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照片功能:议论文训练系列之新材料作文题荟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22:50:18

议论文训练系列之新材料作文题荟萃

(教师版)示范资料

                                                                                                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立意提示: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2、古时候有一个国王,想考考他的大臣,就让人打造了三个小金人,让大臣分辨哪个最有价值。大臣们请来珠宝匠仔细检查,称重量,比做工,发现它们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最后一位老臣拿出三根稻草,分别插入它们的耳朵。第一个金人,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稻草从嘴巴里出来了;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于是,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老臣自有老臣的道理。那么,你又觉得哪个金人最有价值呢?请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材料是一则寓言,第一个金人、第二个金人、第三个金人都带有比喻意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价值在哪里?也没有明说,而只是“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要通过这句话把它背后的寓意给挖掘出来。要求是:“老臣自有老臣的道理。那么,你又觉得哪个金人最有价值呢?”考生可以同意老臣的意见,认为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价值就在于“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也可以不同意,认为第一个或第二个金人最有价值,第一个金人的价值在于“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价值在于“稻草从嘴巴里出来了”。关键是突出一个“最”字,“最”就有一个比较的问题,你确定哪一个金人最有价值,就有和其他两个金人作比较的问题。有的考生认为三个金人各有其价值,至于哪个金人最有价值,要看是在什么情况下,从哪个角度说,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以。

  问题是“稻草”怎么理解。“稻草”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理解,考生必须把稻草的寓意揭示出来,才能立意。比如把“稻草”比作流言,第一个金人可以说是毫不计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第二个金人可以说是到处散布流言,也可以理解为心直口快,第三个金人则是把流言记在心里,自我伤害,或者保持沉默,显示君子风度等等。

  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1.只看材料,不看要求。比如立意为“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合适的方法”等,都是由于只看材料而导致的。

  2.错把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写。比如有些同学以“价值”立意,整篇文章围绕“价值”来写,大书特书人生的价值如何如何,那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3.草率审题,匆忙立意。比如立意为“诚信”、“实干”、“实践”、“奉献”、“贡献”、“宽容”、“宽恕”、“选择”、“内涵”、“吃苦耐劳”等,都有偏题之嫌。

  4.强加材料,立意武断。比如有的考生不同意老臣的意见,就强加老臣一定说的就是“沉默是金”,接着就将“沉默是金”大加批驳了一番,认为“沉默不是金”,又没有表明第二个金人最有价值,就偏题。

  5.自作主张篡改材料。有的考生认为光有三个金人还不行,还应该有第四个金人,第四个金人耳朵里插入的是麦穗,从嘴巴里出来的是谷粒,这就将材料完全篡改了,下面的立意就与所供材料无关,而是根据你新修改的材料来写的,这是材料作文所不允许的。

  6.完全另起炉灶。有的考生不管材料不材料,把自己背好的作文默下来再说,通篇不见材料的影子,让好心的阅卷老师猜想你心中是装着材料的;或者前面戴了一点帽子,后面完全是背下来的范文,前后完全脱节。

  7.根据材料演绎出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

  8.三个金人一一道来,平铺直叙,没有突出“最”字。

  较好的立意有:倾听民声、善纳忠言、沉默是金、淡定人生、敢于直言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意分析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裁缝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使自己摆脱了失误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走向成功。在理解题意的时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准确把握立意的关键。“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金边凤尾裙”的发明并不是主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产物,而是一种“挽回损失”,灵活地变“废”为宝的作品。“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告诉我们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主观上并不放弃,甚至非常用心,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

  因此,从立意上看,我们认为以下几种立意属于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切合题意,内容项在一档打分。

  (一)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地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

  (三)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其中(一)(二)两点可同时采用,也可从任意一个或几个角度立意。

  以下几种立意属于较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二档打分。

  (一)做人不能被失误打倒。

  (二)要战胜困难才能成功。

  (三)挫折不可怕,战胜挫折才能成功。

  这几类立意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理解裁缝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内容只评为二类。

  以下立意属于对材料的理解存在一点偏差,应判基本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三档打分。

  (一)创新塑造成功。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

  其它立意则属于偏离材料,应判离题,内容项在四档打分。如“潮流往往是偶然的创作”“我们不应盲目追求潮流”等。

5、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螃蟹的责备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分析

    这是一道带寓言性质的多角度命意作文题,对学生而言难度稍大,但通过这道题目的训练,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这种带寓言性质的题目的思考方向。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与螃蟹之间发生了一场美丽的误会,从某种程度上说青蛙的指点没有问题,螃蟹的理解也是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把握住这则材料的中心呢?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这个关键句,另外由于题目中要求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所以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可以分开从青蛙或螃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如果从螃蟹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路,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接受别人好的意见(思想)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等观点。

    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事,是因为它给别人提建议是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替它着想,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结果好心办坏事。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帮助别人(给别人提建议)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等类似的观点。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提出“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那也属于切合题意。

6、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   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尘。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与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读] 《星星》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

一、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尘,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三、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未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7、阅读下面的寓言,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火花和浪花偶然会面了。火花对新朋友浪花说:“我们都能开出美丽的花,而且都叫花,因此我们是对亲密的姐妹。”浪花考虑了一会儿,不同意它的看法,否认说:“从表面看,我们的确有些相像,但是我与波浪紧密相连,根植于波浪之中,所以我的花永开不败;而你只突出个人,所以总是一闪即逝。”

    审题分析:

    题干已明确指出此材料为寓言型。其内容涉及两个对象:一是火花,一是浪花。浪花的话应是提炼观点的重要信息。它根植于波浪,才花开不败;突出个人,就一闪而逝——这中间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关键在给“浪花”这一类体找到一个合适的本体。波浪是水滴的集合,源远流长,根基厚实,与之类似的应是一个群体,可以理解为民族、社会、乃至文化、习俗等;浪花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个体。由是可以联想到一句名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然后将它进一步推演,潜于背后的蕴涵就会露出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社会,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

