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 炼成灵魂:网络新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26:35

        “近年来,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有一个人或一样东西,一直在摆弄我的大脑,重新连接大脑神经,重组我的记忆。”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如是说,这位美国记者撰写的《谷歌把我们变傻了吗?》一文曾在全世界引起反响。“当然,我并不是说我的意识会消失,但它正在经历改变。我的思考方式和从前大不相同。”而这一切毫无疑问都源于互联网!这并不意外:欧洲人平均每周挂在网上9小时,2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是达到12个小时,不是在各个网站中穿梭,就是查询邮件,或者更新社交网站上的个人资料……至少30%的空闲时间都贡献给了网络!我们的思维方式因此而发生了改变吗?神经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不约而同地这样想,多年来,他们在这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

 

适应汹涌不绝的信息
        粗看上去,阅读《新发现》上的文章和浏览网页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的眼睛都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地辨认着每个字……然而挂在网上,大脑将淹没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坐在电脑屏幕前的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大量听觉信息(“咚!”——有新邮件!)和一闪而过的动画(“您有一位好友更新了状态!”)都会不断地刺激我们。和死气沉沉、没有回应的书本不同,网络为网虫们提供了一个反应超级迅速,吸引他们不断重试的“正反馈”系统:只要“谷歌”一下关键词,一转眼功夫,就会出现一整页网址。“每点开一个链接,就是一个全新的图文世界,充满期待的大脑欲罢不能。”蒂埃里?巴辛诺(Thierry Baccino)概括道,他是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新技术使用实验室的心理学家,对电子阅读有一定研究。其实,这就是最基本的条件反射,长久以来调驯动物靠的就是它。以小白鼠为例,如果它每次翻越一个障碍物,你就给它食物,那么时间久了,最后为了得到食物作为奖励,它就会自己主动跳过障碍物。
    上网是同一回事:每个链接的背后都隐藏着奖励,可能是大量信息,也可能是和朋友们的联系……“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蒂埃里指出,“条件反射只不过是培养习惯的一种方法而已,老师奖励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这种方法最常见不过的一则运用。”
        这就是网络使我们上瘾、让我们一直保持兴奋的原因!网络上源源不绝的消息、声音和图像如此让人振奋,以致为了处理这些信息,大脑别无选择,只能全力运行。2008年,美国研究人员实时观察到了上网时神经元的活动。洛杉矶大学神经学家加里?斯摩尔(Gary Small)要求24位志愿者使用“谷歌”进行一项搜索,其中12位经常上网,而另外12位几乎从来没有上过网。凭借专门的检测仪器,加里得以直击志愿者遨游网络时的大脑活动图像。大脑成像显示,“专家级”网民的大脑活动区域要远远多于那些上网新手。

 

大脑新区域被激活
        “但有意思的是,新的大脑机制只需一周就能形成。”加里?斯摩尔在那些网络菜鸟操练6天后再次进行测试,得出了这一结论。看来只需若干小时,大脑就会激活新的区域,从容处理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这些结果表明网络其实是个很好的锻炼大脑的工具,甚至还可用来延缓大脑衰老。”加里?斯摩尔总结道。该研究的可贵之处在于极为罕见地采用了大脑成像技术,但就网络对大脑的影响这一课题而言,其他研究亦不在少数。有研究表明,互联网一代从孩童时期就习惯了点击、网上冲浪和聊天,可能拥有了新的能力。

 

