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周围阵痛怎么回事:电影评介:德国《窃听风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2:50
德意志民主的罪恶《窃听风暴》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14:51 新浪娱乐
《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
出品:德国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
剧本: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
主演:乌尔利希·穆厄、塞巴斯蒂安·寇治、玛蒂娜·杰蒂克
发行:索尼经典

简介:
影片又译《别样人生》、《别人的生活》,举重若轻地将民主德国情报局令人发指而不为人知的大规模窃听行径对无辜人士的迫害公布于众。但作品让深不可测的黑暗迎来一缕人性的曙光,颠覆了盖世太保、克格勃横行的“冷血特务滥杀无辜”俗套--不经意间爱上窃听对象的男主人公,在明白自己截获的所谓情报不过是一段真挚爱情时,开始反思该行为是否正义,并最终参与到这对无辜鸳鸯的生活中,为保护他们而不吝冒险。
本片与三年前的《再见列宁》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在披露东德末期的社会实态;都在多研究问题的同时,巧妙地谈了“主义”。小金人就喜欢这样的灵兽,识时务!并未摇旗呐喊“资本主义好”,却又淡淡流露出对“资式人文关怀”的欣赏,但始终压制着政治的议题,尽心竭力地讲好故事、拍好片子。这种擦边不沾边的谨慎做法,可谓王道。
《窃听风暴》横扫今年的德国电影奖,一举囊括最佳影片、导演、制作、男主角、男配角、剧本、摄影七项大奖,当仁不让地代表日耳曼人挂帅出征。加上温哥华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多伦多电影节的如潮盛赞,本作进入学院视野已不容置疑。另外,德国电影13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仅《铁皮鼓》(1980年)、《无处为家》(2003年)两次中的,想必无数张同情票早已准备就绪。毕成功(blog)/文
奥斯卡指数:  最佳外语片  ★★★★★★★ 7
《窃听风暴》:人性的救赎、人格的完型
点击数: 66 【字体:小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故事,里面有几个饱满的人物,甚至于那个令人恶心的文化部长,都是如此饱满的令人恶心。这正是我很想学习的,塑造的人有性格,那性格就得叫人拍案。
这不仅仅是一部从政治意义上取得突破的电影,如果仅仅如此,那导演不如拍一部纪录片了。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很幸运,第一部片子就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我说他成功是因为我觉得他所表达的人性的救赎,人格的完型是成功。
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三大互相重叠的类别:意动需要(conation needs)、认知需要(cognitive needs)和审美需要(Aesthetic needs)。其中,他特别重视意动需要的探索,将其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乌尔里希·穆埃先生扮演的这位监听者一直处在阴暗处,一直是一个窥视者,开始时他有一份为国家效力的工作,但是很可惜,它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在人类所必须的需求中,他出现了断层,丝毫没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对于一个有着社会地位,貌似一个教授貌似一个为国家贡献了自己,好像是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实现了自我,其实这个需求的得不到满足,是他人格中最缺乏的一点,片中我们不止一次的看到他在渴求着爱与归属,比如,他努力使被监听者夫妇结合在一起,好像是对自己无法慰藉的心灵找一个慰藉之所。一个窥视者的眼睛充满了仁慈和爱,这让我很动容。还有一个细节,他对于妓女的态度令我很吃惊,导演是想告诉我们监听者对于爱的渴求外化在妓女身上便成了对于妓女低三下四的乞求。
还好,随着监听工作的展开,他的良知唤醒了在他心中的人道主义以及是非观念。我觉得他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他完成对自己人性的救赎。
看片子的开头和结尾,开头他在尽忠职守,甚至手段高超的在审犯人,十分阴暗,而片尾虽然在室内,可是他的脸上洒满了阳光,他的眼神很澄澈,买了被监听者的一本书,送给自己,他得到了爱与归属,救赎彻底完成。
我觉得在片子里柏林墙只是一个象征(德国电影就爱搞这些象征,呵呵)柏林墙在片尾时倒塌,不光解放了作为政治概念的民主德国,还成功的解放了民主德国人民的内心,主人公的自我救赎象征了民主德国的自我救赎!
