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习作决胜九招之九:临阵磨枪也有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2:53:35
习作决胜九招之九:临阵磨枪也有效──如何指导学生考前准备王小弘(笑着说)#TRS_AUTOADD_1326416872464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26416872464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26416872464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26416872464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326416872464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考前准备,当然是针对考试而言的。备战考试,老师多有秘笈,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是,老师先猜题,然后学生根据题目提前写好三、五篇作文,反复修改,上了考场,一套了事。一般情况下,那种侥幸猜中题目的老师,很快就会成为指导考试的名师,仿佛猜中题目就是考试专家的象征。这种情况,小学少一些,高考比较多。这奇怪的现象,是功利催生的怪胎,猜题押宝的游戏成为老师的标榜,实则是不得已而为之:谁叫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呢?谁叫考上名校成为了各校追逐的唯一目标呢?老师又不是圣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由自主被卷入功利追逐中,也是难以避免的事。

 

但产生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关乎个体的原因:作文教学的确太难,付出努力,收效不佳,太常见了。很多一线老师有这样的心理:学生作文是否写得好,似乎并不是自己教学中能把握的。好的,自然便好。差的,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帮他。这种心理状态下,想碰碰运气实在是正常不过了。这涉及到对老师的作文教学专业培训方面,不在我这篇小文的范围内,不想在这里展开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老师自身的作文审美水平,对作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我的观点是:作文应试,虽然有一些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但决不能让孩子觉得作文训练的唯一目的就是应试,──取得应试作文的好成绩,是能力使然,不是投机取巧、瞎猫碰死老鼠的结果。

 

考前准备,可以从审题、立意、表达、速度等几个方面做一些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我还是用一些例子来解说吧

 

1.审题强化训练

 

题目《朋友》

 

先强调一下,下面我说的强化训练步骤,是纯粹从应试角度而言的,并不是平时自己写文章的流程,也不是文学写作的规律。平时作文,没有流程。另外,这个步骤,也是给老师们一个参考,不是规定动作。我相信热爱作文教学的老师都能体会到:讲究个性与灵气的作文,最不能讲规定动作,一规定了,就僵化了。

 

第一步,确定这个题目这是写人还是记事?这个题目其实是既可以写人也可以记事的,写人,既可以写一个朋友,也可以写几个朋友;记事,既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来表现出朋友的之间的情感关系。这是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提示,找不到特别提示的题目,当然可以展得很开。但如果题目是《我的朋友》,就必然是写人了,如果《朋友之间》呢,那就确定是记事了,因为题目有了明确的修饰和提示。

 

第二步,确定这个题目写实还是写童话?如果题目中有要求写成什么体裁,那就按要求,但如果只要求是写成记叙文,那就是写人记事的,童话当然也是写人记事,不过人物是虚拟的、事件是童话的而已。很多老师在改卷子的时候,看到孩子写的是童话,就乱了阵脚,不知道该怎么批改。其实,只要按着记叙文标准去评价就可以,如果能积累点童话写作常识,改起来应该不会有困难。关于作文评价标准,我前面聊的第三招中有详解。但如果有非要认死理的,说童话不能写,童话不是记叙文,那只能说是这个老师自己的问题,基本素养没过关。就考试来说,即便到了高考,童话也是一种很好的应试体裁。

 

第三步,确定此题要写的“中心”是什么?可以用简单提问的方法来寻找、确定。一问:什么是朋友?二问:朋友带来那些快乐或伤心?三问:朋友之间怎么相处?四问:如果没有朋友会怎么样?这四问,每一问都可以找出很有意思、很有意味的“中心”来。如果是写人,那么注意中心落在“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上,可延伸到“这种朋友对我有怎样的良好影响”;如果是记事,中心就落在朋友之间的情感判断、朋友真情对生活的意义等思考上,注意不能脱离“朋友”而单独从事情中得出结论,那样会造成偏题。前面这四问,针对不同的题目,可以进行不同转换,但提问的基本规律是一样的。有了中心,就可以根据中心找材料了。

