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息奖惩表:中小学教师必备知识—特岗教师考试—考试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55:13

中小学教师必备知识1

  1、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3、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要做到:

  第一:改变观念,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

  第二:积极的应对,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第三:学校要形成良好的风气,增强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第四: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角色的多样性,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五: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4、终身学习的涵义是指: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5、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终身学习等内容。

  6、治理乱办班乱补课教师要做到:不组织学生有偿补课;不动员或变相动员学生参加校外办学机构的补习,或为其提供生源;不向学生推销教辅材料及其它商品;不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的礼金及其它财物等。

  7、教师仪表端庄,格调高雅的含义是指:仪容要整洁;服饰要朴素美观;举止适度端庄。

  8、中小学新型的师生关系基本要求是: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爱生尊师,相互配合;教学相长,共创共享;心理相容,互相接纳。

  9、新课程中教师角色职业理念的转变是:在职业观上,要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在主体观上,要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在价值观上,要从“知识化身”向“人格化身”转变;在师生关系上,要从“师道尊严”向“以生为友”转变;在责任观上,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向“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转变;在教学观上,要从“为教而教”向“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转变。

  10、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课程的传授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

  11、开展班级活动常见的形式有:系列性主题班会;活动性班级活动;知识性班级活动;节日性班级活动;教育性班级活动;及时性班级活动。

  12、开展班级活动要做到五个结合:社会需要、教师需要、学生需要相结合;科学性、规律性、时代性相结合;针对性、预见性、持久性相结合;他助、互助、自助相结合;多样性、艺术性、新颖性相结合。

  13、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独立社会地位和权利的主体。

  1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心理发展很迅速;心理发展协调性;心理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1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动荡性;闭锁性;社会性;过渡性。

 

1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17、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表现在:尊重、宽容、真诚、理解、给予爱。

  18、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有:行为放纵;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型;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追求享乐。

  19、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有: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强化制度管理;奖惩强化教育。

  20、当代学生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增强;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21、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常采取的途径有: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22、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解决的途径有: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家长协商方式解决;双方自愿,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诉讼。

  23、《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的对象是:未满18周岁的公民。

  24、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和保护相结合。

  25、未成年人拥有的合法权益是: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的享有权利。

  26、在尊重学生受教育权利方面学校应当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做到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27、在保障学生身体发展方面学校应当做到: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

  28、学校精神文化的理想成分体现在: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得到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

  29、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少年的精神关怀者。

  30、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31、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32、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

  33、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对课程的制约作用表现在: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制。

  34、构成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因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35、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现场教学、个别指导、复式教学。
36、《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是:宪法依据、客观依据、常规依据。

  37、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和学生。

  38、在学校,课程设计的表现方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39、在学校中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人际关系有很多,但最直接、最具体、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及学生之间的关系。

  40、学生学业评价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学习的情感状态。

  41、教学评价的作用有:指导和改进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

  42、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要求,根据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教学过程中遵循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3、教学反思的步骤有:填写问卷调查表;召开学生座谈会;检查学生作业;与同事交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44、下列著作的作者是:

  《论语》——孔子       《学记》——乐正克

  《师说》——韩愈       《语录》——朱熹

  《存学篇》——颜元      《教育论》——斯宾塞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布卢姆

  《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教育与发展》——赞可夫   《教育过程》——布鲁纳

  45、下列心理学派创始人是: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  完形主义心理学——韦特默

  46、我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李镇西。

  魏书生的民主教育内容:民主与科学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民主化主要是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科学化主要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就是帮助人形成良好习惯”;“发展人的人性和个性”是魏书生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自我意识,激发自我教育动机,创造自我教育条件以及给学生自我教育方法上。   李镇西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的要求: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情,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做到“三心”( 童心、爱心、责任心)、“三家”(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做反思型的教师。
 

中小学教师必备知识2

1、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突出体现的四个方面是: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2、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的内容有: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业务素养。

4、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的内容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5、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的内容有:知识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育活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6、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有:高尚的职业品德;广博的知识;完善的人格;全面的能力;专业的技能。

7、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他们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免疫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8、现代学习方式下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有: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力;参与、协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教学的能力;反思、提升教学水平的能力。

9、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有: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

10、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课后备课;反思日记;教学日志;参观考察与观摩;录音录像、行为记录与反思教案;档案袋;教育叙事。

