫楚国立了大功。此人名叫唐狡,他就是“先殿上绝缨者也”。有诗写道:“暗中牵袂醉情中,玉手如风已绝缨;说君王度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情。”
汉光武帝刘秀在攻克邯郸平定王朗之乱后,也曾缴获郡县吏民与王朗往来文书“数千章”,但刘秀不屑一顾,命人全部销毁,并说:“令反侧子自安”,结果立即安定了人心。
具有大度量,才能团结人心,使用人才。而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商场上的胜利,都是与加强内部团结密不可分的。
就拿曹操来讲,其当时虽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但是袁绍还占据着冀、幽、青、并四州的大片土地,曹操只有集结更大的力量,乘胜前进,才能平定河北,统一北方。同时,从整体战略大棋盘上看,曹操的正面有袁绍,背后和侧后有刘表、刘备以及江东实力雄厚的孙权,仍处于内线作战并未完全摆脱困境的状况,此形势正是急需用人之际。因此,只有从长远和全局的利益出发,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巩固内部团结,才能继续胜利进军。
还需看到,当时秘密写投降书给袁绍的并不只少许人,而是一批人。试想,若是严加追究,必然牵扯面广,会造成人才大量的流失,也会对整体事业带来极大不利。例如一些企业或部门,由于主管领导的人事变动,初上任者一上来就是“三把火”,其中最重要的一把火往往就是先把“逆我者”屁股烧红、烧焦,或打入另册或干脆让其滚蛋,不论人才与否概无幸免。这种做法正好是曹操等当年的反证,其结果也就不难猜测了。
曹操烧密信,不但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人才损失,而且使写信的人越加佩服曹操的威德,效忠曹操。这样,一批被免去追查的人才所激励出的新能量,要比原来大得多。由于曹操是“未看密信就予烧掉”,也就无“秋后算账”或“兔死狗烹”的打算与迹象,可让人真正放心,充分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
综上所述,我们同样希望现代企业家,应持有相当的气量,不仅向古代典范人物学习,能够大度地吸收其他群体投奔的成员,或允许本群体内曾有异心的人校正过来,且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利于整体事业的兴旺发达。
65.让有能力的人拥有权力
权力是一把利剑,有的管理者注意暂时放手,有的管理者则绝不放手。正确的方法是:让有能力者有权力!
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单位的管理者只是把负责人叫来说这样一句话:“其他的就由你和这位负责人一起作决定”,然后就安排另外工作的情形。这就是放手给有能力的人授权!通常领导者只决定个大概,其他细节部分则交给负责人处理,这是一个让负责人发挥能力的机会,而且,他们对工作细节的了解也比领导者多。
但是,有时当负责人决定的事情,已经开始有进展时,他的领导又突然出面干涉。结果,一切都要等领导裁决后才能运作。虽然他口头上说要把权力交给下属,但事实上,决定权还是在他手上。我们常听到看到一些领导连工作细节也要干涉。
所以,管理者事先要和负责人做好意见沟通,不能说好“都交给你”,还要过分干涉。一旦说出这句话,就要有绝不干涉的觉悟,否则会让下属失去工作热忱。如果是和单位外的人谈公务,又会牵涉到单位的信用,因此更要特别小心。
管理者如果没有“委托”的自信,“委托”之后又想干涉的话,那么最好整件事从头到尾都由自己决定。“委托”并不是件坏事,当自己决定将任务交给别人去做时,即使真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能再发表意见。当负责人由于无法对付某个问题而感到苦恼时,身为领导者不妨以个人的经验提供负责人一些方法。然而许多时候,情况往往在开始时便弄巧成拙,领导者虽想用温和的方式传达给负责人,但是语气上却隐含命令的意味,那么负责人表面上也许接受,心里却未必服气。因此,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要知道,当负责人因为不知如何做而感到闷闷不乐的时候,管理者如果趁机在一旁干预,对于负责人而言,或许意味着对他不信任。
在此情况下,管理者不妨对负责人表示:“如果是我,我将这么做……你呢?”以类似的做法来指导负责人,不但可保持自己的立场,也可将意见自然地传达给负责人。甚至负责人极可能会认为领导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这样,领导者说服的目的便达到了。
如果管理者硬是规定负责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那么负责人除了服从以外,便毫无选择可言。
其次,对负责人而言,只要服从领导者的指示,自己根本不必花头脑思考,反倒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事实上,领导者直接表示自己的方法,毕竟无法让负责人真正学到工作的实际技巧。
如果领导者能够指出多种方法,让负责人有机会加以思考,负责人一方面会认为领导者是给自己面子,另一方面则将提高对领导者的信赖感。
此外,领导者在指导工作时,有时也可稍加改变说话的方法及语气。例如可先考虑对方的立场,让对方了解我们的利益,也就是他们的利益。如此指导工作就可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大家知道讲课与演讲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在大学讲课,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只要有知识,人人均可以上讲台。然而,演讲则不然,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能与听众沟通,必须“制造”刺激,换言之,就是在他们想学习的心态上点燃学习的火花。
在交往中“讲话和谈话”并不困难,但是领导者要让对方理解则不容易。就是说,要让对方用耳倾听并不难,要让对方用心思考则不是易事。在教导他人时,必须认识此两者的差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负责人有过失时,无法将前述二者划分清楚的领导者,便会一味地想把自己的知识告诉对方。例如向他们指出:过失的原因在于此时此地发生此事,经由某作用而产生某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做,如此就变成讲课了。话虽然进入对方脑中,但却不是对方切身需要的东西,因此无法吸收甚至容易将之遗忘。
所以,最好明确指出其过失所在,但暂时不必指导该如何做、以及如何追踪过失等方法,让对方有自我思考的余地。而当对方能自己思考,却又无计可施时,自然会发问:“这里该怎么办?”此时再给予适当的意见,才是最合乎实际的指导方法。
许多管理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希望以最简单的方式将知识传达给负责人,而不让负责人自己去思考,如此将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负责人,这是管理者必须注意的一个环节。
人大多有较强的自尊心、成就感和荣誉感,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某项工作或某种事业的要求和愿望。因此,管理者应该充分信任他们,授权之后就放手让他们在职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使他们有职有权,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对他们的工作除了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和检查,不要去指手画脚,随意干涉。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一项用人要诀和领导艺术。信任人、尊重人,可以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其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只有上级信任下级,下级才会信任上级,并产生一种向心力,使管理和被管理者和谐一致地工作。相反,当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离心力和强烈的情绪冲动,影响工作和同志关系。
授权与信任密切相关。一个管理者如果不相信下级,那么就很难授权于下级,即使授了权,也形同虚设。有的领导者一方面授权于负责人,一方面又不放心:一怕他不能胜任,二怕他以后犯错误,对有才干的人还怕他不服管。具体表现为:越俎代疱,包办了负责人的工作;越权指挥,给中层领导造成被动;不懂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却干涉负责人的具体业务;甚至听信谗言,公开怀疑负责人等等,凡此种种,都会挫伤负责人的积极性,不利于负责人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作为管理者,要想充分发挥负责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放权,使负责人在一定范围内能自主决断;另一方面要设身处地为负责人着想,勇于承担负责人工作中的失误,不能有了成绩是领导有力,出了过失即负责人无能。要言而有信,不能出尔反尔,言行不一,否则负责人就会对领导失去信任,领导者也会因此而丧失威信。
古人云:“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者应该充分地信任负责人,放手让负责人工作,这才是作为领导者授权应有的风格。
因此,管理者授权给负责人,一定要注意,既然他有能力,就让他大胆发挥手中的权力,让他动脑筋当自己的主人;同时,他出现难题时,还要在恰当时候给予指点。
66.中等人才最好用
并不是所有高级人才都是“千里马”。有些人本领高却没有实干精神,才能大却没有忠义之心,这种人极难驾御,感情约束基本无效,除非你能满足他的野心,否则他决不会对背叛抱有任何愧疚之感。你若是已经做成大商人,大概能笼络住他,若无把握,不如用中等人才。这就像乘坐马车一样,与其追求速度被一匹劣马掀翻车子,不如追求稳妥让一匹凡马平平安安送到目的地。
日本西武集团的掌门人堤义明有一条用人原则:宁用诚实人,不用聪明人。他的理由是:
聪明人在才智方面的确了不起,由于常被大家推崇,能谦逊自省者,少之又少。因而他们轻视身边的人,不易合作。
聪明人只是暂时的领跑者,他们却以为自己永远聪明,能勤敬自修者极少,常常成了落伍者,还自以为了不起。