《窃听风暴》:人性的救赎、人格的完型 作者:moive
《窃听风暴》——被遗忘的角落
点击数: 19 【字体:小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对于不同立场的人或观念,我们或许一般会不置可否敬而远之。但假如让我们有了抓住他们把柄并可以置于死地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也含着名利的诱因),会不会从头到尾站稳立场,认真的把这一件‘损人利已’的事情做好?在记录里,特工的心理素质几乎可以说是所有人中最高的一个群体,各类形形色色的秘密活动注定了特工在行动中不能把自己的情感代入行动里,往往与敌方对持时以细微的心理动作影响对方的判断。而这部电影却是以一个特工在心理上受被监控方影响的过程,讲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
电影里因政治原因而被秘密监控窍听的东德剧作家在被窍听之前并没有什么对民主东德不利的言论,但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安全局在他一部优秀的戏剧上演时,特别安排了一名最为优秀的特工来窍听他生活里的所有细节,一旦抓住把柄则可直接指控这个作家。而本来在学校里向特工学生传授窍听知识的特工,其人冷静内敛,处事不带任何个人色彩,而且对犯人逼供的心理战术也是在国家安全局里无人能及的。当这个代号为HGW XX/7的特工在深入到这个作家的生活里去,作家与他那做为戏剧演员的夫人、在生活里的悲喜点滴也一样成为特工生活的全部,在窍听过程中,他把自己的情感慢慢的代入这个家庭之中。而自己所坚信的观念与立场,在作家与朋友们的挣扎反抗里被渐渐瓦解。不带情感的来否定一个观念或立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当自己细致的了解到提出这个观念或立场的人所有生活点滴,并引起共鸣时,在可以的情况下,难免会带着怜悯的心态伸出‘援助’之手去插入他们的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旁观者在被其旁观之事感动时,难免会或多或少的想由自己去影响事态的变化。‘同情’这个天性的反应,不论这是弱点还是优点,但却是谁也难以避免的。
这部电影令人称道之处不止故事的精练与演员到位的表演,抽离了电影中有关政治的描述,电影所着力之处并不只是限于作家家庭的变化及特工心理受影响的过程。若把自己看做这个故事里受了诸多援助而不自知的作家,想想在自己的生活里,是不是有一些归功于自己的事情,往往在自己觉得这些是自己理所当然做到的时,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是那些最为了解自己的人在默默中插手做好的。如同那个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被窍听的作家那般,在柏林墙倒下了之后才知晓自己一直来居然是被监控的重点对象。在安全局资料馆里查看关于自己的窍听报告时,发现自己现在能好好活着并对历史做出重大影响,完全是托窍听自己的特工,伸出的‘援助’之手。
在柏林墙倒下之后,前民德文化部长在戏剧院外用不带着任何情绪的口气向作家说道:‘现在你们还有什么可写的了?人们没有热爱、没有信仰,人人自由。这就是一个联邦国家。’有压仰才有从夹缝中迸发的呐喊,当无形的压力在某一时刻弥消为最低直至为零时,得到这种‘自由’明显会令人无所适从且生活变得毫无目的。这种发生在人身上的情绪变化总会令人觉得啼笑皆非,只能在群体生活链里才能存活繁殖下去的人,对体制与个人的喜恶取舍就宛如钱钟书那个关于两只刺猬的取暖比喻:靠得近了则剌疼对方,离得远了又取不到暖。只能是这样子反反复复的变化着。而电影能让人感到亲切不生分,也是因其在对观众做出了这些细微的心理动作。
电影由始至终都保持贯穿全剧的压仰气氛,在作家的演员妻子冲出街上迎车自杀时达到高潮,而这一个悲剧式的处理手法反而达到一个释放情绪的效果,全剧在这一个转折点之后把结尾设置成轻喜剧也变得顺理成章了。当特工拿起作家那本写给自己的书时,给特工与观众一个合情合理的惊喜。这个应该被遗忘的人,当事人给他留了个存在的角落。
《窍听风暴》——被遗忘的角落 作者:火雀 (转载)
怎样成为一个好人——《窃听风暴》
