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斯通之死迅雷下载:“一定要根治海河”决策形成的历史略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6:29:15
“一定要根治海河”决策形成的历史略述 张学礼 〔摘要〕建国以后,海河流域灾害频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历史决策。本文主要从当时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出发,论述了“一定要根治海河”决策形成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形成;历史略述
根治海河工程开始于1964年,到1980年基本结束。根治海河是一项以河北省为主体[1]的较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它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群众性治水运动的特点。其参与人数之多以及治水机构的健全和完善程度在建国以来的历次治水活动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本文主要运用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报刊资料,对根治海河决策的历史形成进行略述。
海河流域地跨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的一部分,河北省大部(流经河北省70%以上的土地),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东部、东北部。是中国七大江河水系之一,源于太行山。海河流域的较大支流有300多条。海河水系特点山阻气流,伏汛暴雨;雨量集中,春旱秋涝,冬天少雪;洪水源短流急,来疾去缓等自然特点,海河流域洪灾频繁发生。
一、建国前后的海河水患概况
海河流域给河北等地带来了频繁、严重的洪、涝、旱、碱等灾害。根据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1985年编辑出版的《海河流域自然灾害史料》和天津市博物馆1964年编印的《海河流域历史上的大水和大旱》记载,明代至民国时期的581年间,河北地区共发生特大洪涝灾害23次,平均每百年4次[2]。1917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受灾县份达104个,被淹面积38950平方公里,受灾村庄1.9万余个,受灾人口共620万人[3]。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对海河流域各河系综合治理,陆续修建了大量的防洪除涝工程,普通洪涝灾害逐步得到控制。但是,由于1965年以前控制工程少,工程标准偏低,又处在丰水期,洪水灾害仍比较严重。
二、“‘63’抗洪”与治理海河决策的酝酿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1963年特大洪水给河北省工农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受灾范围包括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天津[5]7个专区,102个县(市),被淹农田5361亩,进水县城36座,水围村庄、进水村庄22470个,倒房1264万多间,受灾人口2435万人,死亡5300多人。京广、石德、石太三条铁路路基被冲毁342处,冲毁公路6755公里”。这场洪水给河北省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59.3亿元,间接损失13.1亿元[6]。如此惨重的损失,表明海河流域必须要进一步治理。
中共中央对这次特大洪灾非常重视。在灾后的8个月里,毛泽东主席曾四次到河北视察灾情。并发出了“生在湖南,死在河北” [7]的慨叹。表明了毛泽东主席根治海河的巨大决心。
三、“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提出
1963年特大洪水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1963年9月21日中央救灾会议决定全面治理黄河、淮河、海河。“中共中央、国务院认为,对于黄河、淮河、海河这三大河系,必须制定一个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规划,列入国民经济建设长期计划。在若干年内,分批分期地进行,并且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直属国务院,统一领导这项工作”[8]。1963年9月25日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提出了“河北省今后15年至20年治洪规划初步设想”,提出“必须下最大决心彻底根治河北水患”[9]。同时提出“经过15至20年的努力,达到完全能够抵御像1963年的甚至比1963年更大一些的洪水,以彻底改变河北省洪水为患的局面,为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10]。
1963年12月13日,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在天津市新华体育场开幕,1964年8月18日闭幕,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90余万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先后为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题词。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周恩来总理题词:“向为战胜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而进行顽强斗争的各级干部、各界人民、部队官兵表示最大敬意!要为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争取明年丰收,彻底治理海河而继续奋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都为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题词,这表明治理海河流域水患已经引起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已经完全提上中央领导的议事日程。毛泽东对于为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题词尤其重视,并且以书信的形式对林铁(当时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请求为河北省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题词一事作了回复。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回信说:“林铁同志:遵嘱写了几个字,不知是否可用?浪陶(淘)沙一词,待后再写”[11]。
“一定要根治海河”体现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治理海河的巨大决心。治理海河不但是治理现实的水患,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海河流域的的水害,使人民能够永远安居乐业。充分表达了人民政府对于胜利完成根治海河这项历史任务的坚强决心和信心。这是人民政府与以往旧政府治理海河的重要区别。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号召和动员,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治水,掀起一场群众性的治水活动,这有利于弥补当时水利施工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缺陷。
1965年3月24日,中央书记处第395次会议决定:“请河北省和水电部就此共同做出治理规划,报中央批准纳入国家计划”[12]。1965年5月25日河北省委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河北省委关于在“三五”期间根治海河重点工程的报告》。提出了对于河北省“三五”期间的根治海河重点的工程的初步规划性的意见。196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河北省委关于“三五”期间根治海河重点工程的报告。“原则同意河北省委根治海河的意见,关于‘三五’期间的具体安排,由国家计委和水利水电部统筹研究确定后报中央确定”[13]。一场群众性的根治海河运动由此全面展开。
1963年9月21日中央救灾工作会议关于治理海河水系的决定和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题词对于河北根治海河群众运动的发动起了重要作用。按照中央救灾工作会议的精神,河北确定了从根本上治理海河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完全可以改变“滔滔洪水,入海无路,千里沃野,尽成泽国”的局面。“一定要根治海河,对人民无限负责”[14]已经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呼声,在这一时代感召力之下,形成了数以百万计民工参加的根治海河群众运动。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