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边缘电影图解:率真集——丰子恺的书画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7:36:52

率真集——丰子恺的书画人生


  


人物  册页





…………………………………………………………………………



       丰子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出生。父亲叫丰鐄,是个秀才,并不经理祖上开设有百年历史的丰同裕染坊,只是埋头读书,应考举人。他已经应了3次试,都没有中举。那时候,丰鐄已有6个女儿,却没有儿子,这更使他陷于郁郁不欢。丰子恺的出世,给全家带来了欢乐。3年后,37岁的丰鐄再次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居然考中了。本来可再到北京会试,但丰鐄遭逢母丧丁忧在家,于是开始设塾授徒。他寄希望于儿子。子恺6岁时,父亲把他带进自己开办的私塾中学习。 教儿子的“千家诗”每页上端都有一幅木版画,第一幅是大舜耕田图,画着一个人和一只大象,这很吸引子恺的兴趣。他向染坊师傅讨了些颜料,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成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但颜料涂上去,一直渗透下面好几层。丰鐄发现了这大片大片的颜色,大发脾气,幸亏母亲钟氏赶来,丰子恺才没有挨打,但他再也不敢在父亲面前作画。子恺9岁时,父亲逝世。丰鐄、始终不知道儿子会把一生贡献给艺术。


       丰子恺喜欢以漫画抒写古诗意境、儿童生活、社会现实观感,从1924年起作品陆续发表于报刊,便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赞赏。


  1922年,丰子恺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春晖中学以夏丐尊为首,聚集了一群对中国的文艺事业颇有抱负的青年人,其中有朱自清、朱光潜,他们都与丰子恺交往甚密。朋友们常到丰子恺家中欣赏他的画稿,给予热情的鼓励。朱自清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小客厅里,互相垂直的两壁上,排满了漫画稿;微风穿过他们间时,几乎可以听出飒飒的声音。”1925年,《文学周报》恰好要用插图,主编郑振铎向丰子恺索画,并给这些冠以“漫画”的题头。从此中国始有“漫画”这名称。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漫画是一时兴到之笔,其妙正在随意挥洒。朱自清是丰子恺漫画的发掘者、评论者,也曾为丰子恺的第一本画册《子恺漫画》作序,为第二本画册《子恺画集》作跋。他说:“一幅幅的漫画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缘缘堂”是丰子恺亲自绘图设计的一所中国式建筑,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朴素深沉之美。在这里,丰氏全家度过了5个寒暑。对丰子恺来说,无论在生活上或创作上,这都可说是黄金时代。大部分时间用于作画或写文章,晚上照例饮酒吟诗。


  儿童的心态、生活,常是丰子恺漫画的题材,这些画的模特儿大多是他的子女。他疼爱孩子,羡慕他们天真无邪。他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人”。从儿童的生活中观察到可爱的意境,他便取作画材。孩子搬凳子“办小人家”,或者脱下自己的小鞋连同妹妹的新鞋穿在凳子的四只脚上,或者扮作新郎新娘,或者拿着两把薄扇凑在胯下当自行车骑,这些对丰子恺来说都是极好的画材。 丰子恺很热爱儿童的无真无邪,他说:“在这社会里,穷的大人苦了,自己能知道其苦,因而能设法免除其苦。穷的小孩苦了,自己还不知道,一味茫然地追求生的欢喜。” 他描写社会的画,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以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为模特儿的,而大部分却是以民间生活、都市生活中的见闻、感想为题材的。



…………………………………………………………………………



人 物  




四开册页   纸本  34cm×28cm×4


(一)蝴蝶来家     (二)今夜两岁  明朝三岁

(三)办公室     (四)妹妹新娘子  弟弟新官人 姊姊做媒人



………………………………………………………………


人物故事 册页



人物故事 册页    纸本   壬午年



………………………………………………………………



       1937年芦沟桥事变。面对日寇的侵略行径,丰子恺满腔愤懑,决定用自己的画笔来宣传抗日。他准备把日本侵华的无数事件用笔画出,编成一册,以最廉的售价广销各地,使略识文字的中国人都能了解,使未受教育的文盲也能看懂。不久,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在金山卫登陆后,到处狂轰滥炸。11月6日,两架日机飞到石门湾上空,投下了12枚炸弹。其中一枚落在缘缘堂门口五六丈处。当天傍晚,石门湾逃避一空。丰子恺的妹夫立即从南沈滨摇一只船出来,邀丰子恺一家老幼10人下乡暂避一时。从此,他开始了8年动乱的逃难生活。


  他说:“我虽未能真的投笔从戎,但我相信以笔代枪,凭我五寸不烂之笔,努力从事文化宣传,可使民众加深对日寇之痛恨。”有一天,丰子恺在武昌乡间看见田野中有一棵大树,被人砍伐了大半,只剩下一根主干。这时正值春天,那主干上怒抽枝条,竟也长得枝叶茂盛。其中有的新枝条甚至超过其他大树的顶,仿佛是在为被砍去的“同根枝”争气。他后来提笔把这情景画出来,象征中华民族,并题上自己所作的一首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


人物



四开册页


(一)得其所哉    (二)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三)今年几岁? (四)可叹无知己



………………………………………………………………



       1938年春,丰子恺在汉口得到缘缘堂被毁的消息。这时候,恰好桂林师范的校长唐现之来信聘请丰子恺去该校任教。丰子恺于是带着全家迁往桂林。后来,他又转往广西宜山江大学任教,并随校迁到贵州遵义。1942年,他搬到重庆郊区的沙坪坝,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沙坪小屋建成后,丰子恺辞去教职,从此专为卖画写作为生。 抗战胜利年,丰子恺搭轮船由长江而下,到南京改搭火车。丰子恺踏上阔别十年的上海时,说:“我从京沪火车跨到月台上的时候,第一脚特别踏着重些,好比同它握手。” 他去故乡石门湾凭吊。这个船舶麇集、商贾辐辏的热闹城镇,如今已经面目全非了。胜利还乡的满怀喜悦心情终于渐渐地消失殆尽。他引用古人“恶岁诗人无好语”的话,声称自己“现在正是恶岁画家”,但又觉得这种触目惊心的画不宜多画,希望自己的笔从人生转向自然。1949年解放,丰子恺52岁,在68岁时,他完成《护生画集》第五集。