点击数: 24 【字体:小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这是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冷静的叙事手法和内敛的表演形成了影片独特的风格。这大概也和德国人特有的性格有关吧,无论怎样,就是这样一个冷得几乎令人窒息的电影,不知赚取了多少观影人的眼泪。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窃听的故事,涉及国家制度、夫妻关系、官场斗争以及对理想的追求等内容。片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本乐谱的名字——“一个好人的奏鸣曲”,主人公维斯勒算得上一个好人吗?他因为做了什么而被称为好人?趁着对影片还存有零碎记忆,不妨寻觅维斯勒在整个事件中心理及行动的变化轨迹,或许,我们能从中悟出所谓“好人”的真谛。
窥探

从主人公维斯勒的出场来看,绝对算不上是个好人,甚至可以说是个冷酷无情的反动军官。他连续40小时审问嫌疑人,没有一丝怜悯和同情;面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他毫不留情地在记录上画上一个叉。他又是理性而权威的,能够有理有力地回答学生的提问,难怪这是一位以“刨根问底”为饭碗的教授级专家。
安全局局长突然来访,带着维斯勒去看演出,维斯勒在包厢里透过望远镜窥视着台下人们的一举一动,他对剧作家和女主角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对文化部长的态度感到不解,安全局长的献殷勤正好成就了他将这一切搞清楚的窥探欲望。
于是,维斯勒开始行动。在短时间的门口盯梢之后,他带着窃听队伍潜入作家雷德曼的家,以极高的效率将高科技网络遍布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对于那个暗地里看到一切的老妇,维斯勒冷酷的警告足以解除他的后顾之忧,那一刻,他依旧像个恶魔。
从此,维斯勒每天到这个简陋的房间展开他的窃听工作,透过那些电线和耳机,他开始认识这对令人艳羡的夫妇。有意思的是,夫妇二人之间也有着隐情,丈夫借邻居帮忙装作会系领带,妻子常常趁丈夫不在而偷服药物——而相比后来看到的,这只能算作小小的欺骗。
开始时,“窃听”对于维斯勒来说,只是一项工作,他会抱怨同事来得晚,影响了他的下班。但当他从安全局长那里了解到文化部长与雷德曼的夫人玛利亚的特殊关系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并非那么单纯,安全局长吓唬讲政治笑话的小青年举动,更让维斯勒意识到“政治”只不过是领导们口中的完美借口。
感染
全程监听一对恩爱夫妻的生活绝对是个美差,单身一人的维斯勒从中得到了感染,面对来到家中的妓女,他希望她再多呆一会儿。此刻的维斯勒是可怜的,原来他的生活中只有窃听,也难怪他会对工作如此着迷。
终于,维斯勒禁受不住诱惑,充分利用职业技能潜入作家雷德曼的家中,看到了曾在耳机里听到的沙拉叉子、钢笔,抚摸了他们曾在上面相互爱抚的床垫。有意思的是,当雷德曼抱怨找不到自己的诗集时,镜头马上切到了维斯勒阅读诗集时的可爱表情,那一刻,一直都是板着面孔的他流露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而当雷德曼因导演艾斯卡的自杀悲愤地弹奏起《一个好人的奏鸣曲》时,他哪里知道,除了站在身后的妻子,他还有一位戴着耳机的知音。
这时,“窃听”对于维斯勒来说,已不只是工作那样简单,他已经陶醉其中,以至于同事的突然来临吓了他一跳,即便是极力遮掩也没有逃过同事的眼睛。此刻的维斯勒似乎开始发生改变,在电梯里,他职业病似的盘问起说安全局坏话的小男孩,可欲言又止,改为询问皮球的名字,这颗坚硬的心终于软了下来。
影响
凡事陷入得太深就容易偏离原先计划的轨道。维斯勒在得知文化部长的丑恶行径后竟然通过电铃告知了雷德曼,作为一名旁观者,他竟然开始影响“剧中人”的生活了。在后来遇到玛丽亚时,他竟然挺身而出,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表达出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这股勇气足以震憾银幕前的每一位观者。
