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100sp托尔:篆刻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51:57

1、篆刻知识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官印称,将军用印称,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字,古时写作,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改为。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2、篆刻的演变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3、篆刻的发展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4,篆刻流派
        徽派

  徽派从何震开始,后有以下几位:

  巴慰祖(1774~1793) 字穆青,又号垢道人。

  胡唐(生于1759) 又名长庚,字子西。

  董洵(生于1740) 字企泉,号小池。

  苏宣,字尔宣,号泗水。

  汪关,字尹子。

  程朴,字元素。

  朱简,字修能,号畸臣。

  以上都是远追秦汉,自出新意的高手。

  徽派的印章特点加强了对秦汉印长处的吸取,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刀法多采用冲刀,线条凝练。

  浙派

  浙派名家最著名的为:

  胡震(1814~1860) 字不恐,号鼻山,师事丁敬

  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

  浙派的特点,用刀多采切刀法,线条粗犷,运刀任意不羁。给人老辣痛快的感觉。

  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

  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隶书

  黄易(1744~1802):字小松,善画并工隶书

  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

  陈豫钟(1762~1822):字俊仪,工画兰竹,善制小印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善古隶

  钱松(1818~1860):字叔盖,曾摹刻古印两千余方

  赵之琛(1781~1852):字献甫,善画花卉

  晚清名家

  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

  赵之谦(1829~1884):号益甫。曾苦工汉印、瓦当

  吴昌硕(1849~1908):字仓石,为近代罕见之书画印全精大师。是上海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学皖派,后力宗周秦印玺。印风平正中见流动。


5、篆刻工具
[刻刀]

  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6、选印石、用印石的基本知识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青田石

  产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寿山石

  产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

  昌化石

  产浙江昌化。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石章抛光法】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磨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7、关于刻印

【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在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摩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像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刀速度,但这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臂大动作来完成。

 

 8篆刻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怎样刻白文印】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划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划,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怎样刻朱文印】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怎样临刻古印】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无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像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怎样临刻名家印】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怎样检查临刻效果】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9、边款艺术

  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边款,一般泛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它起源于隋唐。当时制印部门的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围刻上制印年记、编号和释文等内容,虽然还称不上艺术,但已形成了边款艺术的雏形。正是有了这些简短而又草率的原始边款,后来明清乃至当今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边款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

  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隋唐宋元时期,官印边款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金、玉等印材有关,与当时印章仍以实有关。而随着印章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以这样认为,边款艺术几乎是与流派印章的兴起步的。明代的文彭、何震在这一领域内是杰出的开拓者。而邓石如、丁敬之后,历代篆刻家在边款创作中以用刀风格及种类的变化而各显神通。这一时期的边款风书水准之高,堪称空前,并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荣局面,成了边款艺术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页。

  边款在形式上有阳款与阴款之分,在用刀上有单刀、冲刀、切刀及冲切兼用之别,在书体上融真草隶篆为一体,在风格上雄强与婉约并存,在内容上则由作者单刻印的年月和署名,发展为或有感而发,或叙事抒情,考辨,涉及面极其广泛。这样,边款就成了一门集书法章法、绘画及文学、史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10、边款的刻法和拓法
  [边款刻法]

  先将印章要刻的一面用墨涂一遍,这样能看清用刀的效果。如刻一面边款,应当是刻在印面的右边,盖印时其款就在左边,这样只要根据边款方向也可以避免印章位置盖颠倒。

  具体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以刀上锋侧势切刻,“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下刀时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懂得单刀楷书边款刀法后,多临多练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邓石如、吴让之,魏碑可取法赵之谦,篆书可取法吴昌硕诸家。

  印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边款拓法]

  工具需有棕帚、拓包、砚台、墨、羊毫笔、清水、拷贝纸、连史纸等。

先将印款面擦干净,然后用毛笔醺水涂石面使其微湿,水中也可以加少许浆糊。然后将连史纸(或薄而匀的宣纸)蒙在石上,正面朝上,这样纸贴石面部分全湿。然后将拷贝纸覆盖在连史纸上,用棕帚在拷贝纸上刷,开始要轻一些,不能因湿而把纸穿透。换纸仅覆在上面按擦,使连史纸完全陷进边款字口内,锋芒清楚,然后用拓包上墨。其墨必须是新磨的墨或新鲜的墨汁,不能用宿墨。拓包要少蘸墨,使其受墨平匀,可先在纸上试一试(墨不可太浓),然后在纸上快速地拍打(不能平拖),墨色逐步加深。墨色浓厚发光的称鸟金拓”,淡墨浅浅地匀拓的,称作蝉翼拓”,但都以字口清晰为要点。拓好后等墨干即可将连史纸揭下,拓款就完成了。

 

11、章法与刻印的关系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12、印泥的选择

印泥是钤盖印章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篆刻中国印用的印泥与用于公文的印油不同,前者主要是以艾叶纤维、朱砂和蓖麻油为基本原料,经过精细的加工才制成。好的印泥钤出的印文,色泽鲜明沉着,具有立体感,不会渗油,文字醒目清晰。

  一般印泥除了红色外,还有各种特殊的印泥,如绿色、黑色、褐色、蓝色等。选择印泥除了色泽外,还要注重质量和产地,上海、杭州、樟州、苏州都产有质量很好的印泥。上海和杭州产的西泠印泥及福建产的樟州印泥是中国印泥的两大主要门类。

  印泥选择:

  如何选择印泥?