       1974年“四人帮”借批大儒为名,炮制所谓“黑画展”,丰子恺自然也不能幸免。他在给儿子新枚的信中写道:“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画亦如此。”1974年夏天,丰子恺右手手指开始麻木,次年8月右手臂逐渐不能动弹,这对辛勤笔耕了半个世纪以上的丰子恺来说,简直是极大的灾难。9月15日,一代艺术家丰子恺安详地阖上双眼,享年77岁。他没见到“四人帮”垮台。老友叶圣陶的悼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潇洒风神永忆渠”



………………………………………………………………


小   品  



设色纸本   30×25cm


款识: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子恺写,建二先生存
钤印:石门丰氏书画(白文)丰子恺(白文)



………………………………………………………………


壬午年 人物故事 册页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楼 发表于 2010-1-6 04:10  只看该作者

飞来白鸟似相识  




纸本水墨   59×39.5cm


款识:飞来白鸟似相识 子恺。   钤印:子恺书画    缘缘堂



………………………………………………………………



山中避雨


文 / 丰子恺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


山路寂,顾客少,胡琴一曲代RADIO



立轴    纸本  62×35CM



………………………………………………………………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 violin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


       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piano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Beethoven的sonata。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Piano笨重如棺材,violin 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violin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violin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


大道将成



纸本立轴   83×44



………………………………………………………………


红 日



立轴  设色纸本   67.4×35.6cm


题识: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华人捧。子恺画。  钤印:石门丰氏、子恺书画、丰子恺居日月楼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楼 发表于 2010-1-6 04:40  只看该作者

赚钱不吃力  吃力不赚钱



立轴   设色纸本  32×25cm



………………………………………………………………



战争的起源



设色纸本   36.8×30.4cm


题识:战争的起源。子恺画。 钤印:丰子恺、速朽之作


………………………………………………………………


张家长李家短(两幅)





立轴   58×33cm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楼 发表于 2010-1-6 05:26  只看该作者

我的漫画

文 / 丰子恺


        人都说我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这话半是半非。我小时候,《太平洋画报》上发表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寥寥数笔,余趣无穷,给我很深的印象。我认为这真是中国漫画的始源。不过那时候不用漫画的名称。所以世人不知“师曾漫画”,而只知“子恺漫画”。


  “漫画”二字,的确是在我的书上开始用起的。但也不是我自称,却是别人代定的。约在民国十二年左右,上海一班友人办《文学周报》。我正在家里描那种小画,乘兴落笔,俄顷成章,就贴在壁上,自己欣赏。一旦被编者看见,就被拿去制版,逐期刊登在《文学周报》上,编者代为定名曰:“子恺漫画。”以后我作品源源而来,结集成册。交开明书店出版,就仿印象派画家的办法(印象派这名称原是他人讥评的称呼,画家就承认了),沿用了别人代定的名称。所以我不能承认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我只承认漫画二字是在我的画上开始用起的。


  其实,我的画究竟是不是“漫画”,还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二字在中国向来没有。日本人始用汉文“漫画”二字。日本人所谓“漫画”,定义如何,也没有确说。但据我知道,日本的“漫画”乃兼指中国的急就画,即兴画,及西洋的卡通画的。但中国的急就,即兴之作,比西洋的卡通趣味大异。前者富有笔情墨趣,后者注重讽刺滑稽。前者只有寥寥数笔,后者常有用钢笔细描的。所以在东洋,“漫画”二字的定义很难下。但这也无用考据。总之,漫画二字,望文生义:漫,随意也。凡随意写出的画,都不妨称为漫画,因为我作漫画,感觉同写随笔一样。不过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


  我作漫画断断续续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今日回顾这二十多年的历史,自己觉得,约略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句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的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只是我的漫画中含有这四种相的表现而已。

  我从小喜读诗词,只是读而不作。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这一句我讽咏之不足,往往把它译作小事,粘在座右,随时欣赏。有时眼前会现出一个幻象来,若隐若现,如有如无。立刻提起笔来写,只写得一个概略,那幻象已经消失。我看看纸上,只有寥寥数笔的轮廓,眉目不全,但是颇能代表那个幻象,不要求加详了。



………………………………………………………………



唐人诗意  



设色纸本  33×22cm


题识: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子恺。
钤印:丰氏、子恺



………………………………………………………………

        一次我偶然再提起笔加详描写,结果变成和那幻象全异的一种现象,竟糟蹋了那张画。恍忆古人之言:“意到笔不到”,真非欺人之谈。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非但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有的人看了我的画,惊骇地叫道,“噫,这人只有一个嘴巴,没有眼睛鼻头!”“噫,这人的四根手指粘成一块的!”甚至有更细心的人说:“眼镜玻璃后面怎么不见眼睛?”对于他们,我实在无法解嘲,只得置之不理。自读诗读词,捕捉幻象,描写我的“漫画”。


  《无言独上西楼》、《几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便是我那时的作品。初作《无言独上西楼》发表在《文学周报》上时,有一人批评道:“这人是李后主,应该穿古装,你怎么画成穿大褂的现代人?”我回答说:“我不是作历史画;也不是为李后主词作插图,我是描写读李词后所得的体感。我是现代人,我的体感当然作现代相。”这才足证李词是千古不朽之作,而我的欣赏是被动的创作。


  我作漫画由被动的创作而进于自动的创作,最初是描写家里的儿童生活相。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随笔中、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


  现在回忆当时的意识,这正是从反面诅咒成人社会的恶劣。这些画我今日看时,一腔热血,还能沸腾起来,忘记了老之将至。这就是《办公室》、《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小母亲》、《爸爸回来了》等作品。这些画的模特儿阿宝、瞻瞻、软软现在都已变成大学生,我也垂垂老矣。然而老的是身体,灵魂永远不老。最近我重展这些画册的时候,仿佛觉得年光倒流,返老还童,从前的憧憬,依然活跃在我的心中了。


