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series日本价格:李白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33:38


李白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读李白的诗歌,只读出潇洒飘逸、率真热闹的人,我认为,等于只了解到李白的皮毛,并没有真正读懂李白。因为,在潇洒飘逸、率真热闹的外衣下,李白的内心深处有着莫可名状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李白的挫败感,根源自他过于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不羁的性情。李白的人生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说白了就是,既要干一番名垂青史的大事业,又要不受他人拘束,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但事实上,理想和性情之间,是互相矛盾的。换言之,不羁性情是高远理想难以逾越的绊脚石。李白心目中的榜样人物管仲、晏婴和范蠡(陶朱公)和张良(留侯),都未必是不羁之人。范蠡、张良之所以功成身退,应该不是出于不羁的性情,而是由于他们对人性、对帝王的为人有透彻的了解,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就是说,管仲、晏婴、范蠡、张良,和李白根本不是一类人。

李白不像陶朱公,更像陶渊明。但是,李白又不同于陶渊明,他没有陶渊明那么想得开,放得下。因此,李白一生,内心、行为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纠结,无法自拔。加上身世的关系,他无法通过常规道路(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理想。而非常规的道路,又是这般坎坷:岁月蹉跎,婚姻多变,人情冷暖,他都经历过。漫长的等待之后,一度出现转机,孰料只是昙花一现。接着更是永久的放逐。最后还身陷浔阳囹圄,差一点就长流夜郎,成他乡孤魂。

所有这些经历,带给李白的挫败感,在诗歌里都有所表现。这个表现的文学口号就是“行路难”,或曰“蜀道难”。例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少年行三首》之三)

 

《蜀道难》一诗,历来读者多解读为李白对某入蜀友人表示关切之情。但我认为,细味诗意,其中更多的是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感慨。同类诗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中,都以豪放乐观为基调,以激励羡慕(友人)为主要内容,未见有一唱三叹“蜀道难”这样的悲愤情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就是这种情绪的重复宣泄:水路、山路、陆路,都无法走通。“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则是诉说自己的另一种无奈或者说屈辱的情绪: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委曲求全,企图通过入赘前朝宰相家,跻身上流社会,进入统治集团。婚姻之路,李白也没能走通。当委曲求全换来的只是连续不断的挫折,屡次干谒都无效果,李白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

在难于上青天的各种人生道路上受尽挫折的时候,李白内心,除了悲愤,还有孤独。有诗为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无论是青山白云,还是月下花间,有飞鸟,有明月,但是没有人,没有一个可以说话、对饮的人。用心去读,字里行间,全是“孤独”情绪。

李白往往给人飘逸豪放的印象,其实正是因为他遭受了太多的挫败,内心有太多的悲愤与孤独。飘逸豪放与悲愤孤独,就是一张纸的AB面,互为因果,相互依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因为他遭受了太多的挫败,遭遇了不懂欣赏自己乃至离弃自己而去的一个女人,同一首诗中就有“会稽愚妇轻买臣”一句(《南陵别儿童入京》)。口中高歌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心中想着的却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藏着的是“万古愁”(《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过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迷茫之际的自我宽慰(《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所有出潇洒豪放名句的诗歌中,通常都同时出著名的悲愤孤独诗句。

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形式。李白其实很阿Q。

丁启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