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升职记极速影院:中国空巢老人现象凸显 养老机构层次普遍较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9:06:30

中国空巢老人现象凸显 养老机构层次普遍较低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2日17:47  瞭望 养老“空巢”谋策

  你的父母正在“空巢”吗?

  你的晚年也会“空巢”吗?

  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晚景寂寞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的空巢现象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远非改革开放初期的景象。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而且,空巢化还在持续。不仅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上学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和同城分别居住情况也十分普遍。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有专家预言,“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公众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

  空巢老人现象增多的背后是中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从老年人口规模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

  从老龄化速度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2021~2035年,中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人。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重与世界平均数相同,均为10%左右,到2010年我国上升3.3个百分点,而世界平均数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40年,世界老龄人口比重将上升10.8个百分点,而我国将上升21个百分点。

  从解决老龄问题的难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增速加快、空巢化加快”等三个特点,老龄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而且,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相伴随,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相重叠,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领域深刻变革相交织,直接导致“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这种结构性转变,不仅作用于生产、流通、消费、金融等经济领域,同时也作用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有诉求,政府有回应。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在高层部署中,未来五年,中国将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加快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照料服务,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大力培养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等六大发展重点,均是对位解决“空巢老人”精神寂寞、生活照料等现实困难的可行举措。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养老“空巢”,是一个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努力加以解决的综合性问题。唯有直面空巢现象及其影响,准确把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规律,尽早在思想、理论、法规、政策、物质、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准备,方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回应公众对于“空巢”现象的担忧与诉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文/杨琳)

  让空巢老人不再孤单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应将“孝”纳入公民教育之中,这是应对空巢老人养老难题的长远之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立君 宗巍 曹健 杨一苗 潘林青 周慧敏

  “孤单。”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向83岁的“空巢老人”吕奶奶问起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时,她脱口而出。

  吕奶奶家住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1号街坊。她有四子三女,大儿子今年65岁,小儿子也已44岁,共有9个孙子孙女,去年又添一曾孙,可谓“四世同堂”。不过,自从24年前老伴去世后,她就独自生活。

  “孩子们倒是经常来,但看一看很快就忙自己的去了。”吕奶奶说,当年家里人多,搭了两个上下铺,三儿子还常年打地铺。现在家里空空落落的,46平方米的房子她觉得“大得不得了”。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国务院刚刚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

  年前,本刊记者在宁夏、山东、吉林、陕西等六省区调研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时发现,当下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空虚、失能亟需护理支持两大问题尤为突出。多位受访的老龄工作者和专家建议,应对“精神空巢”问题,可采取加强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探索居民互助、加强传统孝道教育等综合性举措。

  “儿女一走,心就空了”

  “每天像窝在鸽子笼里一样。”患有心脏病的吕奶奶说,她平常很少出门,怕在外面晕倒。自己在家每天用一个舀水大铝勺做两顿面条,“吃罢就干坐着”。子女经常给她钱,送来的食品总也吃不完,不受饿也挨不着冻,只是无尽的“寂寞难以打发”。

  “最盼望过年,像小孩子一样了。”吕奶奶苦笑道。只有每年春节期间子女们才能回来聚一聚,但往往正月初五初六开始,“家在外地的要回去,本地的也要忙他们的工作,又剩下我一个人”,刚刚“热乎”起来的心窝又复归寂寞。

  精神空虚,是不少空巢老人面临的共同问题。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天盛社区76岁的汪秋菊老人,独生子常年在外地开油罐车,三四个月才回来一次。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疾病,严重糖尿病引发了白内障,她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路,2010年因此摔断了腿,钢板至今还没取出来。为此,她很少出门,只是偶尔出去买点菜和馍馍回来。儿子担心她再出意外,每天下午都会打电话问她身体如何、吃啥了。“我现在每天就等着儿子5点钟的电话了!一个人在家里很孤独,然而待不住也要待,没事就在屋里转圈圈,人真是老不得!”

  缺乏子女关怀,是空巢老人难言的“心病”。吉林省长春市医药公司78岁退休职工苏振成告诉本刊记者,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与女儿每年回来一次,每次都待不了几天,“儿女一走,屋子一空,就犯了心病,活着真没啥滋味。”

  调研中,许多受访基层干部反映:如何让“空巢”老人“心不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今年64岁的赵秀英,家住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的金达莱小区。本刊记者日前来到她家时,正赶巧碰到她和老伴吃晚饭,房间的灯光很暗,屋里的家具显得很旧,地上铺着地板革。两人的饭菜十分简单,一份粥一份咸菜。

  赵秀英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大多数时候一个人待在家中。她的女儿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一次。平常在家和老伴之间“也没啥好说的”,也看不到外人。再加上两人靠低保生活,日子十分拮据,这让她觉得孤独、苦闷,晚上经常睡不着,“就想找个人说说话”。

  可能是很久都没见到外人了,赵秀英看见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从柴米油盐说到孩子的工作,从自己的脑血栓又说到她年轻时的知青生涯直到记者起身告别,赵秀英还依依不舍拉着记者的手送到门外。临走时,她老伴动情地说:“半年了,第一次听她唠这么久。”

  家住宁夏吴忠市的退休干部王自发今年70岁,他和老伴属于典型的空巢老人。王自发说,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时间只能自娱自乐。在单位时王自发就是单位的文艺骨干,特别喜欢唱歌。退休后,天天和老伴待在一起,但他总感觉缺点啥。

  “我们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生活上的问题大家一般都能克服,关键是精神上没有依托很难熬。”苏振成老人说,为打发时间,他参加了社区艺术团,负责乐器伴奏。“一周几次活动是我感觉最充实的时候,希望政府能多建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多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娱活动。”他说,别小看这些活动,“它能给人宽心啊!”

