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摄影工作室消费:三字经(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54:32
三字经(修订版·征求意见稿)(2008-03-24 11:42:40) 标签:杂谈   (宋)王应麟著(明)赵南星注《三字经》

      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修订2008年3月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案:很多征文作者建议将此四句改为“养不教父母过教不严师长惰”。《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经讨论拟保留原句。理由:古代文献中很多表述举一反三,举父以代母,同时这一句话已经渗入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成为《三字经》的标志性语句。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
    案:“弟”与“悌”为古今字,很多征文作者建议改回“悌”。编委会经讨论,拟保留原字。理由:古文中保留古字并不影响我们对原文的理解,亦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案:很多征文作者要求删去“三纲者”,认为是封建糟粕。编委会经慎重研究拟保留原句。理由: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体现了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随着封建时代的终结,“三纲”已成为历史陈迹。在这里当作一种历史知识加以保留,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已经过去了的历史。同理,下文中先后出现的“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等亦不做改动。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 应乎中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案:采自章太炎《重订三字经》。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增加此四句。理由: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管子·小匡》),作为基本知识补充进入,可增加《三字经》的劝学性。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案:采自章太炎之《重订三字经》。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增加此四句。理由:中国古代将声韵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今天的孩子们诵读古诗文。

    曰笔墨曰纸砚此四宝藏文房
    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增加此四句。理由:增加《三字经》的劝学特色。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 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 子而孙
   
孙而曾曾而玄
    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将“自子孙至玄曾”改为“孙而曾曾而玄”。理由:《三字经》往往是宽式押韵,这应该与《三字经》主要是口耳相传、具有较强的口语性有关。故此,将曾孙和玄孙按顺序排列。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 人所同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案:采自章太炎之《重订三字经》,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增加此四句。理由:在古代社会用来纪年、纪日、纪时;且农历至今仍在使用。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案:关于《中庸》的作者,赵南星注本为“乃孔伋”,编委会经讨论拟改为“子思笔”。理由:郑玄注《中庸》时说,此篇“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且王相注本、贺兴思注本、章太炎重订本均为“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我姬公 作周礼
    著六官
    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将“著六经”改为“著六官”。理由:《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为“六官”或“六卿”。
   
           存治体 大小戴 集礼记
    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将 “著礼记”,改为章太炎重订本之“集礼记”。理由:《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者不详。《礼记》一书的编定与整理者为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有榖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 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 绝宋世
    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此处拟删去“尽中国为夷狄”一句。理由:“夷狄”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九十年 国祚废
    案:采自贺兴思注本。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加此二句。理由:补充元代历史部分,使其更为完整。 
   
   
明朝兴再开辟十六世至崇祯
    案:采自贺兴思注本。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加此二句。理由:补充明代历史部分,使其更为完整。 

    清入关都北京传十帝至宣统
    辛亥年帝制终
    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增加清代历史部分。理由:使历史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
   
                  历代事 全在兹
    案:根据征文作者意见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将“廿一史”改为章太炎重订本之“历代事”。理由:更加简明。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屈原赋本风人
    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 为诗宗
    凡学者宜兼通
    案:采自章太炎重订本。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增加此八句。理由:强化《三字经》的劝学性。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 宜早思
    若荀卿 年五十 游稷下 习儒业
    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此处拟删去“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四句,并由章太炎重订本之“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四句替代。理由:据考证,关于梁灏的史实有误。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案:采自王相注本。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似增加此二句。理由:与下文自然连贯。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  拟将“劳”改为王相注本之 “幼”。理由:使上下文更为通顺。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 壮而行
    上匡国下利民
    案:根据征文作者建议并经编委会讨论,拟将 “上致君,下泽民”改为“上匡国下利民”。理由:包括此二句的一大段文字,主旨在励志。较之于上文先后出现的“君臣义”、“君则敬臣则忠”等句,“上致君,下泽民”主要是在传达一种已经过时了的价值观,而并非只是作为历史知识出现,故采用章太炎版本,以体现时代性。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垂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 宜勉力
   
   
上录者  三字经  七百年  广流行
    撰此经  王应麟  宋末人  生于鄞
    为劝学  多警言  其形式  众乐见
    元以降  学人补  章太炎  最显目
    旧时书  受局限  古文化  古理念
    现社会  认知变  新风尚  新观点
    当取精  与时进  科学观  指要津
    知荣辱  倡和谐  大中华  日日新

