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克花艺怎么样:警惕“端起酒杯,忘记口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44:17

警惕“端起酒杯,忘记口碑”

        1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官场“酒文化”酿出了什么》一文,文中指出,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酒兴”如此这般地畸长,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反而使之与“文化”二字渐行渐远,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官场酒的“哲学”已蜕变为“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有感情赏个脸。”气氛上来后,“喝酒不喝醉,不如打瞌睡,何况还是酒,不是敌敌畏。人生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微醉时,“你不醉我不醉,马路旁边谁来睡。你也醉我也醉,咱们医院再相会。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有民谣为证:“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从“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到“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官场的“酒文化”是该清醒地思考一下了。酒可怡情,亦可丧志,还可亡国,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无美善,过则为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相应的准则,违背其规律,后果就会产生负面效应。为把好酒之“度”,我国古来有之。周代曾专设“萍氏”官职,以提醒人们饮酒要有“度”。前秦赵整见大臣们终日饮酒不务正业曾写有一首《酒德歌》:“地列九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倾。”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陈敬仲奉召赴宫中陪齐桓公喝酒,君臣喝得很高兴。但时至傍晚,桓公令侍从点灯,欲继续下去,而陈敬仲谢辞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意思是说陈只计划白天喝酒,没计划晚上喝。说明他喝酒有节制。倘若陈继续喝下去,饮酒过量,失礼犯上,惹得龙颜大怒,不定会被砍头,也有可能造成君臣不欢,扫兴而归。中国医术高明的大师们,也极力提倡饮酒要有“度”。战国名医扁鹊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云:“饮酒过多,丧身之源。”李时珍也说:“过饮栉,杀人顷刻。”  
    文中,无论《酒是公家的命是自己的》、《考核验收变靠“喝”验收》、《一杯酒,十万块》、《无奈的“陪酒族”》、《酒量成了求职“敲门砖”》,还是《不良酒风败坏党风》,“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势必会影响党风廉政建设。不能端起酒杯,忘记口碑;满嘴酒话,没有实话;浑身酒气,不接地气;爱耍酒风,毁掉党风;最终抹黑形象,失去口碑。不良酒风看似小恶,然小恶亦可酿成大祸。期盼广大党员干部深晓“酒杯、酒话、酒气、酒风”四害之恶,少端酒杯多争口碑,少说酒话多讲实话,少沾酒气多接地气,少耍酒风多护党风。期盼官场酒文化适“度”而行,“量力而饮,节制有度。”不妨“好花乘着半开时,好酒宜在半醉中。”如明代的莫云卿在其《酗酒戒》中说:“唇齿间觉酒然以甘,肠胃间觉欣然以悦”为限。(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