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云学习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1:13:11

“云学习”将改变什么

  作为对互联网信仰的新阐发,“云”思想同样容易受到尊崇。而站在那些大商业公司的角度,其对“云”的推崇,是否意味着某种野心。

  “云计算”自诞生以来,便争议不休,乃至有了路线之别。这种争议看起来很吓人很严重,但人们对一个新概念的真正含义争执不休,只要不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其实往往只不过是为了大致把握一下“它是个什么东西”,使得心里有个数而已。而从发展来看,预先设定一个明确无争议的概念,然后再大家一起来实现它,这绝非正常的道路。

  在现实中,一个概念被提出后,往往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才能定型,最终面貌与最初设想相去甚远。而发展就在这演变过程中,其中有无数的可能性生生灭灭,使得各行各业、三教九流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机会与灵感。

  “云”思想

  “云计算”,似一朵高高飘在空中的云,人人抬头皆可望见,那里有无限的存储空间,有无限的计算能力,可以按照自己需要进行随意组合,只需支付购买费用即可。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所购买的不再是看得见的固定资产,也无需自己组建机房,购买的是互联网那端的存储空间、计算能力、电力支持、维护服务等——如同从天上那无边无际、混沌组合的云层中,牵下一条线,线那端随时可有属于你的一部分云量供你使用,并可随意增加或缩减。这样的线可以无穷无尽,只要服务提供商能够支撑。

  而相对于各行各业机构和企业的恒河沙数、生生灭灭来说,Google、微软这样傲立全球之巅的巨头,给人的印象想必是值得信赖、可以托付的,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交由它们代劳,不必担心它们突然有一天会溜走或消失。

  于是,不论各巨头对“云”的解释是“云在天上”还是“云+端”,对“云”的宣传推广,其实都隐藏着某种思想。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个时代,技术往往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时常影响着我们的观念与思维。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甚至崇拜技术,往往是因为重视和崇拜它所启迪的思想,所开创的观念。“云”意味着服务在天上,在线的那端。你的一切计算都在那端运行,甚至可能你的数据和信息也都寄存在那端。这种状态本身便意味深长。

  类似的,网络的飞速发展,构建了一个无比丰富无比复杂的网上世界,为现代人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不少人使用电子邮箱保存所有的信息,也有不少人把自己的社交、娱乐、工作、求学全部集中在网线那端的虚拟世界中,使“宅男”、“宅女”流行开来。

  这种行为与状态一旦成为习惯,便等于形成了一种思想,可称之为“云”思想。“云”思想是网络文化的提升,是对虚拟空间更加彻底的信赖与交付,相信互联网是可靠的,相信一切都能由互联网实现,相信从互联网上可以得到一切。在某种意义上,“云”代表着对互联网新的信仰。

  潮流有巨大的推动力和美化功能,当前,互联网是潮流的代表,对互联网的崇拜很容易得到全世界的认同与呼应。崇拜是愈演愈烈的,作为对互联网信仰的新的阐发,“云”思想同样容易受到尊崇。而站在那些大商业公司的角度,其对“云”的推崇,危言耸听一点说可能意味着某种野心,平和一点说可能代表着一种新的资源整合方式,这种方式拥有前所未有的效率。

  一种概念被提出,便相当于一颗种子被种下。如果这颗种子种得适逢其时,甚至可能不用特意照料催发,便会不知不觉中生长蔓延成为一大片。“网格”早些年被提出,虽然更多局限于科研领域,而被商业公司冷落,但其分布式计算的思想却传播开来,“云”的诞生,难说就没有受到它的影响。而与“网格”的命运不同,“云”一出世,便广受全球商业公司的追捧,从目前态势来看,通过有意的宣传引导、潮流的吸引、习惯力量的推动,这颗种子的潜在力量之广大,或许真会引得风云变幻也未可知。

  “云”的市场意义

  “云”的意义,不仅在于可轻松随意购买的计算服务,也在于将市场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市场发展的本质,是交换的发展。一个项目、一家企业,乃至一个政府部门的某些部分,其运转之前所需进行的准备工作越来越少,所需建设的辅助设施越来越少,机构越来越简化,功能越来越单一。一切所需的条件都可使用一般等价物进行购买,自有“云平台”为你提供,你只需做自己最核心的工作,这就是市场的发展。