[说明]
此次新世纪举办、规模较大的《三字经》修订工程,筹备于2007年夏。2007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出《重新修订<三字经>征文启事》,标志着修订工程正式启动。《征文启事》中明确提出:“本次修订采取面向海内外读者征文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修订工程编委会主任傅璇琮在接受《国学》版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这次修订要发挥两个积极性,即“既要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也要广泛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较之历代学人自持己见的个人行为,这种修订方式是以往从未有过也无法做到的。

    征文启事刊出后,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对《三字经》修订征文专用电子邮箱的统计,自上年11月上旬起,至今年2月中旬,所收到征文就有480多件。这些征文被编组后,由编委择要推荐,在《国学》版上共选登十次。征文撰写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有高校与中小学师生,也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不少普通阶层的群众。中国科技大学一位教授,信中述及他于1954年10岁时就已读《三字经》,现在得知此次修订,“大受感动”,“遂积极响应”;山西大学文学院一位教授认为“此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少征文都认真增订、修改,有些还提供全文翻译,并加词语解释。中央民族大学的六位离退休教授、干部,与六名在校大学生,共同组成修订《三字经》学习研讨小组,召开数次会议,提出20余条修订、增补意见。在此,我们对所有应征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计划于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征文汇集成书,以保留其重要的资料价值。

    在修订征文如此充实的基础上,《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于3月初在北京举行编审会议。傅璇琮、邢福义、郭齐家、周桂钿、张三夕等编委出席。会议还邀请征文作者宁业高教授,著名蒙学学者王殿卿、徐梓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陈先云等出席。此次活动的主办方,宁波市鄞州区、光明日报《国学》版参加并主持会议。

    会议对修订稿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会议认为,《三字经》虽仅千余字,但内容极其丰富,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是历明清、民国,直到20世纪后期、21世纪初期,出现不少印本的主要原因。我们应保持原有的整体结构和基本风貌,充分保持传统文化的魅力。但《三字经》在记述时仍有“小疵”,特别是一些属于事实上的错误,为向今天读者提供切实历史文化知识,应予以改正、调整。

    会议还对《三字经》修订的底本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者认为,明代赵南星所注之《三字经》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传本,当较为准确地保持王应麟之作的原貌,故此次修订本就以此为底本。但此后清朝的王相、贺兴思及民国时章太炎等本子仍有特色,有些词句可订正赵南星本之疏误者。因此将同时参校王相、贺兴思注本,参考章太炎重订本,使修订后的新本内容更加准确。

    此次修订,有几个方面要提请读者朋友特别关注。

    一、《三字经》中有些字句确有明显的封建正统观念。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很多征文作者都提出应删去。编委会议与会者经过慎重研究,一致认为应保留原句。关于“三纲”含义,孔子《论语》及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即已提出,后“三纲五常”更成为传统封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但既是如此,在封建时代已然终结的今天,我们的读者仍然可以由此了解我国古代传统观念的社会背景,增加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且文中所谓“君臣义”,即指臣要服从于君,但君臣之间要有合于“义”的法度,这应当是王应麟较有理性的政治意识。因此这次编审会议认为,可以参照章太炎增订本,仍予保留。有些明显不妥的则删去,如记“元灭金,绝宋世”后,有“尽中国,为夷狄”,系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此次即删。我们将在注释中,以新时代精神对某些封建观念作简明的辨析。

    二、参考章太炎重订本以及征文作品,补充了一些知识性语句,以充实和增强《三字经》的劝学特色。  

    三、续写了《三字经》的历史部分。《三字经》从先秦开始,具体记述朝代更替,帮助青少年系统了解我们华夏民族的长远历史。王应麟作此书当在宋末元初,其记述史事当亦止于宋末。赵南星为明中期人,他的注本即叙至“明朝兴,再开辟”;此后清王相、贺兴思本,又叙至明亡清兴,章太炎则叙于“清祚终”。这次征文,有不少增补史事的记述,有记清亡后,历多次中外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又有记建国后直至当代者。此次编审会议,专家们一致认为《三字经》所叙终究是传统文化,即古代社会,以止于辛亥革命(1911年)为宜。

    此次修订,确注意保持经典文化的延续性,修订部分限于局部不妥不实之处,并恰当补充历史文化知识。其原则为保持原著的整体结构和基本风格,向读者提供既尊重历史,又体现当代文化精神的承上启下之《三字经》新作。

    敬请广大读者对修订稿提出宝贵意见。我们计划在吸收读者意见基础上,将再作适当修订,于四月中下旬推出定稿,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征询意见信箱:szjgxb@163.com

                        《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