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之路离线自动:魏文帝曹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05:04

                                                                        魏文帝曹丕                                                                    

                                                          来源:网络             制作:独孤大帝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人物简介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中文名:

曹丕

别名:

子桓、魏文帝

国籍:

曹魏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87年

逝世日期:

226年6月29日

职业:

皇帝

主要成就:

代汉称帝,建立曹魏

代表作品:

《典论》

庙号:

高祖、世祖

谥号:

文皇帝

陵墓:

首阳陵

在位年号:

黄初:220年十月—226年

生平简介

  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的开国君王,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藩,曹丕大喜,没有同时联合蜀汉攻吴国。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时机。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睿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在位年号

  黄初(7年)220—226

为政事绩

  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虽然不出彩,但还是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的。


  或许有的好有的坏,但既然是他做的便应当被记录下来。
  1,重视文教。221年,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後人为宗圣侯。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2,修复洛阳,营建五都。
  3,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休息。
  4,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5,创立九品中正制
  6,巩固中央集权,限制后党权利,削夺藩王权利,建立防辅制度。强化中书省,发展校事官制度。

后妃子女

  皇后
  文昭甄皇后 甄氏,世称甄洛或甄宓
  文德郭皇后 郭照,字女王,人称郭女王
  妃嫔
  李贵人 生曹协
  阴贵人
  柴贵人
  潘淑媛 生曹蕤
  朱淑媛 生曹鉴
  仇昭仪 生曹霖
  徐姬 生曹哀
  苏姬 生曹邕
  张姬 生曹贡


  宋姬 生曹俨
  刘氏 汉献帝女
  刘氏 汉献帝女
  任氏 曹丕最早的妻妾,在甄氏嫁来后被逐
  
  魏明帝曹睿 母皇后甄氏
  赞哀王曹协 母李贵人
  北海悼王曹蕤 母潘淑媛生
  东武阳怀王曹鉴 母朱淑媛
  东海定王曹霖 母仇昭仪
  元城哀王曹礼 母徐姬
  邯郸怀王曹邕 母苏姬
  清河悼王曹贡 母张姬
  广平哀王曹俨 母宋姬
  
  东乡公主 母皇后甄氏

谥号陵寝

  曹丕死后谥曰“文皇帝”,庙号“高祖”,葬“首阳陵”。

历史评价

  陈寿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相关年表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立为魏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改元延康元年。二月,以贾诩为太尉。庚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


  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冬十月,孙权复击之。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孙权临江拒守,火攻魏军。曹丕负伤大败。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魏书载帝于马上为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丙午,曹丕去世,时年四十。

生平作品

  曹丕全集
  《浮淮赋》《沧海赋》《济川赋》《临涡赋》《述征赋》《校猎赋》《登台赋》《登城赋》《感物赋》《感离赋》《离居赋》《戒盈赋》《永思篇》《悼夭赋》《寡妇赋》《出妇赋》 《愁霖赋》《喜霁赋》《弹棋赋》《玛瑙勒赋》《车渠碗赋》《玉玦赋》《柳赋》《槐赋》《莺赋》《迷迭香赋》《蔡伯喈女赋》《定正朔诏》《追崇孔子诏》《为汉帝置守冢诏》《息兵诏》《灾异免策三公诏》《拜日东郊诏》《禁母后预政诏》《改封诸王为县王诏》《鹈鹕集灵芝池诏》《取士不限年诏》《轻刑诏》《平准诏》《禁复仇诏》《禁淫祀诏》《罢墓祭诏》《外国遣使奉献诏》《与群臣诏》《下颍川诏》《增封中牟侯彰诏》《答临淄侯植诏》《答北海王衮诏》《待杨彪客礼诏》《赐华歆诏》《论孙权诏》《以陈群为镇军司马懿为抚军诏》《诏王朗等三公》《与王朗诏》《报王朗诏》《答蒋济诏》《与夏侯尚诏》《报何夔诏》《与于禁诏》《于禁复官诏》《追赠夏侯尚诏》《封朱灵鄃侯诏》《与张郃诏》《答孟达诏》《手报司马芝诏》《封张辽李典子为关内侯诏》《以李通子基为中郎将诏》《赐张既子翁归为关内侯

