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釆村世外桃源:中国粮食产业化经营战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3:20

 

    内容摘要:中国应实施一套以优势化生产、工业化主导、共生性联结与龙头性带动为其基本内容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新战略。粮食企业或农户在生产、加工或运销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相对优势;狠抓粮食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并借此提升粮食产业化的层次;通过所有权变更、签订合同与管理影响而对本单位所在产业业务流的两端进行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过程;通过工商联合与兼并等实施超常规扩张等。
    关键词:中国 粮食产业化 经营新战略
   
    一、粮食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为弄清我国粮食产业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战略与政策,课题组选取了兼具产区和销区特点、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进行了调研。在征求了粮食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建议的基础上,拟出了分别针对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与主管部门的两份调查问卷。企业问卷发放了60份,回收了54份;管理问卷发放了30份,回收了30份。经对回收后的有效问卷进行大量繁杂的统计分析以及必要的资料参照、内部研讨后,在看到粮食产业化发展可喜变化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
    (一)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主体定位
    “九五”以来,粮食经济是在严格执行中央政策,主营与附营分离的形势下发展的。粮食生产、加工、流通(购销)各自都在不同的体制下运行,粮食产业无链,销供产脱节,贸工农分离。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为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明确了参与粮食产业化的市场主体。以江苏为例,2001年10月江苏省推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国有购销公司开始转换经营机制,尝试产权制度改革,粮食生产、加工、购销都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企业属性“回归”, 自主决策经营、 自负盈亏、政企分开、自求发展。粮食购销打破垄断,区域阻隔被拆除,主附营界限被取消。粮食价格全放开,市场供求形成价格,价格反作用市场供求。粮食收购主体迅猛增加,至2003年5月底,江苏省登记的就有6000多个,方便了农民卖粮,促进了市场竞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三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已基本结束,江苏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基本调整,分流人员占原总职工人数的72%,老粮即将处理完毕,“三老”问题能尽快解决。已经并将进一步深入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日益明显的粮食收购、加工、运销主体的多元化,将使得一大批市场竞争能力弱的企业淘汰。这对整个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件好事,因为粮食产业化是自主的粮食经营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共同利益驱使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从各地的调研来看,凡是改制比较早与彻底的,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比较得力的,都呈现出活力大、后劲足与发展快的可喜局面,反之,则出现了发展慢等不良情况。但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刚刚起步,现有的经营体制和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来,政府作为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服务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产业化的政策,在税收、用电、用水、用地及金融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支持。但从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步伐方面和从粮食产业以更高的效益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面来看,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对粮食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政策所应有激励性还不够强(参见表4);粮食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与开拓性管理人员还很缺乏(参见表1);企业做大做强的市场环境还不够宽松等。科技服务方面,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仅为30-40%,江苏也仅为53%(参见2002年江苏年鉴),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占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
    目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重生产轻销路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转变。这为我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粮食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的不断调整,优质专用粮食种植比重逐年增加, 区域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同时,由于我国加入WTO后,国家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农业对外开放更加深入,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宽,有利于粮食企业引进国内国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综合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粮食生产的一体化水平低。从横向看,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从纵向看,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除此之外,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粮食市场放开和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诸多市场信息难以收集。因此,存在着粮食供求形势逆转并冲击粮食产业化进程的隐患。
    (三)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工业化
    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在千万以上,粮食市场需求不减。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粮食加工制品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大。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在2003年中国首届食品物流与供应链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我国食品工业年平均增长率将达10-12%,2010年将比2000年翻一番。目前在国内居民食品消费中,工业加工食品偏低,约为30%,而发达国家达80%以上;世界食品市场总量约为27000亿美元,我国食品工业总量不足其5%。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仅20%,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江苏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中的40%处在初加工的层面,而涉及深加工的仅为13.33%。参见表1!它充分反映出我国粮食加工业的落后,同时也说明我国发展粮食加工业的巨大潜力。在粮食产业化进程中通过培育和发展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而促进新型工业化,必将使我国粮食产业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江苏省粮食行业有39.29%的企业寄予希望进入深加工领域的意向也说明了这一点。(参见表2!)
