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瑶的古诗:日本家电行业还能起死回生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0:52
凤凰网评论专栏作家 俞天任

2011年是日本企业惨淡的一年,年初的东日本大地震和震后带来的电力不足以及泰国大洪水对日本企业的生产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打击,而欧洲的金融危机所带来还不仅是欧洲市场的问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全世界范围的慢性市场萎缩,所以听不到什么好消息是理所当然的。

但这次日本家电产业所传出来的消息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预计日本三大家电生产厂家这次的年度决算全部会出现巨额赤字,其中索尼是2,200亿日元(大约29亿美元),夏普为2,900亿日元(38亿美元),而松下则会创下7,800亿日元(102亿美元)的公司历史和日本同行业最高赤字记录。

这种情况让人想起2001年IT泡沫破裂之后的日本家电行业。但这次和那次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的日本家电厂家无论是在世界市场的占有份额还是技术水平上都还保有相当的领先程度,而现在的日本家电厂商已经没有了这个优势。日本厂家在技术上也已经被韩国的三星所追上持平,而市场占有率就更不如人,整体说来日本的家电厂商已经沦落到了“一流半”的位置,所以这次出现的巨额赤字的意义比上次要严峻的多,日本传媒已经在用“家电行业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这样的说法来评论现在的局势。

在日本一直有一个“倒退的十年”的说法。追根究底,日本家电行业的衰败最重要的原因还就是在上次危机时的处理失误,上次日本家电行业在处理危机时放弃了日本企业在遇到经济危机时一贯采取的苦熬战略而采用了更加简单而且见效更快的“重组”(restructure)战略,就是裁减人员,尤其是那些薪水较高的人员,以此来消减支出。

这种方法本来是美国企业常用的度过经济危机的方法。上世纪末正好是战后日本经济最黑暗的时期,也是日本产业界最没有信心的时代,在当时流行的“全球化”的思潮影响下,不少日本企业开始质疑甚至抛弃传统做法,转而采取美国式方法,这样在IT泡沫破灭所带来的一时的市场休克过去,销售量回复之后,消减了的开支就使得日本的那些家电企业更快地恢复了过来,看起来一切都很顺利。

但是那种看起来简单而迅速见效的美国式做法实际上是会扼杀制造业的,美国现在的现实就已经说明了这种做法的危害,采用这种做法的日本企业当然也不会得到什么更好的结果。简单地裁减人员首先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公司全体的士气下降,从而原本日本企业所特有的员工和企业之间的连带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疑心生暗鬼的互不信任的关系。

裁减人员的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资敌”,实际上韩国家电企业开始在技术上赶上日本企业也就开始于那个时代,一批在日本企业看来是拿着高薪而不干实事的老人被裁员,看上去既减少了公司的开支又给更年轻的人们提供了晋升的机会,但是这些被裁减的人中不少人是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这些人在被日本公司裁掉之后去到了正在高薪迎候着这些宝贵人才的韩国企业。

原来以索尼的“晶体管收音机”,“随身听(WALKMAN)”,“单枪三束(Trinitron)彩色显像管”等技术为代表的日本家电行业一直有一个“革新”,“创新”的形象,但是在最近的十年中再也看不到日本人发明的这些东西了,但在同时日本的半导体电子产品的质量本身并没有下降,还是维持着世界顶尖的水平,但是日本的家电行业已经没有了将这些零件组合成震惊世界的产品的能力。新一代的日本设计师们的想象力很贫瘠,只会把这些世界顶尖品质的零部件胡乱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日本特有的被戏称为“加拉帕哥斯进化”的日本产品。最有名的就是日本的手机,每一个部分本身都是那么无懈可击的精致的日本手机不但就是无法打开世界市场,反而在i-phone的打击之下几乎是一个晚上就全面崩溃了,而i-phone里使用的日本零部件居然达到了60%以上,同样韩国的三星电子使用被索尼断言无法应用于大屏幕电视的有机EL材料开发出了52英寸的电视机,曾经是那么赫然不可一世的日本电子产业沦落到了只能为他人提供零部件的地步了。

日本家电行业能否从这种困境中脱身而重新振作起来?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没有什么迹象,不信只要看日本传媒对索尼新上任的CEO平井一夫的评价就知道了:不知道是不是一种讽刺,所有媒体在强调的都仅仅是平井一夫能讲得一口极其流畅,几乎没有口音的美式英语。没有办法,因为这位CEO并没有主持过开发或生产电子产品的任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