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ti一级笔译难度:中国CEO,到底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23:00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

192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把美国精神概括为:“美国的事业是企业。”以致美国总统的每一次出访,随行名单上总有一长串的跨国企业的代表。今年4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微软公司总部,在门口迎候的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软件设计师比尔·盖茨、华盛顿州州长葛瑞格尔等,细心的人会发现,所有报道都将比尔·盖茨的名字排在了华盛顿州长的前面。

那么,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最缺少的是什么?最缺少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家。面对未来,一个不能产生世界级企业家的民族,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不能让全球消费者分享本土品牌文化的国家,不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世界级企业家和其所创造的世界级品牌文化,是民族精神和国家荣誉所赖以在世界范围传承的最有效载体。

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资源,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稀缺的资源。现在,没人再怀疑这一点。我们缺乏关注的是,就企业家自身而言,究竟缺少什么?

《财富》杂志根据对CEO失败原因的长期分析,认为这些企业家们的失败有六大原因:缺乏对坏消息(亏损或利润下降)的处理能力、疲劳综合症、缺乏处理人的能力、决策有局限性、缺乏财务知识、错失良机。

与国际知名企业的CEO们比较起来,中国企业家缺少的肯定会更多。但我认为,就中国企业家的整体现状而言,最缺少的主要有四点:人文情怀、生命勇气、国际视野和创新动力。

企业家是财富的创造者,对财富的追求欲、创造欲会超过常人,这无可非议。但追求财富,并不是企业家唯一的最高目标。追求更多的财富,更不意味着必须占有更多的财富。财富的追求和创造中,尽可能多地注入人文情怀,不仅能获得更多的财富,而且能获得比财富更珍贵的赞誉。

企业是一个生命肌体,是企业家创造财富的载体。而在这个肌体中最富活力的细胞,则是人。人的才能、潜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被闲置和浪费了。在某些企业,人的才能、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方向是不相一致性的,甚至是对立的、互耗的。企业家的天职,就是将这些能力整合好、释放出,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形成巨大的能量,为自己、为股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整合与释放这些潜能的关键,除了待遇和事业,还必须拥有一个人文色彩浓郁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显著标志,就是让员工感到能够与企业一同成长,能够帮助员工共同成功。在这个环境中,员工绝不是赚钱的机器,经营者也绝不是财富的奴隶。百事公司的斯蒂文.雷纳蒙德有一句名言:“要使产品增长,先要使你的员工成长”。世界上扭亏高手Unisys掌门温白克说:“一家企业要成功,关键是一定要爱护你的员工,并帮助他们,否则他们也不会帮助你的企业。”这就是企业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除面对自己的员工之外,现代企业家还必须自觉担当起社会人文情怀的关注和人类精神成长的推动。著名学者厉以宁教授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人文方面,最难处理的事情有两点:一个是公平,一个是效率。对于这两点,经济学没有解释好,管理学也没有解释好。”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能将这两者有机地处理好,具有与世界和睦相处的能力,懂得财富融于世界之中,才是真正的财富。远离功利和冷漠,关爱社会和众生,是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企业大家共同喜爱的事情。

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先生说:“在创建事业和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经常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时刻准备面对失败,并为之承担责任甚至自戕。一个人没有一种以死谢罪于社会的勇气,他就决不配做企业家。这种以身家性命相搏的精神和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必备素质。”王选教授曾说过:做大事必须要有一点看破红尘的精神。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做入世的事业,要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意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情都出于宏远的远见和豁达的胸怀。”

这种“以死谢罪于社会的勇气”、“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为企业贡献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智慧,就是当今国内企业家最缺失的“生命勇气”。在日本,有位65岁高龄的企业家,由于在经营上的失败而跳海自杀了。为什么?因为他是企业的董事长,要对公司经营的失败全权负责。当他的经济实力无法承担这一责任后,他就必须用生命去补充,有时候这种生命补充还包括他的亲人。可是在中国,破产倒闭的企业很多,但以死谢罪于社会的很少,或者几乎没有。那些失败的经营者仍以成功者的姿态苟活于世,没有罪孽、没有耻辱,甚至没有内疚,有的只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功”,有的只是“易地做官”,有的只是“亏掉了又能拿我怎样”。这样的人,怎么能去办好一个企业,怎么能去造福一方百姓,怎么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带进世界强者之林?!这是中外企业家境界上的差距,也是中国企业家生命价值上的差距。

21世纪,是一个强者大赢的世纪。在这个世纪,只有拥有国际化眼光和全球化视野的企业家,才能达到大赢的彼岸。在中国的企业家队伍中,不乏精明能干者、不乏聪颖过人者、不乏理想壮怀者。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弱点,站得不高,看得不远,习惯于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土里。

由于品牌研究的原因,有机会与一些著名的企业家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好多企业家平时连国际新闻都不看,关心的大多是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对手。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知之甚少,更少触及如何提升全球视野、战略远见。面对未来更为激烈的全球竞争,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每位企业都要放眼全球,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更好生存和更好发展的全球竞争战略,并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才能跃上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否则,要不了一合之量,就会败下阵来。

创新是企业家身份的标志,是企业家的基本特征。对处在变革时代的中国企业家来说,“创新”是他们必须拥有的能力,或许也是最实用的能力,这个能力会帮助他们打破生存与发展的诸多瓶颈。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把企业家称为市场经济的“原动力”,把创新看做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必须强调的是,企业家创新,不仅有技术的创新,还应当有着观念、制度、管理、营销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正是企业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创新欲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产权的多元化;从福特的流水线使美国成为“生活在四个轮子上的国家”,到斯隆现代大公司的事业部制管理模式;从沃顿的连销经营,到马狮百货的商家品牌;从托马斯.沃森的IBM电脑使人类迈进数字时代的门槛,到比尔.盖茨的视窗操作系统则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每一种创新都带来了巨大的企业活力。遗憾的是,这其中几乎没有属于我们的创新。可我们的祖先却向人类奉献了中药、陶瓷、丝绸、茶叶四种原创性产品。

国内企业似乎更多地热衷于模仿、复制、跟风等,对外界依赖性较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始终是在被动中生存,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跟在别人后面跑。这种看似捷径的做法,实际上是我们放弃了某种智慧,放弃了超越别人的可能,放弃了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纵观企业沉浮,或许我们找不到因创新而全面失败的案例外,在中国更在世界。而因模仿、复制和克隆而失败的企业,则是不胜枚举。

真正的企业家都必须要拥有自己创新的东西。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份额,就没有产业地位,就要服从人家的市场规则。而创新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一种强烈的欲望,还得需要开阔的胸襟和扎实的行动。无线互联产业的创始人,在美国硅谷工作十年的美通公司总裁王维嘉博士告诉说,你要想鼓励创新的话,你就要容忍“边际人”的做事风格。你要想让非常有创意的人能够脱颖而出的话,你必须要容忍比创新的人做得更过火、更过头的人。中国企业家,你能做到这点吗?!

必须看到,中国企业家缺失的远不只这四点。但如果能把这四项缺失补回来,其他的缺失的补课就会容易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