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迹电影最后特蕾娅:太极拳道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6:38:29

[转] 太极拳道

 

何 谓 道


    俗话说:学拳不学道,等于瞎胡闹。依师所传,太极拳的修为其实就是一个知道、悟道、修道与证道的过程,自始至终不离一个“道”字。因此谈拳必先论道——太极拳道。
    师云:学拳靠悟。悟什么?悟的也就是这个太极拳道。而太极拳道所阐释的内容,既不是陈式太极的刚劲脆捷、也不是杨式太极的舒展圆润;不是吴式太极的绵巧灵活,也不是武式太极的严密紧凑。太极拳道研究的也绝非大架、小架,新架、老架,练架、用架,更非108式、88式或24式等种种套路。太极拳道是从太极拳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入手,用太极的理论去剖析拳中最本质的属性与特征,直追太极拳的真义;从而使练家在太极拳的修为中,找到通往太极圣殿的钥匙,遵道而行、登堂入室、拾级而上、直达极顶。
    何谓道?答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师云:“阴”、“阳”与“阴阳之间的变转”,此三者就是道的体现;道就是阴阳相济与阴阳变转的规律。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然界万事万物均由道生,道为万物之母。 “道”这个字一上两点(丷)就是一阴一阳、阴阳合一;下面“自”字表自然万物皆来自于道;合而为“首”字,表领头的、第一的与最先的;再加“辶”,就明确地阐明了阴阳对立、统而合一是自然界最根本的运动规律。正如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故而修为太极拳者就是要用太极阴阳的理论去剖析拳中的各个关节;揭示并理解太极拳的真义;每时每刻都分清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阴阳之间的变转。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中的这句名言可以理解为太极拳道的重要纲领。师云:太极真义反向求。太极拳的修为就是要我们放弃自己几十年间形成的习惯性的理性思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打开太极拳的奥妙之门,揭开太极拳的神秘面纱,打破“太极十年不出门”的枷锁,真正进入太极之道的殿堂。
    我们为什么要修练太极拳?有朋友说练太极拳是为了养生益寿;还有朋友说练太极拳是为了防身技击。这些说法都很好,没有问题。但是,从太极拳道的高度来说,这些都还不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标。那么什么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标呢?我的答案是:用太极拳道修炼自我、改造自我,从而反朴归真、复命归根,找回原始的“我”。
    宇宙万物无不分阴阳,“我”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在的“我”,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我”,称之为“实我”或者“阳我”;还有另一个“我”,连自己都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这个“我”我们称之为“虚我”或者“阴我”。这个“阴我”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这种智慧与潜能是人类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深深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宝贵遗产。只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原本阴阳相济的两个“我”,相互分离隔绝了,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太极人身。因而,“阳我”被扭曲了;“阴我”被遗忘了,她的作用也就渐渐地丧失了。我们修为太极拳,就是用太极拳道改造“阳我”;通过对于“阳我”的复原,并逐步地重新了解、认识,最终找回那个神秘的“阴我”,使其发挥出她本来就具有的巨大力量,从而实现完整的阴阳相济的真我的重现!这是人生的真正的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应该修炼太极拳道。正如杨家老谱上清楚地写道:“天地为一太极,人身为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人们通过太极拳的修为,能够找到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从而使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和谐相融;由拳入道,拳道合一,“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对每个人而言,感受是各异的;每个人的感受很难用统一的言语来表达。比如练拳的人首先要“松”,而松是一种“滋味”!这种滋味是很难用言语诠表的;松要靠自己悟,只有你真正能松了,你才明白原来松是这样一种感觉。别人再怎么去形容松,自己不真悟道也无法体会到真正的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何谓 拳

    练过太极拳套路的朋友都知道,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两手的手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展开着,手成掌形;只有在六分之一的架子中,手是曲指成拳形;而且,这些手握拳形的式子的名称又大凡不是拳,而是捶,即: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和栽捶(合称:太极五行捶)。综观太极拳各式拳架,从起式至收式,无一式称之为拳。因此,就会有朋友发问:太极拳不是称为太极掌或者太极捶更贴切些吗?为什么要称为太极拳呢?师云:此中确有深意!
    万物分阴阳,拳也不例外。两手相握而成拳,这个拳称之为显拳或阳拳;同时,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拳,这个拳称之为隐拳或阴拳。而这阴拳才是太极拳道中要阐述的拳。这个拳是什么呢?师云:拳者,权也!在古代汉语中,“权”字做名词用时有“秤锤”义,如《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字做动词用时有“称量”义,如《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师云:“练拳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练成一杆秤;练拳实是练权!”
    自己通过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越来越体会到这“练权”的深刻含义。秤有秤盘、秤杆,秤杆上有定盘星,还有秤砣(秤锤)。秤盘不加重物时秤砣放在定盘星的位置上,提起秤杆,秤是平衡状态。如果秤盘放上重物,并不需要增加秤砣的重量,只需要移动秤砣的位置即可达到新的平衡,也就称出了重物的重量。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秤砣虽小压千斤。秤平衡后,如拨动秤砣向外稍一移动,秤盘连同重物就会被向上举起;反之拨动秤砣向里稍一偏移,则秤盘连同重物顷刻向下沉坠。这正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以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应用而言,敌我双方一经接手,即可审敌听劲。“动之则分”,接敌之处为秤盘,百会至会阴之中线是秤杆,自身之单重是随时可调的秤砣;秤盘、秤杆、秤砣悉数分清,各司其职;且“无过无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动中调整秤砣找到平衡点,即:“静之则合”。这种平衡状态达到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平衡的瞬间,即“合即出”,应机贵神速、毫不迟疑,向右或向左稍拨秤砣,重物即被抛起或坠地。敌必败无疑。李亦畬大师在《五字诀》中说:“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这是非常精辟地阐明秤之原理即拳之理,故拳者权也。
    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
    然而,至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与小架、新架与老架、练架与用架等等形式的争高低、论胜负之中。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架是后天人为而造。盘架只是练拳的方法之一。太极拳修炼的绝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而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之神明;修炼太极拳是以有形之手求无形之拳;“有形有象皆为假,拳到无时始见奇”。太极拳无拳其实才是太极拳修为的真义!正是因为无拳,才能触处皆拳;才能“发人不见其形”,“挨着何处何处发”。此时方能见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
    况且,无论何种拳架,失掉拳之意、离开拳之魂,均是无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极之名,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只有遵道修为、由拳入道,“至虚极、守静笃”而阶及神明,才会诸形皆无、浑然一炁。到达此时,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极?……这才是无意之意是真意,无法之法是真法,无拳之拳是真拳!
    也许有朋友会问:这无拳之拳的意境确实高远,但这或许是练拳几十年以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初学者是难以企及的;初学的人是否还是要从老老实实地盘练有形之架做起呢?答曰:初学者不仅可以盘练有形之架,其实盘架之前还有很多有形之功法要刻苦修炼。但是,初学之人如果不能领授拳无拳之理,只是一味地强化有形之功,那就只能是在背离拳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恐怕日后就再也无缘去体味阶及神明的意境了。因此,步入太极拳道的第一课就应该是悟这个无拳之拳的大道;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