游戏的好处
        慢慢慢,先别激动……互联网并不会使我们即刻拥有“思维传感”的能力。但确实,由于成天在网络丛林里遨游、长时间注视显示屏,大脑变得更灵敏,甚至连视觉也增强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肖恩?格林(Shawn Green)极为偶然地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现象。2000年,还是大学生的肖恩设计了一项针对失聪人士的视觉反应测试,测试对象必须辨认出屏幕上一闪而过的图像。为了确保程序及设置上的严谨,肖恩对自己也做了测试。怪事发生了:他的辨认率竟高达100%,而按照设计,常人的水平应为50%左右。于是肖恩让一位年轻同事也进行了同样的测试,结果同样让人难以置信:他也达到了100%的辨认率。
        有两种可能,不是计算测试结果的电脑程序出了错,就是这两个年轻人的视觉反应能力已大大增强。经过几天的检验,肖恩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他和同事真的具备了迥异于常人的视觉反应能力,并且非常可能是在长期的电脑游戏生涯中获得的!为了证明这一点,肖恩所在的实验室决定对电脑游戏玩家和一般人的视觉反应能力做一番比较。3年后,他们得出了无可置疑的结论:游戏玩家们的空间视力更佳,并能更快更准确地察觉进入视野的事物。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眼球发生了改变,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大脑为了处理在网虫眼皮底下涌动的大量信息,在鼠标的一次次点击中脱胎换骨,掌握了新的应对方法。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跟踪了网虫们在两大著名搜索引擎中留下的信息痕迹,一般都是链接到报刊文章、电子图书和其他文字信息资源。他们发现,网虫们并不进行“阅读”,而是“扫描”这些网页的内容。网虫们从一个资源跳到另一个资源,很少会回到上一个浏览的网页,并且基本只会在一两段文字上做片刻停留,便迫不及待地去往另一个网站。有时候为了再快些,他们甚至只关注一个关键词,就像在一幅图画中寻找一个独特的图案。总之,为了同时处理更多的信息,网络使用者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他们的大脑变成了快速分析网页、从中提取主要信息或感兴趣内容的专家。

 

扫视与跳跃
       “为了达成这种目标高度明确的短时注意,我们的神经元之间可能有了新的连接。”加里?斯摩尔指出。由此形成的高效浏览网页的能力已得到研究证实。英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西伦斯(Elizabeth Sillence)对15名刚刚开始学习使用“谷歌”搜索的女性进行了跟踪研究,她们在网络上查找有关某种治疗的信息。仅仅花了四周,她们就成了信息搜索的专家,能够从网络的海洋中筛选出有用的网站,并在几秒钟内评估一个网页的质量。“我们的大脑似乎学会了对信息进行权衡。”蒂埃里?巴辛诺分析道,“面对每次都会重复出现的选择——'是点入这个网站看一下呢,还是去其他网页看看’,大脑必须能够快速分析当下网页显示的全部内容。”于是,跳跃式的浏览能力应运而生。
        “我们过去是知识'庄稼汉’,如今成了信息'猎手’。” 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一部关于互联网对大脑产生影响的著作中总结道。从前,我们把精力花在整理记忆中积累的知识上,现在,则不放过来自电脑屏幕的任何一个亮点。“事实上,互联网的使用似乎正在瓦解大脑从传统阅读活动中获得的能力,如撇开环境的干扰、专心致志。”蒂埃里?巴辛诺猜测道。和传统的书本阅读不同,新科技的介入唤醒了哺乳动物大脑的本能:保持警觉,时刻准备应对周围的信号。

 

