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宫卓司的那段话:徐一戎先生事迹感动北大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42:19
徐一戎先生事迹感动北大荒http://www.gmw.cn/ 2010-07-14

  徐一戎先生系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终身不退休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我国北方水稻科学技术协会荣誉理事长。徐一戎先生1924年出生,毕业于原奉天农业大学和东北大学农学院,1951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先后任农业技术员、副场长、总农艺师等职。现仍兼任八一农垦大学兼职教授、省水稻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他 的研究成果和推广的技术项目分别获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省重大科技效益奖(省长特别奖)、总局科技进步奖等奖励。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省特等劳动模范、多次获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和奖励,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一、他半个多世纪潜心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教学,为我国寒地水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来,他创造了七个首次:首次创造了我国北大荒水稻直播亩产千斤的高产纪录;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冷害防御技术的计划栽培理论;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及旱育壮苗模式;首次完成我国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系统研究;首次提出我国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首次绘制出我国寒地直播水稻亩产千斤栽培模式图;首次绘制了我国寒地水稻栽培历。这七个突破性创造,成为我国寒地水稻栽培跨越式发展的七项科技,在政策投入和科技支持下,使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不断增加效益,为垦区粮食稳产高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长期在基层一线刻苦钻研,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水稻品种资源,奠定了坚实的水稻研究基础。在"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研究"课题研究中,他对700多份材料进行了整理、分类、搞系谱;还进行了水稻稻瘟病及水稻抗倒伏性的鉴定,进行了黑龙江省第一次冷水灌溉的品种耐寒性鉴定试验,开发形成了黑龙江省水稻抗冷性鉴定的方法和规程,为品种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以后选育耐寒的新品种创造了条件。徐一戎先生依然保持着天天记气象日记,天天记温度变化,天天记水稻大事的习惯。50多年,一日不辍。

    徐一戎先生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了三部分:100多天在办公室里进行理论研究,撰写科研著作;100多天在水稻田间做科研和现场指导;100多天到基层去讲课、培训、推广技术。徐一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根据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中存在的"旱育不旱、稀植不稀、秧苗不壮,栽培失时、产量不高,"等问题,吸取垦区内外新科研成果,将国际国内水稻先进栽培技术和叶龄理论同垦区实际相结合,组装推广了水稻"三化"栽培(旱育秧田规范化、旱育壮苗模式化、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和叶龄诊断等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创造了1600万亩寒地水稻平均单产1200斤的奇迹,为我国寒地水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徐一戎先生从1994年提出并主持 "寒地水稻优质水生产技术研究"课题,形成了"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主要技术规范",为质量效益农业奠定了基础,为水稻产业化创出道路。省农垦科学院被黑龙江省定为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依托单位。

    徐一戎视水稻如生命,把一名科学家对祖国、对北大荒、对稻农的博大之爱全部融入到了水稻事业的发展之中。他说,离开水稻,他的生命就会枯萎。他勤奋钻研,不懈求索,时刻追踪国际水稻科技前沿动态,活到老,学到老,先后主持研究了《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技术》、《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等20余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栽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空白,为我国寒地水稻大面积发展和持续高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截止目前,他共写出328本、总计24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翻译资料和科技论著。主要论著为《水稻栽培必读》、《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与研究》、《水稻生育诊断及高产栽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北方农垦稻作》、《水稻增产新理论与稀植栽培》、《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图历》、《黑龙江省农垦稻作》等,其中《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获黑龙江省长特别奖。《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徐一戎时刻追踪世界水稻科技前沿动态,擅长把国际间最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付诸于实践。日本是水稻的王国,几乎集中了全世界的先进技术和创新信息。徐一戎始终坚持跟踪研究日本水稻技术。他订阅日文杂志,收集日文原版,不断遴选翻译世界上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他说只有研究课题才不会落后,有所借鉴才能不断提高。有了这两条才能更新知识,传道解惑。

    他大力推广垦区"优质米生产技术",稻谷品质达国标3级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以来,仅黑龙江垦区累计推广应用徐一戎的科研成果面积就达1.5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0亿斤,被群众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并被给予"南袁北徐"(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的赞誉。