诏》《赐温恢子生爵关内侯诏》《以张登为大官令诏》《制诏三公》《服色如奏诏》《改雒为洛诏》《曹植贬封安乡侯诏》《诛鲍勋诏》《蒋济复为东中郎将诏》《赐桓阶诏》《刘靖迁庐江太守诏》《张既为凉州诏》《与张既诏》《褒田豫诏》《追溢杜畿诏》《与群臣》《诏司马懿》《向化手令》《答许芝上代汉图谶令》《答辛毗等令》《答司马懿等令》《答刘廙刘晔等令》《让禅令》《让禅第二令》《让禅第三令》《答刘廙等令》《答苏林等令》《答华歆等令》《又答相国歆等令》《薄税令》《复(樵)[谯]租税令》《以郑称为武德傅令》《广询令》《问雍州刺史张既令》《拜毛玠等子男为郎中令》《收敛战亡士卒令》《追封邓公策》《谥庞德策》《策孙权九锡文》《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答卞兰教》《让禅表》《让禅第二表》《让禅第三表》《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与钟繇谢玉玦书》《与钟繇五熟釜书》《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与钟繇书》《答钟繇书》《答繇钦书》《啁刘帧书》《答友人书》《与吴监书》《与群臣论蜀锦书》《与群臣论被服书》《与朝臣论粳稻书》《报崔琰书》《与曹洪书》《与王朗书》《与刘晔书》《与诸将书》《报吴王孙权书》《又报孙权书》《又报孙权书》《与孟达书》《又与孟达书》《报吴王孙权书》《答曹洪书》《戒鄢陵侯彰书》《答杨修书》《送剑书》《典论自序》《繁钦集序》《陈琳集序》《建安诸序》《典论论文》《典论论方术》《周成汉昭论》《汉文帝论》《汉武帝论》《交友论》《田畴辞封议》《连珠三首》《露陌刀铭》《赐钟繇五熟釜铭》《即位告天文》《武帝哀策文》《弟苍舒诔》《终制》《临高台》《钓竿》《十五》《陌上桑》《短歌行》《猛虎行》《燕歌行》《秋胡行》《善哉行》《丹霞蔽日行》《折杨柳行》《饮马长城窟行》《上留田行》《大墙上篙行》《艳歌何尝行》《煌煌京洛行》《月重轮行》《黎阳作二首》《黎阳作》《于谯作》《孟津》《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至广陵于马上作》《杂诗二首》《清河作》《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黎阳作》《寡妇》《令诗》《于明津作》《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夏日诗》《游猎诗》《歌辞》《董逃行》《遗句》《哀己赋》《征吴临行诏司马懿》《答邯郸淳上受命述诏》《诏雍丘王植》《成皋令沐并收校事刘肇以状闻有诏》《机击令狐浚诏》《禁诽谤诏》《诏议迫崇始祖》《伐吴诏》《诏群臣》《诏群臣》《赐薛梯等关内侯诏》《诏报孙邕》《制傍枝入嗣大位不得加父母尊号诏》《止群臣议禅代礼仪令》《罢设受禅坛场令》《禅让令》《三让玺绶令》《以李伏言禅代合符谶示外令》《止群臣议禅代礼仪令》《与曹洪书》《论太宗》《论周成汉昭》《诫子》《酒诲》《内诫》《论郤俭等事》《奸谗》《诸物相似乱者》《剑铭》《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太子》《叙诗》《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东阁诗》
  部分诗词
  杂诗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杂诗
  西北有浮云,
  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
  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
  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
  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
  客子常畏人。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 草木零落, 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 比如, 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秋胡行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
  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蹰。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注释:
  《秋胡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古辞原意是歌颂秋胡妻的贞烈。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原委和结果:早晨即与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却终没有来。其痛苦的语调,浓重的失落感顿时笼罩全篇。
  至此,读者也许会产生两点疑问:其一,诗中的“佳人”是谁?真是容冶貌美,为魏文曹丕所倾心期的女性?还是他成就大事业所渴思的贤人?其二,佳人为何失约未来?是关山迢递,路远会难?还是另有曲折,中途变卦?有趣的是:这些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不知是作者以为不重要,还是另有隐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诗外只字未提。诗人只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极其主观而咏叹调般地倾诉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因佳人失约未来而引起的浓重的失落感。光从字面看,这种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从早晨与佳人相约开始,到日夕佳人未至这段时间。其实,朝──夕,仅仅是一种光阴的比喻,时间的象征,即以一天象征一生。由朝至夕,乃指从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个人生。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始终有一种不能实现的追求,和由不能实现而带来的巨大而又无法弥补的缺憾感。明白了这一点,“佳人”是男是女,为何失约未至这些问题,也许确实就无关紧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诗人是如何组织和表达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让我们欣赏一下:


  首先是“嘉肴不尝,旨酒停杯”。为思佳人,茶饭无心。连美酒、连嘉肴都懒得动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边,忽然像电影来了一个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远不能实现的深层的失落感。二是“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尽管追求不能实现,但自己并不停止这种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洁。此化用屈原《离骚》和《九歌》中“结幽兰而延伫”,“结桂枝兮延伫”句式,以示自己贮芬芳而待远人。三则是表示愿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并让海神把最宝贵的“明珠”送给她。四是足眺远,踌躇徘徊,渴念之情,几乎急不可耐。为此,诗人什么办法都想尽了,为诉说自己的情怀,“飞鸟”也托了,“兰英”也折了,“桂枝”也结了,誓言也发了,尽管“步立踟蹰”、“何得斯须”,渴慕焦急之情片刻都难忍耐,但“佳人”如终没有来。此与首句照应,以种种努力,表明这是一个永恒的绝望。整首诗,如面对亲朋故友,娓娓不倦,反复倾诉自己彻夜难眠的衷肠;又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郁结无告,故作一热烈、主观而又偏执的个人内心独白。具有移人情魄的魅力。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曹丕诗歌的好处在于“能转能藏”。“转”者,即“变宕不恒”,如《善哉行》(上山采薇)之类,以多重比兴写自己“变宕不恒”的感情流程。“藏”者,即“含蓄无尽”,意味隽永,以舒缓的笔致,缠绵婉约的风格,咏叹调般的形式特点,抒发自己失落的惆怅与郁结不解的“情结”。这种发抒形式,比起他父亲曹操《短歌行》中求贤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一缠绵,一苍凉;一婉约,一慷慨,其不同如此。
  典论
  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雿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生平趣闻