  后来我的画笔又改方向,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了。我住在红尘万丈的上海,看见无数屋脊中浮出一只纸鸢来,恍悟春到人间,就作《都会之春》;看见楼窗里挂下一只篮来,就作《买粽子》。看见工厂职员散工归家,就作《星期六之夜》看见白渡桥边白相人调笑苏州卖花女,就作《卖花声》。我住在杭州及故乡石门湾,看见市民的日常生活,就作《市井小景》、《邻人之爱》、《挑荠菜》。……我客居乡村,就作《话桑麻》、《云霓》、《柳荫》……

  这些画中的情景,多么美观!这些人的生活多少幸福! 这几乎同儿童生活一样的美丽。我明知道这是成人社会的光明的一面。还有残酷、悲惨、丑恶的黑暗的一面,我的笔不忍描写,一时竟把它们抹杀了。


        后来我的笔终于描写了。我想,佛菩萨的说法有“显正”和“斥妄”两途。西谚曰:“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我为何专写光明方面的美景,而不写黑暗方面的丑态呢? 于是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颁白者》、《都市奇观》、《邻人》、《鬻儿》、《某父子》,以及写古诗的《瓜车翻覆》、《大鱼啖小鱼》等,便是当时所作。后来的《仓皇》、《战后》、《警报解除后》、《轰炸》等也是这类作品。


  有时我看看这些作品,觉得触目惊心。恍悟“斥妄”之道不宜多用,多用了感觉麻木,反而失效。于是我想,艺术毕竟是美的,人生毕竟是崇高的,自然毕竟是伟大的。我这些辛酸凄楚的作品,其实不是正常艺术,而是临时的权变。古人说:“恶岁诗人无好语。”我现在正是恶岁画家;但我的眼也应该从恶岁转入水劫,我的笔也不妨从人生转向自然,寻求更深刻的画材。


  我忽然注意到破墙的砖缝里钻出来的一根小草,作了一幅《生机》。这幅画真正没有几笔,然而自己觉得比以前所作数千百幅精工得多,以后就用同样的笔调,作出《春草》、《战场之春》、《抛核处》等画。有一天到友人家里,看见案上供着一个弹壳,壳内插着红莲花,归来又作了一幅《炮弹作花瓶,世界永和平》。有一天在汉口看见一枝截去了半段的大树正在抽芽,回来又作了一幅《大树被斩伐》。《护生画集》中所载《遇赦》、《悠然而逝》、《蝴蝶来仪》等,都是这一类的作品。


  直到现在,我还时时描写这一类的作品,我自己觉得真像沉郁的诗人,诗人作诗喜沉郁。“沉郁者,意在笔先,神在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写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须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覆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陈亦峰语)此言先得我心。


  古人说:“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我在漫画写作上,也有今是昨非之感,以后如何变化,要看我的心情如何而定了。

 

 《丰子恺随笔精编》






………………………………………………………………

闲情逸趣册



册页 八开   设色纸本   33×26cm×631.5×24cm×2



款识


“今年几岁?”子恺。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子恺画,幼兰藏。
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子恺。

丹木生何许,乃在密山阳,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花,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子恺书。
秋千慵困解罗衣,子恺。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子恺。

印鉴:丰子恺、子恺书画、石门丰氏、丰子恺、子恺漫画、美意延年


………………………………………………………………



云霓



立轴  甲戌年作  设色纸本   34×22cm


题识:云霓。广洽法师属,廿三年五月子恺画。 钤印:子恺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5楼 发表于 2010-1-6 05:43  只看该作者

游春人在画中行




立轴  设色纸本  33×28cm


款识:游春人在画中行。善辉先生雅属,子恺画。  钤印:丰子恺、丰子恺年五十以后作



李叔同有一首歌名叫《春游》,歌词是这样写道:“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所以对歌词的印象十分深刻。他在编辑李叔同《中文名歌五十曲》时将其收入,也在自己的文章中作过详细的解说。丰子恺说:“万花飞舞春人下”,就这一句,末脚一个“下”字很奇怪,除非人用催眠术腾空行走,花怎会在人下面飞舞呢?但看了上句,就知道原来是源自“游春人在画中行”。这不是看画的“平面化”,而是人在其中的“行”。




………………………………………………………………



游春图





   设色纸本  37×32 cm



………………………………………………………………

有情世界   



纸本   31.5×26cm


款识:有情世界,子恺。    钤印:丰子恺缘缘堂主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6楼 发表于 2010-1-6 16:29  只看该作者

车厢社会


文 / 丰子恺


       我第一次乘火车,是在十六七岁时,即距今二十余年前。   

        虽然火车在其前早已通行,但吾乡离车站有三十里之遥,平时我但闻其名,却没有机会去看火车或乘火车。十六七岁时,我毕业于本乡小学,到杭州去投考中等学校,方才第一次看到又乘到火车。以前听人说:“火车厉害得很,走在铁路上的人,一不小心,身体就被碾做两段。”又听人说:“火车快得邪气,坐在车中,望见窗外的电线木如同栅栏一样。”我听了这些话而想象火车,以为这大概是炮弹流星似的凶猛唐突的东西,觉得可怕。但后来看到了,乘到了,原来不过尔尔。天下事往往如此。   

       自从这一回乘了火车之后,二十余年中,我对火车不断地发生关系。至少每年乘三四次,有时每月乘三四次,至多每日乘三四次。(不过这是从江湾到上海的小火车)一直到现在,乘火车的次数已经不可胜计了。每乘一次火车,总有种种感想。倘得每次下车后就把乘车时的感想记录出来,记到现在恐怕不止数百万言,可以出一大部乘火车全集了。然而我哪有工夫和能力来记录这种感想呢?只是回想过去乘火车时的心境,觉得可分三个时期。现在记录出来,半为自娱,半为世间有乘火车的经验的读者谈谈,不知他们在火车中是否乍如是想的?  
   
