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云惨雾是什么意思:中国教育报·软实力成就学子中国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28:03
  ■于立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入选2011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我是该书主人公于智博的父亲。对这本书责编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引起众多读者反思青少年个性化成长路径、对“起跑线输赢论”提出质疑、赞许青少年更应该具有充分的软实力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我的儿子于智博在小学留过级、中学的分数排名经常名落孙山,但是后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取得成绩,并且能够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录取,毕业前即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培养计划”的10名成员之一。让我倍感欣慰的是,他在花旗银行工作一年多之后被联想集团挖角担任总裁高级助理,实现了当初我送他留学时的期望:留学要为国家服务。

  体育精神让他永不言败

  童年时代是身体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没有打好身体基础,其他事情都无从谈起。智博在小学的时候,我没有让他在分数上与同学一争高低,在其他同学力争双百的时候,我对儿子的要求是“80多分就行了”。尽管他学习成绩平平甚至有时候很差,我却从他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支持他参加学校的体育班、校运动队。到了中学,他更是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上的佼佼者,我和他的爷爷、奶奶都是他比赛场上的拥趸。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智博在球场上不仅有了比其他同学更发达的四肢,而且在体育比赛中所必需的团队精神、永不放弃及不畏强手的拼搏精神、随机应变机智果敢的智慧、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的法制精神……已经潜移默化深植于他的内心。这些在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成长期形成的强健体魄和体育精神一直伴随着智博,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会使他终身受益。对于小孩子,体育比智育更重要。

  智博初到美国山村学校留学,就是凭着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很快通过语言关,并在外国人中赢得了声誉。在大学里组织“中国供应链国际论坛”的活动中,多少次面临山穷水尽的局面,但不到比赛终点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支撑着他,最终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里成功举办了第一次由中国学生发起的国际论坛。在戴尔总部的三年中他的业绩上了三个台阶。他报考哈佛MBA,在参加GMAT考试时两次失利,但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终使他在第三次考试中获得成功。哈佛毕业前他获得了5家大公司的聘书,他能够知己知彼审时度势,放弃苹果电脑、现代集团等到花旗银行去开拓新领域……

  诚然,并非有了体育精神就能够成为国际职场的抢手人才,这如同金钱不是万能的一样,缺乏那些体育精神则是万万不能成功的。比如,在美国戴尔总部工作时,他和同事组队参加篮球赛;到巴西花旗银行拉美总部轮岗时,他和同事们一起踢足球,球场上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使他赢得了跨国公司同事们的尊重,也与同事们工作得十分融洽。

  考上哈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人生起点。获得哈佛MBA之后,智博在花旗银行、在联想干得都不错,毫无疑问,这当中课堂知识、学习能力都很重要,但业绩的取得更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中所倡导的21项软实力在发挥作用。

  健全的人格让孩子走得更远

  除了从小让儿子参加体育活动之外,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大他的视野,熏染他的品格也是我的重要感悟。

  在小学,儿子有次眼睛受伤不能上课,我就带他从上海到南京旅行。行前我特意介绍了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气势恢宏的中山陵的历史,使他对旅行的目的地充满了遐想与渴望。旅行使得祖国的锦绣河山与人文历史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儿子8岁的时候,我的家庭解体了,儿子跟随爷爷、奶奶度过了余下的童年时光。我的父母没有溺爱孙子,从没有让他大手大脚,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反而,家里不能没有隔夜粮的理念深深影响着孙子。在他出国留学的第一年,没有买过一瓶汽水,暑假更在农场苦干了3个月,因为他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秉承了爷爷奶奶节俭的家风。在哈佛期间,他有幸成为哈佛学生团的一员拜访了巴菲特,看到股神多年来一直吃普通的牛排饭,更坚定了他“事业追求无止境、生活简朴低水平”的人生信条。在和巴菲特单独合影时,他请巴菲特摆出和他拳击对打的架势,以示在事业发展上要以巴菲特为追赶对象。在平时的物质生活中,儿子保持着低水平,直到回祖国来到联想,仍然把用了十多年的床单、被罩带回了国。

  儿子在国外十多年只是在最初一年多用了家里一万多美元,剩下的钱都是自己挣的。家里没给他太多的钱,但是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儿子在出国前,在北京拜访亲友,亲戚朋友都给他留下了文字。我的姑父给智博的留言是“知识与教养,是人生魅力永不枯竭的源泉”;我的老师周思源教授的赠言是“炎黄子孙是最爱祖国、最爱知识、最爱家人与朋友的人——无论他到天涯海角”。记载这些题字的本子,一直在国外跟随着儿子。

  儿子是父亲的影子

  儿时智博经常到宝钢的球场看我打球,长大了也免不了踢球赛跑,我和他的爷爷奶奶都支持他参加体育活动。

  他知道我在学生时代参加过北京自行车青少年集训队,一定要我带他骑自行车远足。这是我求之不得的,因为这样能够锻炼儿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他跟随爷爷奶奶在成都上小学时,我每次回到成都都一定要抽时间带他骑车“远征”。成都市周边的新都、彭县、西岭雪山,都是我们远征的对象。寓锻炼品格于活动之中,是培养儿子最好的方法。

  除了骑自行车,儿子还要和我摔跤。把家里的大床当成摔跤场,我和儿子“摔跤”互有胜负。胜了,孩子兴高采烈;败了,并不气馁——胜败乃人生常事!

  再到后来,好像是儿子上初一时,竟然提出要和我比赛越野跑。我欣然应战,没想到1500米的赛程我竟输给了他,要知道我在高中是体育名校31中的1500米冠军啊!儿子为此高兴了好几天。

  儿子为什么能这样,重要的原因是父子在一起时我经常给他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体育轶事、一起看电视转播的赛事、祖孙三代一起到球场看比赛。当然,每位爸爸不一定都是体育爱好者,但一定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那对儿女的教育来说是更加重要的。儿子品格的形成,不止在思想品德课上、不止在文学艺术作品里面,更在与父母朝夕相处时家长的言行上。

  中国自古讲究游学,讲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方面,作为父亲也要给孩子良好的榜样示范。儿子在美国学费最便宜的东俄立冈大学读了两年之后,暑期转学到东部名校密西根州立大学。转学过程中,设计了搭便车、坐巴士到美国西南部看望同学、朋友的游历计划,就是他知道我在18岁时曾经在祖国的大西南周游的经历。儿子时时、事事在看着爸爸。

  回忆和儿子的共同成长,让奋争在起跑线的孩子们和家长们,能看到人成长真正的通衢大道,那就是不必过于看重知识学习的“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更加注重孩子各种软实力的培养,只有这些才是孩子立于不败之地的人生秘诀,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