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硅制得的光电池:看英国高官辞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6:21

看英国高官辞职



  一句假话,或者一件不检点的小事,都可能导致高官辞职。
  ■稍有闪失就丢官
  在西方政界,大贪几乎不存在,因为财产公开制度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受贿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按人民币计算)。上世纪90年代,英国3位地方议员到日本出公差,为了观光东京,多住了一夜,结果被媒体揭发。三人吐出了住宿费,然后全部辞职,自此远离政治舞台。
  如果说有大款项进入,也多是给政党而非个人的政治献金。德国前总理科尔下台后,被揭发获取大量不完全合法的政治捐款,调查结果是全用于党的活动,也便依法免予起诉。布莱尔1997年大选承诺不允许F1做香烟广告,后来他有点动摇,经媒体查证,知道F1给工党捐款100万英镑,工党最后以退还100万英镑了结。
  在过去几年英国政坛辞职的高官中,最有趣的算两度辞职的新工党设计师、布莱尔的“军师”曼德尔逊。第一次是因为他在伦敦买房,钱是从国家财政部会计长那儿借的,没有算利息。被媒体捅出后,人们质疑他是否用官位换房款,因为内阁高官多经他同意。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他以权谋私,但仍有贪小便宜之嫌,政府信誉大打折扣,结果他和会计长双双辞职。
  第二次是因为一个电话。有媒体指控他在第二次入阁担任政府大臣时,为了印度钢铁大王加入英国籍,给移民局打招呼“要求关照”。这被视为滥用权力,第二次被迫辞职。调查结果是他没打过电话,但并没有官复原职,因为布莱尔不愿留下“朋党政治”的话柄。
  工党前工贸大臣、布莱尔的亲信斯蒂芬·贝耶斯的辞职,则缘于秘书的一个电子邮件。他的女秘书在“9·11”事件一周年时给朋友发了一个邮件,说这天是“埋葬坏消息最佳的时机”,意思是说有不好的新闻可在这天发布,因为人们的关注点在“9·11”上。这个故事被媒体报道后,贝耶斯被视为用人不当。加上没能阻止秘书和新闻发言人之间的内讧,他被视为没有领导能力,被迫辞职。
  ■贪心虽小代价大
  英国的政治算比较清明的,但腐败现象仍有。如果稍有腐败痕迹,执政党也得付出惨重代价。梅杰政府下台、保守党两次大选惨败,可以说都与“小型腐败”有关。
  前保守党内阁大臣乔纳森·艾特肯1995年被《卫报》指控曾接受阿拉伯商人的行贿——替他支付巴黎豪华的里兹大酒店的一周费用。艾特肯坚持说酒店费用是他老婆支付的,但《卫报》坚持说那不是真的。于是他从政府辞职,要用“真实之剑”和“法律之盾”维护清白,把《卫报》告上法庭。两年后,在法院宣判前一天,《卫报》居然找到了酒店原始记录。艾特肯败诉,被判4年监禁,为2000英镑身败名裂。
  另一个被迫辞职的保守党内阁大臣是尼尔·汉密尔顿。《卫报》揭露他曾收富商法耶兹的小钱替他在议会提问,汉密尔顿坚决否认。他被迫从政府辞职后,致力于洗刷自己的名声,并把法耶兹和《卫报》告上法庭。法庭后来判决他的确有此污迹,因付不起300万英镑的诉讼费而宣布他破产。为赚钱生活,他后来和妻子甚至在BBC主持《英国十大丑闻》的纪录片,其中之一是说自己。
  ■骗国者却很安然
  英国辞职的高官中,还有一例是“旧账新翻”。保守党副主席、著名作家杰弗里·阿彻,1986年被《每日镜报》指控接受妓女的服务。他找了作伪证者,把报纸告上法庭并赢了官司,《每日镜报》赔款50万英镑。2000年,阿彻决意竞选伦敦市长,当年的作伪证者实在看不过他的野心,便出面讲出真相。阿彻被迫辞去保守党内的职务,被取消市长候选人资格。他在一年后的法院审判中败诉,被判4年监禁,偿还了高额诉讼费和《每日镜报》的50万英镑。有意思的是,他在服刑时写了本纪实作品《FF8282》(他的囚号),赚了50万英镑。
  西方高官辞职,看来都算不上有骇人听闻的罪过。但一个共同特征是,他们都极力撒谎,以便欺骗视听,结果是付出了经济和名誉上的沉重代价。不过,有趣的是,骗国者却安然无恙。布莱尔首相已被证实在对伊拉克开战问题上向英国人撒了谎,他至今却仍住在唐宁街10号。
  【摘自《晶报》2004年11月16日 陈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