    8、山东寿光农民刘成德一心想种桃树发家致富,几年下来,收成都不好,家境每况愈下。一次,为借到200元,连走了六家没人肯借他。

    有一天,他发现一棵长歪了的桃树上结的果子个个都格外的好,他感到很奇怪,于是他专程去请教果树技术人员,得知歪着的树,光照条件好,所以果实大,味道好。他回到家后,用绳子将桃树拉歪,别人看到都嘲笑他。第二年,他的桃树开了满树的花,但是不久花都谢了,没有结果。他没有气馁,又去咨询,原来是温度没有控制好。

第三年,他继续培养他的歪桃树,并且注意了温、湿度的控制,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果实多,个头大,味道好,他成功了。乡亲们信服了他,全村人都学他种起了歪桃树。刘成德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思路点拨:

    1、整体阅读:刘成德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能不怕困难不断试验和探索,因此可以从整体阅读中得出这样的话题:只有不怕困难坚持改革的探索,才有可能成功。

    2、分段阅读提取。从第一段材料中可提取话题: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经受挫折的,都会遇到困难的考验。从第二段材料中可提取话题: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机遇总是有的:细节决定成败;顶住嘲讽的压力,走自己的路等。第三段材料中可提取话题:成功来之不易,只有坚持科学,尊重科学,才能走得更远等。

    3、寻找对比点进行提取。

    ①刘成德——乡亲;敢于创新——因循守旧;不怕嘲讽——不助、嘲讽。

    ②成功前——成功后,贫困——致富,被嘲讽——被学习

    ③树正——树歪,常规——创新

    4、转化、解密,化含蓄为具体,提取角度

    ①种好桃树从而致富的过程就暗示了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理想的道理。

    ②端正在桃树不致富和歪桃树的成功象征守旧意思束缚人,而打破常规积极创新积极探索才能成功等等。

    5、寻因求果关系,提取角度。

    刘成德成功的原因:①有理想②敢于创新③积极探索④善于观察⑤善于学习、请教⑥抓住机遇⑦不怕困难、打击;⑧坚持⑨自信;⑩尝试。

    以上原因都可作为提取角度,作为切入点迅速成文。

如果扩大一下思维面,改换一个视角,我们还可以联系到这些话题:

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事业是在持久的奋斗中实现的。

2、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4、带领农民致富,关键是要找好致富的途径。

5、自己品尝挫败甚至痛苦,却与大家分享幸福。

6、科学面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7、“歪桃”不一定不能结出好果实,困境当中不一定没有隐藏着机遇。

8、有机遇就有挑战。

9、“请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9、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热干面是江城人的特色早点,一个武汉人一生吃的热干面大至可以用吨计,以至很多离开武汉的武汉人记忆里的家乡就是热干面。其实,热干面不限于武汉,其影响已辐射到湖北各地,可以说热干面是湖北的“名吃”。地道的热干面选料上乘,制作讲究,吃后余香满口,以老字号“蔡林记”最为著名。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热干面日渐式微,“蔡林记”被迫从武汉最繁华的江汉路撤出。如今,热干面只能栖身于大大小小的排档成饮食摊,由于掺杂使假和制作失范,热干面成了“热面干”。

    与此同时,山西刀削面、河南手擀面、兰州拉面等北方面却在江城扎下了根。

    后起的“侵入者”方便面也不甘示弱,“康师傅”“来一桶”已成为餐桌常客。湖北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础之一。

    在早餐面类中,热干面、北方面和方便面三分天下。但湖北人最爱的还是热干面。

    请全面认读材料,扣住材料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字数不少于800字。

    如何“扣住材料作文”“全面认读”呢?

    一、抓对象。弄清对象的数量、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本则材料涉及的对象有三个:热干面、北方面和方便面,热干面衰落了,一退再退,丢城失地,让出传统地盘;北方面坚持着,小敲小打,见缝插针,寻求五方落脚之地;方便面红火着,风头正劲,蚕食鲸吞,挺进主流腹地。面类三分,各占其一。准确把握对象的相关信息是作文不可或缺的一步。

    二、抓真相。材料以“面”为内容,分析材料要看“面”,但又不能仅仅只看“面”。从文化层面而言,热干面代表的是一方地域文化即人文气质独特的汉派文化,易中天先生就将易做易食之热干面作为解读武汉人爽朗干脆性格的文化编码。北方面所代表的是更大范围内本土文化,它与热干面文化同属民族文化的范畴,不同的是它是一种脱离了原生环境,向外拓展的本土文化,而方便面代表的则是后起的“舶来文化”,可视为“侵入者”。从理性追问层面而言,“面”也是一种符号,一种触发思考的符号。比如,读罢材料,读者自然会追问:热干面的衰落,北方面的坚持以及方便面的勃兴其背后原因是什么?热干面的未来在哪里,此外,还可从文化保护、传承与变革、宽容与共赢等层面思考。

    三、抓倾向。所给材料并非纯客观的,藏于文字之中的情感倾向是可以体察到的。“热干面选料上乘,制作讲究,吃后余香满口”流露的是自豪与喜悦;“热干面只能栖身于大大小小的排档或饮食摊”表现的是对热干面衰落的惋惜;“湖北人最爱的还是热干面”是挥之不去的想念;“北方面却在江城扎下了根”“后起的‘侵入者’”等,各自的情感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构思举例:

1、以“应时与发展”为内容,从三者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进行阐发。

热干面曾经的辉煌,与其顺应时代、应时而动是密不可分的。热干面诞生于20世纪初叶的大武汉,与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的人流中为生计奔波的普通民众居多,商业的繁荣聚集了大批的市井阶层,所以热干面一开始就将消费群定位于市井百姓,设摊简易,价位低廉,口味大众。正因为摸准了社会脉搏,所以一炮而红;而后来,社会进步了,变革了,而热干面对此视而不见,赖以生存的敏锐与应变丢掉了,故而江河日下。同为本土饮食的北方面如手擀面,抛开机器,纯手工制作。满足了当今民众“返璞归真”的消费心理;拉面现拉现做,兼顾了消费者的“现场感”与“安全感”两大需求。所以它们在大都市立足并不奇怪。方便面就更无须说了,它卫生便利,适应了社会节奏加快的变化;它口味众多,装潢别致,推出青春偶像作为代言人,将消费群瞄准追赶新潮的青年;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规模经营,营销方式灵活等等,所以它后来者居上、咄咄逼人也就很自然了。从三者的对比中,热干面对自身应有清醒认识,不必恋战,不必怨艾,取长补短,奋起直追,力创第二春。

    2、选定“饮食与文化”为主题,写文化散文。

    热干面诞生于偶然。上个世纪初,汉口长堤街关帝庙一带有个姓李的熟食小贩,一天出市后还剩下不少面条。他怕馊了,便把面条煮了一下,捞起来晾在案板上,谁知不小心碰翻了麻油壶,油全都泼在面上。该小贩懊丧之余,灵机一动,便索性将面条与麻油拌匀,然后扇凉,第二天上市时将面在水里烫几下,捞起来就在碗里加上佐料。这一天的面条比哪天都卖得好,一个新的小吃便在偶然的失手中诞生了。热干面的诞生反映了湖北人性格中的机智与应变,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北方面原汁原味,不领大,不冒进,不卑不亢,顽强地在大都市安营扎寨,体现了北方人忠厚、实在、忍耐、沉着同时不乏灵活的文化底蕴。方便面代表时尚,代表节奏,代表自信,代表着现代工业文明。

    3、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适用于商品规律”的角度立意。“蔡林记”等一大批老字号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迷航乃至消失是令人痛心的,这样的局面凸现的其实是历史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商品经济的那一套法则去生存,无疑是割断历史,无视文化。老字号之所以成为“那一个”,是因为其特色,其个性,其稳定性,而商品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批发制造,速生频变。要让承载浓厚文化的老字号与一身轻的新生经济共舞对老字号是不公平的,所以不能用商品经济规律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任其自生自灭,而应许以更宽容、更人性化的方式,扶植、保护老字号,这才是对文化、对历史负责。

这则材料还可衍生出其他话题:1、发展才是硬道理。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多元共存优于一统天下。4、困境的两面性。5、文化的包容。

10、“啃老族”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家居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也叫“傍老族”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据调查,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相当普遍。

    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原因,推结果,求对策

    主观原因:由于缺乏竞争意识,惰性和依赖性;心理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砺,不能独当一面……

    客观原因:家庭的抚养方式;应试教育难辞其咎; 就业压力催生“啃老”现象

    凡事要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才会使文章走向深刻

    结果的推断

    1. “啃老族”现象如果继续发展,使自己缺乏竞争力,也终将被社会淘汰。

    2.还会害了父母亲朋,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生活负担,以后这些人在无所依靠的情况下,很可能走入歧途,危害社会。

    3.这种现象蔓延开来,将会迟滞整个社会的发展,鲁迅“国将不国”的呐喊不再是杞人忧天 。

    4.这种现实,是一种生命的病态轮回,把自己的老人啃死,然后自己又心甘情愿的被自己的孩子啃,就这样一代代的啃下去,周而复始,谁真正享受了人生的乐趣呢?谁又是受益者呢?

    根本对策的探求

    对于“啃老”的年轻人来说:树立个人理想、建立起积极的情绪、提高自尊水平、掌握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技巧和对结果多角度的分析能力

    作为家长:要弄明白怎样才是真正爱护下一代。

    就社会而言: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表达

   (述表象)  表面上看(听\说)起来是……

   (掘根本)实质上是……  的表现(使之然),……

   (推结果)其结果是……

   (求对策)倘若要……….,则……

                      孩子“啃老”,谁的责任

    近年来,“啃老族”一词时常见诸报端,不少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就加入到“啃老一族”。没有人希望自己毕业就失业,但有一些同学在经过几次尝试未果后,选择了他们潜意识中认为更容易的一种应对生活变化的方式———退回到家庭中,“啃老”。

  工作不自由、工作没前途、人际关系困难是“啃老族”放弃工作的常见理由。这些的确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面临的困难,但当它们成为年轻人放弃工作、回家“啃老”的理由时,所折射出的是内心的荒芜。二十几岁是人生中的任务模糊期,没有明确的家庭责任,社会成就感也不很强烈。若缺乏对个人人生规划,“啃老”的想法就水到渠成了。

  究其深层原因,一个是与家庭的抚养方式有关。我们现在的家庭给了孩子过度的关注,甚至在孩子的需要产生之前,早早为孩子考虑到了。家长还越俎代庖,为孩子设计各种目标,比如,不尊重孩子需要,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并且陪着孩子共同学习,扮演了监督、监控、辅导的角色,缺乏对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孩子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真正行为”,自然也很少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会失去对内心需求的发现,对父母也缺少责任感。到孩子毕业的时候,父母的目标初步完成,孩子却发现自己没有目标了,也不知道如何在职场上寻求帮助。于是大家看到的是他们本能式的心理需求,如吃喝玩乐。而只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才能帮助他们战胜前进中的困难。

  原因之二是: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了,心理却还没有经受过社会的磨砺。因此,许多家长生怕孩子被社会一下子击垮。“不着急,慢慢找,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好就换一家”、“自己的孩子总不能一下推出门吧”……结果,一步步将孩子拉回到家庭中来。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要刻意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不要事事代劳;对于“啃老”的大学生,家长不妨放下架子,向孩子直言,以前对孩子的爱已经帮助孩子达到了目标,现在是他们自己起飞的时候了,给他们勇气,并教给他们方法。如果说,对他们以前是“引”,现在要换成“推”。

