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测试题:乡土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46:11
笔者最近读到一本书:《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书中反映了当下中国农村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农村中的“386199部队”、乡村传统伦理及人际关系的破坏、年复一年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像候鸟般迁来迁去的成千上万打工农民、大量没有父母监管的辍学少年……作者中有作家、学者、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期做志愿者的支教大学生、农村小学和中学学生等。一位出自农村的作者满怀忧虑地写道:

  在城市不断崛起的同时,农村在日渐衰落。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沦陷在现代化的大潮之中,沦陷在日渐淡去的记忆里。

  这种“沦陷”所带来的最大的受害者便是乡村少年。本书的编者、生长于湖南农村的湖南大学教授刘铁芳说:“乡间已经不再像逝去的年代那样,成为人们童年的乐土。”“大量的乡村少年不爱读书,厌恶读书,对读书失去了一分美好的感情。这其中不仅仅是个别孩子因为家庭或者智力原因不爱读书,而是涉及乡村少年生命存在的根基的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他们生存的精神根基正在动摇,或者说早已动摇。”

  那么,救治的药方在哪里?相隔半个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乡村教育,具体地说,即乡土教育。潘光旦当年指出:“地方中小学不能运用乡土教材的结果,是断送了人才,驱逐了人才,决不是造就了人才,保养了人才。此种忘本而不健全的教育愈发达,则驱逐出境的人才越多,而地方的秩序与福利愈不堪问。”他还质问道:“如果农村中比较有志力的分子不断向城市里跑,外县的向省会跑,外省的向首都与通商大埠跑。。。。试问,地方又安得而不凋敝,农村又安得而不衰落?”

  与他持有相同见解的还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陈独秀在发表于1921年的《新教育是什么》一文中提到对当时小学历史、地理学科的看法。他说:“历史教员拿着一本历史教科书,走上讲台,口中念念有词,什么蚩尤、虞舜、夏、商、周,小学生听了,真莫名其妙,惟有死记几个名词,备先生考问,毫无益处,毫无趣味,还不若叫他们去看戏。……所以历史一科在小学校应该废去,就是教历史,也只可以教最小范围的乡土史,不应该教国史。”地理课亦然,“天天向小学生说什么伦敦、巴黎、柏林、北京、青海,他们懂得是什么?所以小学校只能教乡土地理……”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在他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中,历史教育就是从社区、乡土历史开始的。

  此外,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亦十分重视乡土教育。德国自19世纪末便施行乡土教育。1920年德国教育部提出“一切学校都应变为乡土学校”,通令“基础学校四年的课程都要以乡土教育为中心”,至今成为德国教育的重要传统。日本则将乡土教育包含于小学历史、地理、理科、修身等课程中,每所学校都设有“乡土室”,还有“乡土展览”及“乡土调查”等。

  凡此种种,无不证明了乡土教育的重要性,也证明了1903年第一份小学堂课程表的设计者们的深谋远虑。

  而今天的现实是,中国最偏远的农村小学的教材与最发达的大都市小学几乎没有区别。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大潮冲击下,乡村文化的土壤越来越贫瘠。在此困境中,“乡村学校教育是否可能成为乡村文化荒漠化之中乡村少年的救命草,为乡村少年树起一片精神的绿洲?……乡村学校能否承受如此艰难的使命?何以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刘铁芳的发问,无疑是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