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anx与y=x交点:沧浪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31:13

沧浪亭

 

曹丽琴

 

 

 

沧浪之水

 

江南燠热,居斗室已久,便渴望着觅一清静、阴凉之处,怡情养目。又不喜酷热远行,想之,姑苏城,人间之天堂。何劳舍近求远。对于美,我们往往心向远处,却最易忽视身边的。也许是年龄的缘故吧,现在,我越来越喜欢把视线拉回、投放到生养、培育我的家乡姑苏大地。若是把自己置身于一片园林里,那将是多么慰贴和惬意。

游园吧,去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的沧浪亭是苏州现存的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年宋朝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五代遗留下来的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史记》中《渔父》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故名“沧浪亭”。沧浪之水,原是指湖南沅江下游一条由沧水和浪水汇合而成的支流。因远,未见。而此园因名“沧浪亭”,我也就偏爱把环沧浪亭的那一湾清水,亦称“沧浪之水”。

这样的季节,我是情不自已地想念姑苏的这片沧浪之水了,它一定生发着更为迷人的清凉,一定会引领我完成一次愉悦的追寻。

果真,姑苏沧浪之水是如此安宁和清澈。它隐在一颇有几番古意和颓然之色,上面镌刻着“沧浪胜迹”繁体字样的石牌坊东面,西接人民路,南抱沧浪亭,北枕沧浪街,透过石牌坊,你能看到它在两边高大、茂密的绿树浓阴下兀自清凌凌地向东流。

站在石牌坊下,你不禁会心生感慨。依着沧浪水的沧浪亭就遁居在这番喧嚣尘世里。闹市和雅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却近在咫尺,又能如此互谐。你闹你的,我静我的。沧浪亭就愈发让人感觉隐匿得深重,仿佛一老者,静坐时光之中,而不论世事变迁、物转星移。苏州园林大抵都是这样。它们散落在城里,使得苏州城有别于其它城市。时尚与古典,繁华与清幽,经济与人文,历史与现代兼融相谐。

沿着条石铺就的沧浪街走,一大片绿荷,袅袅婷婷,一朵朵粉白的荷花或露或隐,清清淡淡的荷香,若有似无,一幅鲜亮欲滴的丹青笔墨写意在你的眼前。

河清水静,曲桥凌波。过桥便是沧浪亭了。真是“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我却迟迟没有进园,只坐在曲桥的石栏上,让绿阴披满身,看沧浪之水如一条温婉的绿绸平展、蜿蜒。微风拂过,细碎的波纹映着岸边水榭粉墙、古树斜枝的倒影,沧浪之水便有了一种微漾的动态美。

有几位老苏州恰从沧浪亭里出来,拿着茶杯和折扇,显然是刚喝好早茶。他们伫立在曲桥上,环视四方,将五六十年前和现今的沧浪亭作着比较,显然从他们的语气里,分明没有因时间的更迭而对沧浪亭有一丝半点的惋惜。有的只是一如既往地亲切。他们对沧浪亭是深感满意并以此为荣的。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来沧浪亭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宁心过。沧浪之水清清静静的,迤逦而行。坐在曲桥栏杆上看东面的一道复廊和廊外的亭,亦别有一番情趣。车前子老师曾赞,这道以水为墙为漏窗的复廊不要说在苏州独此一家,就是在中国也是别无分号的。苏舜钦当年傍水造亭后,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享受真趣,多么酣畅。水的淡定、灵动、深厚都在它的默默间流淌、氤氲。你望着这片水的时候,天光水影就弥漫了你的视线,水的凝绿和清淡的气息能润泽你心,消去暑热和愁郁,还你一派清凉。我没有濯缨,更没有濯足。只是那么静静地坐着,仿佛一枝荷渐渐摇曳在水中。

孔子望泗水时,陷入沉思,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此刻,沧浪之水丝毫不会让你生发这样的感慨,因为它的平静和温润,透露着一种亘古和从容的美。仿佛一切都未流逝,没有远去也没有新来。古即是今,今即是古。眼前只有这一片清绿的水和一苍郁的园林。仿佛一直来奢求已久的一种梦境,但又比梦境真切。沧浪之水,让你置身于梦境中的现实抑或是现实中的梦境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曲沧浪表现的是一种豁然面对人间世态的情怀。苏舜钦遭贬,仕途不顺,心境抑郁。至吴中旅行,最初吸引他的也是因这边有草树广水且三向皆水,遂得之。水,生命之源,更多时候也是诞生建筑园林、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的触发点,譬如这片碧水孕育并造就了沧浪亭之经久魅力。