       第一个时期,是初乘火车的时期。那时候乘火车这件事在我觉得非常新奇而有趣。自己的身体被装在一个大木箱中,而用机械拖了这大木箱狂奔,这种经验是我向来所没有的,怎不教我感到新奇而有趣呢?那时我买了车票,热烈地盼望车子快到。上了车,总要拣个靠窗的好位置坐。因此可以眺望窗外旋转不息的远景,瞬息万变的近景,和大大小小的车站。   

       一年四季住在看惯了的屋中,一旦看到这广大而变化无穷的世间,觉得兴味无穷。我巴不得乘火车的时间延长,常常嫌它到得太快,下车时觉得可惜。我欢喜乘长途火车,可以长久享乐。最好是乘慢车,在车中的时间最长,而且各站都停,可以让我尽情观赏。我看见同车的旅客个个同我一样地愉快,仿佛个个是无目的地在那里享受乘火车的新生活的。我看见各车站都美丽,仿佛个个是桃源仙境的入口。其中汗流满背地扛行李的人,喘息狂奔的赶火车的人,急急忙忙地背着箱笼下车的人,拿着红绿旗子指挥开车的人,在我看来仿佛都干着有兴味的游戏,或者在那里演剧。世间真是一大欢乐场,乘火车真是一件愉快不过的乐事!     

       可惜这时期很短促,不久乐事就变为苦事。   

       第二个时期,是老乘火车的时期。一切都看厌了,乘火车在我就变成了一桩讨嫌的事。   

………………………………………………………………


提  携  



1946年作   设色纸本  33×26cm


款识:提携。丙戌之秋,子恺画。兆麟先生雅属。     钤印:丰子恺    石门丰氏书画


………………………………………………………………


      以前买了车票热烈地盼望车子快到。现在也盼望车子快到,但不是热烈地而是焦灼地。意思是要它快些来载我赴目的地。以前上车总要拣个靠窗的好位置,现在不拘,但求有得坐。以前在车中不绝地观赏窗内窗外的人物景色,现在都不要看了,一上车就拿出一册书来,不顾环境的动静,只管埋头在书中,直到目的地的达到。为的是老乘火车,一切都已见惯,觉得这些千篇一律的状态没有甚么看头。不如利用这冗长无聊的时间来用些功。但并非欢喜用功,而是无可奈何似的用功。每当看书疲倦起来,就埋怨火车行得太慢,看了许多书才走得两站!这时候似觉一切乘车的人都同我一样,大家焦灼地坐在车厢中等候到达。看到凭在车窗上指点谈笑的小孩子,我鄙视他们,觉得这班初出茅庐的人少见多怪,其浅薄可笑。有时窗外有飞机驶过,同车的人大家立起来观望,我也不屑从众,回头一看立刻埋头在书中。总之,那时我在形式上乘火车,而在精神上仿佛遗世独立,依旧笼闭在自己的书斋中。那时候我觉得世间一切枯燥无味,无可享乐,只有沉闷、疲倦、和苦痛,正同乘火车一样。这时期相当地延长,直到我深入中年时候而截止。

   

       第三个时期,可说是惯乘火车的时期。乘得太多了,讨嫌不得许多,还是逆来顺受罢。   

       心境一变,以前看厌了的东西也会从新有起意义来,仿佛“温故而知新”似的。最初乘火车是乐事,后来变成苦事,最后又变成乐事,仿佛“返老还童”似的。最初乘火车欢喜看景物,后来埋头看书,最后又不看书而欢喜看景物了。不过这会的欢喜与最初的欢喜性状不同:前者所见都是可喜的,后者所见却大多数是可惊的,可笑的,可悲的。不过在可惊可笑可悲的发见上,感到一种比埋头看书更多的兴味而已。故前者的欢喜是真的“欢喜”,若译英语可?appy或merry。后者却只是like“快乐”或“愉悦”。  


  

       Fond of,不是真心的欢乐。实际,这原是比较而来的;因为看书实在没有许多好书可以使我集中兴味而忘却乘火车的沉闷。而这车厢社会里的种种人间相倒是一部活的好书,会时时向我展出新颖的page来。惯乘火车的人,大概对我这话多少有些儿同感的吧!     


       不说车厢社会里的琐碎的事,但看各人的坐位,已够使人惊叹了。同是买一张票的,有的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一人占有了五六个人的位置。看见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头向着里,故作鼾声,或者装作病了,或者举手指点那边,对他们说“前面很空,前面很空”。和平谦虚的乡下人大概会听信他的话,让他安睡,背着行李向他所指点的前面去另找“很空”的位置。有的人教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卫队。若是方皮箱,又可当作自己的茶几。看见找坐位的人来了,拚命埋头看报。对方倘不客气地向他提出:     


      “对不起,先生,请把你的箱子放在上面了,大家坐坐!”他会指着远处打官话拒绝他:“那边也好坐,你为甚么一定要坐在这里?”说过管自看报了。和平谦让的乡下人大概不再请求,让他坐在行李的护卫中看报,抱着孩子向他指点的那边去另找“好坐”的地方了。   


       有的人没有行李,把身子扭转来,教一个屁股和一支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坐位,而悠闲地凭在窗中吸烟。他把大乌龟壳似的一个背部向着他的右邻,而用一支横置的左大腿来拒远他的左邻。这大腿上面的空间完全归“喜欢”或“爱好”。   



………………………………………………………………


昼出耘田夜织麻   



立轴   设色纸本  52×30.5cm


………………………………………………………………


       他所有,可在其中从容地抽烟,看报。逢到找寻坐位的人来了,把报纸堆在大腿上,把头攒出窗外,只作不闻不见。还有一种人,不取大腿的策略,而用一册书和一个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坐位上。找坐位的人倘来请他拿开,就回答他说“这里有人”。和平谦虚的乡下人大概会听信他,留这空位给他那“人”坐,扶着老人向别处去另找坐位了。找不到坐位时,他们就把行李放在门口,自己坐在行李上,或者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①的门口。查票的来了,不干涉躺着的人,以及用大腿或帽子占坐位的人,却埋怨坐在行李上的人和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门口的人阻碍了走路,把他们骂脱几声。