  社区自乐的需求

  “缺少精神慰藉将成为困扰我国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之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这其中既有想念子女的孤独感,也有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的空虚感。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社区中可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多的现状,在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

  本刊记者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清河社区看到,这里的楼房十分破旧,小区里几乎找不到开阔的活动场所,健身器材更是没有几处。生活在这里的空巢老人康进民喜欢唱秦腔,可由于社区没有秦腔自乐团体,他只有去附近民办秦腔剧场听戏,听一次花10元钱。他说,“听戏只能过过干瘾”,社区一些喜欢秦腔的老年人更希望能组成自乐团体参与其中。

  清河社区居委会主任欧学锐说,在社区6000多人中,老年人接近800人。很早之前,就有老年人要求政府提供活动场所,可以打扑克、下象棋、唱秦腔。然而由于场地经费有限,老年人只能在居委会一间5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中活动,社区举办联欢会只能到附近租场地。

  “也想过扩大面积,但按照现在的房价,至少得5000元/平方米,按照政府提出的300平方米以上建设规模,至少得150万元,加上装修得两百多万元。这么大的投入单靠社区肯定负担不起。”欧学锐说。

  在长春市青年路街道宇航社区办公楼的二楼,本刊记者看到了前不久针对空巢老人设立的“日间照料站”和活动室。社区书记高凤说,虽然活动室面积不大,但空巢老人热情很高,每天都有三四十位老人前去活动。让她苦恼的是,社区900多名老年人中大部分都有精神文化需要,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场地变得越来越拥挤。

  高凤对记者说,缓解空巢老人精神空虚问题,从根本上说还得靠子女。然而从本刊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依靠子女回家多陪父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北京从事IT工作的陈舟告诉记者,虽然老家就在不远的山东,回家一次只需要四五个小时,但平常工作非常忙,周末经常加班,除了春节和国庆外,实在抽不出其他时间回去。

  积极应对“精神空巢”

  怎样积极应对“精神空巢”问题,接受采访的有关政府工作人员、养老机构人员和专家建议,可参考国外和一些地方的有效经验。

  一是加大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培养护理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吉林省针对200多万农村老人养老难题,2008年起在洮南市福顺镇利用一些闲置校舍搞了9个“居家养老大院”试点。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就餐、就医、生活料理等各种形式的免费或廉价人性化服务,基本可以实现老年人“困有所助、需有所帮”的要求。之后,省里将此做法推广,要求各市、州整合村屯旧部、校舍,利用农村文化大院、体育大院、文化书屋等各类场所,整合资源建立了1422个养老大院,效果非常不错。

  同时,吉林省依托“居家养老大院”,鼓励组建老年人协会,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其中,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还以立法形式明确养老基地的收益分配,全州老年生产基地的山地、林地、水面通过经济作物和旅游接待,年总收入达2900万元,90%以上的老年协会组织活动经费实现了完全自给。

  在长春市绿园区,一种“代理儿女”的办法赢得了很多空巢老人的赞赏。“代理儿女”就是让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与空巢老人一对一结对子。老人生病了、想聊天了或者想外出活动时,都直接打电话给“代理儿女”。这个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已经让1000多名空巢老人受益。

  二是尝试探索居民互助、时间储蓄等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办副主任岳秀霞说,老人之间比较谈得来,可以选择一些身体好的老年人上门服务那些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然后给予服务者一定报酬。这种居民互助的办法,一举两得,实施效果也不错。

  “时间储蓄”是一些地方探索的新办法,就是一个人服务空巢老人的时间被“储蓄”起来,等他自己老了之后,可以换取同样的被服务时间。采访中很多人表示,这种办法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从根本上缓解“精神空巢”。经营养老服务机构近20年的长春市民李秀茹深有体会地说,让老人安度晚年不能单靠政府,如果子女的养老责任意识不强,单靠政府帮扶或者外在约束机制,不一定有效。有专家建议,“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程中,应将“孝”纳入公民教育之中,甚至可以在中小学教材里增加更多的尊老爱老内容,这才是事半功倍的长远之计。
 

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2日17:47  瞭望

  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

  受传统思想、老人“恋家”情结,以及目前的养老机构层次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很多老人不愿去养老院,居家养老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立君 宗巍 曹健 杨一苗 潘林青 周慧敏