  魏文帝曹丕在世时甚喜爱葡萄一物,并对古作蒲桃。
  此于《与吴监书》、《诏群医》中有记:“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魏文帝在其诏书中也曾记:“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
  由此可见,魏文帝的确对葡萄钟爱有佳。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原文
  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魏书曰: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举茂才,不行。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五)年,为司徒赵温所辟。太祖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魏略曰:太祖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时有高元吕者,善相人,乃呼问之,对曰:“其贵乃不可言。”问:“寿几何?”元吕曰:“其寿,至四十当有小苦,过是无忧也。”后无几而立为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袁宏汉纪载汉帝诏曰:“魏太子丕:昔皇天授乃显考以翼我皇家,遂攘除群凶,拓定九州,弘功茂绩,光於宇宙,朕用垂拱负扆二十有馀载。天不慭遗一老,永保余一人,早世潜神,哀悼伤切。丕奕世宣明,宜秉文武,绍熙前绪。今使使持节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绂,领冀州牧。方今外有遗虏,遐夷未宾,旗鼓犹在边境,干戈不得韬刃,斯乃播扬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岂得脩谅闇之礼,究曾、闵之志哉?其敬服朕命,抑弭忧怀,旁祗厥绪,时亮庶功,以称朕意。於戏,可不勉与!”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元年二月魏书载庚戌令曰:“关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灾荒,设禁重税,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籞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辛亥,赐诸侯王将相已下将粟万斛,帛千匹,金银各有差等。遣使者循行郡国,有违理掊克暴虐者,举其罪。王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初,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恒象,此其应也。”内黄殷登默而记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黄龙见谯,登闻之曰:“单飏之言,其验兹乎!”魏书曰:王召见登,谓之曰:“昔成风闻楚丘之繇而敬事季友,邓晨信少公之言而自纳光武。登以笃老,服膺占术,记识天道,岂有是乎!”赐登谷三百斛,遣归家。
  已卯,以前将军夏侯惇为大将军。濊貊、扶馀单于、焉耆、于阗王皆各遣使奉献。魏书曰:丙戌,令史官奏修重、黎、羲、和之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以奉天时。臣松之案:魏书有是言而不闻其职也。丁亥令曰:“故尚书仆射毛玠、奉常王脩、凉茂、郎中令袁涣、少府谢奂、万潜、中尉徐奕、国渊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义,并早即世,而子孙陵迟,恻然愍之,其皆拜子男为郎中。”