   


       我看到这种车厢社会里的状态,觉得可惊,又觉得可笑、可悲。可惊者,大家出同样的钱,购同样的票,明明是一律平等的乘客,为甚么会演出这般不平等的状态?可笑者,那些强占坐位的人,不惜装腔、撒谎,以图一己的苟安,而后来终得舍去他的好位置。可悲者,在这乘火车的期间中,苦了那些和平谦虚的乘客,他们始终只得坐在门口的行李上,或者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WC的门口,还要被查票者骂脱几声。   


       在车厢社会里,但看坐位这一点,已足使我惊叹了。何况其他种种的花样。总之,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在车厢社会中都有其缩图。故我们乘火车不必看书,但把车厢看作人间世的模型,足够消遣了。   

   

………………………………………………………………



仰之弥高

  



立轴   纸本  92×53cm


题识:仰之弥高。奇光先生雅属。子恺。   钤印:石门丰氏、子恺书画


藏印:篆香堂主、竺摩之印



[ 本帖最后由 石青璇 于 2010-1-6 16:30 编辑 ]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7楼 发表于 2010-1-6 16:51  只看该作者


       回想自己乘火车的三时期的心境,也觉得可惊,可笑,又可悲。可惊者,从初乘火车经过老乘火车,而至于惯乘火车,时序的递变太快!可笑者,乘火车原来也是一件平常的事。


   

       幼时认为“电线同木栅栏一样”,车站同桃源一样固然可笑,后来那样地厌恶它而埋头于书中,也一样地可笑。可悲者,我对于乘火车不复感到昔日的欢喜,而以观察车厢社会里的怪状为消遣,实在不是我所愿为之事。  


  

       于是我憧憬于过去在外国时所乘的火车。记得那车厢中很有秩序,全无现今所见的怪状。那时我们在车厢中不解众苦,只觉旅行之乐。但这原是过去已久的事,在现今的世间恐怕不会再见这种车厢社会了。前天同一位朋友从火车上下来,出车站后他对我说了几句新诗似的东西,我记忆着。现在抄在这里当做结尾:


   

有的早上早下,     


有的迟上迟下,     


有的早上迟下,     


有的迟上早下。   


  上了车纷争坐位,   


   下了车各自回家。   


       在车厢中留心保管你的车票,下车时把车票原物还他。   



………………………………………………………………



旅途见闻   





1938年作   设色纸本  52×28cm


………………………………………………………………


孤儿与娇儿  




水墨纸本  25×17.2cm



………………………………………………………………


不宠无惊过一生  




设色纸本   32.5×22.5cm

………………………………………………………………


茶店一角  



纸本立轴  69×45CM



老舍·《茶馆》



大傻杨,打竹板儿,一来来到大茶馆儿。大茶馆,老裕泰,生意兴隆真不赖。茶座多,真热闹,也有老来也有少;有的说,有的唱,穿章打扮一人一个样;有提笼,有架鸟,蛐蛐蝈蝈也都养的好;有的吃,有的喝,没有钱的只好白瞧着。爱下棋,(您)来两盘儿,赌一卖(碟)干炸丸子外洒胡椒盐儿。



讲排场,讲规矩,咳嗽一声都象唱大戏。有一样,听我说:莫谈国事您得老记着。打竹板,迈大步,走进茶馆找主顾。哪位爷,愿意听,《辕门斩子》来了穆桂英。王掌柜,大发财,金银元宝一齐来。您有钱,我有嘴,数来宝的是穷鬼。



       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我们现在就要看见这样的一座茶馆。

第一幕(节选)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8楼 发表于 2010-1-6 21:40  只看该作者

(图片昨日重新上传)



著得凤头鞋子





立轴  壬寅年作  设色纸本  43.5×31.9cm



………………………………………………………………



漫画集《人间相》序言


       在上世,绘画用于装饰。故原始之绘画为图案,如五云万字、龙鳞凤彩之类,皆世间之调和相也。当盛世,绘画用以赞美。故人称美景曰“如画”,如明山秀水、佳人才子之类,皆世间之欢喜相也。至末世,绘画用为娱乐。故俗称描画曰“画花”,如草木虫禽、风花雪月之类,皆世间之可爱相也。


       吾画既非装饰,又非赞美,更不可为娱乐,而皆世间之不调和相、不欢喜相、不可爱相,独何欤?东坡云:“恶岁诗人无好语”,若诗画通似,则窃比吾画于诗可也。



………………………………………………………………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9楼 发表于 2010-1-6 21:42  只看该作者

(图片昨日重新上传)



人间相



(一)


“星汉楼”住不下去了


       看了这幅画,就使我回想起1942年在贵州遵义南坛巷租赁熊家新屋时期的情况。 起初,熊家新屋给我们很好的印象,窗外望去是湘江,环境颇为幽静。有一晚,看到明月稀星与楼前流水相映成趣,父亲忽然想起苏东坡“时见疏星渡河汉”之句,便给自己的居室定名为“星汉楼”。
  我家前方的湘江边沙滩上,正好是刑场。每逢凄厉的号声和悲惨的哭声阵阵响起时,我们连忙关上窗户。但“爸爸不要去!”的声音仍然挤进窗缝,传到耳边来。
  “星汉楼”住不下去了。

(二)邻   人


       一把栅栏,好似许多又长又尖的长矛,把近在咫尺的两家邻人隔开,各不相干。穿西装背心的某甲手撑栏杆遥望,穿中装的某乙倚着栏杆闲眺。很可能,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姓什么,是干什么的。在这个五方杂处、良萎不齐的旧上海,原是屡见不鲜的。有人说,在旧上海打哈欠都会被割舌头。谁知道隔壁住的是什么人,提防一下原也无可厚非。 可是父亲从上海回江湾,看到这样一把栅栏感到触目惊心,认为这显然是防盗贼的,是人类丑恶的证据,是羞耻的象征。父亲所向往的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那种使人悠然神往的安泰生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理应相亲。


