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vr视频的电脑软件: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纽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0:55:52
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纽带  


■本报记者 闫鑫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刘琴
 
  4月2日下午,为期两天的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介休市绵山风景区闭幕。自2002年以来,民进中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为平台,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先后举办了八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前八届研讨会累计邀请了两岸文化界专家学者1400余人次参加,其中港澳台嘉宾500余人,总计收到各类论文近500篇,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各个方面。今年,百余位来自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在绵山论道,探讨清明和节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纽带作用。

关注少数民族节日
王石 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

  全球科技、信息和经济均有一体化的倾向,比如说WTO,那么在文化上,有没有一体化的趋势?我认为是有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非常广泛的文化接触、交流、碰撞中间,实际上是产生了一种国际性的共有文化,这个我觉得不应该回避。
  我想我们应该从正面和和谐的意义上看国际文化,而不是在负面和冲突的意义上去排斥,我们更不应该排斥那些亿万人在实际上已经融入其中的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有文化内涵,而国外的节日也同样有文化内涵,同样给人带来快乐和祝福。中国节走出去是友好,外国节走进来也是友好,不能动不动就说“文化入侵”。
  关于“入侵”之说和“文化主权”、“文化安全”之说,我认为都有它们的前因,这些说法有一个前提,就是把文化完全放在“冲突”的位置上来考虑,而不是放在“和”的位置和“融合”的位置来考虑。总之,我们希望以一种和谐的、博大的胸襟去看待传统节日中不同的文化背景。
  说到“和”,我在这里还想提出一个建议,就是我们现在把中华民族七大传统节日定为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还有中秋,这七个都是汉族的节日。当我们解读中华民族的时候,我们会说中华民族是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共同的称谓,但是我们在说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时候,一个少数民族的都没有。
  我有一个愿望,如果有一天他们的节日也放假,某一天下班的时候,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对少数民族的员工说“明天是古尔邦节,公司给你放一天假,并且送你一束花”,那是很美好的事情。

中华传统文化在变化中发展
许端容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文学组教授

  关于传统文化的节日,我观察了四个。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自然形成的,早期的清明节、端午节等等,都是让你去运动,让你身体好,因为我们都希望幸福。
  那有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呢?没有,所以清明节跟寒食节可以结合,寒食节有时不跟清明节结合。清明节、寒食节可以说是冬至后的105天,或者106天。这个节日可以说一天,也可以说三天、一个月,所有的元素都是在变动的。
  我一直愤恨韩国的端午节,后来一想,不用愤恨。什么样算中国人?文化过去了就算,不是血统的问题。所以现在中国不是在突飞猛进吗?好的东西留下,不好的东西流走了,所以我们会随时不断地应变。中华传统文化从来都是现代化的,只是我们现在加上了比较有利的科技、产业,还有政府的东西。

节日习俗的现代化
刘焕仪 香港城市大学专商学院副院长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习俗为什么要现代化呢?首先我说说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在香港还有很多人清明节的时候扫墓,带很多香烛冥镪,还有很多糕点、食品,有很多烦琐的祭祀仪式。那些比较烦琐的祭祀仪式和香烛冥镪也可以现代化。寒食不生火,那么你就不带香烛冥镪,我觉得那些简化的习俗一来可以环保,二来可以避免浪费,减少时间。
  在香港,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因为香烛、冥镪这些东西的关系,很多时候会引起山火。在庙宇里,以前允许人们带香烛进入,但是近三四十年,香可以带,但是有限制,只可以带一两支,蜡烛就不允许带进庙宇,其实,我觉得那些规矩也不影响过节的情怀。所以我想,假如清明节同时推行寒食禁火,推行扫墓不烧香,不烧香烛冥镪,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可以减少山火,也可以减少那些纸张的浪费,也可以环保一点,与现代人提倡环保的大课题是与时俱进的。
  清明节扫墓的理念是纪念我们过去的先人,对西方人来说,他是讲求个人主义的,他们家庭的那些关系比较疏离,所以也在向东方学习一些价值。我觉得清明节背后的价值观,一些理念正好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短处,假如我们推行寒食节,让全球在节日当天不生火,以纪念先人的话,我姑且叫它“Nocooking”,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假如我们国人推广到全世界,对人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两地清明文化各具特色
蔡继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开封的“文化立市”主打的是宋文化牌,根据《清明上河图》复建了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重现了古代世俗文化的情趣、皇家林苑的气派。开封的清明文化倾向于小传统、风俗习惯,倾向于愉悦方面,而介休由于介子推的客观存在和历史渲染,已经成为介休寒食清明文化的核心主题,带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由于介休与开封在地理环境上存在差异,也使两地的清明文化意趣相异。所以对假日经济的选择,我们作出这样的思考,开封的清明假日近来应该以民俗为主,踏青、观赏、植树造林、互帮互助,以此挖掘和谐社会文化内涵,介休的清明假日经济开发,我们认为应该以文化挖掘为主,政府可以考虑举办国际论坛或绵山与儒释道文化教会国际论坛,以文化旅游和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假日经济的主线,吸引文化层次较高的旅客,从而努力使介休成为中国清明节精神文化的地标,在文化产品开发商也应该考虑到突出寒食的“食”字。

节庆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力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

  我想对中华民族同祖同根的文化根源探究,自然要追寻到节庆文化上,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比如清明节,它是一个民族的情感体验、道德追求以及民族浸入在集体里边的意识体现,这种东西是非常宝贵的。
  要尊重文化自身的规律,要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现代人的思维来看待传统文化,所以,我觉得节庆文化也如水,是流淌、灌注在中华民族肌体里面无处不在的软实力,它浸润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情感理念、道德观念、伦理意识、宗教信仰、审美方式和艺术特色。比如说清明节里面蕴含着忠孝诚信、不计功禄等等,这种理念不仅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资源,甚至于我可以讲,它是救治我们当下人类、全世界面对的经济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的文化良方,因此,它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
  正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我们的节庆文化,一个民族对自己有生命力的节庆文化的珍视,是一个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标志。所以我认为,节庆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大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大厦是靠一根根文化支柱把它鼎立起来的,而节庆文化就是期间重要的栋梁支柱。
  对这样的支柱,我们要精心地维护它,并且按照它给我们提供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些哲理、情感、道德理念,精心地加以维护,按照它顺势的方向,与时俱进地丰富、深化、发展,这是一个民族自觉的标志,而不应该反其向意识地,轻率地去颠覆它、解构它,更不能够用西方的一些时髦的观念随意地对它进行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