  对颜料的选择主要看其是否会褪色,渗不渗油。对油脂的选择主要是对其干性度,粘性度和渗透性的考量。对纤维的选择是弹拉力的强度和吸取色浆能力的大小。所以好的印泥应该是容易上章,容易上纸,不渗色,基本不褪色。

印泥分为书画印泥,办公印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精品印泥,普通印泥。用于书画印泥的应该称为精品。书画印泥的印文必须清晰,不褪色,不渗色;更优者篆文不仅清晰,而且有神,能如实反映作者的刀功艺术。同时,书画印泥实体表面细腻,拌和时能成团且具有弹拉力。上章,上纸容易,而且均匀。用于书画的印泥宜略湿润,用于篆刻的印泥宜略干。用于办公的印泥一般称之为普通印泥,对它只要求表达的印文清楚,盖章落纸轻松即可。

 

13、印泥的使用

如果使用好印泥呢?

  好的印泥不仅要具有好的质量,同时也需要用好的方法使用,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要经常翻调印泥

  一般印泥颜料分轻质的有机颜料和重质的有机颜料。而同一有机颜料或同一无机颜料的材质,轻重有时候也有所不同。而颜料与油脂的比重更不一样。

  油脂,颜料和纤维的调和仅仅是一种物理反应,所以搁置日久会发生分层现象。轻的颜料会随着油脂缓缓上浮,重质的颜料就会缓缓下沉。随着时间的延长,分层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印泥表层会出现油状的色浆,该色浆会发生酸败,变得又粘又稠。下沉的重质色浆逐渐结块变硬。这种变化不同程度的挫伤着纤维,最后造成纤维腐烂,而印泥变成硬块或者是十分粘稠的有色浆,无法使用。为使印泥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必须经常正确翻调之。至少半年翻调一次。

  所谓正确的翻调,即指翻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翻调工具:光滑的牛角片,光滑的竹片或者光滑的塑条。

  翻调手势:顺着一个方向上下翻动,不宜切割、打转式的翻调。

  冬天翻调印泥可将印泥(连缸)放在蒸汽上或者直接用热风加热后再进行。

  翻调的作用:

  视不同比重的颜料,油脂和纤维充分混合,且交织成一体。

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翻调可改善色浆表层被占用而导致的比例失调的状况。冬天翻调可改善印泥的软硬度,使印泥上章易,落纸易,且均匀。

 

1、按印的方法

a. 纸下宜垫平整的薄卡纸一张,或硬性的橡胶块一片。垫物之厚薄,软硬度要根据印面的平整程度。如果印面呈球面或者弧形,垫物宜略厚略软些。反之,如印面平整,则可直接放在玻璃台板上盖印。总之,必须努力使印文清晰的表示在纸上。

  b. 蘸泥上章的程度

  章面蘸泥以遍而匀为最佳。

  1)视章料结构的紧、疏、软、硬不同

  紧硬章料蘸泥时宜略重,多蘸几次,落纸时要轻,慢,防止硬压。

  2)视纸质

  书画纸类,略带毛性,较粗,甚至较后,吸印泥量较大,所以要用湿润度大一些的印泥。上浆略厚一些,该印时宜轻,慢,时间长一点。

  连书纸类,略为细洁,光滑,纸质较薄,吸印泥量较少,所以要用干一些的印泥。上浆不宜太厚,该印时宜轻,慢,时间不宜长,见色透底即起印。

  3)持章要正、直,可借用印规。不宜摇晃,移动印章。

  4)盖章下印时,用力要尽量均匀,如纸的密度过紧,油的渗透力差,则用力不宜太大,时间适当延长,待色浆缓缓渗透纸面。总之,如能使印文效果达到白文红色块均匀不露白点,细朱文线条不断;朱、白文皆不变形,且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构思,刀功,印文清晰有神,这样的效果使用就是最佳状态。

  5.)附加注意点:

  a)若遇纸张面积不大,而且印文红底面积较大(例如细白文类),可在该印后将纸面翻转,用指甲轻轻磨,直至浆色透纸为止。

b)图章用毕后即用软性纸或者布擦干净,免得积垢影响印泥和印文的色泽,质量。如积垢日久,可用小刷加肥皂水轻轻洗刷。

 

  印泥保养:

  1. 印泥存放一定时间,印油就会浮上来,故要经常搅拌,以使印印油和印色均匀。

  2. 印泥畏寒,冬天要置放在较暖之处。

  3. 印泥使用日久,油分渐枯,可适量加存放日久的白蓖麻油调匀。但切忌使用新油,以防印油外渗。

  4. 印泥最好在瓷缸内存放。因瓷缸既不渗油,又可长期保持印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