聪明人的欲望较常人强烈,地位低时,心怀不平,容易制造麻烦;一旦掌握大权,很容易私心盖过良心,做出危害更大的事情来。
为了甄别聪明人与诚实人,堤义明规定:凡进入西武的新职员,都要先打杂三年。在三年打杂后,聪明人与诚实人便泾渭分明:
聪明人头一年态度认真,表现出众;第二年便开始投机取巧,追求远远超过自己付出的收获;第三年,聪明劲全用到歪道上,对工作毫无责任心。
诚实人头一年普普通通;第二年有了经验,能够顺利承担工作任务。他们不爱表现,对分内工作任劳任怨地去做;第三年,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的比聪明人更多,工作比聪明人更出色。
总之,聪明人往往变成懒惰不负责任的人,诚实人往往变成能干而敬业的人,因此,用诚实人不用聪明人,还是很有道理的。
聪明与诚实并不是绝然对立,“宁用诚实人,不用聪明人”,并不是绝对不用聪明人。相反,一个人既诚实又聪明,这恰恰是堤义明最看重的人才。只不过,他在选人时,始终把品德置于学识之前。
用上等人才,成本无疑比较高,道理很简单:一方面,千里马不易找到;另一方面,买一匹千里马,要用十匹马的价钱。所以,商人始终要有成本概念,如果中等人才可用的话,没有必要强求上等人才。
台湾塑胶集团掌门人王永庆,早年对人才要求极高,务求优秀。那时台湾人才资源匮乏,虽然费心搜寻,优秀人才也只是偶有所得。后来,他诚心聘请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谁知这些人在台塑“水土不服”,工作既不安心,业绩尚不如普通人。
如何找到合格人才呢?经过多年摸索,王永庆终于总结出两条经验:其一,人才要靠自己培养;其二,用中等人才。
所谓用中等人才,就是说,某个领域的某一职位,王永庆并不刻意选择顶尖人才,而是选取中等人才来用。为什么要用中等人才呢?王永庆认为,顶尖人才可遇不可求,决不是经营者强烈的爱才求才愿望可以促成的。既然可遇而不可求,只好退而求其次,用中等人才。
得到中等人才比较容易,他们经过培养训练,对工作也能胜任愉快,大可不必去争抢那些“一流”人物。
此外,中等人才比上等人才容易培训。那些聪明自负的人,一旦工作不顺心,就抱怨自己的公司,抱怨自己的职位。带着这种心态做事的人,责任心和工作热忱都不足。尽管他才能一流,若不发挥出来,还不如一般人才。
相反,中等人才没有骄傲的资本,谦逊好学,勤恳务实,他们很重视公司给予的职位,为工作竭心尽力,这样反而可能取得比上等人才更好的业绩,对公司的作用更大。
王永庆“用中等人才”的策略也不排斥顶级人才。正因为顶级人才求而难得,才以培养中等人才为主。如果能找到合用的顶级人才,王永庆也会想方设法收归囊中。几十年来,王永庆以重金或委以重任的方式从各界聘请了许多将才到台塑旗下。例如台湾化纤业的四大将才黄乾相、林振铃、张新井与邱明宏等等,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用中等人才,并舍得花大价钱培养他们,使台塑永无人才匮乏之虞。深厚的人才基础,正是台塑集团称雄市场的最大资本。
“用中等人才”,依据的是特定行业的标准,即某一行的中等人才。比如搞科研工作,可用才具中等的科学家来干。若是用一个小学生滥竽充数,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对中等人才应值得花成本尽心培养,否则他们始终只是中等人才,难有优秀的表现。
67.成功企业总经理十大留才法则
总经理拿什么留住人才?是否还在嗟叹员工太不忠心,是否还在诅咒都是外企惹的祸,是否还在回想当年的一颗红心?
高薪为何留不住人才?因为人的需求不仅是高薪,每个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个需要进修学习的员工,你却给予住房补贴,这样效果大吗?作为总经理没有真正了解人才的心,使人才心不在焉,人在曹营心在汉,外界产生动心的诱惑,人才也就被挖了过去。
所以,管理者应该创造足够的沟通机会,从言谈、生活工作交往的琐碎中去了解人心迥异的需求,然后建立个人的需求库,以个人需求为基础进行激励,并利用相应的留“心”手法留才。
企业应如何留住人才?根据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20.5%的人希望公司有一套合理的竞争机制,能够人尽其才;19.3%的人希望将员工置于最合适的岗位,以发挥他们的才能;16.9%的人希望给员工较高的薪水;16.3%的人希望公司制定合理的薪金制度。
以下是十大留才法则:
1.总经理留才
总经理的人格、信誉、信用,总经理的待人接物方式、形象,总经理的思想、观念、价值等形成了总经理的个人魅力。员工认同吗?他们愿意忠实地跟随你吗?
2.上司留才
上司对下属的态度、看法、评价,上司是否公平、公正、可敬,上司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和令下属心服的能力?
3.企业留才
企业所在的行业和领域的地位如何?是否具有发展远景?一个不断走下坡路的企业是较难留住人才的,也没有人愿意在一家平平凡凡的公司工作。在相对条件下,你愿意加入微软还是一个不知名的软件企业?
4.事业留才
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趣味性?是否真有一个大舞台让员工大展拳脚?别让他们连海市蜃楼都看不到,别让他们活得很没面子。无聊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人想做混混,公司损失的不过是金钱,员工付出的可能是他的一生。
5.机制留才
这是主要的三大留才手段之一。可能你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他凭什么升任主管?”“我俩表现一样,他的待遇就是比我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检讨公司的用人机制、晋升机制、薪酬机制、评估机制是否合理公正。
6.成长留才
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投身社会,加入到你的企业,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成长。如果他在你公司工作几年,前后都没有太大变化,也许他就会另择栖息地。有五年工作经验--五个一年的经验和一个五年的经验,这可是不同的概念,你能听懂这个意思吗?
7.高薪留才
这是主要的三大留才手段之一。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薪酬待遇,大多数雇员往往会用薪酬来判断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价值(虽然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薪资仍是现阶段的主要留才手段,是员工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8.感情留才
感情投资最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恩效果。最佳时机是员工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9.人际留才
有近乎一半的雇员是因为不能正确处理好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客户之间的关系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并以跳槽作为解脱的第一选择。
10.福利留才
福利分硬性福利和软性福利,也是主要的三大留才手段之一。
硬性福利包括:医疗保健、文娱康乐、图书报刊、电话邮政、班车服务、福利店等。软性福利逐渐成为留才的新策略和争夺人才的制胜法宝,包括:进修学习、商业保险、年终奖金、节假日补贴、子女教育基金、带薪休假、旅游计划、住房公积金、无息借款、员工持股等。
68.让行业专家为自己打工
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扩张阶段都会遇到较大的人力资源瓶颈,许多行业都面临着内部产能规模扩大的同时缺乏高级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外部收购兼并却没有人才可以输出的困境。
企业领导人每天都在为人才问题焦头烂额,加速内部人才储备与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他们必须做的功课。但形成内部人力资源梯队的良胜循环需要较长的时间,更为糟糕的问题在于,由于企业前期经营管理的粗放与缺乏前瞻性,人力资源每一环节想要变革都将涉及到系统的调整。比如内部人才培养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整个人力资源链条的协同支持。只实施人才计划还不够,相应的培训、内部晋升通道、激励机制等制度也要完善起来,否则人才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我们认为,内部人才储备的功课要做,但充分利用外部人力资源却是更现实、更直接的办法。走向成功之路无非三条:第一,与成功者合作;第二,雇佣成功者;第三,为成功者所雇佣。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善于驾驭各方面的成功人士为他所用,尤其是行业专家,他能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在某一专业领域内迅速提升竞争力。借用一个行业专家的力量,让行业专家为自己打工,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依靠自身力量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成本。
我们的一个客户引进了国外一条先进的生产线。如果只依靠企业现有的技术人员,是无法满足企业迅速掌握新的生产技术、投产以及生产线维护的需要的。引进机器的同时引进人才应该是一个好办法。当然,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是在所难免的,但与其为企业带来的各种效益相比,还是值得的,企业也是能够接受的。
很多中小型企业主仍停留在想做大又不敢承担风险的怪圈中走不出来,或者只是认识到整合行业资源的重要性,但就是没有提升到人力资源整合的高度。
通用电气多元化战略成功运作的人才理念,就是寻找每一领域最优秀的人才。比如利用印度强大的研发能力,通用电气塑料事业部在印度建立了一个新的基层研究开发中心,聘用印度的博士;而通用电气医用系统事业部则在以色列从事新的核产品的开发;通用电气在东欧还有11家工厂,因为在捷克、斯洛伐克能找到比美国更好的冶金学家。
做企业家与行业专家各自该做的事!
