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签合同买家反悔: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性资源(朱自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54:49
 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性资源

   编者按:目前,学界对于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是何种关系,小学语文如何坚持儿童本位,到了高年级还要不要儿童文学等问题仍然莫衷一是。本期朱自强教授针对上述问题一一回应,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编写更多更好的小学语文教材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朱自强

 

  近年来,我一直倡导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教材和教法)儿童文学化。需要解释的是,小学语文教材包括了文学作品、说明文、应用文。我所说的儿童文学化,既不是不要说明文、应用文,也不是不要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儿童文学化是指儿童文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教材和教法)的主体性资源。从内容的数量上,儿童文学作品要占教材的大多数,要成为主体;从教学的方法上,儿童文学教学法要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方法。

  我在此前发表的《〈开明国语课本〉能否疗治现行教材的弊病?》一文中指出:“《开明国语课本》所以能疗治‘教材病’,除了它的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还有它所采用的儿童文学这一方法。这个问题极为重要,极为根本。”叶圣陶说过,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而在民国的一段时期,也的确“把‘儿童的文学’做了中心”。将《开明国语课本》与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相比较,不能不说,现行教材编写是存在忽视甚至轻视儿童文学这一倾向的,这是小学语文教育理念严重退化的表现,这一现象是令人遗憾和深思的。

  我认为,我们目前需要下力气去做的,是需要重新认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从教材到教法)中的主体性地位,以使小学语文教育回到它本应立足的坚实的基点上来。

 

  语文教育应回到儿童本位的立场上来

  【无数事实证明,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出现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唯一途径,就是语文教育回到儿童本位的立场上来。】

  小学语文的文学教育有很多资源,为什么唯有儿童文学能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性资源?这首先是因为儿童文学符合儿童本位的标准。那么,小学语文教育为什么不能以成人为本位,而要以儿童为本位?思考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儿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挪威的音乐教育家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说:“我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当生命的力量遇到学校的理性时,连续性就被打断了。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许多孩子在他们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许多不同的角色,从满脸污垢的小捣蛋鬼,到展翅高飞的雄鹰。可是,几年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沿着布约克沃尔德的思路去思考,理想的学校当然能够消弭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

  无数事实证明,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出现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唯一途径,就是语文教育回到“儿童本位”的立场上来。那么,要想使“儿童本位”的立场贯彻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使其落到实处,就不可不使用儿童文学这一无可替代的资源。

  同时,儿童文学也实现了两种人文的融合。小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人文教育的职责,这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所说的人文性,基本上是成人文化的人文性。且不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存在很多与儿童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以及价值观相冲突的成人文化的“人文”,即使是与儿童文化形成和谐关系的成人的“人文”,仅有它,而缺失儿童文化的“人文”,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完整的、不和谐的。

  正是儿童文学实现了成人文化的人文与儿童文化的人文的有机融合,使儿童在保持自己人性的可贵品质的同时,在成人文化的人文的引导下,实现生命的成长。

 

  小学语文教材经常性地偏离它本应走近的儿童

  【小学语文教材所坚持的儿童本位,不是放任儿童的社会性成长,更不是放弃成人的教育责任。儿童文学中儿童和成人之间不是相向而踞,而是一种相互生成的关系。】

  有些研究者一直对“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心存怀疑,认为主张儿童本位就是放任儿童的社会性成长,放弃成人的教育责任,其实这是对儿童本位思想的一种误识。作为儿童本位论的拥护者和阐释者,我认为,儿童文学中儿童和成人之间不是相向而踞,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一旦儿童和成人这两种存在,通过文学的形式,走向对话、交流、融合、互动,形成相互赠予的关系,儿童文学就会出现极有能量的艺术生成。而儿童文学作家作为葆有儿童心性的成熟的社会的人,其价值观在认同儿童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儿童的生命为内核为根基,向外扩展。扩展的部分是作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因而能引导儿童进行生命的自我扩充和超越,以期创造出丰满而健全的人生,实现精神的成长。我所说的这样的儿童文学不胜枚举。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文学是激活儿童语言潜能的最佳语言系统。学术研究离不开常识,而常识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普遍被忽略的常识,即儿童研究先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因为忽略了这个常识,对儿童的研究不下功力,所以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儿童一直语焉不详。儿童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本能,有巨大的语言潜能,他们的思维具有感性化、整体性特征,儿童具有缪斯心性,是天生的“诗人”等儿童观上的观念,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实践并没有产生具体而微的规定性作用。一言以蔽之,小学语文教材经常性地偏离它本应走近的儿童。

  儿童从一出生开始,其语言发展就需要有特殊的语言系统来刺激、激活和发展。婴幼儿看电视的新闻联播学不会语言,婴幼儿的语言要在“妈妈语”这一语言系统中发展。与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一样,小学儿童在接受语文教育时,也需要一种契合其语言能力和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系统。位于这一语言系统的核心和主体地位的,就是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界需要补上儿童文学这堂课

  【人们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的怀疑,既与他们对儿童文学世界的隔膜有关,也与目前对儿童文学所具有的语文教育价值的研究不够深入有关。】

   可能有人要问,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数篇章不是儿童文学吗?没错,看起来是有很多儿童文学。但是,此儿童文学非彼儿童文学。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不是一点儿优秀的儿童文学都没有,总体来看存在着严重的儿童文学劣质化问题。我把那些劣质的儿童文学称为教材体儿童文学、大幅度删节的儿童文学、文摘体儿童文学,是似是而非的儿童文学。我们的教材缺少的是经典的、优秀的、自然的、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往高年级走,问题就越是严重。

  今年年初,我与一批优秀教师探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相关问题。在面对儿童文学在文学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这一问题时,我与其中一部分人的观点发生了分歧。他们不认同即使到了高年级,儿童文学仍然是文学教材的主体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到了高年级,儿童文学只占到30%就可以了。个别人甚至说,儿童文学可以不要了。其中一位教师说,我们不能用儿童文学这个玻璃罩子把孩子与现实生活隔开。很显然,这位教师并不了解儿童文学,不知道儿童文学也有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斯坦贝克的《小红马》,不知道可以直接上低年级教材的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玻璃罩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甚至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者,对真正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也是存在相当大的隔膜的。我们的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界必须要从小学语文教育这一立场出发,谦虚地、认真地补上儿童文学这堂课。这堂课不补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就会不得要领、经常碰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也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现行教材的某些批判者也会在一些关键的地方露出马脚来。

  当然,人们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的怀疑,既与他们对儿童文学世界的隔膜和无知有关,也与目前对儿童文学所具有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功能的研究不够扎实、不够深入有关。对儿童文学所拥有的趣味性、感性化、整体性、人文性、意义生成这些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和方法,还亟待进行落实到位的研究。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坚持小学语文教育这一立场和角度,进而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终将会看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会的是十八般武艺,这样的儿童文学能够为小学语文教育打拼出一个广阔的世界。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