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男的爱情思维:高手5(转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6:29:12

  “闪哪”

  陈照奎老师在郑州待了一个多月,到年底了,他也教完一期学生,以后就回北京了。老师虽然走了,但我练得更认真了,似乎就是为了有一天再见面时给他看看我的成绩,叫他吃惊吃惊。

  到了七五年,我自觉练“顺逆缠”小有成效以后,就去北京找老师。老师看了看我的拳,依旧不咸不淡地说:“你还算聪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但是质量不够好。”我一听就不服了,这不还是全盘否定吗?师父就说:“来试试。”我就满心欢喜地上前和师父过手,我觉得老师肯定没有看出我的真实水平,因为我和师兄弟以及外人过招的时候,都是一拿一个准了。结果跟师父一搭手,我不是拿不住就是沾不上,再不就是师父一变招,我就被打出去了。我不认输多少次,就输多少次,我又一次发懵了。最后老师又送我一句话:“要更细腻的琢磨,不要满足于尺寸之间。”我就记着了这句话,心说老师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是说我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聪明刚好把自己的灵性给全部堵上了?还是说我的悟性还没有充分地开发出来?

  太极拳必须快慢相间,起承开合,抑扬顿挫。它的过程转变是起动、缠丝、运行、刚落点。一个拳式和下一拳式转换时都有接劲,接劲即转关,用折叠的办法把它接上,这个时候就需要速度极快,圈极小,即快速走小圈。由于有接劲,有小圈把劲接住了,就可以慢下去,慢是蓄劲,是养劲。平常练拳通过对拉拔长,螺旋的缠丝运动,公转自转的规则,身备五张弓的训练,只要弓一松,劲就弹出去了,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快于对方。这样快慢相间,一气呵成,陈式太极拳的风格就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我回家便更加刻苦地练习。刻苦嘛,照旧是通宵通宵地练,有时白天没班,就再练一整天。

  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我身上发生的变化是接二连三的,第一是听了陈照奎老师的教导无意中认真的解决了“沉肩坠肘”的问题。第二是无意间把太极拳最宝贵的“顺逆缠丝”学到手了。

  到了1975年的时候发生了第三件事,我到公园练功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练杨式太极拳的,我就和他推手。因为那时我已算有些名气了,所以很多人都来找我推手,我跟来找我的人推手算是陪他们练习。但是和这个练杨氏的推手却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记得我跟他搭上手以后,就感觉我这手脱离不了了,也就是说在战斗的时候我没有预备队了,因为我的手都被他粘住了,动弹不得,我想拿一个预备队出来打他,但是我调不动,这两只手说什么都脱不出来。这一下我就迷到这地方了,怎么也想不明白,想了很多办法怎么也解脱不了。这个练杨氏的把我给搞得没有办法,可一旁我的学生看了这种情况都觉得这是张志俊老师对这个人太偏心了,说你们看陪他练这么长时间没打过他一次。但是我心里明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是真想打他可是我做不到,怎么样也做不到。

  太极拳听劲就是感测对手力的大小、方向和着力点。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点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都不是问题了。太极拳有沾、粘、连、随的法宝,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其势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在粘走的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使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

  回家后我开始喝酒了,开始是三钱,喝一杯酒,喝一杯白开水,喝了酒就晕了,晕了就睡着了。后来从三钱变五钱、六钱、七钱、八钱、一两,最后变成喝二两都睡不着,就一口一两,或者二两一口往肚里咽。但是仍然睡不着,我开始失眠了。我满脑子都在想这双手怎么解脱,心想他这样过来,我的手应该这么压下去,这个手打出去,然后这个手打过来……有一些招数想了一夜,第二天早上赶紧去找他试,结果还不管用,于是就再喝再想。一夜一夜地想,有时候直想到早上五点还没睡着,我一看五点了,起床吧。