正如古人云:“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企业家要把70%的精力放在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上,而企业未来战略的规划,主要靠相应的人力资源作支撑。所以,贤明的企业家应该倾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贤能之才的寻找与合作上。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刘邦胜,并非刘邦文才武功盖世,关键在于他能统御具有不同才干的人才。正如他自己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刘备同样如此,有了诸葛亮、张飞、关羽、赵子龙等一帮贤才辅佐,方能得一方天下。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也是一位会用能人的专家。他的墓碑上篆刻着:“一个知道选用比自己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于此。”
我们在为企业作咨询的过程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板经常下车间,甚至还在深夜里跟技术人员一起解决问题。不是说老板不应该这样做,而是老板不应该让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如果这些事情都需要老板亲自过问,那么聘请的其他高层是做什么的?聘请的行业专家又是做什么的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要从行业里钻出来,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管理企业。企业家要抓的是战略,是人力资源,是品牌、资金、信息,而具体的事务就可以分给那些在各个方面都比企业家出色的人才去做,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做强做大。
第七章 养成沉着稳健的办事风格
水温升到99℃,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再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100件事情,如果99件事情做好了,一件事情未做好,而这一件事情就有可能对某一单位、某一企业、某项事业产生百分之百的影响。
——只有100%才算合格
69.管理要讲究层次分明
如果想做到公司管理有条不紊就要有层次。现代管理有着明显的层次分别。像一个公司中有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各层次都分有与之相对应的职责和权利:决策层负责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和生产任务的布置;管理层负责计划管理和组织生产;执行层负责具体的执行操作。如果企业老板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管理中存在的客观事实,便会在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有一名厂长见到工人迟到就训斥一番,看到服务员的态度不好也要批评一顿。表面上看他是一位挺负责的领导,而实际上他却违背了“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员工应该接受一个老板的命令”这样一个指挥原则,犯了越权指挥错误。员工的出勤本来是车间主任的管理范围,服务员的态度好坏是公司办公室主任的管理范围,厂长的任务则是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规划,他管理的人员应是各车间及职能科室的负责人。
作为老板,管得过多过细往往会打破正常的管理秩序,使管理处于紊乱状态,影响公司的效益。对于员工来说,一会儿老板说个东,一会儿主任道个西,前后指令不统一,令出多门,交叉重复,会令他们无所适从。管理应具有层次,而企业领导在管理中应体现出这种层次,避免“越俎代庖”的现象发生。
聪明人喜欢自己思考,独立行事,只有懒虫、笨蛋才会事无巨细地完全受命于人。如果企业的老板越权指挥,包办一切,什么都不放心,从企业的经营策略到车间的生产计划,再到窗户擦得是否干净,他全管,这就恰好适应了那些懒虫的心理习惯:他们不愿动脑,不愿思考,只需伸手,便可完成工作了,出了问题也不承担责任。而此时正好有老板事事都包揽,谁不喜欢这样的“好”老板?
美国有个叫汉斯的企业家在发展到几家大百货商场后,依旧采用小店铺的老板作风,对公司的上上下下,关切个透彻:哪个管理者做什么,该怎么做;哪个员工做什么,该怎么做,他都布置得精微妥帖。而当他出外度假时,才出门一周,反映公司问题的信件和电话就源源不断,而且尽是些公司内部的琐碎小事。这使得汉斯不得不提前结束原准备休一个月的假期,回公司处理那些琐碎的问题。
假如汉斯在企业管理中做到层次分明、职责清晰,怎么会度不成一个安稳的假期呢?究其原因,在于他的管理有问题,滋养了部下和员工们的惰性,造成了事无大小全找老板的缺乏思考和创造性的局面,以至于离了他,公司便无法正常运转。就管理成效而言,这是一种十分糟糕的情况。
企业老板全面管理、包办一切的另外一个害处,是不利于调动部下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尽人才之用。创造性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而越权指挥的领导恰好就截断了通向创造性的通道,使员工和部下的行为完全听从于个人的命令和指挥。长此下来,会使他们认为想也是白想,老板一切都安排好了,即使有再新再好的创意也难见天日。个人的创造性不能在公司创业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人也就无什么积极性可言,慢慢地人就变成机器一样,出了问题,出了毛病,便停止工作,只有等老板赶来修好,才能继续运转,没有一点的能动性。对于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部下或员工,他们会比普通人更加迫切地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工作中却处处得不到体现,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有一种压抑感,积得久了,就会递个辞呈走人,这是可以意料的事。
70.总经理要具备果断的判断力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处事果决,当机立断。军事家在战斗中果敢明断就能把握战机;企业家在商战中果敢明断就能无往不利。如果优柔寡断,犹豫不定,良好的机遇一旦错过,时不再来,悔之晚矣。
犹豫心理一经渗入总经理的决策心理,总经理将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欲左顾右,欲右顾左,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便会一点点逐渐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从而影响正常的管理工作。
同时犹豫心理对总经理的情绪也会产生负作用,容易使人急躁不安,彷徨无措,导致被动和失败。
有犹豫心理的总经理,在即将决策前,原本深思熟虑的投资方略和经过认真细致制定的投资计划,在决策时或是忽然间产生了自我不信任感或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对自己已策划完善的投资计划发生动摇,很容易导致计划最终得不到实施,丧失了获取投资收益的大好良机。
在公司投资中,犹豫心理导致总经理瞻前顾后,决策不明,错失时机的事情是很多的。这种现象有着一定的普遍性。
公司投资过程是从产生投资动机开始,经过对自身主观状况和外界客观因素的综合分析,然后据此分析结果做出决策,最终将决策内容付诸行动。犹豫心理往往是在马上要行动的关键时候出现,使总经理改变决策或回过头来重新思考。等到再一次确认原决策正确,应该实施的时候,外因或内因已经起了变化,所决策的内容不能再正常进行了。
国内某家用电器生产公司,通过很大的努力与日本一家公司取得联系,并初步拟定了可行性方案,“双方共同投资,日方提供技术,中方提供厂地、人员”。如果双方达成协议合作成功,将对这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决策者认识到了这一点,仔细研究分析之后决定按计划实施。可是就当协议即将达成的前夕,另一家同行业人士在似乎是无意接触的过程中谈起自己与外商合作而遭受了巨大损失的经历。如此一来决策者马上萌发了犹豫心理,对自己的决策产生了动摇,对前面做的各种分析开始怀疑,便找出借口推迟了签订协议的时间。当他最终还是决心执行原计划的时候,日方已与第三家同行公司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原来这是两家同行公司设下的圈套,利用他的犹豫心理,坐收了渔利。
犹豫心理不同于稳重、谨慎。犹豫心理的产生与生意人的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是有关系的。
总经理应当明白:一个人出手时,既有获胜的机会,也有失败的危险。但是一旦决策好了,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个公司不仅在如何正确决策时要果断,在发现决策失误时,也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加以纠正,不应听之任之,这一点,是尤为难能可贵的。
(1)当你能够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决策时,你手下的人就会信任你。为了能够做出这样的决策,你必须广泛收集材料加以分析,下定决心,在下达命令时,要对你做出的决策充满信心,要表现出无论如何都不能失败的样子。
(2)当你对你的决策表现出判断正确、认识深刻的时候,人们就永远会竭尽全力为你工作。
如果你能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逻辑推理并能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采取行动,你手下的人就会尊重你高超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他们会竭尽全力为你效劳。
(3)作为一个总经理,你应该为你的整个企业树立起这种榜样,表现出这种姿态。如果你对你的行为有把握、有决心,那么手下的人就会对他们的行为有把握和有决心。他们自然就会成为你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你可以看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做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4)没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是一个人遭受挫败的主要原因,这不仅表现在商业及管理方面,也表现在人们解决个人问题方面。
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不仅给企业总经理带来了危险与竞争,同时也带来了希望与机遇。在激烈的市场对抗中,企业经理人假如不能发现机会,及时利用战机,就不可能正确地决策。
71.正确决策的三种技巧
所谓正确决策,就是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决定。一名总经理只能在正确的决策中找到方向,而不能错失良策,使大家陷入困境。
既然正确决策对身为总经理的你是如此重要,那么,掌握正确决策的技巧对你而言可谓迫在眉睫!