(三)脱   鞋


       顽皮的弟弟。自己会脱鞋了,趁抱他的大姐姐不看见,要把鞋往饭菜里扔。这一回,没有来得及抢救。不过,小鞋扔进菜碗里,总比小凳扔进粥锅里好一些。弟弟的布鞋不会很脏,这一碗菜基本上仍可吃。 这幅画载于1941年落花时节在贵州遵义星汉楼上创作的《子恺漫画全集》第二册。这部全集大都是把之前画集(已毁版)中的画重画出来。但其中也加入不少新作。《脱鞋》和《搬凳》就都是新作。


(四)

昨夜剪刀寻不着


     昨夜剪刀寻不着,晓来横在石栏杆。

  昨夜两个姑娘一定是在园里忙乎了一番,看看夜色越来越浓,便急着回屋,但剪刀怎么也找不到,无奈,只好先回屋再说。 次日,两人有事出门,经过石栏杆,才发现原来剪刀好好地躺在石栏杆上。 与这相似的情况,我们自己好像也体验过。


(五)

阿宝两只脚 凳子四只脚


  有一天,早上蒙蒙胧胧醒过来,似乎得了灵感,童年时代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就好像是昨天的事:妈妈为我洗好脚穿好袜子,让我自己去穿鞋。鞋子在凳脚边。我看到凳子光着四只脚怪难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给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双新鞋也给凳子穿了,站起身来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来:“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一叫惊动了妈妈边喊边跑过来:“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 忽见爸爸向她使个眼色,叫她先别过来。爸爸很快拿起纸和笔,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画入他的速写簿。这幅速写画后来成为父亲的代表作之一。


(六)

自制布鞋


      丰子恺曾画《人造摇线机》说:旧时纳鞋底用的线,必须经过摇线机将几根细线合并,摇成粗线才能用。没有摇线机,用人工方法也行。我们兄弟姐妹多,做布鞋很忙……




[ 本帖最后由 石青璇 于 2010-1-6 21:43 编辑 ]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0楼 发表于 2010-1-6 22:05  只看该作者

人间相



(一)胡调唱罢换新腔


     年青人或许不认识图中这个东西是什么玩意儿。那是一架“留声机”,也叫“唱机”。以前没有录音机,更没有什么VCD。收音机中收听到的戏曲或音乐,只能随它播什么就听什么。要指定听梅兰芳或贝多芬,那就要去买一架唱机来,配上自己喜爱的唱片。 父亲在缘缘堂时期就买过唱机和许多唱片。抗日战争爆发,这些东西全部随缘缘堂被付之一炬。一直到1943年在重庆安定下来,我家才得重新置备唱机和唱片。
  这幅画是应《立报》之约而作,发表于1948年元旦。父亲用换唱片的形式来表示迎接新的一年。题目中民国卅六年岁除,是1947年最后一天。


(二)蜀   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大山的一角,陡峭的山坡上有密集的、倾斜的石梯,梯上前方有二人,抬着一滑竿,也就是两位“滑竿夫”,他们腰间缠着束带,高高地挽起裤脚,在他们抬着的两根长长的竹竿中间,有一坐椅,上有一人正舒适地躺着,脑后有一软绵绵的枕头。在“滑竿夫”们的后边,有一穿着长袍的挑夫,略微向前躬着身前行。在画面的右下方,近处为茂密的树林,表示行人已经来到山巅;远处画有远远的群山,矗然而立,在群山之上,几只飞鸟正自由地翱翔。画面的右上方,题有“蜀道  子恺画”几字。

       丰子恺《蜀道奇遇记》一开篇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冬,我曾在蜀道中一个小县城投宿。滑竿夫把我扛进一家旅馆。”。之后,便听见了一个“战争这件万恶的事所产生的畸形怪相”的故事



(三)未吃粥,先吃藤条


     1934年夏,家乡浙江石门湾一带大旱,老天爷一直不下雨。气温保持在35℃以上的日子长达55天,极端高温40.2℃。田中禾稻全枯焦。农民颗粒无收,家家断炊。为了救济农民,石门湾镇上设了几个施粥处,北隅是其中的一处。四郊农民一早出来讨施粥吃。为了不使男女混杂,施粥处分为“男左”、“女右”两处,画中是“男左”的一处。
  施粥处拥挤不堪。警察拿了藤条抽人,算是维持秩序,饥饿人群未吃粥,先吃藤条。



(四)没饭吃又没书念


      坐在地上的孩子看来是个小乞丐。他身旁的小桶里插有一双筷子,这是他的讨饭用具,讨得的残羹冷饭就倒在这只小桶里,用筷子捞来吃。他身旁有根扁担靠在墙上,这是做什么用的?大约讨不到东西吃时,他还当苦力替人家挑点行李赚钱。要不然就是用来打势利狗的棒。桶里空空的,这时他肚里一定很饿。 从窗口可以望见,老师正在讲课,同学们在埋头听课,追求知识。这穷孩子早已是学龄儿童,可是他家连饭也吃不饱,哪来的钱供他念书?
  没饭吃,又没书念——肚子饥荒,知识也饥荒。



(五)双   工


       50年代时,我还有空打毛线,一般毛衣都是自己织的。那时候,社会上的妇女,一般都会打毛线。市场上也没有那么多毛衣、羊毛衫卖。即使有,也很贵。 可是,打毛线毕竟太费时间,所以我只能边看书边打毛线。这种做法又让父亲注意到了。他马上画下了速写,创作了这幅画,题名《双工》,于1958年5月24日发表在报上。如今,忙得连看电视、看书的时间也没有,所以也无法再做双工。即使能边看什么边打毛线,我也不会去打。因为市场上到处有羊毛衫卖。

  我们的生活水平毕竟提高了。


(六)无人售货

       如今,我们看惯了超市,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希罕。可是在1958年的时候,上海市的中百一店初次出现了一个无人售货柜,实在令人纳罕! 这个无人售货柜表示了对顾客的充分信任。父亲认为这一新生事物值得歌颂,所以他画了这幅画,于7月3日登载在《解放日报》上。 看来是条件尚未成熟,不久,无人售货柜夭折了。但后来,上海——乃至全国——超市勃然兴起。不是一个柜台无人售货,而是整个商店无人售货!父亲当年赞许的无人售货柜,终于有了很大的发展,值得庆贺!