    (四)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龙头企业
    目前,我国粮食企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蓬勃发展,逐步由初级加工型向资本型、资源型、科技型等方面转轨,并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有一定带动能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中粮集团公司、华龙面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以港口、交通枢纽、粮食集散地为依托,发展出一批相关联的工业园区,显示出龙头企业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 如东海粮油工业公司在江苏张家港建成日处理2000吨的榨油厂和饲料厂、碾米厂、面粉厂、长江码头相结合的综合性粮油加工基地。大连北良公司也在北良港的基础上建设三大植物油厂,玉米、大豆精选厂和140万吨的仓库群,初步形成北良工业园区。广东东莞新沙港也建设了包括国家粮食储备库、三个植物油厂的临港工业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地区很有希望发展成为为产业集群带。粮食龙头企业为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先导力量
    同时也应看到,与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我国的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比较弱,因而在产业化中的带动作用较小。发达国家粮食企业通过产业化发展已步入集团化和跨国化,行业集中度高,如美国的康尼格拉(ConAgra)、沙拉李(Sara Lee)等10家最大的食品企业,其规模与实力已跻身世界500强之列。与之相比,我国粮油行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环境中,按行政区划建店设厂,产业环节割裂、资源配置不合理,粮食企业模式小而弱。与世界食品加工业50强的几百亿美元相差很远。龙头企业的科技和质量水平明显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五)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利益联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实现宏伟目标,必须紧紧抓住推进农业产业化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来抓。所谓粮食产业化经营(Agricultural Integration)就是指粮食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相关经营者,尤其是龙头企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地位而根据粮食产业化 要求而对包括育种、种植、收购、运输、储藏、加工、检验、销售及餐桌工程等环节进行以新增、联结与重组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或活动。它是对传统中国粮食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新时期中国提升粮食安全层次与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发达国家粮食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摆上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扶持。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农民或企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
    在粮食产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多元参与主体出于共同的交易利益和彼此的相互需要而实现联合趋势。民办、民有、民营、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纷纷出现,如农民专业协会、合作协会、合作协会、专业合作社等。运用组织、政策和法律的文明手段来维护产业化参与主体正当权益的利益联接机制开始形成。但目前粮食产业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仍不太健全,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也制约了对内外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5%,而且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特别是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也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利益协调作用。再例如现行粮食龙头企业在借助于中介组织收集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政策信息与合作信息时的比例分别为10%、2%、3%、0.9%与6%。是唯一一项未能进入有关信息收集前两项渠道的信息渠道。(参见表8!)
    二、中国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
    与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我国的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比较弱……实现中国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必须有新思路,课题组认为,其基本点为实行以优势化生产、工业化主导、共生性联结与龙头性带动为其基本内容的新战略。
    (一)优势化生产
    所谓优势化生产,就是指粮食企业或农户在资源选用、粮食生产、加工或运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相对优势。在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中强调比较优势或相对优势的意义在于,它为制订粮食产业化经营战略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竞争武器。因为在竞争中,可怕的并不是规模小,实力弱,而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没有突出的特长,没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绝招”。
    认识优势化生产很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怎样实施,并取得成效。实施要点是:首先确定企业在该部门或该行业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然后将资源比竞争对手更加集中地投入到关键因素上。那么粮食产业化经营所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这些因素中那些是现行企业或农户具备的,那些因素又是必须迅速弥补的呢?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尽可能富有想象力地细分并确定对企业具有竞争力的细分市场、关键产品。其次是考虑经营关键产品,满足目标市场所具有的或必须创造条件具有的相对优势。这是一个非常具体而又细致的工作,在这里主要讲讲粮食龙头企业或农户必须考虑的一般性的战略优势。
    1、低工资、厚资源的相对优势
