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头如何剪:水稻分蘖期的影响因素和管理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25:31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所构成,这三个因素分别在不同生育时期形成。单位面积穗数是由主茎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主茎数取决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其基础是在秧田期,所以育好秧,育壮秧,才能确保插秧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在壮秧、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每亩穗数多少,便取决于单株分蘖数的成穗率。一般分蘖越早,成穗的可能性越大;后期出生的分蘖,不容易成穗。所以积极促进前期分蘖,适当控制后期分蘖,是水稻分蘖期栽培的基本要求。 水稻分蘖条件 

充足的光照条件、插秧时的气温、水温及充足的氮素营养,温度越高分蘖发生越早越多。

①温度
水稻分蘖的最适气温为25~30℃,最适水温为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于15℃,水温低于17℃或气温高于40℃,水温高于42℃,分蘖停止。②水层
保持3厘米左右的浅水层对分蘖有利,浅水可以增加泥温,缩小昼夜温差,提高土壤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无水(渴水)或深水降低泥温,抑制分蘖发生。③光照
光照充足有利于分蘖的发生,阴雨寡照时,分蘖发生延迟,光强低于自然光强的5%时,水稻分蘖停止。④营养条件
在营养元素中,氮、磷、钾对分蘖的影响最明显。水稻分蘖期内稻株体内三要素的临界量分别是氮2.5%、五氧化二磷0.25%、氧化钾0.5%。叶片含氮量为3.5%时,分蘖旺盛,钾含量在1.5%时分蘖有利。⑤插秧深度
插秧深度对分蘖也有很大影响,浅插2厘米左右时对分蘖有利,插深超过3厘米,分蘖节位上移,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变差,弱苗深插还会造成僵苗。⑥叶面积指数
当秧田叶面积指数达3.5,本田叶面积指数达4.0时,分蘖停止。7、有效分蘖确定法
①分蘖茎高法 分蘖株高达到最高分蘖株高2/3以上的分蘖为有效分蘖。②绿叶数法 具有4片以上绿叶的分蘖有自己独立的根系为有效分蘖,具有2片绿叶的分蘖为无效分蘖。按照优质米生产技术要求,不足3片绿叶的分蘖为无效分蘖,在特殊条件下(光温、营养条件充足时),可能成为有效分蘖。③生根数量法
分蘖根数多的为有效分蘖,没有根系或根系极少的分蘖为无效分蘖。
一、影响分蘖的因素
1.分蘖发生与秧苗营养状况有关:秧田期由于播种较密,养分、 光照不足,基部节上的分蘖芽大都处于休眠状态。拔节以后生长中心转移,上部节上的分蘖芽也都潜伏而不萌发,所以一般只有中位节上的分蘖节可以发育。秧苗营养充足,生长粗壮,移栽质量保证,低位蘖多,成穗率高。
2.分蘖发生与温度有关: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
3.分蘖发生与光照有关:在自然光照下,水稻返青后3天开始分蘖;自然光照为50%时,返青后13天开始分蘖;当光强降至自然光照强度的5%时,分蘖不发生,主茎也会死亡。
4.分蘖发生与水分有关:分蘖发生时需要充足的水分。在缺水或水分不足情况下,植株生理功能减退,分蘖养分供应不足,常会干枯致死,这就是“黄秧搁一搁,到老不发作”的原因。 此外,水稻分蘖还与品种特性有关,不同品种分蘖力有差别。 二、分蘖期管理

本田分蘖的发生,经历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过程。当全田有10%的苗出现分蘖时,称为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时,称为分蘖盛期;全田分蘖数达到最多时,称为最高分蘖期;到全田总茎数和最后穗数相等时,称为有效分蘖终止期;以后称为无效分蘖期。 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营养生长主要时期和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管理主要是促分蘖早生快发,增加有效穗,控制无效蘖,最高分蘖期时能达到正常的“拔节黄”,为丰产打下基础。 早施、适施分蘖肥:

在返青至分蘖期间施用的分蘖肥,一般要求在插后3~7天完成,以促进早分蘖,并提高成穗率;
前期气温较低,分蘖较慢,应抓紧时间早追和轻施分蘖肥;
如果出现脱肥现象,也可以酌量及早追施分蘖肥。
水稻分蘖期的施肥措施是否合理,是决定水稻后期是否倒伏的关键。
水稻进入分蘖期后,生长速度加快,如果分蘖肥偏迟,用量又偏多,致使大量无效蘖增加、叶片披露、过早封行,因通风透光差,使得茎叶柔软。
水稻植株基部节间的长短和粗细直接影响着品种的抗倒能力,而分蘖期正是水稻植株基部节间伸长时期。
在分蘖盛期氮肥过多,植株基部节间过长,茎秆壁变薄,植株高度增加,降低了抗倒力,抽穗以后遇雨又刮大风,往往易造成倒伏。
故分蘖期要注意早施、适施分蘖肥。

浅水勤灌、适当晒田:

水稻在分蘖期间,特别是有效分蘖期间,一般灌水3厘米左右,能提高地温水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
盐碱地要活水灌溉,防止水质变劣,危害稻苗。当有效分蘖期结束以后,要灌深水抑制分蘖发生。
生长过旺时,可结合排水晒田,控制生长,减少无效蘖,对防止倒伏有明显作用。
防除杂草和防治病虫害:分蘖期除草应用除草剂,不仅可以消灭稻田杂草,又可减轻大量繁重劳动。
分蘖期还要防治病虫害,病害主要有稻瘟病、恶苗病、褐斑病等,虫害主要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应及时检查,及时防治。 水稻分蘖期长势长相与水稻产量 

①水稻长势与诊断

水稻长势是指稻株和群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趋势,如分蘖的早晚、多少、出叶的快慢、发根力的强弱等等。诊断水稻长势的主要指标为:

⑴叶耳间距

水稻叶耳间距是指两个相邻叶耳间的距离。在正常的情况下,叶片与叶鞘的长度随着叶位的增高而加长。在拔节前,各叶叶鞘都着生在密集的分蘖节上,起点基本相同,叶鞘的长度明显的反映在上、下两叶的叶耳间距上。随着新生叶片的不断定型,叶耳间距一个比一个大。如果某一个时期生育受阻,叶耳间距便会缩短,受阻程度越大,缩短越多。寒地稻作区早春易受低温的影响,生长受阻,即表现为秧苗矮、叶片短,相邻两片叶的叶耳重叠,叶耳间距为零。而在有些情况下叶耳间距则会变长,如苗期遇到高温时,叶耳间距显著变长,叶片也随之变长。在正常情况下,健壮秧苗基部至第一片叶的叶耳间距为2~3厘米。

⑵定型叶叶长

水稻定型叶的长度反映了稻株在该叶的伸长期间的营养水平,也可以此预估以后的营养状况。最后三片叶(顶三叶)是结实期的主要功能叶,这些叶片的长势是诊断后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顶部三叶较长、宽、直立,茎基各叶较短小,后期可获得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

定型叶的长度还反映该叶的同伸器官的生长状况,由此可以做出许多相关诊断。寒地水稻旱育中苗第1叶叶长2厘米、第2叶叶长5厘米、第3叶叶长8厘米左右。移栽后叶片长度以3~7厘米,平均5厘米增加,到了最长叶以后长度又以5~7厘米缩短。主茎11叶4个伸长节间品种第8叶叶长30厘米、第9叶叶长35厘米、第10叶叶长30厘米、第11叶叶(剑叶)长25厘米左右。第1叶宽2毫米,以后逐叶加宽,剑叶最宽为1.5厘米左右。

⑶植株高度与分蘖速度

植株高度与分蘖速度反映了植株整体营养水平。一般来说,营养状况不良时,植株矮小,分蘖少而缓慢,而当营养状况良好时,植株高大健壮,分蘖多而整齐。如果发现株高和分蘖生长异常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控。

寒地稻作区水稻秧苗理论上可以产生5个一次有效分蘖、3个二次有效分蘖、2个三次动荡分蘖,多个无效分蘖。但生产上机插苗一般只能产生3~4个有效分蘖(钵育苗除外)。原因是第1个分蘖由于播种过密,一般只有10%左右的一号分蘖产生,第2个分蘖由于插秧植伤的影响,一般很少发生,第3~5个分蘖,在外界肥水条件适宜时都可以发生,在肥水条件充足时还可以产生一个二次有效分蘖。

②水稻长相与诊断

水稻的长相是指水稻植株的根、茎、叶、穗等各器官的形态和姿态,即稻株和群体的样子,包括叶的大小、形态、 挺拔、根群形状、群体结构等性状。诊断水稻长相的指标主要是:

⑴叶相(叶态)

叶相是指叶的长相。可分为五种类型,即直叶:叶片直立;挺叶:叶片上部稍弯,但叶尖仍在最高点上;弯叶:叶尖降至最高点以下,但仍然在该叶叶枕至最高点的1/2处以上;披叶:叶尖降至叶枕至叶尖最高点的1/2以下,但不低于叶枕;垂叶:叶尖降至该叶叶枕以下。

叶相反映了稻株的代谢状况,稻株代谢愈旺盛,生长愈迅速,叶片组织愈嫩,则披、垂愈严重;反之,稻株逐渐向积累型代谢转移时,生长减慢,叶片伸长受到抑制,叶片便逐渐挺、直。披、垂叶在叶面积指数较小时,可以扩大受光面积,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但当叶面积指数较大时,叶片必须挺、直,才能减少互相遮阴,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光合量。因此,在叶面积指数不大的分蘖期,叶片稍弯较为有利,但进入长穗期,叶片必须挺、直,才能向高产方向发展。叶相的诊断通常以功能盛期的倒2叶、倒3叶为主。