人间相






(一)逃也不好,不逃也不好


 抗战期间,父亲曾在浙江大学任教,1939年我家随浙大逃难到广西宜山。在那里住了半年多后,日寇攻南宁,浙大嘱师生员工各自逃往贵州指定地点。我家与浙大教育系心理学教授黄羽异先生一家合雇一辆汽车,讲好送到贵州都匀,并付了定洋,约好在某一地点等候。到了开车那天,大家一早来到约定地点等车,岂知汽车杳无踪影。等了半天,车子还是不来,却望见山上挂起了预报球。所谓预报球,就是告诉居民敌机正在飞向此城市。敌机靠近到一定程度,再加一个球——挂两个球,称为警报球,发出空袭警报,告诉大家赶快躲进防空洞。敌机飞到城市上空时便发紧急警报。当时挂出了预报球而行李尽在路旁,真是逃也不好,不逃也不好。幸而警报不来,但汽车也不来!我们受骗了,白白丢了定洋



(二)以教人失业为业


       为什么用这样的题目?这位老师明明是在教学生画石膏像,怎么说他以教人失业为业? 这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位叫胡治均的先生,于1947年时向我父亲提出,要拜他为师学画。父亲回答他说:要拜师可以,但是千万不可学画。学了画会饿死的。胡治均先生因此而失去了当面向我父亲学画的机会,只有在父亲去世后,他才琢磨着自学起来。 父亲当时说这话也是有道理的。学画的人,除非有特殊天才,才能出人头地。否则,是很难靠画画为生。



(三)狂欢之夜


       1937年11月,父亲带着我们全家躲避日寇,背井离乡,逃难一直逃到重庆。终于熬过了漫长的八年,于1945年8月10日的晚上听到了日本侵略军投降的喜讯。 父亲在《狂欢之夜》一文中说:“处处响着爆竹声。我挤向一家卖爆竹的铺子,好容易挤到了铺子门口。我摸出钞票来,预备买两串爆竹。那铺子里的四川老板正在手忙脚乱地关店门,几乎把我推出门外。我连喊‘买鞭炮,买鞭炮’……把手中的钞票高举送上。老板娘急忙收了钞票,也不点数,就从架上随便取了两包爆竹递给我……他们的门就关上了。”
  这幅画里画的就是这天晚上的情景。不过,画的可不是父亲自己,因为他是有胡子的。



(四)“回乡豆”


      “回乡豆”原来的名称是“茴香豆”。茴香是一种可充作调味香料的植物。用茴香煮的老蚕豆,叫做“茴香豆”。但现在大约由于放的香料更多,所以改称为“五香豆”了。在鲁迅小说《孔乙己》中,还称“茴香豆”的。 抗日战争胜利了,想回乡,但没有盘川。于是母女两人煮一点茴香豆沿街叫卖,多少可以赚一点钱。
  父亲听到这叫卖声,认为这不是“茴香豆”,而是“回乡豆”,因为她们是为了要回乡才卖豆的



(五)一肩担尽古今愁


自古至今,人人都要为衣食操心,奔走。难怪有两句诗说:“人生衣食真难事,不及鸳鸯处处飞。” 像我们这种人,满足了衣食住行,还要看书,看画,做研究工作,娱乐。即使不是写写弄弄的人,也还要讲究衣着,讲究摆设……弄了一房间的东西。 可是,画中这个男子,肩上一挑,就挑尽了自古至今一直为之发愁的衣和食。你看,前面一个铺盖,必要的衣服大概就放在这里面。后面是吃的东西吧。他只要一挑起这副担子,就可走遍天下。简直与三衣一钵的和尚生活差不多了。


(六)“坟”满为患


       唐朝诗人子兰作过一首五言诗《城上吟》: 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 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
  城墙外面有许许多多坟墩,像蒸笼里的白馒头一般。丰子恺作画,常喜欢在画中画一棵杨柳,有时还在空中添上一双燕子;可是在这幅死气沉沉的画里,他不再画春意盎然的垂柳,却画了一棵在他笔下少见的枯树。这大约是为了适应画面的需要吧! 我觉得,这首五言诗的作者颇有预见:早在公元七八世纪的唐朝,他就在诗中提出了“死人与活人争土地”的问题。如今上海郊外土地已十分紧张,虽然大家早已放弃土葬,习惯于火葬了,但还有不少人要为骨灰盒做个小坟。上海没有闲地,便发展到苏州去,以致苏州也“坟”满为患,于是就提倡将骨灰水葬、树葬、壁葬或塔葬,以节省土地。至今响应者寥寥。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1楼 发表于 2010-1-7 01:01  只看该作者

王家婆婆买藕粥  




立轴   42×29cm

    钤印:丰子恺(白)


………………………………………………………………



建筑的起源




立轴   水墨纸本   30×20cm.



………………………………………………………………



垂钓图   



纸本   68×35cm



题识:香饵自香鱼不食,钓竿只好立蜻蜓,子恺
钤印:丰子恺、缘缘堂主



………………………………………………………………



鱼  


全头全尾。绘形绘色。生动活泼。




水墨纸本  22×22.5cm


钤印:“子恺书画”。


“车厢社会”——“鱼”杂感小品图居多。



[ 本帖最后由 石青璇 于 2010-1-7 01:05 编辑 ]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2楼 发表于 2010-1-7 01:24  只看该作者

率真集——丰子恺的书画人生




古调不弹  




1940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80.1×37.5cm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