    对于“啃老”的年轻人来说,树立个人理想、建立起积极的情绪、提高自尊水平、掌握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技巧和对结果多角度的分析能力,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

11、周剑,23岁,湖北罗田县人。2001年他第一次高考,考入了武汉大学,但他的离奇经历也由此开始。

    在他的第一次大学生活里,由于痴迷网络多次旷课,在武大第一年还没读完,2002年“五一”前夕他接到退学通知回到了家里。复习一个多月后,周剑参加了第二次高考,以628分的高分重返武大,但因“屡教不改”,2003年上半年周剑还没来得及参加期末考试,学校的文件就下来了,他再次被勒令退学。

    回家几个月后,他又第三次参加高考,再次以611分的高分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三开始,学校对学生的学分进行清理,由于差了半个学分,周剑第三次被退学。2006年6月,周剑参加了他的第四次高考,再次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

    最近,周剑又延续着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生活。不少同学担心,周剑是否将重演已经重复了三次的退学经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1、导致周被退学的真正原因,在于他对大学生活的恐惧、对现实的逃避。人生道路平坦顺利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在遭遇人生挫折时,即便是遇到一点小小的阻力,他也会陷入崩溃的边缘。周应尽快调整怯懦心理,改变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敢于挑战困难,直面挫折,用手中的利剑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2、周这出“四进三出”的闹剧是多种因素导致。首先,周自身自制力的薄弱是主要原因。其次,学校的引导作用缺失。高校应针对大一新生及部分低年级新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再次,家长也过于被动。家长可让他选择与网络有关的专业,如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从转移注意力入手,将其专业与兴趣有效地结合起来。

    3、“周剑现象”表明紧张的中学教育与安适的高等教育在中国尚未找到合理的切合点。应试教育有其显效之处,有利于人们奋进,有利于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应当因势利导。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其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应试为体,素质为用”,也许正适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在如今这个时代转型期,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互利双赢,不失为明智之举。

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文化环保”话题

1、时下,一股名著改编的潮流在出版界大肆风行,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武大郎成了身份千万的暴发户;白毛女摇身一变成为商界英雄;孔乙己偷东西被解释为“资源共享”;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时髦的俊俏女郎……

    2、最近,山东阳谷县与临清市争相打起“金瓶梅”文化牌,两地在开发“金瓶梅”的形式上都利用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等人物大做文章。在阳谷县狮子楼旅游城内,“潘金莲”是旅游城公开招聘的,身份是“景区形象大使”;“武大郎家”对面是“王婆茶坊”,茶坊内,西门初次幽会潘金莲的蜡像塑造得惟妙惟肖。临清文化城内,还有“武大捉奸”等节目,邀请游客参与表演并拍摄成光碟。

    读了这几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自主立意,自拟标题。

    思路点拨:颠覆经典文本,重编轻浮故事;借龌龊文学形象,打发展旅游招牌。两者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寻求商业“卖点”。从文化本身来说,这是从垃圾中淘金,是一种文化堕落,一种文化危机。从社会影响来说,糟蹋名著,误导世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背叛,更会造成年轻人理想信念的缺失。追求文学的通俗化,追求经济效益,都不能把传统的民族文化踩在脚下。

构思举例:

1、颠覆经典的实质是什么。

2、在进行生态环保的同时,我们要大力提倡“文化环保”;

3、对历史文化要有敬畏之心。

4、不要把垃圾当“卖点”。

5、我们做个什么样的文化消费者。

另外,如果我们有嫁接意识,可以把本命题和许多话题联系起来。

1、守正与出新。2、高雅与庸俗。3、长效利益与急功近利。4、环境与文化发展。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过程分析】

   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钥匙——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以了解为基础,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②铁棒——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说明做事不讲究方法,一味蛮干。所以,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一味蛮干,只会把事情办糟。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过程分析】

    材料涉及到“老人“”年轻人“”胡杨树“等几个对象。

    ①从“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无碍“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②从“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全被风刮倒“这一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③从“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这一点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逆境成才、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15、秋天到了,蚂蚁忙着储备粮食准备过冬,而蟋蟀却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当冬天来临时,蚂蚁可以美美地藏在洞穴里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而蟋蟀却会渐渐地被冻死在野外,它们的寿命往往只有三个月。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从一个侧面或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新材料作文应该如何解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主旨?

    方法一:分析新材料的内涵和外延

要想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首先就要对材料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就需要运用联想和思辨的技巧,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本则材料从总体上看,体现的是有备无患和有患无备,勤劳与懒惰,这是一般的解读分析,其次,还应当从积极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蚂蚁和蟋蟀,寿命长短不一,蟋蟀只有三个月,也就是说,面对生命的短暂,无论你是如何的勤劳,三个月后,照样死去;因此,蟋蟀采取的生活态度应该是积极的,它用歌唱迎接生命尾声的到来。

因此,从总体上我们可以立意为:

为生命未雨绸缪

人应当有忧患意识

勤劳与懒惰,生命的价值不同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

方法二:从个体角度进行解读

    新材料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的要求也使考生进行各种个性化的解读,体现了新材料作文张扬个性的特色,因此备受师生的欢迎,也最能考察学生的思维的灵敏。

分析新材料,就要抓住不同角度的关键词,例如上述材料中可以从蚂蚁和蟋蟀的角度立意:

蚂蚁的角度关键词是“忙着储备粮食准备过冬”“美美地藏在洞穴里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其中“忙”和“美美”体现了付出劳动和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从这个角度进行立意,体现了人们正确的劳动观,那就是只有付出艰苦劳动,才能享受成功的果实;换句话说,那就是只有付出劳动的人才配享受生活;为生命储备能量。

蟋蟀的角度关键词是“大声地在草丛里歌唱”“渐渐地被冻死在野外”,其中“大声”“冻死”,体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及时行乐是在浪费生命,如果我们联想到人类,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就是那么几十年,与个体的蟋蟀也很相似。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也像蟋蟀一般及时行乐,最终穷困潦倒寂寞死去,人活着的意义是不同的,虽然都是一辈子,但是生命的质量不同。因此我们就可以从这些角度进行立意。