⑵叶色

水稻叶色是指水稻叶片的色泽的深浅,叶的颜色反映了植株的代谢特征。当叶的颜色深绿(俗称“黑”)时,表明植株氮素充足,体内氮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多,各器官生长迅速,同化物积累差。当叶的颜色浅绿(俗称“黄”)时,表明植株氮素不足,体内碳代谢旺盛,此时,蛋白质合成减弱,但同化物积累增多,各器官健壮挺实,并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叶色黑黄的变化,为水稻栽培上采取各种调控措施提供了依据。

寒地水稻的二黄二黑:寒地水稻生育期短,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发生,一般只有二黄二黑。分蘖盛期叶色浓绿,出现第一次黑,到幼穗开始分化时,叶色转淡,出现第一次黄;孕穗前叶色转浓,出现第二次黑,到抽穗前转淡,出现第二次黄。

黑和黄都是叶片颜色的变化。黑是指叶片在施肥后颜色由淡转浓,但并不像疯长披叶的稻株那样墨绿、乌黑。黄是指肥料劲头过去后,叶片颜色由浓变淡,是绿中带黄,不是像缺肥稻苗那样枯黄。

水稻叶色的黑黄变化是高产水稻的生长规律。如果到时候叶片不转黑或不落黄,说明水稻生长不正常,产量不会高。研究表明凡是叶色黑的时候,都是水稻新器官大量生长的时候;凡是叶色落黄的时候,都是水稻从一个生长发育时期转入另一个生长发育时期的时候。

因此,在分蘖盛期,如果不出现第一次黑,就说明分蘖生长慢,搭不好高产架子,分蘖少,将来穗数不会多或晚生分蘖多。但是,如果此时期叶色过分黑,就说明前期旺长,封行早,中期易发生病虫害,产量不会高。在孕穗前如果不出现第二次黑,茎杆长不粗,叶片长不厚,植株内部积蓄养分少,就会影响幼穗发育,以后长不出大穗。

第一次黄出现在分蘖末期(穗分化开始时)。此时叶色不落黄,则分蘖太多(主要是晚生分蘖),叶片长的长而软,茎杆也软,这种苗前期好看,后期病虫害多,穗小,容易倒伏。二黄出现在抽穗前不久,此时不落黄,容易贪青晚熟,顶叶长、茎杆软、出穗不齐,也易倒伏,青米、秕粒多。

黑能够促进生长,黄能够抑制生长,加强体内养分积累。水稻要高产就要用这种促控相结合的办法,使稻株长得清、秀、老、健。

实现水稻生长的促控要根据叶色的黑、黄变化规律看苗管水施肥。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灌水施好蘖肥、穗肥和粒肥,以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适时晾田,或干湿交替,以增强根系活力,求得水稻株型和生理作用的改善,防止倒伏和病虫害。

水可以调节肥力。肥料施得多,水稻容易旺长,实行浅湿灌溉,结合放露晾田,就能起到蹲苗稳长的作用。如果稻田长期淹水,土壤缺氧,以致还原性物质积累,将使稻根发黑,不能吸肥。经过浅水、晾田、晒田,土壤通气,水稻长出白根,就可以吸收营养。

⑶株形、丛形

单株水稻的长相叫做株形,一穴稻株的长相叫做丛形。株形和丛形是看苗诊断的重要指标,在生产上最重要的是丛形。高产稻田一般要经历五种丛形,即“喇叭筒”(扇形)形,在有效分蘖期株丛应像“喇叭筒”那样上大下小,如果丛形“拢起来”(刷漱型),就要及时补肥;“大胡子”形,拔节期丛形下大上小,叶片、分蘖很多,大小不一,像“胡子状”;“打鼓棒”形,孕穗期丛形变成上大下小的“打鼓棒”样,这是壮杆大穗的象征;“竹林子”形,出穗期前后,稻脚清爽,死叶和黄叶很少,像“竹林子”一样;“哈腰”形,收获前稻株中下部垂直,上部倾斜,像人哈腰干活一样。

③水稻长势长相与产量

在水稻分蘖期水稻株间形成扇面苗(喇叭筒)是水稻植株健壮生长的标志,而形成刷漱苗则是弱苗的标志。功能叶(N-2)叶色与下叶叶色相同,深于上叶叶色,叶片色深于叶鞘色是分蘖旺盛的标志。分蘖期功能叶的叶色淡于上下叶色,比叶鞘色淡是明显缺肥的标志。水稻一个叶片负责一个分蘖,缺少一个叶片就缺少一个分蘖。寒地机插秧苗由于播量较大和水稻插秧时造成植伤的影响,所以与第4叶、第5叶同伸的第1、第2叶叶腋的分蘖一般退化,很少出生;钵育摆栽的秧苗第1叶、第2叶叶腋的分蘖多数都能发生。寒地水稻分蘖与水稻产量及品质关系极大,在生育期极短的情况下,早生分蘖对产量影响极大,所以,生产上要促使水稻分蘖早生快发。