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强直性脊椎炎医院:从“人口红利”到“创新力红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51:10

从“人口红利”到“创新力红利”

2011年03月15日01:47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每一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都是全国“两会”的一个重头戏。在这里,中国总理不仅与国民对话,也与世界对话。每一次的对话,都会留下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话语与思想。从朱镕基总理到温家宝总理的历次记者会,莫不如是。

昨日上午举行的2011年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一一回答了记者提问,内容涉及就业、通货膨胀、人口教育、房价调控、金融危机,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等等。通过这些对话,人们大体可以看出中国正面临着的主要难题。

这场记者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对话无疑很多。诸如“信心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像战士一样“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这类充满个性的话语,也为记者会添加了几分色彩。尤其是温总理对于创新、民主与改革的强调,更发人深思。

在谈到创新问题时,温总理说,“我以为有两个数字比GDP更为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这两条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而在谈到民主与改革时,总理指出,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

无疑,温总理围绕创新、民主及改革等问题的发言有相当的启发意义,这是因为相关问题的求解情况如何,直接关乎未来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程度。创新力的加强,将成为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推动力之一,而民主水平的提升及整体改革的深化,必将转化为强大的制度能量,进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种动力。

如果说,过去30多年里,在推动中国发展方面,“人口红利”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那么,未来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更多依靠“创新力红利”和民主的制度红利。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作为一个区间段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在慢慢出现,中国的人口红利顶峰正在成为过去。尽管人口红利一段时间内还可以继续挖掘,但未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从“创新力红利”和“民主红利”中寻求新的收获。

不同于人口红利,“创新力红利”不会天赐。很多人常常艳羡美国是个很有创新力的国家,这个国家即便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也很快就会重现一种蓬勃的活力。相比而言,中国经济领域的创新力相对不足。同样,“民主红利”也不会天赐,谁都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制度的发育过程,还需要国人的共同努力。

创新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针对创新、创造能力的增强,温总理从一个角度给出了答案,即提升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以及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这是非常重要的角度。人们也知道,提升创新能力没有钱肯定不行,但也不是光投入钱就行,在强调教育制度变革及重视研发之外,还需要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力与企业家精神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很明显,尽管创新的意义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当今的问题在于,对于创新的实践远远赶不上认识的程度。能够有效激发创新行为的企业家精神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稀缺之物,至少是发扬不足。充分培育企业家精神,推动整个社会对于创新的更为重视,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能否实现“熊彼特式增长”。

“民主红利”的获取,自然同样需要后天的追求。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就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而言,一个更为民主的社会的建成,需要制度的继续变革与演进——这也是中央一再强调政治体制改革高度重要性的原因所在。中国未来的改革,不是小修小补,而必须推动整体改革。当然,除了制度的进步以外,还需民众具备必要的民主修养——否则,仅有空洞的制度框架,则整个民主社会的大厦很可能会摇摇晃晃。

比较“人口红利”与“创新力红利”、“民主红利”等,前者属于数量型,更多具有天赐意味,后者则属于质量型,必须依靠不断追求才可获得。这些红利的意义已无须多言,关键是如何将之创造出来。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政府责无旁贷,每个个体民众也同样肩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