  夏四月丁巳,饶安县言白雉见。魏书曰:赐饶安田租,勃海郡百户牛酒,大酺三日;太常以太牢祠宗庙。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魏书曰: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孙盛曰:在礼,天子哭同姓於宗庙门之外。哭於城门,失其所也。
  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为武德侯。魏略曰: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曰:“龙渊、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里之田;砻之以砥砺,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学亦人之砥砺也。称笃学大儒,勉以经学辅侯,宜旦夕入侍,曜明其志。”是月,冯翊山贼郑甘、王照率众降,皆封列侯。魏书曰:初,郑甘、王照及卢水胡率其属来降,王得降书以示朝曰:“前欲有令吾讨鲜卑者,吾不从而降;又有欲使吾及今秋讨卢水胡者,吾不听,今又降。昔魏武侯一谋而当,有自得之色,见讥李悝。吾今说此,非自是也,徒以为坐而降之,其功大於动兵革也。”
  酒泉黄华、张掖张进等各执太守以叛。金城太守苏则讨进,斩之。华降。华后为兖州刺史,见王凌传。
  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魏书曰:公卿相仪,王御华盖,视金鼓之节。庚午,遂南征。魏略曰:王将出征,度支中郎将新平霍性上疏谏曰:“臣闻文王与纣之事,是时天下括囊无咎,凡百君子,莫肯用讯。今大王体则乾坤,广开四聪,使贤愚各建所规。伏惟先王功无与比,而今能言之类,不称为德。故圣人曰得百姓之欢心。兵书曰战,危事也是以六国力战,强秦承弊,豳王不争,周道用兴。愚谓大王且当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卧,功业可成。而今创基,便复起兵,兵者凶器,必有凶扰,扰则思乱,乱出不意。臣谓此危,危于累卵。昔夏启隐神三年,易有不远而复,论有不惮改。诚原大王揆古察今,深谋远虑,与三事大夫算其长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复受重任,虽知言触龙鳞,阿谀近福,窃感所诵,危而不持。”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杀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秋七月庚辰,令曰:“轩辕有明台之议,放勋有衢室之问,皆所以广询於下也。管子曰: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於兵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建鼓於朝,而备诉讼也;汤有总街之廷,以观民非也;武王有灵台之囿,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也。百官有司,其务以职尽规谏,将率陈军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缙绅考六艺,吾将兼览焉。”
  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魏略载王自手笔令曰:“(吾)前遣使宣国威灵,而达即来。吾惟春秋褒仪父,即封拜达,使还领新城太守。近复有扶老携幼首向王化者。吾闻夙沙之民自缚其君以归神农,豳国之众襁负其子而入丰、镐,斯岂驱略迫胁之所致哉?乃风化动其情而仁义感其衷,欢心内发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将万里无外,权、备将与谁守死乎?”
  甲午,军次於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於邑东。魏书曰:设伎乐百戏,令曰:“先王皆乐其所生,礼不忘其本。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复谯租税二年。”三老吏民上寿,日夕而罢。丙申,亲祠谯陵。孙盛曰:昔者先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内节天性,外施四海,存尽其敬,亡极其哀,思慕谅闇,寄政冢宰,故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於庶人”;夫然,故在三之义敦,臣子之恩笃,雍熙之化隆,经国之道固,圣人之所以通天地,厚人伦,显至教,敦风俗,斯万世不易之典,百王服膺之制也。是故丧礼素冠,郐人著庶见之讥,宰予降期,仲尼发不仁之叹,子颓忘戚,君子以为乐祸,鲁侯易服,春秋知其不终,岂不以坠至痛之诚心,丧哀乐之大节者哉?故虽三季之末,七雄之弊,犹未有废缞斩於旬朔之间,释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逮於汉文,变易古制,人道之纪,一旦而废,缞素夺於至尊,四海散其遏密,义感阙於群后,大化坠於君亲;虽心存贬约,虑在经纶,至於树德垂声,崇化变俗,固以道薄於当年,风颓於百代矣。且武王载主而牧野不陈,晋襄墨缞而三帅为俘,应务济功,服其焉害?魏王既追汉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飨宴之乐,居贻厥之始而坠王化之基,及至受禅,显纳二女,忘其至恤以诬先圣之典,天心丧矣,将何以终!是以知王龄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八月,石邑县言凤皇集。
  冬十(一)月癸卯,令曰:“诸将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敛,吾甚哀之;其告郡国给槥椟殡敛,槥音卫。送致其家,官为设祭。”汉书高祖八月令曰:“士卒从军死,为槥。”应劭曰:“槥,小棺也,今谓之椟。”应璩百一诗曰:“槥车在道路,征夫不得休。”陆机大墓赋曰:“观细木而闷迟,睹洪椟而念槥。”丙午,行至曲蠡。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袁宏汉纪载汉帝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於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徵,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於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献帝传载禅代众事曰:左中郎将李伏表魏王曰:“昔先王初建魏国,在境外者闻之未审,皆以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羁旅汉中,谓臣曰:必为魏公,未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臣以合辞语镇南将军张鲁,鲁亦问合知书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是后月馀,有亡人来,写得册文,卒如合辞。合长于内学,关右知名。鲁虽有怀国之心,沈溺异道变化,不果寤合之言。后密与臣议策质,国人不协,或欲西通,鲁即怒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