及时行乐不是积极的人生观

没有忧患意识的人生是悲剧

生命短暂还需积极进取

方法三:创新思维

新材料的特色,就在于能够考察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与上面两点求稳不同的是,只有创新才能获得高分。这就要求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拓宽自己的思维,联想更深远一些。

本则材料,蚂蚁的角度可以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才能创造,也就是说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生活的本质在于参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人应该不断创造价值才能享受生活,人生的所有质量都是自己设计的。

蟋蟀的角度可以联想到,即使生命短暂,也要歌唱着去生活,面临绝境,也要乐观地歌唱,让生活焕发光彩。这个角度实际上也在思考,短暂的生命应该怎样取度过,人生韶华易逝,稍纵即逝,怎样积极面对,就是材料要告诉我们的。

不是早就有一篇文章这样写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对蟋蟀的最好注释。

16、阅读下面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新聘了一个年青人,这个人办事经常经过8楼,发现那里总有一间房关着门。于是他就向别人打听,别人告诉他,老总吩咐过不要走进这间房,因此这间房从来就没有人进去过,大家谁也不敢进去。第二天,这个好奇的年青人又经过那儿,犹豫了好久,还是靠近了门。不料只轻轻一推,门就自动开了,原来门根本没有上锁。这个年青人进去一看,发现桌子上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行字:祝贺你!你是第一个有勇气进来的人。回到办公室,这位年青人就被老总提升为经理了。

分析:这个故事往往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有时就是因为你缺乏这种勇气,反而失掉了很多机会,所以在立意时,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去考虑:

成功往往就是一步之遥;

相信自己的眼光,莫让别人之言左右你;

生活的阳光总是照耀着有勇气的人;

不要在权威面前止步;

机会在每个人面前是均等的,如果你不把握它,就会稍纵即逝等等。

假如你运用逆向思维,从反向立意也可以,如立意为:

“要慎重地对待每一小步,不然也许会铸成大错,后悔莫及”等。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之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存在的问题:

  1.一方面,有些同学“原地打转”只写“登山”,不能拓展开去;

  2.另一方面,又有同学“另起炉灶”,抛开材料,越写越远,比如写:安乐死问题;写和谐社会问题;写素质教育问题;写心灵问题;还有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等。这些立意不是偏离就是过宽,没能“切题”。

  3.在审题中片面理解材料,若即若离:如(1)看到“登山者们放弃救助”,得出认识:不要放弃(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等);学会舍弃(舍弃优越环境、暂时利益等)。(2)看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得出认识:有压力就有动力,压力催生成功;明确任务,才能通向成功。(3)看到“人总是要死的”,得出认识:前仆后继,无所畏惧等。看到“应该救助”,得出认识:人要有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人,爱社会,爱自然;要乐于助人(忽视对方处于困境的条件)。

  材料观点:(1)有人震惊,认为不应遗弃这位登山者。(2)有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他们不救助无可非议;况且人总是要死的,登山不是逛公园,应知道其危险。

  选择角度立意:

  同意(1)应该救助

  立意过程A:先分析——条件:处于困境、险境,遭遇挫折、失败;应取态度:人类需要相互关爱、援助;结论:人应该要有悲悯情怀,当他人处于困境、遭遇不幸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引申:珍爱他人生命;要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精神。)

  立意过程B: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现实人们道德的滑落,人心的冷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如利益追逐、土地争夺、宗教冲突等等,探讨怎样改变这种局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意(2)不必救助

  立意过程:先分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应取态度:可以舍弃局部的、个别的利益,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局部的牺牲换取更重要、全局的胜利;权衡利弊得失,如果不可为而为,损失更严重。结论:权衡轻重,比较得失,要勇于做出顾全大局、舍弃个体的决断。(缺氧登山者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压力任务,不要祈望身处困境时一定能得到援手,更不要苛责他人;做事要预想后果,量力而行,对自己负责。)

 (3)救助与实现自我

  立意观点:即救助生命也不耽误自己的任务,取中间道路。

18、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 ... 它的歌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意进行写作:上面材料的主旨是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从鸟的传说方面可这样立意:①超脱出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②有顽强的意志.才敢挑战生恬中的荆棘;③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从材料中的议论部分可这样立意:①最美好的东西需要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②以生命作为代价,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爱。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确定作文立意,即可构思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20、依据下列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除诗歌外不限。不少于800字。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那么,要心中有真善美,必远离假恶丑。这必须经过选择、鉴别和心灵的“巷战”,才会让一个退出,另一个占据。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思路就开阔了。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自己的心灵等。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拳王阿里33岁那年与挑战者弗雷泽进行第3次较量。在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筋疲力尽,几乎再无丝毫力气迎战第15回合了。然而他拼命坚持着,因为他心里知道,对方肯定和自己一样,如果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就有胜出的可能。于是他竭力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双目如电,令弗雷泽不寒而栗,以为阿里还存有旺盛的体力,阿里的教练发现弗雷泽已有放弃的念头,便使眼色暗示阿里。阿里精神一振,更加顽强地坚持着,果然在关键时刻,对手认输了。卫冕成功的阿里还未走到擂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弗雷泽见此情景,如遭雷击,并为此抱憾终生。

  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点拨】

  这是一道“聚合式”的“新材料作文题”,也就是说,考生务必从材料的中心意思出发立意。应该说,这本是不太难审题立意的。材料中像“拼命坚持”“精神上压倒对方”“保持坚毅的表情和永不低头的气势”“更加顽强地坚持着”等词句,一个接一个扑面而来,可以有下面的立意:“坚持就是胜利”,这是最简单的着想,同时也容易人云亦云;“坚持,便要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困难或敌人)”,“振作精神便能顽强坚持”,这两种立意便有点不简单了;而主要从弗雷泽的角度立意:“本是旗鼓相当,但一念之间的放弃意味着失败”,就或许有些与众不同;结合两个人的角度立意恐怕更少了吧?殊不知新意也便在此了:“胜利与失败原来是近邻,就在于坚持还是放弃”。然而不管怎样立意,总不能绕开“坚持”。