    粮食龙头企业或农户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利用了广大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或比较充充裕的自然资源。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所种植、养殖或加工的农副产品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关键是一些地方不再有低工资或厚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应注重把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计划、有组织地向自然资源丰厚或比较优势较明显的地区转移。
    2、卓越的财务优势
    卓越的财务优势首先表现在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上。其次表现在实力雄厚,调度灵活,信誉卓著而在资金借贷、原材料采购、形象与广告宣传的便利与有效上。例如,一些信誉卓越著的粮食集团凭着公司多年来的信誉可以少花钱,或暂时不花钱而进货,用人家的钱来投资等。
    3、专业化分工优势
    粮食的产业化经营要求粮食生产经营有较高的专业分工基础,把各个环节独立出来,实现工艺专门化,使生产者专门从事他人无法替代的生产活动。如把粮食的生产经营分为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播种、植保、施肥、收割与产后的运输、加工、转化、储藏、销售等,通过产业化环节将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产业链产业群,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在专业户、专业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建成商品生产基地并进一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4、区域化集群优势
    区域化集群优势,即结合各地资源特色,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粮食类种植。以江苏来讲,苏南太湖周边、里下河地区、沿淮、沿陇海线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宜发展优质稻谷;苏北沿陇海线宜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苏中里下河地区、沿江、沿海中部宜发展优质弱筋小麦;苏南、苏中及苏北水浇地宜发展“双低”油菜,岗地、边地种植一些优质小品种(杂粮)。与此同时,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形成优质品种、优势区域,以及在此基础上选择富有本地特色或优势的农产品加工、运销的共振格局效应。
    5、产业化集成优势
    要根据市场需求与“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原则,不断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与相应的配套服务措施,大力扶持专业户和专业村的健康发展,使之配套成龙,构建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保护法制化的基地建设新格局,以期收到良好的任何单体都难以收到的集成经济效益(包括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速度经济效益等)。具体来说,就是在确定优势主导产业的生产区域的同时,要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以标准化、无公害、优质化设计改良生产区域环境,注重绿色、环保,注重区域功能,合理调度投入资本,努力达到低本高效、优质高产的区域生产目标。同时,通过租赁土地、农民土地入股等方式或直接获取土地使用权和生产支配权,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产量;通过与农民或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签订生产合同,以及直接向种粮大户的提供规模补贴促进粮食作物的连片种植与规模化经营格局;通过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集约化生产。
    除此之外,还有很容易理解的大量生产、加工与销售的优势、日益重要的质量与品牌优势,以及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差异化优势(不断地开发新品,开办新厂)。
    (二)工业化主导
    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有使粮食产业化经营得以良好开展的依托基础——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与巨大拉升力的主导产业。依据国内外粮食经济形势,尤其是未来粮食经济发展要求,课题组认为,中国实施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必须走粮食工业化之路。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粮食加工加工制品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大。我国第年新增人口在千万以上,市场需求不减。目前在国内居民食品消费中,工业加工食品偏低,约为30%,而发达国家达80%以上;世界食品市场总量约为27000亿美元,我国食品工业总量不足其5%。它充分反映出我国粮食加工业的落后,同时也说明我国发展粮食加工业的巨大潜力。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在2003年中国首届食品物流与供应链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我国食品工业年平均增长率将达10-12%,2010年将比2000年翻一番。人们对饮食消费的需要将不再满足于数量上的供给,而赋予其优质安全、营养保健、方便快捷、休闲娱乐等诸多更高的追求,食物消费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将大幅度提高。为此,企业应在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营养化、方便化需要,开发技术密集型新产品上下功夫;以新型食品工业化导引中国粮食产业化经营与消费需求,并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而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从而使中国粮食产业化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课题组在对江苏省粮食企业所作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参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有39.29%的江苏省粮食企业寄予希望进入深加工领域。
    表 9 江苏粮食企业所含产业化经营环节及未来变动趋向
   
   
    工业化主导的内涵很广,就目前来讲,主要是狠抓粮食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并借此提升粮食产业化的层次。这是中国粮食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它主要包括:(1)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粮食产品加工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其路径可以是新上项目,也可以是对各地原有的生产加工设备进行改造,通过引进人才、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企业规模。另外,鼓励各地分散的、规模较小的加工企业,通过挂靠大企业、大集团或名牌产品来提高层次的做法也很重要。 (2)加快粮食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高新技术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精深加工名牌产品。(3)跨出粮食,向其他行业特别是高技术、高效益领域如食品制造、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等方面发展。要重视粮油资源在其他经济领域的开发应用,如在生物工程、精细化工、医药保健、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应用,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结构水平,将粮油资源中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生物活性物等转化为食品工业或其他工业原料。