  “平时我一个人在家,如果身体不舒服就按一下‘红按钮’,不到5分钟,社区的应急队员就来帮忙了”,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青年路18号街坊的77岁空巢老人邓桂兰,指着桌上“12349”便民服务热线电话机上的红色“一键通”按钮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年前在昆都仑区看到,许多空巢老人家里装有这样的电话机。他们遇到危险时按下“红按钮”,服务中心人员便可听到老人发出的声音,迅速转呼120急救中心,同时自动向老人亲属发送急救短信,还能实现多方通话、协调指挥救助。昆都仑区民政局副局长张文秀介绍道,便民服务热线网络平台存有每位老人的全部个人资料、病史记录、子女和亲戚电话等信息,老人发生紧急情况,可及时得到救治。

  近年来,针对老龄化社会趋势凸显、“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现实,我国一些省区市不断探索居家养老新形式,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一些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投入不足、设施偏少、专业服务人员匮乏等问题。

  多样化养老服务

  除了提供“红按钮”、“爱心门铃”、“电子保姆”等紧急呼救设备之外,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还针对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设计和提供了多种服务。比如,根据独居空巢老人自我料理能力较差的现实,内蒙古、山东、宁夏、陕西等地,2011年以来相继推出“政府补贴服务”居家养老新形式。

  包头市昆都仑区青年路18号街坊81岁的宋淑珍老人乐呵呵地说:“‘服务券’可给我解决了大问题。”四五年没有收拾的厨房,几天前只用了10元“服务券”便被服务人员清理得干干净净。2010年10月份开始,当地政府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政策,每月为70岁以上“三无”、高龄和特殊群体老人按人均60元的标准发放养老服务券。老人持券可随时电话呼叫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医疗康复护理、陪医配药、洗衣做饭等各种“消费”。而服务者均为无业困难人员,他们在为老人服务的同时,也可以解决自己无经济来源的问题。

  在全国“关注空巢老人爱心行动”引领下,本刊记者走访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建设了多种类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其中,包头市昆都仑区利用社区老年活动室和志愿服务室,建立了83个带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每站配置两名政府出资雇用的“4050”服务人员,为600多名低收入困难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服务。

  西安市灞桥区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站,面向老人们开设了“小饭桌”,每位只需5元钱便能吃到可口饭菜。

  受访专家认为,“政府补贴”性的居家养老方式,往往整合了餐饮、医疗、商业、家政、服务等公共资源,不仅可为空巢老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减轻子女的负担,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岗位,也节省了城市建设空间,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要养老方式,也是破解养老难题的根本出路。

  “白天社区玩、晚上家里睡”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受传统思想、老人“恋家”情结,以及目前的养老机构层次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很多老人不愿去养老院。宁夏老龄委对3128名老年人的调查显示,92.6%的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有些省份的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8%。

  “政府应该为‘三无’、鳏寡和困难家庭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和补贴,但不可能对所有居家老人大包大揽。”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说,我国最终还得靠发展养老产业、培育老年服务市场,引导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自费购买服务,才能既满足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又使养老服务业良性发展。目前,一些地方对此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济南市槐荫区推行了“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模式——以小区为轴心,由个人投资,利用出租房在小区建立中小型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这样,老年人就可以不出社区就近养老,子女也可以就近看望。”槐荫区老龄办主任邵华斌说,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资源+养老机构资源+社会资源”。目前,槐荫区已试行了两家具有这些功能的老年连锁公寓,共有床位156张、服务人员28名,已入住134人,深得老人们的好评。

  针对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群体,内蒙古、天津、山东、青海等地选择在社区里兴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些场所均设有老年活动用房,内有棋牌室、阅览室、健身房、台球室等活动场所,并向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和上门照料等服务;只要能够行动的老人,都可以在这些场所享受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可以吃饭、饮茶、午休、做按摩护理,“白天社区玩、晚上家里睡”。

  本刊记者在宁夏银川市荣锦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写着“替儿女尽孝,帮父母益寿”的牌子挂在入口处。服务中心有近14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设有兴趣小组室、文化娱乐室、棋牌室、理疗保健室等。分别由医疗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服务三个服务组的专职人员负责。

  社区居民王荷菊儿女都在陕西、甘肃的石油企业上班,是典型的“空巢老人”。每天到服务中心和老伙伴们一起打门球是她最高兴的事。进入冬季天气转冷,王荷菊的老寒腿经常犯病酸疼,现在腿脚一不舒服,她就到服务中心的日间照料室做做理疗。这里专门配备的理疗床上铺着赭石温灸床垫。“躺上热乎乎的,腿脚也舒服些。还能和老姐妹们聊聊天,打发时间。”她说,日间照料室非常方便,平常想做饭了,自己做点吃的,不想做了就到“老饭桌”吃,“这可解决了大问题”。

  广泛探索养老模式

  国务院新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要求,到2015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要基本覆盖100%城市社区和50%以上农村社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

  回顾近年来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一些地方正在按照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日间照料和公寓性养老为外延的思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但投入不足、设施较少、服务不够多样、专业服务人员缺乏等问题也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

  对于投入难题,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刚义建议,地方政府应将“居家养老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通过发放老年福利彩票的方式实现社会化募集资金;社区层面可以接受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捐赠,也可以出租社区闲置的房产资源用作公共基金;此外可让老年人以房产作抵押,在世时享受免费养护、去世后由社区收回其房产变卖,“以房养老”;还可以邀请成功人士赞助,多渠道筹集服务资金。