  下列立意就属于偏题甚至走题了:“信念是胜利之本”,“取胜,应该让实力说话”,“假象也有可取之处”,“成功不只靠实力,其他因素也起重要作用”,这是没有整体感受、偏离了材料的中心意思而造成的。

22、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错  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应是本首诗引发的。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

本次作文的材料是一首诗歌,形式比较新颖。

要写好这篇作文,最重要的还是立意。要确定立意,首先要读懂诗歌。虽然我们接触的外国现代诗歌较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我们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古典诗歌的鉴赏知识来解读这首诗歌。因为古往今来,所有诗歌的表达都是相通的,都是借物来传情、言志的。

要解读这首诗歌,首先要解读诗歌中所出现的主要意象,其次要了解诗歌表达的主要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首诗中最主要的意象是河的此岸和河的彼岸。它们彼此都认为自己的幸福和欢乐在河的对岸。能够表现它们的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叹息”和“长叹”。显然它们对自己的生活境况并不满意。我们知道诗歌中的意象都是有它们的寓意的。那么我们可以把此岸理解为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环境或生存的状态,而彼岸则是我们向往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此岸是我们所得到的或拥有的东西,而彼岸是我们追求的或不曾拥有的东西。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题目定名为“错觉”呢?我们知道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的题目往往就是它要表达的主题、中心思想。所以理解了题目我们就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结合刚才分析的意象我们思考:

1.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错觉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河的此岸和彼岸显然都没有正确的看待自己,因此产生了错觉,认为幸福和快乐都在对岸。其实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作者泰戈尔其实是想和我们探讨“如何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所以以“幸福就在自己的手中”“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抓住当下的幸福”“幸福在此岸”“拥有的才是幸福的”等为文章的中心都是符合题意的。

2.有了初步的解读,再进行深入的想深想透。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这种错觉现象处处都是,只要留心皆有发现。但这只是思考的初步,关键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自我的认知。我们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了解我们的生存状态,不了解我们自己到底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所以陷入了一种盲目追求的状态。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不懂得知足,总是贪婪的追求,甚至是追求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把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丢失了。再有就是我们不能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总认为别人的总是好的,而总认为自己处于不幸之中。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完美的,需要我们去发现探寻我们身边的幸福。如果文章能够写到以上这些原因的话,应该来说是比较深刻的。

3.选择合适的文体。

A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联想类)

(1)珍惜拥有  (2)何必攀比(不幸的比攀)  (3)幸福就在你(我)身边  (4)做自己主人  (5)生活的支点——自足(助)(在知足中奋进)

B抒情散文(侧重于想像)

(6)做一条快乐的鱼 (联想来源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

(7)别只盯住远方(海子: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8)一路上有我(联想来源:歌词)

C记叙文、小小说或寓言(提炼生活,影射〈或隐喻〉生活,需要做一番联想和想像)

(9)羡慕:(记叙文或寓言体,主题:因不理解自己存在之美,羡慕别人所引发的笑话或悲剧;或者通过互换角色<互相倾听>后最终发现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本领和幸福所在,不必去羡慕他人的生活)

23、有水就有岸,岸阻碍了水的自在流淌,也避免了水的泛滥成灾;水需要岸的善加疏导,却排斥岸的恶意围困。

  请以“水与岸”的关系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首先,单看“水”或单看“岸”,你很容易看出事物的两面性;但联系起来看,“水与岸”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到这一两点需要哲学思维。这是正确立意的基础。可是,如果你的文章中心就此确立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或大谈特谈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话,也许不是合适的写作角度;实际训练中发现很多学生受以前学辩证法的思维定势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把作文题当政治题哲学题去做,文科生比理科生似乎更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引起注意.

  其次,需要从材料出发从话题出发展开联想,这个环节先不要急于确定写什么,要把思维充分打开,尽可能地多向思考多想几个写作的角度,比如可以围绕“哪些事物之间存在着类似‘水与岸’的关系这一中心点发现思维:可以想到”自由与纪律(限制)的关系。可以想到个人自由与社会法规的关系,可以想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问题,可以想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和困惑,比如爱或教育如果不是善加疏导的方式进行,爱如果泛滥成为溺爱,教育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围追堵截”,那么就会走向爱和教育的反面。再放开去想,风筝和人手里的线也有这种关系,风筝能不能飞起来,能飞多高,风筝的自由总是有限的,如果它完全脱离了与风筝线的依存关系,过度自由带来的结果就是毁灭;反之,人如果把线拉的很紧,只收不放,只紧不松,风筝永远也飞不起来;其实人与人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就婚姻家庭来说,男人女人都互为对方的水和岸,没有了水,岸有何用?没有了岸,水会成灾。聪明的男女懂得什么时候下水游泳什么时候上岸休整以及什么时候关闸蓄水什么时候开闸放水,,,,,,还可以联想到许多,这就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好处是为选择最佳角度和立意提供可能,如果你只是想到了很少的点,拿什么比较优劣呢?选择比较的过程就是由发散到聚合思维的过程,最后从自己感觉最有话欲说的角度下笔立意作文就可以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引述了一项英国科学家进行的实验,科学家在许多同时生长的南瓜上加上质量不同的砝码,有的几克,有的几十克,有的几百克,有的几千克,其中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了几百斤.科学家把这些加压的成熟了的南瓜摘下来,试者用刀把它们剖开,看它们的质地有什么不同.别的南瓜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而那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头也弹开了,最后只好用电锯把它们锯开.测验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只南瓜果肉的强度竟然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于丹说,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实验”,面对这样使人瞠目结舌的实验结果,“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简单解读:

    关键词扫描:压力  加压  加砝码  承受压力强度  生命的实验  竞争压力  提前成熟

    因果勾连:南瓜因加压变得无比强硬(表)

    由表及里:人生因压力更有价值,压力使生命更精彩,压力铸就成功路,关于压力的诸多生命思考等等

    生命因压力而更加坚强

    发生联想: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思想压力,政治压力,心理压力,竞争压力,正视压力,勇于面对压力,敢于挑战压力,善于利用压力.感受和体验压力等等,人生的砝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辩证思维: 加压与减压,压力要适度变压力为动力  关于南瓜的科学实验没有缺陷吗?

