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凯小说男神收割机:天涯观察第34期: 复旦遇险大学生的罪与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14:38

复旦遇险大学生的罪与罚

12月12日,以复旦大学学生为主的18名上海驴友组团前往黄山未开发区域探险时迷路,经当地部门全力搜救后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营救行动中不幸坠崖遇难。这起事故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网友纷纷批评此次活动组织草率,更有质疑称这18名驴友探险是为了逃票,同时认为,民警牺牲后,驴友们表现冷漠。且复旦学生脱险后不谈哀悼殉职民警、先讨论如何搞好媒体公关,对民警牺牲冷漠无情、不承认错误推卸责任。

面对外界对复旦的各种质疑,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回应称,“小编说句话,当事个别同学的言论哪怕是一时无心,也确实是不负责任和不妥当的,我会严肃地告诉我今后所有的学生,内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是你在复旦拥有尊严和骄傲的前提。但请相信,这不代表多数当事同学,也绝不代表大多数复旦人的态度和心情。”

复旦大学生应有起码的反思

回溯:注定的迷途

12月3日复旦大学的BBS“日月光华”Outdoor版块出现 ““登协* 野黄山穿越活动”的召集帖,其中有两条是这样的:“要求队员汇报自己的5km成绩,作为基本指标”“请各位详加研习地图,本次活动没有向导,领队压队没有去过,仅凭GPS和指南针找路。准备会上会对地图加以解释。”其实无需多说什么,玩户外运动的驴友应该都知道,“5公里”的成绩作为参加活动的基本指标、没有向导,仅凭GPS跟指南针找路,深入黄山未开发地段,且最后成行时组成了18人之多的庞大团队可以看出,这次黄山遇险在帖子发布那天起,已经注定。而且事实业已证明本次黄山遇险组织者确有拿人命开刷的嫌疑。在无向导的情况下深入野黄山也就罢了,竟然天气预报也是自己的预估,自己预估的不准也就算了,竟然最重要的GPS遇雨会失灵,GPS会失灵也算了,倒霉的是防寒防雨装备不够,在迷路后失却了“探险”的本意,遇险就地扎营变成了抱团取暖等待救援。所以,这一切,无论是复旦学生遇险,无论是民警救援后坠崖,在召集帖发布的当天开始已经进入倒计时的状态,如果组织稍微充分一点,这一切或许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多一点。

事后:该有的担当

一个24岁的警察的生命顷刻间跟18个遇险人员交集在一起。这样的结局难免让人唏嘘。这唏嘘的理由应该是奉献的生命太过年轻跟惨烈了,留给了警察的父母太多的遗憾跟伤痛。但说句真话作为救援人员的一部分,这位24岁年轻勇敢的警察,确实诠释了自己救援者扶危济困的角色,无畏的承担了作为“警察”该有的使命跟职责。这应该就是作为警察的担当。反观被救者到底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我想作为事件的当事人起码的一点对遇险的原因要有个清醒的认识跟反省。给以后大学的社团活动,给以后的驴友活动,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教训,不能在相同的错误上再犯类似的错误,再盲目率性而为。而不是像如今一样某些同学在事发后还用不恰当的言语在自己团队本身组织有瑕疵的情况下,寄望风平浪静,还为自己本身辩驳,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激起公愤,而不是应有的担当。组织不当,准备不周,错误预估,才是遇险的根本所在,如果组织者跟参与者不能很好的对自己所作所为带给社会的纷扰有个诚恳以及良好的认识。此一遇险发生的直接组织者、责任者不能清晰自我反省,那么我想,救援警察的血可真白流了。