如何才能正确决策呢?
首先,要有决断的能力。
如果你想发展你的决断能力,那你就必须有勇气,还得有真才实学。你必须善于研究和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你必须对当时的形势作出迅速而准确的评价,只有这样,你才可能作出正确、明智、及时的决策来。
在条件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你必须具备运用正确的逻辑推理、运用常识性知识和运用分析判断的能力,才能迅速地确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不至于失去转瞬即逝的大好机会,除此而外,你还需要有相当的预见能力,以便你能够预见在你的决定实施以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反应。当形势需要对你原来的计划进行修改的时候,你要采取迅速的行动对原决策做必要的修改,这样会加强你的手下人对你作为他们的总经理的信心。
其次,要学会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
当你知道什么工作可以由别人来做的时候,你就可以把它们分配出去,不要再去费心考虑它们。对于那些剩下来的必须由你本人亲自处理的事情,你也得分出主次和先后,让我告诉你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
有一个总经理,他的工作总是杂乱无章、一塌糊涂,原因就在于他不知道怎样作决策,也不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先做,什么事情应该后做。任何工作对他来说都是急的,每个星期他都会给他的行政工作人员、他的部门总经理和一些分公司的总经理发去几十份画了红框并写上“加急”字样的备忘录。可结果哪件事情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原因在于每件事情都写上“加急”的字样,就使每一件事都变得不急了,变成了日常工作。
最后,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专家这样忠告他:
如果你能把你的问题排出个先后顺序,它们就迎刃而解了。现在你就把你急于要办的事列出一个顺序表来,然后按照主次依次处理,在同一个序号下不要列出两项工作。在你列出了工作顺序之后,你就全力以赴地解决第一号的问题,一直要坚持到做完为止。然后再用同样的办法去处理第二号问题。不要担心这样做一天只能解决一两个问题,关键在于这样做会逐渐解决你以往日积月累下来的许多问题。这样一来,你真正关心、真正着急的事情,马上就可以解决了。你也要让你的下属根据他们工作的主次和先后列出工作日程及顺序表,也让他们按照同样的办法去做。这样,他们就会做好他们份内的工作。简单点说,你要实行急事先办的原则,一次只办一件事。即使这样仍然不能解决问题,你也不要采取其他办法,一旦你使这个系统运转起来,你就要坚持到底。这样你才能逐渐清理掉过去积压下来的一些问题。
我们也把这个办法推荐给你。使用这种办法你将会发现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速度有了惊人的提高。你只需要使用你的决断能力去确定3件事:
(1)可由别人来做的事情;
(2)只有你才能做的事情;
(3)你自己工作的先后顺序以及你分配给别人的工作。
最后,要掌握制定计划和下达命令的技巧。
一旦你已决定要做什么事情,那你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和下达命令,如果你想达到预期的结果,你的计划必须切实可行。
明确的任务必须分派专人去处理,各种需供应的物质和设备必须齐备,为了确保最大限度的合作,每个人和每个团体的积极性都必须充分地调动起来。为了推动中间环节的进行速度,最后期限必须明确地固定下来。总而言之,这个执行计划必须能回答如下5个特殊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这项工作必须得做?
第二,什么事情必须得做?
第三,谁来做?
第四,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去做?
第五,将如何去完成这项工作?
当你认为计划做得比较充分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向你的下属发布口头命令或者书面命令。你的命令必须发布得清楚准确,不能让人有任何误解。制定计划和发布命令都是工作的关键,也是作为总经理责任的一个主要部分。如果你想得到驾驭下属的无限能力,以上这些也是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
当你掌握了以上3种技巧的时候,你就具备了正确的决策能力。
72.辨证地区分大事和小事
给事情进行大事和小事的分类是为了做好工作,但有时很难分清楚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不能说向一个员工问好就是小事,而召开一次战略规划会议、销售介绍会或者财务分析会就是大事。
向一个员工问好也完全有可能成为重大事件。很多最细小的行动,都无法预见其最终结果,因此,在行动之初,对每一个事件都值得给予关注。它们都是你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若对它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则其结果将会非常不同。就像一个好父母能从孩子的细小行为或不重要的言谈中,看到与其密切相关的东西。如果这些行为被忽视了,那么将会失去一个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机会。
若你认为宏图大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那些“无关战略”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关注,那么,很可能将有一大堆“小事”给你带来一连串麻烦,导致你的重大机会被破坏,直至化成泡影。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家著名出版社的负责人,希望该出版社在出版界的某一特定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于是决定以相当可观的价格购买一家比较小的出版社。该负责人急于推行这一购买活动以确保出版社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给手下施加压力,让他们在没有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之前就仓促上阵,他说道:“我们以后能清除那些细节。”
然而,他手下的快速行动忽略了一个不能被忽略的细节。数以千计的顾客订购了这家出版社的产品,出版社订单在握,这很好;账单及时开出,这也很好。但是只有20%的客户支付了货款,不知是什么原因,有人忘记了检查货款回收率。这件事情不是被有意隐瞒的,而是被淹没在其他大量琐碎的财务细节中,这样,非但不能使整个战略产生预期效果,而且其造成的损失妨碍了出版社几年内的其他投资。
在公司中,是否行政总裁高人一等,而保安就低人一等?这是个很严重的错误,因为它不可避免地导致那些人给别人强加某种“高”或“低”的特性。例如:高层的人一定聪明,对吗?他们一定具有引人注目的营销观念或者崭新的产品创意,对吗?不对。在你的公司里,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比其他人具有更多的人性价值。如果不考虑每一项工作的重要性、收入或地位,没有人比别人更高或更低。我们经常将一个工作的市场价值和人性价值相混淆,而且出于利己的需要,我们常常将层级制曲解成为在公司内部的社会等级制度。
在一个组织当中,领导者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们可能擅长协调和激发其他人的才能。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是把这些才能和其他资源汇集在一起运用,以获取公司的利益。事实上,管理生涯最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将是这样的领导者:他们能从公司的基层员工身上寻求创新,并且能够不论员工的等级,对他们给予认可和奖励。
即使每个人都能被奖励,也不是每人都会得到同样的报酬。那些对公司而言被认为具有更多价值的工作会得到更多的报酬,对这一事实你要看开一点。人们会理解对于公司的成功,收发室的工作人员和资深销售人员的职位不是同样重要的,但当你把邮件分捡人员视为“低微”的人,他们就不能理解或接受。当这一切发生时,“低微”的人就会变得不满。虽然他们的工资和福利或许很有竞争力,但他们感到没有受到正确的评价,所以失去了对公司的责任感。
聪明的领导者知道,当不再评价事物的大小高低时,所有的岗位都被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来考虑时,真正决定其重要性的是你的战略目标。
73.相信员工的能力
凡事都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好事也会变成相反。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一位奇人,那就是蜀国丞相诸葛亮。我们无不赞叹于他治国的天才,可是却容易忽略另一点,那就是他事必躬亲,大事小事管得太多,结果导致身体过于劳累,50多岁便病故于五丈原,英年早逝,非常可惜。
有一个案例发人深思。
三十六岁的山姆被人从一家大电子公司中挖走,转而担任一家新成立的公司的总经理。这家新公司是由两位私人投资家和一家创业投资公司所组成和出资的。公司的经营顺利,山姆一年后升任总裁。在那一年中,山姆每一天都工作十四小时;他聘雇和解雇员工、推销、开账、设计、计算,并且有时亲自在装配线上干活儿。山姆是个轮轴,而当公司得到增长时,他也为自己曾在每一位员工和每一件问题上投下了心血,而感到骄傲。
公司兴旺了,可是到了第三年,山姆已病得不成样子。董事会逼迫他增加三位副总裁,他照办了,但是这三位副总裁都不是“强人”,可能是潜意识地,山姆倾向于雇用有依赖性的人,以便他的轮轴位置不至受到威胁。
这家大发利市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且在第四年迁入自购的厂房中。同一年,山姆和他太太迁入在工厂附近山上新建的华厦。新屋与工厂同一方向,可以直接从客厅的窗外看到工厂。山姆常常邀请部属来家中吃晚饭(他偶尔也邀请顶头上司),这种聚餐是他探问厂内情报的手段之一。山姆每天还是工作十二到十四小时,人人都认为他立下了典范。
可是,公司的增长速度在第五年开始减缓。山姆相当担心;但是他责骂副总裁,要他们加倍努力。该公司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新产品,会计和控制制度相当原始,制造老化,行销能力薄弱。山姆亲自向所有的问题发动攻击,然而经济的衰退使公司的情况更加恶化。到了这时候,山姆着急了,在一星期之内,山姆革除了两位副总裁,跟管理顾问签订一份二十万美元的合约,请他们诊断公司的情况,并且为了检讨公司每况愈下的原因,跟两位创立人发生激烈的争辩。
在四个月之内,创立人把手中握有的大量股票售给一家对收购其他公司有兴趣的企业集团。六个月之后,该集团又以议价方式购进了握在散户手中的股票。也就是说公司被接管了。
山姆是一位英雄说得通,是一位恶棍也可说得通。他把这个企业早期所需的给了这个企业。这个过程中,他这个人逐渐变成该企业不可分割的部分,“客观”这一重大要素也就丧失了。员工不是在替公司工作,而是在替山姆工作。山姆不是一个增长性企业的总裁,不是公司管理团队的队长,而是一位自封的国王。山姆不能退后几步,使自己与企业之间保持某些距离。
