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国民党部队控制时期 (缅甸)佤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6:03
佤邦区旗首府邦康特区主席鲍有祥人口55万民族佤族、掸族、拉祜族、汉族(果敢族)语言佤语、汉语

佤邦,自称缅甸第二特区(佤邦),缅甸政府称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位于阿佤山区,是缅甸联邦的一个自治区,曾为缅甸共产党的中部军区根据地。1989年4月,缅甸人民军中部军区将领脱离缅共,成为一个事实上独立的自治区,其首府位于邦康。佤邦的总人口约55.8万人,主体民族是佤族,军事力量由佤邦联合军组成。佤邦大多数人都是泛灵论信仰者,亦有小部分人口改信基督教或佛教。

目录

  • 1 历史
    • 1.1 部落时期
    • 1.2 国民党部队控制时期
    • 1.3 缅共领导的内战时期
    • 1.4 缅甸第二特区时期
  • 2 地理
    • 2.1 政域
  • 3 经济
    • 3.1 罂粟种植
  • 4 南迁工程
  • 5 涉外事务
  • 6 参考
  • 7 参看
  • 8 外部链接

 部落时期

漫长历史时期中,阿佤山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中,分散在各地的世袭山官头人统治各个部落,未有统一的政权出现,过着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原始生活。部落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抗拒外来侵扰,又相互猜忌不和混战械斗。

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艮府土司疆域。[1]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区脱离原傣族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较知名者有葫芦、莽冷

 国民党部队控制时期

佤邦地区是中缅南段未定界,历史上一直由部落头人控制,没有被外来政权有效控制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美、英尚未因珍珠港事件对日开战,英国陷于欧战,要在远东对日绥靖,即远东慕尼黑阴谋。中华民国政府担心滇缅国际交通线被英国切断,于1941年与英国签署了中缅临时边界协定,历史上称为“1941年线”,把今日的整个第二特区的土地划给了英缅当局,但没来得及实地勘定。

1940年代末,中国国共内战时期,中华民国残余的军事力量被追击,从西双版纳向西进入掸邦东部地区。1951年3月18日,为配合朝鲜战争与蒋介石反攻大陆,李弥率领在掸邦东部的军队9600多人向阿佤山区(今佤邦)进军,沿途发动部落头人。至此,阿佤山区自此被中国国民党控制了二十年,建立了反攻大陆根据地。1951年5月15日,李国辉部3000余人攻占沧源县城,俘虏部分未及撤退的解放军伤兵、民兵和边疆工作队员。当地佤族山官同时还是沧源县人民政府县长田兴武率400多佤族民兵投向了李弥。李弥下令乘胜进军,一路由李国辉率师进攻耿马和双江,另一路由钱运周指挥进攻西盟和澜沧,起侧翼屏护作用。田兴武决心将功折罪,带领他的民兵冲在前面打头阵,解放军兵力薄弱,连连后退,滇西防线很快被击破。6月6日,南路部队3000余人在吕国铨指挥下攻占孟连县城。大量在云南解放时逃到缅甸的佤山土司、头人、山官返回中国境内,叛乱迭起。土司罕裕卿率部攻占耿马县城;土豪罗绍文、李文焕、张国柱率部占领班洪孟定;国民党残军相继占领四座县城,并在城头升起青天白日旗帜。解放军以7个团的兵力,于6月27日发起分多路出击,至7月8日,将入侵之敌全部击溃,共歼敌549人。

国军控制了缅甸的萨尔温江以东的土地(佤邦、掸邦、景栋、科康),并南下渡过萨尔温江,计划夺取帕本(Papun)、毛淡棉,控制出海口。1953年3月,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控诉中华民国军侵略。在联合国压力下,中华民国、美国、缅甸、泰国组成四国委员会讨论撤军问题。被称为孤军的国民党军第93师及东南亚反共救国军总部、反共抗俄大学共计7000余人于1953年7月空运回台湾,彭程的第93师撤退到泰缅交界的金三角腹地,转往泰北活动。留下的部队在柳元麟指挥,以“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名义继续活动在中缅边界,并扩编为5个军。从1952年春到1966年夏,国军控制缅北,不断袭扰云南国境,据昆明军区史料记载共打击袭扰80余次,歼敌830余人,另有前来投诚的2400余人。

1960年11月21日,中缅政府协商发动了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解放军出动5个团又1个营,突击国境缅方一侧20公里内的柳元麟部16个据点。此战后柳元麟部撤出国境20公里红线。1961年1月,缅甸政府军的8个营1000余人发动“湄公河战役”,打击柳元麟部,遭到柳部诱敌深入沉重打击。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派军入境解救。解放军于1961年1月第南出国境百余公里占领了柳元麟的总部所在的江拉、孟百了。柳的总部撤入老挝境内。此战后,缅甸政府乘势在联合国施加外交压力,1961年5月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第一军、第二军、第四军共4500人撤往台湾;以云南本地人为主的第三军、第五军继续在李文焕段希文指挥下留在当地活动。从1966年到1972年,该部入境袭击了60余次,其中22次遭到解放军打击。1973年李弥病逝后,袭击基本停止。余部在李文焕、段希文、雷雨田带领下退入泰北。1974年底,驻在泰北美斯乐的总司令兼第五军军长雷雨田,已完全摆脱中华民国国防部的控制,将“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改为了“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为此,中华民国国防部停止了向该部发放军饷,并与云南方面取得联系称自己已不是国民党军了,逐步成为泰国的合法公民,保证今后绝不做危害中国的事。1981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下文停止了对该部的敌军瓦解工作。从1951年至1981年,缅甸泰国境内的国民党军官兵共7207人回国投诚,其中包括军官77名。