神经元更兴奋
        没错,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人类早就拥有了敏捷的反应。史前人类就有迅速转移注意力的本领,甚至称得上是个中高手,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生死存亡。“人类的视线会本能地锁定移动的目标,以发现潜在的威胁。”蒂埃里?巴辛诺指出,“在以采摘、狩猎为生的年代,人类一方面要迅速找到猎物,一方面必须时刻提防猛兽的袭击。”这种大脑优先处理来自知觉感受器的信号(气味、声音)的原始机制,神经学家称之为“bottom-up”(自底向上)。
但不知何时,人类开始与这种本能抗争。我们训练大脑,使其忽视周围发生的一切,控制突发需求,以养成将全副精力持续投注于单一任务的习惯……因为我们开始阅读了!“为了能够阅读,我们颠倒了大脑运作机制,选择了'自顶向下’的方式,大脑得以优先进行长时记忆。”蒂埃里?巴辛诺解释道。简言之,阅读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注意力不再集中
       而现在,成天挂在社交网站上、随时注意微博更新提醒、1小时内查看40次电子邮箱的生活,再次颠倒了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不幸得很,纠缠于各种感官信号,我们的大脑变得轻易就会走神。空口无凭。200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两组近百名大学生做了一系列测试。无论经常上网与否,这两组学生都必须判断屏幕上蓝色矩形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辨认出一系列双字母组合,或分辨辅音和元音、偶数和奇数。一开始没有区别,网虫组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及准确率和菜鸟组一样高。然而,一旦研究人员在屏幕上添加干扰图像,或在四个角落摆放彩色字母,网虫们的注意力就开始涣散,辨识速度减慢,表现比之前差许多。
       这项研究并不孤立,英国的一个研究小组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组18~21岁的年轻人和一组35~39岁的人进行比较,测试项目有阅读答题、快速辨认地图上的示意符、根据数字编码破解加密信息等。结果,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互联网一代的平均得分要比35~39岁组高出10%。但如果他们总是被打断——接接电话、回回短信、搜搜邮件,那这下就惨了!他们的优势变得微不可察,发应变慢,错误百出。而同样条件下,35~39岁组的表现却保持平稳。
       道理何在?因为大脑想要同时完成所有的事情,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大脑可不是多任务处理计算机,过度刺激会让它“短路”。“我们称这个现象为'认知超载’。当我们同时要注意多项刺激(音乐声、说话声、电话铃声……)时,大脑无法将所有的信息存入长时记忆。于是我们的记忆力变差,难以进行理性思考。就连减法这样的简单运算也变成了一种折磨。”蒂埃里?巴辛诺讲解道。

 

大脑饱和了!
       另外,认知超载会导致压力过大。受到过多刺激的大脑会像遇到危险时一样,进入警觉状态。“实验显示,这种条件下,瞳孔会变大,呼吸频率加快……消耗大量体力,最后身体动弹不得。”蒂埃里?巴辛诺介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信息猎手的大脑别无选择,只能重组神经网络,牺牲深度阅读的能力,把重心转到快速处理感官信息上来。后果可以想见,因为深度阅读的益处很多,它甚至是认知的基础!大脑通过阅读将信息分类,然后储存为长久记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组合或和与过去的记忆拼接——简言之即是“思考”。一味追求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信息猎手的大脑将遭遇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
       更糟的是,大脑会变得缺乏创造力!面对电脑屏幕,我们不再有遐想的空间。然而,恰恰是当大脑灰质所受刺激较少的时候,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才会开始形成新的联结,仿佛大脑趁意识不注意暗地进行检索似的。你或许有这样的经历,什么都不去想的时候,却突然有许多好主意涌进脑海,难题的答案清晰地浮现眼前……这就是阿基米德的名言“尤里卡”的秘密所在。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家艾普?戴克特赫斯(Ap Dijksterhuis)对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有关这一现象的研究进行了较全的汇总。有的实验中,参与者必须为一些面条起名;而在另一场实验中,参与者要尽情发挥想象力,思考一堆砖块可以用来做什么……结果所有研究人员都发现,在回答问题前让大脑“胡思乱想”一下,参与者会给出各种各样有创意的回答。

 

人类进化的转折点?
        小结一下:网上冲浪会刺激我们的大脑,使视觉反应更为敏锐,但是也阻碍了我们思考和创造的能力。这究竟是大脑的最终归宿,抑或我们仍可期待多年后它最终能够适应呢?也许我们的大脑正处于进化的中途……一些学者的确是这么认为的。克里夫?纳斯(Clifford Nass)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场测试,他发现一些网络高手将信息分成截然相反的两类储存在短时记忆里:有用的信息和完全没用的信息。他认为这些网络高手甚至能够立刻筛选出他们需要的信息,把无用信息剔除,以防记忆“超载”。“但是现在,还没有哪项研究能够证明人类正在经历这一进化。”蒂埃里?巴辛诺总结道,“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研究资料,毕竟互联网只有20年的历史!”然而,也有些人坚定地认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这一代已经拥有了不同的智力。N世代创新网(nGenera Innovation Network)的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和他的研究团队调查了几千名年轻人,绘制出互联网一代的肖像。他们认为“玩着互联网”成长的这一代,大脑更加快速、更加敏锐,而且更能接受新事物,热爱团队工作。毫无疑问,这是充满希望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