  就如人类知识的发展,曾经的哲学家需要懂得一切知识,到现在分化为无数独立的学科分支。又如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曾经必须自己制造实验设备,自己做实验,自己记录,自己研究,自己构建理论……而现在,实验设备自有专门的制造商提供,科学家只需使用设备进行实验和研究,甚至实验也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分支,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理论家。

  云计算,为一大批机构部门解决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升级的困扰,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从繁重的准备工作和辅助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一大批原本将成为固定资产的资源得以节省和释放,被更充分地流动利用起来。可以想象,对于资金一向紧张的教育界,这无疑提供了一个省钱的好路子。许多教育机构原先限于投入不足,而不能扩大、深入开展的信息化进程,在这个条件下,可有更多进一步发展的余力。

  在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层面上,云计算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用户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极大缩减了所需成本与时间,降低了门槛,释放了机遇,增加了中小机构和企业谋生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使竞争从硬件、软件并重的局面,更加集中到软件,即智慧与人才的竞争上来。比如,各种远程与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将省下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转投到资源建设、支持服务、模式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中。而因为硬件设施都虚拟化,客观上可以减少机构对硬件设施的注意力,在判断事业发展状况时,将更多地重视资源、服务、模式、人才等因素,有助于树立更加健康的评价标准。

  但另一方面,复杂昂贵的信息技术设施,原本是各远教机构必备的事物,甚至是其核心部分,上面几乎承载着它们的一切心血。而“云”,则将这种原本以为是必备的东西剥离了,让人们知道了这原来并不是自己最核心的东西。

  从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简化和纯化,带来了更多更密切的合作,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让人们更加依赖于外界环境,也使这个充满了交换与合作的环境变得更加脆弱,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瘫痪的可能是一大片。比如,Google是“云”的积极倡导者,但Gmail曾经出现故障,所有的用户都只能束手无策。这也许正是“云”时代必须克服的障碍。

  “云”如何用于学习

  教育相关产业,特别是远程与继续教育,是一个包容了无数产业的交叉领域。“云”的技术,“云”的思想,在这个领域,也不会缺乏应用空间。可以想象,“云学习”这个词语,必会被这个敏感的领域创造和应用起来。而从“云学习”,大概也可衍生出“云培训”、“云教育”等新概念,但总不外乎技术融合与思想融合两类模式而已。

  因为“云”所提供的存储与计算能力是可以随意调节的,因此许多在传统硬件条件下难以实现的课程形式和通信方式,都可在“云”的强大助力下得到实现。如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学习,又如国内一些学者所提倡的“小型化学习”、“微型化学习”。

  不论移动学习还是“小型化学习”、“微型化学习”,都意味着知识必须碎片化,以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根据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建起的课程体系,其体系的繁杂、数据库的庞大,传统的学习网站是难以支持的,而“云”则完全可以承受。这也许将会成为“云学习”发展的一大领地。

  除必须由“云计算”技术支撑的教育和学习之外,根据“云”的思想和理念发展出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云学习”诞生的温床。“云”的思想被演化为一种资源整合的手段,对于发展新的教育模式和商业模式,同样可能拥有巨大的潜力。

  但在目前的国内,公开宣称使用“云”作为学习概念的还极少,几不可见,只是前者有无锡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的探索为例,后者则有汇众益智的尝试作为先行: 无锡远教中心欲借云计算之力跨越发展障碍、捆绑式发展、打造产业链;汇众益智吸取“云”的思想,尝试将教育资源与教学、实践、就业流程统统整合在一个虚拟平台上。

  可以设想,不论这些最早期的探索与尝试是否深刻、完善,它们都将被后来者模仿、学习,对教育培训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云”的敏感意味着什么

  毕竟“云”才刚刚起步,不论是技术还是服务模式都远未成熟,甚至还在摇摆不定。前景是光明的,但眼前几步之内却可能有许多陷阱。我们都知道云很美丽,但是现在眼前有雾。有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路线,意味着不同的前途,即使以Google、微软等巨头之威势,也未必就能保证其路线是正确的。甚至多数人都不知道“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太新了。

  汇众益智在游戏培训产业内率先引入了“云”的概念与思想。虽然这种引入实现在一个教学平台上,其对“云”的理解未必就十分深刻,其实现的成果也未必就很有“云味”,甚至到目前为止平台还没有来得及完全开放,但毕竟已经做了。无锡市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对“云计算”的利用也是如此。