而今,来到这里,可以发思古之幽情。但是沧浪水边坐久了,细看波光潋滟,游人闲钓,鱼戏莲叶,抑或聆听一场迅疾的雨滴落水中,无数的小雨花就飞舞在河面上,这沧浪之水就会让你内心一片澄明、通透。只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忍不住想哼一曲沧浪歌。

  

 

游园

 

游园,最好是园中人越少越好。这样静步园中,才会有一园独属于自己的那种美妙的奢侈感。印象中,沧浪亭不像其它园林那样游客较多,总是给人以一种安谧、寂静和古朴之意。而这正恰是我喜欢的。

园以亭而名,想像中沧浪亭应是园中那亭最有观处,其实不然。苏州园林,每一处都是景致。每一个园林都是绝版,无以复加。且它是完全不同于高山大川、原野沙漠的那种一览无余的原生态的美。园林,是别具匠心的人文艺术美。虽为人作,却宛自天开。这正是园林最诱惑我和让我惊叹的地方。

苏州园林古为文人的私家园林,门一般都不气派和显著,体现了园主们的隐逸心态。这与北京的皇家园林不同,苏州园林注重的是趣味和意韵。你走在繁华的街上,若是不仔细留意,是觉察不到有这番好去处的。前年秋天去留园,这种印象就颇为深刻。沧浪亭亦然。过曲桥走入门,踏进园子,便觉别有一番洞天来。绵延的山坡横亘在眼前,山上古树森郁,这些树将这座园子的幽深和古老尽情地表现出来了。林间一片喧闹的蝉声从枝头上飞速地掷下来。沧浪亭则飞檐翘角,静默在山坡之东。一片假山正对着我,太湖石玲珑剔透,又有时光的沧桑之意,堆积成山也留有山洞,又与两边的山坡正好天衣无缝地接壤。我认为这道山坡恰好,它给游人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遮碍,将园林的隐和现、空间层次感表现得分外突出。山坡之里,就更是园中园了。

我没有往南走上山坡,而是往右拐,沿着园林西边的游廊而行。沧浪亭的游廊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粉墙、梁柱、漏窗、亭子,尤其是漏窗,图案各一,舒密有度。透过漏窗,你能看到窗外被游廊遮避的世界,有的透出一丝绿意,有的露出一色墨瓦,有的仅是一片光亮。这样隐隐现现,就别有味道。

且这游廊的围墙上除了漏窗,还偶嵌着几个门,实质是无门,只在围墙上漏空了几个形状,有花瓶形的也有葫芦形的,仅容一人走过。你穿过游廊上的门就来到了另一片更为清幽的地方。可以看到有花和竹在一墙角艳着绿着。沿着外围墙,几块黄石围堆成一不规则形的小花坛,坛里有月季数株。这里,较为偏僻且狭小,但特别幽静,外围墙外是广阔的尘世。我终于明白,设这样一道游廊的另一好了,是园主想行游园中的时候,不被俗世的更多喧嚷而打扰,而只想置身园中自成一梦。倚在这样的门上,廊里廊外你就全都拥有了。而且这游廊,蜿蜒曲折,又爬上落下,忽高忽低,倚土临水,是我所见过的最富有美感的游廊。每每想之这道游廊,我就觉得语言是多么苍白,也终于明白美一旦达到了极致,就无法描绘,任它存在,你只需品味,远近高低便各不同。