  针对专业服务人员缺乏的问题,受访专家认为现在的护工大多是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素质、技能偏低,且队伍难以稳定。而且,他们大多是帮助老年人做家务和一些简单护理,而老年人更渴望的是情感方面的慰藉、精神健康方面的沟通,但这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专家建议借鉴国外“义工”制度——社区为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为每个志愿者建立档案,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提倡街道建立以社会援助为主要内容、为困难老人提供公益服务的机制,组成志愿者队伍;高校开设相应的老年学专业,地方民政部门从高校招录专业服务人员,以培养从事老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门人才。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对于居家养老,政府在加大投入为老年人兴建社区健身活动场所的基础上,还应重点建设护理型的养老机构,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老年家庭的扶持政策,完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比如对老年家庭进行楼梯、门槛等“无障碍改造”,建设老年宜居家庭环境;建设代际亲情住宅,鼓励老年人跟子女、孙子临近居住。同时,也要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树立积极老龄化理念,引导新一代老年人积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建立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充实。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应构建起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加以统筹安排,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失能老人的“空巢”难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2日17:47  瞭望

  失能老人的“空巢”难关

  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靠独生子女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越来越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立君 宗巍 曹健 杨一苗 潘林青 周慧敏

  在空巢老人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有着更大的实际困难。根据全国老龄办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开展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数据,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在家庭居住老年人口的6.4%。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万。

  作为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出世界上任何国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现在失能老人护理大部分还是靠家庭解决,而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靠独生子女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越来越难。

  每个人都会有进入高龄或最后失能的阶段。从中央对养老服务的重点要求看,“为失能老人提供良好的照顾和服务,政府必须承担更多责任”。为此,专家建议,我国应建立失能老人特别是失能空巢老人机构养老重点保障机制,探索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和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确保失能老人老有所养。

  护理压力大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年前调研中发现,由于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现阶段失能老人的护理压力主要压在家庭身上,不少是压在失能老人的老伴身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南关街道办事处博物馆后巷78岁居民李世英,一年半前检查出肠癌,半年前开始卧床。李世英只有一个养女,女婿已过世,女儿得边打工边照顾13岁的外孙,无法长时间照顾卧床的父亲,只得让71岁的老母亲贾治莲照顾。

  贾治莲告诉记者,自己这么大年纪,还有高血压和风湿病,血压高时晕得什么都不知道,让自己照顾丈夫真有点力不从心。记者注意到,在李世英的床尾放着一大包成人尿不湿。贾治莲解释说,用尿不湿虽然贵点,但自己也没力气给丈夫换洗了。

  “这是自己该受的罪,能照顾也得照顾,照顾不了也得照顾。”贾治莲无奈地说,丈夫大小便失禁,加之长期起不了床,脾气也大,很难照顾。自己千万不能再生病,自己要病了,丈夫就更没办法了。

  除卧床的失能老人外,一些高龄空巢老人虽然没有卧床,但已没法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实际上已半失能,更加需要社区、邻居的帮助。山东济南市槐荫区营市街街道营市西街社区居民李仲英今年77岁,她的老伴得帕金森症瘫痪在床多年。“老伴病成这样,自己一个人根本照顾不过来,幸好有政府免费提供的每月30个小时居家养老服务,能减轻点压力,但更多还是得靠我照顾。”李仲英说。

  养老机构无奈“婉拒”

  尽管家庭护理难,然而当失能老人想进养老机构却往往遭到“婉言拒绝”。一些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特别是容易出现意外,养老机构往往不愿接收入住前已失能的老人。

  吉林省长春市华宇老年公寓负责人张亚军表示,养老院会“酌情选择”入住老人,对于那些“可留可不留”的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一般不会接收。养老院本来护理人员就少,工作量大,照顾失能老人根本就忙不过来。现在老年公寓住着的40多名老人基本都是能自理或半自理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王广州研究员说,失能老人养护收费相对要高,这原本是不错的商机,然而养老机构普遍不愿接手这“烫手的山芋”,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危险性太大。失能老人一旦发生意外,家属一闹事,赔偿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对民办养老机构来说,也许几年的辛苦就白费了,且会对养老机构的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入住率,养老机构得不偿失。

  宁夏银川市宁红爱心老年公寓专门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2010年1月11日,宁红爱心老年公寓接收了一名患有老年痴呆、脑梗塞的老人。1月13日,护理人员喂饭时老人一口饭没咽下去过世了。家属将老年公寓告上法院,法院最终判决老年公寓赔偿7万多元。宁夏鑫雅老年公寓院长刘志军说,失能老人发生各种意外的可能性很大,一口饭噎死人赔偿这么多,我们办民营养老院的都觉得挺冤的,更不敢接收失能老人了。以前他所在的老年公寓也接收老年痴呆的患者,但现在也不敢收了。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受访的有关老龄工作者和专家呼吁,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我国应及早着手构建失能老人养老社会支持网络,真正实现失能老人老有所养。