  言发恻痛,诚有由然。合先迎王师,往岁病亡於邺。自臣在朝,每为所亲宣说此意,时未有宜,弗敢显言。殿下即位初年,祯祥众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见。然圣德洞达,符表豫明,实乾坤挺庆,万国作孚。臣每庆贺,欲言合验;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况臣名行秽贱,入朝日浅,言为罪尤,自抑而已。今洪泽被四表,灵恩格天地,海内翕习,殊方归服,兆应并集,以扬休命,始终允臧。臣不胜喜舞,谨具表通。”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当也;斯诚先王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也。”
  魏王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言:“臣伏读左中郎将李伏上事,考图纬之言,以效神明之应,稽之古代,未有不然者也。故尧称历数在躬,璇玑以明天道;周武未战而赤乌衔书;汉祖未兆而神母告符;孝宣仄微,字成木叶;光武布衣,名已勒谶。是天之所命以著圣哲,非有言语之声,芬芳之臭,可得而知也,徒县象以示人,微物以效意耳。自汉德之衰,渐染数世,桓、灵之末,皇极不建,暨於大乱,二十馀年。天之不泯,诞生明圣,以济其难,是以符谶先著,以彰至德。殿下践阼未期,而灵象变於上,群瑞应於下,四方不羁之民,归心向义,唯惧在后,虽典籍所传,未若今之盛也。臣妾远近,莫不凫藻。”王令曰:“犁牛之驳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睹斯言事,良重吾不德。”于是尚书仆射宣告官寮,咸使闻知。
  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又曰:初六,履霜,阴始凝也。又有积虫大穴天子之宫,厥咎然,今蝗虫见,应之也。又曰:圣人以德亲比天下,仁恩洽普,厥应麒麟以戊己日至,厥应圣人受命。又曰:圣人清净行中正,贤人福至民从命,厥应麒麟来。春秋汉含孳曰:汉以魏,魏以徵。春秋玉版谶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於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徵绝于许,乃今效见,如李云之言,许昌相应也。佐助期又曰:汉以蒙孙亡。说者以蒙孙汉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或以杂文为蒙其孙当失天下,以为汉帝非正嗣,少时为董侯,名不正,蒙乱之荒惑,其子孙以弱亡。孝经中黄谶曰:日载东,绝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归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礼乐,正万民,嘉乐家和杂。此魏王之姓讳,著见图谶。易运期谶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言午,许字。两日,昌字。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易运期又曰: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臣闻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兴之会,以七百二十年为一轨。有德者过之,至于八百,无德者不及,至四百载。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数十年,汉行夏正,迄今四百二十六岁。又高祖受命,数虽起乙未,然其兆徵始于获麟。获麟以来七百馀年,天之历数将以尽终。帝王之兴,不常一姓。太微中,黄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见,以为黄家兴而赤家衰,凶亡之渐。自是以来四十馀年,又荧惑失色不明十有馀年。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复扫太微。新天子气见东南以来,二十三年,白虹贯日,月蚀荧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蚀,皆水灭火之象也。殿下即位,初践阼,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泽盈溢,广被四表,格于上下。是以黄龙数见,凤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后献见于郊甸;甘露醴泉,奇兽神物,众瑞并出。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昔黄帝受命,风后受河图;舜、禹有天下,凤皇翔,洛出书;汤之王,白鸟为符;文王为西伯,赤鸟衔丹书;武王伐殷,白鱼升舟;高祖始起,白蛇为徵。巨迹瑞应,皆为圣人兴。观汉前后之大灾,今兹之符瑞,察图谶之期运,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夫得岁星者,道始兴。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有周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聚东井,有汉之分野也。今兹岁星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而天之瑞应,并集来臻,四方归附,襁负而至,兆民欣戴,咸乐嘉庆。春秋大传曰:周公何以不之鲁?盖以为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受命而王。周公反政,尸子以为孔子非之,以为周公不圣,不为兆民也。京房作易传曰:凡为王者,恶者去之,弱者夺之。易姓改代,天命应常,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伏惟殿下体尧舜之盛明,膺七百之禅代,当汤武之期运,值天命之移受,河洛所表,图谶所载,昭然明白,天下学士所共见也。臣职在史官,考符察徵,图谶效见,际会之期,谨以上闻。”王令曰:“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叹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终然复子明辟,书美其人。吾虽德不及二圣,敢忘高山景行之义哉?若夫唐尧、舜、禹之迹,皆以圣质茂德处之,故能上和灵祇,下宁万姓,流称今日。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际会,幸承先王馀业,恩未被四海,泽未及天下,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暖,饥者未尽饱。夙夜忧惧,弗敢遑宁,庶欲保全发齿,长守今日,以没於地,以全魏国,下见先王,以塞负荷之责。望狭志局,守此而已;虽屡蒙祥瑞,当之战惶,五色无主。若芝之言,岂所闻乎?心栗手悼,书不成字,辞不宣心。吾间作诗曰: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庶欲守此辞以自终,卒不虚言也。宜宣示远近,使昭赤心。”于是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林、董巴等奏曰:“伏见太史丞许芝上魏国受命之符;令书恳切,允执谦让,虽舜、禹、汤、文,义无以过。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辞者,诚急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且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效之。