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其任务是做出总体规划、总体协调工作,对具体事务不是说不能接触,而是应保证主要精力放在大局上。
一个保姆式的管理者具有如下缺陷:
第一,管得太多,必然使自己身心过于劳累,虽然看起来很认真负责,但是却会使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不仅个人损失,而且企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第二,大事小事都亲自过问,必然会使部下丧失或减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而这对于一个实体来说是可怕的。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不是自然人而是法人便是因为它前提是一个固定的机构,拥有一定的实力。这个机构是由许多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互相合作从而使企业进入良性运作。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无法负担整个企业的运作。只有努力培养部下的工作积极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企业才会有生命,就像一栋房子,单靠一根大梁是支不住的。
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工的社会。老板的特长职责便是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和监督控制,而部下的特长和专职就是解决具体问题。互相合作,才能充分发挥效力。
所以,我们不要为“勤奋工作”这个美好的神话而迷惑,超出职责和精力范围的勤奋工作只能是对企业和部下的不负责任。
那种保姆式的经理,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是啊,时间怎么够用呢,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而企业的问题却多如牛毛,可是,还得吃饭、休息、睡觉吧?
我们必须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它们用在最值得用的地方。
务必少去插手一些本不应该你来插手的事情。
也务必让你的部下把问题带走,如果他没有把问题带走,那就不是你在管理部下,而是部下在管理你。
务必保证足够的休息,以便有充沛的精力去保证工作的效率。
山姆的失败告诉我们:事必躬亲者,戒。
74.最好的管理就是“少管理”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的一个管理原则就是,“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管理者只管自己该管的事。反观国内的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显然就缺乏了这份自信和这种观念。据一份权威的调查分析报告称:“在中国企业每一层次上,80%的时间是用在管理上,仅有20%的时间是用在工作上。”对此,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指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管”与“理”,普遍遵照的是20%∶80%的比例,这与中国企业管理中的“管”与“理”,大多为80%∶20%的比例恰好颠倒。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习惯于相信自己,放心不下他人,经常粗鲁地干预别人的工作过程,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怪圈:上司喜欢从头管到脚,越管越变得事必躬亲,独断专行,疑神疑鬼;同时,部下就越来越束手束脚,养成依赖、从众和封闭的习惯,不仅会把最为宝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丢得一干二净,而且会严重挫伤员工的自尊心和归宿感。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得弱智病。相反,如果管理者能够和员工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并能够形成有效的授权和责任机制,那么,无疑会增加员工的使命感和工作动力,从而能够促进公司业绩的稳步发展。
国内不少企业都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也不缺乏良好的指挥流程。但如果管理者将太多的精力和热情倾注到“管”上,指挥、指挥、再指挥,成了他们的信条,沉溺其中,乐此不疲,回头却发现,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却莫名其妙地变得很复杂,工作没有进展甚至更加远离目标,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制度和流程也成了摆设。
要“管得少”,又要“管理住”,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委任与授权。事必躬亲导致的结果一是效率低下,二是团队失去工作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合理授权,使团队成员有充分发挥能力的平台。在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赋予下属相应的责权利,鼓励其独立完成工作。
最理想的管理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也就是不管理。因为人人学会了自我管理,克尽职守,那些所谓的管理制度、条条框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管理要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前提就是管理者对员工做到充分信任。在《没有人完全信任老板,怎么办?》一文中,巴托洛梅教授指出,培养信任和坦诚的因素,至少应该包括六个方面,即“沟通”、“支持”、“尊重”、“公平”、“可预见性”和“胜任工作”。
建立和培育信任要从四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加强文化的融合。只有员工发自内心认同了企业的文化,才会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就像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的船只,如果水手们都是各自向着自己的方向,那么能够风雨同舟吗?要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理解,就必须根据客观环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建立起企业强有力的文化及理念,使员工达成对企业文化的共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只有这样,信任才有了坚实的平台。
第二,自由交换意见。安排正式或非正式会议作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途径,以此加深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对组织的忠诚感,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同时,应当及时让员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利用一切机会强调工作目标。另外,还应该鼓励公开讨论,鼓励员工在组织中发挥其专业技能和特长,并保证所有的建议都得到应有的重视,记录所有意见并给予评估,对于无法采纳的意见,应当很得体地予以处理,并给出充分的理由进行解释。
第三,感情疏通。人是有感情的,组织与员工之间有情感关系,如果双方感情好,任何事情都好办,感情不和,就会造成阻力。因此,应重视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协调,善于运用感情疏通拉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彼此把对方都视做“一家人”,相互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所谓信任,既有情感的信任,也有制度的信任,情感的信任是低端的,高端是根据契约的关系形成的信任。人和人之间毕竟是有感情的,无论是制度框架下还是其他形式下的信任,离不开感情这个因素。但是必须最大程度地把情感与制度分开来,从而推动整个企业健康地发展。
第四,注重结果。工作结果是衡量成败的惟一标准。就如同进行越野比赛,只要把起点、终点和比赛路径确定下来,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拼搏。至于谁快谁慢,为什么快,为什么慢,自然会看得清清楚楚。比如,美国有许多高科技公司采取弹性工作时间:不规定员工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对于特定的任务,只是给定一个完成期限,具体的过程就由员工自己来安排,最终以结果来衡量工作业绩。公司给予员工足够的空间,员工则回报公司极大的努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由此可见,把实现结果的过程交给部下,又用过程的结果来衡量部下,实在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注重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监控行为,让管理进入一个自我控制的管理状态。
所谓“君忙国必乱,君闲国必治”,最少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75.轻松管理的六个技巧
企业管理凡是终日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甚至感到顾此失彼、忙于应付的时候,最好审视一下自己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是否对头?是否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回想多年来管理企业的成败得失,我认为要想轻松地管理企业,下面这几项可能是应该遵循的:
1.要分级管理而不要越级插手问事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进行必要的分级管理。主要管理者不要一竿子插到底。那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对下属的管理人员要在明确责任和奖罚的基础上,让他们有职有权。即使碰到问题,只要不是事关企业大局的事,也要所属的部门自己去处理和解决。这样,总经理不仅能从管理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只要管理几个人就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能够充分地调动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或重大决策。