  冥思苦想了半年,这个招数,那个招数,结果都不管用,没有一个管用。这一下迷迷糊糊大半年就过去了。

  1975年7月30号,我到北京去了,带上东西就去了。当时我老师陈照奎住在宣武区骡马市。一般师徒见面肯定是叙叙家常,相互问候的,至少要有个简单了解近况的过程吧?但是我根本就等不急啊,我说:“老师您身体怎么样?”他说:“还可以。”于是我就给老师点了一根烟,我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那根烟他最多抽了一半我就扯开话题说:“我跟一个人交手,但是我的手脱不开,无论我用什么法子还是解决不了。”老师就简简单单说了一个字:“闪哪!”如果“哪”也算一个字的话就是两个字。我当时很迷惑,心里就想“闪”是什么意思啊?闪!怎么闪?老师就把烟一放:“过来,你学杨式,来。”说句实话从我跟老师认识到这个时候,我从来没有跟老师敢于如此放肆地推过一次手,心里只是想我一定要粘住他的手,我跑不出来,我看你怎么跑出来?师徒俩搭手就开始,我粘住了师父的双手,他往哪儿走我就紧随着他。我不知道的是,其实老师是故意让我跟着他,刚刚跟他到第二圈,老师手一带,突然一个变速,紧接着一个肩靠,一下子把我打飞到了他家的床底下。当时他家的床大约是55公分左右高,结果我往后一栽一头就栽到床底下去了,头刚好蹭着床帮,直接就躺在了床下。

  加速度的瞬间产生,往往使太极拳的劲力表现出空、灵、活、脆的特点,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来。变速变向就是取胜的关键,不要一味快或一味慢,要根据需要瞬时变速变向。

  我在床底下仰面朝天看着床板,脑子里却在想到底是怎么挨的打?老师看我不动,吓坏了。他大喊:“志俊,志俊。”我也不理,他赶紧过来拉我,我这才起来。他急了,连着问:“你怎么了?”我说:“我在晕这个味儿!”他有点不信地说:“懂了吗?”我说:“懂了。”老师仍旧不信:“真懂了还是假懂?”我说:“真懂了。”

  其实,那时候师父说的“闪”用今天的说法应该叫“变速”。那个练杨氏的他黏住我的时候我不能跟着他匀速,跟他的速度就永远也摆脱不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一个“变速”就行了。就这么个简单的东西,本来不思考也许就会的,但一想就麻烦了,越想越没辙。好在这下我彻底明白了。

  惊弹劲是闪惊和折叠的具体应用,它是通过一个快速的一小圈折叠的弹抖运动,达到对方惊慌失措,先闪惊再暴发,是组合劲。在使用折叠时加上速度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错误和短时间的空白,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可化可打,大部分惊颤抖劲都是折叠之妙,这是螺旋缠丝劲的高级用法。

  我在老师那里住了几天,又陪他推手。老师一直喜欢推手,因为是对抗性运动,我们不仅能看,而且还要参与其中。最初,当看到他把一个近200斤的大个子轻松发出去时常常觉得不可思议,好像是学生与老师配合。而每当自己与老师推手时,才感觉到这一切切切实实都是真的。老师的推手技艺实在太精妙了,任何时候你都无法用“力”与之抗衡,他的推手技艺不是“以假乱真”,而是“以真乱假”。他把太极拳推手中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蓄发相变,松活弹抖,胸腰运化,闪转腾挪等等技艺运用得出神入化。和他推手常常使你顾此失彼,上重下轻,一惊一乍,倒抽冷气。他一个惊弹劲,刹那间你大脑一片空白;他的手轻轻一挂间,你可能就会飘起来,手重时会发人到墙上。

  记得刚开始与他推手时,面对他的惊颤弹抖,擒拿摔打,实在是苦不堪言,几分钟就想逃掉,但老师不依,总是说:“别装了,还不到20分钟呢!”这就还得继续推下去,现在想来自己也是得益于那时陈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这种强迫训练法。陈老师平日话语不多,性格略内向。教学时言简意赅,寥寥几句话切中要害,解惑往往言体并用,令人顿开茅塞。

  由于运用缠丝、惊弹,别人就会感到推手不舒服,陈氏可用手腕、肘、肩、胸、腹、胯、膝、腿、脚各个部位打击敌人。使其感到不适应的是一惊弹;二擒拿。主要是陈氏太极拳的广度太大了。如手完了就动肘,回肘又是用肩,打完肩,前一个关节过去了,回手又是肘,回肘又是肩。运用这种方法往返进行,周而复始,无限打击,平时练习要有这种意念。

  太极拳在总体上比其它拳种灵活的多。推手方法多,有挽花、单双推、进三退三、花步、大捋等十来种,上面粘粘相随走折叠,下面有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走转换。

  从师父那里回来以后,再和那个练杨氏的人推手,甚至包括和任何人推手,我就开始反客为主了,所有人再也跟不上我的速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跟上我的速度,只要跟我走,我只要一下变速,对方就得垮掉。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的“闪展腾挪”技术进步神速。

  从北京回到郑州以后,我又花了很长的时间琢磨老师的话,似乎,或是好像,我模模糊糊看到了一个比“尺寸之间”更大的世界了。

  学拳就是这样,只有思想问题解决了,身体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凌波微步”