我从游廊里出来,坐在水池边的一块黄石上,就这样看着这道游廊,像品诗中的一个无尽的意象。水池不大,四周黄石堆积,绿树相伴,因有起伏的游廊面水,这池就显得尤为纵深且不可测。池中有数条红鲤鱼零散而游,偶尔揉皱了池中粉墙杂树的倒影,但一会池面就又归于平静。池边石间,山蚂蚁在忙碌着,不时爬上我的手臂和书本,我轻轻一甩,它便落下了。但它像与你嬉戏似的,一会,又爬在了你的腿上,再一抖,它便又落下了。池对岸一石上,有一只雏雀在快乐地跳上跳下,不时淘气地用眼瞅瞅你。这一切,多么有趣呀。观久了,一抬头,蓦得又与池对岸一树婀娜的紫薇花迎上了。紫薇花正是开得最好时,有淡淡的香,一朵两朵,三朵四朵,倒映在水中,也是紫艳艳的,且更为水灵。

在池边坐了良久,偶尔有一两个游人走过。见我如此专注,也不过来打扰,轻轻走过,各自欣赏。一切都是那般自然,唯有自己与这些鸟鱼花虫,静静的,多美。方觉在水一方原是如此诗情。

真想让时光就此停留下来,但是我亦知沧浪亭的美景还在别处等待着我。车前子老师说,园林的美就是关系中的美。品味园林,不能仅仅是单纯地将一景孤立起来地看,更要融合此景、彼景和他景赏阅,这样园林的美才会涌现叠出。

离开水池沿廊走过步碕亭来到清香馆,清香馆坐南朝北,馆内陈列着一套树根家具,是为清末之物,皆用榕树根精雕细镂而成,造型多样且独特,颇见功夫和艺术水准。由于馆内光线较为黯淡,一块块墨色的方砖让人感到一种时光的静止。这些树根家具更是氤氲出一种古典的气息。想那一椅一床一茶几,先前都各来自哪些清朝人家?它们分散于厅、堂、轩、室,应是比现在展览在一起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富有生活的韵味吧。

我还是更喜欢馆前的院落。院落不大,半圆形,但与西边的游廊接连,空间感就有了张显。可见园主的匠心了。院中几株苍劲的桂花,枝叶正茂,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上投下了一团团绿阴。虽未至中秋,但是让人不免渴望李商隐“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境。我想丹风送爽之际,在清香馆的一榕树根椅上小座,闻满院清香,定是十分得愉悦。

出得清香馆,走过仰止亭,又来到五百名贤祠。景行维贤。祠中纪念的名贤跨时为春秋至清末,有伍子胥、李白、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苏子美、唐寅、文征明等,长达二千五百多年。这正恰与苏州的历史吻合。一派庄严、肃穆。每瞻仰一贤,就是走入一段凝固的历史。这贤祠就是一部悠远而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与祠内悬匾“作之师”两相辉映。这里过于凝重和安静,便虔诚地退出。

随着小径来到翠玲珑,屋前秋阳热烈,竹影滴翠,万竿摇空。我坐在前面护栏的条石上上赏竹。竹是清雅之物,文与可喜竹,郑板桥喜竹,文人画家与竹总是有着许多内在的相似。我的身侧是一片白哺鸡竹,名字有点怪异,或许是因竿呈薄霜一样的色泽吧。我喜欢这样清秀的身影。坐在竹阴下,赏竹园,篱笆曲径,竹叶婆娑。偶尔有一两片黄叶飘落在我的身前,将秋的气息悄悄地送来了。也有一只灰蝴蝶在竹丛中翩跹起舞,如我,虽无同伴,但是依然欣然。恍惚间,仿佛看到不远处苏子美闲坐竹园,在吟诵“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一时古昔今日,难以辨析。

此番阳光、竹影恰好。何况还有鸟鸣蝉音。鸟鸣声,婉转悦耳,时起时止。蝉声是不论走到哪儿都伴随着你,它时而高昂一阵,时而又低沉下去,时而又嘹亮起来,高低二重唱没有停歇过。只有那鸟鸣声一声声,忽又一声声,还有稍远一点的鸟鸣声与此呼应着。这样,远近高低,竹园里奏响着一曲欢欣的交响乐。