11、教师自编测验应遵循的原则是:试题要符合测试的目的;试题内容的取样应有代表性,能代表学科的全部内容;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文句要简明扼要。

12、教师的行动研究是指:在研究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教学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专家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过程。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大类型是: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和合作性教师专业发展。

14、素质教育的特征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员性;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15、义务教育的性质是:义务教育的“义务”具有双重含义;义务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

16、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组织得好;师生互动好;教师要有全面的基本功。

17、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主要有: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

18、学生作业的一般形式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

19、给学生布置作业,教师应遵循的要求:布置作业应有明确的目的;内容应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兼顾基础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作业分量要适中,难易适度;要及时以便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防止遗忘;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及时批改,以便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0、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的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1、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22、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因素有:教学的目的任务;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自身的条件;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的时限。

23、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探究学习教学法。

24、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角色扮演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25、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练习教学法。

 

26、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主动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是一种认知监控的学习。

27、合作学习在实际运用中的要求有:一、确定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三、小组讨论,四、集体交流,五、教师总结。

28、探究学习在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要尽量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机会,并关注个别差异;要注意在时间、空间、设备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支持条件;探究问题的设计应联系社会实际生活;注重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要珍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要注重分析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注意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要求。

29、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有: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适当的观察内容;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有清晰的观察分析和结论。

30、课堂观察的基本形式有:课堂活动全息观察;关键问题聚焦观察;依据价值评判标准的课堂观察;现场情境描述性观察;典型个体追踪观察。

31、课堂观察应该观察教学内容的关注点是:“教了什么”、“如何教的”、“教学计划是否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符”、“为什么有些内容或方法能够按计划完成,而有些却不能”等问题。

32、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交往对象的限定性;工作关系的规范性;教师地位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能动性。

33、在人际交往之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近因效应。

34、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在: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人格的变化。

35、人格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它主要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自我调控。

36、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

37、依据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经验的不同,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38、能力发展的差异主要有: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特殊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

39、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的成分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0、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做到: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育人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教师要做到: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注重几种注意的交替运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注意品质的培养也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42、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有: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

43、在座位编排上,教师给予较多关注和学生相应做出较多反应的“活跃区”是:前排和教室中间。

44、课堂教学互动有哪些基本模式: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竞争合作性互动。 45、课堂教学气氛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和情绪的波动以及课堂秩序等。  

中小学教师必备知识3: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霍桑效应”:位于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作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给教育的启示是: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一节又一节课,一门又一门作业,一场又一场考试,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会积聚学生的不满和懈怠。对此教师需要适时地运用霍桑效应努力营造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

  “南风效应”:“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

  “南风效应”给教育的启示: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说服往往胜于压服,和风细雨有时要强于暴风骤雨。

  “蝴蝶效应”:20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用计算机求解模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以准确预报天气。为使预报天气的结果更加精确,他把一个方程式的解取出来提高精度后又放回去。当他吃了点心再来看时竟大吃一惊:只变动一个很小的数据。其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洛伦兹仔细检查了计算机,确定计算机没有问题。他由此得出结论:在一些模拟地球大气的方程式中,它们在初始状态时的一些微小变化,短期的结果还可以预测,但长期的结果因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而无法预测。也就是说,对天气的任何长期预报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著名的“混沌理论”,洛伦兹将“混沌理论”做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一只蝴蝶在巴西或澳大利亚煽动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所以,“混沌理论”俗称“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初始条件下的任何毫厘之失,都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谬。

  “蝴蝶效应”对教育的启示是:教育无小事,留心教育的蝴蝶效应。

  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就把人的这种心理命名为“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对学生的小过错有时不妨以“小题大做”的方式处理,只要出发点是为了爱护学生和处理方法得当,就能使学生心服口服防止学生今后再犯类似的小过错。更不会犯类似的大过错。

  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对教育的启示是:很多教师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对学生认识程度的偏差,为防止不良后果,教师应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避免因对学生的不公平的评价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超限效应: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里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对教师的启示是:在教育教学中要掌握一个度。教师在讲课时要努力避免“超限效应”发生。不该反复重复的问题不要过多重复。上课拖堂是令学生很讨厌的事。   “空白”效应对教学的启示:教师要善于留白,如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教师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实践方面留白,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教师应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面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在批评方面留白,批评之后,留有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