维斯勒对玛丽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我看来算不上爱情,对维斯勒这样一个极为理性冷静的人来说,爱上这样一个并不现实的女子实在是有些不着边际。我宁愿将这种感情视为对美好事物的倾慕,他仰慕的是夫妻二人美好的精神境界。“您很真实”,“您就是您自己”,“您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几句看来非常客观的评价起到了丈夫雷德曼苦苦相劝也起不到的作用,她哪里知道,维斯勒的话句句饱含着深意。
看着同事写出的详细窃听报告,维斯勒第一次不吝惜自己赞扬之辞,除了他,又有谁能知道这赞美之辞也有他给自己的一份呢?他挽救了他的“剧中人”的婚姻,他在无形中帮助了他所敬仰的人,可惜这份成就感只能由他独自享受。
不料雷德曼并不“领情”,艾斯卡的死使得这位作家萌生了改变现状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他和他的朋友设计试探监听者,险些暴露的维斯勒被激怒,他手拿报告几乎是冲入了安全局长的办公室,他这次要用无情的“影响”来报复对方的轻蔑,而窃听任务也本该以这种方式结束。
改变
安全局长的话再一次从根本上影响了维斯勒对事件的看法,雷德曼是“第四类人”,这种人一旦被抓到把柄,不管他们是否犯了不赦之罪,为了不让安全局领导的反面形象流传开来,下场只有一个——死亡。已经对雷德曼夫妇产生了感情的维斯勒显然不愿让这种极端的结果产生,他将举报材料塞进袖口,还提出了单独窃听的要求,从此,他将走上改变夫妻二人命运的道路。
关于民德自杀调查的文章在《明镜》周刊登了出来,各方证据直指雷德曼。玛丽亚被审讯,实在太轻易地就说出了雷德曼正是那篇文章的作者。安全局的人到家中调查未果,这让线路那端的维斯勒长舒了一口气,但这时安全局长已经开始怀疑维斯勒了,一句“还记得你是哪一边的吗”让观者一下子为主人公收紧了心。
玛丽亚被带进审讯室,维斯勒不敢和她面对面,但二人终究要碰面。玛丽亚并没有对眼前这个人表示出异样的神情,原来,她只是软弱,并不愚蠢。接下来,维斯勒做出了恐怕是他这辈子最冒险的事情——偷走打印机,虽然没能挽救玛丽亚的生命,却换来了雷德曼的安全。
退出
随着窃听任务的无果而终,维斯勒退出了雷德曼夫妇的生活。安全局长对维斯勒说:“你以后将负责会把每一封信拆开,这就是你未来20年的工作,那可是个漫长的时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仅过了四年,我们听到了“柏林墙倒塌”的消息。
一个偶然的机会,雷德曼从那位前文化部长口中得知,原来自己的家中也被严密布置了窃听设备,回到家后将隐藏在墙体中的电线一条一条地拔了出来……是解脱,也是讽刺。
雷德曼在纪念馆查到了当年对他家的所有窃听资料,翻阅着那一页页冰冷的文字,仿佛回到了过去的生活。原来,每日相濡以沫的妻子背叛了自己,而保护自己的是一个代号为HGW XX/7的陌生人。
雷德曼看到了挨家挨户送信的维斯勒,但他没有走上前去感谢他,而是采取了更具艺术家气质的致谢方式——两年以后,维斯勒在图书馆见到了那本《一个好人的奏鸣曲》,他骄傲地对收银员说:“这是送给我的。”
如果说首次观看本片时还在感叹压抑的社会制度,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的话,相信当你重温这部影片时会忽略那些外壳。毕竟从文化部长、安全局长的语言和行动中,足可以见得“政治”不过是个借口,一切欺骗、背叛、打压无非是在政治的修饰下极端地扩大和清晰起来。留下的,只有“一个好人”的成长足迹:好奇窥探 ——受到感染——善意影响——刻意改变,当我们真正了解美好事物并被其感染的时候,或许也能做一个像维斯勒那样的——好人。
字幕选编
1984年,东柏林全面对锁 人民受到“斯塔西”严密监控
也就是东德秘密警察 这是一个由10万专职人员
20万线民所组成的情报机构 他们确保了“无产阶级专政”
其开宗明义的目标就是 “无所不知”
(波茨坦秘密警察学校) 记著,我们的敌人相当难缠 要有耐心,等上40小时…
犯人如果无罪,会越来越愤怒 由于受到不公平对待
他会咆哮、甚至暴怒 如果有罪,不是越来越镇定、沈默
就是痛哭流涕 他知道自己为何会来这
确认有罪或无罪的最佳方法 就是不间断的重覆讯问
从他供词中,你们发现什么?