以为天文因人而变,至于河洛之书,著于洪范,则殷、周效而用之矣。斯言,诚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也。是以由德应录者代兴于前,失道数尽者迭废于后,传讥苌弘欲支天之所坏,而说蔡墨雷乘乾之说,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建也。今汉室衰替,帝纲堕坠,天子之诏,歇灭无闻,皇天将舍旧而命新,百姓既去汉而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先王拨乱平世,将建洪基;至於殿下,以至德当历数之运,即位以来,天应人事,粲然大备,神灵图籍,兼仍往古,休徵嘉兆,跨越前代;是芝所取中黄、运期姓纬之谶,斯文乃著於前世,与汉并见。由是言之,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神明之意,候望禋享,兆民颙颙,咸注嘉原,惟殿下览图籍之明文,急天下之公义,辄宣令外内,布告州郡,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谦虚之意。”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至于览馀辞,岂余所谓哉?宁所堪哉?诸卿指论,未若孤自料之审也。夫虚谈谬称,鄙薄所弗当也。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惭众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议,无重吾不德,使逝之后,不愧后之君子。”
  癸丑,宣告群寮。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秘、鲍勋、武周等言:“令如左。伏读太史丞许芝上符命事,臣等闻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夏;然则天地之灵,历数之运,去就之符,惟德所在。故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今汉室衰,自安、和、冲、质以来,国统屡绝,桓、灵荒淫,禄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久矣。殿下践阼,至德广被,格于上下,天人感应,符瑞并臻,考之旧史,未有若今日之盛。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舜、禹所不为也,故生民蒙救济之惠,群类受育长之施。今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谋,十分而九以委质,义过周文,所谓过恭也。臣妾上下,伏所不安。”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义也,所有馀者苟妄也;常人之性,贱所不足,贵所有馀,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孤虽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贵。夫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丹石微物,尚保斯质,况吾讬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且於陵仲子以仁为富,柏成子高以义为贵,鲍焦感子贡之言,弃其蔬而槁死,薪者讥季札失辞,皆委重而弗视。吾独何人?昔周武,大圣也,使叔旦盟胶鬲于四内,使召公约微子於共头,故伯夷、叔齐相与笑之曰:昔神农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以为周之伐殷以暴也。吾德非周武而义惭夷、齐,庶欲远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夺,迈於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贵,执鲍焦之贞至,遵薪者之清节。故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吾之斯志,岂可夺哉?”
  乙卯,册诏魏王禅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尔魏王:夫命运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来尚矣。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安、顺已降,世失其序,冲、质短祚,三世无嗣,皇纲肇亏,帝典颓沮。暨于朕躬,天降之灾,遭无妄厄运之会,值炎精幽昧之期。变兴辇毂,祸由阉宦。董卓乘衅,恶甚浇、豷,劫迁省御,(太仆)〔火扑〕宫庙,遂使九州幅裂,强敌虎争,华夏鼎沸,蝮蛇塞路。当斯之时,尺土非复汉有,一夫岂复朕民?幸赖武王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夷凶暴,清定区夏,保乂皇家。今王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御衡不迷,布德优远,声教被四海,仁风扇鬼区,是以四方效珍,人神响应,天之历数实在尔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祇,绍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嫔于魏。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玺绶,王其永君万国,敬御天威,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敬之哉?”于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汉氏以天子位禅之陛下,陛下以圣明之德,历数之序,承汉之禅,允当天心。夫天命弗可得辞,兆民之望弗可得违,臣请会列侯诸将、群臣陪隶,发玺书,顺天命,具礼仪列奏。”令曰:“当议孤终不当承之意而已。犹猎,还方有令。”尚书令等又奏曰:“昔尧、舜禅於文祖,至汉氏,以师征受命,畏天之威,不敢怠遑,便即位行在所之地。今当受禅代之命,宜会百寮群司,六军之士,皆在行位,使咸睹天命。营中促狭,可於平敞之处设坛场,奉答休命。臣辄与侍中常侍会议礼仪,太史官择吉日讫,复奏。”令曰:“吾殊不敢当之,外亦何豫事也!”
  侍中刘廙、常侍卫臻等奏议曰:“汉氏遵唐尧公天下之议,陛下以圣德膺历数之运,天人同欢,靡不得所,宜顺灵符,速践皇阼。问太史丞许芝,今月十七日己未直成,可受禅命,辄治坛场之处,所当施行别奏。”令曰;“属出见外,便设坛场,斯何谓乎?今当辞让不受诏也。但於帐前发玺书,威仪如常,且天寒,罢作坛士使归。”既发玺书,王令曰:“当奉还玺绶为让章。吾岂奉此诏承此贶邪?昔尧让天下於许由、子州支甫,舜亦让于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或退而耕颍之阳,或辞以幽忧之疾,或远入山林,莫知其处,或携子入海,终身不反,或以为辱,自投深渊;且颜烛惧太朴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乐丹穴之潜处,被熏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贵易其介,曾参不以晋、楚之富易其仁:斯九士者,咸高节而尚义,轻富而贱贵,故书名千载,于今称焉。求仁得仁,仁岂在远?孤独何为不如哉?义有蹈东海而逝,不奉汉朝之诏也。亟为上章还玺绶,宣之天下,使咸闻焉。”己未,宣告群僚,下魏,又下天下。


