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如何去掉文字底色:三位老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46:08

太冲穴——调节大怒有奇功

太冲穴位于人体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即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肝脏的情致是怒,如果肝气有失疏泄,那么人在情绪上会表现出易怒的特点。对于经常性的生气、发怒等症状,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因为太冲穴是肝经原穴,可以起到调节肝脏,平稳情志的作用。因此,太冲是全身镇静镇痛的要穴。

    另外,太冲具有调理气血,平肝熄风的作用。对于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等具有治疗和防止作用。

调节肝血的要穴

大敦穴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大敦穴为肝经的井木穴。井穴是五俞穴的一种,穴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木,是指肝脏在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中,属于五行中的木。大敦穴做为肝经最远的穴位,对于调节整个肝经的血液运行,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大敦穴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具有比较突出的效果。因为中医理论中有女人以肝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女性的健康,肝脏功能的健康,对于身体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大敦做为最远的穴位,可以起到让整条肝经血液运行正常的作用。
    大敦穴具有疏肝缓肝,调经止血作用。对于各种疝气病,月经病,遗尿,崩漏,痫证等也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太白穴:脾经原穴。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疾病〗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等消化不良。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太白穴名意指脾经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足太阴原穴  

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太溪穴 补肾大发

太溪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穴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可用拇指或中指按揉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宜。

太溪穴为肾经输穴、原穴,长于滋阴补肾、通调三焦,可用于治疗阴虚之消渴、咯血、吐血、衄血、咽喉肿痛、耳鸣、耳聋、口中热、咽干、唾痰如胶、牙龈肿痛、尿黄、便秘,肺肾两虚之咳喘,肾阳不足之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失眠,腰酸,妇女不孕、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症。历代文献和临床未见有明显的禁忌症。 

  举个实例:

病人电话来说:武老师,我按你的方法炙太溪穴感觉没什么用。

我一听,心里隐隐有点疑惑,便问他:为什么没用呢?

别的穴位稍微炙一会儿不能感到烫,但是这个穴没有感觉,炙了半天不是不烫我说:你来一趟医院吧,不用挂号,直接来找我,我给你炙。

果不其然,艾火离她的皮肤不到1厘米,她只能微微感觉到暖和。大约半个小时后,整整一根艾条烧完了,她感觉依旧。我又点燃了一根,递给她,让她继续炙,她有点急了,说炙了这么久,究竟有没有用啊?” “没用我干嘛要炙呢?你感觉炙得舒服吗?我问。

倒是挺舒服的,越来越觉得有股暖流从双腿暖到肚子里

这不就是效果吗?

第二根艾条烧完一半的时候,她忽然说:哎呀,我感觉烫了

我朝她望去,以前白中微微发青的脸,此刻如三春桃花。我跟她解释说:太溪穴大口大口地吸收艾炙的热量,吸收了这么久才够!这说明你体内的寒气太重。热量全部被太溪穴吸进温暖你的肾经去了,所以你一直感觉不到烫,你回去后,别的穴位都不用炙了,只炙太溪就行了,这是最直接补充你体内热量和阳气的方法。说完,我又让她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她看了非常兴奋,说她的脸色从来没有这么白里透红过。

大约3个月后,她打来电话,说她回去后,头两天还得炙半个小时才能感觉到烫,后来这个时间就迅速缩短了。现在,炙条放上去几秒就能感觉烫了,她还说,她刚刚检查出来。自己已经怀孕了,问还要不要继续炙,我说:你的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何不得鱼忘筌呢?

这位女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凡是寒凉体质的人,都不妨通过常炙太溪穴,让温暖的生机进入寒体之内,让体内的冰雪变成春天的涓涓细流......

你们不防试一下! 太溪穴出目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别名吕细(《针灸大成》)。《会元针灸学》云: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经穴解》云: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自涌泉发源;尚未见动之形,溜于然谷,亦未见动之形,至此而有动脉可见。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溪者;水之见也;太者,言其渊不测也。《针灸甲乙经》言穴在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即在足内侧,内踝的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太溪穴时,须令患者卧位或坐式,放松全身肌肉,并将袜子退至露出足跟部。术者用定位的手拇指用力均匀地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反复仔细地按压,寻找患者感觉酸、痛、胀最为明显且为凹陷的地方,即为此穴的准确位置。一般多用捻转补法,即术者用同侧持针的手(左侧太溪用左手,右侧太溪用右手)1.5寸毫针垂直刺入约1寸深,待有酸、胀、麻等感觉时,施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同时微微向下按压针身,捻转幅度小于90度,频率大于180次/分的捻转补法。一般留针30分钟为宜,并在留针过程中瞩患者意念施针处,每10分钟行针一次,令针感向足跟、内踝或胫骨内侧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