    (三)共生性联结
    共生性联结是指企业或农户为了让自己所负责的业务更广泛更直接,更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而通过所有权变更、签订合同与管理影响而对本单位所在产业业务流的两端进行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过程。这里的直接可以理解为通过所有权变更或合同约束而使企业由现在的业务流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原材料提供,以及两者之间的任何中间环节等;这里的间接是指通过企业卓越形象的影响与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而使行业价值链所涉及的所有企业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竞争。其目的与最大益处是使组织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之和,主要表现在:它可避免使用市场,尤其是不够规范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如拓展市场的费用、交易费用与各组织间的协调费用;它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附加值,相当于把部分供应商或销售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减少对采购商与供应商的依赖性;提高各相关作业的协调性与经济性;提高企业各种无形资源的积累度。使无优势或优势不明显的局部产生有竞争力的协同整合优势。
    共生性联结的形式主要表现在:
    1、优化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处在产业链各环节的主体只有基于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并相对稳定地实行互利互惠的运行机制,才可能求得共生发展的良好效果。龙头企业应根据所面临的内外情况,创造性地选用、优化可以考虑的多种利益分享方式——信誉吸引式、合同牵制式、会员合作式、要素渗透式与股权运作式。
    (1)信誉吸引式。企业与相关单位结成以信誉为主导的市场交易关系。这种关系虽然比较松散与不稳定,但操作比较灵活,可以腾出时间来专心地从事自己最应考虑的新产品开发等,可以对供销进行充分的比较选择,并摆脱现阶段很多地方那些“订单毁约”事件的被动。其适用条件是企业实力信誉卓著,原材料提供与产品销售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企业所给的人格或条件有吸引力。如山东的西王集团。
    (2)合同牵制式。这是目前利益联接与分享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做法是粮食龙头企业与纵横向有关主体订立以责权利联接与牵制为重要内容的互利合同,以有效发挥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功效。现行合同约束的脆弱和协调上的困难,以及农副产品市场的多变性固然是这一模式的内在缺陷,但粮食龙头企业如何从观念上、基本措施上确保农民利益的合理性、稳定性 ,并借此实行战略制胜无疑是应该主攻的方向。如维维集团。
    (3)会员合作式。即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各种合作社、专业协会,将分散的农户或销售服务单位以技术、资金等要素纽带组织起来达到内求团结服务、外求协同发展的互利互惠形式。它综合了资本相对较雄厚的企业化经营与合作组织民主性较强的优点,具有较好地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载体作用,使龙头企业的技术、管理等要素延伸进入分散农户的种养过程。由于现行龙头企业追求最大资本回报所在交易过程中呈现出来以强凌弱的做法严重影响到了这种模式的运行,因此龙头企业如何取信于广大会员就成了必须经常反省的内容。
    (4)要素渗透式。主要是指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或服务等使其他主体真正得益的方式,渗透到上下游环节,从而使产业链部分或全部环节得到某种有序配置与高效运行的效果。例如龙头企业通过承包或耕地租用,把农户的生产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实行种植与加工的一体化运作。由于这种方式需要龙头企业具有较多的启动资金,且由于企业盈利的特性极易造成农用资金的外流以及农户正常权益的保障,因此在推广中要慎重。
    (5) 股权运作式。这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高级分享形式。农民或相关单位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网络等要素入股,并根据有关章程进行必要的管理、监督与分红等。这种做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在我国还处在不断探索与总结经验教训的阶段。如何实现博弈双方的地位平等、利益均衡,是这一方式能否取得预期成交的关键。
    2、建立经营风险的防范机制
    (1)建立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基金。一是龙头企业独立建立风险基金。龙头企业将自有资全按一定比例划作防范风险专用资金,每年从税后利润中划拨一定比例作为风险基金。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组建风险基金。三是政府与龙头企业共建风险基金。四是政府自建农业风险基金。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拔出一定数量资金作为风险基金。
    (2)建立健全粮食产业化经营保险制度。从国家有关保护农业的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启动资金,建立健全粮食生产保护制度,引导农民自愿投保,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从税前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帮助农户、组织农户参加企业生产的经营保险。
    3、完善农户或企业与市场的对接机制
    (1)建立固定的营销网络,以粮食批发市场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的零售渠道,形成营销网络体系,将粮食产品迅速高效地扩散到市场之中。
    (2)发展连锁经营。一是开展直营连锁。通过统一标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策略、统一价格、统一核算,提高经营效率,实现规模效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批零关系,实现生产、批发、零售、运输的有机结合,把粮食企业众多小规模、分散的零售网点组织起来,减少粮食流通中间环节,加快商品周转,降低经营成本。二是开展特许连锁。广泛地吸收加盟者,迅速壮大实力,形成有特色的销售网络,实现规模效益。
