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滨和黛珂哪个好用:解析《道德经》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49:21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解析】

不以贤能之人居众人之上,不以奇珍异宝为可贵之物,则百姓不会争名夺利;没有欲望,则心不会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自能保持本真。

所谓无欲则刚,人之所以忧多乐少、人世之所以罪恶时出,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的欲望无休无止。需知知足才能常乐,欲望一旦过强,则整天只为尚未满足的欲望而烦恼发愁、只为争名夺利而使尽心机,如此又何乐可言?人如果活得不快乐、不幸福,那么即使他富可敌国、贵不可言,到头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欲虽能催生出恶,也能催生出善——求知的欲望、爱的欲望、追求真善美、谴责假丑恶(包括自身)的欲望等等,都是善的;再者,欲望毕竟是出于人的本能,人在没有达到某种境界的时候是并不能理智地看待与理解自己的种种欲望的,这时如果过分排斥它,则它虽能暂被压制,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作用力越大,一旦反弹,则反作用力也就越大,而这种反作用力对自己乃至对他人所造成的破坏往往是惊人的。

凡事过犹不及,适度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利于身心的,而一旦过度,则各种烦恼、恶念将充斥于心,各种世俗的东西将萦绕于脑海,使自己的精神世界笼罩于一篇阴云之中,不得清明、不得提升,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是出于好心、也往往是要办坏事的。

所以世俗伦理之恶不在于有欲、而在于“纵欲”,以各种名利诱饵来过度地钩出人性的欲望,致使人们熙熙攘攘,沦为名利的奴隶,而社会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也越来越多。

原文: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解析】

圣人的治世之道(既有治世之道,则还是有当为之处)就是:在弱化人们心志的同时,让人们的生活有所保障、体格得以强健。

所谓弱化心志,就是从一开始就让整个社会有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不倡导刻苦奋斗、牺牲自我,也不需要你争我夺、弱肉强食。

我想,真正的治世指标,并不是看国家有多富强、人民的物质水平有多高,而是看每个国民的一生过得有多快乐、有多幸福。国家实际上只是一个虚体,它是由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国民构成的,而一个个国民之所以甘愿组建成一个国家,自然是为自身能活得更好。如果说一个国家只能让少数人活得更好,那它就失去了其作为国家的意义,换言之,一个国家不能只从少数人的意志出发,而要站在全体国民的立场上,真正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让百姓得到对他们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那些表面上的富丽堂皇,这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

原文: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解析】

老子身处春秋时期,对一些自诩有识又意欲有为的人制造的战乱定然是经常耳闻目见,故作此感叹。

其实即使到了现在,为了有为而对百姓造成侵扰的事例难道就少吗?那些与强拆、城管等等有关的事情不就是某些官员为了他们所谓的政绩而搞出来的损害百姓利益的事吗?

使民无知无欲,实为使民风淳朴、不需要那么些花花肠子,互相坦坦荡荡、何需耍诈弄权?使知者不敢为,亦可理解为使知者不敢胡作非为。只要社会倡导与各类教育不耍花枪、直插人心,不重虚礼而重情感、不重物质而重心灵;而各项律法能慈悲制定、严厉施行、虚心修正,则无不治矣。

【画龙点睛】

圣人有当为,有不当为。当为之处当仁不让,不当为之处绝不胡为,此圣心圣境也。

我们也不妨鉴之以这种当为与不当为的二元思辨模式,多进行一些二元乃至多元的思辨,以在思辨中把握双方乃至多方的优劣,然后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