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个人出租房:一家姐弟3人 学中文你追我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1:13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2月06日   第 07 版)

图为过年时,姐弟3人一起包饺子。

安迪生画
春节与圣诞
安凌之(十六岁)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传统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根,它所表现出来的盼望团圆、和谐的情感和愿望,实际上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符号。
我生长在海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感叹年味儿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除了时间空间等因素外,还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播力度和广度问题。如果说起圣诞节,我可是头头是道,其实这种节日内容的灌输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小要会唱圣诞歌,学做圣诞饼干,每一个教室都有许多关于圣诞的图画、书籍与诗歌,每年从12月1日起,每天都会打开一张圣诞日历,小孩子天天都会有一个惊喜,而且盼望着圣诞夜有更大的惊喜。因为这一天圣诞老人会给你送来你最想要的礼物。圣诞前夕,每个周末都会播放迪斯尼有关圣诞节的经典节目,通过电视,我知道了神鹿、雪橇、圣诞老人,知道了火树银花,盼望着圣诞老人能来我家。
反观中国的春节,还停留在口述历史、民间相传的阶段。面对极其丰富的有关春节的民间传说和悠久习俗,要是能把它们改编成可以世代相传的美丽故事,拍出像迪斯尼那样经典的“儿童贺岁片”,强烈地吸引住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子弟以及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那效果可就不一般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电视传播的平台,缺少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所烹制的年节文化大餐。
我认为,中国的年味儿要想持久,应更注重文化内容和传播形式。比如春联的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春联是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形式,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们的喜爱,近来我也深深迷上了它。今天试着写一副春联,献给刘菲老师,献给《学中文》栏目。
上联: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汇成溪流
下联:岁岁年年十又六栽桃李芳菲
横批:龙年大吉
随着全世界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对春节的了解也会日益普及加深。我相信,春节有一天也会像圣诞节一样,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寄自奥地利)
怀念爷爷
安琪儿(17岁)
去年11月28日,我最亲爱的爷爷,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不幸突发疾病,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话。爷爷就这样突然地离我们而去了。
记得2010年9月,我曾与爷爷一起回老家访亲问祖,同攀当年爷爷浴血奋战的孟良崮,并写下了《孟良崮随想》一文。(见2010年10月18日《学中文》版——编者注)当年,爷爷没有倒在战场上,作为全连仅存的7个人之一,他继续着战友们未竟的事业。去年,爷爷作为还健在的战役亲历者,又回到故乡山东探亲,回到旧日的战场。爷爷在临近当年战场的地方倒下,仿佛是一件命运中冥冥注定要发生的事情。
年前腊月,正是祭祖之际,以往我对祭祖没有概念,但因为爷爷的去世,让我深陷思念之情中,常常不能自拔。我写了一首诗,献给亲爱的爷爷:
孟良崮上一青松
去年夏日此山中,爷孙同攀乐融融。如今魂归故里去,化作孟良一青松。
我现在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奶奶。奶奶已年逾八十,又有高血压。自从1947年嫁给爷爷,奶奶和爷爷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60余载,如今爷爷突然逝去,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在录像中我看到奶奶憔悴的面容,摇晃的身躯,我的心都要碎了,恨不能立刻飞到她的身边,给她当一根顽强地生活下去的拐棍。
这段时间,爷爷奶奶的身影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有一幕最令我难忘。3年前,爷爷奶奶最后一次来我家,有一天,我们同外国朋友一起外出游玩。当爷爷奶奶亲密地手牵手,相互搀扶着走在奥地利乡间小道上时,竟迎来了无数羡慕的目光——原来中国的老人也如此浪漫。可惜我当时忘了拍照,没能留下这动人的时刻。但那情景会一辈子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寄自奥地利)
我的祝福
安迪生(8岁)
寒冬腊月雪纷纷,圣诞刚过又迎春。礼物、红包接不断,乐坏中华小儿郎。
说到过节,我们这些生长在海外的中国孩子非常开心。因为西方的节日,我们每一个都过;而中国的节日,我们也一个不漏地过。这不,刚过元旦,又迎来了龙年的春节。
在龙年开始的时候,送上我的祝福:祝爷爷奶奶们高兴愉快,“龙”体健康;祝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工作顺利,龙马精神;祝叔叔阿姨们恩恩爱爱,早生“龙”子;祝哥哥姐姐们学习进步,龙年好运;祝像我一样努力学习中文的海外小朋友们,勤奋刻苦,尝试用中文写作,勤于用汉语交流,龙腾虎跃;祝刘菲老师龙年快乐,继续用您的神笔画龙点睛。
我还特地画了一幅“龙年快乐”,希望大家喜欢。
(寄自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