2.多想、多看,少说、少干
这是高明的总经理必须掌握的原则。千万不要大事小事都要事必躬亲。许多时候,你只有站在一旁观看,才能真正做到“旁观者清”,而避免“当局者迷”,才能更公正、更有效地判断是非曲直,才能真正看清哪些事情是企业应该坚持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改进的。即使你比你的下属干得还要好,也不要事事都亲自去干。一个元帅如果必须亲自去冲锋陷阵,一个教练如果必须亲自到运动场上去拼搏,不仅不能说明这支军队的强大和运动队的水平很高,反而说明他将寡兵弱,可能离失败为期不远了。比如一台戏,如果是总经理在台上又唱又跳,而企业员工则坐在台下观看,还可以指手划脚地挑毛病,这样的情景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轻松管理企业而又驾驭全局就要多当教练员少当运动员,多当导演甚至观众而少当亲自登台演出的演员。
3.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作为一个总经理,首先要分清什么是企业的大事,什么是企业内无关紧要的小事。凡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对待,决不可等闲视之。而大事往往不是每天都发生的。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让下属部门按照分工自己去解决,不要陷于繁琐的事务之中而不能自拔。但是,也要敏锐地观察和分析一些小事的起因和影响,不要因小失大。但是,一般情况下,不必亲自去处理。
4.要豁达大度,不要小肚鸡肠
“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古人称道的所谓大智大勇。总经理也要培养自己一种处变不惊的素质,以对付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即使企业陷入困境,也要有毛泽东那种“大不了再上井岗山”的气魄。对下属,既要严格要求,又要适当容忍。不要听风就是雨,也不要时时盘查,事事追究。必要的时候,也要睁只眼、闭只眼,看见全当没看见。只要不影响企业的重大利益,对一些事情不必去兴师动众地深查深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还要适当照顾他们的“面子”和威信,以便他们今后更好地工作。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甚至会有“一念之差”。有些问题可能会越深究越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问题会自行消失和解决。如果总经理没有容人之量,很难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也很难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要知道:如果养活一班没有缺点的“圣人”,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
5.管理企业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企业的管理制度在颁布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颁布之后不要朝令夕改。即使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必手忙脚乱。中国很多事情都是无为而治,改革初期,农村基础组织瘫痪的几年间正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几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你越想管细管严,管得滴水不漏,反而会越乱。很多时候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6.不要事事追求“尽善尽美”
很多总经理,都想把自己管理的企业办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企业。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完美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过分的完美无缺,往往就要走向反面,什么事情都是八个字“适可而止,物极必反”。一个由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体组成的组织,要想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古人云:宁静致远,虚怀若谷。企业的领导者只有摆脱繁琐的事务,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正确地权衡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利弊得失,才能更好地考虑企业的发展大计和重大决策。当然,要轻松而高效地管理企业,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无为而治”,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基础。总经理要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要十分熟悉企业的人和事,还要有一定的肚量或胸怀。这样,才能“熟中生巧”、“艺高人胆大”,从而实现轻松管理。因为企业管理从科学到艺术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76.养成良好的习惯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良好的习惯,做人如此,管理企业也是如此。我们时常听到有些家长说,这样的孩子就应该送到军队去锻炼锻炼,为什么不听话的孩子到了军队就能变好呢?因为,军队改掉了孩子身上的许多不好的习惯。使孩子具有了军人的素质、军人的作风。
军人良好的素质来自于平时训练,操练的目的不外乎有三点,一是增强体魄,二是学习战斗中的攻守技能,三是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
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类习得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过程建立起来的,是对一定刺激的应答反应,这类行为称为应答性条件反射。
另一类习得的行为最初出现时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也许有刺激,但不明显,也许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一类行为称作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刺激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所有的应答性条件反射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S-R(刺激-反应)。S在行为的形成中扮演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条件刺激总是伴随着非条件刺激而出现。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刺激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但不是S-R,而是“反应-强化”,在行为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反应前出现何种刺激,而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
二是强化在反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应答性条件反射中,人们重视的是反应前的刺激,而不是反应后的结果,没有人关心反应以后会得到何种结果,因此“强化”在这类反射行为中没有任何意义;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中,强化才是最重要的。
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前的刺激决定了行为的保持或消退。
军队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行为方式最“模范”的区域,与以上两种“反射”理论的认真贯彻有很大的关系。但到了企业,军人的规矩就不那么好立了,因为情况变了。
首先,军队是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机构,它与外界基本上只保持一个信息交换点,其内部的管理方式是直线式的;企业则不同,由于经营的需要,它的对外信息交流渠道尽量要多,与此相对应,它的管理格局也复杂得多。
其次,军队和军人的关系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兵只能在部队的大熔炉“冶炼”,而不是相反。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则不这么单纯,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是企业改造着员工,另一方面员工也可以改变企业。
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在推行管理时势必要碰到许多有形无形的阻力,管理只能在较量中前进。既然是较量,那就必须使力气下工夫。
企业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有,之后便是“萧规曹随”,只能达到“应答性条件反射”阶段。
如此看来,企业的管理仅凭“刺激”还不行,还需要“强化”,通过“强化”来进行正负反馈,如此循环往复,良好的习惯应该可以慢慢形成。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反复做什么事,他就是什么人。当管理者要求员工形成良好的习惯时,他们自己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而当良好的习惯在企业的上上下下都形成后,管理者所希望的轻松高效管理也就不远了。
77.建立一套好的制度
制度是总经理做好工作的一根标杆,没有好制度,一切都会形同虚设。