  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百二十人上书曰:“伏读令书,深执克让,圣意恳恻,至诚外昭,臣等有所不安。何者?石户、北人,匹夫狂狷,行不合义,事不经见者,是以史迁谓之不然,诚非圣明所当希慕。且有虞不逆放勋之禅,夏禹亦无辞位之语,故传曰:舜陟帝位,若固有之。斯诚圣人知天命不可逆,历数弗可辞也。伏惟陛下应乾符运,至德发闻,升昭于天,是三灵降瑞,人神以和,休徵杂沓,万国响应,虽欲勿用,将焉避之?而固执谦虚,违天逆众,慕匹夫之微分,背上圣之所蹈,违经谶之明文,信百氏之穿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众望也。臣等昧死以请,辄整顿坛场,至吉日受命,如前奏,分别写令宣下。”王令曰:“昔柏成子高辞夏禹而匿野,颜阖辞鲁币而远迹,夫以王者之重,诸侯之贵,而二子忽之,何则?其节高也。故烈士徇荣名,义夫高贞介,虽蔬食瓢饮,乐在其中。是以仲尼师王骀,而子产嘉申徒。今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咸若斯,则诸卿游于形骸之内,而孤求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亟为上章还玺绶,勿复纷纷也。”
  辅国将军等一百二十人又奏曰:“臣闻符命不虚见,众心不可违,故孔子曰:周公其为不圣乎?以天下让。是天地日月轻去万物也。是以舜乡天下,不拜而受命。今火德气尽,炎上数终,帝迁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晳,受命既固,光天之下,神人同应,虽有虞仪凤,成周跃鱼,方今之事,未足以喻。而陛下违天命以饰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圣人达节之数,下孤人臣翘首之望,非所以扬圣道之高衢,乘无穷之懿勋也。臣等闻事君有献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鳞固争之义,臣等敢以死请。”令曰:“夫古圣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泽均造化,礼教优乎昆虫,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气有生之类,靡不被服清风,沐浴玄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风雨应节,祯祥触类而见。今百姓寒者未暖,饥者未饱,鳏者未室,寡者未嫁;权、备尚存,未可舞以干戚,方将整以齐斧;戎役未息於外,士民未安於内,耳未闻康哉之歌,目未睹击壤之戏,婴儿未可讬於高巢,馀粮未可以宿於田亩:人事未备,至於此也。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龙马,山未出象车,蓂荚未植阶庭,萐莆未生庖厨,王母未献白环,渠搜未见珍裘:灵瑞未效,又如彼也。昔东户季子、容成、大庭、轩辕、赫胥之君,咸得以此就功勒名。今诸卿独不可少假孤精心竭虑,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众事备,群瑞效,然后安乃议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为让章,上还玺绶,无重吾不德也。”
  侍中刘廙等奏曰:“伏惟陛下以大圣之纯懿,当天命之历数,观天象则符瑞著明,考图纬则文义焕炳,察人事则四海齐心,稽前代则异世同归;而固拒禅命,未践尊位,圣意恳恻,臣等敢不奉诏?辄具章遣使者。”奉令曰:“泰伯三以天下让,人无得而称焉,仲尼叹其至德,孤独何人?”
  庚申,魏王上书曰:“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玺书,伏听册命,五内惊震,精爽散越,不知所处。臣前上还相位,退守籓国,圣恩听许。臣虽无古人量德度身自定之志,保己存性,实其私原。不寤陛下猥损过谬之命,发不世之诏,以加无德之臣。且闻尧禅重华,举其克谐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齐圣之美,犹下咨四岳,上观璿玑。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历数之谘,应选授之命,内自揆抚,无德以称。且许由匹夫,犹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诏。臣虽鄙蔽,敢忘守节以当大命,不胜至原。谨拜章陈情,使行相国永寿少府粪土臣毛宗奏,并上玺绶。”
  辛酉,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上表曰:“天有十二次以为分野,王公之国,各有所属,周在鹑火,魏在大梁。岁星行历十二次国,天子受命,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岁在鹑火,至武王伐纣十三年,岁星复在鹑火,故春秋传曰: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即我有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岁在大梁,武王始受命,(为)时将讨黄巾。是岁改年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岁复在大梁,始拜大将军。十三年复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岁复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岁与周文王受命相应。今年青龙在庚子,诗推度灾曰:庚者更也,子者滋也,圣命天下治。又曰:王者布德於子,治成於丑。此言今年天更命圣人制治天下,布德於民也。魏以改制天下,与(时)协矣。颛顼受命,岁在豕韦,卫居其地,亦在豕韦,故春秋传曰:卫,颛顼之墟也。今十月斗之建,则颛顼受命之分也,始魏以十月受禅,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验也。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见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於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臣闻天之去就,固有常分,圣人当之,昭然不疑,故尧捐骨肉而禅有虞,终无吝色,舜发陇亩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受授,间不替漏;天下已传矣,所以急天命,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今汉期运已终,妖异绝之已审,阶下受天之命,符瑞告徵,丁宁详悉,反覆备至,虽言语相喻,无以代此。今既发诏书,玺绶未御,固执谦让,上逆天命,下违民望。臣谨案古之典籍,参以图纬,魏之行运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验,在于今年此月,昭晰分明。唯阶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令曰:“凡斯皆宜圣德,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天瑞虽彰,须德而光;吾德薄之人,胡足以当之?今让,冀见听许,外内咸使闻知。”
  壬戌,册诏曰:“皇帝问魏王言:遣宗奉庚申书到,所称引,闻之。朕惟汉家世逾二十,年过四百,运周数终,行祚已讫,天心已移,兆民望绝,天之所废,有自来矣。今大命有所厎止,神器当归圣德,违众不顺,逆天不祥。王其体有虞之盛德,应历数之嘉会,是以祯祥告符,图谶表录,神人同应,受命咸宜。朕畏上帝,致位于王;天不可违,众不可拂。且重华不逆尧命,大禹不辞舜位,若夫由、卷匹夫,不载圣籍,固非皇材帝器所当称慕。今使音奉皇帝玺绶,王其陟帝位,无逆朕命,以祗奉天心焉。”
  于是尚书令桓阶等奉曰:“今汉使音奉玺书到,臣等以为天命不可稽,神器不可渎。周武中流有白鱼之应,不待师期而大号已建,舜受大麓,桑廕未移而已陟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速也。故无固让之义,不以守节为贵,必道信於神灵,符合於天地而已。易曰:其受命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於此?今陛下应期运之数,为皇天所子,而复稽滞於辞让,低回於大号,非所以则天地之道,副万国之望。臣等敢以死请,辄敕有司修治坛场,择吉日,受禅命,发玺绶。”令曰:“冀三让而不见听,何汲汲于斯乎?”