千家山郭静朝晖




立轴   设色纸本   66×32.5cm



………………………………………………………………



江楼忆故园   




设色纸本  34×22cm


款识: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子恺画。


钤印:石门丰氏   子恺



………………………………………………………………



灯前自煮茶



立轴   1945年作  设色纸本  66×18cm



落水疏林数点鸦,青山缺处是吾家。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

院西弟爱好田园风趣,余胜利後未能东归,闲居山城为作此四图。以助雅兴他日携归,江南亦流作中最好之纪念物也。



………………………………………………………………


青山看我吃苦茶   




立轴   设色纸本  66×42cm



峰峦叠翠,映与夕阳投照,隐约暖意融融,近处山石林立,幽径上达平台,筑屋临崖,极目远望,无限怅然。

题曰:“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陁中吃苦茶。”意写苦中有乐,危绝处不失希望。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3楼 发表于 2010-1-7 01:52  只看该作者

漫画稿



册页(二开)   水墨纸本  22×17cm×2


(一)可望而不可即     (二)莫向离亭争折取,浓阴留覆往来人。



………………………………………………………………



人物册页 (十二开)




册页(十二开)   设色纸本  28×19cm×12


(一)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溪家老妇闲无事 落日呼归白鼻豚     (四)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五)子规啼血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六)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人物册页



册页(十二开)   设色纸本  17.5×14cm×12



………………………………………………………………


暮  归  



设色纸本 80.5×44.5cm


题识:我欲乘风归,高处斜阳微。子恺画。     钤 印:丰子恺(白文)       石门丰氏(朱文)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4楼 发表于 2010-1-7 02:23  只看该作者

小孩摘梨



设色纸本 :65.5×32.5cm

题识: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丰子恺画。


钤印:丰子恺、缘缘堂画缘、丰子恺年五十之后作



      丰子恺作品的线条运用很简单,基本都是单线勾勒,看似漫不经心的处理,对人物脸部的描绘也只是寥寥几笔。但简练的线条却使得人物的表情及肢体语言跃然纸上。三个小孩在果园中偷梨,一个举着长竹竿在捅树上的梨子,同时又在略带紧张的四处张望。树上掉下的梨砸在最小的孩子的头上,他缩着脖子,脸上带者即惊又痛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另一个孩子兜着衣襟正在接飞落的梨,虽然只是一个背影,却完全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她期盼专注的神情,极具生活情趣,让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


       画家在画中把自己融入其中,实有点睛之笔。“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原来老人就在不远的地方带着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带着笑容看者这群可爱、淳朴的孩子。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艺术与童心的慧识和会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超越了形似、神似的相与会心。



………………………………………………………………




(一)阿婆三五少年时


(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三)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让君(四)唱歌归去



………………………………………………………………



《子恺漫画选》自序


       我作这些画的时候,是一个已有两三个孩子的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交更痛……。我当时对于我的孩子们,可说是“热爱”。这热爱便是作这些画的最初的动机。


       我家孩子产得密,家里帮手少,因此我须得在教课之外帮助照管孩子,就像我那时一幅漫画中的《兼母之父》一样。


       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见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


       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儿童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成人们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兴奋而认真地作这些画。



………………………………………………………………



人   物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不一 (册页双挖)


………………………………………………………………



       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换一句话说,我常常自己变了儿童而观察儿童。我记得曾经作过这样的一幅画:房间里有异常高大的桌子、椅子和床铺。一个成人正在想爬上椅子去坐,但椅子的座位比他的胸膊更高,他努
力攀跻,显然不容易爬上椅子;如果他要爬到床上去睡,也显然不容易爬上,因为床同椅子一样高;如果他想拿桌上的茶杯来喝茶,也显然不可能,因为桌子面同他的头差不多高,茶杯放在桌子中央,而且比他的手大得多。这幅画的题目叫做《设身处地做了儿童》。这是我当时的感想的表现:我看见成人们大都认为儿童是准备做成人的,就一心希望他们变为成人,而忽视了他们这准备期的生活。因此家具器杂都以成人的身体尺寸为标准,以成人的生活便利为目的,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同样,在精神生活上也都以成人思想为标准,以成人观感为本位,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精神生活很苦痛。


       过去我曾经看见:六七岁的男孩子被父母亲穿上小长袍和小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六七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亲带到理发店去烫头发,在脸上敷脂粉,嘴上涂口红,教他学母亲交际。我也曾替他们作一幅画,题目叫做《小大人》。现在想象那两个孩子的模样,还觉得可怕,这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我当时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上述的成人们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它同蝴蝶一同飞翔,而我是蝴蝶敛住翅膀而同青虫一起爬行。因此我能理解儿童的心情和生活,而兴奋地认真地描写这些画。


       以上是我三十年前作这些画时的琐事和偶感,也可说是我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经验。然而这都不外乎“舐犊情深”的表现,对读者有什么益处呢?哪里有供读者参考的价值呢?怎么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见画材呢?无疑,这些画的本身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只是有一句话可以告诉读者: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画家倘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见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美的绘画。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些画总算具有间接帮助读者的功能,就让它们出版吧。



………………………………………………………………


新夫妇 漫画 (五帧)




水墨纸本   20×14cm×5


钤印:丰氏


题识

(一)美丽的陷阱。(二)新夫妇晨起,大家脸上涂些。
(三)新夫妇用的茶杯,只要一只。(四)新夫妇乘凉,挤出两身汗。(五)一声咳嗽,新夫妇分了手。



芝麻开门 

UID
331892 
帖子
1001 
精华
10 
积分
1207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6 
最后登录
2010-5-1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石青璇

黄金会员

  • 个人空间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15楼 发表于 2010-1-7 02:40  只看该作者

人物册页



(一)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二)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三)三杯不记主人谁    (四)冬日可爱


………………………………………………………………


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设色纸本  29×40cm


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子恺    钤印:丰子恺(白文)



………………………………………………………………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立轴 设色纸本 41.5×25.5cm


………………………………………………………………



解网放蝶图


   



立轴 纸本  66×37cm


题识:独立无言解蛛网,放他蝴蝶一双飞。子恺。


钤印:丰子恺、缘缘堂画缘


………………………………………………………………



草色青青送马蹄  




立轴   设色纸本  58×38cm


款识: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子恺     钤印:丰子恺、子恺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