24、西方某个国家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凋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想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它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了他们自己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它的花留在花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也没有被糟蹋。牧师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构思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抄袭,不要套作。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材料有关。

    作文提示:这是一道现在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的作文题目。作文材料带有明显的“寓言”特征,全面理解材料含义是立意的关键,杰达是这样理解的:一:可以从新任牧师的智慧之举联想到现在公德教育的说教弊端:牧师面对学童摘花请求,没有简单的大声训斥,没有把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大讲道理,而是从学童心理的需要出发,完全是商量的口吻,讲清利害让孩子做决定。就这一点,中国的父母、老师和其他社会成员有多少能做到?许多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我们总是行政命令式的“堵”的多,疏导的少啊。二:摘花与留花。由原来的见花便摘到现在把花留在花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每朵花都有了自己的“护花使者”,因而“一朵花也没有被糟蹋”,这样,每个来这里人(包括学童)实际上拥有了“整个花园的花”。这给随手乱折花木的某些国人多少有点触动吧:只有超越小我超越简单占有欲的爱才是长久的永恒的。三:爱“花”就要为“花”着想。四:一朵花与一座花园。等等。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各种价值取向低谷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不断泛滥,这种“精神脂肪”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得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臃肿锈蚀着我们的灵魂。”

    请以“精神的脂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正确理解"精神的脂肪"的比喻义是立意的关键.这个作文大致是一个呼唤道德完善和正确价值观回归的话题;作文可以就以下三个问题之一进行讨论:什么是精神脂肪过剩?造成过剩的原因及其危害是什么?如何去掉"锈蚀着我们灵魂"的精神脂肪?当然也可以叙述自己在文化选择等精神领域由迷茫都清醒的过程、事件和感悟;其实,仔细揣摩作文中的话,就会明白作文的立意了。“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多元文化快餐的诱惑面前,在令人眼花缭乱良莠不齐的文化大潮面前,缺乏自己正确的取舍标准和价值判断,什么都“贪”什么都“吃”什么都“馋”,把“垃圾食品”当成“营养精品”的事比比皆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各种价值取向低谷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不断泛滥”,这才导致了“精神脂肪的堆积”,危害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文化消费上的理性选择与精神生态的重建和自我修炼应该纳入每个人的“健康计划”和“健康行动”中来。

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以“沉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提示】

  “沉潜”“蓄积与勃发”有三个层次含义:一是指一种策略,一种权宜之计,一种智慧,属于谋略层面意义;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是指一种“忍”“韧”的哲学理念,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素养,一种收敛、内向、自省,锻造灵魂的手段。它当然可以指具体的人或物,可以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指抽象的哲学思辨。可以写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更可以写果断出手一鸣惊人。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

  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主要问题]:分论点设置不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论点角度失当。例如论点:沉潜具有强大力量。

  分论点:1)写文章,讲求的是一种让人喟叹的气势。  2)搞学术研究的人尤其需要注意沉潜。 分论点只有两个,不完整;句式随意,不匀称;仅从写文章、搞学术研究两个方面来阐述,视野欠开阔,缺乏代表性。

  2、分论点重心偏移。例如论点:美丽的弧线来自沉潜。

  分论点:1)沉潜之后的弧线,是最完美的弧线。 2)沉潜之后的弧线,是最具魅力的弧线。3)沉潜之后的弧线,是创造奇迹的弧线。分论点的重心偏向了弧线,而不是“沉潜”。

  3、分论点杂乱无章。例如论点:沉潜重要分论点:1)沉潜,是为了下一次还能够爆发。  2)沉潜,是为了下一次有力的爆发。3)沉潜,是为了掩藏自己的爆发行为。

[精彩分论点]:

1、《为人生蓄势》: 为人生蓄势,要有足够的勇气;为人生蓄势,要有坚强的信念;为人生蓄势,要有恒久的耐心。 2、《沉潜,为成功蓄势》:沉潜能够历练我们的意志;沉潜能够积聚我们的实力;沉潜使我们准备得更完善;沉潜使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例文展示1]

沉潜与成功

  昙花用一年的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虫用四年的地下修练,才换来四周的放声高歌;企鹅用竭尽全力的沉潜,才换来迅猛的腾空而起……自然现象向我们透示着一个哲理: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

  在被动不利的形势下,采用沉潜的策略,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获取成功。从古到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数的事实都为这条哲理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沉潜能使人反败为胜。公元前496年的吴越之战,越国败北,勾践请降。吴王夫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勾践一如夫差手下忠实的臣子,听凭夫差呼于车前马后。甚至在夫差犯病时,勾践竟愿亲尝夫差粪便,以配合太医用药。三年,夫差为勾践的“忠诚”所动,如勾践所愿,他终于再次回到了越国。于是,他卧薪尝胆,整顿国政,励精图治;招贤礼士,重用能人;发展生产,安富救贫,使越国逐渐走向强盛,十年后,终于像企鹅一样“潜到适当的深度”,公元前475年,越国攻吴,吴国败北,夫差自刎。

  沉潜能使人优秀卓越。康多莉扎o赖斯,这个名字让无数人艳羡而又嫉妒。是的,一个黑皮肤的女人凭什么登上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的宝座?她出生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伯明翰,但她没有选择屈服,也没有选择武力抗争,而是选择了像企鹅一样沉潜。严酷的种族歧视让她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于是多年之后,她凭借全面优秀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青云直上,画出“一道完美的”人生“弧线”。

