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托给你摸的英文歌:当附子遇到大黄、、、、、、(摘自《温法述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10:36

当附子遇到大黄、、、、、、(摘自《温法述药》)

收藏 分享 2011/11/11 19:34| 发布者: protoss3322| 查看数: 1646| 评论数: 38

摘要: 大黄苦、寒,归胃、大肠、肝经,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此二药一大寒一大热,乃寒热之两极。张景岳对此二药倍为推崇,称之为药中四维:“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郑钦安则称之为“阴阳二证之注脚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杏李园主人 2011/12/18 18:29
综上所述,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应用,必须要注意彼此之间的剂量比例、煎法、炮制法、配伍、剂型等方面的因素。而以上所说,又非必然之法,笔者历年来以治多例肝腹水、肾病综合症的患者,有重黄轻附者、有重附轻黄者,有同煎时、有大黄后下时,有用生大黄时、有用制品时,总之是法无定法依证而施。当然,附子与大黄配伍后虽然功效奇特、应用广泛,但二者毕竟都属于偏性极强的药物而非寻常平和之品,正如苏颂所说:“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寒热而处置,非一切轻用也”(《本草图经》)。在没有经验或指导的情况下,切勿轻试。
杏李园主人 2011/12/17 16:47
5.剂型。

    附子大黄配伍,因多用于急危重症,故剂型多以汤剂为主。但也有例外,前说《圣济总录》之中和散即是散剂,还有人介绍大黄附子酒(大黄、附子各30克,白酒300毫升,将前2昧切薄片,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5日后,过滤去渣即成。口服,每次空腹温服20-30毫升,日2次)治冷秘、寒秘,又是一法。但笔者并不推荐使用之,二者均非寻常平和之品,即使单用一种,都有可能因为某一个环节的疏忽造成不良后果,何况二者同用?不经过高温之煎煮,实难控制其急暴之性。出于对医疗过程中不可预知因素的考虑,还是以煎剂为佳。若因各种原因不能服用煎剂者,也当遵《圣济总录》大黄附子丸之意,炼蜜为丸,或可稍减其毒稍敛其性。
杏李园主人 2011/12/16 19:18
4.配伍。

    笔者在煎法上赏用大黄附子汤,在配伍上却非常推崇温脾汤。关于温脾汤,还有一个故事,据《对山医话》记载:华亭费秋谷母骤腹痛,濒危者再。闻天马山有道人能医,乃亲往延治。途遇一老翁,同憩于亭间,问何适?费以延医对。翁于囊中出一方曰:此孙思邈所得龙宫方也,服之当有效。费于匆遽间不辨何药,即市归进母,一服而愈。后以方示人,盖即《千金方》温脾汤也。所谓得于龙宫方之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也从侧面表明了前人们对此方的重视程度。此方实质即四逆加参汤加大黄,把药物分类则可看出“寓攻于温补之中”之意,从而悟及复合方法之妙,此其一也;其二,大黄附子均燥烈之物,冰火之性汇于中州,若无参、草培护,恐难以承受。
杏李园主人 2011/12/15 19:39
而在肾衰、尿毒症的治疗中,则常应选用生大黄,保持每日软便2--3次,以温阳活血,泄浊解毒。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王宝恩、景炳文等人的研究一致证明:大黄对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衰竭(早期)具有一定疗效,重用大黄后具有防止或减轻对靶器官的打击、保护全身脏器的作用;大黄可迅速降低血液中的尿素氮和肌酐,在肾功能衰竭时能经肠道透析替代部分肾功能,并对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修复功能;大黄对肠道、肝脏和血浆中的氧自由基有明显清除作用。这些结论也都符合中医对大黄“推陈致新”功效的认识,可谓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了。对于肾病综合证的患者,又往往使用酒军与附子同煎,而不用生大黄。
杏李园主人 2011/12/13 16:48
也举结肠炎为例,若以便秘为主症的,大黄可用生品或生熟各半;若以腹泻为主症的,大黄则酒炙;若便血明显的,则先用大黄炭,血止后再转为酒军。曾有一医,从某患者手中得到了一张我的处方,内用生军,该医不明此意,只知道有效,遂照搬于另一腹泻患者,结果药后腹泻更剧,好在患者年轻,停药后一天多即止,没有酿成大祸。这是根据病情的轻重与患者体质的虚实决定的,并非完全如此,学者万万不可拘泥于成法而不敢变通。
杏李园主人 2011/12/12 16:50
祝味菊先生治寒滞痢疾,常用制川乌与酒军为伍。姜春华先生治疗肝炎属阳虚瘀血者,常用肾气丸合大黄蛰虫丸,而大黄蛰虫丸之大黄即蒸制之品。如此炮制后则大黄的寒性去而走窜力存,取其“通”而非“下”,与附子合用即温通之法。前所举范、来二人之验方中,大黄一炙一生,生者泻火解毒、炙者变下为通以防过下伤正,一用其性一用其用,各有其理,若互易其用,恐难免两失。
杏李园主人 2011/12/11 15:07
又如:
   小儿滞下红积,欲便先痛,便后痛减,积滞太重,非温下不可为功,恐缠绵日久,幼孩力不能胜!滞下为脏病也。焦白芍钱半炒、黄芩钱半、云连一钱炒黑、神曲钱半、生大黄二钱、老浓朴钱半、广木香八分、广皮七分、枳壳六分、桃仁八分、南槟榔八分、归尾一钱、地榆炭一钱、肉桂八分。
    此小儿而用生大黄。
杏李园主人 2011/12/9 17:59
再如:

  梁,二十八岁。滞下白积,欲便先痛,便后痛减者,责之有积,用温下法:炒白芍二钱、广皮二钱、枳实钱半、黄芩二钱炒、木香一钱、槟榔钱半、云连一钱炒、锦纹军三钱酒炒黑、 浓朴三钱、熟附子三钱,五杯水,煮成两杯,分二次服。
  
  此附子酒军同用。
杏李园主人 2011/12/8 18:36
被某些人诟病用药只会轻描淡写的吴鞠通,实际上不仅擅用轻剂,亦长于大剂重剂的运用。在《吴鞠通医案卷三·滞下》里我们看到吴鞠通对温下法可谓得心应手,大黄炮制品的选择上尤可师法。如:

  丁氏,五十八岁。滞下白积,欲便先痛,便后痛减,责之积重,脉迟而弦,甚痛,盖冷积也,非温下不可:熟附子五钱、广木香三钱、小枳实三钱、生大黄片五钱、广陈皮五钱、南楂肉三钱、浓朴五钱、炒白芍三钱、良姜炭二钱、黄芩炭三钱、坚槟榔三钱。
  
  此附子生大黄同用。
杏李园主人 2011/12/8 18:35
wdq4528 发表于 2011/12/8 11:24
是的

中国人说:要尊 什么 重什么,
韩国人说:要会用敬语。
佛说:要懂礼貌。

我说:你这样提问题,我很不爽。
wdq4528 2011/12/8 11:24
杏李园主人 发表于 2011/12/7 18:54
你是在问问题吗?

是的
杏李园主人 2011/12/7 18:56
3.炮制。

   附子生品药房中多已不备,且除非特殊情况,并无必用生品的必要,所以临床所用附子皆指炮附子。大黄的功效广泛,诚如景岳所说:“大黄一味,有出将入相之妙用”,而这种妙用与炮制得法是分不开的,如景岳《本草正》说:“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大黄生、制品的功效差别很大,临床上常用制品如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均因大黄炮制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如生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的功效,故用于温热病的热结便秘,高热不退;酒大黄可清上焦实热,泻下作用更加缓和,能减轻腹痛等作用,并有止血止泻的功效,这是由于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和二蒽醌衍生物及鞣质,其中结合性大黄酸及类似物(蒽醌类衍生物)为主要泻下成分,鞣质为收敛成分,而大黄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大黄炒炭后,其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仅部分被破坏,且炭有吸附作用,故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则相对增强,故有止血止泻功效。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大黄是生是制或何种炮制方法,也就是周岩强调的“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
杏李园主人 2011/12/7 18:54
wdq4528 发表于 2011/12/7 09:07
糖尿病者,体质火包寒,脉紧沉,舌红无苔,如何搭配。