 他心怀稻农,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他将所研究的成果制作录音带、录像带,利用报刊、电视宣传大力推广新技术。徐一戎先生每年都有100多天穿行在千里北大荒的水稻场间。每到一场,他总是先到秧田地、水稻田,查看床土调制、棚型选择、播量控制、调酸消毒、地膜覆盖等关键环节。徐 一戎的一环不漏,一步不让是出了名的。他时刻关注天气,每天看天气预报。徐一戎有一个写日记的习惯。在他的日记里大到哪个场增加多少水稻,亩产多少斤,哪块地水稻长势如何,小到哪个农户询问了什么问题,记得一清二楚。他的足迹踏遍了垦区92个水稻场及省内30多个市(县),累计培训稻农50万人次,累计在田埂上行走9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徐一戎的喜怒哀乐都同水稻连在一起。水稻种得多,长的好,产量高,稻农收入多他高兴,哪里水稻出了问题,减了产,他难过。人们这样概括徐一戎,为了传播"三化"栽培,先是给你一本好书;书不好懂,就给你讲一堂课;课没听明白,再给你一张图……在徐一戎等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四个一"成了千里北大荒每一个稻农的法宝:每户有一本"三化"栽培的技术书,一盘"三化"栽培的录像带,一幅"三化"栽培的流程图,一名指导"三化"的明白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整套的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一天天地走进了北大荒的万顷稻畦。他执笔编绘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图历》印发5万余册、《黑龙江垦区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的"三图一文"印发13万余册。同时,他又把高深的水稻栽培理论转化成稻农都能轻易掌握的"傻瓜技术",印制成水稻叶龄诊断图发放到每户稻农手中。如今在黑龙江垦区留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一百个吃大米的人,可能有九十九个不知道徐一戎,但一百个种水稻的人,有九十九个都知道徐一戎!"为此黑龙江省政府先后三次授予他科技扶贫及三下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多年来他还兼任八一农垦大学兼职教授,教了20多届本科、专科毕业生,他曾为2000多名大学生上过课。徐一戎曾这样描述其情景:"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还曾定期到农业部农垦干部学院、黑龙江农垦干校讲课,为寒地稻作培养了大量人才。

二、他与水稻溶为一体,捐出一生的积蓄,设立了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为我国寒地水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除了水稻事业,徐一戎先生一生别无所求。他谦虚勤奋、无私奉献、品格高尚,对黑龙江垦区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从不为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荣誉沾沾自喜,不计较名利得失,不向金钱伸手,不讲代价,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他拒绝了许多高薪聘请,他说:"我离不开水稻,多么高的待遇和报酬,也不能使我离开有着上千万亩稻田的垦区"。他胸怀大局,理想崇高。他的心连着垦区水稻发展,连着国家粮食安全,连着基层,连着种稻职工农户。水稻面积下降他心忧,水稻面积上升他兴奋;水稻价格高了他叫好,水稻价格低了他担心;看到水稻长势好他高兴,看到基层技术人员缺了他着急。他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了解到的水稻生产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经常向总局农业局提出技术建议。他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决心为垦区的水稻发展奋斗终生,并一直为实现把北大荒变成稻米之乡的理想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他勤俭节约,却又无私奉献。他下基层从来不向单位要公车,而是搭乘方便车,也从不在单位报销差旅费。徐一戎的生命已经融入了水稻事业之中,对金钱和享受从无过求,他于1989年到年龄一退休,科学院就返聘了他,每月聘金50元,后来又增到60元,这样算来,每月开1700多元,还没有没退休时得到的薪水多。有的县城,有的农场说要以5万元年薪聘他,有的开到了17万,他都丝豪没有动心。1997年以来,仅不要的讲课费和不报的出差补助就达30余万元。在他家简易的居室里,摆放的还是他1979年结婚时的旧家具。一支只有七角钱的圆珠笔,一个获奖时的提包,他使用了30多年。他曾深有感慨地说,搞农业科研不容易,农民种地更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呀,我们国家、我们垦区都不富强,还需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但他为了培养年青的水稻科技人员,发展寒地水稻事业,2008年10月,徐一戎把几十年来省吃俭用的所有积蓄100万元,捐给所在的单位省农垦科学院,设立了"黑龙江垦区一戎水稻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为水稻科研人才,提高水稻科研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水平,加快黑龙江垦区水稻事业发展,于2009年首次表彰奖励了"优质高产早熟多抗水稻新品种垦稻12选育与推广"(此奖获2009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水稻钵苗摆栽机的设计研究"(此课题被鉴定为国际首创)等两个课题组。

2008年徐一戎先生还被推荐为"感动龙江人物"侯选人,他的感人事迹在黑龙江电视台进行了展播。2009年他先后被评为"省经济风云人物特别奖"、建国60年来"感动龙江英才(团队)奖"和省首届"十佳华龄风采老人"等奖。徐一戎先生常以"一生一业五件事(一业是水稻,五件事是学习、科研、推广、育人、写作),全心全意为稻农"为自己一生从事寒地水稻栽培事业的自谦。 如今,已86岁高龄的徐一戎每年仍有100多天在基层培训、指导稻农,并毫不保留地把其毕生科研技术都传授给了年青一代科技工作者,其科技成果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

他曾在前几年就说过,相信自己一定能为垦区的水稻事业服务到稻米的"米"字八十八岁,如今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徐老就88岁了,我们祝愿徐老在八十八岁时依然健步走在北大荒千万亩稻海的池埂上,继续为黑龙江垦区的水稻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