 

第四步,将材料根据中心进行编排设计,确定哪个详写,哪个略写;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开头用哪个环节,是写景,是写一个动态,还是刻画一个外貌特征?考试的时候,这些都应该在动笔之前先确定下来,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充分审题了,一旦动笔,就可以一气呵成,还不会出现结构散乱、中心偏离的问题。

 

2.对同一题材的多层立意训练

 

这个强化训练,是针对提高考场上短时间内审题立意的能力的。只要将多层立意思维形成一种习惯,考场上面对陌生题目时就能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题目《朋友》

 

题材简介:放学时,我俩总是相约一起走回家,一路上有时说说笑笑,有时不说话,四处乱看。有时我被老师留下来了,他也会等着我一起回家。

 

立意提示:这是一个以放学路上为背景的材料,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事可以具体写:1.说什么?可能讨论题目,可能诉说心事,可能分享快乐,可能抚平愤怒……每一个内容后面,都可能藏着关于朋友的故事。2.不说话时看什么?可能看夕阳与晚霞,想起来互相映衬的美好;可能看花朵与小草,想起来差异与和谐的美好;可能看汽车飞驰,想起来美好时光正在飞逝;可能看人来人往,想起来美好缘分需要珍惜……每一个眼中物象,都可以引发朋友真情。3.我被老师留下来,他一直等我。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写的事情,充分挖掘、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写出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来。

 

从这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多层立意。简单举例:

 

1.朋友就像阳光。有朋友同行的路上,困难的雾霭总是不知不觉就消散了。(说什么?可能讨论题目。)

 

2.友情的绚丽的。因为有朋友的光彩映照,平凡的我也能展现美丽。(不说话时看什么?可能看夕阳与晚霞,想起来互相映衬的美好。)

 

3.天黑了,我不怕。在我黑暗的日子里,朋友是一份安全的力量。(我被老师留下来,他一直等我。)

 

这个多层立意的强化训练要经历一个辛苦思考的过程,不过,如果老师善于思考,就会引导孩子体会到思考的快乐。思考的快乐与游戏的快乐绝不是同样的快乐。当思考成为一种快乐,孩子的作文立意就迈上台阶了。

 

3.句子训练

 

句子表达的强化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1.句子构成段落的集中。2.句子融入情感的生动。考场上写作文可能没有时间来推敲,所以平时作文就要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然后在考前用片段练习的方式强化训练一下,做到语言表达上形成一种惯性了,上了考场提笔就写,语言上应该也不会出现大问题了。

 

句子写得集中和生动的基础,是要先写得清楚。句子的清楚,关键在于对其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并进行有条不紊地叙述。句子的完整是相对内容而言的,一件事情,一种情感,或者一种想法,能够比较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基本上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了。句子的清楚完整,与句子的表达艺术相互融合,越是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表达艺术来组织语言,越是容易将句子写得清楚完整。反之,对于习作而言,干巴巴的语言并不符合孩子的表达习惯,写起来不仅无趣,还很费劲,即使经过强行训练,可以把句子写得清楚完整,也是弊多利少。

 

比如说“我很高兴”这个意思,这样来说: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学习,这一次数学测验,我终于考了100分,老师表扬了我,我很高兴。

 

这样的说法固然是意思清楚完整了,但很无趣,别人看了,一点高兴的感觉都找不到,所以这并不完全符合习作基础表达上清楚完整的要求。如果这样来说:

 

数学100分,我终于看到你了!老师表扬的声音简直就是莺歌燕语,让我心里面都像装进了一个春天,一个月来的辛苦全部变成了这个春天里绽放的花朵,那么美,那么香。

 

这样表达也是清楚完整的,而且高兴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把意思和感觉都表现出来,这才是习作基础表达中的清楚完整。

 

下面举例说说句子的集中与生动。

 