在这样的乐声里,我行走在竹园的篱笆小径上,抬眸或者低头,板桥竹、花秆毛竹、金镶玉竹、矢竹、辣韭矢竹、长叶苦竹、橄榄竹、紫竹、安吉京竹、麻衣竹、龟甲竹、金明竹。我喜欢品其名赏其竹。名异形异,有着文人的性情。竹园曲径幽深,径末有一条石,我撑起碎花伞,坐下看前面墙角漏窗边一株盛开在绿竹丛中的紫薇,花儿擎得高高,与低矮的竹相映衬,园林的美真是无处不在。就这一角就如仙境。沧浪亭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千年前,苏子美是这样写的,千年后,沧浪亭依然。时光并未对沧浪亭造成多大的影响。这是园林之幸,更是今人智慧和爱意所在。

沿着小径返回,来到看山楼下的石洞。洞内很宽敞,两块怪石支起一石台,石台旁另有两块石头自成椅。拙朴而自然。我坐在石椅上,石洞很阴凉,半明半暗,由一块块黄石堆砌而成。光线从黄石与黄石的空隙里穿越进来。妙趣横生的是洞外边的矢竹似乎对这洞也极兴趣浓厚,竟然有一枝纤细的矢竹从黄石间的空隙里探了进来,翠绿的枝叶就摇曳在洞内,可谓是一枝独秀。无孔不入造就出了别样的美。

只是一个人在这幽静的洞内坐久了,终究是感到寂寞了。想起曾经的一位友人,曾一度想来姑苏欣赏这沧浪意趣,但人心似海,今日非往昔,徒留一声叹息和庆幸之外就别无它了。一切皆在时光里淡隐、褪化、远去了。洞外蝉声依旧,而我倍加怅然。遂出了洞。回首,发现此洞叫“印心石屋”,不免就有些伤怀了。

出洞登上看山楼,实质山无处看,所望视线也极为有限,但是在楼上回望整个沧浪园,倒是尽收眼底,如一桢古诗画锦秀天地,心里继而又舒畅起来。

由看山楼下,沿路来到瑶华境界,与之北面相对的是明道堂。这里一片开阔和气派,是沧浪亭最显大家风范之处。两边廊屋连贯相通。院中几株柏树和玉兰高大挺拔,更突显了这庭院的宽广。我走入瑶华境界,读屏风上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想那苏子美当年因罪废,无所归,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是何等境界。闲来在开敞四合,大气恢弘的明道堂会文讲学。荣辱富贵,仕途风云如浮云而过,人生半百,完全一宋朝文人隐士之情怀。

有女子发髻上发簪闪亮,身着一袭古典的素裙,淡白的丝绸上有墨梅朵朵,手捧一深蓝色的线装书,坐在明道堂的门槛上,微微笑着。我恍惚又入宋朝。女子定是一个古典情结浓郁的人。她又走入明道堂,扶着一扇朱门,侧身回眸对着院角的摄影镜头恬静地微笑。在这未遇青衣书生,却邂逅一淑女,正恰给明道堂平添了又一份意韵。

一个人在这偌大的园子游走,穿过闻香妙室,未得梅香,走过闲吟亭左拐沿着小径上了山坡。走遍园中景致,这山上沧浪亭是最后息憩的一景吧。我愿意把它视为压轴,尽管沧浪园到处是诗画。但我愿意把游园的所有美好和感慨都整合在这亭里回味。在亭中,即可观望着园中的一景一物,也可欣赏园外清澈的沧浪之水,目之所阅更为开阔。这正是清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将苏舜钦所建的傍水亭子移建于山巅之好。秋天辽远,亭檐上有几株鲜绿的蒿草挺立着,一只白头翁停息在亭外的黄石上观望我,一会又飞起。一对小情侣来了又下了山坡。我在亭中的石凳上独自小坐。这样游园下来,草木石树,亭台轩榭,清风绿波,感觉这个沧浪亭的下午就都是我的了。出亭,抬头轻念石柱上的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此是欧阳修和苏舜钦诗句的联袂出演。先贤的感慨多么真切和深刻,此联堪称园中的点睛之笔。反复吟咏,不禁豁然。

游园。一路走来一路欣赏,步步是景,景景不一,逸趣各异,错过一个皆是憾,固一一记之,试将现其韵,人皆悦。但笔拙辞穷,也多是枉然。重要的是学会练就赏味的目光和胸怀。游园如此,那我们的人生呢?难得的是让人生完美如园林。

思多了。游园,未惊梦。很好。良辰美景奈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