  首先,政府应建立失能老人特别是失能空巢老人重点保障机制。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说,政府应设立针对失能老人的专业化养老机构,或明确部分养老机构收住失能老人的职责,改变当前失能老人求“住”无门现象。吴玉韶说,“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力度建设带有护理性的养老机构,这个责任政府得承担起来,而不能交给市场和社会。

  其次,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主任王一鸣建议,政府应加紧研究和探索强制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可在部分发达地区先行试点、探索经验;也可以从商业保险起步,待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保险转型。

  宁夏银川市宁红爱心老年公寓院长何宁红建议,参照上海模式,根据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情况,设计相应的公众责任险种,分散养老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事件的责任风险。保险费用可由政府、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共同筹资。

  再有,制定相关养老服务标准。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包括老人失能标准、养老护理机构建设标准、失能老人经济评估标准、养老护理中介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体系,使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发展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

三代人的“养老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2日17:47  瞭望

  三代人的“养老经”

  上世纪60、70、80年代出生的人,尽管家庭、职业、收入水平不同,但他们面对养老这个问题时都有各自的苦恼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立君 宗巍 曹健 杨一苗 潘林青 周慧敏

  面对来势迅猛的“银发浪潮”,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在年前对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调研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一些上世纪60、70、80年代出生的人,听他们谈自己的“养老经”。尽管家庭、职业、收入水平不同,但他们面对养老这个问题时都有各自的苦恼。

  60后:开始考虑自己养老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批人,如今已陆续进入“知天命”的年纪,在工作中有些人扮演着或大或小的领导者角色。对于其中的很多人来说,他们一边要照顾年迈的父母,一边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

  今年47岁的刘振清在吉林省长春市一家汽车公司上班,作为公司生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每月薪酬不低,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然而一谈起养老问题,他就大倒苦水。他的父亲前些年去世,70多岁的母亲患有脑血栓,行动不方便,只能请家庭保姆照顾。他一周去看望母亲一次。

  “我估计我老了,还不如我妈呢!”刘振清说。前几年,在妻子和同事的说服下,他把唯一的儿子送到澳大利亚读书,眼看着快要毕业了,孩子却希望留在国外工作。尽管十分不情愿,刘振清最后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希望儿子将来有个更好的发展”。

  现在令他欣慰的是,母亲的病情比较稳定,他和妻子的身体也没有大碍,日常生活算是比较安稳。但说到以后,他表示压力很大。一来随着母亲年龄变大,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需要他的照顾;二来自己的养老也摆上日程,毕竟再过十年左右,他和妻子就要面临退休,到时谁来照顾自己是个严峻的问题。

  “靠孩子是指望不上了,我俩的养老只能靠自己”,刘振清说,他现在已经有意识地留一些储蓄用作以后的养老。他计划,以后首选还是在家里养老,身体好就自己打理,行动不便了就请人来护理,毕竟孩子以后不可能长时间陪在身边。“实在爬不动,就只能去养老院了”,刘振清无奈地说。

  70后:工作太忙顾不上老人

  三十多岁、四十岁刚出头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家住山东省济南市的李锐,在当地政府机关工作。36岁的他已经当上科长,虽然官职不大,但属于着重培养的后备干部。李锐说,每天的工作就一个字——忙。“白加黑、五加二”,对他来说是常事。

  李锐的父母也在济南,已经退休在家。尽管与老人住得不远,但李锐很少有机会回家,除了白天忙不完的工作,晚上一般都有应酬,有时是陪领导,有时是朋友聚会,都不好推辞,因此很难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妻子除了上班,就是照顾10岁的儿子。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晚上陪着写作业,也很难挤出自己的时间。

  “前不久我妈生病住院,打了一个星期的点滴,都是我爸在医院照顾,我就抽时间去过两次”,李锐说。看到父母日渐苍老,他也想回家多陪陪他们,但总是被工作打断。

  前些天,李锐在网上看了一个短片,讲空巢老人晚年的孤独生活,深有同感的他哭了。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他暗下决心要求自己争取每周都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他都大包小包带一堆营养品。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父母现在身体还不错,能够互相照顾。说到以后父母的养老,李锐说压力很大,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让他分身乏术力不从心,“过几年父母身体不好了,需要人照顾时,日子肯定更累”。

  80后:养老压力并不遥远

  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似乎离父母养老问题要远一些。然而在采访中,一些“80后”的苦恼让本刊记者深有感触。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不沦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今年28岁的刘已经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家企业工作了四年,现在每月工资在4500元左右,年终还有1万元的奖金。应该说,这在当地算一个不错的工作。2010年,准备结婚的他贷款买了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

  “日子一下子就过得紧巴了”,刘说。为了这套房子,父母把这些年的积蓄基本都给他用作首付了,而他自己也把这几年的积攒用了大半。2011年6月份房子交钥匙后,刘又开始忙起装修,等搬进去时,他的银行卡上只剩几千块钱。

  刘算了一笔账,每月刨去2100多元银行贷款和日常的生活开支,工资所剩无几。说起父母以后的养老问题,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刘显得有些沮丧,“父母养老的钱都给我买房了,我的钱刚刚够用,以后结婚有了孩子,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想想以后,真觉得对不起父母。”