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它的领地。但是怎么开发这个辽阔的大陆呢?当时英国没有人愿意到荒凉的澳洲去。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犯人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私人船主承包了运送犯人的工作。最初,政府以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船主为了牟取暴利,尽可能多装人,却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所以犯人的死亡率很高。英国政府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损失。英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一位议员想到了制度,那些私人船主利用了制度的漏洞,因为制度的缺陷在于政府付给船主的报酬是以上船人数来计算的!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来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不论你在英国上船装多少人,到澳洲上岸时再清点人数支付报酬。一段时间以后,英国政府又做了一个调查,发现犯人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了,有些运送几百人的船经过几个月的航行竟然没有一人死亡。犯人还是同样的犯人,船主还是那些船主,制度的改变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在任何单位里,都需要规章制度。一套好的规章制度,甚至要比多用几个管理人员还顶用。
无论制定什么样的规章制度,事前都要详细了解实际形态,整理分析各类问题,再制定规则,这样才有意义。若徒具冠冕堂皇的条文,而与现实情形背道而驰,则无异于一纸空文。
因此,在规则之外,还要另定一项处罚违规者的条文,以约束他人遵守。
只重理论的理想派管理者,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背景下,总是一味强调“勿××”的单方面主张,比如:“凡公司员工一律阅读公报,不遵守者须接受处罚。”假若公报缺乏内容、空洞无物、辞不达意,又有谁会愿意去看它呢?就算是如此生硬地执行,也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规则制定的目的是对一些职责不明的事项,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它时间性很强,同时也是为适应时代环境而定出来的,绝非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再好的规章制度也是从出台的那一天就开始老化,因为一个单位和它的员工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一套规章制度,必须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发挥好作用。当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规则本身也必须随之变化。
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时刻注意本单位的规则,发现不切实际或不合情理的要及时纠正,不断改革,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规章制度,必然是不断发展不断改革着的。这样的规则是活的规则,只有活的规则才有意义。
曾经有过这样滑稽的规则,某单位以发生意外事故的多寡来决定是否表彰员工,这样的规则如用在几乎没有危险性的工作场所,未免就不合情理。表扬无事故记录的员工自然很好,但是要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对于有些人,工作本身就没有危险性,那肯定是要受表扬了。
还有这么一则故事,据说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企业界很流传:一个不擅指挥、无能的连长获得了一项最高荣誉。获奖原因来自于一条规则。规则中规定,凡连队官兵,在军事演习中获得了最高成绩,则连长可获得最高荣誉。
这项规则在当初制定时,肯定是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但过了一段时期再执行起来,就显得有些迂腐,因此才会产生无能长官接受褒奖的情形。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这则故事之所以流行于企业界,主要是它对于那些墨守成规的管理者有一定借鉴作用。
总之,规章制度的建立、制定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的进步不断改变的,而不应该一成不变。一个有经验的总经理要善于用规则管理员工。
78.抵御五重诱惑
所有总经理都有失败的时候。如果失败了,他们往往会归咎于那些令人厌烦的原因,如战略错误、不充分的营销、竞争的威胁和技术失误等。然而,这些仅仅是问题的表象,所有的总经理都犯过同样的错误:屈服于某种诱惑,从而不必要地将情况变得复杂化;过于注重某些细节而损毁了个人领导能力。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诱惑之一:选择地位而不是工作成果
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必须明确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成果为目标。但是,在许多公司中,评价最高的经理往往不是这么做的。不少总经理把其他的事情看得比工作成果更重要,那就是希望保护自己所处的职业地位和领导权力。然而问题是,一个人如果不是追求成果的“偏执狂”,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举例来说,大多数总经理在得到自己职位之前曾是追求成果的“偏执狂”。可惜,当他们达到目标,被人称为总裁或经理之后,其中的许多人就把注意力转到如何维护自己的地位上来了。
这种情形产生的原因是,他们的实际人生目标仅仅是获得个人利益。站在人生目标的巅峰上当然只剩下坡路可走。我们能够合理地推论:他们一旦到了最高职位,就会不择手段地保护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很多行政总裁和大多数经理人做出决定来保护他们的利益或声誉。
更有甚者,他们还避免做出可能损害自身地位的决定。实际表现上,他们更倾向于回报那些有利于他们“自我”的人,而不是为公司业绩做出贡献的员工。这就出现了一个疑问:难道经理人不明白通过集中精力做出成果,他们将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自我”满足?是的,他们明白,然而实际做起来需要长期、大量的工作,在此程中将产生太多可能导致地位损失的危险插曲。
要克服这种诱惑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将工作成果作为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标准,否则只能从总经理职位上退下来。你所领导的公司的未来,不论对于员工还是顾客都太重要了,这才是真正决定你地位的衡量标准。
诱惑之二:选择个人声望而不是责任
即使一些总经理抵御了过于保护自己地位的诱惑,他们有时还是失败,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促使员工为自己的职责负责。这是取得成果的必要条件。此时,总经理们屈服于另一个诱惑:希望自己受欢迎。
希望自己受到员工的欢迎是人之常情,但对于总经理却是危险的。总经理可以是“孤独”的。对公司大多数成员来说,最高领导除了那些直接向他汇报的人之外,很难有更多的时间使他和每一个人都很熟悉。
那些直接向总经理汇报的人,相对公司其他员工来说,通常年龄差不多,薪金水平也相当。大多数总经理同这些下属成了朋友,并且对他们的需求和缺点常常能感同身受。最后,由于巨大的任务当前,总经理与这些下属之间产生了“亲如兄弟”的感觉。
因此,当需要告诉这些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他们没有达到期望值时,总经理们变得踌躇不前,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这并不是他们太忙或者太懒,而是因为此时他们已经难以面对“朋友”。
作为总经理,要努力赢得公司员工和直接下属的长期尊敬,而不是他们的私人感情。不要把向你直接汇报的员工看成一群拥护者,应把他们看作是完成自己工作职责,进而使公司达到预期业绩的关键人物。必须牢记的是,如果你失败了,你的下属将不可能再喜欢你。
诱惑之三:选择正确决定而非清楚指示
即使一些总经理抵御了保护自身地位和受人欢迎两种诱惑,他们有时还是会失败,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屈服于另一个诱惑:希望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保证确定性。
很多总经理,特别是那些很喜欢数据分析的人,希望保证自己的决定总是正确的,然而在信息不完整、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中,这根本不可能。因此那些喜欢精确和正确的总经理,常常拖延决定的时间,不能给属下非常清楚的指示。他们给员工的指示模糊而犹豫不决,希望这些人能够自己在工作中找出正确答案。
因此,关键的一点是,总经理的决策指令必须保证清楚而不是精确。要记住,如果你采取决定性的行动,而不是总在等待更多的信息,你的下属能学到更多。如果你根据当前掌握的信息所做出的决定,在有了更多信息时被发现错了,那么改变计划并向下属解释清楚就行了。冒出错的风险本来就是你的职责。对于你来说,出错的真正损失仅仅是你的自尊心。对你的公司来说,如果作为总经理的你不肯冒出错的风险,代价就是整体瘫痪。
诱惑之四:选择表面和谐而不是争执
即使有一些总经理能够战胜上述的三重诱惑,有时还是会失败,因为他们常常对自己的决策感到不满意。这是由于他们未能很好地利用最方便的信息来源:那些直接向他们汇报工作的下属。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总经理屈服于下一个诱惑,那就是渴望和谐。
大多数的总经理都相信员工如果赞同自己的决定并且随大流,要比反对决定、存在抵触情绪好得多。这种行为模式也是总经理们晋升到目前地位的一个原因。然而,表面上的和谐常常限制了建设性的争执,换句话说,就是围绕一件事情坦率地交换意见。
如果没有这种争执,总经理决策的实际质量常常低于正常水平。最佳的决定只有在各种知识和观点都被公开讨论之后才有可能做出。并不是每个人的观点和意见都值得赞同,但是这些因素应当被总经理慎重考虑。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都被研究过之后,得出最佳结论的机会肯定会比较大,更不用说这显然提高了大家对最终决定的信心。
总经理应当容忍不一致的声音。你可以鼓励下属公开表达他们的不同观点,而且要热情地鼓励。嘈杂的会议常常是取得进展的表现,而“一团和气”的会议往往是将重要事务扔在一边不去讨论的典型症状。会议中你需要提防和制止人身攻击的言论,但是你的控制不要达到抑制大家交换关键意见的程度。
诱惑之五:选择无懈可击而不是信任
即使有些总经理抵御了保护自己的职位、希望下属欢迎、只做正确的决定和保持和谐这四重诱惑,有时还是会失败。为什么?因为即使总经理愿意培养建设性的争执,下属们却可能不愿意这么做。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总经理屈服于最后一个诱惑:渴望自己变得无懈可击。