  曹操次子。性格善谋多诈。父曹操,母卞夫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曹丕继位为丞相,他积极调节曹家与士族阶层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解决了曹操至死不能当皇帝的头疼问题,获得了士族的支持。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改国号魏,自立为皇帝。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原许县)迁至洛阳。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把用人权从士族地主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导致魏国统治被士族垄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卓越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远不如自己的父亲曹操,各方面才能也比不上孙权。他曾三次亲自统军率数十万大军、水师伐东吴、蜀汉,皆大败而还。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生平简介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的开国君王,也是三国中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藩,曹丕大喜,没有同时联合蜀汉攻吴国。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时机。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睿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相关年表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立为魏世子。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贾诩为太尉。庚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春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三月乙丑,立齐公睿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冬十月,孙权复击之。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孙权临江拒守,火攻魏军。曹丕负伤大败。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丁未,大司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魏书载帝于马上为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丁巳,曹丕去世,时年四十。为政事绩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虽然不出彩,但还是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的。曹丕或许有的好有的坏,但既然是他做的便应当被记录下来。1,重视文教。221年,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后人为宗圣侯。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2,修复洛阳,营建五都。3,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休息。4,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5,创立九品中正制6,巩固中央集权,限制后党权利,削夺藩王权利,建立防辅制度。强化中书省,发展校事官制度。历史评价曹丕文采出众,略有政谋,巩固了魏国的基业。。然而曹丕为人无情无义,残酷迫害同室宗族。不尊汉室,自大无比。因此孙权称臣不能识别其计谋,曹操临终嘱咐之言(不可重用司马懿)未曾入耳。曹丕狠心无度,对女子喜新厌旧,杀害结发妻子甄皇后,由于房室过甚身体早衰,因此被孙权所败一病不起。但曹丕的政绩、文采,是历史说肯定的。陈寿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典论论文典论论文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雿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编辑本段]后妃子女皇后甄皇后甄氏,世称甄洛或甄宓,生魏明帝和东乡公主郭皇后郭女王郭嬛(《三国志》中本无名,《二十五史》中称郭嬛),字女王妃嫔李贵人生曹协阴贵人潘淑媛生曹蕤朱淑媛生曹鉴仇昭仪生曹霖徐姬生曹哀苏姬生曹邕张姬生曹贡宋姬生曹俨任氏被逐刘氏汉献帝女刘氏汉献帝女子魏明帝曹睿母皇后甄氏赞哀王曹协母李贵人北海悼王曹蕤母潘淑媛生东武阳怀王曹鉴母朱淑媛东海定王曹霖母仇昭仪元城哀王曹礼母徐姬邯郸怀王曹邕母苏姬清河悼王曹贡母张姬广平哀王曹俨母宋姬女东乡公主母皇后甄氏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建安九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时招揽人才,形成了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文人集团。“建安文学”通常是指从汉末建安时期到魏初这一段时间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创作,在诗、赋、文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反映出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自身渴望建功立业,一展鸿图的远大抱负,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安风骨”。建安时代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曹操、曹丕、曹植也是这一时期文坛上的先驱者与主导者。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被曹操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死,他继承曹操的官职和爵位,为丞相、魏王。这年冬天,他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历史上称魏文帝。曹丕博学多识,爱好文学,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上都有成就。他的诗作中以五言诗和七言诗成就最高。诗的题材主要围绕游子和思妇。曹丕的五言诗,以《杂诗二首》为代表。《杂诗》其一以“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起兴,描述出游子在外的凄凉情景。“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以通俗的笔法表现出游子对家乡深刻的思念以及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悲叹。《杂诗》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四句用比喻、联想的手法引出自己远离故乡的感慨。而后四句“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把一个身居乱世而又流落异乡的人那种孤独不安的心情表达的深刻感人。曹丕的七言诗格调清丽婉转,最为著名的是《燕歌行》,它句句压韵,把景与情融于一体,语言清绮,感情凄怨,表现出女主人公孤独的心情以及对丈夫深切的思念。王夫之这样评价《燕歌行》:“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燕歌行》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曹丕对开创七言诗新局面是功不可没的。曹丕的诗中,还有一些是记述民生疾苦和军旅生活。如《令》、《广陵于马上作》、《黎阳作》等,虽不比曹操的诗慷慨悲凉,气势也颇为雄厚。曹丕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很高。他的散文典雅清峻,文气贯通,他所著《典论》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此外,他的《与吴质书》在书信种实用文体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抒情成分,开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书信讲求文辞精美,注重文学色彩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