  刘告诉本刊记者,他周围和他情况类似的“80后”同事还有很多。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大都踏入社会不久,靠着父母的积蓄付了首付买了房子,开始漫长的还贷生活。对于正在变老的父母,“80后”已经开始感受到养老的压力,但办法却不多。社会化养老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这一群体的现实期盼。

“候鸟老人”海南之忧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2日17:47  瞭望

  “候鸟老人”海南之忧

  每年冬季大量“候鸟老人”的集中涌入,给海南带来了较大的输入性压力,公共交通、物资供应、医疗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均面临新的挑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立君 宗巍 曹健 杨一苗 潘林青 周慧敏

  当北国天寒地冻,海南却温暖如春。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海南岛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每年冬季吸引着全国不少地方的老年人前来避寒,形成了独特的“候鸟人群”异地养老现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年前走访海南了解到,每年冬季高峰时前来海南休闲、养生、养老的“候鸟老人”约4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来自长三角、东北三省和西北地区。

  然而,每年冬季大量“候鸟老人”的集中涌入,也给海南带来了较大的输入性压力,公共交通、物资供应、医疗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均面临新的挑战。多位受访干部和专家认为适应异地养老新趋势,加强“候鸟老人”的服务与管理,加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已成为海南需要正视和着手解决的新课题。

  公共服务压力陡增

  在“候鸟老人”安享异地养老生活的同时,作为“输入地”的海南,却面临着一系列“候鸟老人”症候群。本刊记者调研发现,“候鸟人群”冬季高峰时纷至沓来,造成了海南旅游热点地区阶段性公共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主要表现在交通、水电、物资供应等公共服务面临着较大的供应保障压力。

  一是市内公共交通面临超常压力。“候鸟老人”大多为退休老年人,大部分属节俭型消费人群。不少老年人由于持有老年优待证或已年满70岁,享受市内公交免票的优待。老人们时不时坐上免费公交车,在市区和各个旅游景点之间闲逛,占用了较多的城市公共交通资源。

  据三亚市民政局副局长易士诚介绍,截至目前,三亚共办理老年优待证29478个,其中70%都是外地老人。他说:“有时一辆公交车坐的全是免票的老年人,跑一趟车还不够油钱。”前年三亚市财政补助公交公司老年人优待证免票补贴300万元,2010年补贴600万元,即使这样公交公司还是压力较大。易士诚说,三亚一些景点对老年人免收门票,很多老年人经常坐着公交车,到景点一逛就是一天。

  二是城市供水供电保障困难。海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谢池春告诉本刊记者,在短期内人数的过度膨胀,造成城市供水供电等重要基础设施保障困难。去年春节期间三亚、五指山等市县出现小区供电故障和供水困难的状况,给居民正常生活带来不便。

  三是对局部地区生活物资供应造成一定影响。谢池春说,由于“候鸟老人”是流动人口,商业和计划部门很难把握保障人口基数,物资储备和一些生活必需品储备有限,一旦遇到日常生活用品供应紧张情况,便会推高局部地区物价,加剧了局部地区物资供应保障困难。

  三亚河西区社会事务科科长陈春和说:“‘候鸟老人’主要集中在三亚,三亚地方比较小,一下子来这么多人,生产的东西不够供应,物价就自然抬上来了。”从本刊记者掌握的信息看,三亚的物价普遍较高,青菜、肉类、海鲜等产品都比海口等其他市县高。

  海南省2001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外省“候鸟老人”的大量入住,加大了海南社会养老成本的投入。据统计,海南现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25家,其中敬老院197家,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只有6家,主要分布在海口、三亚、文昌、琼海等地。大多数养老服务福利机构以保障候鸟型、异地度假养老的老年人为主。

  由于财力有限,海南省基本没有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补贴。易士诚说,海南是欠发达省份,当地政府拿不出资金来补贴时,建议国家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形成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进行补贴,比如4:4:2的比例。

  “候鸟老人”看病难

  长期以来,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海南总体医疗水平较低,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服务站不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由来已久。而一时间涌入大量“候鸟老人”,更加剧了局部地区的就医难。

  易士诚告诉本刊记者,三亚全市只有农垦三亚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解放军425医院以及三亚市中医院等几家中型医疗机构,床位数偏少,“城中村”社区医疗服务站点配置不够,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相对滞后,“候鸟老人”大量涌入,看病难成为一个大问题。

  记者在三亚市保亭县见到了“候鸟老人”贲丽文。她说,保亭只有一个县级医院,设备十分简陋,技术力量差,缺医少药,比哈尔滨上世纪80年代的医院还差。很多生活在保亭的“候鸟老人”都很担心,一旦有了大病只能去三亚就医。

  在三亚大茅山庄老干部休闲公寓,一些“候鸟老人”反映,由于异地医保覆盖面有限,更增添了他们的看病负担。黑龙江省虎林市70岁的退休老人刘庆常说,来了海南之后,自己的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都好了很多,主要和气候有很大关系,“尽管这样,也时不时生个病”。不久前,老人不小心把腰扭伤了,医院检查后诊断为韧带拉伤,花费了近4000元。“那边医疗卡闲着,这边还得出钱,”刘庆常感叹说:“异地医保要是解决了,对我们是一件大好事!”