  说句可能很吓人的话:现在练武的人站马步几乎大多数是不得要领的。为什么?因为敦敦实实地扎在那里,一个指头可能就把他推倒了。

  别的门类的武术我暂时就不说了,以后我可能会系统地讲讲中国武术。在我们的太极拳里,步法的基本要求都要扣膝、松胯、塌腰、抓地、含胸、沉肩、头顶悬。这样,当我们要进攻的时候,总是先用脚尖领劲有个弧线领回,其实上身就是个胸腰运化,退一下也是先用脚尖领劲有个弧线,感觉很像是拉弓,全身是五张大弓,一动起来还有无数小弓。这是太极拳步法的基本要领以及它在实战中的具体作用。如我们站着偏马步,,对方一拳打来,我们并不一定要退,因为对手的拳一发,直朝我们的心脏而来,我们瞬间就可以用胸腰运化来破解。也就是把胸往里一含,对方的拳就化了。如果化不了,因为你的胯是松开的,腰是塌的,稍稍一转,脚步都不用动一动,对方的拳就打到一边去了。这是你根本就不用动手的化解。

  有一次在广东,一个散打高手,不知是什么级别的冠军,吹得很厉害的,有人介绍他跟我认识。一见面我就知道他心里怎么想,整个儿就看不上我们太极拳。我就笑着说:“你比我高,比我壮,手也比我长。我们来做个游戏,你我对面站着,以双方拳头能打上对方的胸膛为度,然后举手一起出拳打击对方,你喊口令,朝对方胸膛打,先试三拳如何?”他一听就很高兴,可能还以为只需一拳就把我放倒哩。然后我们就站好了,以臂长量了量距离,双方站立,随后就来真的了。第一拳,他刚喊完口令,自己就挨上了,当即脸就痛得变形了,而我哩,一个胸腰运化还站在那里,他根本没打上我。过了会,他又开始喊第二拳的口令,我一看他的样子知道他已很勉强了。心里就想这一拳一定不再打那么重了,当然第一拳我已是拳下留情了的。我就这么想的,他一喊完口令,仍旧是拳头还没打到我胸口,自己却一下蹲了下来,脸色惨白,呕吐起来,三五分钟后才说了第一句话,问我:张老师,我没见您用力,怎么打在胸上的拳会这么厉害,还渐渐往胃部下面渗下去痛呢。我告诉他这就是太极拳特有的劲,虽然只用了六分劲,但你起码会痛上几个月,先胸膛内随后是背部。第三拳就不可能再比了。

  我估计这人从此应该就记住太极拳了。他打了我两拳,都是打到我胸口时就觉得拳头不够长了不够用了,基本上就没吃上力。散打嘛,他肯定是以速度见长的。可是,他的速度有我稍节领劲快吗,他那比我长一寸的拳头,在我胸腰运化面前什么都不顶用了。他是倾尽了全身之力的,可我哩,还不敢太用比较猛的拳,要真是一个弹簧劲冲出去,估计他一生都站不起来了。

  含胸首先要求我们下额内收,两眼平视,百会穴虚领,胸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觉。这样才能使脊背拔长,劲顺达,使背部有弹性。虚领顶劲的时候要把颈椎领起来,颈椎是身弓的一个稍,另一个弓稍为尾椎,尾椎要向里裹,通过塌腰,就具备了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身弓。腰和胸关系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须含胸。腰是一个重要的平衡机构,劲起于脚根行于腿,到腰部有一次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还原于下身的分配。这样才能身不飘,脚下才能有根。

  这只是一个太极拳里胸腰运化的基本动作。还没有说到步法呢。

  自从我掌握了“沉肩坠肘”“顺逆缠”和“闪”之后,老师又说:“你手上的东西、身上的东西都运用得不错了,但是你的步法跟不上。”当时我心里还琢磨我步法灵活得很,师兄弟没有一个比得过我的。不过嘴上没敢说,只是心里在想。当时我站的位置离老师大约有两米距离,老师明显地看出了我有些不服,就问:“你有这种步法吗?”我问:“什么步法?”正说着呢,“嗒”的一下,师父已来到我跟前了。老师一米六四不到的个子,一百七十多斤,很胖的人,一个大步,两米多距离瞬间就到了我跟前,肘就顶到我的身上了。他继续问我:“你有这个身法吗?”我目瞪口呆地摇了摇头。他说:“你从现在起要突破这个。”

