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初期历史:置身于情感和义务之间-----由《廊桥遗梦》想到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9:07:06
  看过《廊桥遗梦》的人,一定会唏嘘感叹一番,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也不管是已婚还是未婚,除非是一个心如铁石的怪物。记得90年代中期,影院连续数周票房居高不下,常有抽泣呜咽声响成一片。当时美国大片横扫国内市场,恰好该片和《云中漫步》同时放映,一部凄婉动人,欲罢不能,直戳心肺;一部情醇欲滴,晶莹体透,像是蝴蝶女孩,在晚霞漫天的葡萄园里翩翩起舞。观后定神良久,对情感问题有一种全新认识。直到现在,不时给学生讲,已婚青年多看《廊桥遗梦》,未婚男女多看《云中漫步》,有助灵魂刷新,真实而坦诚地面对情感世界。
        电影《廊桥遗梦》刻画了情感与义务的激烈冲突,例示了一个二难选择的古老经典。一位有着青春幻想的女孩,在战败的意大利,那种连面包都成了奢侈品的背景下,嫁一个美国大兵,漂洋过海,已是相当奢华的归宿了。时间把一位青春少女,雕刻成美国西部农场的一位标准的家庭主妇。除了照料两个可爱的孩子,伺候那个忙完农活只知道傻乎乎地看电视的大兵出身的丈夫,一切都是那样的规律和平淡。或许只有在午后做毛线活时,随风翻开的叶芝的诗歌中,依稀可辨我们这位叫弗朗西丝卡的女主人的不平淡的心气。是幻化的命运和如水的生活,磨蚀了也曾有过的高雅心气。在一个不能再平淡的日子里,一位问路的《国家地理》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进入了弗朗西斯卡的生活,四目相视,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曼迪逊桥见证着这段刻骨铭心的爱。短短的“四天之痒”,情温一路飙升,直逼极限:走还是留,就在傻乎乎的牛崽丈夫从农场回来的前一夜。跟这位浪漫记者出走体验真实的情感生活,还是继续留下来守护平淡无奇的家庭?这一夜,弗兰西丝卡面对人类最难选择的问题,或根本就无解的问题,煎熬着、战栗着。一只打好的箱子,示意出走的强烈倾向。但一双儿女的脸上又分明写着无辜、无助、无言的呼唤。暴风雨过后的早晨,隔着车窗玻璃,弗朗西丝卡包含泪水的视线中,渐渐远逝的是摄影记者在雨中孤独的身影,变得越来越模糊,是泪还是雨,已无法辨析。弗朗西丝卡,把情爱交给了孤寂,在后来的日子里默默收集着罗伯特的作品,恪守着这段恋情的秘密。十七年后的一天,收到一封信件,得知浪迹天涯的罗伯特已死。三年后,已是垂垂老者的弗朗西丝卡,在临终前把这段感情记录留给了正为婚姻苦恼的一双儿女,使他们大为感动,并按遗嘱,把弗朗西丝卡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下。
        情节的设计,已远远超乎传统价值判断,特别是中国观众习惯了的道德观念。任何一种选择都是超道德的、超批判的。生活本身就是超越批判的,批判只限于理论。留,是尽家庭天经地义的义务;走,是捍卫情感生活的天赋权利。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选择合乎道德,或更加合乎道德。这里,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孔夫子的伦理纲常只能叹为观止、望而却步。人们在选择过程中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同选择之间考量,哪一种给他人带来的伤害程度更低,伤害范围更小。弗朗西丝卡的选择,正是把痛苦减少到最小范围和最低程度,留给自己及其那位孤独的记者来承受,把母亲和妻子的安详永久地留给儿女和家庭。是为满足少数幸福而牺牲多数幸福合理,还是相反?是维护法定关系的法定利益合理,还是捍卫非法定关系的情感利益合理?这不是一个道德判断所能回答的。在找到答案之前,弗朗西丝卡的选择估计是多数人的选择,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因为多数人都会计算,基于血脉本能的计算、道义良心的计算、社会关系的计算和情感成本的计算。而利益计算原则,也恰恰是社会评价的尺度。如果有人说,多数人选择了义务而牺牲了个人情感的真实,因而多数人是不幸福的或“假装”幸福的。那我们不禁要问,幸福难道只有唯一一种方式吗?你怎么知道、又如何保证选择了感情的真实就一定意味着一成不变的幸福?默默寄存着真诚的祈祷,或许才是真正永久的幸福。美好是一种缺憾。当情感演义到丰满无比的时候,美好已悄然腿色,道义和良心就会接踵而致,把情感排挤出中心位置。心存一份静静的遗憾,守护一片盈盈的膝下之乐,对于无幸无不幸的人类来讲,也许已是上乘的选择了。上帝造人的秘密,或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