  来自山西太原市的退休老人郭万选说,他和老伴2007年开始就每年来海南过冬。老伴身体不好,每次都要从太原带一箱子药过来,太麻烦了。据他所知,很多外地来的老年人由于在三亚买药不能报销,为了省钱就买一些便宜的药,根本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本刊记者从海南省社会保险事业局了解到,从2010年1月起海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异地就医结算业务以来,目前与海南开展异地就医结算的统筹区增加到5个省本级和10个市本级统筹区,包括黑龙江、广西、贵州、山西、沈阳、佳木斯等。这15个统筹区的参保人员在海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时,可直接结算。

  一些不属于统筹区范围内的“候鸟老人”说,如果可以在海南报销医疗费用,享受参保地报销政策,无需再返回到参保地报销医疗费,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方便,而且对海南的医疗行业以及消费都有一定推动作用。

  《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探索建立异地养老医疗保障制度,方便老年人异地就医。谢池春说,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异地就医结算覆盖面,为“候鸟人群”异地就医结算提供方便。建立异地就医人员、就医诊疗和结账业务等管理平台,为“候鸟老人”异地就医创造良好的条件。

  社会管理新课题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一部分“候鸟老人”已在海南购买住房外,大部分的老人都选择租房短期居住。随着越来越多“候鸟老人”的到来,有的市县已经难以满足“候鸟人群”的住房需求。于是,一些偏僻的“城中村”社区成了他们的聚居地。由于远离主城区,人口流动量大,社会治安隐患较多。

  海南省老龄办主任科员胡福金说,“城中村”居住人口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历来是“两抢一盗”案件多发地,而老年人自身保护能力弱,更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抢夺、盗窃事件时有发生。

  “有的‘候鸟老人’购买了住房,冬天一过完就走了。老人们长期不在当地,遇到房内的财物被他人变卖一空,不能及时发现和报案,财物损失较多”。胡福金说,“这些老人走后,有时不仅屋里的财物被盗走,甚至连门窗也被小偷撬走!”

  谢池春表示,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候鸟老人”管理尚处于“无底、无序、无奈”的状况。他说,由于对“候鸟老人”的服务与管理等准备不足,再加上取消流动人口暂住证制度,派出所难以对“候鸟老人”实行有效登记管理,“候鸟老人”管理存在“真空”,底子不清。而且,“候鸟老人”的服务与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但由于认识不足,目前管理部门还没有理顺,职责不清导致出现管理“空当”。

  谢池春建议,应从城市规划、管理理念等方面着手,适应异地养老的大趋势。一是加强和改进城市建设规划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城市的远、中、近期规划,着眼“候鸟人群”季节性大量涌入的实际,建议按户籍人口总数1:1.5或1:2的比例加强公共交通、医疗、住房等重要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扭转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要。

  二是提升人口管理理念。从目前的户籍人口管理转向实有人口管理,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管理。建立居委会、派出所,物业管理公司“三位一体”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立制度,明确职责,形成无缝对接管理机制。以发放实有人口居住证为突破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一方平安。

  三是加强居民日常生活物资的采购储备工作。“候鸟老人”涌入较多的市县,要未雨绸缪,加大居民日常生活物资的采购储备工作,在春节期间建议按户籍人口总数1:1.5的比例编制物资统购储备计划,以保证区域内人民群众生活需要,避免物资短缺现象。

  四是充分发挥“候鸟人才”作用。“候鸟老人”中有一批教育、科技、医卫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关部门可考虑将发挥“候鸟人才”作用列入海南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候鸟人才”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遏制涉老诈骗侵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2日17:47  瞭望

  遏制涉老诈骗侵害

  近年来,空巢老人受到电信诈骗、非法集资、保健品销售欺诈等案件侵害的比例明显上升,这类案件具有数量大、发生隐蔽的特点,涉案金额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立君 宗巍 曹健 杨一苗 潘林青 周慧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年前在全国多地调研发现,由于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加、空巢老人预防犯罪能力较弱,这一群体成为经济诈骗类犯罪活动易受害群体。受访的公安、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及专家建议,应当通过加大查处力度、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改进反诈骗宣传方式等办法,有效减少此类案件对老年人的侵害。

  诈骗黑手频频伸向老年人

  近几年,空巢老人受到电信诈骗、非法集资、保健品销售欺诈等案件侵害的比例明显上升,这类案件具有数量大、发生隐蔽的特点,涉案金额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山东省济南市营市街派出所社区民警吴颖介绍,目前在电信诈骗中犯罪分子通常以换账号汇款、发短信冒充儿女、声称银联卡遭遇盗卡等形式,欺骗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上当受骗。在日常接警中,每个月都有几起报案,涉案金额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且近几年此类案件越来越多。

  利用有的老人爱占便宜及迷信特点发生的诈骗案件也较为频发。2011年初,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民生街派出所破获了一起涉及到130多名老人被骗案件。骗子通过“小家电推广酬宾”的方式,承诺只要交少量现金,就可以领取礼品并且在第二天全额退回现金。在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之下,骗子开始推销高价商品,老年人在交了数百元钱准备第二天领取退款时,骗子却消失了。