    (3)开展现代物流配送。首先在大中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推行,通过不断努力探索,扩大市场占有率,逐步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体系。
    (4)加大产品宣传力度。运用报刊、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和电脑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产品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积极参加产品展示会、博览会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争创名牌精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龙头性带动
    1、工商联合:发展贸工农产业化经营
    购销企业、加工企业同属粮食流通产业链的二个环节,各有自己的优势,互补性强。通过联合,分工协作,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和竞争力。引导有一定实力的购销企业和工业企业以现有仓库、生产设备、品牌、资金等为股份,组建股份制公司。购销企业利用仓储、收购网点及政策性贷款等优势,负责公司生产原料的采购,按公司产品生产要求组织订单收购,或建立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由于解决了原料问题,生产得以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可以集中精力、财力实施技术设备改造、产品开发创新,发展粮油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公司有了市场与效益,反过来促进购销企业扩大经营量,优选原料品种,做大生产基地,双向互动形成良性发展。
    2、工业联合:组建粮食加工业集团
    目前粮食加工业整体处于散小局面,近几年招商引资热,乡镇兴办了相当数量的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加剧,加工能力剩余,企业开工不足,造成资源重复和浪费。整合加工资源,组建集团,既是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一是组建专业性加工集团,推动同类加工企业通过资产联合、品牌统一等手段组建专业米业集团、制粉集团、油脂集团。近年来集团运作模式已在一些地方取得成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组建综合性加工集团,粮食、油脂、饲料、食品加工在产业链条上具有关联性,如粮食、油脂加工产品是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其副产品则是饲料加工的生产原料。通过组建集团,将降低交易成本,稳定产品与副产品销售,增加集团内在规模效益。
    3、商业联合:加强骨干购销企业建设
    联合重组购销企业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市场化改革形势,增强国有资本控制力,继续发挥收购主导作用的要求。通过剥离、出售闲置、劣质资产,搁置历史包袱,集中优质资产,集中人才、经营网络,组建股份制购销公司,改变单打独斗、内耗局面。江苏省宿迁市根据交通、粮源、资产质量等情况,将145家粮食购销企业联合重组为26个骨干粮食购销企业,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成立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26个购销公司共收购粮食5.9亿斤,每个公司平均收购量超过2000万斤,是往年的2倍多,人均收购量80万斤,是往年的5倍。
    4、兼并收购:低成本增强带动能力
    一是鼓励优势加工企业并购购销企业,利用原购销企业的资产、经营网络等优化企业原料供应链,建设产业化经营基地。二是培育购销龙头企业,并购加工企业。现在的购销企业基本没有能力并购工业企业,发展成为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要通过划拨、联合方式,加强重点购销企业建设;同时设法做强县级粮油购销公司,目前的购销公司大都成了承担债务、背包袱的单位,有违当初成立时的设想,拥有许多资产,却没有优化整合,以租赁经营为主。随着历史包袱的明确和逐步解决,购销公司要加快整合现有资产,创新公司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并购加工企业,利用其品牌、市场扩大经营量,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三是引导加工型龙头企业并购中小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开拓和扩大产品市场。
    5、借助外力:实施超常规扩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仅依靠内部积累是不够的,而且缺乏活力,必须依靠外部资源实施扩张。对传统弱质产业粮食来说就更需要社会资源的进入,以解决投入不足矛盾,引入新的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改造落后的生产技术和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其主要做法:一是以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国外资金入股,改造企业资本结构,参与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生产经营管理,提升企业产品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向粮食生产领域延伸,吸收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入股,结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通过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除此这外,还应注重吸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技术或技术成果入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积极推动具备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买“壳”、借“壳”方式加快上市,募集社会资金,实行规范的公司化改造,以及规模、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在进行市场调研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内部集资入股等方式,自筹资金,开展粮食加工、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
    6、科学定位:分门别类地进行龙头企业的带动探讨
    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如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流通型。关键是要明确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并进行旨在发展的定位。参见图1。在图1中,粮食加工企业从纵向而言,可以采取开展中介服务、发展订单农业或基地农业、进行精深加工、直销或进军连锁超市;从横向来看,可以发展分支机构、进行服务拓展或业务外包等。但由于一个企业的资源总很有限,因此在一段时间只能就其中的1-2方面进行定位或主攻。广东省中山市益众粮行的主要定位是去江苏粮食生产基地兴办加工厂,通过日渐增大的粮食加工与规模采购导向农民种植。上海农工商超市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定位是带动组织化的农民进入大流通、大市场,然后由这些组织化的农民或商业组织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