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完全相同,一字不差 说实话的人会重组事件
他们的确是如此 撒谎的人却早就准备好了说词 一旦承受压力,就会重复这些
由此可知,227号在撒谎 这时可持续对他施压…
“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 那是史达林说过的话
我就像德瑞曼,知道党需要艺术家
但艺术家更仰赖党 你该记得入党宣誓 “我们是党的强盾与利剑”
没有党员,哪来的党? 让党员有权有势,豈不更好
我刚听到一个新笑话:
何内克走进办公室 打开窗,看见太阳后说:“早安,亲爱的太阳” 太阳回答“早安,亲爱的何内克”
中午,何内克到窗边说:“午安,亲爱的太阳” 太阳回答“午安,亲爱的何内克”
晚上,何内克又说:“晚安,亲爱的太阳”太阳没理他 “晚安,亲爱的太阳…”
“怎么了?”他问    太阳回答“去你的,我在西德啦”
何内克和电话有何不同? 没不同,都得等挂了再打!
列宁听完贝多芬“激情奏鸣曲”后说 “如果我一直听这首曲子,革命就不可能成功”
“在汉斯拜姆勒街上的统计局”“什么都会算,什么都知道”“我平均一年买几双鞋?2.3双”“我平均一年看几本书?3.2本”“每年多少毕业生成绩拿A?”“6347个”
“但有一件事他们却不算”“也许连最官僚的人都会觉得不忍”“那就是自杀人数”
“如果你打到统计局去问”“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波罗的海与矿石山之间”“有多少人因绝望而寻短?”“这个数字殿堂却缄默不语”“然后你的名字会被纪录”“呈报给国家安全局…”“让那些人…来确保我们的安全”“还有快乐…”
“1977年,我国停止计算自杀人数”“大家称呼他们是‘自我谋杀者’”“但这与谋杀无关”“没有热血,没有激情”“只剩死寂,万念俱灰”“当我们停止计算时”“欧洲只有匈牙利这个国家”
“让更多人送死”“真正实行社会主义的我们紧接在后”“其中一位不列入计算的人”“是伟大的导演,雅斯卡”
不要忘了在你一生中  祖国如何栽培你 现在是你回报祖国的时候 国家也会感谢你
(戈巴契夫当选苏联共产党主席)  (4年又7个月后)  围墙倒了! 真的!围墙倒了! 边境守卫将门打开了 空气中洋溢著一股兴奋之情 数千位民众涌了出来 这场面真让人不敢置信!
亲爱的听众,1989年的11月9日将被写入历史
尽管太阳高高在上
他高贵的身躯,仍为七道阴影笼罩
命运的巨轮无情碾过,我看到了
虽然我百般不愿
但为何那些影像不放过我?
怎样成为一个好人——《窃听风暴》
作者: 我就是我 (转载)
昨天买了几张盗版碟,其中有部《窃听风暴》,老熊坚持要买的。偶以为是类似《国家公敌》的片子,便去上网了。但是老熊看了不到五分钟便喊道,这个片子你不看,就别在猫眼混了。 故事讲述的是东德时期,一百万秘密警察,两百万告密者,窥视着,窃听着,每个公民。 主角是一位秘密警察,他奉命去监视一个思想激进的作家。设置监听设备的过程很直接,趁作家家里没人,打开房门就OK了,他们的钥匙能够打开任何一个家庭的房门。每个角落都没有放过,布置好监听设备,离开时,隔壁的邻居看到了他们。男主角告诉邻居,透露半个字,就再也见不到家人,直到柏林墙倒塌后,邻居也没有向作家吐露这一幕。 监听开始了,秘密警察通过视频观看发生在作家家里的一举一动,通过窃听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于敏感的,“不正确”的言论,记录下来,报告上级,这是他的职责,为了国家的安全。 秘密警察隶属的国家安全部门,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在餐厅里想对同事讲述一个关于总书记的笑话,同事暗示他,上司在旁边。在上司的一番鼓励和怂恿下,小伙子将笑话讲了出来,遭遇上司严厉的训斥,这是不利于国家安全的言论,不利于总书记的国家安全。尽管上司以示安慰地也讲了一个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关于总书记的笑话,但是小伙子从此坐了冷板凳——拆检信件。把公民的信件,通过仪器拆开,检阅,再封上,天衣无缝。 秘密警察的助手,一个胖乎乎的小伙子,在监听的过程中,最感兴趣的,似乎是作家和作家妻子的性生活。