  沉潜能使国家走向复兴。当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和面临的任务,高瞻远瞩,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家发展战略,使中国经济走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事事都锋芒毕露,甚至以一种“大国主义心态”处理国际问题,热衷于在国际事务中起“带动”和“领导”作用,事事想冲在前面,那样就可能引起本可避免的、不必要的对抗。倘若我们当初不是像企鹅一样奋力沉潜,韬光养晦,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沉潜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像昙花一样不懈地蓄积养分;沉潜不是贪图安逸,而是像蝉虫一样默默地磨砺自强;沉潜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像企鹅一样奋力地下潜蓄势。它虽然充满寂寞与痛苦,却能让养分变得充足,力量变得强大,结果变得精彩。

  把沉潜作为我们人生的策略吧!不管目前我们的处境多么艰难,形势多么被动,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我们有了企鹅的智慧,就一定能“腾空而起”,抵达看似陡不可攀的彼岸。

    [例文展示2]

人生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喷薄而出的海啸蓄势在大海的深处,震烁天地的雷电酝酿在云层的深处,参天屹立的大树扎根在泥土的深处。自然的力量大都来自于自然的深处,而我们人生的力量又源于何处呢?

  毋庸置疑,它来源于我们人生沉潜的深度。换句话说,我们沉潜的深度给了我们人生中最关键的力量,而关键的力量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沉潜深度源自持之以恒的毅力。俗话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滴的力量来源于它们将自己沉潜在时间的长河中,日复一日,终成穿石壮举;细绳的力量来自于它们将自己捆绑在岁月的车轮上,一次又一次,终成断木伟业。俄国著名画家列宾为了画好那幅《涅瓦河边的普希金》,阅读了大量有关的历史书籍和诗作,进行了长时间的构思,画了数百张草图。他不断描绘,反复修改,为了完成一幅理想的画作,他竟花去了20年。20年的描描绘绘多么枯躁,可列宾坚持了下来;20年的涂涂抹抹多么耗费心血,可列宾沉潜了下来。列宾用20年的光阴展示了他人生沉潜的深度。

  沉潜深度源自始终如一的专注。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专注才能将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有人偏偏不为之所动。著名昆虫学家洪式闾在杭大工作期间,潜心科研,身在西湖边,竟十多年不曾游览西湖。他说:“天下美的东西太多,而我的事情更多。”古人云:“性痴,则志凝。”而洪式闾正是用他的性痴去挖掘他人生的深度,这样的深度美足以让西子湖黯然失色。

  沉潜深度源自不畏困难的勇气。人生的道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只有具备开拓进取的勇气才能无往不前。阴冷、肮脏、潮湿的实验室可以让仪器失灵,可以使人的健康受损,但从未动摇过居里夫人投身科学研究的信念。居里夫人1899年2月6日的工作日记上记下了室温:摄氏六度,然后在旁边一连打了十个惊叹号,表示了她征服任何困难的决心。玛丽o居里夫人,一个女子,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勇者。她的人生深度在她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后,在打下的一个又一个惊叹号中延伸。

  没有深潜入水,企鹅就不会有破水而出、登上陆地的力量,也就没有了那一道优美的经线;同样,如果没有深潜的功夫,一个人就只能永远漂浮在人生的长河中随波逐流,永远无法登上属于自己的陆地,更无法飞上属于自己的天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江万丈,非一川之功。我们的深潜需要我们的毅力,我们的专注,我们的勇气。有了这些,那么就让时间去蓄积我们的能量,让生活去酝酿我们的爆发。只有冲天而起的那一刻,才是我们创造人生新高度的时刻,才是显示“沉潜”巨大力量的时刻。

  [例文展示3]

木鸡不呆

古来圣贤,许多貌不扬而言不慧,然其行必灵巧异常,如《老子》中所记:“大直若屈,大匚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有才能的人,不会总将自己的才能挂在嘴边。他们的目标是天空,所以他们不会满足于在水面游弋。他们会将自己沉得很深很深,如同材料中的企鹅一样,然后等待,等待一个能使他们奋力冲出水面的时机。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庄子》中的那只木鸡。《庄子o达生》记载:纪渻子善于训养斗鸡。他训养好的鸡,听见别的鸡叫毫不慌张,“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木鸡看似呆笨,实则在窥伺时机,当对手叫嚣着奔过来的时候,他会竭尽全力奋力一击,犹如道家之“太极”,不用每招每式都追求强劲迅捷,只要在反击的时候制服对手则足矣。

  木鸡的“呆”非同于“傻”,它是在积蓄力量以给对手致命一击,在对手的轻视与嘲笑声中将其击败。这不是耍阴招,而是沉稳,是谋略,是智慧。

  历史的长河中,沉稳、老练的人不可胜数,然而能有木鸡一样谋略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勾践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耻,“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勾践亲身为吴王夫差驾车,被夫差所驱使,他看似屈服,内心却暗暗的积蓄着一股力量,当这股力量突然迸出,袭向夫差的时候,一且都已注定。勾践忍受住一时的耻辱,用十年的沉潜,才换来了日后雪耻时的畅快,这是他的沉稳;他假装顺从,实则积累力量,这是他的谋略;他窥伺时机,恰到好处地释放出积蓄的力量,这是他的智慧。他的言行诠释了后发制人的真谛,也是“木鸡不呆”的应验。

  其实,我们学生不也是一只只活生生的木鸡吗?我们十二年磨一剑,不断的用知识浇铸自己,充实自己,强化自己,为的不就是高考那奋力的一击吗?正如材料中的企鹅,为了能冲出水面,登上冰岸,努力的使自己沉入水中,哪怕深一点点,也会为它冲出水面多积蓄一份力量。

木鸡不呆,呆的是浮躁的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