总经理都是想掌握权力的人物,如果让同事或者下属发现了自己的过错,总经理们就会觉得难以忍受。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万一员工都可以轻易地挑战他们的决定,那么自己就将失去权威。
不论这些总经理多么努力地推进建设性的争执,他们都只是缘木求鱼。员工没有安全感,因为总经理不愿加入讨论。结果是那些直属人员都热衷于推测总经理的意见,仅仅在“方便”的时候象征性地相互争论。
你应当常常积极地鼓励员工去挑战你的想法。应该信任下属,并将你的声望与“自我”都勇敢地托付他们。这是你作为总经理能够提供的最高水平的信任。你的下属将以尊敬和诚实作为回报,而且在对待他们自己手下的员工时也将效法你。
上述五种诱惑应当随时作为总经理们的“警钟”,提醒自己:这些诱惑常常导致一系列致命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如此的难以控制,改变它们又是如此痛苦。
79.避免经理人常犯的致命错误
美国财星顾问集团总裁史蒂文·布朗总结了经理常犯的13项致命错误,并提出了避免的方法和建议,这些建议值得每一位总经理参考借鉴。
1.拒绝承担个人责任。布朗认为:“管理者若想发挥管理效能,个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杜鲁门任美国总统之后,在自己的办公室挂了一条醒目的条幅:“踢皮球到此为止。”每位经理都应效法杜鲁门总统的格言。
如果你对本单位的工作成绩效率不满意,请切勿怪罪职工,若有错误,一定是你自己造成的;如果你对利润不满意,切勿怪罪通货膨胀,请严谨检讨你的管理方式。有效的经理必定敢于承担个人责任,因为职工只能服从自己所敬重的人,尤其是勇于承担个人责任的经理。
2.不能盲目使用人。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企业经营活动功能持续长久。优秀的经理必须做到就是没有自己,业务仍能有效地进行。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一定忽略了自己的重大责任--培育人才。布朗认为:“经理的最大考验不在于经理的工作成效,而在于经理不在时职工的工作成效。”
3.只能控制工作成果。经理如果仅仅想控制工作成果而不试图影响职工的思想也是一项管理错误。
由于每个人的工作习性不同,他们的行动也不一样。所以,布朗指出:“经理只有了解人性因素并能掌握每个职工的心理,生产力才会逐渐提高。”
4.附和错误的一方。布朗认为:“忠诚并不意味着你必须附和上级的意见或观点。但是基于命令统一原则,你必须尊重指挥系统。如果你轻视指挥命令系统,你必将为自己及上级带来更多的困扰。”经理克服附和错误一方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管理阶层的作用及职责,促使自己及职工都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
5.对每个人都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凡是试图以同样方式管理每位职工的经理,一定无望成功。好的经理擅长掌握职工的个性差异,认清每位职工的优点及弱点,因材施教,对职工采取个别管理原则。许多经理都想在同一时间里处理大多数人的问题,极力避免一对一的谈话,这并不是有效的管理方式。
要知道,管理是一种个人化的过程,如果经理只对某位职工谈话,由于谈话对象明确,一定容易发掘出问题的根源。布朗指出:“有效的经理都擅长混合使用数种管理方式及方法,用以应付各种情况。”
6.忘记利润的重要性。每位经理应极力防止利润下跌,只要让每个职工能清楚地了解到他的业务活动与公司盈亏的因果关系,他们就愿意努力提高效率。经理只有不断提醒职工注意他的个人活动与公司活动的因果关系,才能确保利润不至衰退。
7.专注业务问题。布朗认为,把90%的时间花在处理业务问题上,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影响10%的生产力,这同样是一种管理错误。经理如果太专注于业务问题,将会完全失去工作目标。
因此,好的管理者在自己及他人遇到问题时绝不会忘记自己的主要目标。
8.经理仅仅是作为职工的工作伙伴是不行的。如果经理只是试图成为职工的伙伴,说明他不谙管理之道。因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容易形成委员式管理,而委员式管理通常等于不管理。久而久之,职工会发现经理毫无工作成绩却坐领薪金。
9.未制定工作标准。布朗指出:“经理应把工作标准视为公司与职工既定的合约。公司应保障职工工作环境的质量及升级机会;职工应保持工作标准,藉以享受其附带的利益。”如果每位职工都视工作标准为质量规范,这家公司的业务一定日趋发展,管理工作也易如反掌。如果经理能妥善制定工作标准,并坦诚与职工相互沟通以致每位职工均乐意遵守已定工作标准,那么这位经理就能避免发生错误。
10.未训练职工。布朗指出:“经理面临的两大挑战是:促使职工达到水准以上的绩效,然后督导职工继续保持这种水准绩效。”
因此,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使职工工作水平和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11.一味宽恕不胜任工作的职工。人们之所以宽恕不胜任者,是同情弱者和希望避免对立情绪,但布朗指出:“有效的对立是一种管理技巧,如果你想矫正某人的行为,你应告诉他你对他的感受及不顺眼的原因,然后征询对方的意见,最后则鼓励对方采取比较正确的行为。”
12.只赞赏绩效最优的职工。只要职工达到工作目标,就应加以赞赏,而不应只是表扬高绩效者。
因此,只要职工绩效适当,便应给予奖励,当职工达到新的目标时,则应再加以嘉奖。
13.试图操纵职工。布朗最后一项箴言是:“切勿试图操纵职工”,他说:“身为经理,固然应设法提高职工的积极的工作热情,但采用的方法必须审慎。”
好的方法是以维护职工的自尊来提高生产力,拙劣的方法是促使职工觉得是受操纵,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80.只有100%才算合格
水温升到99℃,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再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100件事情,如果99件事情做好了,一件事情未做好,而这一件事情就有可能对某一单位、某一企业、某项事业产生百分之百的影响。
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确只是一些细节、小数点事上做得不完全到位,而恰恰是这些细节的不到位,又常常会造成较大影响。对很多事情来说,执行上的一点点差距,往往会导致结果上出现很大的差别。很多执行者工作没有做到位,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做到了99%,就差1%,但就是这点细微的区别使他们在事业上很难取得突破和成功。
一位管理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手中溜走1%的不合格,到用户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为此,员工要自觉地由被动管理到主动工作,让规章制度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国内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总曾回忆到:“1987年,一个与我们公司合作的外资公司的工程师,为了拍项目的全景,本来在楼上就可以拍到,但他硬是徒步走了两公里爬到一座山上,连周围的景观都拍得很到位。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回答了一句:'回去董事会成员会向我提问,我要把这整个项目的情况告诉他们才算完成任务,不然就是工作没做到位。’”
这位工程师的个人信条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不会让任何人操心。任何事情,只有做到100分才是合格,99分都是不合格。60分就是次品、半次品。”
因此,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领导者心目中必须有一个很高的标准,不能是一般的标准。在决定事情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尽量把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进去,以尽可能避免出现1%的漏洞,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生命中的大事皆由小事累积而成,没有小事的累积,也就成就不了大事。人们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会开始关注那些以往认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开始培养自己做事一丝不苟的美德,力争成为深具影响力的人。
做事一丝不苟,意味着对待小事和对待大事一样谨慎。生命中的许多小事都蕴涵着令人不容忽视的道理,那种认为小事可以被忽略、置之不理的想法,正是我们做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源,它不仅使工作不完美,生活也不会快乐。
每一位老板都知道一丝不苟的美德是多么难得,不良的工作作风总是会在公司四处蔓延,要想找到愿意为工作尽心尽力、一丝不苟的员工,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无论大事、小事都尽心尽力、善始善终的员工十分少见。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父亲告诫每个孩子:
“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世界上到处都是散漫粗心的人,只有那些善始善终者是供不应求的。”
我认识许多老板,他们多年来费尽心机地在寻找能够胜任工作的人。这些老板所从事的业务并不需要出众的技巧,而是需要谨慎、尽职尽责地工作。他们聘请了一个又一个员工,却因为粗心、懒惰、能力不足,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频繁将这些员工解雇。与此同时,社会上众多失业者却在抱怨现行的法律、社会福利和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许多人无法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原因在于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背弃了对待工作应尽职尽责的原则。
一个人成功与否在于他是不是做什么都力求做到最好。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绝对不会轻率疏忽。因此,在工作中你应该以最高的规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绝不只做百分之九十九。只要你把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快、更准确、更专注,动用你的全部智能,就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实现你心中的愿望。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