  破坏对方打击意图,可以通过自身的协调--松跨、曲膝、合裆、身体的下沉、腰弓的膨胀、手臂的螺旋弧线运动和整个身姿的放长,通过闪推、后带、上托、下按及向两侧的旋转,不给对方打击的机会,胸腰折叠,步伐转换,上体后仰,重心进一步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如加入了进、退、顾、盼、定五步法,我重心线的守护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且防守中进攻威力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裆走下弧,可以将对方的双臂挫起,乃至整个身体被迫仰起后退;后撤一步,可将对方引动前带,使其重心线前倾摔倒;顾盼左右即可以避开对方对我重心线的攻击,又可以牵引造势,闪惊巧取,顺势由防御转入进攻。

  这是老师给我布置的新任务,从这个时候,我又每天开始了身法步法的练习,左右、左右、左右……那时候老师对我太苛刻了,每天他盘腿往床上一坐说:“志俊,练练。”我就开始练,前中拳,左拳,右边,左边,前边,后边,他盘腿坐着,嘴里说什么我就打什么动作。他说:肘、肩、胯、膝……他想到什么,我就必须马上做到。比如我正打肘,膝,他说:膝,胯,我就必须马上换过来……一开始我只有靠蒙,根本做不到这么快的转换,这需要的是随机应变,完全要靠自己的本能反应,反正是师父他想什么我就要做到什么,不做到他就骂你。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个人物叫段誉,他在无意之间学会了一种神奇的步法叫“凌波微步”,我感觉师父教的差不多就算是“凌波微步”的现实版,这是陈式太极拳独特身法和步法。

  稳固多方位的重心线是防守与进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转换、身法的协调、胸腰的折叠运化乃至步伐的调整,最终达到我的重心线始终灵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对方远离我的重心线。面对对方的来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棚、捋、挤、按、引进落空,使对方的力点始终沿我肢体圆弧运动的切线方向滑动,使对方的来力落空,难以触及到我的重心线,始终拒敌之力于我的重心线之外,从而达到保护重心线的目的。灵活、悄然地变换我方的重心,使对方无从察觉,无法判断我的重心线的位置,造成对方的盲目、失势,从而迟滞.破坏对方的进攻。而我的肢体运动一定要严格遵守太极重心学说,身向左转,则重心右移;身向右转,侧重心左移。同时要作到“裆走下弧”,使这种转换沉稳有力,不可抗拒。

  我一直练,练,练久了,我自己也就琢磨出来了,练这个步法的目的,或者说最后一步,就是甭管在什么角度,高、低、中、后、前、背,你都能够稳住,能够做到不变形,这个时候那就是完全成功了。如两个人在太极拳的搏击当中,它求的就是形正。如果你不变形,你绝不会输。这就比如打篮球,我要投篮时,为什么对方会有个人在前边挡着你?他的目的就是要让你变形。练习投篮的时候没人拦挡,无人时不变形。但是实战时,如果有个两米高的人来拦挡你,他手一伸高度达两米五六了,这就跟平时练习完全不一样了,那么你仍然能够准确地把球投进篮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变形。再有,体操比赛也是同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磨练一个动作,一做甚至多达上万次,为的就是一个不变形。只有达到某种形状不变,比赛时才会赢。凡是输了的都是形变了的。实际上所有的形体练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不变形。还可以往下说,只有不变形才能达到一种高度协调,只有高度协调才能达到不变形。我们习练太极拳就是要练习解决对抗当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种矛盾中努力协调身体不变形,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搏击中击倒对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是毫发未损。

  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极拳莫测高深的技击法的基本要素。

  王宗岳提出:“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其实说到底“上分轻重,下分虚实”是讲手与脚的配合,是上下肢的协调。练太极拳者周身分出阴阳来的根本目的,也是着眼于周身的协调。孤立地谈身体的某一部分“阴阳”、“虚实”、“开合”、“轻重”充其量不过是造就了一些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而找出身体对应部分的轻重、虚实的辩证关系,使之形成一个“集团军”,这样才会有用。

  太极拳之名太极,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太极哲学范畴的一部分,太极哲学最基本的命题,即是阴阳二字,是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过程。阴阳互补、阴阳互孕、阴阳互为其根,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阴阴阳阳变化无穷。太极拳理论深合了太极阴阳理论的命题,整个拳的诠释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轻沉刚柔,开合、舍得、快慢、方圆、蓄发等矛盾命题都是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支持的。

  就这样,这种身法步法我经过了一个很严格的、很强化的训练阶段。直到这个阶段过去了,我才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有点懂得太极神髓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