  此外,借购买原始股、墓地或保健品之名向空巢老人非法集资案件也时有发生。65岁的长春市民刘志是一名中学教师,儿子在外地工作,他退休后又被当地一家学校返聘,退休金加上工资每月收入较高。2011年11月,刘志听朋友说一家将在北欧上市的外国公司在长春卖原始股,每股0.01欧元,上市后股价将翻倍上涨,便投入1.95万元购买了原始股。他在购买后向当地工商部门和证监部门进行咨询时才知道,这是一个非法集资网络诈骗团伙,已有多人报案。

  分析涉老案件频发的原因,陕西省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魏和平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老人防范意识不强,对电信诈骗等新骗术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辨别能力差,有的爱贪图小便宜而上当;二是积攒了一辈子或退休金较高,不少老人手里有一定存款;三是不少老人属于空巢、独居,缺乏交流对象,比较好骗;四是老人对健康、子女事业等期盼强烈。

  涉老诈骗案查处难度大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多发,侦破难度却较大。首先是此类案件取证较难。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民生街派出所所长丁振龙分析,虽然保健品诈骗是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然而当前对保健品疗效、定价缺乏具体标准,没有确切证据,执法部门也不敢随意执法。

  宁夏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刘洁说,通常保健品说明书、宣传单上并不存在夸大宣传,销售人员往往口头向老年人肆意夸大功效。除非有现场录音或录像,否则这种虚假宣传很难取证。

  其次,犯罪分子采取反侦查手段逃避打击。吴颖说,犯罪分子在进行电信诈骗时,往往在A地开银行账户,在B地开手机账户,在C地作案,在D地取赃款,对E地人实施诈骗,且多为假身份,这造成被害人往往无法提供犯罪人特征,让公安部门很难确定具体的侦查范围与方向。

  其三,不少诈骗犯罪分子流动作案。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公安局中山南街派出所教导员孙来宁说,不管是保健品诈骗、迷信诈骗,还是小便宜诈骗,犯罪分子往往是骗一把,换一个地方,等到老人发现报案,有关部门前来查处,犯罪分子已人去楼空。

  一面是案件侦破难,一面是老人在财物被骗后承受着很大心理压力。为此,有的老人患病或病情加重,也有的家庭因此父子反目。孙来宁告诉本刊记者,一些犯罪分子有多少骗多少,往往将老人的终身积蓄全骗走,对于平时节俭的老人来说,这等于要了他们的命。“有的涉案子女怕老人受不了被骗打击,只能凑钱请办案人员转交老人,安抚老人说案子破了,钱也追回来了”,孙来宁说。

  采取新对策加大查处力度

  在采访中,多位公安、消协等部门工作人员建议,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多部门联动及改进宣传教育方式等,合力遏制涉老经济诈骗,帮助老人免受不法侵害。

  首先,高度重视此类案件危害性,加大查处力度,集中查处一批涉老诈骗案件,对犯罪分子形成一定威慑。吉林省消费者协会副研究员宗守运、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等建议,由于发案率高、案值小等原因,不少涉老诈骗案件最终不了了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实际上此类案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并不小,应予以坚决打击。

  其次,将涉老案件预防和查处列入相关部门职责和考核,并建立公安、电信、银行等部门联动机制。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西街派出所教导员薛晶东建议,公安机关接到报警一经核实,应凭借简便手续可同受害人一起到银行冻结对方账户。公安部门应协调金融、电信部门,将实名开户关落到实处,对开户人的身份进行准确认证,防止冒用他人姓名在银行和电信部门开户从事违法活动。

  西北大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养民说,银行柜台是防骗的最后一道关口,一些银行在柜台设防帮助汇款人识别骗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没少遇到埋怨甚至投诉;建议建立公安部门和银行联手机制,遇到此类事件公安出面佐证银行的做法,这将有利于巩固银行最后关口作用。

  再有,针对涉老诈骗案件流动作案特点,建立涉老诈骗案件数据库。公安部门查处一些涉老诈骗案件时,往往只能根据正在查处的孤案判断,案值往往较小,对犯罪分子的处罚也比较轻,一些犯罪分子明白其中奥秘,就扛着不交代其他犯罪事实。如果能建立区域性及全国涉老诈骗案件数据库,就能掌握犯罪分子数地犯罪事实;这有利于全面了解犯罪分子犯罪事实,对其依法处置,这无疑会增加此类诈骗的犯罪风险。

  同时,针对老人采取更为有效的反诈骗宣传。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民生街派出所副所长魏静建议,改变以往空洞的手册宣传方式,社区民警及工作人员带上犯罪分子诈骗工具进社区、到老人家进行实物宣传。针对辖区涉老诈骗案件呈上升趋势,派出所公安曾带着假金元宝、秘鲁币等诈骗工具进社区宣传,实践证明,老人再遇此类诈骗,辨别能力增强。此外,公安部门应在银行、广场等老年人易受侵害的地方,以卡通宣传画、提示语等形式对老人进行反诈骗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