  对这些先例,真正可称赞的是其对于新技术新动向的敏感,和认真考虑它们在现实中借鉴移植的可能性的精神。对于机构和企业本身,敏感和勇气,是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断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的保证。

  远程学习行业是一个交叉领域,严格来说还没有形成真正成熟稳定的内核,因此对于行业来说,同样必须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和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的勤快,以保持行业不断有新的血液注入,保持健康发展。也许,对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敏感与兴趣,恰是从内部驱动这个领域不断发展的真正核心的力量。

  如果说第一批吃螃蟹的是开拓者,那么第二、三批就是建设者,后来的则是维护者。开拓的英雄固然应当赞颂,后继者才是常态,才是事业得以发展、长青的最大功臣。我们期待“云学习”的探索与建设有更多的后继者;期待有朝一日,“云学习”真正被建设、发展成为一个可观的产业集群。

  “云计算”路线之争

  “云”是个新事物。对于新事物的推广,商业公司的态度至关重要。总体上,商业公司们对“云”均抱着乐观的态度,但落实到具体的商业和服务模式,不同的公司因其传统和特点,又各持着不同的理念,是以有了不同的路线之争。

  有人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和服务模式,它是将互联网作为数据中心,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服务和应用。他们赞誉,“云计算”的影响力将会超过迄今为止全部Web服务的总和。想象一下,那些浩如烟海的大小网站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就可以估量出,对“云计算”的这种赞誉是多么惊人。

  而也有人认为,“云计算”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就是“网格+虚拟化+Web 2.0”,所不同的是,换上“云计算”的标签后则吸引了大量商业公司的注意。

  也许并不能简单地回答“云计算”是什么,它还在形成之中。它究竟是什么,取决于Google、微软、Amazon、IBM、Oracle等巨头的争霸结果。这些巨头所倡导的“云计算”本质,各有各的特点,都是基于它们各自不同的传统和优势,使得“云计算”在商业和应用上有了众多不同的模式。或者说,这些巨头之中谁的路线最终成为正统,“云计算”就是什么,在此之前,“云计算”可能总会有说不清的地方,而形态也必定众多。

  “云计算”的路线之争,对于想从其中分一杯羹的人,确实至关重要,甚至生死攸关。而对于广大用户来说,这个标签最终飘落谁家,则并不似想象的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推动着计算向服务发展,使得除了用户数据之外的一切资源都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轻易获得,还可以获得许多新鲜的体验,并因而可以导致一系列全新的影响,如同当初互联网普及、使用费下降一样。

  虽然“云计算”的身份还不确定,但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已经可以想象出来。人们将它比喻成自来水、出租车、电网……顾名思义,它是这样一种东西,可以让你无须具备强壮的胳膊、巨大的水桶,或拥有自己的私家车、自己买油,或自己购买和维护发电机,便能随心所欲地使用水、交通运输、电力,只不过你需要支付一些服务费用,并且你所购买使用的是存储空间、计算能力、维护服务等。

  但是,不同路线的争执,会导致不同的体系与标准,如果不得统一,对于用户来说,从一个“云”迁移到另一个“云”中,可能会变得很困难。

  以下是IT两巨头对“云计算”不同路线的阐释。

  Google:

  在Google的路线中,用户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空间、计算能力……并不在用户的个人电脑上,而在互联网那一端的服务提供商那里。用户使用的是一台“上网机”,如多年前提出的“网络计算机”,而不是我们熟知的那种“计算机”;用户整天打交道的也不是操作系统,而是浏览器。一切都是在线使用,用户只需信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并且拥有一个网络通讯终端,然后付费,于是生活变得如此简单。

  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认为,在“云”时代,用户不必考虑数据的存储问题,不必顾虑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与效率问题,也不必在做事前先寻找相应的软件,在搜寻信息时也不需反复尝试,这些都将由“云”先行准备好。

  微软:

  “云”、“端”互动或共存,是微软的路线。用户依然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或其它具备计算与存储能力的东西(手机、汽车、智能家电等),用户的数据和应用程序依然可以由自己保存,服务商只是提供另一个选择。根据用户的需求,计算与服务将分别存在于“云服务平台”和客户终端上。

  微软认为,多年前“网络计算机”产业的设想至今不得实现,说明单纯的“云”是不可行的。出于安全问题和观念问题的考虑,“云服务平台”+“客户端”的计算架构更可靠、更灵活。而未来软件与互联网参与者的业务模式,将由单纯的软件模式,走向“软件+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