你是在问问题吗?
wdq4528 2011/12/7 09:07
糖尿病者,体质火包寒,脉紧沉,舌红无苔,如何搭配。
杏李园主人 2011/12/6 16:39
若积聚较甚而寒邪不明显或较轻时,则遵千金之法,大黄后下且量大于附子,但也应注意中病即止。
杏李园主人 2011/12/1 16:50
附子泻心汤中以沸水渍三味寒药,取其气轻以散热;附子别煮浓汁,取其味重以复阳,正如尤在泾所说:“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诚不得已之苦心”。大黄附子汤是三药同煎,大黄并不后下;而温脾汤中大黄是后下,后世治疗急腹症时,往往遵千金之意,用大黄后下的方法。笔者原本也是遵循此法,后逐渐发现,大黄不后下,其力更彰。因为急腹症而用附子大黄,必是寒积并存,否则用大黄类方急下存阴即可,不必用附子。大黄后下,虽攻下力强,但寒性亦大,与寒积的病机并不完全相符。而附子大黄同煎,大黄之寒得附子之温则其寒不显而通行之力仍存;附子得大黄之寒则温阳而不燥化。笔者认为,仲景大黄附子汤之所以不后下,是用之通行走下之功而非泻下之功,大黄有引邪下行而出之意。寒得附子之温则化,积得大黄之下则出,所以温下法的“下”是通下而非泻下;若用酒军则是温通。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二者同煎,可免去附子久煎耗时的弊病,却不会出现中毒。这可能是由于大黄之寒与附子之热相互抵消的原因,如同双黄连注射液可以解附子毒一样;也可能是附子大黄溶于一炉,在煎煮时间相等的条件下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大黄主要含有酸性的蒽醌类成分,附子主要含有乌头生物碱类成分,它们是一对酸碱对药。已有研究表明,大黄可佐制附子中乌头碱的毒性,原因是大黄中含有鞣质,与附子配伍后可生成不为肠道所吸收的鞣酸乌头碱盐,从而达到解毒目的。基于这样的考虑及实践,笔者此后运用温下法时,往往附子大黄同煎,附子量大于大黄,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药后泻而不畅、腹痛反加剧的不利局面。
杏李园主人 2011/11/30 16:53
2.煎法:

    大黄附子同用,尤需注意先煎、后下或同煎的问题,此是取效之关键,效之不效,全在于此。
杏李园主人 2011/11/28 15:18
兹举笔者二案以说明:


   案1.  黄女。40岁。小腹刺痛2年余。白天如常,夜间则发作,报腹而坐,不能入睡,痛苦不堪。2006年5月来诊,询其近2年在各医院行彩超、尿检等多种检查,未出明确诊断,屡用各种中西药物,了无寸功。
        望诊:舌苔厚白腻;触诊:腹软无结块;脉诊:沉中略紧。此乃下焦虚寒、日久化瘀,瘀积夹杂,是以入夜剧痛。白天阳气主令,故可缓解。处仲景“大黄附子汤”、孙真人“温脾汤”合方,并加入全虫、蜈蚣解痉,元胡、失笑以化瘀,半夏、竹茹以化湿。全方味多量重,每剂达20味药。药入口即效,当夜虽痛而可忍受,不必坐起。后以上方为基础,连服30余剂,至今未发。


   案2.  2008年11月11日。朱女,45岁,教师。病情与上基本相同,多次检查未明原因,治疗不能见效,花费过万。笔者力言无妨,用药与上案也基本相同,药入即舒,连服数剂,疼痛大减。
   2008年11月29日,抓药2剂,有白芷30、小茴香30、砂仁15、乌药20、附子20、细辛3、大黄10(后下)、徐长卿30、蒲公英15、元胡30、沉香5(后下)、全虫10、蜈蚣1条、九香虫10、焦三仙各10、枳壳10、厚朴10、人参10、黄芪15、防风10.
   当晚饭后服下,是夜痛势加剧,全身发颤发冷,于某医处打止疼针亦不能止。30日晨其家人带药来找我,说给治坏了。我查药后发现原方中附子20克一粒皆无,询问药房调剂,原来忘了。至此原因清晰明了:大黄附子汤中附子监制大黄之寒,则大黄去性存用也,今无附子,大黄性寒下攻,患者下焦本就虚寒,今寒上加寒,岂非雪上加霜?能不痛剧乎?      
        遂告之以老生姜半两、带须葱根1把,急煎,兑入老陈醋适量频服。是日连服此方2次,腹痛渐缓,次日晨回复元气。于第二剂中补足附子20克再服,并无任何不适。
按:此类患者笔者历年经治20多例,皆以大黄附子为主,均有应手之效。唯案2,因调剂疏忽,一药之失,致使全方药性大变,改温下为寒下,患者下焦本就虚寒,今寒上加寒雪上加霜,是以药入口不久即变证蜂起。此案虽因调剂疏忽而生变证,但从极处思考,也更能悟出温下法以温为主以下为辅的道理所在,若方中附子量小于大黄,虽然未必就促生变证,但恐怕也不会起效。
杏李园主人 2011/11/26 11:23
此案虚实寒热并存,大量附子恐助热毒,大量大黄恐伤胃虚,故附子大黄均取小量。贺氏舌、脉病机分析的丝丝入扣,用药剂量恰到好处,为虚实寒热并存证的治疗提供了典范。实际上这种方法是源于《千金方》的,《千金方》中含有大量脏腑错杂症候群的复合治疗方法,并非单纯的补、泻、温、凉等,姜春华、朱良春、张伯臾等先生都从中获益匪浅,如张伯臾就指出,千金方表里寒热补泻升降通涩等药常融冶于一方,可谓用心良苦,奥理蕴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