缅共领导的内战时期

1966年成立了鲍有祥为首的昆马游击队、赵尼来为首的绍帕游击队、岩肯为首的岩城游击队、鲁兴国为首的户算游击队等四支佤族民间武装先,宗旨是“反抗压迫、解放佤山”,与段兴文的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第五军作战。后靠拢了缅共。缅甸共产党在1960年代失去位于缅甸内地的根据地之后,逐步退往边界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与缅甸奈温军政府的政府军争夺执政权。为数众多的中国籍知识青年加入了缅甸共产党,也吸收了当地数支游击队[3],成为缅共的中坚力量,并攻取南卡江畔的邦桑,作为缅共的总部根据地。1969年,佤族的这4支武装接受缅共整编,成为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4048营、4049营、502营、501营,随后成立缅甸人民军江东指挥部。1971年4月30日,缅甸人民军解放了佤邦边境一线的营盘、金厂、邦尧等地。1972年3月,东北军区迁驻勐冒。1972年8月1日,缅共在勐冒地区成立北佤县政府,发动民主改革,摧毁了佤山的部落头人制度。1978年7月缅共中央迁到邦桑。

缅甸第二特区时期

1980年代后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1989年2月,彭家声率先在果敢率部脱离缅共,与缅甸政府和解。1989年4月17日,鲍有祥与赵尼来这二位佤族本地将领率部围攻邦康(时称邦桑)的缅共中央,迫使缅共总书记德钦巴登顶交权。佤邦成立缅甸国家团结党,随后更名为佤邦联合党,武装部队命名为佤邦联合军。同年5月18日,佤邦与缅甸军政府逹成停战协议。从此,佤山地区的历史转入了“一手高举和平* 的旗帜,一手高举武装自卫的旗帜”“争取民族区域自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和平建设时期。1996年,佤邦联合军在缅甸政府允许下,南下数百公里在缅泰边界地区战胜坤沙集团,控制了原属于坤沙的位于泰缅边境的一片区域,成为缅甸最大的少数民族武装集团。

现佤邦联合党总书记赵尼莱(已去世),副总书记肖明亮鲍有义。佤联军总司令鲍有祥,副总司令李自如(已去世)、布莱康

地理

佤邦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南部地区与泰国交界,面积1.3万平方公里。[4]

 政域

佤邦下辖勐冒县、温高县、勐波县勐元县、邦康特区、南邓特区

经济

罂粟种植

种植罂粟始于英国殖民时期,取代茶叶成为当地主要的产业,当时主要是从罂粟提炼成鸦片,并出口到中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罂粟提炼海洛英变成了佤邦的主要出口。1996年,坤沙向缅甸政府投降之后,佤邦被指为世界最大的毒品产地来源,直到2005年佤邦政府禁绝种植罂粟。[5]

南迁工程

坤沙政权被毁之后,佤邦获得坤沙在泰缅边境的土地。1999年10月起,佤邦大规模向南佤移民,称为南迁计划,是以激烈手段进行禁毒、迁村。计划移民10万人(一说40万人),将北佤山区种植罂粟的农民逐批迁移到南方适合种植水稻、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地区,不再种植罂粟[6][7]至2009年,已向南迁移8万人。[8]

涉外事务

佤邦涉外事务以邻近果敢、勐拉和中国云南省为主。

参考

  1. ^ 参考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ISBN 7-980013-01-8/K?01
  2. ^ 李正亭,中缅疆界变迁中的“瓯脱”问题
  3. ^ 佤邦历史
  4. ^ health unlimited in wa myanmar
  5. ^ 佤邦联合军468旅和勐波县联合召开“6·26”禁毒纪念大会,表达部队官兵、地方政府和人民坚决禁毒禁种的决心
  6. ^ 陈志东. 罂粟的眼泪/缅甸佤邦大迁村 2005年全球毒品产量少一半. 今日新闻. 2004-02-12 [2010-04-03].
  7. ^ 记者探访缅甸毒品金三角 与大毒枭零距离接触
  8. ^ 王敬骝 肖玉芬,佤邦和平建设20周年庆典巡礼
  • Hideyuki Takano, The Shore Beyond Good and Evil: A Report from Inside Burma's Opium Kingdom (2002, Kotan, ISBN 0-9701716-1-7)
  • Andrew Marshall, The Trouser People: a Story of Burma in the Shadow of the Empire. London: Penguin; Washington: Counterpoint, 2002. ISBN 1-58243-120-5
  • 中国中央电视台:《跨国风云》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