    龙头企业要注重从源头控制材料的质量,并引导农民按需生产、按标准生产。与此同时,强调改变那种一订(订单)了之的简单做法,而是致力于建立定点的生产基地,下达包括生产规模、品种结构和产品标准等在内的计划收购;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质量监控与风险规避服务;强化必要的食品热链与冷链系统建设;重点发展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流通企业等为主体,以连锁店(超市、专卖等)和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两翼的连锁经营业态。
    三、推进粮食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粮食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市场化是粮食产业化的基本条件,为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使粮食产业化的参与者成为真正平等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
    (一)大力培育粮食批发市场。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粮食经济的需求,可以在现有中心粮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再在南北方各建立一、两个具有较大影响和规模的中心粮食批发市场,形成合理均衡的粮食现货价格;也可以在已建或在建的粮食批发市场中,确定一些中心粮食批发市场。在发达的市场体系下,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方得以充分显现,粮食产业化的参与者方能真正发挥其主动性。
    (二)在国家近期出台粮食流通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各地应进一步规范粮食产业化经营与粮食流通新秩序的建立。致力于健全粮食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坚决打击无照经营、非法经营粮食以及利用粮食购销合同进行欺诈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加强对粮食品质与企业品牌的监管等,以此来维护粮食产业化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要进一步推进粮食龙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公司化改造,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为此,实施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对前一轮改制不彻底、不到位的企业进行必要的帮扶,力争使其一次性补救到位。与此同时,进一步指导粮食企业内部的三项制度改革,积极指导龙头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四)强化金融财税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粮食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税务部门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先兑现出口退税等。加强规划引导,理顺管理体制,做好重点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化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购销企业的闲置设施,投资者能用什么,就提供什么,并在租金上给予优惠。
    (五)支持建立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体系。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粮油商品的零售规模将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化配送及物流业务是粮食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政府一方面应支持粮食购销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发挥点多面广的传统优势,加强联合, 从资源、网络的规模化入,提高粮食物流配送水平;另一方面应发挥政府规划的作用,在有利于掌握粮源、有利于沟通产销关系的节点和通道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并完善粮食物流配送体系。 
    (六)面向粮食产业化参与主体,建立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实际,政府应通过政府职能的转换与服务水平的提高,围绕粮食生产资料供应、粮食生产技术指导、粮食加工运销、信息咨询等环节,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供销社、农村民办企业技术协会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服务、食品工业、经济商业组织、农村金融等机构,为农户在资金营运、生产技术指导、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对于粮食龙头企业,可通过举办展销会、组织参加全国性会展等活动,宣传推介企业品牌,提高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可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的高新技术项目、科技成果转换项目、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等各类科研开发项目,提升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水平。
    (七)建立粮食安全信息系统,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针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粮食产业化冲击的隐患,建立粮食安全信息系统,加强粮食安全监督,已显得十分必要。粮食安全信息系统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一是能够及时收集粮食市场信息,对国内外的粮食供求状况,较早地做出预测。二是准确收集农民存粮情况,对农民的存粮规模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是收集粮食生产方面的信息,对农民的粮食生产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四是收集粮食消费信息,对各种用途的粮食消费规模、增长速度做出准确预见。 这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而且还是使粮食产业化经营有一个相对宽松环境的重要方面。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于国民.加快江苏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J]. 粮食经济研究. 2003,(5)
    吴志华.中介服务与硅谷创新[J]. 管理世界. 2001,(2)
    吴群.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2003.1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吴志华等.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2
    陈报青.发展食品工业的路径选择 [J]. 粮食经济研究. 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