该反思的不仅仅是复旦大学生

愿望不能当做责罚的借口

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就像这次的事情。如果18人都获救,警察也没牺牲。这基本就符合了“大团圆”的美好愿景了。但是世间的事情偏偏不会如人所愿,于此,这事后的美好愿望变成了诸多的假设,诸多的口实。譬如,18个人如果不去什么“探险”,那么这一切本可避免; 18个人的装备如果齐全,警察也许不会牺牲。但是这样的假设其实根本不可能成立,正因为18个人出现在黄山未开发的地段,在大雨倾盆下受困于深谷已经是即成事实,无可改变。装备不全,错误预估,组织失当,正是作为探险者的他们犯下的错误,也正因此才身临险境在大雨交加中需要救援。再说,这18个人装备齐全了,预估准确了,组织得当了,难道也不存在发生危险的可能吗?难道不存在有人丧命的风险吗?今天穿越黄山未开发地段不妥,那穿越哪里是妥当的呢?全国除了风景区是开发的外,除了有人住的地方外,全部都是未开发地段,驴友们到底是去得去不得呢?去未开发地段是错的,难道都只能去风景区内宿营?去风景区远足了,按照指示路牌还是遇险了,这时救援有人牺牲了,就天下太平了?这就遇险遇的好?否则就是“不该”?关键其实应该是在出发前准备周祥,组织得当吧。至于再要遇险,再要受困于哪,岂是人能准确感应,永不出差错呢?还有,受困的探险者,同样的不能预估到会因为自己的受困而令救援的人出现生命上的闪失,这是被救者无法预计的,该去预计的是救援单位,对遇险地点、遇险地段进行详细的评估,在充分保障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救出被困人员。所以,我觉得既然救援的人员不责问探险者为何遇险,对救援地段有准确的评估与判断,那么牺牲了救援人员,这个责任为什么一定要被救者来承担呢?我们可以对英勇的警察表达敬意跟缅怀,也当然的要表达对年轻生命悄然离去的叹息,但是救援人员的安全与否不是遇险人员能把握的。

复旦大学生是教育的次品货?

追问:对谁感恩

既然感恩。那肯定是给谁添麻烦了。譬如贫困学生受人捐助,那么他令捐助者舟车劳顿,耗费家资,那么受助者必定的要聚在镁光灯下,镜头前,谢谢这位谢谢那位。清苦的容貌跟不合体的衣衫还有眼里泛着的泪光,在电视、在报纸上一览无余。不管愿意不愿意,这样的程式在中国屡见不鲜。但也有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接受他人捐助,但始终不肯把“感恩”脱口而出。于是这些就打入另册是为“不知恩图报之宵小之徒”直接点就是“冷血、无情之辈”。如果说对捐助者的私人行为要感恩,要磕头还算是过得去的话。那么对待救援之类的国家行为、公务行为?受益者、脱困者,也要感恩?对谁感恩?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天下纳税人派出了神兵天将救我于危难之间?说到纳税人,谁不是呢?“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话不是假的吧,既然任何一人都是纳税的一员,那么施救是否是理所应当呢?施救人员身亡实是不幸,但是既然是公务行为,既然是国家行为,那么是否对施救者施以答谢礼跟由衷的道歉,这是被救者很私人的事情。这其实真与冷血与否无关。我想这也不是警察展开救援的初衷跟目的。对于不幸身亡的警察,诚然要足够的敬意,但是偏要拿警察身死的伟大来反衬被救者的冷血无情,拿此来说明被救者是教育的残次品,我想这其实有点有失偏颇了。当然,18名中的某些被救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举动,确实是有逃避现实、妄图过关的嫌疑,那当儿戏般的拼团驴行方式,确实是对自己跟团员的安危不负责任的体现。

结束语

希望这血的教训,能让这18名驴友记住,安全出行是自身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之一。同时,也请这18个人拿出敢于承担自己过错的勇气,诚挚的反省自己,警示他人。虽然,张警官是公务行为,但是其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职责跟使命,其伟大的人格力量亦值得向其以及痛失爱子的双亲表达恳切的追思跟致意。

出品:天涯观察编辑部 监制:伊文 美工:盼盼 本期责编:伊文 主笔:中山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