句子的集中,是针对内容而言的。几个句子组成一个段落,应该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否则就散乱。比如写外貌:

 

我的妈妈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一对弯弯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高而挺的鼻子,一张红润的小嘴巴,凑成了一张生动的脸,总是带着微笑。

 

这一段外貌表达就显得散乱,妈妈的外貌到底有什么特点?看过之后一片茫然。如果来一个集中的表达,结果完全不一样:

 

我的妈妈个子蛮高,一般的妈妈都没有她高。有一次我们一家到小姨家做客,小姨家厨房里有一排吊柜,挨着天花板,小姨说要从里面拿一个大汤碗下来,准备去搬凳子,我妈妈一抬手,就打开柜门,把大汤碗拿下来了。小姨啧着嘴对我说:“你妈妈真是个高人。”

 

这也是写妈妈的外貌,读过这段外貌表达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轻易地准确地判断出来妈妈的外貌特点。这就是集中。

 

强化训练,就可以按照这样的判断依据去设计。

 

再说说生动。前面我讲到展现文采那一招时,提到了生动的基本原理。这里也举个例子说明如何设计强化训练:

 

爸爸喝酒:

 

爸爸每天晚饭前都要喝一杯酒,是那种辣辣的白酒。

 

酒倒上之后,爸爸总要坐得直直的,双手平搭在桌子上,舔一下嘴唇,啧一下嘴,长长地哈出一口气,那感觉,好像什么神圣的仪式就要开始了。每次见到他这个样子,我的脑海里只跳出两个字:酒鬼。

 

开始喝了,他用大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地捏起酒杯,好像捏着一个什么特别容易碎的宝贝,送到嘴边,那嘴就撮成了一个小O,“哧溜”一下,把酒吸进去了。顿时,他紧抿着嘴,瞪大了眼睛,一边放下杯子,一边抓起筷子,眼睛就在餐桌上扫来扫去,好像刚才那一口酒没有进嘴,是溜到哪个菜里躲起来了。转眼间,他啧了一声,张开嘴,又哈了一口气,然后随便夹了一点什么菜,填进嘴里,慢条斯理地嚼起来,好像还在品尝刚才那一口酒。

 

等到我和妈妈都吃完饭了,爸爸的酒还剩下小半杯呢。

 

看出来了吗?这个片段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技术:1.集中,紧紧围绕爸爸爱酒的心理来刻画。2.细腻,每一个动作、神态似乎都可以模仿着做出来。3.连贯,一口酒进嘴,到吃菜了,还在回味呢。而这个片段的材料,无非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动作姿态罢了。强化训练,就可以按着这样的规律去设计练习。

 

另外,对于表达来说,比喻和排比的强化训练,对考试作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4.速度训练

 

对于考试而言,这个训练是必须的。作文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1.写字的速度。很多孩子握笔姿势比较别扭,字的结构搭得不漂亮,就会影响写字速度。这需要从握笔写字开始就要注意,养成习惯了调整起来挺费事。2.构思的速度。构思的速度不会有简易途径,只有老老实实进行大量思考训练,熟能生巧,也能催速。像本招前面说的三个方面的强化训练,要经常做,做成常态,构思速度自然就提高了。一般来说,爱思考的孩子,构思速度比较快。临场构思的时候,如果学会用图示法快速搭建文章结构,也可以加快构思速度。

 

有句俗语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放到作文速度上来说就是,只要平时的训练慢慢做扎实,考试的速度就能保质保量地表现出来。

 

好了,这个“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聊到这儿就全部结束了。作文教学原本不能只盯住考试,但如果自己教的学生考试时写不出好作文,毫无疑问可以被当做我们做老师的作文教学不成功的证据。只是,作文这事儿,如果纯粹为应试而教,却往往越教越糟糕,所以,我整理的这个决胜九招,虽然说的是考试的事儿,却包含了很多关乎作文教学原理的内容。如果能够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发现了一点作文教学的窍门,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