影片最后,当文化部长告诉作家这件事时,作家并没有表现出诧异和愤慨,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政权下,哪个人又不是在光天化日下裸奔呢?包括为高权重的文化部长,他送作家的妻子回家,特殊的加长版轿车,尽收于监视作家的秘密警察之眼。 作家的妻子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却不得不屈从于文化部长的淫威。作家的朋友,一位著名的导演,因为思想的激进而被禁止导演影片和舞台剧长达五年,对于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来说,这样的禁锢,无疑于牢狱。作家的妻子,同样是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演员,她不能失去舞台,也不愿看到自己的丈夫和那位导演一样,遭遇禁锢。 秘密警察对作家的妻子,是尊敬的,当他听到作家和作家妻子的争吵,当他明白作家妻子遭受的屈辱,做出的牺牲,他无法忍受了,他来到酒吧,等待作家妻子的出现。他告诉作家的妻子,她是优秀的演员,她拥有观众的热爱,不管她是否站在舞台上,她都是伟大的艺术家。被禁锢的导演选择了自杀,他被扣押签证,国家不允许他出席在西德举行的艺术界的研讨会。他无法忍受死一般的窒息,不如去死。活着已经看不到希望,已经享受不到快乐,甚至连痛苦都不能拥有,在这样的国家,每个人都必须做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为了他们的总书记,他的国家的安全。 作家因为导演的自杀,关注起东德每年的自杀人数,尽管东德在77年以后不再对外公布自杀人数,但是这个国家每年的死亡人数,在欧洲,仅次于当时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匈牙利。失去了快乐的人,没有了自由的人,甚至连思想都被阉割,思考是一种痛苦,无法拒绝思考的人,在一百万秘密警察,两百万告密者组成的铜墙铁壁中,除了自杀,别无选择。 作家和他的朋友,联系到西德明镜周刊的编辑,作家要在东德建国四十周年纪念之前,在西德的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东德自杀者的文章。 负责监听作家的秘密警察,已经明显感觉到作家的举动,他写好了报告,准备交给上司。面对得意的上司,滔滔不绝讲述他是如何抓捕那些激进人士,如何在他们即将做出举动时,以任何理由抓捕他们。 秘密警察把报告慢慢卷成一条纸卷,放入了口袋。他向上司请求,是否能让他独自监听作家,他说他对搭档不太放心。上司同意了,秘密警察开始为作家写稿这段日子,编写报告,他写道,作家在为建国四十周年编写剧本,和他的朋友讨论该如何歌颂伟大的祖国和总书记。 作家的文章在西德的杂志发表了,作家的妻子被毫无理由的秘密警察抓捕,作家的家被毫无理由的秘密警察搜查。 面对上司的怀疑,秘密警察不得不去审讯作家的妻子,他告诉作家的妻子,无论那篇文章是否出自作家之手,他都要被捕。作家的妻子,告诉秘密警察,西德的杂志编辑赠送的打字机,藏在地板下。 秘密警察再度搜查了作家的家,还是没有理由,但是他们一无所获。负责监听作家的人,已经将打字机拿走了,而此时,作家的妻子冲出大楼,幢向迎面而来的卡车。 看着作家抱起妻子的尸体,负责监听作家的那位秘密警察,平静地接受着上司的报复,他将被调往检查邮件的部门,将在那个死气沉沉的部门呆二十年。 秘密警察和那个因为讲了总书记的笑话,而被发配到检查邮件部门的小伙子一起,每天重复着拆开信封,检阅信件,然后再封好的程序。直到某一天,小伙子打开收音机,柏林墙被推到。秘密警察没有像小伙子那样兴奋,他平静地放下手上的工作,平静地走出办公室,他再也不用回到这个阴沉,丑陋的地方了。 作家终于知道了秘密警察为他所做的一切,在这个刚刚获得解放,刚刚拥有自由的时候,作家没有去絮叨他所遭受的迫害,没有去标榜他所做出的抗争,他写了一本数,一本关于那位没有姓名,只有编号的秘密警察的故事。 当沦为收垃圾的秘密警察,偶尔经过书店,看到作家新近出版的书时,他买下了,是送给自己的。作家用一本书来表达感激,秘密警察用这本书,做为良知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